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寻找身边最美丽的人(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3 11:26:52
2023年寻找身边最美丽的人(4篇)
时间:2023-03-03 11:26:52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寻找身边最美丽的人篇一

李二伟,男,1978年8月出生,密云区新城子镇中心小学科学教师。

1998年成为科学教师的李二伟发现孩子们很难理解抽象概念,遂萌生自制教具的想法。从第一件教具“风的形成”演示箱成功开始,近20年来他四处“淘”材料,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教具制作了四百余件,其中几十件获科技创新奖;他的十几位学生还荣获了“科技制作小能手”荣誉称号。

二、主要事迹

科学教师自制教具400件。

密云区新城子镇中心小学操场上,四年级(1)班的孩子们正在上室外科学课,师生围成了一圈。“发射”,随着一声令下,火箭模型“嗖”地一声冲向天空,发射成功,孩子们欢呼雀跃。这是乡村教师李二伟利用废旧饮料瓶制作的气压式喷水火箭。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教具,丰富课堂教学,李二伟已有18个年头,自制教具近400件。

1998年,李二伟分配到密云区最远的山区校新城子镇中心小学,成为了一名科学教师。地处深山区农村,这里的孩子想象能力弱,科学课上抽象的实验太多,孩子根本理解不了,再加上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能够按需有套实用的教具,真是件难事。于是,他萌生了利用废旧物品动手制作教具的想法。

李二伟利用休息时间搜集废旧物品,开始制作配合教学课程的教具。

第一件教具——“风的形成”演示箱,至今让他记忆犹新。课上讲到“风的形成”,他反复强调原理,孩子们还是一脸茫然,课后作业仍是一堆的问题。抽象的知识对于大山里的学生而言,的确是难以理解,在这个节骨眼上,只需要拿上教具在学生面前演示一下,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就这样,他下了班,开始画图、设计,到处“淘”合适的材料。一个星期后,所有准备就绪,开始动手制作、实验、找问题、修改。两个月后,他的第一件自制教具——“风的形成”演示箱诞生了。演示箱是用废旧木板钉成的,玻璃管是废弃的灯管,小风车是学生叠的,箱子里还有房屋、树木。虽然谈不上不完美,但学生却对这件“宝贝”赞赏有加,关于风的形成原理,也一下变得柳暗花明了。

变废为宝,废旧材料成教具。教学主任说:“学生看到他用这些东西做出的这么多好玩意儿,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学生就像老师一样,回家找身边的材料来做玩具、做教具。通过他的制作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本中的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也大大增强。”李二伟从教近20年,他制作的很多作品“太阳能的利用示教板”“昼夜交替演示箱”“自动风向标”“通电螺线管中的磁场”等,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教具已有几百件,多数都参加了市县级的展出,几十件作品在市县级评比中还获得科技创新奖。

小教具解决大难题。从自制教具到带领学生参与研制教具,激发了学生创造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到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科学课教学变得简单而轻松,科学学科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学科,李二伟也因此成为了学生心目中最具魅力的学科教师。

科技活动助推学生科技梦想。李二伟课前准备丰富的实验材料,把自制教具引入课堂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他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科技活动,带领住宿生开展航模制作活动,组织航模比赛;举行“水火箭”、“气火箭”等的制作和发射活动……,在他的引领中,学生积极参加市县级的科技比赛,十几位学生荣获了“科技制作小能手”荣誉称号。

学生心目中的魅力科学教师——李二伟,扎根深山区18载,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教具近400件,带领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培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孩子探索科学的奥秘,将一批批孩子送出大山,寻找自己的人生梦想。

寻找身边最美丽的人篇二

肖赟,男,8岁,南宽坪镇中心学校三(2)班学生。作为学习委员的他,品学兼优、乐观向上、兴趣广泛、热爱劳动、尊老爱幼,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好帮手,是同学眼中的好伙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他多次被学校评为“学习标兵”、“三好学生”、“助人为乐道德标兵”、“星级少年”,家里的半边墙几乎都贴满了他的奖状。

