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不应仅限于书本知识。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范文和经验,参考前人的经验和总结方法。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范例,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启示。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薰陶感染。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持工作
被捕时、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法庭上、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被害后、无比悲痛、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篇二
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之后学习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资料,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下面谁来说一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被捕前——被铺时——法庭上——被害后)。
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一.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重点读一读描述李大钊言行的语句,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桌说说你的体会。
1)自由读文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你最受感动呢?(班上汇报)。
1、课文第7自然段我最受感动。(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我感受到了局势的严重,我从前文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能够看出局势十分严重。但是父亲不听母亲和朋友的劝告,坚持留在北京,能够看出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我很受感动。(板书:烧毁书籍文件)。
师:你从局势的严重体会到李大钊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安全更重要。
生:我从李大钊说话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他的坚决,那里用了两个反问句:一个是“不是长对你说吗”一个是“我哪能离开呢?”从这两个问句中我感受到了李大钊已经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师:你从李大钊说话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谁来读一读第七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体会李大钊的坚决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指名读——导读——齐读)。
2.课文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呢?(汇报11自然段)。
生:1)、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有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之后就是一阵纷乱的喊叫。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手枪,我体会到父亲早已做好了准备,明白这一天迟早要到来的;敌人极大的恐慌,李大钊已经给他们构成了很大的压力;李大钊从容,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敌人在虚张声势。(胆量比较)。
生:2)“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屋子”。“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对着父亲和我。”只有父亲和我两个人,他们却是那么多人啊,像魔鬼似的,从那里我体会到敌人的心虚和害怕,来了这么多人,还大喊大叫,一拥而入。(人数比较)。
生:3)还有,敌人粗暴的吼声;便衣的满脸横肉;侦探的冷笑;和父亲严峻的态度构成了比较。我体会到敌人极大的恐慌,个性的心虚;父亲是那样的从容,镇定,毫不惧怕。有着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态度比较)。
3.看得出被捕时的片段打动了你,那么课文还有那些地方打动了你呢?(汇报19自然段———法庭上)。
生:课文19自然段打动了我。(课件出示在法庭上……平静而慈祥的脸。)。
1)父亲没戴眼镜,头发乱蓬蓬的,我可看出父亲受过酷刑了,但是父亲没有沮丧,却还是那样平静而慈祥。
2)。从“平静”一词我体会到父亲虽然经过了残酷的折磨,但仍旧那样坚强,他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我很受感动。
3)、我从“慈祥”一词我体会到父亲是那样的爱着我们。
师:那么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指读——齐读)。
4、师;看到这样的父亲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哭了。但是父亲却怎样样呢?谁之后汇报(课件出示22自然段)。
师:应对亲人的哭声喊声,父亲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瞅了瞅我们,难道父亲不疼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的妻子吗??谁来谈你的理解。
1)、父亲不想连累我们。
2)、父亲要用自己的安定沉着安慰亲人,感染亲人,
3)、父亲是在用眼神告诉我们不要慌乱,不要害怕,要安定沉着。(板书:安定沉着)。
师:是啊,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状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毒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不因亲人的哭声喊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一读吗?(指读——练读——指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我们从李大钊外表神态上感受到了他的内心有着一个强大的力量支撑着,那就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明明深爱着亲人,此时只能默默相对,明明眷恋生命,也只能舍身相弃。李大钊一方面肩负着革命的重任,他坚定无畏,视死如归;一方面他有着作为父亲和丈夫的深沉的爱的情感,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分主角来读课文的(18——29)自然段。(配乐朗诵)。
师:是啊,我们就这样与父亲见了一面,就匆匆分别了,没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4月28日父亲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在被杀害的20多个革命者中,李大钊第一昂首走向绞刑架,并发表了他最后的演讲:(课件出示:“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生:1)、我体会到了前后照应的写法,(课文前后都写了父亲被害的时间)。
6、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同时期望同学们在今后写作文时也学习这样的写法,做到前后照应。)。
1.、师:文中除了父亲被害的时间上首尾呼应以外,在课文中还有几处前后呼应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前后呼应的句子)。
7.从最后三个自然段你还体会到什么吗?
