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作品中所传递的主题和意义,并将其与自己的人生经验相结合。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其他读者的观点和评论,增加文章的多样性和深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傲慢和偏见的读后感篇一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很好的小说,但最初接触它而是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傲慢与偏见》,可能因为看电影的原因让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一个想象的反差,电影中的达西并不是多么英俊潇洒,但书中的描述是那样的完美,但好多的故事情节还是比较贴合原著的。
我喜欢书中的伊丽莎白,她虽然没有姐姐那么美丽有气质,但她读过很多的书,这让她在精神气质上胜人一筹,并且这也使她更加理性的看待事物,具有较好的分辨本事,拥有一般人没有的灵性。她活泼却又不失文静,理智不失感性,她感情丰富,有自我的感情原则,不盲目追求感情带来的新鲜感,对感情较为有主见。
最初,在盛装的舞会上,达西始终是一副冰冷的样貌,当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中时,他的冷淡显得那么的不入流,人们都认为他是不合群的人。在伊丽莎白的眼中,她觉得他充满了傲慢,对谁都爱答不理,因为他是大城市来的,他拥有着丰厚的家产,这在那群乡下人的眼中是一个很好的择婿对象,各家都在努力让自我的女儿能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交谈,即使他看起来是如此的冷漠无情。可是,伊丽莎白她不,她不刻意逢迎,也不避讳什么冒犯的话,她只是想说出自我想说的话,那是没有人能够禁止的。
看似矛盾的两个人,看似冷淡的一个人,看似不屈服的一个人,却在两人之间产生了爱的火花,那不是像邻居女儿为了嫁出去而盲目结婚的感情,也不是像妹妹处于懵懂的时期的活力感情,那是两颗心在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折磨,选择与痛苦的感情,他们追求的并不仅仅是那两情相悦的喜悦,在他们的内心里都在深深被对方折服,这是一种超越了一般感情的感情。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一齐,这是命运的安排,也是他们自我的努力。
傲慢与偏见的存在可能会拉开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心与心逐渐远离,可是那并不是永远的,要相信时间,时间会解决一切,它会让人忘记一段过去,忘记痛苦,它也会让人在逐渐的磨合中消融冰川,解开尘封的心灵。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800字虽然,像达西和伊丽莎白这样的感情只能是可遇不可求,但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至少要多多的充实自我,使头脑清晰,理性,理智,在理智中能够感性的对待感情,不做仅有躯壳而没有实质的人,那样感情会得到更过心灵与情感上的结合,也许走的会更长久。
傲慢和偏见的读后感篇二
人总喜欢在年轻的时候多读一些书,因为当我们在字里行间穿越时,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思想难免会随之跳跃、波动,从而有了自己的一份期待与成熟。每每读《傲慢与偏见》,我就像一次次行走作品故事的原野上,心频频的为其文字、情节与人物所触动与感染,慢慢的便有了自己的心路体验,也渴望收获一份情感的成熟。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讲的是发生在十九世纪英国乡镇一个中产阶级的班纳特家的故事,班纳特太太整天处心积虑的想着为自己的四个待嫁闺中的女儿觅得一门好婚事,而新来的邻居宾格利刚好是个富有的,英俊的单身汉,正符合了班纳特太太的心意,于是她渴望攀上这门极好的亲事。而宾格利的好朋友达西同样是个富有、英俊不凡的青年,但一出场就显得傲慢自大,不受他人欢迎。故事的女主角伊莉莎白则是一个聪慧、自尊、个性鲜明的女性,对达西的傲慢自大有着极大的偏见。整个小说便是围绕着达西与伊莉莎白由最初的针锋相对到彼此了解与爱慕的爱情故事而展开的,并穿插入简与宾格利的美好婚姻,及莉迪雅与威汉斯、夏洛蒂与柯林斯的婚姻故事。反映的是十九世纪英国的世俗风情,同时也是当时英国人们爱情观及婚姻状况的一个深刻体现。
无可否认爱情与婚姻正是这部小说的所要阐述和着重笔墨的地方,达西与伊莉莎白的爱情故事也无疑符合了我们受众的心理,就像王子与灰姑娘一样,他们是注定要结合并最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即便这种渴望已经显得泛滥老套,但我依旧欣赏与喜欢。达西与伊莉莎白最初是从误解开始的,达西所处的特定的阶级地位与他所受的教育使得他有一种独特的优越感,因而显得傲慢自大,甚至有了对伊莉莎白家人粗俗行为的轻视。而伊莉莎白却是个具有判断力、会思考、自尊理性且聪颖可人的独立女性,因而对达西的傲慢有着一定的反感,从而让自己产生了偏见。
