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永恒读后感(实用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7:09:11
人与永恒读后感(实用23篇)
时间:2023-11-24 17:09:11     小编:BW笔侠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对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回顾和评价,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意义。想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要对书中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接下来是一些读者分享的读后感,他们通过文字表达了与书中人物的情感共鸣。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一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先生的著作,我利用闲暇时间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悟。人是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本身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于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的过程!生与死,自然与生命,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在阅读了这本书后,也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尤其是书中对与幸福与痛苦的解说,让我不断的去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由此得出定理三: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痛苦。对我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终点无非就是一个终结,但我还是在寻找,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幸福,当让有时也会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门。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会藏在未来引领我们去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后,去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难道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普遍善于舍弃呢?珍惜身边的幸福,那是我们拥有的财富。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会努力去感受——幸福与痛苦存在的那种充实!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的谜。人是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二

在万事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

我想,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玄机的谜语。作者认为人、永恒皆为谜,那么书名《人与永恒》为谜面,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谜底。也许你不理解这个谜的意思,感到过于深奥,作者浅白的语言会带你领悟。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集,全书分26个话题,如:人、自然和生命、死、时间和永恒……书中介绍他的语言真实质朴,没有严肃的长篇大论,没有刻意的修饰、雕琢,却字字珠玑、直入人心。

看后,确实如此,本书没有哲学书贯有的深奥、严肃等特征,也不会带给你大彻大悟的心境,更没有大谈哲理,倒恰如一泉小溪,有几分清新的意味,很纯净,能真正流进你的心田,看后让你若有所思,又有一种莫名的释然。

下面就作者的几段随感,谈谈我的理解和感悟吧。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我爱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这是作者的想法。或许理论上,我们都该倾向于做星宿。但我觉得,我们是人,人分善恶、美丑,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既然人有不同的两面性,那这也决定了人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不做星宿不代表我们没有追求和理想,只能代表我们的追求不同。星宿是一种理想,仰望星宿也是一种追求。仰望星宿是一种对美好的向往,仰望它,但不一定要成为它,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人人都向往成为星宿,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否定后者。

“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这大概就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了。我们急于发展自己,使自己快速成长。这种急切的心情,恰如今天刚破土的新芽,就巴望着明天成为参天的古木,看来极为荒诞。

有人认为开花不重要,它只是为了供人欣赏而已,毫无实用价值,不如果实来的实际,就干脆省去了开花这一过程,直接捧回了果实。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不可违背自然规律的,跳过任何一个,果实都不完整,也失去了它的价值,任何事物亦如此。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学会去等待花开,学会不急不躁地等待自己生命中的果实。

本书的最后提到了永恒这个话题。对于永恒,我们一般理解为两种意思。第一种似乎肤浅了点,就是秦始皇的“长生不老”美梦。想要这种永恒的人,必定终身抱憾。现在这种科学当道的时代,大家都意识到这不可能,这种想法的人少之又少。而第二种,是精神上的永恒。像古代的屈原,近代的林则徐,以及现代的leif。等等,他们的价值从遥远的岁月,传承至今。这种永恒,不惧时光磨洗,历史这个筛子是拦不住的。我想,他们至少会伴着中国人的文明,走到时间尽头。

周国平说:“思得永恒和不思永恒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思而不得的人。”

人和永恒,看似深奥,其实也很简单,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简单真实即永恒。同样,生活简单就迷人,人心简单就幸福。

合上这本书,它依然是个谜,但已不再拥有高深莫测的外衣。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三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人与永恒》,用奇妙的文字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

定理三、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痛苦。

对我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终点无非就是一个终结,但我还是在寻找,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幸福,当让有时也会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门。高三的我会因为作业写到很晚而发出一种无名怒火,仇视时间的催促和高考的审查。我会因为一次考试的成绩不好而担心一周。我会因为一大早起来带着瞌睡,顶着寒冷上学而抱怨。可是,这些痛苦并非不可忍受的,何不在忍受过后笑一笑呢?仔细观察,幸福可谓无处不在。顶着寒冷回家后桌上热水带来的温暖,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的付出,家人团聚后坐在一起聊天的快乐,身边每个人的笑容,给我的不都是一种幸福吗?对幸福我不再渴求太多,因为我已拥有很多;对痛苦我不再厌恶太多,幸福会填补这片空白。“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会藏在未来引领我们去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后,去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难道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普遍善于舍弃呢?珍惜身边的幸福,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

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会努力去感受幸福与痛苦存在的那种充实!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四

一直都很喜欢周国平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里流露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而《人与永恒》就体现而来周国平先生对人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来着手,用了关怀的角度看问题。提醒着人们要爱护珍惜自然。

《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当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下面我将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喜欢句子摘录出来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些句子的感想。周国平先生是个爱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从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会,学不了。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那种毫无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隐蔽的讽刺听作夸奖,又把善意的玩笑听作辱骂。”我们喜欢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欢笑。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种能力能给人带去欢乐,我们在羡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时却忘了原来不苟言笑的我们也有这种能力。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那样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对生活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回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幽默而已。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在大都市的繁华中生活久了,感觉自己曾经澄澈的心都变得浑浊了,偶尔回归一下大自然,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到个恬静的地方清洗一下内心的浊气也不错,或者就只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放空一下头脑,什么也不想,试着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信则有不信则无”相信有幸福的人他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去从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会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颓废自己。

