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与作者进行一种精神上的对话和交流。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分析书中的主题和意义,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这里,我们与大家分享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写作的启发和帮助。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一
黛玉母亲去世,抛父进京,《林黛玉进贾府》即通过黛玉的眼睛观察到贾府方方面面的人物。
首先出场的自然是林黛玉。作者对黛玉容貌的描写共有三处:黛玉进府后,众人眼中的黛玉体弱、有自然的风流态度;王熙凤夸她“标致、气派”;宝玉眼中的黛玉美貌多情。
弃舟登岸后,黛玉乘轿来到荣国府,先到贾母房中拜见,此时贾母登场。贾母是宁荣二府备份最高的老人,因此首先介绍。之后见了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这几人都是略写。之后在贾母的吩咐下,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登场,作者介绍了这三人的容貌,然而因不是主要人物,故也是略写,而且是群体描写。
之后出场的是本回的主要人物--王熙凤。作者为王熙凤的出场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首先,在王熙凤出场之前,黛玉已经和众人见过了面,知道贾母身边人物的状态,即“恭肃严整”,之后王熙凤“大笑”着出场,一下子烘托出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特殊地位。正因为她地位高,身份特殊,所以敢采用这种“放诞无礼”的出场方式。之后作者不惜笔墨,铺排形容王熙凤的衣着和容貌。王熙凤穿金戴银,珠光宝气,反映了她精神上追求不高,俗不可耐,不懂高雅;喜欢聚财敛财,人前炫耀。外貌描写中最能体现作者对王熙凤性格定位的便是“丹凤三角眼,柳叶吊稍眉”。因为在麻衣相法中,“三角眼”、“吊稍眉”是“刁钻”、“狡猾”、“淫邪”之人的特点,作者故意这样写,恰恰是为体现王熙凤刁钻、狡猾的性格。之后王熙凤对黛玉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她的机变逢迎,表面上夸赞黛玉,实际上又阿谀了贾母,安慰了迎春三姐妹。她的又哭又笑也反映了她见风使舵的特点。回王夫人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她的精明能干。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二
可叹停机德,谁堪咏絮才。玉带林中玉,金簪雪里埋。
黛玉每烧一张诗稿都会想起往日的种种。从自己刚到贾府时受到众人宠爱,与宝玉的第一次邂逅。“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自己不正是因为宝玉在如今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尊重女性而喜欢宝玉的吗?后来又随众人一起入住大观园。可谁又知道在世人眼中“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其实是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乡。在潇湘馆中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日子。这样的生活多亏有宝玉相伴才能度过。想到曾与宝玉闹过别扭而难过;为宝玉为讨好自己而对自己说过的甜言蜜语而高兴;为宝玉对自己说过的海誓山盟而害羞。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宝玉会这么狠。难道女人就不能拥有自己的幸福吗?难道女人的地位就这么低下,不能寻找自己的爱情吗?难道就没有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吗?我不甘心,不甘心啊!
这时她忽然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幻境,黛玉走到一个石碑坊前,碑坊上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有处有出无”石碑坊旁有一块石头名曰“前生石”黛玉来到石前。突然,她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西方灵河畔上有一块三生石,三生石旁有一棵绛珠草,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得以久延岁月。后受天地精华修成女体,后乘昌明太平盛世下凡造历还恩。
黛玉明白画中的三生石便是宝玉,绛珠草就是自己。自己今生乃是来报宝玉的甘露之惠。黛玉喃喃曰“今生我泪已为一人流尽,债已还,情以了。”说罢走进幻境。
回到大观园的潇湘馆,紫鹃见黛玉把诗稿烧完后便晕倒了许久不醒就上前探了探气,发现黛玉已经断气。紫鹃赶忙去禀报与贾母。“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三
黛玉去见贾赦、贾政,作者对此二人采用了虚写,因为这二人并未正面出场。这样处理,避免了叙述上的重复。
最后是宝玉出场,在宝玉出场前,作者已对其进行了侧面描写,通过王夫人和林黛玉母亲的描述先点出众人眼中宝玉的特点“混世魔王”、“顽劣非常”,然后宝玉正式登场,作者再铺排描述宝玉的衣着及容貌,点出黛玉眼中的宝玉“最是极好”,表现了宝玉与黛玉之间惺惺相惜,此一见面,黛玉便将前番听众人所述的宝玉其人的特点彻底推翻。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四
读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息!
