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1:04:08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模板18篇)
时间:2023-11-10 01:04:08     小编:书香墨

阅读是一种享受,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魅力。怎样写好一篇有说服力的议论文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之一。在此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一

知道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回顾:物体的体积概念和单位。

2.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提问长方体的体积该如何计算。

(二)生成新知。

1.操作转化。

提问:长方体的体积与哪些数据有关?引导学生通过数组成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记录、整理数据。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预设:学生数面前长方体时在数小立方体时和同组其他同学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小正方体,从左往右依次数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在实验后对数据的记录不够工整,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将所得数据参考教材中的方格进行填写。

学生汇报展示,总结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

2.操作探究,验证猜想。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

3.总结概括。

(三)巩固提高。

1.课件展示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组织同学们计算各个长方体的体积。

2.展示两个具体的长方体,比较那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在生活中,找两个长方体并量出它们的长宽高,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四、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二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小正方体若干个教法学法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环节第一次备课动态修改。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再比较,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二、概括公式。

1、学生猜想。

一个物体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2、动手实践操作。

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记录表。(课本29页)。

(1)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把4个正方体摆成1排,每排4个,摆1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

(2)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与记录表中的体积进行比较,发现长×宽×高的乘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v=a×b×h=abh,学生齐读公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长宽高也就是正方体的棱长。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教师说明用字母表示v=a×a×a=a3。

说明: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表示3个a相乘。

学生齐读公式。

5、教学底面积。

三、练习。

1、出示课本30页的例一: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

2、课本31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abhv=a×a×a=a3。

v=s×h=shv=s×h=sh。

例1.v=abhv=a3。

=7×3×4=6×6×6。

=84cm3=216dm3。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在观察、比较中,感知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有关。通过具体操作,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个人及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勇于探索的品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较,引入课题。

3、(出示包装盒)大家认识它吧?它是什么形状的?

它的体积多大呢?请你估一估,猜猜它有多大?(生猜测,附带体积单位。)。

要使他说得更准确,我们得来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我们都知道长方体有六个面,这6个面可能是什么形?

学生口答。

大家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回答)那么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生猜测)。

老师这里有几组长方体,(课件出示)大家看,这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2、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推导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师: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在实验中来研究一下。(每组准备12个小正方体)先来听一下实验要求。

(1)摆一摆:四人一小组,用2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每人摆出一个长方体(尽可能不同)请组长给长方体编号(1)(2)(3)(4)。

(2)看一看: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填在表中。(给每组发一张课前准备好的如下表格)。

(4)想一想:观察表中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数体积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谈一谈。

(5)汇报交流,发现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

师:观察表格,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和长方体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组发现:长方体体积与数出的小木块的数量相等。

师问:再看看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与所拼接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生: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正好等于长乘宽乘高的积。

(6)课件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

如果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那么这个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师板书:v=abh。

(7)根据这个公式,要求长方体的体积,需要知道长方体的什么?

同生们学会了总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真是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

(1)师问:那么课前的包装盒,怎样才能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呢?(全班动笔做一做。)。

(2)师:同学们学习效率可真高,这么快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你们能帮冰柜司机解决这个问题吗?(课本练习43页)。

三、知识延伸,拓展思维。

1、课件出示正方体。

师提问:这个图形是什么,有什么特征?你能结合刚刚长方体体积公式,想想如何计算正方体体积,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2、学生讨论后得出,师课件出示并板书: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v=a×a×a=a3。

强调: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师介绍:a3读作“a的立方”

课件出示: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

四、巩固提高。

1、有一本新华字典,它的长、宽、高分别是2分米、1分米、0.6分米.这本字典重多少千克?(每立方分米重500克)。

2、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五、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布置作业。

课外实践:找一个长方体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并计算它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是(齐读):

2、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一)。

认真看投影出示形体,完成书本第29页的表格。

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分钟后比一比谁填写正确。

四、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的最认真,坐姿最端正。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二)后教。

(1)指名填空。

问:有不同的答案吗?同意黑板上同学的举手?

(2)议一议。

师:分组交流一下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个别回答。让多名学生发言。

五、自学指导(二)。

认真看书第29、30页。

1、分别在表格内写出小正方体的个数和长方体的体积。

2、再次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4、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如何用字母表示?

4分钟后比一比谁填写正确。

六、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师: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指名板书。

(二)后教。

(1)更正。

师:观察黑板上的答案,发现错误的同学请举手。(用黄色粉笔更正)。

(2)指名回答。

师:再次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如何用字母表示?