我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智慧,但我还是会学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五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先生的著作,我利用闲暇时间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悟。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本身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于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的过程!生与死,自然与生命,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在阅读了这本书后,也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尤其是书中对与幸福与痛苦的解说,让我不断的去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由此得出定理三: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痛苦。对我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终点无非就是一个终结,但我还是在寻找,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幸福,当让有时也会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门。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会藏在未来引领我们去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后,去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难道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普遍善于舍弃呢?珍惜身边的幸福,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会努力去感受——幸福与痛苦存在的那种充实!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死亡向来是中华文化所避讳的话题。季路曾问孔子关于死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不信鬼神,专注于人世间的事物,不把注意力放在死后,其本质是对死亡的回避。周国平说:“西方的哲人大约会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一语道破中西哲学分野所在。

哲人与诗人不同。诗人往往直抒死之悲哀,发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哲人不满足于此,较之悲叹,他们更希望通过理性剖析死的本质。对于他们来说,要排除死亡的困扰,不能靠抒情,而要靠智慧。所以,凡是对死亡问题进行思考的哲学家,无一不试图规划出面对死亡正确及理智的态度。当这种态度被构建得基本完善,也就成了一种思想。

例如功利主义。它主张追求“比较大幸福”——既然死无法避免,就不必去考虑,重要的是好好活着,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比较明智的态度。伊壁鸠鲁说:“死于我们无关。”“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他提出,我们应当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享受人生的快乐。中国儒家学派尽人事、听天命的主张亦属此类。总而言之,重生轻死,乐生安死。这样理智的现实的态度为多数哲学家所倡导,也易于为一般人所接受。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人出生之时赋予他一切,比较后又差遣死亡将其全盘夺走。任何人免不了一死——这常使人有一种近乎残酷的安慰。假如情形倒过来:人皆不死,独我亡,那他一定会觉得很不公平,痛苦会因嫉妒和委屈增加数倍。除了英雄主义的自愿牺牲,共同受难比单独受难更难以忍受。人的灵魂被平分成两半,一方面,他渴望永生;另一方面,他又迫于终有一死的肉体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不少的君王都曾寻求过“长生不老药”,想以此达到永生。

那永生是否值得向往?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未被比较早沉思死亡问题的哲学家漏过。卢克莱修说:“我们永远生存和活动在同样事物之间,即使我们再活下去,也不能铸造出新的快乐。”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在此时或几千年后看到的同样事物,对他来说没什么两样。天下将不会有新东西,永生不值得向往,且是荒谬的。

死亡像太阳般不可直视。然而,即使扭头不去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存在着,感觉到它正步步逼近,将它的可怕阴影投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寸。死亡迫人思考,因为它是世上比较确凿无疑的事实,它不可避免。但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又会觉得不可思议——人人都会被投下这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怎能让人无动于衷呢?人生的终点是死,而死又意味着生前意志的虚无,那人生岂非是虚无?是,也不是。对于历史,个人的意义接近于无;但对于个人,历史的意义也接近于无。在历史面前,个人何其渺小;在个人面前,自我却是一切。

如果能像功利主义那样不去想死亡,或是把它当成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倒不失为一种准幸福境界。遗憾的是,这一点除了愚者及历尽沧桑的智者,很难做到。一个人如果曾因想到死亡而感到真正的绝望,他的灵魂深处从此会留下几乎不愈的创伤。

像死亡般的无感状态绝不能说是幸福。世上一切美好,都是以有感觉为前提。人之所以恋生,正是因为活着能感受到周围世界带给他的各种感受。人之所以厌恶死,也是因为死剥夺了他感受这一切的可能。死不是长睡,而是永远不在场。

死亡是个体意识的毁灭。倘非自欺欺人,从中绝找不出正面的价值来。然而,思考死却有价值。它能让人以超脱的心态面对世事。

向死而生,生才有意义。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六

今天,我要谈谈我读周国平先生的哲理随感集——《人与永恒》的一些所思所想。

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人与永恒》,乍看之下,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这本书很好读。这个"好读"是从书的结构形式上来说的,这本书不厚,大约260页,分为26个主题。在每一主题又分为若干小节,每一小节里面大都是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短的不过十来字,长的也就一百来字,在当今这个社会发展变化飞快,人心浮躁,阅读也越来越"快餐化"的时代。读这样一本书可以说比较轻松容易;二是这本书有点意思。这个"有点意思"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写这本书的作者有点意思。这本书的作者周国平先生,虽然研究的是哲学,但是天性不喜欢做深奥的学问或实际的事务,总是被一些例如生与死、爱与孤独等大而无当的问题所吸引和折磨,欲罢不能,六年里随手写下一些小杂感,每次写完就锁进抽屉,谁也不让看。没想到这些小杂感最后汇总起来,就成了这本书。其次,书的内容有点意思。就像作者说的,"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又是最大的谜。"而且,又由这人与永恒两个最大的谜,派生出了诸如爱与孤独、幸福和痛苦、女人和男人、自然和生命等无穷的人生之谜。上述这些"谜"都是你、我平时日常生活中都会面对、思考的问题,而且作者又赋予文字以自我生命的体验和灵动,读起来既非常亲切,又富于哲理,所以说"有点意思"。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不过因为这本书很好读和有点意思,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好似读教科书或者专业书籍一般,那么严肃。我们可以边喝咖啡,边听音乐,边阅读这本书;也可以躺在草坪上或者在乘坐飞机、火车等旅途中,百无聊赖时,打开这本书进行阅读;也还可以邀请三五好友一起阅读,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我则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坐在台灯明亮的书桌前,或者躺在温暖舒适的被窝里,安静用心地去阅读。因为,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能够让我更好地去用心去感受,去思考,与书的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书中的文字、语句以及文字、语句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哲理,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生命、社会、自我的探索、思考、感悟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实际和实践,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品读,并转化成自身知识储藏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读书的作用。

