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表面积的教案(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4:38:20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模板17篇)
时间:2023-11-10 14:38:20     小编:GZ才子

教案是教师为实施课程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工具。教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快来一起学习吧!记得在编写教案时,多结合自身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哦。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一

肖老师的这堂课总的来说准备充分,如教师的教具,学生的学具,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教师语言精练,教态自然大方,难点突破,重点突出,练习有坡度。

具体如下:

一、优点。

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圆柱体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上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课容量较大,但学生学的轻松,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本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课前的复习,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由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到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圆柱体模型的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动手探究。在实践中,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在学生会求侧面积的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圆柱体的物体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学生的透明胶带,矿泉水瓶盖等,让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有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写,也让数学回归到生活。练习中,出现三个不同直径的圆,而出示的图片却是三个圆同样大,直观效果不明显。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二

(1)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

5.组织练习。

(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

162.329.43.842.6。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前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怎样算,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三

学  习

目标

1、知道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重点

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      习      过      程

师生笔记

知识链接:

1、用公式表示出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

2、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都是(       ),它们的面积(        )。

3、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         

知识超市 :

操作:(一)试一试,怎样可以得到圆柱形的侧面展开图?

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图是(        ),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它的(     ),圆柱的高就是它的(      )。

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实际就是计算(               )

圆柱的侧面积=

(1)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6m,高是0.7m,求它的侧面积。

(2)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5cm,高是10cm,求它的侧面积。

操作(二)有两底的圆柱展开后呈什么形状?

圆柱是由(          )和(          )三部分组成的。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             )和(            )。

所以圆柱体的表面积=

(3)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我会用: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想:求做这样一顶厨师帽需用多少面料,实际上就是求这顶圆柱形厨师帽的(         ),厨师帽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列式计算:

达标检测: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四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三).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

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归纳:,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米。

(二)计算下面各.(单位:厘米)。

(三)拿一个茶叶桶,实际量一下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有盖和无盖两种)。

五、课后作业。

(二)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六、

探究活动。

面包的截面。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题目。

有一个圆柱形的面包,要切一刀把它分成两块,截面会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讨论.

2、利用橡皮泥捏一个圆柱体,进行实验,验证结论.

3、画出截面图,表示结论,发展空间观念.

参考答案。

1、沿水平方向横切一刀,截面是圆形.(如图1)。

2、沿垂直方向纵切一刀,截面是一个长方形.(如图2)。

3、沿侧面斜切一刀,会形成大小不一的椭圆形.(如图3)。

4、从顶面向侧面斜切一刀,会形成椭圆的一部分.(如图4)。

5、从上底面斜切一刀到下底面,会形成椭圆的一部分.(如图5)。

(图1)(图2)(图3)(图4)(图5)。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五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六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七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

5.组织练习。

(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

162.3 29.4 3.8 42.6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前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怎样算,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5~7题。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八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圆柱表面积、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我根据学生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都喜欢喝饮料,那么你们知道做这样的一个饮料罐至少需要多少的铁皮吗?怎样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疑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求知,解决问题。)。

(2)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师:我们来做一个“饮料罐”,该怎样做??

生:要做一个圆筒,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同学们说的意见不一致时,我适时引导,你们动手剪一剪不就知道了吗?每一组的同学都剪开自己带来的圆筒,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圆柱各部分的组成有了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和迁移。)。

师:我们先来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就是求什么?学生观察、思考、议论。

生1: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圆面积×2+长方形面积。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对吗?要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生3: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3: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相等,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以求出圆的面积。生4:我觉得知道圆的直径和高也可以了。

生5:我还觉得知道圆的周长和高也行。

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得很好,那么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求?

生6: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如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是否也适用呢?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小结:同学们会动手、动脑,巧妙地把圆柱的侧面转化为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不论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乘高。

师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分组合作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个性也得到发展。)。

师:我们知道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了,那么它的表面积该怎样算呢?(1)出示例2。

分组讨论例2中给了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它的表面积应包括几个面?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已掌握了圆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学交流就能掌握方法。)。

(2)教学例3。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5:我知道了,做这个无盖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一个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和。

生6: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因为用料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让学生看34页,看“注意”后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讨论,理解进一法,明确在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

(3)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实物分别处理,要学会运用新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综合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践与应用。

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先让学生讲讲需要测量哪些数据,以及测量方法,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不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4)全课小结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计算油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总和;无盖水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水管-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所以都要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九