隔着这层偏见的薄薄的纱,他们在不断的争论与言语撞击中始终没有撩开自己的情感。当达西慢慢的放下自己的傲慢,跟随着自己灵魂的想法,向伊莉莎白表明爱意,而伊莉莎白也在慢慢中改变自己对达西的看法,放下自己的偏见后,他们才真正的走进彼此,了解彼此。横在他们之间的主观隔膜消隐了,真爱也就浮现了。可见主观隔膜对于我们的判断影响多大,人性的弱点往往最容易遮蔽人的双眼,使得人与人难以靠近彼此,慢慢拉开距离。可我是喜欢他们的爱情的,也许他们最初那么激烈的言语撞击正是他们人性真实的体现,唯有真实才能让他们的爱情不染杂质,纯洁无比。门第及阶级观念一直是存在于爱情与婚姻的,达西最终能冲破门第阶级的界限,勇敢地向伊莉莎白表明了自己心中浓烈的爱意,以及他们的完美结合,可见金钱、财富、地位并不是婚姻的最终目的,而爱才是他们应到的彼岸,小说中幽静的田园生活,带着雾气的清晨,干净辽远的原野,是属于爱情也是属于婚姻的。但是对于一段美满的婚姻来说金钱也是具有一定位置的,这也许就是作者简奥斯汀所要表达的婚姻观吧。
另外简与宾格利的爱情也算是美好的,虽然由于简的柔弱与宾格利的无主见使得他们的爱情也经历不少的波折,但最终也是有了最圆满的结果。唯有莉迪雅与威汉斯、夏洛蒂与柯林斯的婚姻余留了许多的缺陷,他们的爱情与婚姻算是小说中的陪衬与对比,是为满足作者的讽刺需要吧。莉迪雅与威汉斯间夹杂的私欲与谎言,夏洛蒂与柯林斯的为求稳定,没有爱情的结合,使得他们的婚姻不免充满着未知的不幸或是无趣,显得讽刺,也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这四段爱情与婚姻交织在这部小说里,是作者纯洁美好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的心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以金钱与财富,权利与地位作为衡量爱情与婚姻的标准是不理智的,至少不能因为此目的而结婚,而唯有健康的爱才能让我们走得长远。
傲慢和偏见的读后感篇三
不久前看了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不禁为简的勇敢和才气所倾倒,她的勇敢追求,不惧世俗的观念,在那个社会里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更是她小说的最高成就,在我看来可能《傲慢与偏见》就是她自己的人生吧!不过不同是她给了小说一个完美的结局。
《傲慢与偏见》写的是中产阶级男女的爱情和婚姻。宾利和简,俩个人一见钟情,由于宾利是个阔少爷,所以班内特太太巴不得自己的女儿能够嫁给他,于是对他们的交往不加限制,这使得他们有一个自由的交往环境。虽然他们的感情曾遭遇到挫折,但是俩人最终还是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伊丽莎白和达西,他们俩人开始对对方并无好感,谁也不会想到他们以后会成为伴侣。伊丽莎白具有很强的自主观念,她主张独立,自由的婚姻。所以当她看见姐姐和宾利相恋以后,她是报着支持的态度去看待他们的爱情的。但是达西的做法却使她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情,而她从别人那里听到关于达西的一些恶行后,对他更是没有一点好感。但随着了解的加深,她渐渐对以前自己的看法感到惭愧,并接受了达西的求婚,最终幸福在生活在一起。
伊丽莎白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女孩子,在她的性格里已经没有了传统妇女的那种束缚,对于为了财产、金钱而结婚的做法伊丽莎白她很不赞同。她反对为金钱而结合,更反对把婚姻当儿戏。所以她对继承他们家财产的远亲牧师没多大好感。当他向他提出结合时,她非常的不屑。因为她觉得感情是婚姻的基石,没有感情的婚姻不会带来幸福。虽然说为了财产、金钱而结婚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结婚不考虑这些因素也是愚蠢的。现代人渴望追求高质量的婚姻生活,虽然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提高婚姻的质量。
结婚是两个人爱情的再一次升华,但是结婚并不是爱情的终结。它还需要双方更好的去维护。结婚也并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它联系了两个家庭,甚至联系了这两个家庭的一切关联。有时候不光有爱情就能解决一切的,还有许多的家庭问题需要解决,如果处理好了这些那两个人的婚姻才会有将来。
一篇文章中一句话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我觉得这句话很美。玫瑰花是爱情的象征,它花瓣上的露珠却是天使用眼泪所换来的。美丽的背后竟然是无尽的辛酸和付出。当天使挥着受伤的翅膀,看着娇艳的玫瑰,想停下来愈合伤痕,却发现它全身都是刺。正如年轻的我们,希望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是又怕它的到来,畏惧现实的残酷与阻碍,却又飞蛾扑火般的想成为别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明知海枯石烂只是传说,青蛙王子和白雪公主只是童话,罗密欧与朱丽叶只是经典,却又相信梁山伯与祝英台终会化蝶成双飞。
人生就像一艘竞航,在茫茫的大海中时时面临着狂风暴雨的考验。我们害怕它的降临,因为怕会措手不及,怕会颠覆在深海中。但是上天都已经将命运安排好了,它赐予我们幸福,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尝尽了生离死别才算是完整的人生,而爱情婚姻只是一段小插曲。只有学会面对,学会试耳倾听,才能掌握自己的生活。