(3)小结。

出示公式?生齐读?

七、检测。

1、课本第30页试着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认真做题,并把字写端正,写大点。

(1)找3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发现错题板书于黑板上对应位置。

(2)更正。

师: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同学请举手。(用黄色粉笔更正)。

2、课本第31页第一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认真做题,并把字写端正,写大点。

(1)找3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发现错题板书于黑板上对应位置。

(2)更正。

师: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同学请举手。(用黄色粉笔更正)。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及字母表示法。

九、当堂训练。

作业:练习七第8、9题。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

1升(l)=1立方分米(dm3)。

1升=1立方分米。

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3)。

练一练:

(4)小组活动: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西红柿的体积=350—200=(ml)。

=(cm3)。

四、巩固练习: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第五课时容积相关内容:课题六: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小数乘整数《2,5倍数的特征》教学实录《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案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六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再应用公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正确理解体积。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

2、应用公式计算体积。

(1)一个长方体,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求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9厘米,体积是多少?

二、练习(教材43页练习题)。

1、第5题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注意最后的问题是需要多少升水?计算出来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分米,要换算成升。

2、第6题要求独立思考练习,与同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第7题教师指导练习,结合书上的图想一想,再说一说,最后算一算。提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长都相等,先确定棱长。

4、第9题。

实践活动(见教材)。

三、作业练习。

完成配套练习。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七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为“底面积×高”的过程。

2、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理解体积公式“底面积×高”的实际意义,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在把长方体体积计算迁移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及公式归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字母公式为:v=a。

教师提示: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三、议一议。

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sh。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a3v=sh。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八

本课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1、结合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探究为主,教师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体的过程是:。

(2)汇报交流,学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讲解,教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3)请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书写形式的指导。

(5)完成例1,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操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4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完成练习七第5—8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惑。

(1)谈收获: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质疑解惑:还有什么疑问。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体积。看看这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2、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很清楚,(添一个正方体)看看,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二、动手操作,展示交流。

1、小结:刚才我们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这一堆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如果把这些散乱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怎么数能不能计算出来呢试试吧!(巡视,提示用尺挡着摆,合作)。

2、展示。

a,我看你俩操作能力挺强,你俩摆,你作个小解说员,告诉大家你们组是怎样摆的,大声点,让最后一排的听课老师也听清楚。其他同学可要仔细观察,看看他们摆的'对不对,看看和你们摆的一样不一样。说不好,老师教他说(每排摆个,摆了排,摆了层)。

3、展示。

4、展示。

(3)还有没有摆法你说说(只说不摆)表达很有条理,你们的数据是40立方厘米。

5、展示。

(4)还有摆法吗说说思路很清楚,我也记上、40立方厘米。

6、展示。

(5)说的很有层次40立方厘米。

7、同学们想想,除了我们这5种摆法,还有其他摆法吗的确,还有很多种摆法。(……)。

三、积极思考,总结公式。

1、同学们观察你们摆的长方体,看看这组数据是长方体的什么(长)这组数据呢(宽)这组(高)。

2、刚才我们计算出了这么多长方体的体积,你们能不能把刚才我们的算法整理成一个长方体体积公式呢(2、3个学生说说)。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现在我们又掌握了一个数学工具,长方体体积公式,下边我们试试这个工具好用不好用。

1、看看,这是什么(砖)估计一下它的体积我们估计出了这么多结果,它的体积到底是多少呢谁读一读一块砖的体积是1728立方厘米,再估计,你们还会估计、吗同学们又进步了!

2、刚才我们紧张忙碌了半天,下面我们轻松一下,来一组口答(练一练1、2题,2题只列式不计算)。

3、太容易了!看看这个,自己做在练习本上这个5表示什么这个5呢。

4、小结:这节课我们把一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转化成了长方体,并且找到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其实这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

老师给我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包沙子,你们能不能利用这节课的知识,求出沙子的体积在小组内说说想法。哪个组愿意说说办法动手试试吧!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十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了两个精美的礼品盒,喜欢吗?猜猜看,哪个礼品盒的体积大?

生1:我猜蓝色礼品盒的体积大,因为它比较宽;

生2:我猜黑色的礼品盒体积大,因为它比较长…。

师:看来仅靠观察我们能准确比较出礼品盒体积的大小吗?(不能)。该怎么办呢?(计算)。

师:这个主意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先学后教。

1、示自学指导(课件)。

小组合作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在记录单上做好记录,摆好后仔细观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想好后在组内交流。(时间4分钟)。

2、学生按小组分工合作,二人拼摆长方体,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探索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教师巡视指导。指两个小组到前面板演。

3、组织学生汇报。

生1:我们组摆了3个长方体,第一个长方体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我们组发现小木块的数量和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师:能举例说明吗?

