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9:47:04
最新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优秀8篇)
时间:2023-11-09 19:47:04     小编:MJ笔神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篇一

《数字化生存》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该书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信息技术及理念发展的圣经,此书的流行和传播对上个世纪信息时代的启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浅出了讲解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趋势和应用、巨大的价值和数字时代的宏伟蓝图,阐明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

该书总共分为比特的时代、人性化世界和数字化生存三个部分:

在比特时代中,一般人不怎么了解带宽,尤其在今天,光纤已经带着我们从较窄的带宽文步跳跃到近乎无限的带宽。带宽指某个特定信道传送信息的容量,大多数人都把它想象为管子的直径或高速路的车道。但现在可以证实的是,如今人们对此早已熟悉。多媒体一方面代表新的内容,一方面也代表用不同的方式来看旧内容。多媒体即是本质上互动的媒体,随着比特数字通用语的出现而产生。同时,它也与计算机成本降低、威力增大和呈爆炸式增长的局面息息相关。事实上,“多告诉我一些”这一概念正是多媒体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它也是“超媒体”的根基。没有页码的书“超媒体”是“超文本”的延伸,超文本这个词指的是互联程度很高的文字叙述,或具有内在联系的信息。

数字世界的情况却全然不同。信息空间完全不受三维空间的限制,要表达一个构想或一连串想法,可以通过一组多维指针,来进一步引申或辩明。阅读者可以选择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也可以完全不予理睬。整个文字结构仿佛一个复杂的分子模型,大块信息可以被重新组合,句子可以扩张,字词则可以当场给出定义。这些连接可以由作者在“出版”着作时自行嵌入,也可以在出版后,由读者在以后的时间里陆续完成。

而事实上,电脑并不复杂,数字化生存也不需如此辛苦。计算的发展速度飞快,但直到最近,我们才获得了足够的成本低廉的计算能力,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其用来改进入与电脑的双向交流。过去,把时间和金钱花在用户界面上,会被认为是愚蠢而浪费的行径,因为电脑的运行周期太宝贵了,应该把它全花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花在人的身上。未来,今天我们所谓的“代理人界面”将崛起成为电脑和人类互相交谈的主要方式。

在数字化生存的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其受众从大众到较小和更小的群体,最后终于只针对个人。

便捷的联系仅仅数字化是不够的。作者采取了辩证的思考方式,给我们打开思路:当你阅读这页文字的时候,你的眼睛和大脑不断把这种印刷媒介转换成你可以当作有意义的文字来处理和辨识的信号。如果你想把这页内容传真出去,传真机上的扫描仪会绘制出一幅由一条条线组成的精细的图形,并用0和1分别代表有墨迹和没有墨迹的黑和白。无论你的传真机扫描得多么精确,传真件最终也只是原件的复制图像罢了,它既不是字母,也不是单词,而是像素。

纵观整部作品,作者通俗的把很技术活的问题表达出来,见解独特,而且其中有很多真知灼见,适合诸多人群的品味,值得肯定。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篇二

如今,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电影这架造梦机器所制造的影像世界有时比真实的世界给人以更为强烈的真实感。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通过数字化技术,仅用两百人演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数万人参加的诺曼底登陆,几乎没有人会感到是科学的巨手在推动着这场银幕上的战争。数字技术正全面地改变着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为了与一个虚拟的世界相衔接,电影的特技制景工艺甚至要制造出真实物体一模一样的道具。过去,我们历来相信电影是在现实生活中拍下来的,而现在的电影可能是数字工程师在电脑机房里合成出来的。而且它可能比拍的更好看,甚至比拍的更显得真实。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巨大灾难也罢,人类永恒的爱情故事也罢。没有什么是数字技术不能制造的。作为电影艺术的最新款式――数码电影实际上并不仅仅在改变电影的画面,它在改变着电影的全部制作方式、传输方式,发行放映方式――总而言之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引进,电影整个领域产生了革命化的历史变化。

