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蓝图,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学习如何编写教案,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了解优秀教案的特点和要素。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1、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
四、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
五、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荷花。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笼罩”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能按时间顺序说说下雪的过程。
重点:
1.按要求默读课文。
2.阅读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
难点: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词语卡片课件录音机课文磁带
2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下雪的经过;学习第1--3自然段及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板书:雪。你看到“雪”字会想到什么?
2.在“雪”前板书“瑞”,(完整课题)“瑞”读音(),意思()。(:吉祥,好。)字形比较:瑞()端()
3.说说题目的意思。师: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学了课文我们会更明白。
4.认真抄写“瑞雪”2遍。齐读课题。
二.了解课文大意
1.听老师朗读课文。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的一场雪?为什么把这场雪叫做“瑞雪”?
2.交流:读读学生自己找出来的语句和段落。同时,利用语言环境教学部分生字。
字音:凛冽()霎()时间笼罩()分()外巍巍()三层()被枕()掷()追逐()(在括号里注上读音)
字形:凛冽、霎、巍、罩、掷、眉(各写一个)
字意:霎时间、分外、巍巍群山、眉开眼笑
3.认读生字词语。
三.自读课文
1.字词学得不错,课文能读正确吗?请大家自己大声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评哪个同学读得好。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3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指名读,并框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昨天中午傍晚夜里今天清早
3.齐读这些词语。
4.细学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请标上句序。
用“--”划出描写雪前情景的句子,用“~~~”划出描写下雪时情景的句子。读读划出的句子。
(2)第1段除了写下雪的经过,还写出了这场雪的一个特点--雪下得很大。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一段,用“o”圈出写雪大的词。
(3)品味佳句: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a.点击课件:下雪时的景象,理解“大片大片、纷纷扬扬、霎时间、全都笼罩”。
理解:山川、田野、村庄一片白蒙蒙的景象。
b.朗读训练,读出雪“大”的语气。
c.试背这一段。
5.指名读读1--3段课文。
(1)哪几句是具体描写雪后美景的?
(2)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6.默读第3段。把第2句话改成“被字句”说说。(雪后的大地被一轮红日照得分外耀眼。)
你知道“好一幅”“好一派”的意思吗?用赞叹的语气读第4句话。
7.书面练习填空:
茫茫田野()好一派()的北国风光
巍巍群山()好一幅()的喜人图画
8.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练习
1.填空:
( )的寒风刮起来了,( )地刮了一个下午。()的雪花从天空中()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在()的大雪之中。
2.抄写生字词语。
3.辨字组词
瑞()冽()馒()分fen( )
端()列()慢()分fen( )
教学要点
学习第4、5自然段,知道课文之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总结全文学习,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语。
2.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听写第3节的第3、4句话(作业 本第6题)
二.学习第4、5段
1.默读课文第4、5段。思考:为什么老农笑了?
2.点击课件,欣赏雪景,理解“瑞雪”的含义。
板书:供水“雪”杀菌保暖
3.哪个词写出了老农喜悦的心情?理解“眉开眼笑”。
4.朗读训练。
5.出示农谚: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齐读第5段。面对大雪,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呢?用“o”圈出动作的词。
7.朗读训练。
三.总结全文
1.课文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描写了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画面。这场雪不仅景美,而且对庄稼和人也有很多益处,所以我们叫它“瑞雪”。
2.引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一( )红日一( )雪白一( )喜人图画一( )风光
2.完成作业 本第5题和第7题.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句,体会关键词的意思及在本文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句,体会关键词的意思及在本文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早上广播站的播音你听了吗?今天早上有一篇故事是
讲雷锋叔叔的,那雷锋是谁呢?大家都是细心的孩子,知道处处留心皆学问,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雷锋有关的文章《温暖》。
看,仔细听。
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一起来闯关,请看我们今天的第一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2自然段:
1、划一划:划出雷锋关心战士的句子。
2、议一议:雷锋发现小韩棉裤上的洞时,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4、“轻手轻脚”“一针一线”“轻轻地”这些词好在哪里?
(六分钟后比一比谁完成得好)
第一关完成得非常好,那第二关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小组内分角色读课文3—6自然段
1、用“”划出雷锋做了好事后的表现的词语。
2、抓住“不吭声”“大惊小怪”等词想一想:雷锋当时是怎么想的?
3、讨论“又是班长……”中的“又”是什么意思?
(4分钟后赛一赛哪一组最棒)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小韩觉得心里暖哄哄的?