1)、体会到了李大钊被害家人的悲痛欲绝。(舅老爷哭着回来----母亲昏过去三次----我又哭了。)。
2)、体会到母亲悲痛欲绝,要我记住4月28日,父亲被害是家人心中那份永远的痛。(板书:全家沉痛)。
师:同学们,李大钊把年仅38岁的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献给了他挚爱着的祖国,在他的墓碑上刻着党中央这样的评价:(课件出示: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工会典范。)全体同学起立读碑文。
四、回顾全文教师总结。
1总结板书。
2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图片)这就是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最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李大钊同志。
在为革命的斗争中,还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他们无私无畏,视死如归,我们深情满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也正是李大钊式的千千万万个革命党人仁人志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这天的和平和幸福,我们不能忘记1927年4月28日,这一伟大的革命党人被害的日子,更不能忘记这位伟大的革命党人光辉而又响亮的名字———李大钊。
(下课后,同学们能够结合65也“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红岩》《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
板书设计被捕前:烧文件和书籍。
敌人:心虚、残暴。
法庭上:安定、沉着。
被害后:全家沉痛。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篇三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篇四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篇五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篇六
: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篇七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篇八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篇九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生字生词卡片。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篇十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持工作。
被捕时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法庭上平静慈祥安定沉??
被害后无比悲痛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篇十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持工作。
被捕时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法庭上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被害后无比悲痛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篇十二
学生视角: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埋藏着许多回忆,是什么事情值得作者如此难忘?为什么过去了十六年还能这样清楚地记得。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课题的耐人寻味,激发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难点:了解时代背景和李大钊的相关资料,才能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从被捕到被害过程中的几件事。文章篇幅较长,离学生实际较远,因此,学生学习兴趣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只有抓住课文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特点,设计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收集李大钊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是降低理解难度,深入体悟内容的关键,也只有如此才能使课文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因素突现出来,进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重点:
1、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设计特色: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读中感悟。
信息资料:
1、收集李大钊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2、写有思考题目的投影片。
3、低沉、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结合收集的资料,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光辉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并认识这种写法的好处。
3、自学本课的生字,能结合语境,理解掌握新词。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李大钊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研读课文。
3、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流程:
一、从旧引新,交流材料。
1、你知道中国共产党吗?你知道它的创始人有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主人公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板题)。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自然引入。)。
2、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合作解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读书,读准读通,理清文章层次,在自读的基础上,同桌互读,相互评价。
2、用较快的速度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疑点。
(鼓励学生读书,进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这样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交流读书质疑的发现,并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对课文的深刻理解,结组讨论,合作解决。
(分组学习的关键体现在“合作”上,充分地让学生相互讨论、启发、帮助,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是在学生个体充分“自主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的,扎实高效。)。
4、研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重新调整教学,以“学”定教,使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
三、再读感悟。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练习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脚步()的喊声的态度。
的眼光啧啧的()出神的。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板书:
1、留守北京。
3、法庭斗争。
4、被害之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3、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回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交流上节学习的收获。
二、引发研讨,深读悟情。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你认为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作者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学生对课文稿有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发研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课文稿内容,进而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研究。
(深化理解认识,开放学习内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三、汇报交流,升华情感。
1、投影出示。
(1)李大钊是个的人,因为。
(2)“我“感到,因为。
(问题设计便于规范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根据研讨的问题,自主选择习题。第一个问题也可能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创意表达。)。
2、师小结:激qing过渡。
3、指导感情朗读,引导相互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配乐的形式,作适当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文章的主题。
四、课堂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再找出课文中和它相联系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五、实践活动。
六、收集其他革命先驱的事迹资料,召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
1、留守北京:高度负责。
2、不幸被捕:处惊不变。
4、被害之后:激励后人。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篇十三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生字生词卡片。
三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50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