数字电影与虚拟美学

传统的电影美学观念是建立在传统的电影制造方式之上的。这种方式的核心是“以现实反映现实”。也就是说,电影对现实有重要的依赖性,即使是一个假造的现实(舞台化的布影、摄影棚里的布景、特制的特技模型)它也必须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才能用于摄影机的拍摄。这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东西(银幕的对应之物)是衡量一部电影真实与否的重要依据。如果我们把这个时代的美学称之为真实美学的话,那么数字时代电影艺术的典型样式则应当是“虚拟美学”。相对于过去传统影片的真实性和现实感,“虚拟时代”的电影将更具有“仿真性”和全方位模拟现实的特征。在这样开放性的创作空间里,好像也只有数字技术才能装点人类的无边想象,才能满足电影观众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有人说,电影中最好表演是看不出来在表演的表演、最好的摄影是看不出来有摄影机存在的摄影、最好电影音乐是让观众感觉不到音乐的音乐。那么电影中最好的虚拟技术,也许还是那种让人看不到破绽、看不出痕迹的虚拟技术。这也许才是虚拟美学的最大魅力。尽管观众很爱看数字特技制作的电影,因为有很多特殊效果,而且非常逼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人们很难看到。但是对电影、电脑特技制作人员来说呢,最重要的美学原则是要用电脑制作的内容要让观众看不出来是电脑特技制作的。因为它要达到一个非常真实的视听感觉。所以要尽可能在画面的最终效果当中避免流露出是电脑制作的任何痕迹,而让观众感觉到确实是真实的发生的事情。《寻枪》导演陆川认为:“数字化在电影中的使用要看不出痕迹来,完全是无缝衔接的那种感觉。它能做出非常逼真的、让人震撼的画面、场景,但是你不会觉得它有‘数字味’,如果‘数字味’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好的.效果。”导演吴子牛在谈到《英雄郑成功》的数字化技术时也说:“我觉得还是跟片子本身结合得比较紧才好。要尽可能做的比较朴实,看不出。现在你在上面(《英雄郑成功》)看到一个炮弹,唰的横飞过来,正面来轰炸一座门,然后旋转着冒着白烟,一看就是电脑做出来的――尽管它做得很逼真,但是像这样的运镜,这样的角度,这样的景别一看就是我们特意要去强调这个炮弹。观众看了以后可能觉得挺来劲儿,但是我看了以后觉得当时如果搞得更朴实一点就更好,就更真实一些。”

[1][2][3][4][5]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篇三

《数字化生存》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该书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信息技术及理念发展的圣经,此书的流行和传播对上个世纪信息时代的启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浅出了讲解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趋势和应用、巨大的价值和数字时代的宏伟蓝图,阐明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

该书总共分为比特的时代、人性化世界和数字化生存三个部分:

在比特时代中,一般人不怎么了解带宽,尤其在今天,光纤已经带着我们从较窄的带宽文步跳跃到近乎无限的带宽。带宽指某个特定信道传送信息的容量,大多数人都把它想象为管子的直径或高速路的车道。但现在可以证实的是,如今人们对此早已熟悉。多媒体一方面代表新的内容,一方面也代表用不同的方式来看旧内容。多媒体即是本质上互动的媒体,随着比特数字通用语的出现而产生。同时,它也与计算机成本降低、威力增大和呈爆炸式增长的局面息息相关。事实上,“多告诉我一些”这一概念正是多媒体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它也是“超媒体”的.根基。没有页码的书“超媒体”是“超文本”的延伸,超文本这个词指的是互联程度很高的文字叙述,或具有内在联系的信息。

数字世界的情况却全然不同。信息空间完全不受三维空间的限制,要表达一个构想或一连串想法,可以通过一组多维指针,来进一步引申或辩明。阅读者可以选择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也可以完全不予理睬。整个文字结构仿佛一个复杂的分子模型,大块信息可以被重新组合,句子可以扩张,字词则可以当场给出定义。这些连接可以由作者在“出版”着作时自行嵌入,也可以在出版后,由读者在以后的时间里陆续完成。

而事实上,电脑并不复杂,数字化生存也不需如此辛苦。计算的发展速度飞快,但直到最近,我们才获得了足够的成本低廉的计算能力,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其用来改进入与电脑的双向交流。过去,把时间和金钱花在用户界面上,会被认为是愚蠢而浪费的行径,因为电脑的运行周期太宝贵了,应该把它全花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花在人的身上。未来,今天我们所谓的“代理人界面”将崛起成为电脑和人类互相交谈的主要方式。

在数字化生存的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其受众从大众到较小和更小的群体,最后终于只针对个人。

便捷的联系仅仅数字化是不够的。作者采取了辩证的思考方式,给我们打开思路:当你阅读这页文字的时候,你的眼睛和大脑不断把这种印刷媒介转换成你可以当作有意义的文字来处理和辨识的信号。如果你想把这页内容传真出去,传真机上的扫描仪会绘制出一幅由一条条线组成的精细的图形,并用0和1分别代表有墨迹和没有墨迹的黑和白。无论你的传真机扫描得多么精确,传真件最终也只是原件的复制图像罢了,它既不是字母,也不是单词,而是像素。

