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专业2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2:53:07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专业24篇)
时间:2023-11-26 12:53:07     小编:QJ墨客

文学是一种表达情感与思想、展现人类生活与价值的艺术形式。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注意文字的流畅和条理性。借鉴他人的总结作品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我总结能力,发现新的写作思路和技巧。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一

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及实践基地,它可使小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内化,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可组织学生走进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让小学生践行遵守公共秩序的理念,也可依托社区力量,结合假期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服务工作。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养成教育规范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强德育,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将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深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学会倾听、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养成教育的落实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深入督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促进学生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另外,学校可利用校本课程将养成教育的内容规范化,开展“交往式”课堂研究,使学生学有所得、做有所依,系统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此推动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精心设计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品质形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因此,学校应通过外部环境的建设来营造养成教育的外显氛围,比如要精心布置楼廊、走道、教室、厕所等场地,让一些美化心灵、启迪心智、激发灵感的知识如春风般浸入学生心田,从而促进养成教育的进行。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养成教育内化的基础,因此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将常规活动更深入化,以“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线,如可以开展艺术节和读书节、班队会每月一主题、“爸爸妈妈当老师”、“告别陋习,从我做起”、“诵读经典美文”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种活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发展。将养成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以幽雅的环境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养成教育的内涵,这样,学校德育便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新课程在评价理念中特别提出:要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指标、主体、方法的多元性。进行科学的多元化评价,是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动力源和催化剂。在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采用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在评价时努力达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多元的激励性评价中收获自信,获得发展。例如学校、教师精心设计“美德卡”,将学生的美德表现具体化,使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中的日常表现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通过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班主任综评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美德养成的发展过程,在每学期末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可以让其回顾和反思自己习惯的养成情况,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在与同学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可及时发现他人的优点,提出其有待改进的方面,同时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意见与建议;而家长对孩子评价的过程,是家长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言传身教重要性的逐渐推进的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家长言行的自律性与示范性;班主任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有自主权的人,因而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多元的评价机制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锻炼的机会。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只有多种渠道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知行统一,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帮助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才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二

引导儿童尽早掌握理论性知识,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无论《品德与生活》还是《道德与法制》,都在由浅入深地渗透着这方面的知识。课堂学习,学校教育是一个方面,家庭生活方面的影响,特别是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一、定点起床。

中国人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传统美德,指的是勤奋。现在说定点起床、定点就寝,除了勤奋意思之外,主要说的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日常生活起居养成规律,那么慢慢就会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在自我约束能力的形成中,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就随之滋生起来。定点起居,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起码的做法。生活习惯的养成,将影响儿童学习进步的各个方面。例如将伴随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写作训练,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习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如果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对生活的认识,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说,学习写作,应该首先从“这里”起步。

二、自己叠被,洗袜子。

叠被、洗袜子等都是生活琐事,但却是需要天天面对的事。自己的事,力所能及的事,都要自己做,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对勤奋、卫生、有规律的生活,尽力减少对他人的麻烦等优秀品质的磨练、养成,都将起促进作用。试想,自己的被子不叠,袜子不洗,总得有人来叠、来洗,那不就是给别人添麻烦吗?也可以联想作文训练,想做好文,首先要做好人;做不好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文章的。文如其人么!自己的被子自己叠,自己的袜子自己洗,这就是“做好人”的开始。做好人的开始,也就是能写好文章的开始。

三、保持干净。

老话不老:“笑破不笑补”。什么意思?破,叫人笑话,补上就没人笑话了。现在已很少有人穿打补丁的衣服了,我们可以理解为:穿的好坏不要紧,要穿得干净,这是勤俭朴实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优秀品质。现在说来,穿衣戴帽不一定都得是新的,都得时髦的。适当、干净同样是一种美,一种朴实的美。经常保持干干净净,对我们少年儿童形成优秀品质一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与作文训练联系起来,这种优秀品质,也将产生促进写作能力提高的作用。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三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2][3]。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四

摘要: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对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至关重要。教师应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拓宽养成教育的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养成教育,具体地讲,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和环保习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小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正待形成或刚开始形成,可塑性强,对于已经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比较容易纠正。因此,小学阶段特别是刚跨入小学的第一二年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段,养成教育应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细化校规,形成班规,有规可守,违规必究。

刚跨入校门或返回校门的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或重温校规班规。班规是细化了的校规,符合相应阶段学生的行为认知特点。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学校首先让学生明确规矩,树立规矩意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才能不断地践行规矩,做到知与行统一。践行规矩的前提是让学生明确守规矩的道理,这项工作单纯地止于说教,达不到目的。例如,放学时在教学楼内站路队,要求快、静、齐,违者扣分。刚开始,学生遵守此项规定仅仅是为了给班级少扣分,形不成良好习惯。学校组织学生看录像、亲身体验,让学生知道了放学站路队快、静、齐的要求其实就是为了从各方面保护自己和同学。再有违反,心中自知,这就形成了规矩意识,并有其他同学反对或提醒,加之学校的严格处罚作为约束,久之,习惯就会养成。违规必究,但不能搞一刀切,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罚措施,因为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及习惯各有不同。违规必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渐改正过错,使习惯向着好的方面转化。

二、注重细节,树立榜样,反复训练,循环提高。

养成教育涉及学生行为习惯的方方面面,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都能折射出他们的习惯优劣。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充满爱心,善于发现。学生在校所做的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也都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大好契机:对优秀的学生和具体的言行要及时加以表扬鼓励,无形之中就会提醒他和其他同学在这方面是榜样,是努力的方向,可激起学习模仿的热情;对于不符合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哪怕再细小,也要加以制止、施以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对,达到教育一个惊醒一片的目的。此所谓教育无小事。学生的好习惯的养成及坏习惯的纠正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会是经过几次主题班会、受过几次批评、参加过几次活动等就能纠正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反复的艰难的过程,需要反复训练,循环提高。我校的校徽诠释了这一规律,我在工作中也践行着这一规律。我校的校徽是一个甲骨文“习”字的变形图案,原意为“小鸟数飞”,引申为“不断地实践”“学练结合”“形成好习惯”之意。我校的具体做法是,开学之初、每周之初开展各种形式的“明理知规”活动,在学生心中打下烙印,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注重抓学习常规、生活习惯、礼仪训练、环保教育,其间有计划地穿插各种集体活动,让每项集体活动都成为一个考评学生多种行为习惯养成和再教育的平台。例如,学校把春季运动会当成考评学生坐立行习惯的舞台,当成考评待人接物、文明礼仪的舞台,当成考评环保、节俭习惯的舞台……学校现场考评班级、班级现场考评学生,即时教育,以利提高。

三、以身垂范,为人师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目标。有时需要老师说教,更多的时候需要老师身体力行。比如说,老师的站姿、板书、讲课的肢体语言,这些都是学生不知不觉的模仿目标。有意地当着学生的面做课前准备、下课时整理讲桌面、进入教室或在走廊捡起纸屑等垃圾,以及午餐完毕有意地给学生展示自己用过的餐盘没剩一点饭菜等行为,都是对学生的提醒、要求和鞭策。