傲慢和偏见的读后感篇四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以这样一句话作为本书的开头,不由让人觉得这一定有着皆大欢喜的结局。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描绘了18, 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小说描写的恋爱婚姻故事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的价值观和婚姻观。中心故事是贝尼特太太嫁女儿所延伸出来的一系列故事。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正如书名,是围绕主人公之间的“傲慢与偏见”这一对矛盾而展开的。奥斯丁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诠释爱情,虽然没有《呼啸山庄》的生离死别,没有《巴黎圣母院》的生死相随,没有《红与黑》的浪漫热烈,但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确是如此一针见血,她讲的是婚姻,却与爱情无关。
小屹乡绅贝尼特崎贝尼特刷有圭五个待詹躲闺活中束的千沃金,漂亮的大女儿简、聪明可人的伊利沙白、古板的三女儿梅莉以及顽劣的四女儿凯瑟琳和小女儿莉迪亚,贝尼特太太瘴整天只为胀操心契着为灾女州儿蚤物致色称心怜如意绍的丈巩夫。正当这时,镇上新搬来一位有钱的邻居宾格利,立甘即成了戴贝尼特太锣太吉追猎的暗目语标。宾格利的朋友达西是一位有着挺拔的身子俊朗的外表高贵的气质的绅士,可是人们发现他也是一个傲慢的家伙,盛气凌人,难以取悦。达西的傲慢来自其社会地位和才智所养成的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伊利沙白的偏见则是因为受到达西的怠慢和对达西蔑视他人行为的反感,文章就根据两人之间的傲慢又偏见不停的渐进。伊利沙白和达西的感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也正是因为这样才给读者制造了一层又一层的悬念,引导读者越来越深的走入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在伊利沙白和达西的矛盾互不相容的同时,两人还有着非常相似的一面:都有敏锐的悟性、强烈而独立的个性,他们的洞察力和智慧都比同辈中的其他人高出一筹。正是由于他们这样的品质,才使得两人注意到对方的魅力,及时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弱点,并勇敢面对,坚决纠正,傲慢的不再傲慢,有偏见的打消了偏见,最后终于幸福地走在了一起。
《傲慢与偏见》向我们表明,恋爱婚姻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也是个社会问题。人们考虑婚姻大事,不能只光顾着自己,还要对亲友负责,对社会负责。伊利沙白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女性追求独立人格和婚姻自主权力的代表性人物,她的道德观、智慧和勇气,她对达西的偏见,主要就是来自于对自己优点的清醒意识以及强烈的个人自尊、伊利沙白能够仔细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勇气面对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最终以自己的理智赢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傲慢与偏见,是我们很常见的弱点和毛病。每一个人其实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印象所驱使,因而容易对别的人下不正确的注解,进而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误会。一个人所给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响到很多事,但并非一定不会改变,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更客观一点的论点,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对达西的看法,就是因为了解才有所改变。生活需要了解和沟通,只有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给一个人下定论。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用最普通的生活,最普通的题材,来让这篇小说变得丰富又有内涵,成为精典之作。
傲慢和偏见的读后感篇五
九月里,我读了一本名著,是由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其中有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叫《蝉和蚂蚁的寓言》。
大家是否记得那短小精炼的寓言故事:蝉饿得受不了了,它爬到蚂蚁巢前,问:“可以给我一些吃的吗?”……想必大家以为蝉是不劳而获的坏蛋,蚂蚁则是勤劳的主妇。其实不然,这不,法布尔来为其平反昭雪了。
书中说,其实抢劫犯是蚂蚁,而心地善良的受害者是蝉。炎热的七月,阳光吸干了一切水分,虫儿们口干舌燥。蝉钻透树皮引出甜蜜的树汁,却也引来了一大帮饥渴的强盗,最贪婪的蚂蚁赶走蝉,强霸这口甜蜜的井。
这个真相一定使大家吃惊不小吧。其实,正是偏见,筑成了蝉的坏名声,甚至使我们忽略了它高超的演奏技巧,正是傲慢,筑成了人类的妄自尊大,不愿去考证,考证这个寓言故事的可信度!