在这篇课文中让我最最忘不掉的就是原名为王熙凤的这个人,她给我最初的印像是她很美!恍若神仙妃仙子!后类有连续读了好几遍之后才发现她关照林黛玉其实是为了讨好贾母。妈妈告诉我说:“王熙凤是个心机很重的女人,以后可不能学她!”开始我还不相信,以为妈妈错怪了她,觉得她很可怜!直到今天,老师讲解了后的今天,我才真正承认王熙凤的确是一个心机很重、阿谀奉承、八面玲珑、炫耀权利、虚伪的一个人。但是呢,我觉得她还是有一定的优点的,比如说贾府这么大的一个家庭全由她一个人掌管着,还弄得这么辉煌,的确是很不容易了!有此可以看出她的能力很强,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去学习!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五
黛玉是善良的。这善良里包含着太多——聪慧,才情,善解人意。她因聪慧而知人冷暖,她因有才而“花草总关情”;她因善解人意而乐于向地位低下者予以真情。于是,她真诚地教苦心学诗的香菱作诗,在宝钗劝香菱“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得成个呆子了”时,她却笑着鼓励:“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于是她悲吟五美,为她们赞歌为她们叹息;于是她伤怀落红,为它们的归所思虑,苦心护其“还洁去”,不使其“污淖陷沟渠”。难免的,每分善良都伴着十分善感。黛玉的善良有时也更多地出于悲己,转而将这种自怜转化为怜悯他人他物。但这又何妨呢?正是因此,她的善良才显得更真,更无须造作。
黛玉更是痴情的。她渴望爱,因而遇见了宝玉便倾其所有地去爱。然而她又有什么呢?无非是生命与血泪。前世便下定的决心,她是为泪而生的;可这泪便是她生命的源头啊!日日夜夜的思念,青灯照壁,冷雨敲窗,闺中人的泪不尽,滚滚沾袖渍,一滴一滴可是在燃她的生命啊!于是宝玉的病榻前,她无声抽泣;于是在宝玉与其他姐妹嬉玩时,她只是独自饮啜;一次次地,心为他所伤,泪直流,却总不变痴心;一遍遍地,病由他而生,却只有掩门自忍。“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终于一日,泪已尽,生命的源泉亦枯竭。我以心相许,你却最终弃我而去,错错错!只有在香魂归天一刻突出一句带血的悲唤——“宝玉、宝玉,你好……”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去了,大观园里少了一位才女,仙境重归一位花神。她的泪已还尽,却引人泪流无数。为你痴、为你醉,你的才思,你的痴情,只蓄我满心话,说不出。梦已醒,唯有长叹你芳名——黛玉!黛玉!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六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文化内涵,通过院落建筑与服饰仪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王尊王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一个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
对黛玉的描写,处处表现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依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手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最后,我们要感谢作者曹雪芹,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园神游”。
虽是短短几页课文,却让我们得出了一个答案:《红楼梦》的:“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昭示着封建制度的必然衰败,它的成功也不仅仅在于其文学价值。
想着曾在哪一回中所见的文字,我空吟着“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吾谁与逝,与吾从,渺涉茫茫,归彼大荒。”我不再只醉心于词句的优美了,而是对那个时代的悲哀有了重新认识。
了解了颦儿“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背后的无奈,渐渐了解了宝玉“富贵闲人”中隐藏的叛逆。了解了那个终日以泪洗面,输掉了钗黛之争,在凄凉中香消玉殒的黛玉,如果说悲愁是东方古典女性的特点,那么黛玉无疑是悲秋的集大成者。
穿越了时空,打破了历史的界限,似乎见了她初到贾府的处处小心,步步留神,似乎望到了那个削瘦背影整日封存在那些封建礼教与各种人际的`束缚中,无法理解,无法承受,尽力的躲避与应付。
她也承载了,搭上了这贾府的列车,开向了前方,不知到下一次在拿起你时,不知你是否还在前行。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七
中学时代,听别人说红楼故事,宝玉和黛玉倾情相恋却终未能结成眷属,深感惋惜,特别不能接受的就是黛玉的早逝,黛玉之死——完美的安排。黛玉她冰清玉洁,才貌双全,却偏偏命薄如斯,老天何其不公!
