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秋思教学设计(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9:59:12
最新秋思教学设计(汇总14篇)
时间:2023-11-23 09:59:12     小编:MJ笔神

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成长方式;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范文或优秀的案例,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范文是总结写作的参考,但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

秋思教学设计篇一

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

2、通过借助注释、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1、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1、制作《秋思》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拓展的古诗:《归信吟》、《天净沙·秋思》、《秋风引》。

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

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板题,读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

(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

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

2、总结升华。

六、作业(任选一题)。

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思乡的诗词。

秋思教学设计篇二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资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透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资料,透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必须的好好读读题目!

3、指名读。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4、师: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齐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诗。正音:见重。

3、全班齐读。

4、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样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5、师: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

6、小组练读。指名小组读,齐读。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对,还要理解诗意。此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

7、指名交流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2、学生自由读悟。3、交流。预设: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但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见到的是秋风后面那不可见的——家。那么,就请你把悲哀、思念---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吧。读:

张籍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明白?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再读。

师: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他表达的是什么情绪呢?

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意万重”吧!齐读前两句。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秋思,秋思,思还藏在哪里呢?(板书:说不尽又开封)。

师:捎信人立刻要走,所以匆忙之间----(指板书,生读:说不尽),因为意万重,所以----(指板书,生读:说不尽)。

5、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7、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年年想回去,却年年不得行!这封饱含着万重意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9、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有多少话要问,有多少情要表达!这封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1、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会变,看,当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时,她会轻轻的吟诵——师诵读。

2、当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惫、孤独的时候,她会轻轻吟诵——生诵读。告诉远方的亲人,她虽身在他乡,却心在故乡。

3、当独自在家的孩子想念远方的父母时,他会轻轻吟诵,齐诵《秋思》。用这首诗带去自己的思念。

五、拓展升华。

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瞧,这是唐朝另一位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和张籍的这首诗比较着读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交流。

3.全班交流。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读出了这两首诗中共同的情愫——思乡之情。是啊,张籍的思念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信,岑参的思念是一句淡淡的“平安”。就是这极平常、极平淡的事物、动作,却承载着一种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评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这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必须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2、配乐背诵。

作业:

1、将这首朴实的诗带到远方的亲人耳边,为他们背诵这首诗,寄托你的思念之情。

2、课外阅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你会发现“思念、乡愁”这种情感的另一种内涵!

秋思教学设计篇三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是借助寄家书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朱翠老师的这节课改变了古诗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她是从从创境激趣、读中自悟、拓展延伸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情境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本节课教师在引领学生学古诗时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即:让学生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是:以读为主线,贯穿整节课。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读,以读促思,因为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才会越丰富。今天朱老师讲得这节课做到了这一点。朱老师就是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读中感悟诗句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节课最终也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特别是教者运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范读、引读,营造了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我始终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当然,本节课也有以下两点做得不够:

1、没有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课堂上有体现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但只是教师问、学生答。这样做,没有真正帮助学生梳理课外知识,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实际效果。

2、对古诗意境的想象没有依托文本。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我觉得古诗意境的想象只有从文本出发,才能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才能丰富学生的想象。《秋思》这首诗我觉得教学时,在学生已经知道了诗人看见的不是秋风,而是秋天的落叶,如果讲到此处,教者就让学生想象一下深秋的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这时,学生就会体会到深秋会给人以萧瑟、苍凉之感,这样的感觉就和作者身在异处、感到孤独、寂寞、思恋家乡的心情是一样的。但朱老师在讲课中脱离了文本。就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情感,我觉得有些牵强、生硬,学生很难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也就无法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品读诗句的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最后我想说:“古诗教学,方法多多。只要我们巧妙使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思维,就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魅力无穷!”