四、爱之以心,感之以情,转变心态,养成习惯。

爱是最好的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情感。一些学生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故意毁坏公物、对人不尊敬、不友善、口出秽语等。这不是他不知道好坏美丑,而是他感到他身边缺少“爱”而故意为之。如果教师和同学能不时地对其施之以爱,让其感受到爱,就会以爱心唤起爱心,他就会用良好的情感约束不良的言行,久之,良好习惯就会形成。

五、设评比台,展开竞争,育上进心,固好习惯。

为了更好地利用学生的比赛求胜心理,在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首先制定细化可执行的竞争细则,并使之有趣味,覆盖面广。每学期不重复单调,建立评比台,有美感,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这样,在班级中就能创造出竞争氛围,形成你追我赶、优的更优的良好局面,使学生良好的习惯得以巩固。

六、家校联动,无缝衔接,齐抓共管,奠好基础。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五

素质教育下的今天,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念逐渐迈向人文化、合理化、规范化,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行为和学习能够指导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也能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切实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使每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就如何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家校沟通联系,齐抓共管。

养成教育是一项持久而又复杂的基础工程,它离不开学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养成教育要靠两者的“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平台,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辛勤付出,既教书又育人,在学校内部,每个教师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学生的书写习惯需要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多关注孩子的书写习惯,这样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关注细节的东西多一点,小学生的卫生、纪律等方面的习惯,通过班主任的指导纠正,写字的姿势和不好的习惯会改掉。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引导者,可见,父母在儿童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界曾流行这样一个有趣的数学算式:5+2=0,老师在平时的时间认认真真辅导了5天,得到了一定的学校教育成果,过了一个双休日就全部丧失殆尽,养成教育既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只有两者结合起来,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渗透始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掌握的一门教育艺术。

二、制订合理的制度,严格要求,严格执行。

养成教育是对小学生的原有行为习惯的重塑过程。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形同虚设,只是纸上谈兵。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更要有合理的制度去约束他们。把《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落到实处,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牢记这些行为规范,耳濡目染。见到纸屑随手捡起来,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不说脏话,上学时衣帽要整洁。小学生意志薄弱,依赖性强,缺乏自律能力,这就要在平时多要求他们,通过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劳动与卫生、体育与竞赛等方面的纪律制度。严格按照制度约束他们,严格执行,规范指导常抓不懈,经常抓,抓反复,持之以恒,才能习惯成自然,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圈养到放养,这种“内化”行为,最终使这些合理的制度服务于小学生的日常行为。

三、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锻炼提升提倡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培养。

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也要适应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学校的校本课程应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条件,让小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朴素精神,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活动育人,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学校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开设实践课,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在“三八节”开展孝敬母亲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熏陶他们,启迪他们,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这些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活动的真正受益者。通过教学实践,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校园活动、大扫除、收发作业本等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我,进而获得亲身参与活动的满足感,充分感受到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活动的运用,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有效地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在新的时代新的机遇下,养成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工作者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战略部署,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养成教育当作每日的必修课,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合理规划教学时间,通过养成教育提高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素养和质量。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六

良好的习惯属于人们的道德资本,这个道德资本是不断增值的。对于人们的现实生存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只是依靠理性进行支配,还要受到思维和行为的制约,使规范的期待可以变成稳定的习惯。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阶段最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如果只是利用传统的方式,就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结合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找到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实效性策略。

小学生思想道德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过程中,其中的制约因素是比较对应的,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教育者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和家长没有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过于重视读书的分数,规范只是一些表面性的工作。教育的方法也比较陈旧,缺乏一定的实效性,教师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缺乏有效的科学方法,在学生资产行为规范养成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当前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我国正在不断的社会转型,存在很多诚信缺失和假冒伪劣等行为,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影响。社会中不良的环境削弱了学校的教育作用,很多的学校都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利用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没有促进作用。

1.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将学校的人文环境进行优化,让学生在和谐环境下受到影响,养成行为规范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各个方面需要进行有效的配合,学校中的教师和校园环境需要进行协调统一,形成一股合力,让学生可以在人文环境当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需要创造出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使管理呈现出规范化,引导学生正确的生活和做人。例如:某农村小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创办文明角,张贴各种励志宣传语言,利用各种夸张又强烈的背景和图片,吸引学生前来观看,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成长。

2.将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进行渗透,习惯主要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通过积累,就会在各个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针对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有机的渗透,使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效的联系,并且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先进思想的主要载体就是知识,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有效的渗透各种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容易的接受。教师需要以学科教学的特点为基础,将教育的目标确定下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目标进行细化,小学生心理和身体的发展属于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提高其道德认知,需要符合心理成长的规律,养成过程的设计需要具有阶段性和层递性。

3.健全监督机制。在各个班级活动当中融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养成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少先队活动,利用大型的校队活动,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训练。在活动开始之后,学生要以排队的形式入场,并且按照一定的`次序就坐,要求他们认真的听讲,给予礼貌的故障,严格规定队员的敬礼和站立等行为,使学生可以集体活动当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明确遵守规范的意义,结束了互动,需要让每个学生对活动给予反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融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校的生活要具有规范化和序列化。

4.优化乡镇德育环境。利用乡镇德育,可以有效的延伸和补充学校德育,德育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自身具有辐射力和渗透性。社会环境对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属于一种社会外部控制,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建设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社会文明风尚。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对策进行全面的论述,提出具体的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当代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我国的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可以更好的做人。

参考文献:

[1]杨献南,鹿志海,张传昌,张盼.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80—85.

[2]杨文元.养小习惯做大文章——山西省盂县第二实验小学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4:31—3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七

教师成为范本,更能让他们学习并仿照。教师平时在上课时的精神面貌、处事方法,要做到每天乐观积极,言而有信,公平公正,乐于助人,乐于学习等等品质,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对教师的品格产生一种崇敬感,最终模仿教师的做法,进而养成良好习惯。此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名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们,这些名人的事例,可以让他们向这些成功者学习到成功的经验。如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时,可以引出数学家高斯的事迹,进而让学生对他们良好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另外,要注意激励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不是很成功的学生,可以给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一些褒奖;对有不足的学生进行亲切指引与鼓励。小学生都是渴望认同与夸奖的,在这种的氛围下,他们就能够积极踊跃的投入养成教育。

二、关照内心,做良师益友。

小学生对于大人的态度感觉较敏锐,心理随力也比较脆弱,稍不注意,学生可以就会伤害到了心灵,所以教师要注意关照每一位学生,要注意观察,建立交流关系,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针。教师要放下架子来,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把内心世界展示给老师看。在讲台上面讲课,出错时要勇于承认,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都会犯错,有错改即可;教师通过切实行为,让学生学会沟通的方法等等。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学生就会更喜欢教师并对他进行更多的模仿学习,无论在课程教学与养成教育方面,都有极大的助益。

养成的教育要渗透到生活与学习中的每一个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言传身教,激励他们,只能传递正向的价值观;教师应设置真实境况,使学生从实践中习惯成自然。这就需要教师教学中,设计一些精心设置的教学的活动,把所有目的都渗透在其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孩子。举例而言,就是现在比较普遍利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程的时候,同时也履行着行为规范,最终养成习惯。美好品质的养成是终身的事情,若想要让孩子可拥有优良的各种习惯,那么,必须从孩子的时候就努力培养。教师在上课时,更要注重这个方面,惟有把这项任务重视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总结。

