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模板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1:12:08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模板21篇)
时间:2023-11-11 21:12:08     小编:雅蕊

教案有助于促进师生互动、学生思维的激活和主动学习的引导。编写教案时,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步骤,确保教学流程的清晰和连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教案模板,供教师们参考使用。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一

分数除法的复习与应用。(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47页练习十)。

1.通过复习,很好地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正确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正确列出数量关系,掌握四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倒数。

(1)师: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抢答,教师板书意义)。

(2)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学生抢答)。

(3)师: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引导学生分整数、小数、分数回答。

2.复习分数除法及其计算法则。

(1)师:分数除法有哪些类型?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板书类型)。

(2)师:写一道除法算式,让同桌算一算。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除法要转化为分数乘法计算。

(3)师: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算一算,说一说。(课件出示题目)。

3×7=21÷3=21÷7=。

5/3×1/2=5/6÷5/3=5/6÷1/2=。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生共同总结: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或小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为乘法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板书计算法则)。

(4)点名学生说一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复习分数除法应用题。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类应用题?它们的特点和解题思路是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四种应用题类型)。

1.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之间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2.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3个问题分别属于哪一类应用题?(点名学生回答)。

(3)让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再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3.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4题。

第1题:教师读题,学生判断正误,点名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

第2题:点名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订正。

第3、4题:先让学生读题说一说属于哪一类应用题,再独立计算。(教师订正)。

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4.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3)同桌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4)点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教师订正并总结。

(课件出示题目)。

1.判断。

(1)一个数除以真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2)甲数比乙数多1/4,乙数比甲数少1/4。()。

2.粮店运来面粉140袋,是运来大米的袋数的7/9,大米运来多少袋?

140÷7/9=180(袋)。

12÷1+3/7=。

400÷1-1/9=450(元)。

1-9/24÷1/16+1/24=6(天)。

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

1.这节复习课我分成了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建立知识网络,第二模块为检测效果,第三模块为质疑总结。

第一模块先让学生回忆章节中的所有概念及其含义,重新感知概念,然后梳理概念,根据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结构图。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他们能快速读懂提纲、表格等形式的知识框架结构。

第二模块需要改进之处是,我应该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示,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告知学生,并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模块只有几个学生进行质疑,说明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是以后需要更加努力的环节。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二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三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直线是()长的,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

2.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这个点叫做它的(),这两条射线叫做它的()。

3.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是()度。

4.107°的角是()角,57°的角是()角。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应是()度。

6.1周角=()平角=()直角。

7.直线、线段和射线中,可以量出长度的.是(),没有端点的是(),只有一个端点的是()。

8.钟面上有12个大格,时针走1大格是()度,1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较小角是()度,4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较大角是()度。

9.锐角()90°,钝角()90°而小于(),直角()90°。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同一平面内,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三点可以画()条线段。

a.2b.3c.无数。

2.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

a.1b.2c.无数。

3.度量角的大小要用()。

a.三角尺b.直尺c.量角器。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四

课本第60页例3,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五的第6~11题。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

1、用简便方法计算。

62×37+38×3736×99。

指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导语。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计算与巩固练习)。

2、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

(1)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

(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问:下一步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学生把题目做完:

1、完成“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简便运算。

2、练习十五的第7题。

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谁的计算方法灵活。

3、练习十五第8题。

第2题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能简便运算的应该怎么办?

练习十五第6、9、10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五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训练习题投影片或小黑板

一、导入。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6题。

说说面积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完成应用题7、8。

指名读题,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后列式计算。

3、完成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票据。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4、完成第10题。

理解“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三、作业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六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七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百分数问题;能试图探索出解答一般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3.体验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中的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能力,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和“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

一、导入。

师: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我国从1997年至今。铁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提速,高速列车已经步入了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与列车提速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时事中提取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读活书、用活书,培养关注时事的兴趣。】。

二、过程。

师: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知道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情境图)。

师:“现在的高速列车每时行驶多少千米”,你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1: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比原来的列车快多了。

生2:我们首先要明白“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比原来的列车提高了50%”这句话的意思。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们可以画图表示现在的速度和原来的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

师:好,那就自己画图,试试看,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很容易从图中看出,“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比原来的列车提高了50%”,意思是指提高的部分相当于原来的50%,是把原来的速度看作单位“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计算速度提高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然后计算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

生2:从图中我们能看出,提高的部分是原来的50%,也就是说现在高速列车的速度是原来列车速度的(1+50%),这样就把问题转化成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

