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中国的孝道文化大解

2018/05/05 11:21:44文/admin

学分网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历史故事:中国的孝道文化大解,历史典故,中国的孝道文化大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学分网。

一、历史故事:中国的孝道文化大解

前几天为父亲节,小编的整个朋友圈都被刷屏了呢,小伙伴们表达对父亲爱的方式,多是发红包,请客吃饭,外出逛街,送礼物等等,越来越物质化简单化的表现方式让人怀念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 有人说“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比如中国很早就有《孝经》;其实岂但中国,西方国家也是倡导并赞许“孝”的价值取向,只不过东西方文化差异,表现有所不同罢了。

中国是一个尤其重视、并且特别强调孝的国度。“立身 以孝悌为本”,“一孝立、万善从,是为孝子,是为完人”,“忠臣出于孝门”,“百行孝为先”,这些观念,千百年来,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深刻地影 响了我们的价值取向。

中国孝道文化

什么是“孝”

我们都知道《论语》上有句话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很多人据此引申,“孝”就是“孝顺”,把父母的话 当做圣旨,决不可有丝毫的违背。这样理解,原也无可厚非,但是,很少人知道孔子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由此可见,孔子所谓的“无违”,只是一个大原则;具体到怎么做,那就很简单了: 父母活着,有礼貌地奉养,不要顶撞;父母去世了,按照丧葬祭祀的礼节处理,这就是“孝”。

可见,“孝”并非指的是时时、事事都要听命父母;一味唯唯诺诺、 一味俯首帖耳,其实并不是孝的本意,而是后来走偏了的“孝顺”的意思了。

之所以说“孝”不等于“孝顺”,是因为从根本上说,“孝顺”两个字,并不是一个意思。“孝”指的是精神和原则上的继承,“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 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关键是“道”,也就是为人处事的原则不能改,并不是说三年之中,所有事情都没有变革。而“顺”,则指的是微 观层面的亦步亦趋、照葫芦画瓢,时时刻刻生活在父辈的阴影下,这在实践中不可能做到、也大可不必去做,因为父母并非永远正确,更不会未卜先知。有人说“天 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句话首先就不符合唯物史观。

孔子曾经说过“事父母、几谏”,意思是父母有错,要经常劝告——他们听不听是他们的事,当子女的还是必 须要劝。这说明孔子也是认为父母会犯错,否则为什么还要“几谏”另外,我们父母的思维方式,总会追不上形势发展变化,“当惊世界殊”的感叹不少。而我们 的想法行为,必须与时俱进,绝不能墨守成规。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什么事情都早请示晚汇报、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就会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格格不入。

把 “孝”理解为“顺”只是个简单误解,封建时代提倡的“孝道”,更是把“孝”这种发自肺腑的情感,生生地拔高到“道”的理论层面,结果极易导致繁琐而不真诚、规范而无温暖的荒唐事情发生。比如“二十四孝”,其中就有很多不合常情、值得反思甚至批判的故事,需要我们重新去认识、去检讨。如“恣蚊饱血”,就毫无科学根据,让人觉得有些虚假、学不来。“戏彩娱亲”,则很有危险,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就不怕年老体衰骨质疏松摔坏了身体徒惹父母担忧“卧冰求鲤”,也 有问题,赤身裸体躺在冰上,且不说是不是有伤风化,即使冻感冒了,父母也要心疼——而且鲤鱼也绝不会因此自己跳上岸来充当食物。至于“埋儿奉母”,则更是 残忍,历来论者皆以为这个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有的糟粕。故事主人公郭巨的行为,不但不是“孝”,相反他恰恰是“不孝”,因为“埋儿”让郭 母独遭丧孙之痛,同时他也忘记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无怪乎清代才女沈袁氏(袁枚的姑母)写诗谴责郭巨说:“孝子虚传郭巨名,承欢不辨重和轻。 无端枉杀娇儿命,有食徒伤老母情。伯道沉宗因缚树,乐羊罢相为尝羹。忍心自古遭严谴,天赐黄金事不平。”

二、历史故事:中国的孝道文化大解

尽孝的正确方式

所以说行孝,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式,就是说如何尽孝、怎样才算是合情合理的尽孝。

首先,要考虑父母的感受,我们所做每一件事、所说每一句话,都要考虑父母是否 愉悦,是否心情舒坦。其次,要经常跟父母联系,不要让父母牵挂。“父母在、不远游”是一种行孝方式,但是,且不说现代人做不到“不远游”,就是古代人也都 讲究“好男儿志在四方”,所以古训中只好再加一句“游必有方”。你可以离开父母出去做事,但是一定要报告你在哪里做事。“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北京还是 上海,要时常寄封书信、打个电话,免去父母的挂念。第三,要及时行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年纪大了,在欢喜他们高寿的同 时,也要及时行孝,避免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同时还要想到他们也许会因为年高体迈突发高血压心脏病等,要学会更加细心、更为体贴地照顾他们。

此外,尽孝还要从提升父母生活品质方面出发,做一些更积极、更健康、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努力。

梁实秋先生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名叫《教育你的父母》,主张父母 年纪大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文中讲到:“人到七老八十,面如冻梨,痴呆黄耈,步履维艰,还教他学什么只合含饴弄孙(如果他被准许做这样的 事),或只坐在公园木椅上晒太阳。这时候做子女的就要因材施教,教他的父母不可自暴自弃,应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生七十才开始’。”梁实秋先生 的意思,是要教育老人学会把握生命、老有所为,学会发现生活的价值,这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有意义。我们常见有些老年人说自己“黄土都埋了半截了”,言外之 意大有“日暮西山”混吃等死的消极情绪。这样的情绪郁积起来,就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做子女的,就要努力激发父母的学习兴趣、进取意识,让他们学绘画、 学音乐、去旅游、做义工,生活充实起来,精神抖擞起来,心态年轻起来,善于享受生活,追求生活的快乐。这恐怕才是更高层次的行孝呢。

尽孝从娃娃抓起

总之,孝是一种美德。美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孝的观念,也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要用好父亲节这一契机, 加强青少年孝行教育,让他们懂得爱亲敬长,养成关爱父母、帮助长辈的良好行为习惯。当然,宣传“孝”,一定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感、创新性,让 青少年不排斥、不反感。

孝是一种真情实感,我们也应该用最真诚的态 度对待它、宣传它,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社会认同,才能让人去学习效仿,才能形成“孝行天下”的良好氛围。

学分网小编提示:以上是历史故事:中国的孝道文化大解,中国的孝道文化大解,高中历史故事。学分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推荐阅读:

历史故事:崖山海战中为什么南宋会败给蒙古军背后的原因
历史故事:为啥历代皇帝基本上都活不过40
历史故事:清代有几个珍妃故宫“珍妃之印”被盗案始末
历史故事:唐朝历史:起义军将领黄巢吃人实际是背黑锅

THE END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类型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
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表 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高中历史开放性试题类型 高中历史开放性试题解题方法
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怎么做
清朝灭亡的具体原因 清朝覆灭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