后来借到一本《红楼梦》,如饥似渴地捧读,有关宝黛的章节片段更是百读不厌,为他们的笑而笑,为他们的悲而悲,为他们的相聚而欢欣,为他们的生离死别而痛断肝肠。看到宝玉出家,则为宝钗的独守空房而幸灾乐祸,总认为宝黛未能结合,全是多了她一人。她出身皇商,家富势豪,母亲又与王夫人有亲,与她相比,早孤无依,寄人篱下的黛玉自然不占优势,不能成为贾府当权派的考虑对象了。
再后来终于有了一本《红楼梦》,空闲之余,常常玩索,发现以前仅从感情这一方面来看黛玉的爱情与命运有些幼稚,有些单纯,但是对黛玉的喜爱之情有增无减,对她的爱情与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情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怜惜她自尊自爱,敏感多愁;痛惜她才高命薄,含恨而逝。她客居贾府,自然在意自己“凭空多出的主子”的身份,在下人面前偶尔言语尖刻,也只是争取和三春一样的待遇。她时时衡量揣测自己在下人眼中的地位——一个薄宦的千金小姐在名震天下的公侯之门,势利卑俗、明争暗斗的集中营,处处风刀霜剑,尔虞我诈,她不涉一端,洁身自好,结果却是不和任何一端为友就是与全部的派别为敌。在下人眼中,她是一个“零余的主子”,在王夫人、凤姐等人眼里,她只是一个寄食者,贾母的宠爱也不能为她支撑起全部的蓝天。黛玉的心倍受煎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她不明白,也不屑明白,不想明白,但是她的自尊又不容许别人的轻视,于是,保持这种与贾府众人的微妙关系而不使之恶化,对她来说,是一件费心伤神的事情。她的全部精神,就投注在两件事情上,一件是与贾府众人的关系,另一件就是经营与宝玉的爱情。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八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非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九
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林黛玉都会有深刻印象,她早年即父母双亡的身世,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她与贾宝玉相互倾心而又毫无结果的爱情,她不幸早逝的悲剧命运,无不使读者流下同情之泪。林黛玉这个人物之所以能这样吸引读者,除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用大量篇幅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之外,还因为林黛玉这个文学形象的原型,就是曹雪芹青少年时代青梅竹马的红颜知己,所以,《红楼梦》中那些有关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亲相爱的许多细节,都描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楚楚感人。
据一些红学专家考证,林黛玉的原型人物就是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名叫李香玉,其父是任两淮盐课的李鼎。织造和盐课是清代宫廷在江南的两个重要部门,只有皇帝最亲信的臣子才能担任。李香玉是李氏家族的掌上明珠,在家中受宠爱的程度可想而知。
李曹两家同为康熙的宠臣,同掌织造府(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时任江宁织造),又是过从甚密的'亲戚,李煦就是曹雪芹嫡亲祖母的胞弟,因此曹雪芹和李香玉的亲密交往是很自然的事。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过世后,由其子曹颙继任父职,不满三年即病故,曹雪芹就是他的遗腹子。曹雪芹的祖母李氏十分喜爱曹雪芹,时时带在身边。每次到苏州探望其年近九十的母亲文氏太夫人时,常携曹雪芹一同前往,他们常住李鼎家的「拙政园」。因此曹雪芹和李香玉从幼小时即一同玩耍,一同读书习字,一同作对吟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随着年龄渐长,日久生情,自是意料中事。
七十二回中曾有生动陈述:「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看,我也不敢怠慢了你。」两人感情之深,由此可见。李香玉虽有曹雪芹祖母的关照和曹雪芹的抚慰,然其家庭不久又遭沉重打击,李煦因受宫廷斗争牵连被革职抄家,不久病故。香玉因此孑然一身,只好长期寄居曹家。可是曹家不久也因同样原因被革职抄家,曹家在江宁的家产荡然无存,江宁无法存身,幸北京尚有众多亲友,经朝廷应允,曹家遂于一七二八年全家迁至北京,香玉也随之进京。
曹家在京城全靠亲友帮衬,李香玉生活虽然无缺,然终因寄人篱下,免不了受闲言碎语之扰。加之多愁善感,郁郁寡欢,虽有曹雪芹祖母的悉心照料和雪芹的温存宽慰,然仍忧思难平。没有几年,竟香消玉殒,撒手人寰。