师:说的都对。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决问题吧!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想法:

先求比原来每时多行驶了多少千米,180×50%+180=270(千米)。

先求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百分之几,180×(1+50%)=270(千米)。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从下面的信息中,选择两个信息,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并试着解决。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试一试”中的4条信息)。

学生自己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然后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选取不同情况的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

师:经过练习之后,淘气发现无论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都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烘干前后的关系,你同意淘气的看法吗?为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线段图)。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达成一致意见,明确:烘干前的质量多,烘干后的质量少。

三、总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

先求原来每时多行驶了多少千米。

180×50%+180。

先求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180×(1+50%)。

教学反思:

能够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他们对教材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的这种不同理解,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在新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先独立思考,后尝试解答,再合作研讨。提倡、发现学生的多种思维和不同解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八

科学概念: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

1. 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2.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九

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60÷[(30+30)×10]。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例1、

出示例1:计算。

(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习例2。

出示例2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1、填空:

(1)()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

第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知识点:

如果数a能被数b(b不能为0)整除,a就叫做b的。

(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3.最大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总结:

a.列举法:1.先找各个数的因数。

2.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3.确定最大公因数。

b.用倍数关系找: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c.用互质数找: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d.用相邻两个自然数找: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第二节最小公倍数。

本节知识点:

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解法二:短除法。

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总结:

2.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27的最小公倍就是27;。

27和54的最小公倍数就是54。

3.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5;。

27和8的最大公约数也是216。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一

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加深对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规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训练习题投影或小黑板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你了解了什么规律?学会了哪些计算?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二、练习与应用

1、口算练习

2、第2题

将后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进行比较,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3、用竖式计算

4、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

5、第5题

弄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三、全课小结

四、作业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二

一、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的身高约是138()。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

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

一盏台灯的'高约2()。

一只猫重2()。

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

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

一头大象重4()。

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

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小玲家离学校1750()。

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课桌面的宽是35()。

一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

一条跳绳长300()。

文具盒厚度约为19()。

粉笔长75()。

课桌高约65()。

一栋楼高约20()。

黑板宽约25()。

爸爸的身高约是17()。

小红每分钟跑200()。

二、实际应用。

1、一本故事书厚8毫米,5本这样的故事书叠在一起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2、张师傅在包装纸箱时,把一根4米长的包装绳平均分成8段,每段包装绳长多少分米?

3、有10头猪,平均每头重150千克,10共重多少千克?比1吨多多少千克?

4、小金一年级时的身高是89厘米,现在的身高是135厘米,小金长高了多少厘米?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三

一、填一填(36分)。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面,()条棱,()个顶点。

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每条棱长都()。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

3.生活中常用的容积单位是()和()。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4m=()dm4.5dm=()cm50cm=()ml=()l。

6.7l=()ml2.03dm=()l=()ml800ml=()l。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个油箱的体积是()。

(2)一间教室的空间大小约是220()。

(3)一瓶墨水的容积是50()。

(4)一本数学书和体积约是230()。

6.有一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10cm,5cm,6cm,它的棱长和是()cm。

9.一根长方体木料的体积是6400cm底面积是64cm,高是()cm。

12.在括号里填上“”“”或“=”

300dm()3m4500ml()45l800dm()80l。

5400cm()54dm4l200ml()42l。

二、判一判(6分)。

1.每个苹果、梨、黄豆、花生、蚕豆、玉米粒的体积都小于1cm………………()。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3.一个观赏鱼缸盛水816l,相当于81.6万ml………………………………………()。

4.求加工一个长方体油箱要用多少铁皮,就是求这个油箱的表面积………………()。

5.棱长2dm的正方体,它的棱长总和与它的表面积相等……………………………()。

6.把两个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四

了解唢呐的音色及特点

1.导入:出示民族器乐唢呐的图片,介绍唢呐的构造及吹奏姿势。

2.感受唢呐的音色:听唢呐的声音(选取一小段)

3.初听乐曲,启发学生凭借“标题”描述乐曲表现的情景

乐曲分为:赶路.吆喝.山谷回声.山村活跃.选购.告别.继续前进

4.再听乐曲,在每个“标题“出现的地方加上代表性的动作

6.综合表演

1.初听歌曲,谈谈自己的感受及歌曲的情绪

2.有感情到地朗读歌词

3.运用图片或vcd,展示满山坡丰收的场景,感受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4.跟琴分句学唱歌曲

5.注意切分音的唱法和后倚音的唱法

6.教师范唱“同音变尾“的乐句,请学生找找特点,并唱一唱

7.完整地跟琴演唱

8.跟录音演唱

说一说唢呐的音色及特点,模仿一下吹奏的姿势

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情景

根据教师出示的各段标题,给每个标题加上代表性的动作

分组展开模拟表演活动,用动作.表情再现山村售货员的形象

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朗读歌词

9.感受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学唱歌曲

找一找歌曲特点,唱好歌曲中的难点

完整演唱

能自主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感受北方民歌的基本特点

能自主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感受北方民歌的基本特点

2.初听《蓝花花》

感受情绪是怎样的?