小学生各方面观念未成形,就如一张白纸,单纯也容易被影响,这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另外如果不注意也会造成学生学坏的不良后果。也就是说,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会是终生的,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这说明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教师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我相信,祖国的下一代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基础,将来才能成长为祖国栋梁,成为新世纪建设的人才。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八

1心要静,认真听,抓重点,勤思考。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要目视此人,心无杂念,不要开小差,抓住重点语句,动脑思考说话者的意愿与你的想法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要做出明确的判断。

2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多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总比别人强,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别人回答问题时,不是随意抢话、接话,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教育孩子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同学之间相处要真诚、宽容。

二、加强能力训练,掌握倾听技巧。

1听口令做动作,培养倾听时要细心的能力。老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比一比谁听得认真,动作准确。

2听音乐猜声音,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能力。播放音乐请同学们认真听,然后将听到的.声音名称写在纸上,看谁听到的最多而且准确。

3听故事演一演,培养学生理解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请一名同学讲一个小故事,看谁能够将故事复述下来,再与小组成员合作将故事表演给大家看。低年级的同学可以采取传话训练,看谁传得又快又准确。

4听写训练。在听写词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词语,每次读一个两个或三个词语,调整好听写速度,让学生边写边记忆词语,有助于学生一边集中精神倾听,一边用心强化记忆。

5接读训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朗读课文时,突然停止一位同学的朗读,让另一名学生接着读,可以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读。

三、多用激励语言评价,感受倾听的魅力。

1言语激励。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要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比如“这么一点小小的错误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把他的优点和不足都说出来了,你听得可真仔细!”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话语只要你运用恰当及时,就能够使学生在鼓励中获得倾听成功的情感体验。

2荣誉激励。有一次在一节语文课上,我给同学们范读课文时,一不小心将“疲惫”读成了“疲乏”,等我读完课文后立刻有个同学站起来指正,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奖励他一个光荣贴,我告诉同学们这枚光荣贴不仅仅是因为他认真倾听发现了错误,还因为他能够耐心地听完朗读,这些良好的倾听习惯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同学们都很赞同也很羡慕,接下来的学习他们个个都跃跃欲试,都在为获得光荣贴而暗暗努力。

3表情激励。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激励在无声中进行。学生发言时,教师的一些细微变化他们都能感受到,比如教师的点头、微笑、眼神交流等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鼓舞,让听者更加有兴趣,让说者更加有信心。

四、家校结合,共同培养。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鼓励,延续培养的过程,效果会更好。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训练。相信只要我们师生携起手来,用心捕捉和善于利用一切时机,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将会更加精彩纷呈。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九

良好的习惯属于人们的道德资本,这个道德资本是不断增值的。对于人们的现实生存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只是依靠理性进行支配,还要受到思维和行为的制约,使规范的期待可以变成稳定的习惯。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阶段最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如果只是利用传统的方式,就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结合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找到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实效性策略。

小学生思想道德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过程中,其中的制约因素是比较对应的,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教育者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和家长没有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过于重视读书的分数,规范只是一些表面性的工作。教育的方法也比较陈旧,缺乏一定的实效性,教师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缺乏有效的科学方法,在学生资产行为规范养成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当前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我国正在不断的社会转型,存在很多诚信缺失和假冒伪劣等行为,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影响。社会中不良的环境削弱了学校的教育作用,很多的学校都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利用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没有促进作用。

1.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将学校的人文环境进行优化,让学生在和谐环境下受到影响,养成行为规范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各个方面需要进行有效的配合,学校中的教师和校园环境需要进行协调统一,形成一股合力,让学生可以在人文环境当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需要创造出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使管理呈现出规范化,引导学生正确的生活和做人。例如:某农村小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创办文明角,张贴各种励志宣传语言,利用各种夸张又强烈的背景和图片,吸引学生前来观看,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成长。

2.将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进行渗透,习惯主要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通过积累,就会在各个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针对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有机的渗透,使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效的联系,并且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先进思想的主要载体就是知识,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有效的渗透各种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容易的接受。教师需要以学科教学的特点为基础,将教育的目标确定下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目标进行细化,小学生心理和身体的发展属于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提高其道德认知,需要符合心理成长的规律,养成过程的设计需要具有阶段性和层递性。

3.健全监督机制。在各个班级活动当中融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养成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少先队活动,利用大型的校队活动,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训练。在活动开始之后,学生要以排队的形式入场,并且按照一定的`次序就坐,要求他们认真的听讲,给予礼貌的故障,严格规定队员的敬礼和站立等行为,使学生可以集体活动当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明确遵守规范的意义,结束了互动,需要让每个学生对活动给予反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融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校的生活要具有规范化和序列化。

4.优化乡镇德育环境。利用乡镇德育,可以有效的延伸和补充学校德育,德育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自身具有辐射力和渗透性。社会环境对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属于一种社会外部控制,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建设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社会文明风尚。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对策进行全面的论述,提出具体的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当代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我国的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可以更好的做人。

参考文献:

[1]杨献南,鹿志海,张传昌,张盼.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80—85.

[2]杨文元.养小习惯做大文章——山西省盂县第二实验小学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14:31—33.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十

对孩子们的养成教育来说,班主任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比如说,在班级组织开展的每次活动后,班主任对这次活动的总结或评价就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节点”。有经验的班主任是绝对不会忽视这个时机的。在学生劳动的时候,班主任会认真或有目的地注意观察全班每一名同学在劳动当中的表现,他常常会抓住学生在劳动中的积极的一面,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养成教育的需求,及时地在短时间内梳理出总结时候要讲的要点,在活动后进行总结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地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对有提高的同学进行鼓励,对一些比较落后的同学提出鼓励性的希望。总之,一定要使每一名同学在活动以后,都能够感觉到自己有进步,有成功的感受。如此,就让学生在心里树立起了自觉要求进步的渴望。

二、家长要认真负责。

学生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乃至于成长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监护责任。要尽可能地时时刻刻把心思用在孩子的成长上,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绝不要以为关心孩子的学习就行了,有的家长常常会觉得孩子既已如此,就这样了,怎么学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还不如糊弄随便“学习几个庄稼字”,然后回家耕种田园或外出打工挣一点钱算了,或者学一点什么技术以供未来糊口就行了。殊不知,这种想法真是目光太短浅了,甚至可以说是对孩子未来的不负责任。孩子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我们应该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自然地引领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此说,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不能够停留在那种“我们家长都没读多少书,也没识多少字,不也一样生活了吗”这样的落后层面上,而应该引领孩子从小就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一定要让孩子彻底地杜绝那种“事事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书包父母装,爷奶背”的坏习惯,要让他们从小就养成尊敬长辈、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