1、写作技巧渗透: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围绕雷锋
帮小韩补裤子为线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描写。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大胆的运用这种方法。
2、收集雷锋语录: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雷锋叔叔说的话,大家看一下: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雷锋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那我们以后的生活中,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多做好事。今天回去之后呢,大家就可以学一学雷锋叔叔,不留姓名的做一件好事,明天的课堂中,我们一起交流心得。
板书设计:
17、温暖
轻手轻脚
缝棉裤一针一线关爱战士不图回报
捅炉子一声不吭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山雀的喜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仿照课文,进行观察、仿写。
一、复习导入。
1、猜字游戏。
2、指名反馈:你对山雀有了哪些认识与了解。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三段。
二、抓住山雀的语言,弄清“我”的猜想。
1、学生自由读第4——17自然段,要求用“——”画出自由的山雀说的话,用曲线画出拘禁中的山雀说的话。
2、指名反馈,读一读找出的语句。
3、集体评议,纠正补充。
4、全班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第4——17自然段。
5、引导体会:你从山雀说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6、学生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直接读两只山雀说的话。
7、教师质疑,引导弄清作者猜想的根据,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以及山雀的聪明、机智、团结互助。
(1)山雀真的会说话吗?课文中出现的这些山雀的语言是哪儿来的?
(2)联系上下文,看看文中我是根据什么猜出山雀的对话的。
(3)指名反馈,抓住山雀第一次说的话做具体地示范性的指导体会。
8、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第4——17自然段。
三、总结课堂,拓展仿写。
1、小小的山雀有着高尚的心灵和美好的品质,它们勤劳、聪明、机智、团结、互助、友爱。而文中的'我更是通过耐心到观察,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让小山雀都成了能够说话,能够沟通的可爱的小精灵。
2、拓展仿写。
不止小山雀,其实许多动物都是通过叫声以及动作来代表语言,向同伴或人类表达它们的想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根据它们的叫声动作,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会说什么?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教育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历史性的转变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成为课程开发的全程参与者和研究者,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课程建设争取各方面的力量。
《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是对教师的要求,对教师的期望。但这只是从师幼关系的角度来讲的,实际上在课程建设中教师不仅与幼儿互动,还有其他教师、教育管理者、家长的互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因此,讨论教师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变必须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这个大环境中,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与教室,这样才能对幼儿教师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下面试从教师与课程关系、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及教师自身这四个角度分析幼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实现的角色转变。
3000年前的一位哲学家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
传统意义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是知识传授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需要是不受重视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性启动和渐趋深化,势必会引发一场作为具体实践者的教师与最大受益者的幼儿之间权利再分配的革命。教师应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旧有的观念和行为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师道尊严”的阴影,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新课程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落实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真正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纲要》在第一部分“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新课改革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家长视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尊重家长在课程建设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来,积极争取家庭、社区的共同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课程执行者”是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园本课程开发时,教师作为开发主体中的核心人物,作为课程建设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有责任研究自己的教育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积极应对教育新思想,课程新理念、新方法。
新课程综合、统整的发展趋势对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教师应该更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教育能力,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走进新课程。
幼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师思想中还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观念更新的过程是新旧教育理念不断斗争和转化的过程,教师思想上的矛盾可能使教师处于两难的境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则又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观念的更新是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和基础,这有赖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思考。教育管理者、其他教师、幼儿及其家长、社区等都是幼儿教师学习的资源。一方面,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另一方面,外界也应该为教师学习提供学习的环境与机会,如幼儿园应该多给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课程专家应该与幼儿园教师密切合作,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等等。所以,作为角色转变的内部主体的教师应在自身基础争取与外部因素的积极互动,从而推进角色转变的进程。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1.巩固“纪、必”等14个生字,会写“世”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其妙的想象,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你们很小很小的时候,刚出生没多久的时候,都学会了什么呢?