说说你对蓝花花这个形象的印象

3.说明:“蓝格英英采”形容蓝得发亮耀眼

4.再次听全曲,更深切地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

2.再听:主题旋律共变奏了几次?

歌词没有了,但你听出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结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初听歌曲:歌曲表现的是一个怎样的情景?速度是什么样的?

2.再听:风格是什么样的?念白的声音要注意什么?

3.跟着音乐进行念唱合练,并模拟掏洋芋动作边唱边表演,体验念唱合作的乐趣,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听教师介绍,听独唱版〈蓝花花〉,感受情绪,说一说对蓝花花的印象

理解“蓝格英英采”的意思

再听歌曲,体会情感

听钢琴演奏的〈蓝花花〉,说一说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感受

说出旋律共变奏了几次

说一说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说一说结尾的印象

感受情绪,说说歌曲的风格

学一学念白部分第四课时

学会用不同的感情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再现北方民歌的特色与豪情。

学会用不同的感情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再现北方民歌的特色与豪情。

学唱《革命将士出征歌》

1.介绍背景,激发学生学唱的热情。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并说一说歌曲的风格

3.跟着录音整体学唱歌曲

4.指出几处难点:后十六分音符.符点音符.跳度大的地方(第六小节).结束句等

5.跟着钢琴完整演唱

6.跟录音演唱,注意进行曲风格

一.复习本单元歌曲

(1)《对花》

(2)《唱得幸福落满坡》

(3)《革命将士出征歌》

要点:注意每首歌曲的情绪

四“我的创造”:给歌曲创编歌词

用〈革命将士出征歌〉的音调,再创编一段歌词,并交流唱一唱。

听歌曲,说说感受,是什么风格

跟着录音整体学唱,说一说难点

跟琴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完整演唱,注意用进行曲风格

复习本单元歌曲

学会歌曲《对花》,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使学生了解滑音的实际唱法,并能在歌曲中运用。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感受歌曲所表现的热闹场面,并通过对班内优秀同学的表彰,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培养自信心及主人翁意识。

《对花》歌谱的教学及对歌曲情感的体会。

滑音与倚音的实际演唱效果。(其中倚音不作新授要求。)

录音带,录象带,大红花若干,大歌片,红绸带每生两条。

一.师生问好。

随《军队与老百姓》的音乐进入教室,坐定后随音

乐拍手。

二.基础练习。

1.练练:4/4

拍手 0× 0× 0× ×× | 0× 0× 0× ×× |

跺脚 × × × 0 | × × × 0 |

拍手 0× 0× 0× ×× | 0× 0× 0× × ||

跺脚 × × × 0 |× × × 0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勇敢的解放军,去打击敌人,好吗?(生:好!)我们今天的任务有3个,首先要求我们按指定的'步伐行军,因为敌人非常狡猾,而这种步伐能混乱他们的视听,第二步就要与我方的地下党员接暗号,取任务,然后就看谁能出色的完成任务,我们就为他戴上大红花!好吗?(生:好!)

师:你看,这个就是上级给我们的行军步伐,哪位优秀的解放军能完成?

1).出示拍手的节奏,请一位学生念念。

2).学生齐念节奏两遍,第1遍休止符的地方可先用“嗯”代替,第2遍时请生把“嗯”念在心里。

3).用手打节奏,休止符时手往外。

4).出示跺脚节奏,请生分组配合再由生独立完成。

2.节奏。4/4

××××|×× ×× ×- | ×××××× |×××-||

师:我们踏着这个整齐的步伐前进着,敌人果然没有发现我们,同学们,真不愧是解放军,第1个任务顺利完成了,现在我们应该寻找地下党员,与他接上头后取得任务,那位地下党员是谁呢?请你找找看,他的标记是,(教师的穿着),对了,我就是那位地下党员,我接受上级组织的委托,前来接头,暗号是这条节奏。

1).教师出示节奏。

2).请各别生念念,注意附点与切分。

3).全体同学蹲下来用双手在凳子上打节奏。

4).出示旋律,(滑音先不要出示),请生视唱。注意倚音部分,教师提示倚音“3”唱得短促。

5).加上滑音,师唱后请生听辨别有何不同?效果如何?