三、学校与家庭要科学配合。

学校与家长在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这个问题上,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共同体,是同盟军,要相辅相成,要有机结合,要经常沟通,要互通有无,要相互信任,相互探讨切磋。所以说,教师和家长必须要把感情和着眼点建立在让学生健康发展的共同目标上,携起手来肩并肩地完成好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养成教育任务。现在,大多社区、学校都建立了“家长学校”,这是一个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的绝佳平台,是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情况以及帮助家长采取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的重要渠道,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充分地利用好这个平台,家长与教师一定要常联系、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学习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当中,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每一个学生也都是一个社会人,因此我们说,社会环境对每个人在生存与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要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会纷纷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还未成年的孩子,涉世尚浅,肯定会有好奇心,又由于秉性好动,因此非常容易被一些不良的现象所迷惑,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地对孩子进行一些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平时家长或者老师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去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比如说清理路边的白色垃圾,清除那些烦人的墙体小广告,到敬老院或孤寡老人家里做义务劳动,等等。寒暑假期间,还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社区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有条件的家长也可在假期里带孩子去旅游,让孩子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或者名胜古迹之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情怀。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自然地从内心里升腾起一股积极向上的热情。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简单而行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它需要家长、老师亲力亲为,共同担负起这个重大的责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相信,孩子们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十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小学品德课总目标也提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行为与习惯,有明确的目标,小学生要“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对学生进行长期而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一个人的习惯对他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孙云晓所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可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何等重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有12个教学班,学生550余人。大多学生父母为了生活在外打工,孩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有的甚至托付给亲戚监管。隔代抚养或者亲戚监管不利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长期以来,我校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很差。比如不懂文明礼仪,说脏话;经常说谎话;学习习惯差,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书写潦草;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畏难情绪较严重等。作为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小学生。

根据以上校情,我们重点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四个方面进行习惯培养。

1严格规章制度,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仪等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

2重视常规管理,规范学生一言一行。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为使学生明确校内外的行为准则,我们除了让学生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记于心,做到心中有规范,行为守规范,争取“习惯之星”外,还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检查路队、课间秩序、仪表、卫生、两操等项目,一周一总结,一月一汇总(每个方面每学期一个月),按得分高低进行考核,小干部们以身作则,公正、公平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逐渐增强,也增强了大家的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寓习惯养成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要求全体教师,尤其是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一是要将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期教学计划,二是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期末,撰写一份教育个案。

4环境文化重熏陶,潜移默化育良习。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习惯的隐形阵地,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我们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如名人名言,挂图,校歌、校训,楼道“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等提示语。孩子每天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二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精神环境。

1)通过每周一“国旗下讲话”讲习惯养成的意义、方法,每周都有训练重点。2)各班利用班队课开展主题班会,同时总结前段时间习惯培养取得的成绩,布置本周训练要点。3)每学月评选一次“好习惯之星”,表彰在黑板报宣传栏上。4)每学期期末,评选校级“好习惯之星”进行表彰。

5家校联系,评价激励,多方联动促养成。

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构建家校育人平台。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意义,介绍习惯培养方法,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2)引导家长参与评价。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体验亲情”良好习惯养成活动。活动中,学校布置系列亲情作业,引导孩子经常性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我们采取“上下联动勤督查”的方法,抓反复,反复抓。上,指学校层面的督查,持之以恒地开展常规教育活动;下,指班级、学生的监督自管,主要通过班级管理员的细化分工,引导学生自查互查。班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多个班级管理员,通过这种细化分工,孩子们在互相监督自管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十二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变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自身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低段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

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究竟如何在幼儿园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环境教育活动,本文通过环境教育的一些实践经验和研究,介绍了怎样让幼儿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何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面临生存环境恶化的挑战,大到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小到垃圾、空气污染等等都是我们要重视的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人人都应该重视,保护并从我抓起。

而孩子作为我们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从小培养他们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迅速阶段,处在长知识及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

在工作中我认为应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系列环保教育活动。

1创设环境,渲染环保。

美好的环境创设成就美好的心灵,不良的环境造就不健康的心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获得的。

为了让幼儿感受环保作品的美与趣,我将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美工作品布置在教室里,让幼儿去欣赏、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

在活动室的墙面布置上,有用碎布做成的“小鱼”,有用各种毛线做成的“小花园”,有用一些广告纸拼帖而成的“盆花”。

美的环境不仅带给了孩子视觉上的冲击,也让他们发现了原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也可以变得那样生动、美丽。

另外,根据主题的.变化我及时在活动室里更添了许多有趣的环保作品。

如用卷筒纸芯做成许多五彩缤纷的小挂件,一个接着一个悬挂在活动室上面。

当孩子置身于这样环境中,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有趣的环保作品激发了孩子们制作的兴趣,也使他们知道了废旧材料的另外用途。

2做好教育,渗透环保。

大班幼儿善于模仿别人,教师为人师表,老师的一举一动幼儿都有可能模仿。

有的孩子看到我去拣他们也去拣,这时我进行了即时教育,讨论怎样能使我们幼儿园变得更整洁优美,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他们的讨论我给予了肯定,最后总结:最好的环境要我们平时来保持,我们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

现在再也看不到地上有垃圾了,使我们的幼儿园有舒适优美的环境。

我们还开展了《花儿好看我不摘》,《让小草快快长》等活动。

如:有一次,小朋友他非常喜欢花,他采了一朵走到我面前说:老师,这朵花很漂亮,是我送给你的。

当时,我接过花,仔细看了看说:这朵花的确很漂亮很好看,只是把它摘下来太可惜了,随即让幼儿讨论出:(1)花儿好看要给大家看,你摘走了别人就看不到了,如果不摘可以每天来看看它。

(2)如果每个小朋友都把它喜欢的花摘下来花坛里就没有花了,光剩下枝和叶就不好看了,也就破坏了我们的环境,从那以后经常看到孩子们跑到花坛旁停留一会才走,但没有一个小朋友去摘花。

再如:春季,小草刚刚发出嫩芽,脚踏上去很容易损坏,再通过踩痛了小草会哭的故事,让幼儿在初春的时候不要去踩痛小草。

3寓于游戏,行动环保。

“游戏”是孩子们的特权,在游戏中渗透亲自然内容幼儿更容易接受并能在玩玩、说说、做做中掌握环保知识。

4月的爱鸟周来到了,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情感体验法进行爱鸟教育。

我先在活动室的墙上“造”了一大片“森林”,然后展示许多鸟类的图片。

孩子们从开始对鸟的名称、外形好奇到对鸟有了自己关心、同情的情感;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们画画、剪剪小鸟、蝴蝶等来到“森林中”和鸟类作朋友。

在几次活动后,孩子们把这一片墙的小鸟、蝴蝶当作了自己的伙伴。

他们会说:“今天,小鸟又多了三位朋友,它们在树上吃果子”。

通过区角游戏孩子们从内心激发了关心、同情小动物的情感、激发了他们关注生存环境的意识。

操作活动中,孩子也能掌握一些环保知识。

如:玩环保棋、走环保迷宫图。

正是这些集亲自然教育与娱乐为一体的游戏使孩子们了解了大量的成人也不注意的环保知识:绿色食品标志、环保标志、白色污染、噪音的标准等。

他们真正成为关心环保知识、维护环境卫生的小卫士。

角色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幼儿园开展游戏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讨,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胶卷筒、纸板等废物,制作游戏材料,让幼儿懂得“废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4家园合作,实现环保。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影响至深,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造成幼儿的潜移默化。

因此,家长对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不可忽视。

家庭教育具有幼儿园所无法比拟的随机性和个别性,因此教师应努力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比如在公共场所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不制造噪音等。

首先,在平时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加社区举办的环保活动,与孩子共同接受教育,共同进步,一起培养环保意识。