一、勤奋好学,品学兼优

他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活泼、开朗、贪玩,喜欢动画片,喜欢打游戏,喜欢踢足球、玩滑板,但不同的是,他总是把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才去玩。他的作业练习,家长几乎没管过,他会在做好之后,检查几遍,然后让家长签个字就可以了。每节新课之前,他会做好预习;课堂上,他回答问题积极;课后,他总爱向老师请教许多问题。他喜欢读课外书,家长每学期都给他买5、6本故事书,但远远不够他读,他常常向同学借书看,只上到三年级,他就已经把小学六年的语文书看了个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懈的努力,踏实的学习态度,使得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前列。特别是英语,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

二、心地善良,孝敬老人

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3岁的时候,别人送他一只小狗,他可喜欢了,高兴之余,他问妈妈:“我要是被别人抱走了,你想我吗?”妈妈说:“当然想了,你是妈妈的宝贝呀。”他若有所悟,对妈妈说:“妈妈,我们送小狗回家吧,它妈妈一定想它了。”6岁时,妈妈给

他买了两只小乌龟,可惜由于不会饲养,不久两只乌龟便夭折了,为此,他哭了一天,亲自用小盒子把乌龟埋在了他上学必经的小路边,他说:“这样,他的小乌龟就不会害怕了。”小小年纪,他就能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在现在的社会风气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呀!

他的`祖母80多岁了,身体很差,他每次放假回去,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给老人买点吃的、喝的。回到家之后,他首先来到老人身边,又是给老人喂吃的,又是喂喝的,还不停的给老人讲学校里的新鲜事,讲同学间的笑话。只要他在家,老人总是笑呵呵,好像一点病痛也没有,邻里都说他是老人的“开心果”。

今年三月,雷锋活动月,学校组织了向敬老院捐款的活动。活动刚一开始,他就带头把身上的零花钱10元捐了。第二天,他又把自己攒了半年的零花钱都捐了。同学都说他:“肖赟,你干嘛捐那么多,给自己留点买零食。”可他却说:“孝敬老人是应该的,是我们的义务,他们很可怜,我们要让他们晚年过得愉快。”学校组织去敬老院义务劳动,他积极参加报名,还把爸爸给他买的零食带了一大包给老人。到了敬老院,他又是擦桌子,又是扫地。他所捐的钱,是微不足道的,他所做的事,也是琐碎小事,但是他那颗心却是真诚的、善良的。我们的身边,不正是需要这样的人吗?

三、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小皇帝,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长也从不让孩子干活。他也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但小小的他,看到父母工作忙,他会帮妈妈摘菜、洗碗、扫地、叠被子。在学校,他是老师的好帮手,是同学的好服务员。每天早晨,他是第一个到学校的,一个人把全班的鸡蛋、牛奶搬到教室,发放到每个人的座位。不管谁当值日,他都抢着干。还常常帮老师拿书、发作业。在同学的眼里,他是“有资格”耍懒的,因为他妈妈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但他却从不因为这个而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赢得了很多荣誉。

四、团结同学,友善待人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于宠爱,而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不愿与人分享的个性。而他不同。他喜欢把玩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玩,他的滑板、跳棋、悠悠球等,都是公共的。很多时候,一个新玩具没玩两天,就被同学弄坏了,他也从没要同学赔过,有时,妈妈不高兴,他就说:“玩具迟早是要玩坏的,你就当是我玩坏的,不要生气啦!”他还常把旧玩具送给邻家的小朋友。家长给他买的故事书,他一看完,就送给班上的同学看,其他班的同学也常来借,他也毫不吝惜。

在学校里,他从没和同学吵过架,即使别的同学打了他,他也不会还手。二年级时,一位同学扔石子,打中了他的门牙,当时牙根就出血了,牙齿就晃动了。老师和家长都吓坏了,班主任拉过那同学就要批评,可他一边抹眼泪一边说:“他不是故意的,他已经向我道歉了。”

他班里有一位同学,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了,该生跟残疾的奶奶一起生活,穿的破破烂烂的,他就把自己穿小了的衣服(他比人家个子大),都送给了那位同学。平常有好吃的,总少不了给那位同学带一点。

他,就是他,从不做一点虚假,平凡中透着优秀,善良中透着质朴!