李香玉是林黛玉的原型还有一个旁证,即《红楼梦》二十七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竟日玉生香」一回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相对而卧,为宽林黛玉的心,贾宝玉胡编了一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一天,老耗子叫众耗子分头去偷米粮和瓜果办腊八粥,一小耗子自荐去偷香芋。众耗子笑它身体瘦小,小耗子胸有成竹地说:「我变成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却用分身法搬运。」众耗子叫它变成香芋看看。小耗子就摇身一变,却变成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众耗子说:「变错了。」小耗子现形道:「我说你们没有见过世面,只识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道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很明显,作者借这个故事暗示,林黛玉就是李香玉的化身。
李香玉早年病逝,对曹雪芹打击最大。后来曹家又遭重大变故,家道从此一蹶不振。曹雪芹一家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为纪念自己早年的红颜知己,雪芹不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倾毕生精力写出不朽巨著《红楼梦》。
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中,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林黛玉了,这与曹雪芹对该人物的重彩渲染及执情刻画是分不开的。原来,《红楼梦》创作的背景,曾蕴含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情缘,林黛玉的原型人物就是曹雪芹青梅竹马的恋人。
林黛玉原型人物的名字叫李香玉,是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两淮盐课李鼎的掌上明珠。李煦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嫡亲祖母的胞弟。曹雪芹祖父曹寅过世后,由其子继任父职,不满3年,死于京师,曹雪芹就是他的遗腹子。
曹雪芹的祖母李氏对雪芹十分疼爱,每年到苏州探望年近90的文氏太夫人时,必携其前往,常寄居于李鼎家的“拙政园”。由此,李鼎之女香玉与雪芹自幼就时常相聚,在一起读书与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自在情中。
康熙末年,李鼎夫妇不幸双亡,膝下仅遗香玉。此女聪颖过人,深得雪芹祖母的钟爱,便接她来江宁织造署,由其祖母加意抚养。但好景不长,李煦因宫廷党派的争斗而被革职查抄,至此,香玉孑然一身。而雪芹家也同遭厄运,家业荡然。
1728年,曹氏全家迁京,香玉随之。在京城,曹氏尚能得到亲故的照料,但香玉自感寄人篱下,不免郁郁寡欢,加之生来多愁善感,虽有雪芹温存宽慰,然年龄增长,终身未遂,忧思难平,没有几年,竟香消玉殒。雪芹为此悲恸欲绝,便发奋著写《红楼梦》,以资纪念。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十
林黛玉在整本小说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整个人为了爱生又为了爱死,从前世开始,她就是受了神瑛侍者恩惠的绛珠仙草,因为无法回报,而变得忧郁多情,当然这个多情的对象是仅限于神瑛侍者,也就是后来的贾宝玉的.。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前世,再加上这一世的身世等原因,使得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非常的鲜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首先,毫无争议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不管是多么小的事情,林黛玉都可以引用到自己的身上来,从而变得更加的愁苦和忧郁。同时在林黛玉小的时候,因为读书很多,所以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中,又有了孤傲这一说法,她目下无尘,不屑于做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才常常和大家有隔阂,而让她觉得唯一的安慰就是贾宝玉,所以等贾宝玉成亲之后,林黛玉最终身亡,这应该说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演变而来的。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中还有着自卑的一面,这一点从她刚进贾府时就有所显现,她步步小心,事事谨慎,可还是免不了自卑难过的时候,于是林黛玉用自己超强的自尊心来掩饰这一点,在史湘云笑闹着说有个戏子和林黛玉有些相似的时候,她的自卑或者说是自尊心又受到了刺激,于是在回去之后便和贾宝玉发生了争吵。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促使她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悲剧结局,其实这也是早在故事开始时就已经写好了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十一
