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4:50:08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13篇)
时间:2023-11-17 04:50:08     小编:XY字客

总结可以让人更好地认知自己,在反思中提升自我,进步自己。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清晰的逻辑和结构。在阅读范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对提升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一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二、化学实验中的意外事故。

1.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然后用2%醋酸溶液或饱和硼酸溶液洗,再涂上药水。

2.若酸、碱溅入眼内,立即用多量水冲洗,再用0.5%稀碳酸氢钠溶液或0.01%瑞氏液洗,最后用0.01%黄连素溶液滴入。

3.酒精灯着火:用湿布盖灭。

4.身上着火:就地打滚。

5.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6.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7.发现火灾,可打电话报警,通知其他人员救火,迅速离开火场并打碎钢盔,用湿布捂住口鼻。

8.身上沾有碱液: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乙酸溶液。

9.身上沾有酸类物质: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碳酸氢钠稀溶液。

11.酸、碱溅在衣服上:立即用水冲洗,然后涂上相应的酸性或碱性物质。

12.酸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1%稀氨水及饱和硼酸溶液洗,最后再用水冲洗,就医。

13.碱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1%-2%乙酸溶液或饱和硼酸溶液洗(若碱溅在眼睛内,要先将粘着碱液的纱布轻轻拿下,再用上述溶液冲洗,并就医)。

14.浓酸溅到眼睛内:立即用水冲洗,然后边转动边用稀碳酸氢钠溶液或稀硼酸溶液洗,并立即就医。

15.若浓酸溅到衣服上或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然后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5%)冲洗,再涂上甘油,并立即就医。

16.若浓碱溅到衣服或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然后用饱和硼酸溶液(5%)冲洗,并立即就医。

17.眼睛或皮肤被硝酸灼伤: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并立即就医。

18.被重金属盐类沉淀蛋白质灼伤: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洗,并立即就医。

19.衣服或皮肤被氢氟酸或含氟离子的其它酸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冲洗,并用纱布擦干后就医。

20.被汞或水银触及时:先用硫粉除去表面的汞,然后涂上碳酸、铵盐或饱和硫酸铵溶液,并立即就医。

21.被磷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1%-2%硫酸铜溶液洗并滴入少量碘酒(不要用水洗)。

22.被玻璃割伤: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苯扎溴铵酒精消毒剂(药店有售)。

23.被误服药物或吸入不明气体:应立即用筷子、鸡翎等刺激喉头,催吐。

25.若误吞强酸(如硝酸):可先口服一些苏打(碳酸氢钠)溶液(一般有药店售)。

三、常见灭火方法。

1.酒精及实验用洒精失火:用湿布盖住火焰(也可用锅盖等),同时用沙土盖灭。

2.苯、甲苯、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失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如没有灭火器,可用沙土或水灭火。

3.油类失火:用泡沫灭火器(也可用沙土)扑灭。如果失误着火面积很大时,可用水和干砂来灭火。但如果是石油衣物在不慎燃烧时,则不能用水灭火,因为石油衣物会在水面上流动扩大火势,应用沙土或泡沫灭火器灭火。

4.氢气流着火:用四氯化碳灭火。

5.橡胶试验室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如没有灭火器可在铜制大蒸馏烧杯上。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二

1.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2.物质的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固态。

3.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

4.物质的相对性:组成,结构,性质。

5.原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

6.离子:原子团,阴离子,阳离子。

7.电解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8.非电解质: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9.电离:物质的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的电离过程,可简单分为电离出离子的过程。

10.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12.极性键:不同种元素原子结合形成的共价键。

13.非极性键:同种元素原子结合形成的共价键。

14.分子间作用力:加强分子间联系,使物质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1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16.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17.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电子,电荷转移的化学反应。

18.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19.离子反应:反应物为电解质,生成物中有离子的化学反应。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三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四

1.整理教材: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整理并记录每一章节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概念、方程式、反应原理、实验操作等等。

2.分类整理:按照化学知识点所属的类型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等等。

3.重点标注:将每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难度进行标注,例如用星号表示其重要性,用数字表示其难度等级。

4.建立知识网络:将分类整理后的知识点按照其关系建立知识网络,例如绘制概念图或思维导图,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

5.复习与巩固:定期复习和巩固所整理的知识点,通过练习题和模拟考试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并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

1.化学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了解实验室安全措施,如戴安全帽、穿安全服、规范操作实验器材等。

2.金属钠的性质:金属钠是一种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钠和氢氧化钠。钠的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反应出强烈的火焰。

3.金属铝的性质:金属铝是一种活泼金属,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在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能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

4.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类型,其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互相作用,导致化学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原子被移除或添加到化学元素中,而氢原子则被替换或减少。

5.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数量。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每摩尔物质含有一定数量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