纵观整部作品,作者通俗的把很技术活的问题表达出来,见解独特,而且其中有很多真知灼见,适合诸多人群的品味,值得肯定。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篇四

在此次的必读书计划中指导老师让我们读了三本书并选择其中的一本完成一篇读后感于是我便选择了《数字化生存》一书。

该书的作者是尼葛洛庞帝,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同时也是《连线》杂志的专栏作家。那么《数字化生存》一书呢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比特的时代,从生活中点滴入手,描述数字时代的到来,为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第二部分:人性化的世界,将数字时代变化带来的影响深入到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的变化,人们交往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比特化”。最后一部分:数字化生存。在这一部分引出了整个书要讨论的主要议题:数字化环境下,我们的生存观。本书通过对后信息时代,便捷的关系,从游戏中学习,无所不在的万事通,以及新电子保护主义等小节的描述,充分表现出作者所持的观点,他在对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的悄然到来是有所预料以及乐观积极应对的态度的同时,也相信“每一种科技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数字化生存也不例外”。

该书向人们昭示出数学既是必要工具更是先进武器,尽管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但数学却永远是美妙无比的道理。看完这本书,我也就有了很大的启示。在生活中的点滴到学习的种种。很多时候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式的时候,我们却还在哀叹气利弊得失。却不知变化与挑战已经一点一滴延伸至我们的生活学习。

当阅读变成了蒙太奇般的随风飘荡,“拥有”的知识变成电脑网络上的节点时,当我们的记忆脑细胞纯粹用于记录信息地址而非处理的信息时,当我们的脑容量仅作为信息的索引而存在时,知识只能作为分子的形式而存在,是不是命中注定要慢慢消逝?我们的大脑还能容纳它们吗?它们还有生存的空间吗?读完这本书,我大概看到了他们的出路,它们虽然眼前看来像是后时代的存在,然而,在比特的世界里,既然数学可以分解为比特,那么比特重构成分子,也同样不会困难,知识也将随之而生。

而这部着作反复的告诉人们的是:人们即将遭遇的比特世界与传统的原子世界具有哪些重大差异。作者认为,数字化生存必将出现四个改变人类生活结构的特征: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与赋予权力。显而易见,这四个特征更为投合尼葛洛庞帝的政治思想。

作者希望网络有助于填平贫富悬殊的巨大鸿沟。在他看来,传统的阶级范畴开始过时了。新的一代将从数字化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网络的特殊结构可能使他们摆脱传统的偏见而产生某种新型的亲善关系。尼葛洛庞帝本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却给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化生存给予了乐观的描绘。

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到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越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化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变革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正处在数字化的社会,学会掌握并运用工具,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数字化生存》给我的最大启迪。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篇五

看完此书后,种种迷茫和不解才烟消云散,在晴朗的天空下,我遥望到数字化生存的未来。本书的出版在十几年前,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对未来数字化生存的推测,在我看来书中的推测与今日数字化的发展如出一辙。当时发达国家就有的电视置顶盒,如今也在中国出现了。正如作者所说,这个盒子给商家带来了巨大收益,而并不合乎大众的最佳利益。商家只需要通过盒子了解进入你家的信息量,来大量收费。

对于大众来讲,为了满足生活需求,为了去获得大量带宽,在使用这种盒子时,并没有获得最佳利益。假设电视频道有100个,那么你在任意时候都有99个频道没有收看,而你却一直在为他们付费。真正的数字化,我认为是在书本后面提到的个人电脑。不需要自己在大量的比特中寻找(1000个频道从头看到尾,每个节目用3秒来判断,看到喜欢的节目它已经放完了),而是由一个像秘书的个人电脑为你事先检索。谈到个人电脑(电话、电视甚至微波炉),也就进入了后信息时代。这似乎比现在还要更进一步,大众传播的受众成为个人,也就意味着真正的个人化时代已经来临。就如同我们经常想象的一样(甚至超越我们想象的),个人化的时代将是美好的。“叮——”闹钟晚了20分钟才叫,因为去往伦敦的航班晚点20分钟,加热牛奶的微波炉也晚了20分钟才启动。