我们读书,一是为了求知,为了能够尽可能充分地认识这个世界,并改造这个世界;二是为了更好地去体悟和感受生命和人生,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慰藉。人自诩为世间万物的主宰,具有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力和崇高地位。同时,人也很渺小,很脆弱,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不断面临着各种的困扰和迷茫。但是,就像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正因为人是芦苇,所以人很脆弱,很容易被人生的风雨吹弯、压倒;但也正因为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所以人这一根小小的弱不禁风的芦苇,却又有着强大的思考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用自己的缜密的思维和坚强的意志不断地挺了过来。我在读《人与永恒》的时候,对作者对于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的人及其人生的一些思考认识感触很深,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读书,通过读能够启发、引领自己的思想的书,做一根能思想、会思想、有思想的芦苇,既能像芦苇一样根始终扎在水中的泥土里,认真读书,踏实做人,又能够像芦苇一样眼睛仰望着星空,胸怀理想,目光长远;既有张力,能够随遇而安,明哲保身,又有韧性,在不该低头的时候,始终保持昂首挺胸。可以说,周国平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考者、思想者和思想的启发、引领者,同时,《人与永恒》就是这样的一本记录思想者的思想历程,并启发、引领我们的思想的好书。

说到这里,我又回想起我与周国平及其写的书相识相伴的过程。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往往希望能够在书中找到我们心中埋藏已久的问题的答案。我在最初读《人与永恒》的时候,心中也有不少的疑惑和问题,也想在书中找到答案。记得当时刚大学毕业,还很懵懂,对人生既充满了憧憬,又有些畏惧,不知道前途命运是怎么样的。于是,就看着目录,随手翻到《人生》这一章。只见作者写道:"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了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我必须得对那个从我而终的"女子"终身负责,要全力去让她变得更美好,所以才有了后来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自己。之后,我的人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有一次,女朋友问我,我怎么才能知道你是最爱我的?我想了半天,没有回答出来,结果女友一气之下扭头走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去打开书翻到《爱》这一章,恍然大悟。原来"你是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的情形的,因为我在看不到你的时候才最爱你。"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好冤枉。作者也写到了读书。"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了。"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一定要多读经典著作和名家名著,多读精品书籍,多读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事业有益、有用的书籍,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层次不高、价值较低的书籍上面。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心中的问题在书中未必能够找到答案,或者我们读的书与我们心中的问题根本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仍然去读书。因为——读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验到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另一种人生,体会我们未曾经历过的另一种情感,获得我们之前不晓得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通往远方的长路,那么,书籍就是我们可以借助飞翔的翅膀,它可以带着我们沿着人生之路飞往我们最终想要到达的地方。生命是美好的,我们要在这美好的生命历程中多做一些美好而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平时不妨多读读书,读一些能够带给我们启发和思考的书,让我们的人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意义。

《人与永恒》中有一句话:"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的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我想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读书并在于我们最终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思想观点,读书的意义就存在于我们不断读的过程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在读书的过程中达到这样忘食乃至忘我的状态和境界,都能够充分获得读书的愉悦和享受。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七

自从读过周国平先生的文章,我就爱上他的文章了,觉得他的文章里流露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而《人与永恒》就体现而来周国平先生对人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来着手,用了关怀的角度看问题。提醒着人们要爱护珍惜自然。

《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当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下面我将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喜欢句子摘录出来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些句子的感想。周国平先生是个爱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从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会,学不了。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那种毫无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隐蔽的讽刺听作夸奖,又把善意的玩笑听作辱骂。”我们喜欢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欢笑。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种能力能给人带去欢乐,我们在羡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时却忘了原来不苟言笑的我们也有这种能力。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那样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对生活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回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幽默而已。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在大都市的繁华中生活久了,感觉自己曾经澄澈的心都变得浑浊了,偶尔回归一下大自然,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到个恬静的地方清洗一下内心的浊气也不错,或者就只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放空一下头脑,什么也不想,试着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信则有不信则无”相信有幸福的人他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去从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会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颓废自己。

我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智慧,但我还是会学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八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随手写下的点滴生活思考。这是他早期的一本书,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时,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正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验。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了。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爱情一直是不朽的传说。人类想要幸福,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却让人厌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却让人怀念到哭。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细流,时间在走,一切在变。没有什么人什么事会静止不动地等在原地。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要懂得忘记,再铭记于心的曾经也只是过去,过去在去。回忆始终是时光赠予的最好的礼物,带着这份礼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安慧茹)。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九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

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静的生活,不需要欢笑,同样也不会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碍,害怕礁岩崛起,狂风大作的海面将我淹没。读了《人与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

周国平先生通过文字,阐述了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虽然只是短小的几段文字,却足以震撼我的心灵,使我不禁对以前的自己产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并非是真正喜欢这种生活,排斥轰轰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为我向往精彩的人生,而产生了害怕得不到轰轰烈烈,害怕为此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想法,所以,何不接受平淡,至少这样不会有失败。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将会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难。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碍面前。是的,我讨厌失败,我害怕阻碍,于是我甘愿让生活化为一汪平静的湖水。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生命”这个美丽的词所潜藏的美被就此掩盖了。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时时刻刻体验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之美。欢乐和痛苦才是我们应具备的表情。然而,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倒像是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没有表情,被一个个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笼罩着。我们总生活在眼前,忘记了永恒和无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生命”这个词,也许已经有无数的人追寻过他。但他却永远笼罩在一张神秘的面纱下。每个人对生命的认识便为他绘制出了一张张各具特色脸谱。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一张脸正在告诉你:“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无论我的人生平淡与否,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都欣然接受。我会努力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那种充实!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十

死亡向来是中华文化所避讳的话题。季路曾问孔子关于死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不信鬼神,专注于人世间的事物,不把注意力放在死后,其本质是对死亡的回避。周国平说:“西方的哲人大约会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一语道破中西哲学分野所在。