寻找身边最美丽的人篇三

刘鹏辉,1984年8月出生,大学专科文化程度,共产党员。2019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韩二项目部担任技术负责人、副队长等职务,现任韩二项目部工程管理部主任。锐意进取奖候选人。

自参加工作以来,刘鹏辉同志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充分发挥青年人生力军的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宗旨,展现了新时期青年管理者的风采。

在烟囱一队及土建八队从事技术负责及生产管理工作中,他提倡 “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进度和质量为中心,以技术指导为关键,突出发展,带好队伍,增强职工的技术水平,落实班组规范化管理,不断深入施工现场,实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为队上的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天,他始终坚持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在施工现场随时可以看见他的身影,哪里遇到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树立了一个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青年管理者的良好形象,也成为了广大青年争相竞技的榜样。

他对职工提出的一些合理要求,他都尽最大可能解决,就关系职工切身利益如制定的规章制度等突出问题落实公示制度,并积极采纳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稳定了职工队伍。2019年3、4月份一期工程收尾的时候,由于工程量少、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造成了队伍人心不定,很多工人都徘徊在去留边缘,给工期造成了严重的人力资源压力。他为了队伍稳定工作,积极组织队上年轻人员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学习,给他们增强理论及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稳定了职工队伍,杜绝了施工人员不良行为的发生,也提高了职工的自身素质,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展,为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得到了队上和项目部领导的一致认可。

在韩城二期工程中,基层土建八队担任着项目部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及生产组织最复杂的主厂房施工,作为基层技术、生产负责人,同时又是第一次独立负责此项工作的技术管理工作,他深知此项工作的挑战性有多强。为了现场施工能正常进行,他经常起早贪黑,白天忙现场,晚上加班熟悉图纸,同时不断同有丰富经验的老职工探讨学习,从书籍、网络上收集相关知识,了解各类工程的先进施工工艺,各类材料、机械性能等,不断优化施工技术方案。

主厂房施工各类螺栓、埋件、孔洞多,并且在图纸上计算尺寸比较麻烦,而其容易出错,遗漏或位置偏移等都会对将来安装工作造成影响。他为了避免现场加减尺寸及由于尺寸线较多现场加减出错对质量、施工进度造成影响,在每个项目施工前,他加班加点,通过电脑制图将所有的埋件、螺栓等根据轴线分开绘制成小图,并和其他技术人员进行相互检查无误后发给施工人员,所有尺寸都一目了然,给施工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他几乎是全过程跟踪检查、指导验收,特别是对特殊部位亲自同施工人员一起完成,对每一个螺栓、每一块铁件等他都要亲自进行验收取保准确。

2019年10月,刘鹏辉同志调入工程管理部工作,担任工程部主任一职。由于灞桥、渭河等项目相继开工后,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人员的大量调走,致使现场工程技术管理压力急剧增大。他到工程管理部后,看到工程管理部现状,二期工程已到后期,他深知增加相应技术管理人员已经不可能,土方、及安装技术人员已可独当一面,土建技术人员由于工作经验少,技术管理处学习状态,为使充分发挥工程管理部的职能,确保现场管理正常,他白天带土建技术员到现场熟悉环境,了解工程施工情况及各施工项目施工工艺、工序衔接,晚上认真熟悉图纸、学习相关规范,编制施工方案,使土建技术人员很快进入状态,现已能独立完成单项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韩城二期项目比以往项目有所不同,上面有大唐、一公司、网新机电三个管理单位,现场主厂、烟囱水塔、脱硫等项目全部开工,他除了每天参加各单位会议以外,基本上每天要保持每个施工点检查指导3—4次,晚上经常加班到很晚才休息。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在学习上都丝毫没有放松,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及政治理论、政策制度的学习,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学以致用,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他就是这样一个锐意进取、甘于奉献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青春的含义,彰显了新时期青年管理先锋的蓬勃朝气,引领着青年们为电力建设挥洒着青春的热情和汗水!