顺便提一下,你可能认为我们离这种高效的生活方式还有一段距离(我也这么认为),也许你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全面,电子产品的数字化还没有完全。但真如书中所说,全球175种插头就成为了数字化的物理障碍。让我感受最深的,离我们较近的就是学习,在数字化时代学习,在游戏中学习。这种观点是难以接受的,无论是对于严厉的家长,还是莘莘学子。中国有句古话我非常的不赞同,“学海无涯苦做舟”,导致父母经常说“孩子,读书这几年是苦的,你一定要吃苦耐劳,熬过这几年你的幸福日子就到了!”其实不然,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顶住工作的压力,扛起家庭的重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原比读书时要来得苦。相对而言,学习才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你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在教科书与作业之间来回奔波,即使有幸福也是与痛苦相伴。

这一切将在数字化的生存中改变。在游戏中学习,这关点放在现在难以置信。那让我们仔细想想。游戏是什么?消遣玩乐的工具?是虚拟的现实。无论是动作游戏、益智游戏都来源于现实,让我们置身于虚拟的现实。为什么玩“俄罗斯方快”的人,能将行李包收拾整齐,并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因为“俄罗斯方快”与这一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那么,请试想将你未来喜欢的工作情景、环境编入游戏,并将实际中的困难尽数编入,那些与你有同样意愿的人一起加入这个游戏。他们就是你将来的同事,你能够从小学习这项工作的技巧,提前处理人际关系,代替先前无聊而无用的学习。以此类推,生活中的各种情景都能在虚拟现实中提前播放。

数字化生存另我向往,但我已经不可能在数字化的时代学习,遗憾的同时,我也努力拉动数字化这艘巨轮,希望他能早日开进我们的港湾。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篇六

“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虽然我们毫无疑问地生活在信息时代,但大多数信息却是以原子的形式散发的,如报纸、杂志和书籍(像这本书)。我们的经济也许正在向信息经济转移,但在衡量贸易规模和记录财政收支时,我们脑海里浮现的仍然是一大堆原子。

比特究竟是什么?比特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它就好比人体内的dna一样,是信息的最小单位。比特是一种存在(being)的状态:开或关,真或伪,上或下,入或出,黑或白。”

这两段话虽然难懂了一点,但他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处处充满着数字的身影。我们的一切都变成数字化的表达方式,仔细想想,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在今天的社会,一切都是数字化的,离开了它我们甚至无法生活。这是个很恐怖的事情,有一个东西,如一只无形的大手一般,在我们的.生活背后,掌控着我们的一切。

一般人都觉得自然界的的传输能力是没有止境的。但它我们经常可以感觉到一些,如空气、如风。可无线电波一经发现,科学家们无法找到它,人们也看不见它。它是如此的神秘。同步卫星在赤道上空22300英里的轨道上运行,这意味着地球到同步轨道之间充斥着34万亿立方英里的以太,这么多的以太一定能够传送许多比特,同时又能让这些比特不至于彼此碰撞。当你想到全球数以百万计的遥控器,同时间的利用和电视机及其他类似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操作,那种情形若可以看得见的话,绝对是不敢想象的。大自然在人类心目一直是如此的神秘。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篇七

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既独具匠心而又引人入胜,通俗易懂而又深入浅出。他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的实例富有激励性地闪现出高层次的数学思想,同时向人们昭示出数学既是必要工具,更是先进武器,尽管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但数学却永远是美妙无比的道理。

“数字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尼教授在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比特(bit)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atom)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尼氏认为,相比较而言,工业时代是原子的时代,它带来的是机器化大生产的观念,以及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空以统一的标准化方式重复生产的经济形态,即 “机械复制”时代。信息时代,即电脑时代,显示了相同的经济规模,但时空与经济的相关性减弱了。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制造比特。可见,信息技术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相互交谈、共同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必将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

这一变化的确意味深长。自从麦克卢汉的经典之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诞生以来,公众就竭力试图理解电子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然而,这么多年来,还没有哪部著作像《数字化生存》这样,在如此宽广的层面上启发我们对今日世界和它的奇妙未来的.认识。今天的孩子已经不像我们过去那样对书籍情有独钟,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光盘或电脑去“借阅”。阅读也不再是一种不可逆的线性历史过程,而变为交互指涉的快乐游戏。这种阅读所具备的非时间性的意识流结构,仿佛电影里的蒙太奇镜头,使孩子们陶醉、流连忘返。这样,我们便会发问:书法会不会越来越成为一门“手艺”?名著是否只剩下“简写本”值得阅读?情书是否已经开始消失?——影视、流行音乐等是否成了人们业余精神生活享用的“膨化食品”?因为好看、过瘾、轻松、刺激,更显出了读书的寂寞和平淡。