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加大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给幼儿和家长相关方面思想的渲染和渗透,让家长和幼儿多一些阅读的空间,树立家长的好榜样,使家长能够做到身体力行的教育和影响孩子。

其次,幼儿园可以开家长会,同家长一起共同研究环保教育的方式和办法。

对于不重视环保教育的家长,我们要以沟通的方式,劝解家长让家长深切并且认识到这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使他们加强自己的环保行为。

通过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使孩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还倡导家长们平时经常让幼儿看关于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经常带幼儿参观有关环保方而的展览,经常和幼儿一起到大自然之中去游玩,使得幼儿能够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之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也能够唤起幼儿对大自然的那种热爱。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是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的。

总之,环境保护教育应该从小抓起。

通过经常持久的环保教育,使幼儿确立环保意识,形成环保观念,提高环保觉悟,增强环保责任感,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参考文献:。

[1]佟文华.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做起之浅见[j].东方青年.教师,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十三

道德人是明确自己的道德需要而又具有道德自觉的人,表现为人对既涉及个人自身的善,又关乎他人的善的推崇、恪守与践履,譬如尊重生命、维护正义、律己利他等等,以达致个人的精神自由和内心的自我和谐。现代社会个体对道德规范的遵从不再是被动的、盲目的,而是具有独立性的人基于理性作出的道德选择。因而,道德人向善的行为更加稳定持久、淡然从容。道德人的培育要进入人的精神世界,借助理解阐释人,反思人的生命及生命的表现,催生人的道德需要,并在道德实践中体验道德价值,把握人生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行为的正当性是社会的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社会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和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德性是社会的人的重要标识之一,它缘于人对自身规定性的认识,是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统一。当前社会人们的行为选择多样,道德分化明显,既有的道德规范已难以解释和应对新的问题,传统道德的价值在具体的道德实践和现实社会生活中遭受冷遇,并由此产生诸多的价值困惑和道德冲突,譬如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误解和讹诈引发的“扶不扶”等道德困境。人们习惯将这类问题归咎于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尚未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很显然,市场经济虽具有逐利性,但也有其内在的道德需要,等价交换、诚实守信等道德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人的培育遭遇难题,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道德价值的贬损,道德与生活的价值关联亟待明晰。

在道德认知上现代社会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共识,在道德实践上也不乏公认的、明确适用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但在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频发,道德价值逐渐退居社会生活的边缘。当然,这其中原因复杂多样,而现代人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对为什么要遵守道德缺乏价值体认,以致道德在人处理生活中所面临的苦乐、得失、人己等基本问题时没有发挥引导与规范的作用。比如,人们应当如何在一起是现代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一些人在某些具体事件中将己与人对立起来导致行为上的冲突与偏差、价值的失序与混乱。屡见不鲜的网络暴力、肢体冲突等事件一再挑战尊重、平等、正义等道德原则。“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反映出道德底线失守带来的极大危害。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传统的道德规范被破坏,道德相对性日渐凸显。

(二)人的道德需要被遮蔽,道德对人的人文关怀尚需彰显。

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性的伦理实践,对美好的品德、优良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是主体高层次的价值理想。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不仅仅是为了面包,人为了理想而献身既是人生存特性的组成部分,又是人生命完善的需要。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理想、为某种超越肉体满足的东西奋力以求。道德是主体在建立起与自身、他人和群体的价值关联中获得的共同存在的意义庇护,体现的正是人对价值理想和自由的追求。然而,人的这种自我超越的需要在道德教育中往往被遮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现今道德教育侧重阐释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个体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缺少对人深层的价值需要和内在行为动机的关注,忽视道德的实践特性。二是道德人培育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道德与人的距离。实践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价值,在社会性发展中获得价值和意义是道德人的精神需要。然而,社会认知的多元和现实生活的复杂使人们对道德的价值产生质疑。一些人认为讲道德并不能满足自己的现实需要,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功利性、短期性行为。社会上的一些失德、败德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有人因此而得利,直接导致失范行为的蔓延和社会风气的恶化。缺少主体的认同和参与,道德成为停留于文本、讲坛、课堂的知识,提升人的道德修为就是一句空话。

二、理解:展现人存在的意义。

理解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这里具有了本体论意义,从传统解释学的文本理解转向以文本理解为基础的自我筹划、自我理解。理解不是为了停留于文本,而是要关照自身和反思现实。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是过去或传统与今天的对话,“理解在任何时候都包含一种旨在过去和现在沟通的具体应用”[3].只有在文本与现实之间建立意义关联,才能在问题阈中展开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才可能达致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重叠共识”.

因而,道德教育以人为核心和主导,以人的实践参与为本质特征。人是溶合了情感、目的、动机、意义、价值的意义---价值性存在,每一个个体都是作为“前理解”存在的自我。由此,道德人培育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藉由知识连接历史与现实,在经验分享和交流中体味出人的生命意义,促进人的发展。基于理解视角的道德人培育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培育道德人是培养社会的人与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逻辑统一。

人不是在自然的意义上被称之为人,而是因为人的社会性。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基本规范,即道德和法律规范。法律是一个社会最低限度和最基本价值准则的权威表达。道德则寄寓着人类对善、对一切美好价值的共同追求,诸如幸福、人道、自由、平等、公正、诚实等等。它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社会对人的塑造无不表现为先进或进步的社会规范向人的精神内化,形成某种价值共识的过程。人通过选择、接受和内化社会价值原则,形成合乎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相应的品行。主体的选择与内化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体对传统、文化、道德、社会生活经验的理解和现实反思,其中包含着在未来的可能性。从人自身来说,作为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存在是人内在的发展要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的心理需要的角度提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里,人的需要具有超越性,人在满足第一个需要后又会引起新的需要。人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是指向未来的。社会的人应是道德的人、文明的人,各种能力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二)培育道德人是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的内在统一。

完整生命个体的型塑首先倚重知识。亚里士多德将人的德性分为道德的德性和理智的德性,道德的德性通过习惯养成,作为人最高层次的理智德性要由教导和知识生成,它来自人的理性思考和主动选择。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人的需要、目的、动机、情感相关,因而,道德人培育探求的不是客观性知识,而是人对自身存在的追问与反思。在诠释学那里,理解摆脱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元对立的知识观,把人对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经验和体验融入知识的学习中,其目的是为了自我理解。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精神世界和现实处境出发理解文本与作者,理解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在自身的视域与理解对象的视域融合中创生新的意义。换言之,主体在理解对象的同时进行着自我理解和经验的新的意义建构,这是一种价值的传递、意义的交流与精神的创造。人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原则筹划自己的生活,在与世界、与社会的多重意义关系中人获得的是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三)培育道德人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和谐统一。

因而,只有对美德的理性认知与内在的情感和谐统一,主体相应的行为动机才能达到最恰当的状态。

三、理解视域中道德人培育的瓶颈。

道德人是从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存在探求人之存在的意义。教育对人精神的陶冶要经由理解与书籍和人交流,丰富与充盈人的精神生命。教育过程中虽然理解关涉课程设计者、教材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多重关系,但是无疑在对话中它是以文本为中介并围绕文本展开的。作为文本读者的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创生与更新对其“怎样做一个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探讨理解视域中道德人培育的瓶颈与现实遭遇。