6.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氧化钠是一种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是一种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7.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碳酸钠是一种盐类物质,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氢钠又称小苏打,也是一种盐类物质,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8.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铁的氧化物(如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和氢氧化物(如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都具有特定的性质和用途,例如可以用来制作油漆、涂料、药物等。

9.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化:铁盐和亚铁盐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铁化合物,它们之间可以通过特定的反应进行转化。例如,硫酸亚铁可以通过氧化剂(如硝酸)转化为硫酸铁。

10.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合金是由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混合物。常见的合金包括钢、黄铜、青铜等,它们在建筑、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五

1.实验安全:注意通风,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如点燃或吸收。

2.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氧气、水、酸反应时,产物分别为氧化钠、氢氧化钠和氢气。

3.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酸反应时,产物分别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氧气。

4.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酸反应时,产物分别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氧气。

5.氢氧化钠的碱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6.碳酸钠的性质:易溶于水,但比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浅红。

7.碳酸氢钠的性质:稳定性较差,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8.酸式盐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9.酸式盐与酸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如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10.酸碱盐的反应规律: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11.酸和盐的反应规律:酸和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如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和水。

12.碱和盐的反应规律:碱和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如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13.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

14.复分解反应的规律:酸碱盐之间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气体或沉淀等难溶性物质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15.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16.离子共存的条件: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共存;能生成沉淀或气体等难溶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共存。

17.离子的检验方法:利用离子与特定试剂的反应,可以检验离子是否存在。

18.原子结构的特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19.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有7个周期,分为短周期(1-3周期)和长周期(4-7周期),每个周期包含18种元素。

20.主族元素的分类:主族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类,其中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中间,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右侧。

21.元素性质的预测: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预测元素的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化合价等性质。

22.化学键的定义: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强相互作用力。

23.共价键的特点: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4.离子键的定义:通过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

25.分子结构的分类:分子结构分为共价分子和非共价分子两种类型。共价分子由共用电子对的形成的化学键构成,非共价分子包括单质和共价型化合物两种类型。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六

从人类意识到环境污染开始,到现在已经发明不少新方法处理废弃物、治理污染点或减少有毒物的暴露等。但这些都是污染控制,而不是污染预防,我们总不能一直跟在污染的屁股后面追,因为我们消耗再多的时间与金钱都赶不上它的脚步。因此,我们应从另一条路出发,抢在其之前将它拦截。

美国国会于1990年通过《污染预防法案》,明确提出污染预防这一新概念,即环境保护的首选对策是在源头防止废物的生成,这样就能避免对化学废物的进一步处理。

二、农作物化学品体现了污染预防的新理念。

使用谷物生产的化学品叫农作物化学品,许多农作物化学品对环境的破坏作用远远低于以石油、煤、天然气、海洋资源等为原料生产的化学品。当然某些农作物化学品对我们人类可能是有害的,但大部分却是对人类无毒无害的。

由于农作物化学品是以植物为原料生产的,因此像自然界将枯死的植物分解处理掉一样,自然界同样也能将农作物化学品分解,使其消失。试想一下,当一棵树倒地以后,极小的微生物在该树的树叶和树枝上开始工作直到树完全腐败烂掉;大部分由农作物化学品生产的产品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例如,一种以谷物为原料生产的化学品(如聚乳酸树脂)所制作的手套,只要填埋几个星期就能很快被分解并最终完全消失,医院的外科医生每天都要使用几十副这种手套;相反,一种由石化产品(即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一类化学品)制作的塑料(聚乙烯等)手套可能会残存成百上千年而不会腐烂消失。

因此,来自农作物的化学品能体现污染预防的新理念,是从源头消除污染的一项措施,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

三、农作物化学品的生产。

生产许多农作物化学品的初始原料是富含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糖和淀粉。为了将玉米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并合成能用于制造新型塑料(聚乳酸)的农作物化学品,首先要将特种细菌放入装满玉米的大瓦罐,细菌通过玉米发酵将玉米中的碳水化合物转换成乳酸,然后再用这种乳酸制造农作物化学品。所以,细菌为人类做了将碳水化合物转化成有用分子的所有工作,但是最艰难的工作还在其后面,发酵过程产生的酿造物是含有各种成分的混合物,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其中我们需要的成分(如乳酸)从这些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科学家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分离玉米发酵后的混合物,开始时,他们使用一种新的塑料薄膜作非常细密的滤纸,当混合物通过这种塑料薄膜时,滤纸能够将我们需要的乳酸留下,而让其他物质通过。

四、一种农作物化学品——溶剂简介。

溶剂无处不在,如在工厂的许多流程中,需要使用溶剂来清洗电子零件;在回收处理废报纸时,也要使用溶剂来除去油墨;在家庭生活中,人们也常使用各种方法去污剂(溶剂)来清除油污和涂料。