说起傲慢与偏见,我又想起了幼儿园的一件事:我们班有个小姑娘,外表“疯疯癫癫”,大人们都不许我们和她玩,怕被她带坏,所以她一直独自一人。一天,我从木马上摔了,手掌、小腿被划伤,“哇哇”大哭。她马上跑来,把我扶到一个角落,用手绢帮我擦眼泪,又跑去了医务室叫来老师。下午,我抱着护士阿姨给我的布娃娃,她突然跑了过来,给我一块“大白兔”奶糖。我不好意思地接过,她对我笑:“吃了就不疼了!”那一刻,我十分感动。看来,了解一个人或事物不能只从片面看,而是要全方位深入地了解。
最后送给蚂蚁和人类世界一首小诗:
蝉钻透树皮出酒,
你夺它的饮料;。
它死了,
不糟蹋它你还心不甘。
傲慢和偏见的读后感篇六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意思是:不能以貌取人,要看清楚人的内心,而海水也是不可以用斗来测量的。自从读了《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更好地看清了整个世界。
这本书讲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五个女儿的感情和婚姻。大女儿姬安,与富家公子宾利感情发展得很顺利,可是中间却出现了波折。二女儿伊丽莎白对达西村有严重的偏见,达西也很傲慢,两人明明相爱,却不断用尖锐的语言讽刺、挖苦着对方,最后,一切误会和迷团都解开了,五个女儿都有了好结果。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想给书中的人物评价一番:大女儿姬安温柔美丽、楚楚动人,谈吐、举止落落大方,就是性格太柔弱,做事不果断,一直犹豫不绝。二女儿伊丽莎白是一个有主见、有个性的女孩子,身材苗条,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对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足的是爱凭第一印象去判断人,导致把坏人看成了好人。公子宾利天性软弱,在大事上举棋不定,需要别人的指点。他与姬安一见钟情,但是宾利姐妹看不起柏纳特太太的愚笨和姬安几个妹妹的无知,在宾利刚请方面予以阻挠。
而家财万贯的达西,外表十分高傲,他第一次看不上伊丽莎白的相貌,所以对她很不礼貌,而伊丽莎白对达西不刻意迎合,一直在话语中讽刺和贬低达西,而达西不但没有产生反感,甚至还对她有了爱慕之情,在第一次求爱失败后,达西完全放下了架子,抛弃了人们的家世顾虑,最终赢得了伊丽莎白的芳心。
书中还描写了三女儿丽迪娅,她追求外表英俊潇洒,但是好赌博、好赊帐的威肯中尉,不惜抛弃自己的名节与威肯私奔,早成了一段失败的婚姻。
在这本书中,让我懂得的的一个知识是:不要凭第一印象去看人,而是要深如她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判断力来分辨出他是好是坏。比如伊丽莎白第一次见到达西,见他外表高傲就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情。而她第一次见到威肯,就被他风度翩翩的气质和善于表达的言辞打动了芳心,最后才知道他是一个行为恶劣的伪君子。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也像伊丽莎白一样,光凭着外表就来判断人的内心,这样做是不能的,我门一定要看清他的真面目,才能下结论。
我相信,书给我带来的知识不止这些,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将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
傲慢和偏见的读后感篇七
小说讲诉了班纳特太太一家五个女儿对待自己终身大事的过程。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被富有的、傲慢的达西先生看中,达西不顾地位差距,便向伊丽莎白求婚,而伊丽莎白却对达西的傲慢无礼产生了偏见和误会,拒绝了他。但通过达西的几次求婚态度,从傲慢到礼貌,伊丽莎白也逐渐对达西从偏见转变为爱慕,终于结为金玉良缘。
作家运用讽刺的语言,借书中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对待爱情的不同观点,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观点——“不为金钱而结婚”。
伊丽莎白是一个很有远见,聪明的姑娘。他的姐姐和妹妹到了要嫁出去的年龄,就匆匆地把自己嫁出去了,结果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尤其是她的小妹妹莉迪亚,差点被人骗了,多亏达西的救助。而伊丽莎白没有如姐妹们一样,她仔细观看每个人的神态和举动,来猜测这位先生是什么样品质和性格的人,能否让自己终身得到幸福,虽然猜测得不是那样准确,但最后也给自己选了一个满意的丈夫达西。
《傲慢与偏见》是一本好书,我建议大家看一看,这里不但有婚姻的基石,也有人生的启迪。
傲慢和偏见的读后感篇八
多年前,我对《傲慢与偏见》的点评是:几百年前的玛丽苏爱情故事。显然,这句点评虽然没错,但是不全面的。《傲慢与偏见》相比起爱情小说的这个定位,它更适合称为社会小说。