哲人与诗人不同。诗人往往直抒死之悲哀,发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哲人不满足于此,较之悲叹,他们更希望通过理性剖析死的本质。对于他们来说,要排除死亡的困扰,不能靠抒情,而要靠智慧。所以,凡是对死亡问题进行思考的哲学家,无一不试图规划出面对死亡正确及理智的态度。当这种态度被构建得基本完善,也就成了一种思想。

例如功利主义。它主张追求“比较大幸福”——既然死无法避免,就不必去考虑,重要的是好好活着,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比较明智的态度。伊壁鸠鲁说:“死于我们无关。”“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他提出,我们应当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享受人生的快乐。中国儒家学派尽人事、听天命的主张亦属此类。总而言之,重生轻死,乐生安死。这样理智的现实的态度为多数哲学家所倡导,也易于为一般人所接受。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人出生之时赋予他一切,比较后又差遣死亡将其全盘夺走。任何人免不了一死——这常使人有一种近乎残酷的安慰。假如情形倒过来:人皆不死,独我亡,那他一定会觉得很不公平,痛苦会因嫉妒和委屈增加数倍。除了英雄主义的自愿牺牲,共同受难比单独受难更难以忍受。人的灵魂被平分成两半,一方面,他渴望永生;另一方面,他又迫于终有一死的肉体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不少的君王都曾寻求过“长生不老药”,想以此达到永生。

那永生是否值得向往?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未被比较早沉思死亡问题的哲学家漏过。卢克莱修说:“我们永远生存和活动在同样事物之间,即使我们再活下去,也不能铸造出新的快乐。”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在此时或几千年后看到的同样事物,对他来说没什么两样。天下将不会有新东西,永生不值得向往,且是荒谬的。

死亡像太阳般不可直视。然而,即使扭头不去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存在着,感觉到它正步步逼近,将它的可怕阴影投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寸。死亡迫人思考,因为它是世上比较确凿无疑的事实,它不可避免。但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又会觉得不可思议——人人都会被投下这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怎能让人无动于衷呢?人生的终点是死,而死又意味着生前意志的虚无,那人生岂非是虚无?是,也不是。对于历史,个人的意义接近于无;但对于个人,历史的意义也接近于无。在历史面前,个人何其渺小;在个人面前,自我却是一切。

如果能像功利主义那样不去想死亡,或是把它当成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倒不失为一种准幸福境界。遗憾的是,这一点除了愚者及历尽沧桑的智者,很难做到。一个人如果曾因想到死亡而感到真正的绝望,他的灵魂深处从此会留下几乎不愈的创伤。

像死亡般的无感状态绝不能说是幸福。世上一切美好,都是以有感觉为前提。人之所以恋生,正是因为活着能感受到周围世界带给他的各种感受。人之所以厌恶死,也是因为死剥夺了他感受这一切的可能。死不是长睡,而是永远不在场。

死亡是个体意识的毁灭。倘非自欺欺人,从中绝找不出正面的价值来。然而,思考死却有价值。它能让人以超脱的心态面对世事。

向死而生,生才有意义。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十一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随手写下的一些随感的结集,它展现了生与死、爱与孤独、真实、美、哲学与艺术、写作、天才等等的广阔领域。

周国平在他的小书里说,“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可能是因为年轻吧,路还很长,我还不曾想到因最终会死而同情自己。但是,我却因经历别人的死而心生感触。其实,对于死,人并不是本能的害怕的,它给带来的伤心绝望,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知道自己最终会死,而是因为看到自己的至亲至爱在自己眼前死去。我看到过一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向上天祈求,让他们代替孩子死。这让我觉得,许多人其实是不畏自己死的,而是担心他人死。然而无论是谁死,最后大家也都“殊途同归”:死。曾经,我因为一个至亲的离世而久久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正如无人不知的谁都必须死,我也深知这个道理。但是,就是不能释怀。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老师对我说,“人就是这样的,来这世上一趟,做完了他该做的事,他也就走了。”多么微妙,我顿时放下心中所有的阴郁。在所有的主题中,我最喜欢“幸福与痛苦”作者写道:“幸福是有限的,因为上帝的赐予本来就是有限的。痛苦是有限的,因为人自己承受痛苦的能力有限。”我们总是一味地追求幸福,缺刻意避开痛苦。其实,幸福与痛苦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人气有很大的差别,只是因为我们的偏见。然而,作者确认为幸福都是在痛苦中破茧而出,换句话说,我们不可以把幸福与痛苦看得太肤浅。

我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智慧,但我还是会学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十二

与唐涛甫老先生有三面之缘。印象中,他是个开朗健谈,精神矍烁的老前辈。

初次见面在围头金沙湾的诗歌朗诵会上。因缘际会,唐老不因我是文学新人而冷落。席上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一群人尽情用餐,并且招朋唤友,聊得不亦乐乎。

在那次初见后,一位经历丰富,能说会道,小说创作颇丰的文学前辈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过唐老的名片,得知他是晋江市华侨联合会(池店分会)副主席,我更是肃然起敬。我在心里暗暗思忖:以后若有近一步相处的机会,必将好好向他讨教小说该如何把脉,才会使创作更加丰满,富有时代气息。

只是,我没有想到,自那次相聚会,以后的几次文学活动,皆无缘再看到唐老谈笑风生的模样。

第二次见面是在炮哥的《夏季风》新书发布会上。久别重逢,我心里自是无比激动。只是,他早已忘了我是谁,我们也没有进一步的交集。在这次会议上,我透过他的发言,了解到他与炮哥“不打不相识”的特别情谊。看到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居然可以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真令我大开眼界。

