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1:27:02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10篇)
时间:2023-11-18 21:27:02     小编:梦幻泡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

一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易掌握,重点应放在词汇和朗读教学上。

二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三 因本文为文言文,学生自学有难度,故安排两教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二 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 要() 俨然() 邑人()

阡陌() 骥() 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 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 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 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 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景色优美-环境良好-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与背景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

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

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

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弃官回乡

隐居

后称靖节先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继续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能够顺畅地诵读并翻译课文3、4、5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能够顺畅地诵读课文

2、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3、4、5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顺畅地诵读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3、4、5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听写1、2节中字词的注释

2、抽查1、2节中重要语句的翻译

二、继续疏通课文,理下列解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1、乃大惊:竟然2、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

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4、咸来问讯:全、都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6、不复出焉:从这里7、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信

8、无论魏晋:更不必说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10、皆叹惋:惊11、寻病终:不久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3、此中人语云:告诉

1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15、便扶向路:沿着

16、处处志之:做标志17、及郡下:等到

18、诣太守:拜见19、寻向所志:先前

20、欣然规往:打算21、未果:实现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第一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第二组:之闻之:这件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

具答之:他们

第三组:其欲穷其林:那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

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未果,寻病终

六、总结本课内容

1、字词;

2、翻译句子;

3、理解性默写

七、布置作业

1、速读、背诵课文;

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示例。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二)能力目标

1、文言文记诵。

2、文言知识积累。

(三)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了解陶渊明其文其人。

二、学法引导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

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叙述线索,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陶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伟大诗人。出身没落士族。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善文。41岁时,任彭泽县令,仅80余日,因政治难图,又不愿同流合污,便毅然辞官归里,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他特别爱菊,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二、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土,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老师范读课文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

节奏合理

语速适中

语句流畅

注意音韵铿锵

五、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示例》。)

六、文章简析

第1段,写渔人偶逢桃花林。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

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热情款待。

第4、5段写渔人出桃花源,太守寻而不得和刘子骥往而无果。

从文章各段的叙述看,1、4、5段写略写,只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与第2、3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两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安乐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如详写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鸡犬之声,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1、诵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

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

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六、教学后记

文言文教学,学生首先要熟悉问年,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探究学习,这个过程就比较顺利而充实,并且充满乐趣。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场讨论会的主持人,让学生做主角,本课堂的设置为第一课时,注重对作者思想的领悟,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也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学生心中困绕的“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的疑问。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研读文本比较细致,讨论和背书结合,充分理解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客观辨证的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领悟了作者的理想,也能多一份社会责任感,文言知识点的学习留待第二课时,这样就避免了一上课就识记知识点的枯燥。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发言没能作出恰当的点评。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予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桃花源记,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具体导入语如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读课文,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句子;

4.描写桃花源人衣着、劳动、精神状态的句子;

5.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赏析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更多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知识与能力:

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与背景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弃官回乡

隐居

后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与背景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弃官回乡

隐居

后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易掌握,重点应放在词汇和朗读教学上。

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三因本文为文言文,学生自学有难度,故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要()俨然()邑人()

阡陌()骥()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用二课时完成。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教学过程:

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分析课文: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

提问:根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14352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