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来回报你们的发现?

生2:我们组摆了3个长方体,第一个长方体长2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第2个长方体……我们组发现长乘宽乘高等于长方体的体积。例如第一个长方体的长2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用2×3×3=18,长方体的体积也是18立方厘米…..)。

师:真会思考,将你们组的发现写在黑板上。还有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其他组学生汇报。

4、验证发现。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思考,现在我们就重点看看第2小组的发现。他们组摆了3个长方体,发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那所有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长乘宽乘高吗?(师在黑板上写个“?”)现在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这次验证有两个要求:一、尽量用多的学具拼摆,二、把你们的发现用算式表示并填在记录表2中。

学生小组合作拼摆并进行记录,自由汇报拼摆结果。

生1:我们组摆了两个长方体,第一个长方体长6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体积是72立方厘米,用算式表示是6×3×4=72……我们组的结论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

生2:我们组也摆了两个长方体,第一个长方体长……我们组的结论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其他组你们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一样)有了这么多例子,现在这个问号可以擦下去了吗?(可以)。

同桌互说,男女说,齐说。

师:如果用字母v表示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还可以写成…(指说)。

生:v=abh(开火车说)。

5、小结。

三、当堂训练。

1、填空。

3、计算并比较两个礼品盒的体积。

4、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单位:分米)。

(指生板演,汇报算法,在汇报过程中直接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字母表示法)。

5、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是6dm,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6、挖一个长和宽都是5米的长方体菜窖,要使菜窖的窖是50立方米,应挖多少米深?

7、一个正方体魔方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8、计算组合图像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外延伸。

生自由发言。

六、随堂检测。

1、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50米,宽30米,深5米的长方体土坑,挖出多少立方米的土?

2、一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橡皮,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长方体的体积。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体积公式的运用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比较大小,复习引入

1、比一比。出示书包、文具盒。问:谁大?谁小?

其实刚才我们在比他们的什么?体积指的是什么?

2、说出下列图形的体积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都是有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的)

小结: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只要知道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3、出示橡皮。问:什么形状?它有体积吗?体积多大?请你估一估,猜猜它有多大?

4、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感知认识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四种不同的摆法)

3、观察发现:通过刚才的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三、启发探究,自主建构

1、出示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

问:要摆成这样的长方体需要多少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吗?(开始活动,发现不够摆)

问:不够,怎么办?你能在头脑中想象,把它补充完整吗?(又开始活动)

2、汇报交流。并演示摆的过程。

3、出示长8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你能摆这个吗?

4、听要求摆。

(1)自己摆一个长6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并说说它的体积。

(2)想象一个9米、宽7米、高4米的长方体,并说说它的体积。

5、思考总结。体积与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呢?并快速验证黑板上的数据。

四、解决疑难,运用拓展

1、解决橡皮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师提供测量数据,让学生求体积。

2、自己求数学书的体积。

3、出示:亚光纸箱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8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小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五、全课总结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十二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件,若干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块。

一、激情导入。

1、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来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请同学们用合适的体积单位填空。

2、昨天的知识大家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利用这些知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相信同学们能运用手中的学具,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快乐合作,获得新知识。

二、民主导学。

(学情欲设)。

生1、可以分割成以立方厘米的小块,看看一共有多少块,就有多少立方厘米。

生2、可以量一量。

生3、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我们可以像以前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想办法找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老师认为这个提议不错,你们认为呢?

师:谁来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猜想对吗?我们来一起验证。好,请同学们看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任务呈现:

用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长方体,并完成下表:

出示表格。学生四人一小组,每组一张表格。

(厘米)。

(厘米)。

(厘米)。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并在小组中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师巡视。

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摆出了许多不同的长方体,并且填好了表格。哪一组来汇报?