寻找身边最美丽的人篇四

何昌淑,女,四川华蓥人,中共党员,1963年11月出生,1982年9月参加工作,现于华蓥市观音溪初级中学田坝子村小任教。

1982年秋天,年仅18岁的何昌淑,怀着满腔的热情,走进大山,走进华蓥市观音溪初级中学李子垭村小任教。当时那里的办学条件极差:海拔1500多米,四面环着高山,终年山风呼啸,周围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不通公路,山路崎岖难行,从山上到山下的镇上,来回至少也要6个小时;教学环境简陋不堪:一间破房屋当教室,讲台是一方凹凸不平的土台子,黑板坑坑洼洼,早已泛白,加上几张缺胳膊少腿的桌凳,这便是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对刚步入教坛的何昌淑来说,除了要克服这些困难外,还要面对学生读书热情不高、学生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的现实。山里人不觉得教育很重要。他们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看着太阳出来,背着太阳下山,读书还不如挖山种地”,所以失学儿童很多。这样的条件,要留住教师,留住教师的心,谈何容易!来这里的老师总是来了即思走,难以安心,呆得最长的不过一年半载,短的只有一两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会换好几位老师。缺教师,工作任务当然就重,一个老师常常要教两三个班——复式教学。

要教书,首先要有学生教。何老师将动员失学儿童复学作为自己的第一项任务,她走社串户,逐个宣传动员,尽管道理讲了一箩筐,山里人总是阴沉着脸不理不睬,何老师就软磨硬泡,一次不行,就去二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四次、五次……村里老刘的女儿娇娇已经十岁了,早过了入学的年龄,但一直没有上学。何老师三番五次到她家里去动员,但老刘始终不松口。老刘那“女娃家上不上学无所谓”的观念甚深,再加上家太穷了,负担娇娇上学的费用很困难,所以何老师总也做不通他的工作,几次都无功而返。一个星期天,何老师又翻过两座山梁,到老刘家去动员,老刘远远看到何老师来了,赶紧把门关上。何老师敲门很久,不见开门,干脆就在门口蹲了下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门终于开了,何老师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老刘,答应第二天就送孩子到学校去。万事开头难,在何老师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陆续将学生送回到学校,空寂的山谷里又响起了久违的读书声。

孩子们返校了,但实际困难又接踵而至。以前的桌凳早已破烂不堪,屋顶年久失修,睛天抬头透过破洞可以看见蓝天白云,雨天水珠穿过漏瓦洒向学生课桌,师生只好戴着斗笠上课。一个个斗笠,汇成了山村教育最独特的风景线,可这风景不但不能令人兴奋,却只有心酸!

孩子们总不能一直这样上课吧?何老师暗暗打定主意,要迅速改变这个情形。于是,她多方求援,找来材料,请来工匠,发动学生和家长充当帮手,自己也挽上袖子,与大家一起动手修桌凳,上房补屋顶。一个星期后,桌凳修好了,屋顶漏洞补上了,操场平整了,孩子们终于可以正常上课了,何老师累得消瘦了一圈,可她却开心地笑了。

李子垭村幅员面积广,学生居住分散,要到校读书,大都需要翻过一座座山岭,淌过一条条大大小小的溪河。每当春夏时节,山洪咆哮,河水暴涨。学生的安全揪紧了何昌淑老师的心。每天,她早早地守候在河边,将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河,背了这个社的学生,又步行很远去背那个社的,直到把所有学生都背过河,才安心上课。放学后,又将他们背过去。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甚至有几次,她自己差点被急流冲走。但看到孩子们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她打心眼里觉得高兴。

一到冬季,漫天大雪,寒风凛冽,教室四壁透风,孩子们冻得直打哆嗦。何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当时她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钱),买来比较厚的透明薄膜,将墙壁透风处一一钉上。课余,她组织孩子们从山里拾来干柴,上课前,让孩子们将柴禾烧一下,待浓烟过后,将火炭放进准备好的烂瓷盅里,吊在课桌下取暖。

以前,李子垭村小没有寝室,没有办公室,更没有食堂。孩子们的家离学校远,为不耽误上课,只好将午饭带到学校吃,吃的是冷饭。何老师为了照顾孩子们,也将午饭带到到学校吃,并动手搭了一个简易灶台,从自家拿来一口锅,帮学生蒸饭,孩子们从此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饭。可是不久,新的困难又出现了,由于地质方面的原因,学校附近的饮用水源断了,何老师和学生们的生活用水必须到半山腰的一个积水潭去背,来回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因此,学生们每天放学回家后,她还来不及休息,就又拖着疲惫的身子背着背蒌,把第二天用的水背到学校去。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干就是二十余年。