找金龟婿近于疯狂的班纳特夫人为首的一群太太们映射了当时在中层家庭中流传着追名逐利、攀高枝的风气,受别人歧视的夏绿蒂又代表着当时社会中一群被外界鄙夷的目光吓得手足无措的未婚姑娘们,而宾利的家人则是代表了当时属于上流社会对普通人民的鄙夷、看不起。
在当时种种丑陋的嘴脸里,主角伊丽莎白和达西是那么与众不同,伊丽莎白正直善良、敢爱敢恨,达西虽然是一副少爷的样子但是心存正义和善良,幸而伊丽莎白细腻又直爽性格碰上达西行动上的理解和体贴,他们才拥有了与当时凑合过的、为了钱权而结合的婚姻不同的真挚感情。相比他们这段天作之合的感情,姐姐简和宾利的感情更像一场童话故事、更加的乌托邦,在当时的社会里,能越过阶级、越过阻拦坚定彼此选择的感情又会有多少呢?更多的可能是夏绿蒂那样将就的生活,甚至是像莉迪亚那样被欺骗。他们的每一段感情线中都埋伏着许多社会生活所结成的果,这也是简奥斯丁文笔的高明之处,写得十分贴近当时人们的生活。
《傲慢与偏见》通过描写几对年轻人在人生必修课——感情路上的故事,向我们还原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阶级问题和崇拜地位金钱的恶俗风气,但与枯燥的读本不同,文中又写了美好得犹如童话的感情,相信是作者在这样的社会里对美好的渴望和追求吧。
我想《傲慢与偏见》之所以能成为名著也是因为她既能描这一段有趣的故事,又能以此映射社会问题向人们提出劝告,还能向大众传输美好的祝愿吧。
傲慢和偏见的读后感篇九
“拥有一笔可观财富的单身汉总向往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独特的开场白,经典的名字,它来自于《傲慢与偏见》。一段关于等级阶级的爱情故事。它向世人揭示了爱情在金钱与权势的面前人们所展现出的各种姿态。有些人抵不住诱惑,而向它们屈服,有些人却不为之所动。这篇名著歌颂的不是崇高的爱情,只是以亲切的手法描绘出当时人们的真实面貌——对金钱与地位的追逐与执着,讲着门当户对的爱情。但也正是这些人性的弱点才使枯燥无趣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以无比轻巧、细腻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出身于名门世家且每年拥有一大笔财富的傲慢男士达西与一位出身卑微、生活在下等阶级且对达西有着严重偏见的女子伊莉莎白从相识到相知最终步入幸福礼堂的故事。这本书描写了在本奈特家,本奈特夫人疯狂地想把五个女儿嫁入豪门的故事。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唯唯诺诺的本奈特先生,贪财、愚昧、目光短浅的本奈特夫人,美丽、善良却软弱的简,聪明、美丽、个性十足的伊莉莎白,放荡、无知的丽迪亚,富有、傲慢的达西等等。他们每一个人都反映出了人类身上所无法避免的“缺陷”。
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伊莉莎白,她的聪明才智与伶牙厉齿使我明白女人不是花瓶,而是有内涵的、会思考的完美艺术品。伊莉莎白和她那愚昧无知的母亲不同。本奈特夫人所追求的拜金主义及不劳而获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里可谓成了主流,如今的少女整天做着明星梦,嫁入豪门当少奶奶,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不仅如此,在当今的青春偶像中,少男却也占有一席之地。过分的注重外表而忽视了内在,使人类的精神世界正逐渐空虚起来,人那贪婪的本性也一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再来说说伊莉莎白与达西那段阶级爱情吧。达西对于伊莉莎白的卑微出身一直耿耿于怀,从小被灌输了强烈等级阶级的达西在无形中变得无比傲慢与自负,在他的眼里对于伊莉莎白那样没有良好出身的女人,却能有一个像他一样高贵、富有的人愿意娶她,她简直应该在暗地里偷笑了。当达西自鸣得意地向伊莉莎白提出求婚,妄图用权势及显赫地位来收买伊莉莎白的心时,却被伊莉莎白无情地一口回绝。在权势和金钱诱惑的面前,伊莉莎白表现出了不屑一顾的鄙视态度。正是这种不畏强权,视钱财如粪土的性格深深打动了我。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生活中,很少有人能抵御这些诱惑,也很少有人能像伊莉莎白那样的坦白直接的披露出高阶级中的阴暗面——那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阶级观念。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壮大这一强势群体,人们对于地区区域认识的严重分歧,作为上海人的我,体会由为深刻。从小的教育中,父母会警戒我,如果我不努力读书,就会像那些乡下人一辈子呆在山沟沟里,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我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自视清高起来了,像普通上海人那样轻视起外乡人来。在许多上海人的眼里自己是如何的高贵,高人一等。而从那些发展不如上海的、贫穷的周边区域来的人被上海人“亲切”地称呼为“乡下人”、“乡巴子”、“民工”,时常用这一种鄙视、轻蔑的态度对待他们,使上海人的臭名声在全中国里广泛流传,许多外乡人对上海人产生了偏见。近年来提出的“做可爱的上海人”也是想缓和上海与其他各乡省的关系,给人们留下好名声。上海人的傲慢、自负最终让上海人尝到了苦果。若达西不放下他那少爷架势与自命不凡的处世态度,我想他永远不会得到伊莉莎白的芳心。