学生黑板前展示表格,并做详细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师: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有了很大的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任务2、继续验证。

课件出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先想一想,再摆一摆。请一个同学上台操作。

1、长4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

2、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3、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师:那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再来摆一摆。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指名一生上台操作。师巡视。

师:和我们之前的猜想一样吗?

v=abh。

课件出示:

师:7×4×3=84立方厘米,所以它的体积就是84立方厘米。

师: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就是什么图形?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

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长、宽、高都叫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课件出示正方体,出示公式。

师:写的时候,3要写在a的右上角,并且要写的小一些。

小训练:完成例2,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1、口答题。

2、判断题。

3、解答题。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出示:

品名:正方体收纳凳。

尺寸:30×30×30。

材质:涤纶+pp不织布+纤维板。

颜色:黑白。

师:你能看懂这个说明书吗?

师:看来不能光比较体积的大小,还要联系实际情况,看看长宽高是否都符合要求。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你都有哪些收获?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十三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长方体模型,您能告诉大家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吗?

教师演示,学生感知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每层有4个,共3层,一共是12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立方厘米。

揭示课题:对一些不可以分割的长方体,我们有没有办法计算的他体积呢?(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按照要求用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让学生观察,并作小组交流。

用了几个小正方体?不数,你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根据所搭的长方体填表:(表格略)。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比较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计算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和他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出示例题10,让学生摆一摆,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交流的出结论:

v=abh。

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

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做“试一试”

先指名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怎样列式。

做“练一练”第1题。

观察题中的图形,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在独立完成。

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做练习四第2题。

完成练习四第1、3题。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十四

1、在摆长方体、数据整理、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3、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一、复习旧知,呈现课题。

1、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2、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问过我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师: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观察操作,实验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探索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活动前师友情提示:

(1)每个小组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3)我的发现是___。

2、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

(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长宽高)。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v=a×b×hv=abh(板书)。

(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宽、高)。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巩固发展。

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

四、小结。

板书设计:

v=abh。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十五

1.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体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不断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成功体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准备用1cm小正方体拼摆成的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包装盒,多媒体课件;各小组准备1cm的正方体和实验记录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明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演示:按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各含有的小正方体个数,算出长方体的体积)

揭题:刚才,老师的这个长方体模型是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但生活中有很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是不能分割的。譬如,这个长方体的包装盒(出示),它的体积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启发:在三年级,我们学过长方形面积,还记得是怎样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吗?

学生回忆后,电脑演示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学生可能想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可以把长方体分割成若干个棱长1厘米、1分米或1米的正方体,长方体中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就是它的体积。

谈话:看来,同学们的猜想确实有道理。要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一些长方体作为研究对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摆出一些长方体。

明确活动要求:

(1)同桌合作,用若干个1cm的正方体任意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上序号。

(2)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及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完成记录表。

(3)填完表格后,同桌核对数据,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按要求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指名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以其中的一个长方体为例,说说怎样看出它的长、宽、高的厘米数的。正方体的个数又是怎样数的,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根据表中数据,自己有什么发现。)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启发:同学们通过用1cm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活动,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等于它长、宽、高的乘积。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它长、宽、高的乘积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

三、再次探索,验证规律

学生可能想到用4个1cm的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正好可以得到这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4cm;也可能用“4×1×1”算出它的体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长方体上画出相应的分割线,确认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cm。(见图1)

出示4×3×1的长方体图,谈话: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几cm?如果不用1cm的小正方体,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1cm的小正方体吗?自己先在长方体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提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2)

明确:在这个长方体中,沿着长一排可以摆4个1cm的小正方体,沿着宽可以摆3排,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4×3×1”来计算。

出示4×3×2的长方体图,谈话:我们再来看这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几cm?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1cm的小正方体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的回答后,出示图3)

引导学生用示意图表示出思考过程。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揭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指出:以后我们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v=abh。

和同桌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口算各题的得数,并交流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五、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试一试”。

指导测量、记录数据后独立解答。

出示正方体的包装盒,这是一个棱长12cm的正方体纸盒,它的体积是多少cm?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完成第26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每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或棱长)各是多少cm,再口算出它们的体积,并数一数每个立体图形是由多少个1cm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由读题。

提问:计算冷藏车的容积,为什么要从里面量?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组织反馈。

六、全课小结,梳理学法

七、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1题。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十六

学习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学习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二、新课讲授。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v=abh。

v=a?a?a=a3。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十七

明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演示:按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各含有的小正方体个数,算出长方体的体积)。

揭题:刚才,老师的这个长方体模型是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但生活中有很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是不能分割的。譬如,这个长方体的包装盒(出示),它的体积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启发:在三年级,我们学过长方形面积,还记得是怎样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吗?