(一)主体性丧失割裂道德与人的对话关系。

道德的实践特性决定道德对人的涵养不是灌输有关道德的零碎知识,而是帮助人从整体上把握生活,获得意义。“人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当怎样度过”这样关乎人自身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它始终以人对自身、人对生活的理解为基础,并在人与人的认知碰撞中发展人已有的认知,在这里,所创新和发展的不仅仅是人对物的认知,而且还有人对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道德所蕴含的善的价值是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加以选择和内化,并保存在主体的生活经历中。个体把自己的生活作为对象加以全面审视,对生活、对经验进行反思、认识、实践与创造,获得对事物对他人对自我的理解,个体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然而,由于道德对人的滋养是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在当下的教育氛围中一些人认为与自身所要追求的成功关系不大,将之视为客观对象物存在的知识来掌握。在道德人的培育中,道德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缺少个体经验和个人的生活履历与道德的'对话,个体的精神世界并没有真正作为“前理解”参与进来,也就无从创生意义。换言之,个体没有作为精神主体与精神培育活动及内容展开对话与交流,个体也就不能在开放和接纳中对自身及生活进行反思,难以提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不懂得审视自身的现实境遇和人类的生存状态,也就不会发现问题,不能深入事物的本性、对道德本身及其存在的理由进行探究并作出解释,道德缺失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关联。

(二)知识式学习消解道德之于人的伦理价值。

变化日速的社会生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日渐增强的专业化培养目标,越来越强化了道德人培育的知识化取向和工具性价值。而现代性境遇下,学习者对物质主义、技术文明和工具理性的推崇消解了人对意义的思考,学习者的道德学习退回到德育课堂的狭小空间。道德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知识,而是一种意义学习,是人不断反思自我和获得意义的过程。哲学诠释学主张从理解的视域解读文本,认为理解是共同意义的分有。理解和解释的过程是个别经验和普遍经验的融合。其对学习过程中个人发展的历史性、现在处境的关注为知识观的转型和课程观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毋庸置疑,知识是课程的原材料。但是,课程学习不再是知识毫厘不差的掌握和再现。新课程观课程的转变性和生成性品质使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人“相遇”的可能情境成为可能,知识是情境中的必要要素,发挥着引导、催化和促进的作用。课程关心学习者个体的经验、体验对知识的建构,学习者需自主建立起文本知识与人的生命之间整体的意义关联。生活实践表明,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经验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影响。学习者的需要、目的、既有的道德观念、具体的境遇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与教育者的相互理解。如果道德被视为实现某个外在目的的手段,成为某种预先给定的、等待着主体去认识和掌握的客体,那么遵守道德规范就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和生活手段,失去了其应有的伦理价值,人也就丧失了丰富的生命表现。

(三)情感与理性认知的分离阻碍道德的意义生成。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道德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递道德知识、分享道德经验是学习者提升道德认知的主要途径。在道德人的培育中,道德认知能帮助人们判断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经验和体验带有个别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各自的视域出发分享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在平等的交流中实现视域融合,才能使个人认识、经验成为共同的财富,生成道德的意义。而这之中总是渗透着个体对生命存在与生长的直接经验和情绪感受。情感内在于人,人也是需要情感激励的,譬如正义感、崇高感以及内心的充实感等。无疑,它也有益于人做出道德的行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价值冲突和道德困境很多情况下并非是主体缺乏道德选择的能力,而是由于主体道德感的弱化。道德感是主体具有是非、善恶理性判断能力基础上的对自身、对他人及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情感。道德人培育的主体性丧失、知识式学习必然造成人对生命的真实情感体验的缺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接,阻碍道德意义的生成与实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关移情的许多研究表明,移情有利于利他性行为的出现。移情是情感的相互契合、相互作用。有了情感的驱动、感染和共鸣,才能赋予知识以活力,才能在理解与体验中激发主体正向的、积极的行为。这种“感同身受”正是人在实现视域融合中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塑造。“一个人的道德移情能力越高,道德敏感性就越强,就更能够从社会和他人的视角认识所面临的事件,实现道德行为的延续性,进而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在人们普遍感知道德功能式微和道德多样性增强的今天,培育道德人对社会道德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理解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在哲学诠释学视野中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性。在道德人的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在道德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诠释道德知识,实践道德精神,在人的意义世界的构建中建构生活的意义,培育真正具有理性认知能力、自主精神和创造性活力的道德人。

参考文献:

[1]樊浩。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意识形态期待[j].中国社会科学,2014,(7).

[2]彭启福。“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j].学术月刊,2007,(8).

[3]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39.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403.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廖申白译注。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6.

[6]李昕桐。新现象学的情感伦理[j].道德与文明,2014,(4).

[7]黎良华。有美德的行动与有美德者的快乐[j].道德与文明,2015,(1).

[8]龙静云。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十四

第一段:引言(建立话题背景)。

小学生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习惯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基础,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在我多年的小学生涯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每晚都会按时完成作业,不拖延到第二天。在学习时,我会专心致志地听课、做笔记,并尽量避免分心。我还会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互动,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点。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使得我能够高效地学习,提高成绩。

第三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除了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我养成了每天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都会保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我还注重个人卫生,每天都会洗手、刷牙,保持身体清洁。我还尽量少吃零食,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健康饮食。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让我更加健康,还有助于提高我生活的质量。

第四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在小学生涯中,我也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我学会了尊敬师长和尊重同学,在学校和家庭中待人友好。我会主动帮助别人,不欺负弱小,不说粗话。我还养成了保护环境的习惯,从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和垃圾分类等。良好的道德习惯让我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加和谐,也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好感。

第五段:总结并展望。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深刻认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小学生时期的养成对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在学业上取得了好成绩,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了我的身体健康,良好的道德习惯让我在社会交往中受人尊敬。在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养成更多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每一段落的字数超过120字。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十五

大自然给了人类无穷无尽的奥秘,同时也让人类认识了它的美,美术教师要从大自然的美着手,把小学生引入对大自然美的认识当中,并结合大自然的美让小学生联系并学习美术知识,通过学习美术知识产生认识美与创造美的意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美术课堂如果能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选取一些与学习目的相符的自然环境作为学生的活动地点,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走进大自然”一课的情感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如果我们让学生把对大自然的美的认识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那这样的教育只能是空谈,根本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与学习意义。因此,美术教师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育意识,把学生的美术学习空间放大,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从中发现美、了解美和认识美,并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并学习美术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把大自然的美运用于绘画中,把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当中,这才是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美术教育的前行目标。

总之,美术教学不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不是老师按教学模式给学生灌输的传统教学,而应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让学生观察与留心生活中的美和生活、自然中的美术知识,让大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美术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与相互促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阅历尚浅,对生活的观察度也不够,致使对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认识不足。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多进行思想交流,让学生懂得并明白学好美术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美术绘画技法和技能,还要把自己的认识、理解与感受及思想情感真实地融入绘画中,将自己的喜怒忧乐表现出来,在表现情感的同时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来搜集资料,探究人类劳动工具发展的美术活动或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深刻感受美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关注生活美的点点滴滴,从而培养审美习惯和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课带给学生的是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让学生接触并赏析优秀的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师的职责。除了欣赏课,每一种教学活动领域都可以带领和启发学生进行作品的审美。现在的美术教材中附有很多印刷精美、富有情趣的大师作品,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带领学生赏析,教学效果会比单纯的传授技法要好。随堂欣赏隐藏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一资源,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同时还能起到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作用。