(预设:走路、吃饭、穿衣服等等。)。
2.师:不只是我们人类,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年纪很小的时候,都要学习本领,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24课《当世界年纪很小的时候》。(齐读课题)。
二、识字写字。
1.指导书写:学写“世”。
(1)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笔顺。
(2)教师指导书写要点,学生临摹、练写。
(3)相机评价。
2.巩固要求会认的字。
(1)齐读词语,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标注红色。(相机指导读好轻声和三声。)。
(2)字词游戏:摘星星,抢读生字。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第一遍大声自由读寻找答案,如果没有找到,可以默读第二遍。)。
2.释疑。
(1)课文讲了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2)课文先后介绍了太阳、月亮、水学会生活的故事,在2-4自然段。
(3)只要万事万物都做它最容易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在5-7自然段。
(4)这个故事只是开头,在8、9自然段。
四、深度探究,展开想象。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猜一猜“譬如、粗糙、敏感”的意思。
(3)找一找太阳学会了什么。(发光、上下山)。
(4)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太阳,你还想学习什么?(配图提示)。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2)说一说为什么“这主意不好”,为什么“这主意不错”。
(3)在这一段中找一个合适的词或短语形容月亮。(反反复复、不断变化)。
(4)找一找月亮学会了什么。(不断变化)。
3.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找一找水学会了什么。(往低处流)。
(3)指导三个“往低处流”的朗读:第一个自然平实,第二个强调“低处”,第三个“轻柔延续”,结合省略号感受区别。
(4)思考:为什么水要往低处流?(因为这对它来讲是最容易的事。)。
4.学习第5-7自然段。
(1)读第5自然段,发现:每样东西都做自己最容易的事,生活的就变得很简单。(指导读好长句子)。
(2)分别说一说“太阳、月亮、水”做什么事最容易。
(3)当万事万物都做最容易的事,世界就会变得很有秩序。
(4)展开想象:还有哪些事物做了自己最容易的事,让世界变得有秩序?
(根据填空补充句子,配图朗读小诗,感受事物的美好。)。
5.学习第8、9自然段。
(1)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有很多开头?
(引导:最开始的时候,太阳、月亮就会发光吗?是不是慢慢学会的呢?高山一开始就喜欢安静地待着吗?还是慢慢学会的呢?)。
明确:一切事物都有年纪很小的时候,都要慢慢学会本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2)展开想象,续编课文。(根据填空补充句子,展开想象。)。
6.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万事万物都有年纪很小的时候,比如一颗小小的知识的种子,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开出一朵绚烂的花。(板书)。
六、布置作业。
从这两个开头中任选一个,把你课上说过的句子和你的组员分享,组成一首首优美的小诗吧!
1.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
2.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七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给词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地读音,读写并理解19个新词。
2.会用“为了”写句子。
3.了解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能分几个方面说出八路军战士是怎样照料这群母鸡的。
4.知道八路军照料母鸡的原因,体会八路军爱人民,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作风。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读通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多音字在词语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鸡”是我们熟悉的一种家禽,但本课向我们述说的是一个和鸡有关的动人故事。听课文录音。
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要求如下:
读准生字,划出新词。不理解的请向字典请教。
这篇课文有几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3.本课中也有一些多音字,请大家查一下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然后想一想这些字该怎样读。
格外背包担水困难。
4.请8位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听他们有没有读错。
5.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什么?写八路军战士一件什么事呢?
6.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疑问?
三.齐读课文。
四.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1——4段,体会八路军战士爱人民的思想作风。
2.联系上下文理解“凄凉”、“幸存”的意思。
3.说说战士们是怎样照料这群母鸡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日寇照料喂鸡侵犯纪律。
2.根据意思写词语:a特别,超过平常;b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3.认读多音字。
二.导入新课,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的是八路军战士在自己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却照顾老乡的一群鸡并且不动一只鸡下的蛋,事情虽小,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只爱人民的军队是怎样对待人民的财产的。
三.学习第1段。
齐读课文,想想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该怎么读比较恰当。
1.理解“凄凉”。
从文中那些地方看出凄凉?
想象:凄凉的景象。
思考:凄凉的原因。
2.用“凄凉”的感觉自己读一读课文,指名读课文。
四.学习第2段。
齐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
想象:八路军战士进了镇还会干什么?
五.学习第三段。
理解“幸存”,为什么说这群鸡是“幸存地。
网
活下来”?进一步理解上文“凄凉”。联系下文“惊慌”,这群鸡经过日寇的“侵犯”,也已十分惊慌。
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4段。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这段话主要写战士们怎么样?
2.选择题:
a.战士们争着照料这群鸡。
b.战士们宁愿吃个半饱也要把饭喂鸡。
c.战士们进进出出要数一下鸡。
d.战士们在天黑时总要关好鸡笼门。
3.“照料”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找一找战士们照料鸡的句子。
4.分3个小组读3个句子。
5.这3个句子时按什么顺序写的?圈出表示时间的词。
6.领读这一段。
7.说一说战士们是怎样照料鸡的。
七.作业。
教学目标:
1.知道八路军照料鸡,收藏鸡的原因。体会军队爱人民、守纪律的好作风。
2.读懂开头和结尾,知道在文中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理解“盼头”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复习:战士们是怎样照料这群母鸡的?