6).讲解新知识:滑音记号,并唱唱上滑音与下滑音有何不同?请生演唱效果。

7).跟琴唱唱这条旋律。

1.视唱歌谱。

师:暗号接上了,你们确实是聪明的解放军,下面

1).教师出示大歌片,请生视唱歌谱(边点拍边唱)

2).师范唱,纠正错误,请生齐唱。

3).提醒学生滑音部分,及倚音部分的演唱效果。

4).师弹琴,请生聆听,在心里默唱,纠正音高。

5).生跟琴唱唱。

6).师生接唱歌谱,男.女生接唱歌谱。

7).随琴听结束部分,请生把两遍歌谱一起唱唱。

2.歌词教学。

师:好!现在密码已经由同学们解开啦!炸药也已

安装完毕,你听!雕堡被我们炸掉啦!

1).录音播放爆炸声,枪声,以及事先录好的敌人投降声。

师:这是胜利的炮声!老百姓们高兴地拿起锣鼓欢迎我们解放军进城啦!不信,你看!

2).播放百姓欢迎红军的录象,同时播放歌曲《对花》。

3).用练练节奏为歌曲伴奏。

师:同学们!让我们踏着整齐的步伐进城吧!

4).唱歌词。

师:解放军同志们,让我们和老百姓一起庆祝胜利吧!我们和他们一齐歌唱!

5).师弹琴,请生在心里歌唱。

6).生跟琴一起唱,师注意衬词部分的地方要求学生咬字清楚。

7).再提示滑音部分,把韵味唱出来。

8).师生分角色演唱,感受热闹的气氛,有感情的唱,说说“对”花这种民歌的演唱形式(一问一答。)

9).分男.女生按角色演唱。

10).学习秧歌步(出示秧歌步的动态步伐。)

师:刚才录象中,他们还跳着秧歌,打着鼓,那么我们也来高兴一下,学学他们的秧歌舞吧!(生跟一起跳。)

11).随着音乐边甩绸带边跳秧歌。

12).用不同的形式边唱边跳,可以分组,也可按男女生分。

13).创编歌词。请生分小组创作,然后教师选几给大家一起唱唱。

14).表彰优秀同学,其他同学唱歌,师为生戴上大红花,

师:老百姓说要谢谢我们,并要为出色的解放军戴上大红花呢!

15).表彰其他方面出色的同学。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五

本单元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例如,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式,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例1描述的是最简单的“抽屉原理”: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例2描述了“抽屉原理”更为一般的形式:把多于kn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安排了许多“抽屉原理”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抽屉原理”的理解,并学会利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导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导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四、突破措施。

1、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在数学上,一般是用反证法对“抽屉原理”进行严格证明。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本单元安排了一些需要学生解释原因的题目,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书做准备。

2、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否找出该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抽屉”,是影响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能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能否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持的数学模型,是体现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新课标第一网。

“抽屉原理”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它的应用广泛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六

一、小小填空学问大。

1、45小时=()分钟,40分钟=()小时。

2、20米的14正好是6米的()();30米是()的56。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35,其中的一个因数是15,另一个因数是()。

4、4、甲数比乙数多310,把()看作单位1,如果甲数是26,则乙数是()。

5、7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占全长的()。

6、一箱苹果重15千克,吃去23,吃去()千克,还剩()千克。

7、a101100=b1=c78比较a,b,c三个数,()最大,()最小。

8、六(1)班有男声25人,女生20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9、14厘米是12厘米的(),()的54是20。

10、():()=12()=0.75。

二、我会判断。

1、甲数的56等于乙数的65,甲数比乙数小。()。

2、假分数的倒数一定等于真分数。()。

3、a是b的9倍,b与a的比是9:1。()。

4、任何两个数的积都比它们的商大。()。

5、32543和32534,它们的结果相同,意义也相同。()。

三、精挑细选。(把正确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1、5.1分米:0.34米,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a.3:2。