第三次见面还是在炮哥组织的周末聚会上。那是一次轻松愉悦的短途旅游,行程的安排井然有序,内容却相当丰富,我们一行人都觉得非常满意。在这次旅途中,有幸与唐老近一步亲密接触,再次看到他谈笑风生的样子。一路上,他与炮哥形影不离,边走边聊,令人羡慕这份难得的情谊。

正是在这次的旅途中,我们接受了护送唐老回家的光荣任务,并且看到了他那豪华气派的图书小洋楼。由于天色已晚,我们等唐老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的三本新书后,便匆匆打道回府了。如果不是如此,我真想亲眼看一看,唐老口中的两万多册藏书。仅是几分钟短暂的逗留,他家里那些无法估价的收藏品,就已足够叫我们惊讶老半天了。

拿着唐老赠送的《祖国永恒》等三本厚厚的新书,我为这位笔耕不辍的老人而敬佩不已。放眼望去,像他这样八十高龄的老人,还长期一边工作,一边写作的人绝对不多。

从“祖国永恒”这四个银色的大字可以探出作者拳拳的爱国心。作为一位久经风雨的归国华侨,他并没有埋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而是一次次摔倒后再爬起,坚强地战胜命运对自己的一次次挑战,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归侨作家。

打开这本时间跨度长,内容跨度广的新书,我在作者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冷静沉着,时而细腻深情,时而悲痛欲绝的文字里,看到了一位令人尊重的文学前辈。

唐老的身份极其特殊,曾经当过老师、记者,也曾下过海,经过商。“敢为天下先”的他因其不折不饶、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创业精神,而被评为“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其先进事迹更是编入《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听他说起自己当年的光荣事迹,满脸的自豪与欣慰,我也跟着激动起来。

唐老先生特别擅长写人。他能够熟练地驾驭各种体裁的写作,不仅把散文当成小说来写,还写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他的写作功底深厚,语言千锤百炼,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叫人印象深刻。

他写到的几位海外华侨唐文良先生、林玉燕女士,旅菲书法家陈敦三先生,香港富来佳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洪秀若女士,都让我特别敬重。这些身居他国的华侨,因为心系祖国,情牵家乡,在功成名就后毅然回国投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了绵薄之力。

拳拳爱国心,在作家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下放大凸显。诗意的语言,完整的框架,流畅的叙述,让作家每次的旅途都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留住我们的根》通过一曲《把根留住》满腔深情地演绎了那些身居海外,却心系祖国的华侨们的颗颗爱国心。在《奉献爱心的祖父》里,我们看到的是勤劳勇敢的华侨终生信奉的“慈善”二字。《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与《依然澎湃着一颗中国心》两篇文章主题相同,写作手法却各异。前者以简练明亮的文字介绍了朱海庭先生在移居菲律宾后,如何艰难创业,最终挑起社会公益活动的重担,为了维护乡亲的权益,四处奔波的感人事迹。后者则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在经历过不公的待遇后却依然恋恋不忘生他养他的家乡,在年近古稀依然把余热温暖着家乡的施天恩先生。

涓涓的恋乡情,更是在作家清新自然的文字下潺潺流淌。走进作家《集结着散开的往事》,我们可以看到他那一段至今仍会感到遗憾及悔恨的往事。在《征战清流山区》的日子里,作者把一腔心事寄情于第二故乡山水,渴望在山区奉献自己的青春,企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穿越暴风雨”的日子里,作者难忘在艰难的岁月里,那陪伴着自己度过漫漫长夜的灯光。正是这微弱的灯光照耀着他,让他明白“到富思源,富而思进”的道理。关于“面线糊”的记忆,唤醒了我们关于童年时光的温馨回忆。这些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朴实,情感质朴,折射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关这一方面的文字,更偏像于杂文了。

关于大自然的感悟,作家也是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或许是走过的地方太多了,以致于他顾不上欣赏自己家乡的美景。可当他真的走进玉华洞时,却被这里的鬼斧神工吸引住了。华丽诗意的描述,让我们对玉华洞的神韵有了更深的理解。关于宝岛的礼赞,在动人的传说中缓缓展开。我虽还没有去过台湾,却能够在作家细致精湛的文字下一饱眼福,也算是一种享受了。

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如果沉淀成一笔财富,那么,这财富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所帮助。看完唐老先生的这本《祖国永恒》,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正是因为心中始终怀有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他才能够坦然地接受命运的不公,勇敢地面对生命中的各种挫折,从容不迫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康庄大道。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信仰,有足够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并且能够坚持不懈地保持初心,不忘根本,那么,他就能够顺利地登上成功的殿堂。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十三

读《永恒天使》感受小说的范特西,让你在幻想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读《永恒天使》感受朋友之间的友谊,让你明白如掌上明珠般的友情;读《永恒天使》感受天使,让你知道世间的天使是多么的善良,心灵是多么的美好;读《永恒天使》感受......

《永恒天使》这本书,叙述了一位来自天使国度的水晶天使(元亚),为了救大家而壮烈牺牲了。她所认识的魔法师为了把她救醒而去困难重重的古代金字塔寻找传说中的荷鲁斯之眼,最后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虽然没有救助成元亚(水晶天使公主)的肉体,但是元亚的灵魂注射到了女主人公:苏浅浅(火系魔法师)身上。

在这一程又一程的艰难路途上,他们遇到重重的陷阱,但是,这大家还是都逃脱了。当然,在这些困难、绝境中,大家是缺一不可的,大家是必须同心协力。比如说,没有宁寒(冰系)大家有可能就会被刺死;如果说,没有苏子晨(读心系)大家的在困难中的伤势就很难愈合;如果说,没有罗大勇(铁系)大家就会被摔死;如果说,没有......所以这个团体就像是天,每个人都是这天空上星光璀璨的星星,他/她在天上、在银河系上无限闪亮的发出璀璨的光芒。