2.导入:战士们是怎样照料这群母鸡的,有是怎样对待老百姓的鸡蛋的?再文中找出有关段(5——7段)。
齐读5——7段。
3.默读5——7段,想想每段说什么。
(1)连起来说一说,战士们是怎样对待鸡下的蛋的?
(3)出示句子:
开饭时,每人能分到指甲大的一块咸菜,就算不错了。
读一读,你读后有什么体会?
(4)战士们如此困难,为什么没有动老百姓的鸡和蛋?
5.开头一段与这篇课文写的事关系不大,拿掉它,直接从第二段开始可以么?讨论为什么,进一步加深理解“盼头”。
6.学了本课,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懂得了什么?
7.作业。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八
1、了解课文如何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四周、中央的主要建筑物。
2、学习课文写法,练习按方位顺序说话。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读懂课文第二自然段,能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这些表示方位的词语叫做“方位词”(板书)。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北京看老师写字,一起读一读。
看到这个词,你想说什么?
2、问:小朋友,你们去过北京吗?你从哪里看到过北京?
3、谁说说北京怎么样?(课题后划)。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九
知识目标:
认读5个字,能按要求写出词语。
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诗中的童趣。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诗中的童趣。
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看谁能读准字音。(对照课后生字表)仍不认识的字问老师或同学。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用手势表示出,标错的及时改正过来。
2.课文中有很多生字小朋友,你记住他们的名字了吗?
(1)自主识记。
(2)这些生字小朋友在文章中你还认识他们吗?快试一试吧。
(3)自己读课文。看谁不丢字,不加字,读音准确。
(4)读词语卡片,生练习读并扩词。
(5)识记多音字。读音,组词。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说说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直线画出有关句子,并练习做旁注。
2.全班汇报学习情况。
(1)说说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小作者的心情都有那些变化。
(3)体会小作者的不同心情,自己试着有感情的读一读。
四、美丽的窗花把我们带竟了进了童话世界。想象一下,窗花还可能像什么?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五、作业。
选做题: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读词语,照样子写。
轻轻地
密密的
(1)读一读词语。
(2)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自己独立写。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
你参加过绘画比赛吗?今天我们以评委的身份去参加一场比赛。
(学生读课文)
1、小组内朗读,互相检查读音。
2、出示词语,指名带读。
绘画、金灿灿、宫殿、清澈、强盗、金箍棒、打滚儿
3、把这些词语和句子带到课文中去读,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一)、默读课文。
2、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怎样与大家交流。
3、读完后分配好角色后练习朗读。教师参与朗读,进行个别指导。
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让我们听听参赛的小选手是怎么介绍自己的作品的?
(二)展开评价,形成科学的评价观。
1、听了他们的介绍,你认为谁的画该得第一名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展开讨论)
2、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有些为难,到底采用谁的意见可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咱们来制定一个方案吧!
(或以不同标准评出单方面,或评出并列第一)
全班根据方案进行评选
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起个名字吧!(板书作品名称,依评选结果对号入座)
你想画什么?
像参赛的选手一样讲一讲你这幅画的内容。
画一幅画,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家长。听听他们的评价。
板书设计:
谁该得第一
(评价标准):
(作品名称):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一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五册第六单元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并运用知识树的形式教学。这种板书在本课中给学生知识脉络的整体形象,回顾了全文的写作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之处,没有将写作的方法及特点,在知识树中呈现,使得构建不充分不完整。 2、本课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三个自学指导,让学生分层次来学习和体会文章。自学指导一,整体扫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自学指导二,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自学指导三,细读品位。学习前提出了明确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在讲到西沙群岛物产的时候,我反复让学生朗读,学生在练读中积累、运用语言。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熟,初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理解“五光十色”、“各式各样”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配录像,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教师试图通过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正当学生想通过画面的信息找到答案时,屏幕中出现了最后一幅带有文字资料的画面,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尤其是黄色字体的文字资料,实际就是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这时,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脱口说出“这里是西沙群岛”,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读一读。?”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在导入中就自然地展开了。)
2、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提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这里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争取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的字词问题解决。)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1)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检查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富饶”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先出示“饶”,让学生读读,再出示“富饶”,问:“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绽开”、“蠕动”、“懒洋洋”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珊瑚”、“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资料图片,观察图片后理解等多种形式掌握。
(2)以词带句,加强朗读。
五光十色
2、再读,思考: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
(通过“五光十色”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两句话内容。)
各式各样
1、问:想想什么意思?(不要求学生急于说出答案,给半分钟时间思考,用读的方式表达。)
2、问:怎么读?