毛泽东同志曾说,不五读红楼梦,不要作评论,红楼梦读后感之_林黛玉。如此说来,我是没有评论的底气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透过最近的拜读,心里还是有些写文字的冲动,还是写出来罢,免得憋坏了自己。且不作为什么评论,只当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吧。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宿命总是难免要掺和一下。古代的爱情也好,美也罢,似乎都有离合,悲欢,都有残缺,但一切,都难逃宿命。西厢房的张生与莺莺,约出了,梁祝的十八里相送,送出了千古传诵。
红楼梦本来就是一部不完整的社会百科,这种不完整,结局不免扑朔迷离,于是有红学诸位的争论。但在判词中,又似乎都有宿命的交待。红楼梦中人,有人说最漂亮的是秦可卿,但最牵人心弦的,无疑是黛玉。这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痴情女子,无时无刻,不让人为之动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首词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胜西施的姿容刻画的淋漓尽致。宝玉见到林妹妹时,“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比喻更是让人对林妹妹柔弱的娇美以无限想象,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之_林黛玉》。林黛玉非但外表秀美,她才华横溢,对诗对词无不让人钦佩,《葬花吟》以及同史湘云对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尤为经典,在对菊花诗中,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于菊于人,林妹妹的高洁与苦楚都在其中。同时她还坦然,遇事有一说一,而且分寸得体,但寄人篱下的她善感、多愁,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伤,有时不免还语中带刺、有点刻薄。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正是林妹妹不计较功名、深感世态炎凉的写照。然而,黛玉的泪与病是最让人心生爱怜的。其因离家投亲而母亲嘱其“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而倍加善感,开始她为宝玉的不理解而恼,后又为一些误会而恼。而这些恼,皆因她对“洁”之追求,她追求爱情的洁,但宝玉青春年少,虽然对林妹妹情有独钟,但不拘一格贪玩博爱,让林妹妹心生蒙影;她追求心与心的洁,但贾府上下许多人都城府甚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连花开花落,她也追求洁,生恐“污淖陷渠沟”。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十二
又是一秋窗风雨夕,烟雨迷蒙,转瞬,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解踪迹。只朦朦胧胧间,似听见: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宝玉悄问。
“谁知她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黛玉低眉言道。
这个“她”又是谁呢?原是那大观园中艳冠群芳的宝钗。自黛玉同宝玉捧读了《西厢记》后,有感而发,于行酒令时,无意说出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心知肚明,却不告破,只私下里教导了一番。又于一日,陪黛玉解解闷,问问病情,同剖金兰,令其极为感动。
早先日子,钗黛两人嫌隙极大。一是瑰丽大方的牡丹,一是清秀灵逸的莲荷。四时如画的'大观园,因她们的存在而春风洋溢。单论才思,各有所长;可若论性理,同言黛玉孤傲自许,宝钗则知书达理。况木石前盟终不比金玉良缘,自是形同陌路。
黛玉一梦只盼宝玉同己心,众人明己意,无数个不眠之夜,总难自遣。宝钗则盼“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入深宫,宠爱一身,可奈何梦难做主,亦随缘一生。两人虽诗词同心,却终隔一程山水。
秋,是万物更生的季节,是时候一语真情了。“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黛玉率性直肠,足以打破多年隔阂,惺惺相惜。宝钗亦是感动,说道:“我在这一日,我就与你消遣一日。”应了黛玉之约,晚些再来。
只苦于天公不作美,负了二人的约定。夜雨昏昏,潇湘无力,黛玉情知宝钗不来,取了本秋怨之词,感其悲凉,故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作《秋窗风雨夕》,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不料宝钗又差人送黛玉些小东西补补身,黛玉又为极善感之人,心渐渐回暖,忙令丫鬟给蘅芜苑的婆子赏钱打酒。
可再暖的茶终会变凉,再深的情也随光阴失了味,这一切终是苦短的梦。人生无常,宝钗是第一个不辞而别的人。黛玉虽是明白人,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知一切如浮云过耳,可总难免悲切善感,不知所措。此一生便随贾府共浮沉,“留得残荷听雨声”罢!