b.32。

c.112。

d.2:3。

2、一根绳子,剪去1/4,恰好是15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正确的列式是()。

a.1415。

b.14+15。

c.1514。

d.1415。

3、一本书,小英看了15页,相当于小华看的3/4,小华看了多少页?列式是()。

a.1534。

b.1534。

c.15+1534。

4、在400克盐水中,含盐80克,盐和盐水的比是()。

a.1:4。

b.1:6。

c.1:5。

5、兴华小学六年级有男生150人,比女生人数的23多20人,六年级有女生()。

a.255人。

b.195人。

c.120人。

四、计算天地。

1、直接写得数。

5613=。

123=。

575=。

7812=。

51210=。

3713=。

1214=。

41520=。

2、脱式计算我能行。(能简算的一定要简算哟)。

1254215。

14(34215)。

(35+310)710。

12410+163。

3、化简下面的比。

125:75。

89:415。

1.6:2.4。

4、求比值。

120:14。

3:0.6。

5:512。

5、解方程。

6x=314。

15x=568。

x+79x=43。

五、文字游戏。

1、某数的12是36,这个数的13是多少?

2、58减去14的差,等于一个数的512。这个数是多少?(用方程解)。

六、聪明娃,解应用。

1、小青的体重是28千克,刚好是爸爸体重的716,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用方程解)。

3、34吨花生可以榨花生油310吨,六吨花生可以榨花生油多少吨?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七

通过《比例尺》一课的学习,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以下为您带来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比例尺》教案,欢迎浏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二者进行互化。

3、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目标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融合。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比例尺”(板书课题)一起来看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二者进行互化。

3、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同学们,有信心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吗?为了能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请看学习指导。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认真看课本第48和第49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各色方框里的内容并思考。

(1)什么是比例尺?求比例尺的方法是什么?

(2)看课本48页右图下面的线段比例尺,想:怎样把它转化成数值比例尺?

(3)比例尺一般写成什么形式?

师: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看书。

2、议一议(合作交流)。

主要交流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先对子之间互说,最后小组内交流,统一答案或记录下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备下一步的展示。

3、说一说(汇报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成果的汇报。针对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可以口答、板演、或提出问题。组间可以补充或质疑,教师尽可能的引导或解疑。

4、小结归纳。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求比例尺时,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同时,比例尺是一个比,不能带单位名称。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师:通过刚才的展示,老师发现各个小组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检测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巩固提升。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讨论。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由组长分工:板演、检查、预展(讲解者)。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各个小组按抽签顺序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他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他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操作指导:教师在预展时巡视各小组,指导并帮助小组快速分工,让每个学生尽快参与其中,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安排课后自改或小组对改。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尺,求比例尺的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位置不要写错;接着把两项化成相同的单位;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字体又工整。

六、当堂训练。

1、必做题:课本练习八的1、2、3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八

第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知识点:

如果数a能被数b(b不能为0)整除,a就叫做b的。

(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3.最大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总结:

a.列举法:1.先找各个数的因数。

2.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3.确定最大公因数。

b.用倍数关系找: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c.用互质数找: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d.用相邻两个自然数找: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第二节最小公倍数。

本节知识点:

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解法二:短除法。

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总结:

2.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27的最小公倍就是27;。

27和54的最小公倍数就是54。

3.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5;。

27和8的最大公约数也是216。

第三节最大公因数和。

最小公倍数比较。

本节知识点:

求两个数的。

最大公约数求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同左不同点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左边数相乘)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一圈数相乘)。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希望提供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数学二单元复习要点,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九

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对已学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关于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仅供参考。

1、观察物体一般从正面、上面、左面或右面来观察。

2、同样高度的物体,在同一光源的照射下,离光源越近,这个物体的影子就越短;离光源越远,这个物体的影子就越长。

3、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4、确定观察的范围:

1)先找到观察点、障碍点;。

2)连接观察点和障碍点后确定观察的范围。

5、看不到的地方称作盲区。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我们学过的变换图形的方法有()、()、()。

2.图形通过()得到图形。

3.这个图形通过()得到。

4.图案的基本图形是(),是通过()得到这个图案。

5.下图中有无数条对称轴的是第()幅图。

6.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和(),只改变图形的()。

7.三角形向平移了个小格。

8.图形向平移了个小格。

9.由右图形1到图形2,再到图形3,最后到图形4,是一个。

()的过程。

二、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17分)。

三、解决问题。(63分)。

观察方格纸中图形的变换,完成下面的问题。(10分)。

(1)a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图形b?

(2)图形b又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图形c?

(3)你还有什么办法,能将图形a变换得到图形c?