秋思教学设计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秋思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诗句,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内容。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和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说。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生读积累。

秋思教学设计篇六

3、学习这首小令的写作手法,学会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呢?齐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还?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今天要们要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作为第一次接触元代作品,我们首先来了解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我们今天学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秋思”,秋天里的思念。

(二)、学习这首小令

(1)学生朗读。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全班齐读)

(2)指导学生朗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指出典型地方再朗读一遍。

(5)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分析从词语中读出的情感。强调“小桥流水人家”里面的景是温馨、恬静的,与其它的景成对比,以乐静衬哀情。

(6)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2分钟,把刚才分析的画面用优美的话语描绘出来,请小组代表发言。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不远处有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农家小屋,那里有几户安居乐业的人家;在寂寞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游子,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7)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板书:景悲凉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想想这幅画面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明确: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板书:情游子之悲)

(8)“断肠人”究竟是谁?了解作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杂剧作家、散曲家。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冷,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问题:读出哪些新的体会?提示:怀才不遇,长期漂泊的无奈,思念家乡,官场失落。拓展:可以用来劝慰作者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介绍作者成就:“元曲四大家”之一,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其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1、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写作手法好在哪里?

(三)、赏析写作手法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简约与深蕴相依,《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用词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均带有鲜明的个性,又是本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中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静景与动景相映,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人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寄情于物,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四)、拓展(动手练一练)

1、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诗句最能扣动你的心弦?给令你心动的诗句写上一点批注。请同学们展示。(示例“断肠人在天涯”——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思教学设计篇七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1、会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秋思》,默写《秋思》。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积累。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古诗,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准备:初读古诗,搜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1、谁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概述: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2、谁能告诉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

1、出示课件,进行配乐情景范读,根据范读的情况画出诗的节奏和着重号。

秋思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2、学生试着读一读。(试读2~3遍,也可以互相读,互相听)

3、指名读,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来。

1、熟读成诵。

可采用互读和小范围齐读的方式,丰富阅读的形式,提高阅读的效率。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秋思》。

(1)学生独自边读、边批、边查、边悟,试说每句诗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独自理解上的收获或疑惑。

(3)全班性交流。

3、教师对学生交流中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交流诗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天来了,身处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倍感孤独寂寞,决定提笔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将自己的千愁万绪告诉家乡的亲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信写好了,但又担心由于匆忙该说的话没有说完,就在送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打开了已封好的家书。

(3)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情感。

围绕诗中所表达出的强烈的思念之情进行读、议,丰富学生的想象,深层次地体会诗的内在情感,努力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老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感受,并适度进行精辟的概括。

5、有感情朗读。

1、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父母听,顺便把你的理解、感悟与父母进行交流。

2、试着独自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眼里、心里秋天是什么样的?

秋思

〔唐〕张籍

秋思教学设计篇八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么讲?作者思什么?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秋思教学设计篇九

1.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2、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丰富想象,按要求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3、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是思乡诗句,咱们展示展示。

生自由回答。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过渡:同学们,绵绵的乡思在宋代王安石、唐代李白眼中是一轮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思又是什么呢?(一封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家书。)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乡之情?

生答。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件普通事。作者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一件普通的事经张籍这样的高手润色,便臻妙境。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板书:浓浓思乡情)

我们知道改写古诗离不开合理的想象,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改写《秋思》。(板书:秋思)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请同学们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指名回答。

我们从这首诗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地点是洛阳城,人物是诗人张籍。事情的起因:见秋风。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触归思。事情的经过:写家书,意万重。事情的结果:行人临发有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

生答:他看到庭院中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环境描写。

3、 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引导学生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4、 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欲作家书意万重”

5、你能想象作者写家书时的情景吗?哪个词写出了作者写家书时的复杂感受?

“意万重”怎样解释?(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6、诗人在家书中想表达那些意思呢?

