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2:50:02
2023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汇总9篇)
时间:2023-11-20 12:50:02     小编:HT书生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识字、写字。

一.激趣导入。

1听——《小雨沙沙》,

2.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片春意昂然的景象,这勃勃生机可离不开沙沙的春雨。

2.春雨给了你怎样的感觉?(2人)

4.听得出来,你们都很喜欢春雨。是呀,春雨绵绵,洒落大地,点开了花朵,染绿了小草;春雨绵绵,落入田野,滋润着庄稼,唤醒了青蛙。春雨就像一位魔术师,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边说边贴小花小草)

5.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这样一首诗——板书课题:春雨

6.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指名回答)预习得真充分!你们都是知识渊博的小博士!是啊,杜甫,有“诗圣”之称,与“诗仙”李白齐名。

7.今天,就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感受一下那场——指课题《春雨》。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打开书,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生自读古诗)

2.(ppt出示古诗带拼)指名4人读,一人读一句。

3.你认为这句中那些字容易读错?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2个人(边说边画;齐读一遍;同音异形“生、声”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样子不同,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生,发生的生,声,声音的声”。)

3.词语读得好,诗句能读好么?一人读一句,小火车谁来开?小火车接着开!再来一列。(3列)

4. (ppt出示古诗 去拼)这样会读么?一起来。(指名2人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字正腔圆!诗,会读了,那么诗意了解么?理解诗意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先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这句诗的意思差不多就出来了!看!(请一人读)

(ppt出示:知:知道。 当:正当,就在。 乃:就。 潜,悄悄地。 润,滋润。)

a.指名4人说,一人一句,若遇到困难老师直接帮助。

b.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请一生完整称述诗歌大意,理解大意即可,不可过多纠结。)】看来你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大意了。

(好雨是知道季节的,正当春天来临它就下起来了。它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四、品味古诗,体会雨之“好”。

1、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春雨?

2、在诗人杜甫眼中,这也是一场——好雨。(贴板书:好)

3、那这春雨究竟“好”在哪里呢?让我们走近它,细细体验一番吧。

4、(出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谁来读?(1人)

5. 这雨,究竟好在哪里呢?(随机贴“知、乃”)

6.谁来读?

(预设:好雨知时节——“真是聪明的小雨!”“你读得太美了!”“多么善解人意的小雨呀!”当春乃发生——“这小雨来得可真及时!”“小雨小雨,你真好!一到春天就来到!”

7一起来读读吧。

8.多么善解人意的及时雨呀!可是,小雨,小雨,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呢?(出示:随风潜入夜,)指名回答。

10.有个字泄漏了你的踪迹呢,这个字就是——?(黑板贴“潜”)

11.谁来读读这句诗?(预设:‘我听出来了,小雨点来的时候是踮着脚尖儿的,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你的到来真是静悄悄的。”“这是一个多么宁静的夜晚呀!”“读得真美!”)

12.(ppt出示:润物细无声)天亮了,春雨姐姐悄无声息地走了。瞧瞧,(小草)我被雨水洗得多么干净啊,我的小绿芽都长出来了呢!小雨小雨,谢谢你!(走到学生面前,进行对话互动2-3人)(贴雨点、蚯蚓)

13.春雨的到来还滋润了谁?(指名说,随机读。)

14.小雨,面对大家的感谢,你想说什么呀?请你读!(润物细无声。)

16.此时此刻,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一同感受春雨的美好。(配乐齐读。)

五、拓展下半首古诗。

1、(音乐未停)其实,杜甫的原诗有八句,诗名叫《春夜喜雨》(ppt全诗一起出示,师读),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读一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习作7》本次的习作训练与阅读紧密结合,是对阅读的补充,是对阅读的检测,同时也是一次自由表达的训练,内容是自由选择的,习作的形式也是自由的。所以本课的教学,教师应着重做好两点:一是帮助学生进行多层面的反复阅读,做好阅读指导。阅读是本次习作的基础,也是习作成功的保障。第二,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鼓励自由表达。

《练习7》这个练习共安排了五道题目,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2.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在联系,合理想象,写出完整的、有意义的故事。

3.能够做到叙述清楚,语句通顺。

4.鼓励大胆新奇的想象,有创意的表达,并融进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领悟到如何写出情节完整的,有意义,有创意的故事。

2.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得有趣。

2课时

一、激情导入

2、让我们打开语文书,从中你有没有发现藏在书中的故事呢?

二、交流感悟

1、交流从课文中的发现的隐藏的故事。老师将学生交流的话题随机写在黑板上。

2、怎样才能把这隐藏着的故事写好呢?

(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筛选和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或者写写读完故事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3、小组内进行讨论,理清写作思路。

三、完成初稿,交流完善。

1、在练说的基础上,自拟文题写作。

2、指导学生修改写作。

(1)、将自己的习作朗读给同学听,同学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2)、认真修改习作,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及时修改。

3、誊抄习作。

习作7语文书中的故事

藏在成语中、课文中的故事

读守故事的所思所想所悟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习作7,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7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三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开放单元,主题是特产,由一幅主体画页,一篇自读课文,两首古诗和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了解课文从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来描写故乡的杨梅,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口语训练:做一名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

4.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家乡特产的资料。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找出自己熟悉的水果和产地。

2.再查找资料,了解其它水果产地,多了解一些物产的产地。

导学过程:

一、问题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呢?知道它们产于何地呢?