是的。这就是朋友间缺一不可的友情。希望大家多有这种友情。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十四

《永恒的终结》是艾萨克·阿西莫夫最早在1955年完成的小说,奇怪的是,60年来,国内从未出版过该作品的中文版。正如随后附上的国外读者的评论,其中提到,阿西莫夫的基地和机器人系列出尽了风头,多少掩盖了他其他杰作的光芒。中国读者错过了整整六十年的这本书,却当之无愧的,是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绝佳文本,是代表了阿西莫夫最高水准的一部作品,同样这部作品也是20世纪科幻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贴几段国外读者诚恳的评价:

1、阿西莫夫的基地和机器人系列作品盛名之下出尽风头,多少掩盖了他其他杰作的光芒,尤其是《永恒的终结》,这本书很难找到。在这本书中,阿西莫夫有意识地开始探索时间旅行的经典悖论——这个众多科幻小说无法摆脱的魔咒。

2、这本书科幻迷们都不应该错过。可能这本书有点难找到,但是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3、阿西莫夫用审视的目光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演变,然后他介绍了这个叫做永恒时空的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在于通过在过去和未来的时空节点灵活地调整现实,修正人类所犯的错误,从而保障人类社会的存续。顺带着,他有趣地挖掘了在几个世纪社会风俗不断变化的期间,人类天性亘古不变的一些基本层面(比如竞争意识、动机和爱)。

4、除了基地、帝国或者机器人系列,阿西莫夫其他作品不太有名。这本书,不需要理由,完全值得一读,这样你就能知道撇开基地和机器人,阿西莫夫的能耐有多大了。

5、读这本书吧,如果你爱科幻的话。读这本书吧,如果你喜欢读超出意料的文字,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时不时可以给你一巴掌,请毫不犹豫读这本小说。如果你正在寻找一部杰出的作品,你也可以读这本书。机器人、银河帝国、基地系列的粉丝们,你们可以在这本书读出那些系列里的某些元素,即使《永恒的终结》与这些文本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6、通过这本书,阿西莫夫想要表达的是:正如孩子是在不断地摔倒之后才学会走路的,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后的.终极就是:熊彼特式的野心驱动、不畏惧失败、积极进取、勇于冒险创新的精神。但如果我们被保护着从不犯错,的确可能避免了一些悲剧,但是全人类却会越来越呆板无趣,趋近于灭亡。不管怎样,《永恒的终结》都是阿西莫夫最高水准的科幻小说,而这本书为什么那么默默无闻就更说不通了。一定要读这本书,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笔者选取的国外读者的评价客观,理性,典型,值得参考。

借这些评价,我是想说,没错:女士们,先生们,世界上只有一个阿西莫夫。世界上也只有一本《永恒的终结》。

这是唯一一本阿西莫夫创作的关于时间旅行的小说,请毫不犹豫地读这本你已经错过了60年的经典吧。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十五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先生的著作,我利用闲暇时间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悟。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本身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于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的过程!生与死,自然与生命,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在阅读了这本书后,也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尤其是书中对与幸福与痛苦的解说,让我不断的去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由此得出定理三: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痛苦。对我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终点无非就是一个终结,但我还是在寻找,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幸福,当让有时也会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门。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会藏在未来引领我们去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后,去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难道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普遍善于舍弃呢?珍惜身边的幸福,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会努力去感受——幸福与痛苦存在的那种充实!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十六

我喜欢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_包括弱点。

那些有着明显弱点的人更使我感到亲切。

没有一种人性的弱点是我所不能原谅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人性是有弱点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认识到这一点,对人对己的态度或许会更宽容、更平和了吧。

给人带来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受人际关系的影响越大,快乐常在,痛苦也不会少,你既离不开人群,那就要学会坦然面对这样的痛苦。

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很生动形象的比喻。记得不要忘记开花哦!

心理学家们说: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但事情还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触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在儿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证。

许多无关紧要的禁忌,反倒刺激或诱惑了人们触犯禁忌的欲望。这一现象真该引起父母、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类管理者的反思啊!

每个人的个性是一段早已写就的文字,事件则给它打上了重点符号。

人的个性是天性与后天环境熏陶的结果,人生中一个又一个事件一方面作为人的个性的展示平台,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断面强化着人的个性品质。

久住城市,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面对连绵起伏的山和浩淼无际的水,会感到一种解脱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与世隔绝,心境也许就会变化。尽管看到的还是同样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却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并非是人此一时彼一时地不靠谱,不同状况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因为人终究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的只是适度的自由和解脱罢。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人的一生中快乐与痛苦往往如影随形,假如我们能够把痛苦和欢乐当作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那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无比的!

生命平静地流逝,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也看不见,无声无息。我多么厌恶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觉。突然,遇到了阻碍,礁岩崛起,狂风大作,抛起万丈浪。我活着吗是的,这时候我才觉得我活着。

静如止水的日子里,人往往会倍感无聊,波澜壮阔却又不是谁都能承受的。人到底要怎么样的生活呢?!

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

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人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别太在意结果,真诚地爱过,深切地痛过,此生足矣!