黛玉不怨谁,她这一生爱恨分明,也不过烟雨迷蒙,梦醒,了无牵挂。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十三
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十四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初到时虽仔细观察着旁人的举动,模仿生怕有纰漏被人笑话。但贾府重重规矩也困不住你那天性,你可以在送来花时,不满是被人挑尽的。虽是敏感的可怜,却又有些可爱与单纯,反对顽固思想,自由,又无拘无束。不会也不必似宝钗,圆润懂事,获得一片赞许与他人喜爱,最终也算不清得了什么,又失了什么。有些爱使小性子,却因此令人更生怜爱。
何曾几时,你也被自己束缚起来。花谢花飞香满天,怎样都冲不破困住自己的网,被缚的哀伤,哀伤,终日渐消沉。终一日听到宝玉要娶宝钗的消息,脚下如踩了棉花般软绵绵的,昏了过去,醒来后,望看空洞的天,不禁泪下,美好昔日化为泡影,梦再强大,也敌不过现实,被砸个粉碎,究竟活了些什么,又留下些什么。
你终没走出,被束缚至死,焚稿断痴情,看似幼稚的妄图证明自己已走出,重回自由的自己,实质却是给自己更添了一份伤心罢了。你想说的,是无情,是原谅,还是感谢。曲终人尽散,黛玉已走,贾府,不复从前,此聚一场,终空。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读后感篇十五
夜深了,潇湘馆窗外的竹林曳曳,万叶千声皆是恨。
天阶的秋色凉如水,月洞上笼着薄纱。是谁独坐在绿窗下对着题诗的旧帕,久久不愿入睡?那人“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那人里里外外有着一段自然地风流态度;那人便是林黛玉。女子如花,美丽动人;女子如水,清纯可爱。西施有浣纱的沉鱼之色,杨妃有回眸的流慧妩媚,貂蝉更有羞花的风情万种;而黛玉则有自然的风流别致。“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然而她的令人心醉,不仅仅是绝色的容貌,更因为她有一颗冰雪聪明的玲珑心。还有她满腹的诗情,纯洁的灵魂。悄悄地推开半掩的门帘“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你保持着傲梅的高洁在等待。嫦娥在清冷的月窟缝制白衣,这是多么的孤独凄凉!多病的孤女在秋天的深闺你悄悄洒泪,又是多么的可怜哀伤!“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日已昏。”萧萧的凉风,凄凄的落叶,无奈的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眼前的景象是何等的令人肝肠寸断啊!这哪里是在咏白海棠,这分明是黛玉的自白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是昔日的时光。落英缤纷的季节已悄然离去,如今花儿枯萎凋谢,褪尽了鲜艳的色彩,散尽了诱人的芬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满怀忧郁惆怅的你面对这暮春的`残红是多么惋惜呵!飘落了一地,怎忍踏着花瓣来往行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人道是大观园四季绚丽,但在你眼中不过是愁城一座。牡丹谢,桃花落,杨柳带愁,芍药含恨。
你感伤,与花儿惺惺怜同命,于是就做了阶前的葬花人。“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你的泪珠,随着秋花秋雨一起飘洒,说不尽的离愁别绪。女儿情,情深似海;女儿情,情丝万缕……愁云惨淡,雨打芭蕉。罗衾怎奈得秋风五更寒,滴滴漏声,秋雨急促。不忍入眠,转过画屏看孤灯。蜡炬有心还惜别,伴着离人共泣。悲叹:“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孤世的潇湘妃子哭碎了那颗多愁多病的秋心。燕去燕来春几度,琴韵慢,叹花红。梨花漫疏,溶溶月。索琴一曲,一枚词句从你唇边轻轻吟出。那样的不经意间,醉了诗意的芳菲,也触动了你苦楚的柔肠。琴声如诉,你的心事尽在音律之中,而知音却寥寥。你是一个真性的诗人。侯门深似海,它滋生了黑暗,遮住了阳光。它憔悴了容颜,毁灭了青春。但却无法扼杀你的灵性。也扼杀不了你的个性。人们在注意你的性格时,总说你“小性儿”,话语尖酸刻薄。但我知道在这一切的背后,藏着的是你那颗强烈的自尊心。所以你敏感于闲言碎语,你像一根紧绷的弦,稍有拨动便惊颤了起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338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