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前预设教学环节,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进展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教案。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望天门山教案篇一
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卡片音乐录音图。
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
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望天门山教案篇二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和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读中自悟诗意。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绚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帆来日出。
望天门山教案篇三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一课时。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第一课时。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讨论。
作画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篇四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教案篇五
1.正确认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读中悟情。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1、师: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生:是西湖。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的美,出示白居易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就几时休。”人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笔,抒发了内心的情怀。苏轼也是一样,他对西湖爱的格外深沉。今天我们将跟随苏轼的脚步到西湖边去欣赏西湖的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2、老师写诗题,你来读诗题。学生读诗题,注意要读出停顿。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生答。
师: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来再读诗题。
师:停顿符和拍子都是读出停顿的好方法。再找学生读师:你读得可真投入,读诗就要这样,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它的味道。师生合作读(老师一、二句,学生三、四句)(老师一、三句,学生二、四句)。
1、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他把西湖比成了西子。你知道西子吗?生:她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书的注释上写着。
师:同学们,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对西施,你有了解吗?
介绍西施,读课件连鱼儿都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西施美不美?真正的美人略施粉黛,画个淡妆,可以吗?浓妆艳抹,可不可以?这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像西子一样美,所以他才——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这么美,美在哪里?苏轼提起笔只用下两句诗,就把西湖淡妆浓抹了一番。你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看着“潋滟”两个字,你觉得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生:跟水有关,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出示“水光潋滟”的画面,用上面其中一个词说一说画中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水光潋滟”的意思。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阳光和微风)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让我们去西湖看一看,欣赏这“水光潋滟”的景象(看视频)。师:同学们,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生自由答师:同学们,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难怪苏轼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接读)。
(5)苏轼在诗中,用了一个字来概括他看到的画面。哪个字?——好请大家把这个“好”字读出来。一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师:老师在读的时候,查了查字典,发现“方”在字典里有七种解释,我选择了三种,你看看“方”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生:第二种:正好,恰恰。
2、山色空蒙雨亦奇师: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在阳光下,她是那样婀娜多姿。正当苏轼陶醉其中,忽然,雨雾迷蒙,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课件出示“山色空蒙”画面)。
(2)出示雨中西湖的画面(动态),如果此时,你就是苏轼,喝着杯中的酒,赏着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答师:苏轼用一个字,概括这个画面的景色——奇。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男女生各读一遍后,全班齐读师: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生:山色空蒙。
3、师:短短一天之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同学们,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14个字,仿佛汇成了一幅画,画中这位名叫西湖的女子是美的、妙的。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生朗读诗的一、二两句生读,全班齐读,(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4、西湖的景色既美又奇,苏轼可真厉害,短短的两句诗把西湖由晴到雨的状态,像一幅画一样铺展开来。在这幅画中,水光潋滟是美景。山色空蒙也是美景。晴是美景,雨也是美景。晴方好。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古人在写诗的时候,不仅追求平仄,还会追求对仗,这样会让诗读起来更加的美。男生前半句。女生后半句。让我们这种美读出来。
1、师:晴天的西湖娇媚,雨天的西湖温柔,像谁呢?生:(齐答)西子。师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那么美丽,西湖也是——生:(齐读)淡妆浓抹总相宜。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播放课件,出示西湖美景画面,教师讲述)美吗?难怪说,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那就用你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西湖吧!生:(练笔,教师随机指导)。
师:淡妆温柔浓妆艳丽,难怪苏轼发出这样的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师:苏轼就这么看着,从早到晚,从日出到黄昏,从春到冬,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出示苏轼任职杭州,改造西湖资料)师:(朗读拓展资料)看到这,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生:谢谢你,苏轼!要不是你,我们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西湖景色了。师:同学们,苏轼对杭州,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吟唱《饮湖上初晴后雨》)。
2、感受不同诗人笔下西湖的多姿多彩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
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苏轼沉迷于西湖的美景,他看着美景为西湖写下了453首诗,这一个数字足以看得出他对西湖的爱,就是这种爱。才让苏轼成为了赞美西湖的大家。
拓展:《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师:西湖风景美不胜收。赞美西湖的诗歌吟唱不休。还有很多的名家为西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课下请你搜集一些其他描写西湖的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这浓浓的一湖诗意。
望天门山教案篇六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
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巧妙引诗文。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二、初读知大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那就与老师一起读吧!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生自由作画。
三、品读悟诗情。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老师展示天门山的图片)。
既然大家都画出了这首诗,那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画上的景物说一说,谁来啊?
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5吟诵背诵古诗,默写并展示自己的画作。
(1)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3)3、请同学上台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升感情。
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学生点击网络资源学习: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试与同学共同吟诵:《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但大诗人李白写了很多关于长江的诗歌,历史上好友其他很多诗人也写过歌颂和赞美长江雄奇壮美的诗词,老师收集了一些名句,你愿意同我一起分享吗?读有关长江的诗词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结语留言: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夺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水也是无比壮美,江山如此多娇,也等着大家去欣赏,去歌颂赞美呢!请在留言板抒发你的感受和收获吧!
望天门山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重点:
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教具准备:
卡片音乐录音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
二、教师范读古诗。
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
三、生自学古诗。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2、谁愿意当诗人把《望天门山》读给我们听?新课标第一网。
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望天门山教案篇八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一课时
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第一课时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篇九
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卡片音乐录音图。
一、谈话导人。
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
二、教师范读古诗。
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
三、生自学古诗。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一课时。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第一课时。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讨论。
作画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一
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卡片音乐录音图
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
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2、谁愿意当诗人把《望天门山》读给我们听?新 课 标 第 一 网
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二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三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四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悟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古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1、老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古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古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古诗歌。
情感朗读,感悟古诗境。
感悟古诗境。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古诗文,初悟古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古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古诗,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古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古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古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三、想象,领悟古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古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古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古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古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古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古诗人和他们的古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四、诵吟古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古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古诗、背古诗,他们是吟古诗,吟唱古诗歌,也就是把古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古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古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古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内容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悟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古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古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古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古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古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境。
课前谈话: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古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古诗,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古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古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古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古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古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古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古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古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古诗人和他们的古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1、这么美的古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古诗、背古诗,他们是吟古诗,吟唱古诗歌,也就是把古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古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古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古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4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