2.以虚线为对称轴作图形a的对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左平移7格得到图形c。(8分)。

3.一次体育比赛结束时,7名获奖运动员想到握手,如果每2人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8分)。

4.实际操作。(10分)。

(1)以直线l为对称轴作图形a的轴对称图形,得到图形b。

(2)将图形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

(3)将图形c向左平移5格,得到图形d。

5.麦田里的一种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5米,它能喷灌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8分)。

6.(1)以直线mn为对称轴作图a的轴对称图形,得到图形b。(4分)。

(2)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3分)。

(3)将图形c向右平移6格,得到图形d。(3分)。

7.请你按照前面三个图形的规律,画出后面三个图形。(9分)。

一、抓住课堂。

理科学习重在平日功夫,不适于突击复习。平日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45分钟,听讲要聚精会神,思维紧跟老师。同时要说明一点,许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注重题目的解答,其实诸如“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远远重要于某道题目的解答。

二、高质量完成作业。

所谓高质量是指高正确率和高速度。写作业时,有时同一类型的题重复练习,这时就要有意识的考查速度和准确率,并且在每做完一次时能够对此类题目有更深层的思考,诸如它考查的内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规律、技巧等。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也要认真完成。如果不会决不能轻易放弃,要发扬“钉子”精神,一有空就静心思考,灵感总是突然来到你身边的。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成功会带来自信,而自信对于学习理科十分重要;即使失败,这道题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勤思考,多提问。

首先对于老师给出的规律、定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刨根问底,这便是理解的最佳途径。其次,学习任何学科都应抱着怀疑的态度,尤其是理科。对于老师的讲解,课本的内容,有疑问应尽管提出,与老师讨论。总之,思考、提问是清除学习隐患的最佳途径。

四、总结比较,理清思绪。

(1)知识点的总结比较。每学完一章都应将本章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在脑中过一遍,整理出它们的关系。对于相似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分项归纳比较,有时可用联想法将其区分开。

(2)题目的总结比较。同学们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我就有两本题集。一本是错题,一本是精题。对于平时作业,考试出现的错题,有选择地记下来,并用红笔在一侧批注注意事项,考试前只需翻看红笔写的内容即可。我还把见到的一些极其巧妙或难度高的题记下来,也用红笔批注此题所用方法和思想。时间长了,自己就可总结出一些类型的解题规律,也用红笔记下这些规律。最终它们会成为你宝贵的财富,对你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五、有选择地做课外练习。

课余时间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所以在做课外练习时要少而精,只要每天做两三道题,天长日久,你的思路就会开阔许多。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二十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

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

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吕氏春秋》。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4、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

5、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分析。

同;。

1、作者对两则故事的态度相同。

2、都告诉人们事情本身发生变化时,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应该随之改变。

不同;。

1、故事内容相异。

2、说明对象不同。

3、一个强调说明“对象”一个强调发生地点。

五、延伸阅读。

1、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感知“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故事。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并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点击》。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二十一

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准“雪、灭、独、寒”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4个生字。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字字过目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3、能根据画面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根据图画背诵符合图意的诗句。

4、认识部首“雨字头”。练习描写“雪、灭”2个字。

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和“参考译文”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老渔翁在寂静、寒冷的江面上孤舟独钓的情景。

1、出示“江雪”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师:谁能用一二句话介绍一下图上的景象?

2、交流反馈,适时出示生字卡片“雪、寒”。

3、总结,板书古诗题目,学习“雨字头”。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这幅画上画的是:寒冷的冬天到了,大雪不停地下着,江边已积了厚厚的雪。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板书——江雪写“雪”时,用红色标注“雨字头”,边写边说:第三笔是——横钩;这一点一点的多像——小雨点啊!

师:有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部分用红笔写出来?(不知道的,可以看看书。)。

1、播放媒体,学生赏听。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唐朝的诗人柳宗元写的这首古诗,大家要仔细看图,认真听录音。

2、再放媒体,老师讲解一句意思,再出示一句诗句。师:请大家仔细听老师讲解,再看着画,听录音,想想你明白了什么?师:寒冷的'冬天到了,大学纷纷扬扬,山上早已不见了小鸟的影子,山里的小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影。这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师:在这冰天雪地里,有一个老翁穿着蓑衣,头戴斗笠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交流听明白了什么。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交流。

1、出示整首古诗,明确学习任务。

2、老师一句一句范读,学生跟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交流读。

3、全班交流读。

4、打擂台背诵古诗。

1、抽读生字。

2、交流记字好方法。

1、根据老师讲的内容,背诵相关的诗句。

2、根据画面选择诗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8896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