仅在美国,每年消耗的溶剂就超过400万吨。目前这些溶剂大多是石化产品,而且可能是有毒的。科学家早就知道,真正安全的溶剂应该是用农作物化学品来制造,但要从农作物中获得这样的溶剂,其过程繁杂且价格昂贵。因此,尽管来自农作物的溶剂是绿色环保的,但如果其价格过于昂贵,对使用它们的人来说,就毫无意义。

作为化学家,他们的挑战就是要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一种古老的生产过程,必须找到更便宜的方法制造出绿色环保的溶剂。印度的达特博士及其同事已经找到了一种用玉米制造各种有效溶剂的优良方法,其生产所花费的成本还不到原来生产方法的一半,而且该方法的能耗也只有原来的90%。不久的将来,美国人所用的大部分溶剂很可能被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更清洁、安全的溶剂所替代。这些溶剂可以溶解许多物质,如指甲油去除剂、油漆消除剂、包装厢内的填充剂、饮料瓶、食品包装袋、清洁剂、乙醇汽油等。

用像玉米那样的天然产品生产出的化学品来代替安全性较差的其它化学品是十分令人满意和高兴的事情,很难找到像由玉米制成的溶剂这样的化合物,它们既具有丰富的用途,又无毒害,而且还能在自然界中自然分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然而,目前我国在此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希望有志于成为化学家的同学不妨努力学习,大胆探索、研究,争取有一天,你们也能发明更先进的制造农作物化学品的方法,也许通过你们的努力,以玉米为原料制造的能源发动汽车、以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可乐等将变成现实。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七

1.原子结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离子符号:,,,,。

3.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4.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

5.电子式:,。

6.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7.化学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8.反应条件:点燃、高温、通电、催化剂等。

9.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气、液、固等。

10.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反应条件+产物状态。

11.溶解性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

12.常见气体溶解性:nh3、hcl、so2、h2s、cl2、co2等易溶于水,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能溶于水的气体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

13.酸碱盐的通性:酸(酸性):、、;碱(碱性):、、;盐(酸性):、、。

14.氯离子的检验: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15.二氧化碳制法: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可制得二氧化碳。

16.二氧化硫制法: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晶体)。

17.硫化氢制法: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可制得硫化氢气体。

18.电解原理的应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精炼铜等。

19.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

20.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1.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22.金属元素的分类:黑色金属和有形金属。

23.非金属元素的分类: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等。

2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只有前两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5.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其中第viii族是三列,其余每族为一列;周期表中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族(viii族除外),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八

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浓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

解推断题的特点是: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即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如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和显色反应,醛基的氧化反应等。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不多,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能告诉有机物间的联系,如a氧化为b,b氧化为c,则a、b、c必为醇、醛,羧酸类;又如烯、醇、醛、酸、酯的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能给你一个整体概念。

烯烃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团。

去氢加氧叫氧化,去氧加氢叫还原。

醇类氧化变醛,醛类氧化变羧酸。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九

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 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 、oh- );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 (如 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如o2和o3。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 单核粒子 (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十

1、易燃易爆试剂应单独保存,防置在远离电源和火源的地方。

2、酒精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烫伤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眼睛的化学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水清洗,边洗边眨眼睛。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清洗,最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碱沾皮肤,用大量水清洗,涂上5%的硼酸溶液。

3、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4、防暴沸的方法是在液体中加入碎瓷片或沸石。

5、过滤是把难溶固体和水分离的方法;蒸发是把易挥发液体分离出来,一般都是为了浓缩结晶溶质。

6、粗盐含杂质主要有泥沙,cacl2、mgcl2、na2so4等,需用的分离提纯方法是“钡碳先,碱随便,接过滤,后盐酸”的方法。

7、溶液中so42-检验法是先加盐酸酸化,后加bacl2溶液,如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8、cl-检验法是用agno3溶液和稀h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含cl-;酸化的目的是防止碳酸银等沉淀的生成。

9、蒸馏是分离液液互溶物的方法,常见主要仪器是蒸馏烧瓶和冷凝器。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冷凝水流方向要注意逆流。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十一

1、常见的物质分类法是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混合物按分散系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中间大小分散质直径大小为1nm—100nm之间,这种分散系处于介稳状态,胶粒带电荷是该分散系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3、浊液用静置观察法先鉴别出来,溶液和胶体用丁达尔现象鉴别。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4、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以分离提纯出胶体,这种方法叫做渗析。

5、在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溶液。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阴极移动,从而该极颜色变深,另一极颜色变浅,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十二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o2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kclo3so2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a+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高一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十三

果糖多羟基。

双糖c12h22o11蔗糖无醛基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麦芽糖有醛基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

多糖(c6h10o5)n淀粉无醛基n不同不是同分异构遇碘变蓝水解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纤维素无醛基。

油脂:比水轻(密度在之间),不溶于水。是产生能量的营养物质。

脂肪c17h35、c15h31较多固态。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水解产物是氨基酸,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非必需的氨基酸有12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59973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