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一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
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
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
b、结合注释。注释中往往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的。
c、结合上下句加以猜测。
d、增删调补。
3、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a、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
b、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
c、译文要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
――第一段:(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惊异。穷:走完。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第二段:(补充注释如下)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第三段:(补充注释如下)
――第四段:(补充注释如下)
既:已经。志:动词,做记号。诣:拜见,到…去。如此:像这样。遣:派。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原来的'路。
――第五段:(补充注释如下)
欣然:高兴地问津:探寻(桃花源)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今节课我们主要的任务是疏通文中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今节课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熟悉、理解课文内容为主。
学生自由朗读10分钟后检查背诵。(不记得处老师提示)
学生看着课文翻译,要求不看翻译工具书,其他同学认真听,不足处请指出。(一人一段)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
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唾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志之名词,标记――寻向所志
为:作为――捕鱼为业对――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
3、词类活用
缘溪行――名词作动词,沿着。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完。
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实现。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感到惊奇。
有几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找出来并理解,完成练习册p63第9题第四小题。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今节课我们的任务有朗读背诵、归纳字词、理解出自本文的成语。同学们回去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时要提出你质疑之处,下节课我们共同来理解。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6、后遂无问津者。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5、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渔人临走时,村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8、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1、全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
――渔人的行踪;进桃源前――在桃源――离桃源
2、当时渔人是顺流划船还是逆流划船?请找出依据?
――逆流;依据:林尽水源。
3、渔人是第一次来这里吗?请找出依据?
――是第一次;依据:忽逢桃花林。
――
5、渔人再探桃花源是否言而无信?为何找不到原先做的标记?
――
6、桃花源的社会与渔人所生活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村人说来此绝境的原因是“避秦时乱”,说明这里是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地方;
村人由于长时间与外界断绝来往,因此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以至连桃源外的朝代的更替也不知道,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告诉村人,村人听了都感叹惋惜,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同时又为自己能置身事外而感到庆幸。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和本文出现的成语。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交流,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1、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如: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以及本文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妻子、绝境、鲜美、无论等。
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第一课时安排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吧?我们只是大体知道那是形容美好的地方,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世外桃源”到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令我们向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晋代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来一一揭开这些谜题,并探寻一下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理想。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朗读,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高山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三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四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易掌握,重点应放在词汇和朗读教学上。
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三因本文为文言文,学生自学有难度,故安排两教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要()俨然()邑人()
阡陌()骥()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五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予的社会理想;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一)课前预习桃花源记,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具体导入语如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读课文,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句子;
4.描写桃花源人衣着、劳动、精神状态的句子;
5.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六
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
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
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
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沿着小溪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只见那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弃官回乡
隐居
后称靖节先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继续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能够顺畅地诵读并翻译课文3、4、5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能够顺畅地诵读课文
2.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3、4、5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顺畅地诵读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3、4、5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听写1、2节中字词的注释
2.抽查1、2节中重要语句的翻译
二、继续疏通课文,理下列解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1.乃大惊:竟然
2.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
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4.咸来问讯:全、都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6.不复出焉:从这里
7.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信
8.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10.皆叹惋:惊
11.寻病终:不久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3.此中人语云:告诉
1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15.便扶向路:沿着
16.处处志之:做标志
17.及郡下:等到
18.诣太守:拜见
19.寻向所志:先前
20.欣然规往:打算
21.未果:实现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第一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第二组:之闻之:这件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
具答之:他们
第三组:其欲穷其林:那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
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
六、总结本课内容
1.字词;2.翻译句子;3.理解性默写
七、布置作业
1.速读、背诵课文;
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七
1.理解xx内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3.掌握出自xx的四个成语;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一)课前预习桃花源记,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具体导入语如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读课文,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1.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句子;
4.描写桃花源人衣着、劳动、精神状态的句子;
5.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五)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xx的四个成语,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八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俨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 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 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 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 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九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桃林”图片(播放ppt1-6),让学生欣赏,问: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义呢?投影明确: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出示课题目和作者。(播放ppt7)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点击“陶渊明”链接到ppt13);
三、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播放ppt8)
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四、课文朗读
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
五、字词释义
点击播放“字词释义”课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对各段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学生汇报)
六、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
七、思考讨论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
2、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所闻: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4、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民风淳朴)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虚构的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7、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8、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讨论归纳)
八、总结全文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九、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
2、总结并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课文的结构、主题等)
二、写作特色(点击“写作特色”链接到ppt24)
(1.详略得当;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3.想象丰富,曲折回环;4.虚实结合)
(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精华集萃五方面举例说明。)
四、课堂总结(播放ppt32)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五、课外拓展(播放ppt33)
想象训练:(任选一题)
1、我来到桃花源;2、今日桃花源;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和本文出现的成语。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交流,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如: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以及本文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妻子、绝境、鲜美、无论等。
【教学难点】:
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安排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吧?我们只是大体知道那是形容美好的地方,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世外桃源”到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令我们向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晋代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来一一揭开这些谜题,并探寻一下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理想。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
2、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朗读,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高山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十一
《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 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五)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二、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2、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八、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九、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的旅程
渔人桃花源神秘的旅程理想
幸福的旅程
拓展阅读:解读《桃花源记》
一般人都将《桃花源记》看作是一篇美文小品。它确实美,朴实无华,清秀似水,而又神韵无穷。但正是因为这美害了它,让人望美驻足,而忽略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就如一个美女英雄或美女学者,人们总是惊叹她的容貌,而少谈她的业绩。《桃花源记》也是吃了这个亏,顶了“美文”的名,始终在文人圈子和文章堆里打转转,殊不知它的第一含义在政治。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6。在陶之前不是没有过政治家。你看,贾谊是政治家,他的《过秦论》剖析暴秦之灭亡何等精辟,但汉武帝召见他时“不问苍生问鬼神”,仍旧穷兵黩武;诸葛亮是政治家,是智者的化身,但他用尽脑汁,也不过为了帮刘备恢复汉家天下;曹操是政治家,雄才大略,横槊赋诗何其风光,但刚为曹家挣到一点江山底子,转瞬间就让司马氏篡权换成晋朝旗号。
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况且他的曾祖陶侃(就是成语“陶侃惜分阴”的那个陶侃)就曾是一个为晋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军事家。陶渊明曾多次出入权贵的幕府,但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黑暗了。东晋王朝气数将尽,争权夺利,腐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以东晋的重臣刘裕为例,未发迹时是一无赖,好赌,借大族刁氏钱不还,刁氏将其绑在树上用皮鞭抽。有一叫王谧的富人可怜他,便代为还钱。刘发迹,就扶王为相,而将刁家数百人满门抄斩,后来干脆篡位灭晋,建宋。陶渊明曾四隐四出,因家里实在太穷,无力养活六个孩子,公元4时他已42岁,不得已便又第五次出山当了彭泽县令。这更让他近距离看透了政治。东晋从377年起实行“口税法”,即按人口收税,每人年缴米三石。但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纷纷隐瞒人口,国家收不到税,就抬高收税标准,每人五石,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小民的负担更重,纷纷逃亡藏匿,国库更穷。陶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大刀阔斧地搞改革,他从清查户籍入手,先拿本县一户何姓大地主开刀。何家有成年男丁200人,却每年只缴20人的税。何家有人在郡里当官,历任县令都不敢动他一根毫毛。
更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14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