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张脸庞没有使你感觉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愁,那你肯定还没有爱。

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我明白我爱或者是不爱。

人们常说,爱情使人丧失自我。但还有相反的情形:爱情使人发现自我。在爱人面前,谁不是突然惊喜地发现,他自己原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来还有这么多平时疏忽的好东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献给爱人,于是他寻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献的愿望导致了发现。没有呈献的愿望,也许一辈子发现不了。

与其说有理解才有爱,毋宁说有爱才有理解。爱一个人,一本书,一件艺术品,就会反复玩味这个人的一言一行,这本书的一字一句,这件作品的细枝末节,自以为揣摩出了某种深长意味,于是,"理解"了。

理解未必产生爱,但是爱了就会有也渴望有更多的理解。

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那永远闪烁的是爱的光芒,人是向光性的动物吧,一生为爱而奔波劳碌,即使如飞蛾扑火一样也在所不惜。

爱情与事业,人生的两大追求,其实质为一,均是自我确认的方式。爱情是通过某一异性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事业是通过社会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自我价值的确认是否也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呢?

让我们承认,无论短暂的邂逅,还是长久的纠缠,无论相识恨晚的无奈,还是终成眷属的有情,无论倾注了巨大激情的冲突,还是伴随着细小争吵的和谐,这一切都是爱情。每个活生生的人的爱情经历不是一座静止的纪念碑,而是一道流动的江河。当我们回顾往事时,我们自己不必否认、更不该要求对方否认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条支流或一朵浪花。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十七

书,这个字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它。而书,也是我们人类忠实的好朋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欢迎阅读。

还是清晨,太阳都还没起床,但我早已睡意全无。

打开台灯,倚在床头,刺眼的光线把我的书桌照得一览无遗。昨天刚借的书《永恒的天使》静静地躺在桌面上,封面被照得闪闪发亮,闪烁着绚丽的光芒。几乎没犹豫,我翻开了它,走进了它的世界,做了一回忠实的伴侣。

这是个美丽又略带哀伤的故事:天使元亚不惜牺牲自己,救出了王子,但她那还没完全散去的灵气化做了人间的女婴。可女婴极度虚弱,频临死亡。老天使十分悲伤,不停地哭泣。那泪痕中显现出了指引之路——到古埃及寻找能使人复活的荷鲁斯之眼。于是苏浅浅一行到了古埃及,战胜重重困难后终于得到了荷鲁斯之眼,赶回人间。可女婴已死亡。但元亚爱的不朽精神通过荷鲁斯之眼植根到了苏浅浅的生命里,化成了永恒的爱,永恒的精神。

是啊,尽管元亚已经离去,但是那属于元亚的精神却因为爱而不朽。

是爱,将生命串联;是爱,让世界和平!

是爱,让苏浅浅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闪电为了家人的安全克服了种种恐惧,做了阿匹斯的祭品。罗大勇在被猎犬不断地攻击下,依旧死死地拉住吊桥让苏浅浅他们免受灾难;在被甲虫困死的情况下,打开布条用血肉来吸引甲虫,再次把他们带出困境。元亚和雪人精灵辛生牺牲了自己就出了光明的王子,唤回了人间的春天。

这一切不都始于爱么?

“爱,是不朽的……”望着窗外的屡屡晨光,我喃喃自语。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十八

还是清晨,太阳都还没起床,但我早已睡意全无。打开台灯,倚在床头,刺眼的光线把我的书桌照得一览无遗。昨天刚借的书《永恒的天使》静静地躺在桌面上,封面被照得闪闪发亮,闪烁着绚丽的光芒。几乎没犹豫,我翻开了它,走进了它的世界,做了一回忠实的.伴侣。这是个美丽又略带哀伤的故事:天使元亚不惜牺牲自己,救出了王子,但她那还没完全散去的灵气化做了人间的女婴。可女婴极度虚弱,频临死亡。老天使十分悲伤,不停地哭泣。那泪痕中显现出了指引之路——到古埃及寻找能使人复活的荷鲁斯之眼。于是苏浅浅一行到了古埃及,战胜重重困难后终于得到了荷鲁斯之眼,赶回人间。可女婴已死亡。但元亚爱的不朽精神通过荷鲁斯之眼植根到了苏浅浅的生命里,化成了永恒的爱,永恒的精神。是啊,尽管元亚已经离去,但是那属于元亚的精神却因为爱而不朽。爱是永恒的话题,是不泯的信念,是无畏的勇敢。它能呼风唤雨,能跨越数个世纪,能让天地为之动容……是爱,将生命串联;是爱,让世界和平!是爱,让苏浅浅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闪电为了家人的安全克服了种种恐惧,做了阿匹斯的祭品。罗大勇在被猎犬不断地攻击下,依旧死死地拉住吊桥让苏浅浅他们免受灾难;在被甲虫困死的情况下,打开布条用血肉来吸引甲虫,再次把他们带出困境。元亚和雪人精灵辛生牺牲了自己就出了光明的王子,唤回了人间的春天。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出自于爱么?想着想着,我不禁泪眼朦胧,脑海里又闪现出张张画面。平日里妈妈那关切的话语;朋友之间的一个关心的眼神;公交车上那一声声稚嫩的让坐声;雨天里的一把把陌生的小伞;灯光下奶奶在做那密密的针线活……这一切不都始于爱么?爱是寒冬里的一堆火,温暖着你的心坎;春日里的一场雨,滋润了你的心窝;夏日里的一阵风,吹散了你的忧愁;秋日里的一丝阳光,洒下了一路的欢笑……爱,到底是什么?看不见又模不着,但我知道爱是不朽,它能让笑脸迎着太阳绽放;能让人顶天立地;能让和平鸽展翅翱翔……“爱,是不朽的……”望着窗外的屡屡晨光,我喃喃自语。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十九