二、组织学习活动,积累知识。

1.指导学生把自己熟悉的水果和产地连起来。

2.全班交流完成情况。

4.引导学生写出文中a2课题物产的产地,鼓励学生多写。

5.交流学生所写的内容,随机指导学生把产地定正确。

6.学生独立完成a3,画出各组中不是同一类的`特产。

7.交流学生完成情况,并引导说出为什么?

三、小结点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引导古诗,了解大意,体会感情。

1.学生自己读二首古诗,自学不认识的字词。

2.同桌互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二首古诗的大意。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二首诗。

5.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学生谈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三、引导学习阅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学。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3.重点读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并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删词换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语句的优美。

四、总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导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学习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古诗和和阅读课文中感受到了故乡鲈鱼的美,杨梅的甜润,这节课我们也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家乡的特产。

二、介绍家乡特产,为写打基础。

2.学习作者介绍杨梅的方法,现在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怎样向客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呢?先在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3.全班推荐几名学生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

三、引导交流,学生通过问、查后对本地特产的介绍。

四、潜移默化,引导写作。

3.引导学生回忆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或产品介绍,点拨这些广告或产品介绍主要是抓住产品的特点,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高度概括,并且要配合生动活泼的画面。

4.学生构思作文。

五、巡视点拨。

第四课时

一、学生继续写作文。

二、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写好的作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2——6自然段,抓住钱学森说的两句话,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浓浓骨肉情。

3、学会描写人物的语言,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4、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体会倒叙写法的好处。

1、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浓浓骨肉情。

2、学会描写人物的语言,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体会倒叙写法的好处。

多媒体课件

古语说得好,“识其人,听其言”。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味人物的语言,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钱学森说的话,用横线划出来。

3、简介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被誉为“超声速时代之父”,是美国空军科技的奠基石。)

“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从这段语言文字中发现了什么?从两个“最”读懂了什么?(钱学森很出色、有才华、学有成就等)

你从钱学森的这句话中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怀?板书:拳拳爱国心

中国才是他的家。是祖国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他一刻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心声吧(齐读)

4、钱学森的第二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示: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齐读留学生说的话)你对这些中国留学生有什么看法?

其实中国留学生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当时中国刚解放,的'确很落后,开展科学研究实在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毅然地选择回国是非常了不起的。

轻声读读这句话,你认为这段话中哪些词用得好呢?“终于”写出这一天来之不易,写出钱学森激动、喜悦之情。“应当”是什么意思?从“应当”一词读出了什么?指导朗读这个句子。

5、同学们,你们觉得还有谁会来劝钱学森不要回国呢?他会怎么劝呢?

引读:钱学森认为回国是义务,回国是责任;是对祖国培育之恩的回报。所以不管谁来劝,他总是说——(齐读第一处)

不管怎么劝,他总是诚恳而坚定地说——(生齐读第二处)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六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和斯巴达克勇武、精明、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奴隶,奴隶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取乐和杀害。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一篇话剧,描写的就是一位奴隶英雄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位英雄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体会到这位英雄的高贵品质。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1.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讲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斯巴达克被带到斗兽场,他先打死了狮子,然后又说服了与之决斗的十个奴隶,最后和奴隶们一齐冲出斗兽场,发动了起义。)

2.画出不懂的地方,质疑。

三、学习课文

1.默读思考: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还读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斯巴达克是怎样的一个人?(勇猛无比,嫉恶如仇,同情奴隶,有鼓动力,号召力)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司令官及贵妇人的傲慢、无聊、无耻;读出斯巴达克对奴隶主的仇恨。)

四、小结

你从斯巴达克身上学到了什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五、布置作业

把剧本排练一下,给同学们演一演。

教案点评:

本文教学采取自主学习方式,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组内的交流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读懂课文,培养能力。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表独特看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八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性,促进学生主动探求。

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一、导入 新课。

概括学习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写了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怎样细致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从学生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学法,又以此指导读书实践。

二、学习写“岭”的一层。

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普遍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句。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2.“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三、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意境美、语言美。

1.为什么同是绿,却绿得不一样?让学生合理想象,体会把“绿”写具体了。

2.学生体悟: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

3.通过有目的、多形式的读,在体悟描写手法的同时记诵精彩的句、段。如,写“花”的一层不仅句子美,而且内容很有层次,值得积累。

教师没有多余的提问与讲解,让学生在“读与说”“理解与积累”上下功夫。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但都必须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凡是理解了的则易于记忆,课堂上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背诵或记诵,积累好词佳句与精彩片断。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自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如:

(1)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

(2)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年龄、经验等的限止,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导”发挥作用。

2.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五、自荐朗读或记诵最喜欢的自断。

六、作业 。

以《xx一角》为题写一段话。要求有序地观察一处景物,抓住特点写生动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本案设计真正体现了“读”占鳌头,更见可贵的是设计者对作为教学行为的“读”所作的诠释:有以美感人的“赏读”,以情动人的“品读”,以扶为主的“教读”,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阅读教学应当以营造书香社会为己任!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九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者

钱素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605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