傲慢和偏见的读后感篇十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面对着漫长的假期来临,放假前到图书馆借了两本书,其中就有《傲慢与偏见》。比起刚刚读过的、令人悲伤的《红字》,这部《傲慢与偏见》却让我不时地捧腹大笑,这部作品里并不是每件事都十全十美的,但读起来十分有意思,不过仔细想想,我的那么多次笑中,必定有九成以上是在“嘲笑”。
这是奥斯汀的经典之作,是一本充满了生活色彩的书,描写了班纳特家庭中五姐妹找自己丈夫的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偏见与世人的傲慢,当时的人不追求真正美满的婚姻,而是财富与地位,这是现在万万不可以取的。婚姻其实不是金钱、财富、地位和外表,而是夫妻之间真正美满的感情,那个婚姻的真谛是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感情融洽。
我们在世界的两端,彼此吸引又无端猜疑,傲慢与偏见——双生的姐妹花,开得如此绚烂,以致于迷失了视线到达心灵的距离。
当达西迎着第一缕朝阳向伊莉莎白走来的时候,露珠还在草叶间沉睡,广袤的原野上雾蔼尚未散尽,与流水一起缓缓流淌的音乐里,只有风不经意地来去,暖阳越过云层低低地洒向青春耀眼的年华。
爱情的魔力惯会使沉静的人陷入疯狂,当达西忧郁傲慢的双眼因着内心情感的煎熬而显得慌乱时,当他无助甚或难以控制细微的情绪波动向伊莉莎白表白:“你已掳获了我的灵魂和肉体,我爱,我爱,我爱你……”时,爱情的纯真美好再一次深深,深深打动了我。
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简、宾利等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肯、柯林斯和本内特太太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伊丽莎白这个人物,她虽然没简那么美丽,性格也没她那么温柔,但是她秀外慧中,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藐视权贵并善于思考问题,不委曲求全,并勇于承认错误。达西是一个“傲慢的家伙”,一开始就不讨人喜欢,尽管他外表很高傲,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很善良,他虽然有钱有势,但对佣人们却那么慈悲,对朋友也那么真诚、无私。其实他高傲是因为他有资本。但是当他自以为是地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却遭到严厉的拒绝,从而使他改变了傲慢的态度,并开始慢慢地接近以前那些“和他身份很不相当的”小老百姓了。后来伊丽莎白改变了对他的偏见,而达西也冲破重重压力,抛开身份与门户之见与她与组成美满的家庭。
我认为爱情是很美好的,两颗心的距离并不一定会因为形体的接近或分开而有所改变,青春和爱情,都是天底下最容易消逝的东西;一个女人在一生中能够被一个男人深深爱过,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呢?傲慢和偏见,就属于人类弱点中最常见的两种。而人性又太容易被扭曲、被异化,一不小心,或一旦陷入盲目,失去公正和理智,被感情所操纵,就会出毛病,伊莉沙白和达西也只是一个代表而已。
傲慢与偏见,在书中是男女主角爱情上的障碍,但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障碍,更是在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事物上的绊脚石。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灵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业,无论是知识、教养、还是爱情、事业,都需要同自己心灵的种种浅浮的陷阱或阴影做斗争,经过各种误解和长时间的反复的认识过程,慢慢由心灵克服各自弱点和毛病,而走向开放、洒脱、自由的必然结果。扰扰尘世,做人不易;茫茫人海,佳偶难见。然而没有爱情不要勉强人结婚,只要人品正直,追求美德,不放松向喜之心,不苟且、贪图一时之利欲,追求两心之和谐、相应,运用彼此的智慧,克服心灵上的缺点,终得如愿以偿。通过这部作品,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婚姻——虽为数不多但是可能的。我明白婚姻里最重要的是什么,而且不只是婚姻,在交友乃至更深的社交中,虽然在未彻底了解别人之前一定要保持警觉,但一定要真诚,充满理智但又绝对不可以欺骗自己的感情。
如果你还相信爱情,相信爱情抛却了世俗欲望的本真,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对纯洁的爱还有坚定不移追求的信念,那么请看看《傲慢与偏见》吧,感受简。奥斯汀终生未嫁的遗憾,感受一个早逝的女人对爱情的唯美诠释!