总之,作为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各种艺术作品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较强的艺术审美感受能力,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观察生活,去发现美并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单凭美术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让学生在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和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十六

内容提要: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学往往会成为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随着教学手段的日益多样化,行为参与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行为参与应用于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现代教育方式方法已呈多样化,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再仅仅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陈旧教学手段了。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更类似于填鸭的过程,不管学生喜不喜欢或能不能接受,也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消化和掌握。行为参与的教学方法介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乏味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给我们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在传统的《卫生与健康》课教学中,多采用以讲授为主、挂图、录像、绘画等常规的教学方法,即便加入一些多媒体的元素,仍然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牢固、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现象。在《卫生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引入并加强学生的行为参与,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真实地展示教学案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弥补了传统《卫生与健康》课教学的枯燥与乏味,给《卫生与健康》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小学生因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并且又特别活跃好动,同时有很强的表现自我的欲望,因此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立足于此,而传统的单纯讲授理论、文绉绉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远远满足不了小学生们的。《卫生与健康》这个课程与现实生活有很强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要使内容生动、形象,创设合理的情境,联系生活的实际,现身说法,使讲、学、练相结合,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行为参与下的教学以它丰富有表现形式——直观新颖、形象立体,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的内容,加上学生们的自我参与和操作实践,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学习的有用性、实用性,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授《保护视力》时,让一些患上近视的同学说说近视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不方便,有哪些不良习惯会导致近视,请同学示范一些正确的用眼行为等。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当讲授到近视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和用眼卫生时学生的兴趣更浓、印象更深。同学们正确的示范让教学内容不仅仅以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而是更形象地、直接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让学生从课堂开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与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行为参与的教学不仅一改枯燥的教学氛围,还使得教学过程以学生探索为主,从“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转化。行为参与的教学过程把学习的交互性、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融为一体,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力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讲述《小创伤的处理》这一课时,在讲述完正确的处理方法后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上前示范,然后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肯定与纠正,接着请同学们分组比赛,共同参与到课堂中。又如教授《如何刷牙》一课时,可让学生们拿起笔当“道具”,示范刷牙的动作,再集体讨论和评议刷牙的正确方法。由此,让全部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参与,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又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始终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只停留在教室和上课时间,而行为参与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弥补之方面的弊端。《卫生与健康》课的一些课程主要是想通过学习,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卫生习惯,课堂上的学习只是让学生意识到该怎么做,但真真正正做起来更多是在课后。因此行为参与的教学方式很好地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延续与拓展,可以深化教学的程度,增加学习的时间,增加学习的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让学生们课后相互监督,是否有按课程要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卫生习惯融入宿舍管理条例中,细化个人卫生习惯的项目,并配以一定的奖惩制度;在与学生一起就餐时,让学生和老师一起细嚼慢咽,还可以提问学生吃饭细嚼慢咽的好处等。

行为参与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还需要配合一些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交流,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情感交流。教学讲究的是因材施教,并不是对于所有的小学生都可以完全适用的,行为参与的引入本身是需要注意几点的。

第一,不能只顾热闹,忘了本质。

行为参与的引入,本身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是为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服务的。行为参与模式走进课堂后,课堂是变得热热闹闹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一个度的话,学生的注意力会转移到热闹的现场,热闹过后,反而忘记了学习的本质,没有很好地掌握知识。也有学生往往会趁着热闹的教学现场做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事。如果这样的`话,行为参与的引入只会适得其反,课堂从教学过程变成一场有趣的甚至是喧闹的游戏或表演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合理地掌握好行为参与的度与量的关系,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第二,因材施教,适当使用行为参与教学。

低年级学生(三年级及三年级以下)掌握的文化知识少,理解能力较弱,生活经验不多,他们爱听故事,爱看图画。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并不一定能够支持他们理解某些行为或者是模仿某些行为。而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文化知识积累,一般都能理解某些行为,并可以摹仿某些行为,这时可以再适当地引申,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可能使学生们更容易掌握知识与技能。

第三,合理依靠教学工具。

行为参与教学结合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如果仅仅是孤立的行为参与教学,有时候会显得吸引力不够,效果不是很好,一旦配以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就会有锦上添花的效果。例如,在讲述人体必需的营养、营养的搭配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丰富的图片或录像,通过学习后,让学生们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图片按营养搭配组合在一起等。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是运用什么教学方式方法或借助什么教学工具,其本质都是要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课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合现阶段小学生的素质条件、学习能力、个性需求及特点,行为参与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互动性强、多样化、形象化等特点,在小学生《卫生与健康》教学中发挥出更大更有效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行为参与教学的方法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在实际应用中要做到适度适量,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十七

中职教育可以说是当前教育中教育难度较大、教育广度较大的教育事业,其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多的还有德育等方面的教育。在当前的中职教育当中,优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为了对中职学生实行更好的德育教育,本文详细分析现代客服理念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的运用。

关键词:。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十八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契合xx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求,以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严格规范学生言行,强化小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加强基本道德素养,提高文明素质,增强自我安全防范能力,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为此,特拟定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活动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等要求,以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为契机,以小学阶段“八礼四仪”为抓手,通过扎实、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建设,使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1.充分利用黑板报、展板、小荧星电视台等宣传阵地,展开宣传,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正式拉开帷幕。

2、各中队根据本班特点制定学规范用规范活动方案。

3、各中队举行“学《守则》,做文明有德之人”主题班队会。

第二阶段:活动开展。

1、充分利用晨会、班队等时间组织学生读背《八礼四仪》要求和《中小学生守则》。

2、结合小学阶段《八礼四仪》要求、我校常规、《好习惯好人生》校本教材等,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3、以9月10日教师节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4.结合我校新学期环境的美化,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教育,教育他们自觉爱护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讲究卫生,不乱扔杂物。

5.评选规范之星。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

9月底,各中队将相关材料上交至德育处,德育处将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表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3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十九

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小学生,我深有感触地体会到了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养成学习习惯、养成生活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和养成习惯的好处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养成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任务。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从自律开始。只有在自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每天定时按时完成作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这些都是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步骤。在学习中,我们还要善于总结,培养思维的整合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进步。

其次,养成生活习惯同样重要。生活习惯从个人卫生开始。每天保持清洁整洁的卧室,注意洗手饭前和梳洗整齐等,都是培养生活习惯的一些基本措施。此外,我们还要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按时起床和睡觉。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也至关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让我们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简单的开始,逐渐加深。首先,我们可以制定规划,在心中建立明确的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我们才有方向和动力去行动。其次,我们要坚持不懈。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习惯,都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坚持。无论遭遇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和同学相互监督。相互监督不仅能够提醒我们的不足,还能够增强自己的决心和毅力。最后,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及时对习惯的养成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自己不断发现和弥补不足。

养成良好习惯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定时完成作业、自主学习和总结能力的培养,都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其次,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提升个人素质和形象。一个整洁、自律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最后,良好的习惯还能够为我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习惯是我们生活的参照物,良好的习惯能够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为我们指明方向。