3、学生读词后,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再读。
1、同桌互读,做到正确、流利,后在小组内检查。
2、思考:你对西沙群岛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选择最快的方法记忆生字,查找有关的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二
通过朗读、质疑、认独9个字分角色朗读能够结合上下文说说老上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山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变化
一、谈话导入。
二、新授
1、自学。
2、要求。
3、检察预习,并及时指导。
4、默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并试着解决。
5、为什么老山羊刚住进医院的时候很不情愿后来又赞不绝口。
6、交流。
7、汇报。
8、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9、质疑。
布置作业: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32__音乐医院
不情愿赞不绝口
课后反思:课文比较浅显好读,但是其中的个别词语读起来个别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课上我非常认真的倾听学生的朗读,遇到学生度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的纠正。
语文实践活动8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通过选词填空,提高近义词辨析能力和运用能力,了解词语的意思和了解近义词的区别。与别人进行口语交流,使学生有观察和想象的能力,乐于表达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能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字写的比较端正、规范、整洁。
教学重点:
感悟近义词,进行读和写,能够运用标点符号修改句子,能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字写的比较端正、规范、整洁。
教学重点:
感悟近义词,进行读和写,能够运用标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重点学会设计。
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写出自己喜欢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选词填空
1、理解意思会区分他们的不同。
1、试做。
2、订正。
二、照样子写句子。
1、先读懂例句,在改写句子。
2、改好后订正,再读一读。
三、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读懂句子找出毛病。
2、自己修改。
3、订正。
教学内容:上网查资料
教学重点:筛选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认真朗读
二、我们的科技角
查找有关机器人、星空或其它科技方面的材料,办一期科技报。
教学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组织和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学难点: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计过年方案。
二、分工合作,做好准备。
一、开展活动,落实方案
二、完成习作
三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三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作者具体记叙了他家解放前养蚕的过程,用饱含深情的笔墨,着重表现了母亲养蚕的辛劳,歌颂了母亲为子女奉献一切的美德。
课文一共有9个自然段,按照两条线索安排材料。
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学习母亲无私奉献的美德。
2、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交流感受。
3、 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指定的字。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了解养春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1) 课文朗读录音。
(2) 搜集有关蚕的资料。
朗读法 自学法 讲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是农村的孩子,应该见过蚕了吧,你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养过蚕吗?见别人养过蚕吗?养蚕容易吗?今天我们要学习老一代文学家巴金写的《春蚕》,从中不仅能知道蚕的生长过程,更能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体会到母亲对孩子那种无私的爱。
1、 生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努力读通课文。
2、 同桌互读,正音。
3、 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再次正音。
4、 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词,读后注意联系上下文以及字典解决。
5、 指名分段读,思考本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 集体交流:(1)本课中词语的意思。(2)课文的主要内容。
边读边画边批,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写出你的问题,你的理解。
小组交流自己的问题,合作解决。
集体交流,并把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写到黑板上,以便下节有重点地去学习。
1、 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正确规范地抄写本课中你认为好的词及那些较难写的字。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弄清喂养春蚕的过程;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填写下表。
蚕的生长过程 母亲干什么,怎么做
蚕卵
极小极小的蚕儿 摘桑叶 擦干 剪成细丝
半寸来长 换大匾 喂整片桑叶
越来越大 分匾 打扫蚕室 深夜添桑叶
快“上山”了 一夜两次 添桑叶 清理蚕沙
“上山”了 捉蚕“上山” 摘茧子
2.师巡回指导
3、填好后同桌先交流。
4、指名上黑板上填,集体交流。
1、自读课文,画出表现母亲辛苦的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在旁边写出你的理解。
2、读后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特别强调如下 的词“照例”“每到这时候”“就靠”“每天清晨”“每天深夜”“总要”“常常看见”“总看见”。
1、师范读,初步领悟。
2、生自由练读,选择你最受感动的地方,试有感情地读下来。
3、读后评议,再读。
4、各小组内比赛读,选出读得特别好的进行全班比赛。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母亲为自己做了些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去回报母亲,把它写到日记上。
春蚕
蚕的生长过程 母亲干什么,怎么做
蚕卵
极小极小的蚕儿 摘桑叶 擦干 剪成细丝
半寸来长 换大匾 喂整片桑叶
越来越大 分匾 打扫蚕室 深夜添桑叶
快“上山”了 一夜两次 添桑叶 清理蚕沙
“上山”了 捉蚕“上山” 摘茧子
辛苦无无私奉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794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