傲慢和偏见的读后感篇十一
“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太过傲慢,太过自我,让你对我退避三舍;太过偏激,太过固执,让你对我不知所措。
在这场傲慢与偏见的对峙中,终究不会有赢家,只有摒弃傲慢,放下偏见,才能与人为善,创建更美好的社会。
一个是出身贵族的富家公子达西,一个是出身小地方家庭的伊丽莎白,本在现实生活中难有交集,却在经历重重困难后终成眷属。
达西与伊丽莎白在一次舞会上邂逅,达西的傲慢让伊丽莎对他产生了偏见。并且将偏见愈积愈深,愈演愈烈,甚至已经对他厌恶至极。
而达西也一直保持傲慢的姿态。达西摒弃傲慢,伊丽莎白放下偏见是从一封信开始的。在达西求婚被拒后,他写了一封信给伊丽莎白,向她叙述了事情的真相,那一刻,伊丽莎白才明白自己对达西的误会全部来源于偏见。
她感到窘迫、羞愧,但好在最后两人都不再傲慢与偏见,勇敢吐露自己的心声,终于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故事到这里便结束了,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有关爱情与婚姻的经典,可我却认为这是一部有关人性的书籍,同时作者简·奥斯丁也对女性有一定的赞扬。
这部书直击人性痛点——傲慢与偏见。你傲慢吗?或者说你曾经傲慢过吗?你是否对某人某事产生过偏见?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胜不骄,败不馁。”可真正能做到从不傲慢、永远谦虚的人不也是寥寥无几吗?傲慢,即骄傲,怠慢。
我们常常会因优越感而在不经意间表现傲慢。例如书中的达西,他本性并不是个傲慢的人,但在孤陋寡闻、肤浅轻薄的人面前,难免会有傲慢之时。
当他选择摒弃傲慢的时候,便能更好地了解他身边的人,感受他们的善良与美好。由此观之,傲慢是个人自发的,每个人都可以也都应该选择摒弃傲慢。
至于偏见,所谓“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囿于自身视野和周边环境,我们常常无法获得完整、真实的认识,也就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判断,有时便导致偏见和臆断。
地铁上上来了一个满身污泥、衣衫褴褛的人,我们便马上会认为他是一个从事低级工作的人,有些人便可能会嫌弃他,看不起他,但殊不知他也许是因为从泥潭里救出孩子才满身淤泥,这便是偏见。
当今社会,人们总喜欢凭借刻板印象,戴着有色眼镜去了解他人,道听途说从而对自己并不了解的人产生偏见。
但如果你用眼睛、用心去认识一个人,而不仅仅是用耳朵的话,你也许会为此大吃一惊,会发现他与你所想的完全相反,会为你对他产生的偏见而感到羞愧。
偏见是对别人的不公,放下偏见,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别人。
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我极其佩服的。外界诸如等级优劣的观念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动,让人游移不定、畏葸不前,少了对精神平等的肯定,也少了抗拒压迫的勇气和锐意。
出身不佳的伊丽莎白无惧门户观念,拒绝世俗人眼中的“良姻”,她肯定自我意志,执着地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
正如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写道:“我们都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都平等地通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伊丽莎白这份坦率与勇气,是当下我们应该效仿和践行的。
拨开傲慢和偏见的荆棘丛,去寻真、寻善、寻美,以坦诚的心接受他人,以公正的眼光看待他人,与人为善,以和为贵,创建更美满的生活。
傲慢和偏见的读后感篇十二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傲慢与偏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啊,幸亏我生在了现代!
若生在伊丽莎白和简的年代,命运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啊!