师: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圆柱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叫圆柱的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这个曲面叫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动画闪烁各部分名称)。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积×2=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出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吗?(s=3.14r2)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现场测量茶叶桶的底面直径。(注意方法指导:量出底面最长的线段即直径的长度。课件动画展示测量方法)。

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2)学生动手操作。(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随着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百度图片:

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平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师:(课件呈现圆柱茶叶罐侧面包装图片)。

求圆柱体茶叶罐的侧面包装纸的面积实际是求圆柱的什么?(侧面积)再次测量茶叶桶的高,并把结果记录下来,独立计算。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强调单位的使用。

小结:求茶叶桶的表面积是为工人师傅下材料提供了基本数据,但是在准备材料时往往会比计算结果多一些,因为在具体操作时,尤其是在剪圆的时候会产生浪费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

(一)(多媒体出示圆柱形的油漆桶,无盖水桶、烟筒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的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通过回答让学生感知圆柱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意义。

(二)根据要求练习。

1、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是12分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只列式不计算)。

2、一台压路机的滚筒宽1.2米,直径为8分米。如果它滚动1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呈现压路机压路情景)。

3、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5分米。底面直径4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结果保留整数)。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教学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操作练习。

测量:借助工具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取整厘米数),并做好记录。

计算: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1、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2、教师小结:在解答实际问题前一定要先进行分析,看它们求的是哪部分面积,再选择解答的方法。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p33~p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

圆柱形物体、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猜测面积大小,激发情趣导入。

1、用你们手上的a4纸做一个尽量大的圆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

2、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谁大?为什么?

3、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刚才的环节中,用现成的练习纸,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比、评”中唤起对圆柱侧面积知识的回忆。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2、你们觉得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只要看他们的底面积谁大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就大。

3、刚才我们是从直观的比较知道了谁的表面积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办呢?

生:计算的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板书)。

4、那现在你们就算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不知所措)没有数字怎么算啊?

师:哦!那你们想知道哪些数字呢?知道了这些数字后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1: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

生2: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生3: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

师:老师现在告诉你的数字是这张纸的长是31.4厘米。宽是18.84厘米。那你们会算吗?怎样算,如果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话可以小组讨论来共同完成。

5、汇报展示:

情况一:半径:31.4÷3.14÷2=5(cm)。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78.5×2=748.576(平方厘米)。

情况二:半径:18.84÷3.14÷2=3(cm)。

底面积:3.14×3×3=28.26(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28.26×2=648.096(平方厘米)。

师:通过我们计算验证了我们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打开书翻到33页自学例2,从这个例题中你学到什么?

生:分三步来算,先算侧面积再算底面积然后把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加起来。

生2:这样做挺麻烦的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6、好!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补充第二种方法)。

教具的演示: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圆柱体的两个底面通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问: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底面周长,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所以圆柱体表面积=长方形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用字母表示:s=c×(h+r)。

我们用这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我们的例2看是不是比原来简单?

汇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比原来的方法简单。(说一说认为简单的原因)。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你们学会了吗?(会)那老师也得做几题验证一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本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出:不同条件下用不同方法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用多种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分组闯关练习。

1、多媒体出示题目。

第一关(填空)。

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形,长是圆柱的(),宽是圆柱的(),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第二关。

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第三关(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各题)。

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它的高是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2、汇报结果,给予评价。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上几个层次的练习题。整个习题,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而且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反馈小结:

教学反思。

1、自主探究,体验学习乐趣。

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打破了“例题――习题”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探究的舞台(也就是提出贯穿整节课的一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乐趣。

2、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在相互的交流中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归纳出计算圆柱表面积常用的三种形式,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十一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首先我给学生一张长方形美术纸,用这张纸做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出它的底面,看谁的最好,学生的思维很好,给出了多种想法。

方法一:用一张纸盖住圆柱,沿着边缘剪(不会很圆)。

方法二:把圆柱立起来用笔描绘出来地面再剪(不好描,自然不会很圆)。

方法三:用尺子量出直径,算出半径,用圆规画出圆再剪(有点接近了,但是直径不会很精确)。

方法四:把圆柱压扁,量出直径,接着同上做法(误解,这里的直径其实是半个圆的周长)。

方法五:量出美术纸的长,就是底面的周长,由此求出半径,再画圆贴上(很好,能理解侧面积求解的难点)通过这些活动后,再让学生自学表面积的公式,自然水到渠成了。课堂交给学生,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猜测面积大小,激发情趣导入。

1、用你们手上的a4纸做一个尽量大的圆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

3、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刚才的环节中,用现成的练习纸,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比、评”中唤起对圆柱侧面积知识的回忆。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生:因为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只要看他们的底面积谁大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就大。

3、刚才我们是从直观的比较知道了谁的表面积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办呢?