生讨论交流。

(表达因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而倍感自责;表达对妻儿的无尽思念;让家人放心,自己在外一切都好。)

7、师补充: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8、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什么?他可能会对爸爸、妈妈、妻儿说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让我们去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指名回答(怎样写家书,家书的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那个捎信人就要上马,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诗人不得不匆匆落笔。于是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从而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10、“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你能想象具体的细节吗?诗人是怎样拆信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教师相机板书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11、诗人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浓缩了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万般的思念,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

学生诵读《秋思》。

1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一起 走进张籍孤独凄冷的情怀,一同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悠长思念。经历了那千愁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的内心煎熬,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把这难忘的一幕写下来。(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

指导学生给习作取题目。

13、学生完成习作。

《秋思》改编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象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浓浓思乡情

一个秋天的清晨,张籍正在家中的庭院散步。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梧桐树叶好似飞舞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抬头看,天空中几只大雁正排成一个“一”字往南飞。嗨,又是一年了。不知不觉来到洛阳已有四个年头了。此情此景,叫我怎能不想家乡呢?于是他快步走进书房,想给家人写封家书。

他拿好纸,磨好墨,提起笔来正要写,可就在下笔时,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写起。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张籍想了想,提笔写道“亲爱的爹娘,你们好。儿在外多年,不能回来看你们,请恕儿不孝。乌江一别已有数年,不知二老身体可好?儿甚是挂念。”写着写着,泪水迷糊了双眼。他擦干眼泪继续写道“爹,你的腿有风湿病,天凉了要注意保暖。娘,你的眼睛不好,每天晚上就少补几件衣服……”“爱妻,辛苦你了,你受委屈了。这么多年,你一直替我照顾咱爹娘,又要照顾咱儿子,可我却不在你身边。”“,还有,我们的宝贝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会走路了吧!他是不是很调皮?爱妻,你就多费心了……”写着写着,老父亲拄着拐杖把自己送到村口的情景历历在目,老父的叮咛“儿呀,记得早点回家呀!”又在耳旁回响。想到这些,张籍声泪俱下。

当张籍把书信写好,准备交给捎信人时,又担心匆匆写好的信不能全部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他赶忙把信拆开,又仔细地把信阅读了一遍,这才放心交给捎信人。捎信人该上马启程了,可张籍还一个劲地叮嘱“一定要把信送到!”马儿撒开四蹄一路飞奔,望着捎信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张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刻回到书房,挥笔写下了一首诗《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

语文教师身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时代发展,古诗词虽被视为文化瑰宝,却渐被尘封,今天的学生对诗之意、诗之境、诗之美鲜有所感。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我们还可以说“不如授人以渔场。”因为,身入宝山,岂可空手而归?因此,《秋思》教学设计力求引领学生走向、走近、走进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化中,入诗境,知诗意,品诗味,悟诗情,从而使本课教学收获实效。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光,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齐读)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所以思要读得长一些。(生再读一遍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讲解字音)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我读题,你们读诗句。(学生读)。

师:对,就是这样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同学们,静静读读,边读边看插图,能不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这首诗写了作者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就想给家人写封信,他想要写的东西太多了,把信交给捎信人的时候,又把信拆开添上几句话。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一说。

师:是呀,这首诗主要叙述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呢?谁能用三个字概括?

生:寄家书。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生:秋风。

师:哪句诗告诉我们。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你来读一读。(生读)。

师:秋风无影无踪,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从这句诗中,你能想像到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洛阳城里见到一副怎样的景象?

生:他看到洛阳城飘飞的落叶……。

师:那么,当时的洛阳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看资料:

在唐代,洛阳商业非常繁荣,盛况空前。由于洛阳交通便利,是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又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外国商人经广州、扬州,抵达洛阳,然后去长安。被称为唐朝的第二大首都——东都。

师:从这段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当时的洛阳城很繁华……。

师:然而这一切繁华的景象,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有冷冷的秋风,南归的大雁,飘零的树叶。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吟道———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秋在我们的眼中是喜悦的,为什么在张籍的眼中是如此的凄凉呢?请大家读下面的文字。

出示资料:张籍祖籍吴郡(现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客居洛阳为官,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师:你从这段文字中明白了什么?