首先,你得出生在一个富贵之家,父母要有足够的产业和眼光来支持你的教育——那个时代,19世纪初时的社会(那时我国还是大清呢),教育仍只能算贵族阶级的奢侈品。比如书里高高在上的凯瑟琳夫人听到伊丽莎白家里居然没有家庭教师感到惊奇,在她心目之中,私人化教育是一个富有之家必要的开支,任何请得起而不请家庭教师的家庭都是伪豪门。
然而,伊丽莎白其实眼界比普通有钱人家的小姐都要开阔,比如她懂得不单纯因为考林斯有钱便接受这个自私狭隘的男人的求婚。她追求平等,自由,尊重,颇有些现代女子的风范。即使没有家庭教师,不会画画又如何呢?没有什么比用眼睛看,用心感受更重要的生存技能了。
想来,这与她家里的宽松氛围和父母的眼界有很大关系。确切地说,是她的父亲。
伊丽莎白的母亲其实是个自私狭隘,爱财如命的小市民女子。这从她因为考林斯继承大笔财富便拼命想要伊丽莎白嫁给他便可见一斑。而伊丽莎白拒绝了考林斯之后,她又大吵大闹,像个泼妇一样,更不惜以断绝母女关系威胁伊丽莎白服从......
反观伊丽莎白的父亲,真是个可爱的老头儿。当女儿被妻子下达最后通牒之时,他却说,伊丽莎白你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若你不嫁考林斯,你的母亲将与你断绝关系;而若你嫁了,那么我将与你断绝关系。
伊丽莎白嘴角露出微笑,原本忐忑的心被安抚了。她知道父亲爱她,也认可她的智慧和通达。有父亲在,她无需担心自己被命运捉弄,很大几率可以从心所欲选择想要的生活。
然而,时代的局限性依然存在。那个年代,女孩儿可是要结婚的哦。结了婚,可是要搞定三姑六婆的哦。即使像伊丽莎白和姐姐简如此优秀的女孩,也难免不为婚事伤神。
简,简直是女神一般的存在:美丽,温柔,大方,受过良好教育,深受男士们欢迎。美好如她,也会遭遇嫉妒,离间,爱人离她而去一系列的糟心事。伊丽莎白比姐姐刚强很多,也明显更加懂得把握命运。她直截了当拒绝了考林斯,可仍然难免在韦克翰和达西之间左右摇摆,偏见让她看不到真诚善良,却被伪装迷惑。
当然了,姐妹们遭受的伤害都是暂时的,她们最终都会迎来简奥斯汀式的圆满结局。那之前的百转千回,无不透漏着那个年代的女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课——非嫁人莫属。而婚嫁之间,每个人都在地位,财富,好感,外貌之间权衡,所谓真爱,很少有机会发掘。
虽则伊丽莎白可以作为少数命运抗争者为人讴歌,但多数的女孩儿,莫不像夏洛特一样为了财富而屈就嫁与考林斯。
可悲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毕竟,她们也在婚姻中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想来,这本书发表之时,不过区区200年之前而已。200年以来,人世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政权更迭,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们的思想天翻地覆。拿我国来说,100年前清朝覆灭,新社会成立,教育也逐渐完善。即使出身在贫苦之家,也有机会通过选拨获得教育资源,得到一份足以立足的机会和技能。
家庭的影响仍是巨大的,然而却不像那时一样出身决定了一切。婚姻的影响也弱化了,现在有许多人开始信奉不婚主义便可见一斑。若在200年前,那些女孩哪儿有得选择呢?即使她们内心抗拒婚姻,也免不了要为后半生的衣食住行开销而妥协。
有了自立的根本,人才可以选择命运。伊丽莎白若是生在现代,必是一位勇于追求内心的女性。而我也倍感庆幸,因为不仅作为非贵族的我通过努力得到了优质教育,而且也在婚姻选择中享受到了足够的自由。姑娘们不再像夏洛特一样为了财富嫁给跳梁小丑考林斯,这一切,皆是拜时代所赐啊。
话说考林斯此人,自私,小心眼,大男人主义,不懂得尊重女性。在伊丽莎白家做客时选择宣读《女诫》这样迂腐过时的书,让一众姐妹们心生反感,快人快语的.莉迪亚则干脆毫不留情地打断了他。
这也可见伊丽莎白一家的家风相当开放,才让女孩们有胆量表达自己,也敢于打破禁锢追求幸福。真的要感谢父亲贝内特先生,他可以从伊丽莎白一个眼神便知道她心中所想,也从不吝惜为女儿们创造良好的机会认识优秀的年轻人。他的妹妹,女儿们的姑妈,也教会了伊丽莎白如何识别一个真正优秀的青年,不要为外表欺骗,看到一个人的内心。多么睿智的家长啊,也多亏了他们,女儿们才有了最后的幸福。
而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受惠于家长们的眼光,然而自身的努力和运气,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终人们认识到我是因为我是谁,而非我是某某的女儿。这就是年代的福利,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机制可以发挥各自的才华,获得相应的机会,并以此而自立。待到结婚之时那婚姻的筹码便不止于父母的嫁妆,而有了许多自己的东西。
那么婚姻还是一场交易吗?
是。
不是每个女孩都想嫁给马云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84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