总之,养成习惯需要时间和毅力,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够看到成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遵循适合自己的养成方法,我们会发现习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作为一个小学生,我深知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我会继续努力,培养更多的良好习惯,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二十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细节,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的性格品质。在幼小的心灵植下积极健康的种子,激发他们的内心向上的情感,在不断追求提升中获得素养的提升。

小学生天真活泼,他们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有些孩子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做事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没有进取精神,学习生活都以不犯错误为原则;而有些孩子行为习惯较差,小毛病不断。但也有不少早期教育比较成功的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班主任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基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每个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品质是不一样的,但是相同的是心智不健全、不成熟,需要我们老师的关注和引导。我们有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严字当头,无论什么都要求学生规规矩矩。这与孩子的天性和生理成长相违背。比如,孩子们正常注意力集中时间在十五分钟左右,而我们有些班主任要求学生整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的,上课全程投入不走神。如果学生上课插嘴,在座位上做了小动作,下课大声说话,不注意个人卫生或者劳动不到位的话就要被严厉批评;如果某个学生犯过几次错误,可能就会被罚站、罚抄甚至要求带家长,或者回家反省等等。这样的班主任管理虽然可能会让一些学生强行入轨,但是有可能给学生幼小心灵造成终身的伤害。“教是为了不教”也适用于我们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以生为本,需要班主任在工作中让学生有自身的发现,内心的反省,并愉悦地接受和改变。因此,我们要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孩子的积极面;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肯定、夸奖、鼓励学生,让他们内心有所触动之后,自觉地去认识和改变自己身上的不足,获得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和提升。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和思维处在生成期,他们对待外界的看法来源于我们成人的指引。作为担负着孩子们心理和心智成长重任的班主任,要运用教育管理技巧,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赏识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让他们心里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生出追求美好事物的信心和同困难斗争的勇气。

1.了解学生成长情况,找到赏识教育着力点。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如果我们付出真挚的爱与热切的期望,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的前进的动力。我们运行赏识教育要精准地找到学生的值得赏识的点。而我们赏识要以事实说话,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表现为切入点。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的工作情况等。可以看学生资料,可以学生写写家庭和自己的喜好等等。我们在大致了解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之后还要了解他们在低年级时候的状况。如我发现班上有个学生课堂上喜欢沉默,不怎么参与互动,作业态度和准确率也不是很好。我就想办法了解这名学生之前的状况,并与他谈心,问问他为什么在学习上态度不够积极。经过了解,原来他父母之间的关系很不好。我就开导他,父母及家庭的事情确实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影响,但是我们首先不应该忘记自己的任务,如果我们表现得很积极,或许是会改变家人和家庭关系的。然后,我肯定面对家庭矛盾的坚强,鼓励他拿出自己的学习成绩,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父母的关系。这样,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诚恳地与他交流,并鼓励他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现状。之后,这个学生课堂状态和学习表现有了改观,整个人也阳光起来。

2.多种途径掌握动态,发挥赏识的团队作用。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我们班主任在安排学生座位,同学间的帮扶小组,班级管理班会等都要注意引导学生的闪光点。在促成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让他们学会模仿喜欢、爱戴的人,在互相学习、互相感染中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别人和事件。如在某次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中,我们班级同学每人都积极捐款。但几天之后,班级里几个只捐了一元钱的同学找到我说班级里有同学说他们没有爱心,是吝啬鬼。小学生之间这样的事情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恶劣的性质,但是很影响情感。对此,我在班会课上,就围绕这件事情开了个主题班会。首先,我讲了个富人和穷人捐款的故事,说明捐的少的并不一定比那些捐的多的人缺少爱心。如果那些自己捐的多的人到处炫耀,或者挖苦讽刺捐的少的人,品质就显得不高尚。这样学生们明白了爱心不是用捐款多少来衡量的,人与人之间只要发现对方的优点才是可取的。我在班级管理中积极营造赏识氛围,对班级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由班长在课前进行全班通报,然后,我们一起鼓掌肯定这些同学的好习惯、好行为和好品质。在班会课上,班长通报最近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只客观陈述现象,不点名批评学生,给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有反省和改过的机会。总之,在小学阶段,班主任要正面引导孩子的发展,要通过赏识教育激起学生自尊自强和自信的情感,用关爱和呵护的眼光和行动让学生正视与完善自我,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综合素养。

[1]邓明华。班主任赏识教育浅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4(24)。

[2]关雅君。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浅析[j]。学周刊,2015(32)。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二十一

进而新时期以后,我国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许多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各个年龄层的人们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其中学生阶层面临的压力更加显著,学生要面对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来自同学甚至是来自自已的多重压力,不仅学业压力大,而且由于年龄较小,在社会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压力。因此,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本文就是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虽然新时期中素质教育开始提出并得到了实施,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使得很多教师与家长还是片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身心是否得到了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忽视。而且虽然我国大部分学校中虽然都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是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没有设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再加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少都是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来进行教学的,因此就导致本就缺乏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小学虽然是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却并不轻松,不仅家庭作业繁重,而且在课外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教师与家长都对学生投入了极高的期望。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本就比较低,身心稚嫩,难以适应这种高要求、高强度的学习,因此就逐渐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的心理,学生心理十分紧张压抑。而在目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却没有做到良好的疏导,在以一概全的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压力难以得到真正的缓解。

(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不论在哪一阶段的教学中,师生关系一直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健康成长都十分有利。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与学生之间进行密切真诚的交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与关爱,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其遇到的难题,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泄压力的地方,让学生尽快将不良情绪摆脱,为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家庭教育一直都受到了很多忽视,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加明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部分。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的启蒙老师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深远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好坏更是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对家庭教育引起更多重视,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之间进行沟通,让学生在家里也能按时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家长还要对学生的学生采取鼓励政策,改变过去片面重视学业成绩的观念,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发展上,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心理状态才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适当的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课堂中,尊重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大力表扬,对于存在不足的学生也要进行鼓励,不断让学生树立起更多的自信心,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条件。结语综上可知,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环境之下,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不仅有着新的契机,同时也还会面临着一些困扰与挑战。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加快采取措施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各界也要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的大环境。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二十二

摘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易出现孤独、自闭、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二十三

一、注重家庭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3]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必须从父母自身做起。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自身素养、家庭的生活方式都对孩子进行直接的或间接的、公开的或潜。.。

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篇二十四

小学生时期是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未来人生发展的基石。在这个阶段,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们的发展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也深有体会。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发现了一些习惯养成的心得体会。

段落2:每日坚持的习惯。

首先,每日坚持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早起是一项良好的习惯。早起不仅可以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上学,还可以让我们开始新的一天更加清醒和精力充沛。另外,每天坚持读书也是一项重要的习惯。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段落3:学习中培养的习惯。

其次,学习中的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计划。定期制定学习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培养认真做好作业和复习的习惯。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和复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取得好成绩。最后,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做好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段落4:生活中的好习惯。

除了学习,生活中的好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个人卫生习惯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和培养的。要养成勤洗手、爱干净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有效预防疾病。其次,要养成合理饮食和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的饮食和作息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最后,要养成关心他人,尊敬师长和友善待人的好习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人格。

段落5:总结。

总之,小学生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每日坚持的习惯、学习中培养的良好习惯以及生活中的好习惯,我们可以为自己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时刻警醒自己,不断培养更多的好习惯,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小伙伴一起共同努力,互相鼓励,共同成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754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