谈话:看来,同学们的猜想确实有道理。要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一些长方体作为研究对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摆出一些长方体。

明确活动要求:

(1)同桌合作,用若干个1cm3的正方体任意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上序号。

(2)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及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完成记录表。

(3)填完表格后,同桌核对数据,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按要求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指名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以其中的一个长方体为例,说说怎样看出它的长、宽、高的厘米数的。正方体的个数又是怎样数的,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根据表中数据,自己有什么发现。)。

三、再次探索,验证规律。

学生可能想到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正好可以得到这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4cm3;也可能用“4×1×1”算出它的体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长方体上画出相应的分割线,确认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cm3。(见图1)。

出示4×3×1的长方体图,谈话: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几cm?如果不用1cm3的小正方体,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吗?自己先在长方体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提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2)。

明确:在这个长方体中,沿着长一排可以摆4个1cm3的小正方体,沿着宽可以摆3排,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4×3×1”来计算。

出示4×3×2的长方体图,谈话:我们再来看这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几cm?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的回答后,出示图3)。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板书:v=abh。

和同桌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口算各题的得数,并交流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五、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组织反馈。

六、全课小结,梳理学法。

七、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1题。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稿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长方体与长、宽、高之间关系的过程,理解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从属关系,理解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4、经历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关键:运用教学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列长方形的面积。

练习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各长方形的面积;

(2)全班反馈。

2、说一说。

教师:你认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通过问题回答,使学生懂得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宽有直接的关系,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已知它的长和宽的长度。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今天,我们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随后,电脑课件演示,如:

比较图1、图4体会到:长、宽相等的时候,高的值越大,体积也越大;高的值越小,

体积也越小。

比较图2、图5体会到:长、高相等的时候,宽的值越大,体积也越大;宽的值越小,体积也越小。

比较图3、图6体会到:宽、高相等的时候,长的值越大,体积也越大;长的值越小,体积也越小。

教师:体积与长、宽、高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从而,使学生肯定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决定于它的长、宽、高的长短。

(这里课件动态演示长方体体积相关的三个条件的变化,一是长方体宽、高不变,长变;一是长方体长、宽不变,高变;一是长方体长、高不变,宽变。通过课件动画和色彩上的区别,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观察体会长方体体积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体积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请学生取4个、6个、12个正方体块,分别摆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记录这些长方体的体积的长、宽、高。

(2)反馈,课件同步演示。

第一组:用4个小正方体拼长方体。

第一种:

体积是多少?

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

记录:长宽高体积。

4114。

第二种:

体积是多少?

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

记录:长宽高体积。

2124。

(通过课件动态演示用四个小正方体拼长方体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更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

第二组:用6个小正方体拼长方体。

第一种:

体积是多少?

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

记录:长宽高体积。

6116。

第二种:

体积是多少?

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

记录:长宽高体积。

3126。

(这组同样通过课件动态演示,使教学内容更具体、形象、直观,使学生更容易体会。)。

第三组:用12个小正方体拼长方体。

(同上)。

(通过上面三组flash动画的动态演示,使抽象的立体图形在上下、前后、左右层层拼摆的过程中,让学生很容易理解长方体体积所包含的体积单位及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引发了每一个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3)整理数据,发现规律(课件演示)。

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发现规律,板书如下:

4×1×1=4。

2×1×2=4。

6×1×1=6。

3×1×2=6。

12×1×1=12。

……。

从而发现:长方体所包含的体积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v=a×b×h或v=abh。

(以上环节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验证结论-----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了对长方体体积正确的认知。同时在图形位置、数量及长、宽、高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体积的全面认识,从而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提升。)。

(4)知识迁移,归纳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学生观察、交流后归纳:

v=a×a×a或v=。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体摆成如下的图形,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课件出示)(此题在教学中若教师用笔画图,不但耗时而且还会不标准、不美观,通过计算机课件来出示,不但快捷,而且能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计算体积。

(课件出示)(效果同上)。

3、一个药盒长6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现有一个长12厘米,宽6厘米,高6厘米的。

纸箱,内侧的尺寸如图,这个纸箱中最多能放多少盒药?

(课件演示)(此题在大纸盒内摆小药盒,用实物演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纸盒是不透明的,学生看不到纸箱里面的摆放过程,而这里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横摆、竖摆、侧摆这三种方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感。)。

四、精彩活动,拓展延伸。

我说你搭。

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

(课件操作)(此题让学生在电脑课件中用拖拽的方式进行拼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活动的参与性,不但创设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共同研究交流的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数学万花筒。

(课件演示)(把教材内容用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既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研究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99217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