在数字化的世界里,人只是一个个维护节点的“工程师”。知识的进步变成了节点的新增、嵌入、蔓延和复制。知识体系变成了网络数据库。奇妙的是,当网络与人脑进行“嫁接”之后,一个个从不愿读书的凡夫俗子也能够瞬间与世界知识宝库合二为一。电脑网络成为人脑的直接延伸,变为虚拟的人脑,于是人们眨眼间成为饱学之士。他们“拥有”的知识足以令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羞愧。然而,这种“拥有”具有多少内在化的成分?虚拟的人脑能产生新的智慧、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吗?看来,在数字化时代,人越是“拥有”(拥有=检索+复制)知识,知识就越外在于他。人越来越不需要也无力对知识进行消化。

阿西莫夫写过一篇有趣的科幻小说,叫做《他们曾有过的乐趣》。小姑娘梅姬闷闷不乐地走进教室。教室就在她卧房的隔壁。一个电子味道的声音让她把作业放到一个机器凹槽里。小姑娘想着她爷爷的爷爷曾有过的乐趣:小朋友们一起在学校嬉戏、打闹、念书,然后戴上小黄帽手拉手回家。啊,多好!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篇八

看完此书后,种种迷茫和不解才烟消云散,在晴朗的天空下,我遥望到数字化生存的未来。本书的出版在十几年前,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对未来数字化生存的推测,在我看来书中的推测与今日数字化的发展如出一辙。当时发达国家就有的电视置顶盒,如今也在中国出现了。正如作者所说,这个盒子给商家带来了巨大收益,而并不合乎大众的最佳利益。商家只需要通过盒子了解进入你家的信息量,来大量收费。

对于大众来讲,为了满足生活需求,为了去获得大量带宽,在使用这种盒子时,并没有获得最佳利益。假设电视频道有100个,那么你在任意时候都有99个频道没有收看,而你却一直在为他们付费。真正的数字化,我认为是在书本后面提到的个人电脑。不需要自己在大量的比特中寻找(1000个频道从头看到尾,每个节目用3秒来判断,看到喜欢的节目它已经放完了),而是由一个像秘书的个人电脑为你事先检索。谈到个人电脑(电话、电视甚至微波炉),也就进入了后信息时代。这似乎比现在还要更进一步,大众传播的受众成为个人,也就意味着真正的个人化时代已经来临。就如同我们经常想象的一样(甚至超越我们想象的),个人化的时代将是美好的。“叮——”闹钟晚了20分钟才叫,因为去往伦敦的航班晚点20分钟,加热牛奶的微波炉也晚了20分钟才启动。

顺便提一下,你可能认为我们离这种高效的生活方式还有一段距离(我也这么认为),也许你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全面,电子产品的数字化还没有完全。但真如书中所说,全球175种插头就成为了数字化的物理障碍。让我感受最深的,离我们较近的就是学习,在数字化时代学习,在游戏中学习。这种观点是难以接受的,无论是对于严厉的家长,还是莘莘学子。中国有句古话我非常的不赞同,“学海无涯苦做舟”,导致父母经常说“孩子,读书这几年是苦的,你一定要吃苦耐劳,熬过这几年你的幸福日子就到了!”其实不然,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顶住工作的压力,扛起家庭的重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原比读书时要来得苦。相对而言,学习才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你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在教科书与作业之间来回奔波,即使有幸福也是与痛苦相伴。

这一切将在数字化的生存中改变。在游戏中学习,这关点放在现在难以置信。那让我们仔细想想。游戏是什么?消遣玩乐的工具?是虚拟的现实。无论是动作游戏、益智游戏都来源于现实,让我们置身于虚拟的现实。为什么玩“俄罗斯方快”的人,能将行李包收拾整齐,并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因为“俄罗斯方快”与这一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那么,请试想将你未来喜欢的工作情景、环境编入游戏,并将实际中的困难尽数编入,那些与你有同样意愿的人一起加入这个游戏。他们就是你将来的同事,你能够从小学习这项工作的技巧,提前处理人际关系,代替先前无聊而无用的学习。以此类推,生活中的各种情景都能在虚拟现实中提前播放。

数字化生存另我向往,但我已经不可能在数字化的`时代学习,遗憾的同时,我也努力拉动数字化这艘巨轮,希望他能早日开进我们的港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8829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