生:计算的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板书)。

4、那现在你们就算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不知所措)没有数字怎么算啊?

师:哦!那你们想知道哪些数字呢?知道了这些数字后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1: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

生2: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生3: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

………。

师:老师现在告诉你的数字是这张纸的长是31.4厘米。宽是18.84厘米。那你们会算吗?怎样算,如果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话可以小组讨论来共同完成。

5、汇报展示:

情况一:半径:31.4÷3.14÷2=5(cm)。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78.5×2=748.576(平方厘米)。

情况二:半径:18.84÷3.14÷2=3(cm)。

底面积:3.14×3×3=28.26(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28.26×2=648.096(平方厘米)。

师:通过我们计算验证了我们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打开书翻到33页自学例2,从这个例题中你学到什么?

生:分三步来算,先算侧面积再算底面积然后把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加起来。

生2:这样做挺麻烦的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6、好!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补充第二种方法)。

教具的演示: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圆柱体的两个底面通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问: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底面周长,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用字母表示:s=c×(h+r)。

我们用这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我们的例2看是不是比原来简单?

汇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比原来的方法简单。(说一说认为简单的原因)。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十三

《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以及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基础。是一节数学探讨课,与生活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认识圆柱体,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概念,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能力,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重点、难点重点:圆柱体表面积的概念。难点: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圆柱体实物。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精神。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式,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等系列活动认识形式,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

(一)开门见山,由面到体。

1、新课导入: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你还记得怎么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2、实物出示茶叶筒、易拉罐等立体图形,从而得出立体图形概念。3、板书揭题:圆柱体的表面积,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前,首先让学生对以前平面图形知识进行系统性回顾。然后,再出示立体图形实物,在学生头脑上建立立体图形表象,并得出立体图形概念,从而点明本节课学习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1、引导学生认识圆柱体各个“面”的形状和面积计算。(小组合作完成)。

(1)摸一摸,数一数;圆柱体它有几个面?(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可按方位给每个面标上名称。如:上面、下面和侧面。)。

(2)看一看,议一议;圆柱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4)指一指,说一说;从不同位置展开圆柱体的侧面,不断变换,引导学生认识。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十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形体——圆柱。知道它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板书:底面积×2+侧面积=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同学们会求它的面积吗?

(多媒体逐一出示圆柱及条件,求它的底面积,并记录结果。)。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2)小组合作探究。(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

(4)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平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多媒体回到前面三个圆柱,逐一给出三个圆柱的高,求它的侧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媒体出示结果进行验证。

表面积(平方厘米)150.72  125.6  69.08。

(五)小结: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使新授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练结合,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   放手  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平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柱形纸筒、茶叶桶。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十五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计算繁琐,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展开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

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情况下的运用,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安排了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讨论,多向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

何引导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和思考的材料,都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独立的探索。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则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创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学生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学生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学生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后让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十六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的表面积》,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构思和见解。

1、教材内容和地位:

《圆柱的表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五年级学习了长正方体表面积面的旋转,了解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和认识了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后,安排的一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运用迁移规律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加以应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下节探究圆柱体积降低难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入中学学习其它几个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因此它具有很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学情分析:

为了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情,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圆柱体是有一定认识的,70%的学生知道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哪,但是全班只有10%的学生会求圆柱表面积,而且这些孩子都是在外面上过奥数的。由此可见,学生对圆柱的表面积了解的比较少,存在一定的困难。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经历圆柱展开与卷成等活动,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圆柱表面及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向学生渗透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4、教学重点:能应用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难点:探究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6、教具准备:每组一套学具(包括能组成圆柱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多个圆及其他图形)。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所以教给学生会做一道题不如教会他解题的方法,交给他解题的方法不如交给他数学思想。基于这样的认识,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法,练习法,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概括、讨论、归纳、演算、交流等多种活动,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计算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正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积极主动探索、根据学生实情,我主要选用实验法、讨论法、以手动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观演示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完成教学目标。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本节课中,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受。

(二)探求新知,动手操作。

(三)拓展提高,巩固应用。

(四)归纳总结,回顾整理,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初步感受。

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求了,而圆柱的侧面积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问题。

上课伊始,我发给每组学生一份材料袋,并让他们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制作一个圆柱。