何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亲生子女,甚至更好。学生病了不能来上课,她就在放学后去学生家中为他们补课,有时来回要一两个小时,回到家已经很晚了。李子垭村一社的孤儿王勇,父亲早逝,母亲难耐山里的贫穷与落后,远嫁他乡。孤苦无助的小王勇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家境十分贫寒,学费更不可能交得上,眼看就要失学。何老师拿出自己的工资悄悄替他交上。当时,她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不仅如此,何老师还常常帮他买学习用品,将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他穿。1995年,在何老师的努力下和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怀、帮助下,新学校建成了,何老师从半山腰的家搬到了学校住,从此,她负担起王勇每天的午饭。何老师在生活上、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小王勇,使这个孤儿又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天真灿烂的笑容又浮现在她的脸上。看到这些,她倍感欣慰。

1990年的一天,班上学生向剑波放学回家,不慎摔倒在乱石堆里,下嘴唇被石头磕穿,血流不止。同行的学生都吓懵了,不知如何是好。何老师得知消息后,急忙赶到出事地点,用手帕替他捂住伤口。山上没有医生,她背上向剑波就往二十里外的镇卫生院跑。不知哪来的力气,身体瘦弱的何老师,背着体重好几十斤的学生,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了近两个小时,没歇一口气。由于抢救及时,向剑波同学不久就伤愈出院,回到了同学们中间。在何老师的教学生涯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何老师的家,在离学校五公里远的半山腰,丈夫体弱多病,幼子又需照顾。每天,她沿着崎岖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家与学校间奔忙。每逢刮风下雨,山路泥泞不堪,上坡时,只能紧贴着岩壁,摸索着石头奋力向上爬;下坡时,只能屏住呼吸,紧抓着旁边的茅草往下梭,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下山谷。为此,何老师常常手上流血,满身污泥。亲朋好友看她那样辛苦,纷纷劝她放弃那份待遇并不丰厚的工作,但是,每次她都坚定地摇摇头。

正当何昌淑的工作刚有起色时,厄运突降到她的身上。19 89年3月,何老师的丈夫因病瘫痪,继而医治无效去世,留下一个刚满两岁的儿子和一个仅四个月大的女儿,而且,大儿子是个智力低下的哑巴。何老师强忍住内心极大的悲痛,匆匆办完丈夫丧事,拉着大儿子,背着女儿,匆忙赶回学校,又开始上课、批发作业、家访……

为给丈夫治病和办丧事,她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生活的重担,沉重地压在她瘦弱的肩上。既要上好课,又要操持家务,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还得抽时间去种地……她在教师——农民——母亲三种角色的不断转换中过了好几个月,何老师实在不能面面俱到,两全其美,她心力憔悴,精神感到快要崩溃了。好几次她动了动心,想走下山去,开始新的生活,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神,又一次次放弃了这个念头。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给了何昌淑老师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坚定了她从教的信心和决心,她将小女儿托给年迈的母亲照顾,更加紧张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尽管工作繁忙,生活艰辛,但何老师从未放松过学习。她一方面大量涉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知识,另一方面,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在教学中,她不断摸索,大胆创新,总结出一套富有山区特色、适合孩子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懂事了,行为习惯好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村民们非常高兴,纷纷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偏远贫穷的李子垭村适龄儿童入学率终于达到了100%。

1998年,她考取了中师,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由一名民办教师转为了正式教师。毕业分配时,组织上考虑到她的特殊困难,打算让她去条件较好的一所学校任教,但她却坚决地回到了李子垭村小,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山村教师这个岗位。

面对工作的艰辛和家庭的不幸,何昌淑没有退缩,当面临更好的选择时,她坚守了自己的信念,毅然放弃。30年来,何老师在空寂的大山里上上下下走过了6万多里。几分耕耘,几多收获:每年,她任教班的考试成绩总是在校区名列前茅;教过的上百名学生,或者走出去发展,或者留在这里创业,有的已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明星;还有几十名学生跨入了中学、大学的校门。提起何老师,她的学生都禁不住动容,有的甚至热泪盈眶,他们说何老师是他们见过的最有毅力,最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好老师,何老师的精神将使他们受益终身。何老师的付出,感动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也得到了上级和社会的肯定与好评,她先后荣获了华蓥市“优秀教师”、“先进班主任”、“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优秀市民”、“广安市师德标兵”、“广安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情牵教育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12年她又被推荐评为“四川好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52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