在一座美丽的森林中,住着许多生物。其中有七朵彩云,他们是森林的守护神,在他们的保护下,森林很安宁。

他们喜欢和一只小兔子玩,小兔子是森林里最快乐的一员,她的脸上从来没有悲伤,她的名字叫琪琪。

第二天,七彩云朵来到琪琪家,大喊:“琪琪,开门,我们可以用魔法救你的妈妈!”琪琪终于开了门,脸上尽是惊讶与喜悦。七彩云朵们尽力做出高兴的样子,无奈只是苦笑。琪琪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她太高兴了。七彩云朵们用彩色烟雾包裹住琪琪妈妈,琪琪妈妈脸上的神情渐渐祥和起来。琪琪这才发现,大家的身体越来越小:“你们怎么了!”“琪琪,对不起,以后我们不能一起玩了,你的妈妈很快会好,我们会化作彩虹继续守护这个森林……”云朵们说话的声音渐渐模糊了。琪琪双腿一软。跌坐在地上,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我不要,我不要妈妈死,也不要你们消失,你们回来!”“真的对不起,再见……”天空响过一阵声音,取而代之的是一场雨,雨过天晴,小兔子琪琪冲出屋子,对着那若隐若现的彩虹大喊:“不,我们的诺言不变,我们永远做朋友,永远!我会每次雨后来看你们,等我离开这个世界,我会踩着彩虹桥去寻找你们的,化作彩虹我们也一起玩!”彩虹闪了一下,算是回应吧!

小兔子琪琪与七朵彩云之间已不需要诺言,在彩云们化身成彩虹的那一刻,他们的友谊已成永恒。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二十

我崇拜周国平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总能发现他的许多观点都是自己想说,而又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想法。

特摘录周国平在《人与永恒》的几个片段: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带来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越在乎越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年轻人没有什么可回忆,于是就展望。老年人没有什么可展望,于是就回忆。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重感情就难免会软弱,求完美就难免有遗憾。也许,宽容自己这一点软弱,我们就能坚持;接受人生这一点遗憾,我们就能平静。

一个精神上自足的人是不会羡慕别人的好运气,尤其不羡慕低能儿的好运气。

健谈者往往耐不得寂寞,因为他需要听众。寡言者也需要听众,但这听众多半是他自己,所以他比较安于独处。

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和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是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

和太强的人在一起,我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会只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强弱相当的人在一起,我才同时感觉到两个人的存在,在两点之间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二十一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人与永恒》,用奇妙的文字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

定理三: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痛苦。

对我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终点无非就是一个终结,但我还是在寻找,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幸福,当让有时也会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门。高三的我会因为作业写到很晚而发出一种无名怒火,仇视时间的催促和高考的审查。我会因为一次考试的成绩不好而担心一周。我会因为一大早起来带着瞌睡,顶着寒冷上学而抱怨。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会藏在未来引领我们去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后,去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难道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普遍善于舍弃呢?珍惜身边的幸福,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会努力去感受——幸福与痛苦存在的那种充实!

最近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感触良多,我很欣赏他的作风,这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这本书全是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他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所表现出来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二十二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写下的内心的感思,书中道出了人生真谛。我读后的感想如下,特与大家分享!

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周先生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适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我想开花是生命的过程。从生到死,有多远,只是呼吸之间,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心情大多是相似的:悲伤与快乐!与其悲伤生活还不如开心快乐过好每一天。

周先生语录:“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此书让我心灵沉淀,免除浮躁。懂得去学会享受孤独。

我活着,不单是为了体验生活,辛酸的,痛苦的,这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欢乐和痛苦是我们应具备的。我们生活在眼前,不能忘记了永恒和无限,不能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这本书,《人与永恒》,让我思考永恒,鞭策自己做个有深度的人,学会从容,试着坦然!

人与永恒读后感篇二十三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其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幸福和痛苦、时间和永恒等多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其中《自然和生命》篇章給身处与泥土打交道的我带来一股清风之余,也使我开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

对于生命的含义,也许大部分人所联想到的是人生。然而“天下生命原是一家”,自然是生命的原始起点,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心,世间最难以控制的东西,在一片小小的自然生命中得以复苏。

春天,暖暖的空气开始怀抱着你,渐渐萌芽的枝条开始无限地伸入广阔的天空。随风飘扬的柳絮在阳光中显得朦胧而悠散。一年之计在于春。你也许正在忙碌地制定种种目标以丰富自己的生命,而你可知隔绝自然的人生是充满寂寞和孤独的吗?那是心无法在自然生命中释放的寂寞和孤独。

夏天,你还记得浓密的香樟留在地面上的斑驳树影吗?你还记得在烈日下被晒的微微发烫的脸颊吗?你还记得气宇轩昂的少年迎风吹拂的白衬衫吗?这些温暖和美好的小细节构成了难以言之奇妙的生命,生命就是那夏日的迟暮,需要你融入其中而非等待它拥抱你。融入生命是自然的行为,是一种安静地潜移默化的力量。夏日磅礴的大雨也能弹奏出生命的乐章,夏日的微风将生命吹成绽放的花瓣。

秋天,这个季节在构成四分之一的生命的同时更让你和我融入生命之中。如同硬币的正反面,生命是在欢乐和悲伤之中交替延续的。生命的妙处在于不是像知识那样可以言传身教,更多的在于感悟。一片旋转凋零的落叶,一朵来自晴空的浮云,一只飞翔于红霞的孤鹫,所藴含的是生命的启示。思绪融入这自然生命的本质,那么你也会迁移地融入自身的微妙生命中。

冬天,漫天飞舞的雪花不听话的停留在发丝上,手心的温度也随着一阵呼啸而过的风迅速下降。偏偏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的离别,生活的烦恼,亲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你是选着逃避吗?逃避所解决的暂时的痛苦,而更好的方法是将其融入,坦然面对。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我眼中的融入生命,是将自然的生命融入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是要既融入痛苦又融入欢乐的结合体。春夏秋冬的循环便组成了生命,人没有永恒的生命,但人可以思量生命并且主导它。正如周国平所言:“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时此刻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69607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