这样一来,把学生理解上的难点“由曲变直”,转化为“由直变曲”。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由直变曲”会容易的多。通过他们自己制作圆柱,直观了解曲面和平面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兴趣,开始尝试,兴趣有了,自主探究的欲望自然也就强烈了。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重点、难点所在,我主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完成,使学生在小组探究的活动中,归纳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一层次:小组探究,自主发现。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想到用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卷起来做成圆柱的侧面,然后选择两个合适的园作为两个底,但对于学生能否想到利用平行四边形做侧面,学生的认识可能仍不清楚。因此,在小组探究时,我会到小组中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启发引导,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学生不仅对圆柱体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也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及观察、概括能力。

第二层次:小组汇报、总结归纳。

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共分三种情况:

分别选择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作为圆柱体侧面把它卷成圆筒,再选正好能和圆筒对上的同样大小的两个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从感官上加深对表面积的认识,为总结圆柱表面积公式打下基础。

最后,我直接提出问题:你会求它的侧面积吗?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这里还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很有可能无从下手去思考,我及时点拨学生引导他们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这样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能够找到这两者的内在关系,学生汇报时,由课件配合,让学生从视觉上进一步感受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如果展开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是圆柱的高。如果展开的是正方形正方形旳一个边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另一个边长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就是底面周长×高。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亲自参与新知的形成,真正理解公式的内涵,感受到重新创造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本环节,我旨在让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励学生合作交流,操作时间,自主探究。并渗透转换的数学思想。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的亲历探究实践中得到了突破。

第三层次:及时巩固,内化知识。

在教学重点难点基本突破后,让学生根据材料中给出的信息,计算本组制作的圆柱体表面积,然后全班交流。因为学生利用的材料不同,因此涉及到的信息比较全面,侧面展开图有长方形,有正方形,还有平行四边形。这样就使学生巩固了对圆柱体表面积的理解。

1、基础练习,完成课后1、2题,习题设计体现层次性、典型性、探究性,突出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3、在计算中总结规律并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根据以上内容,我准备在实践练习中安排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组已知底面半径、直径、周长和高求侧面积、表面积的对比习题,加深学生对圆柱表面积的理解,提高求表面积的技能。

一道求烟囱圆柱体表面积的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后,追问:为什么只求侧面积就可以了?

求一个用塑料薄膜覆盖的蔬菜大棚表面积的习题,追问:为什么求完全面圆柱体表面积之后还要除以2。是学生养成灵活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的习惯,培养实际应用的能力。

最后安排的是一个拓展提,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求帽子的表面积。这个表面积是由一个水桶型的圆柱体和一个环形的表面积组成的。把圆柱体表面积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环形面积及组合图形的知识糅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总结收获。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时运用数学的思想,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不仅有知识上的积累,还能在学习方法上有多收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为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新知进一步记忆和理解,板书如下:既有化曲为直,转化的数学思想的渗透,又有圆柱表面积公式这一新知的形成过程。并用不同色彩粉笔标出易错点,引起学生注意。板书设计提纲,抓住重点词和核心句,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清晰易记。

圆柱表面积的教案篇十七

《圆柱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21~22页例3例4,第22页“练一练”,练习六第1~3题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对长方体特征和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也为了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知识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关于几何形体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设置了两个例题。例3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相应的“练一练”对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例4是引导学生在例3的基础上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经历圆柱侧面积、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理解这些方法的来源,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从中学到一些数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积的含义。

(四)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判断、概括、推理”等方法获得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生知识的形成总是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情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演算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知识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我采用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概括、归纳、演算、交流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操作导入,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点。

学生以前学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是“曲面”,是本课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这个环节我分3步进行教学。

1、卷一卷,感知“由直变曲”。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引导他们卷成尽可能粗的圆柱纸简。

其次,提问:原来长方形纸片是一个平面;现在卷成圆柱纸简后,它还是平面吗?让学生感知“由直变曲”。

然后,我根据学生回答谈话: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是可以“由直变曲”的。

2、展一展,感知“由曲变直”。

首先,我让学生展开卷好的圆柱简。

其次,提问:这个尽可能粗的圆柱纸简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感知“由曲变直”。

然后,谈话:同样,在一定条件下曲面也可以“由曲变直”变为平面。

3、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将运用这个知识来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通过这个环节的卷、展操作,让学生感知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的过程,使得“圆柱侧面积”的新知识与“求长方形面积”的旧知识联系起,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观察对比,推导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环节,我将分两步进行教学。

1、观察对比,理解圆柱侧面积含义。

首先,我让学生再次卷出尽可能粗的圆柱纸简。

其次,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并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长方形长宽。

(2)谁能指出这个圆柱简的两个表面?(现在是空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2702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