生:他在外地做官,远离家乡。

师:洛阳到苏州有870多公里,在当时,交通不便,这算是遥远的路程了。

生:他10岁离家,游历做官也许很多年没有回家了。

生:家乡的亲人,家乡的景色,家乡的一切……。

师:但这些他现在见得到吗?

生:见不到。

师:秋风瑟瑟,诗人难以回乡,不免引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在那个年代,只能写封信回家,写给亲人的信就叫——生:家书。

师:而这一封家书,要到达亲人的手上,少则几个月、半年,有的甚至要几年,因此,古人特别看重这一封家书,诗圣杜甫就曾经这样写道(出示句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家书的重要,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师:正是因为家书的意义非凡,诗人才会——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就是——。

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师:是呀,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心里,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张籍,此时你会想起家乡的什么人,什么地方,会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课件出示:1、芳草凄凄的古道旁,白发苍苍的父母,在翘首远望……2、杨柳依依的断桥边,泪眼汪汪的幼子,在踮脚远眺……3、夜深人静的小院里,形单影孤的妻子,在望月嗟叹……)。

1、我想对年迈的父母说……。

2、我想对劳累的妻子说……。

3、我想对幼小的儿女说……。

4、我想对我的兄弟姐妹说……。

5、我想起了家门口的小树林……。

6、我想起了小时候读书的屋子……。

7、我想……。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信总算写完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当捎信的人马上就要出发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把你的理解带进你的读中(读后两句)。

师:一个小小的开字,一个平常而又细微的动作,却饱含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从这平淡之处可见作者构思的艰辛,这也是本诗的独特之处。

四、配乐诵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此刻,你是否把张籍那悠长而又浓郁的秋思学深深地记在心中呢?背《秋思》。

五、拓展升华,总结全诗。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

(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多么动人的诗篇,多么真挚的感情,他们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思乡情。同学们,当你们长大后,当你们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之时,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不能割舍、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二

1、会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透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古籍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秋思》。

二、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准备:课件(ppi)。

四、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师:故乡的月总是那么圆,故乡的人问题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溢满的情怀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述思乡情感的诗词。

二、学习《秋思》。

1、自由读古诗。

2、生讨论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3、生再读,说说有什么体会,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汇报时相机点拨:

(1)秋风真看得见吗?诗人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氛围)。

(2)“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生自由交流)。

(4)这么多的话想说,真能够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引导生反复读)。

(5)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4、指名读后两句,说说体会。

(2)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出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感情朗读。)。

(3)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5、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生齐读全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齐读)。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齐背)。

6、小结: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三、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同桌说词意。并找出描述景物的词语。

2、指名结合注释说大意。

3、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1)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

(2)想象这种情景。

(3)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4)指导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4、品意蕴,故园无些声。

(1)“此声”指什么声音?将士们听到这种声音有什么感受?故园指什么?

(2)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齐,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碎)。

(3)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四、课堂小结。

1、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2、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五、课外拓展:

课后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交流。

见秋风意万重。

秋思。

说不尽又开封思乡。

跋山涉水。

长相思。

梦断风雪。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三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秋思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引起对风的兴趣。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初步感知,了解诗意。

(一)读准字音。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4、齐读。

(三)了解诗意。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2、学生汇报。

三、探究诗词,体会诗情。

(一)探究“见”

2、诗句过渡:“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3、秋风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4、创境悟情: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在洛阳城里,在这瑟瑟的秋风中,红柑树,白藕花,杨柳见不到的.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在秋风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

在秋风中,他家人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把酒言欢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

(4)再读诗句悟情。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探究“意万重”

2、解释“意”。

3、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

4、情境创设,朗读中探究“意万重”。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5、小练笔:写给家人的家书。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

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

(四)回归全诗,整体朗读。

四、回应前文,探究写法。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唤起想象。

1、出孟郊《归信吟》。与秋思交叉朗读。

2、再读诗句,品味孤独。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3439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