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能帮助我们回顾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教训,为以后的行动提供借鉴。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让自己过得更加幸福和满意呢?以下是专家为大家整理的职场技能提升指南,欢迎大家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一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作者简介:
刘义庆(4-444年),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二
《陈太丘与友期》文章虽短小却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明礼诚信是内容的体现,那么构思巧妙则是写作上的亮点、全文围绕一个“怒”字展开:
(一)太丘怒、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二)友人怒,恶语伤人“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元方怒、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友人“无信”“无礼斥责、
2、对“下车引之”“作出”入门不顾“的反映、
基于以上的分析设定本篇文章的教学标有三:
a、积累文言词语、
b、培养语感,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通过对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很重要,进一步陶冶性情、培养健全人格、
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目标b和目标c为教学重点,目标c为教学难点、
根据课程材准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
(1)自主学习方法、
(2)诵读品味法、
(3)圈点评注法、
a、设计原则:
手段: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
依据:通过品味语言,可以感知人物形象因为“言为心声”、
b、教学环节设置如下几个方面: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选点重敲,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检查预习,扫清障碍尊君在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使用圈点评注的方法,找出喜欢的语句、
选点重敲,总结归纳:明礼诚信乃为人之本、
板书设计:(略)。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三
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自幼才shan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四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无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五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活动目的导入导语引人。展示课题。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整体感知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1、听朗读。
2、自主学习课文。
3、朗读。
4、掌握重点字词。
5、初步疏通文意。
6、复述课文。
7、表演课文。1、出示教学目标。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3、多媒体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质疑提出问题。1、小组讨论。
2、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指导背诵课文。1、出示问题。
2、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原文。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1、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归纳出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拓展训练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6、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六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1.导语引人:展示课题: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2.整体感知。
(1)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
(3)学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3、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4、指导背诵课文。
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5、合作探究。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6、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作业: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附: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七
《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上第二单元8课,是本单元最后一篇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课文。这篇文章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父子情深。
2、教材特点。
这篇文章区别于其他几篇文章之处在于———它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陈太丘与友期》文章虽短小却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明礼诚信是内容的体现,那么构思巧妙则是写作上的亮点。全文围绕一个“怒”字展开:
(一)太丘怒。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二)友人怒,恶语伤人“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元方怒。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友人“无信”“无礼斥责。
2、对“下车引之”“作出”入门不顾“的反映。
基于以上的分析设定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培养语感,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很重要,陶冶性情。
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和培养语感,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难点为通过对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很重要,陶冶性情。
《陈太丘与友期》是叙事性的。其中有包含着议论的内容。这也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也就是说靠它来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方式,确立为“诵读——讨论——诵读”从而收到“书读白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背诵全文任务。
根据课程材准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1)自主学习方法(2)诵读品味法(3)圈点评注法。
1、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讲陈元方小时候的故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们今天学习的《陈太丘与友期》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经典故事呢?师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扫清障碍尊君在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使用圈点评注的方法,找出喜欢的语句。
4、小组学习,质疑探讨。
1〉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师生明确: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
2〉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师生明确:“过中不至”“无信”,“对子骂父”“无礼”
“友人惭”可见其知错能改。
3)友人“怒”友人“惭”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5、思考“过中不至”四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师生明确:友人在元方指责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过中不至”四字不可删去。因为友人失信的依据。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八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主要是在写陈元方的聪明活泼,诚实守信。文中“无信”“无礼”是本文的核心词,作者用元方和友人的对话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七年级的新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学生会感觉很生疏和艰难。在讲课的过程中多给予方法性的指导,进行读、讲、议的方式相结合,进行授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不”等常见文言词。
2、多角度朗读,触摸人物性格。
3、评述人物,辨别是非。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多角度朗读,触摸人物性格。
2、评述人物,辨别是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型】。
教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晚上,我和一个学生约好今天中午2:20在办公室,他找我默写《咏雪》,人没来,我该怎么办?谁帮我出主意?(生答)古代有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事,他是怎么办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
二、朗读。
(投影)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找一生朗读,其他学生做点评。
学生点评时应让学生朗读,老师顺势作以指导。
2、找学生再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投影)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并写上评注,疑难问题旁打上问号。
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请学生按照此法自主学习,根据注释,小组讨论,译读课文。三五分钟后,学生把有疑难的地方说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内容,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四、读文章,品人物。
(投影)1、请以“我从----------的句子,看出-------是--------的人”。
如:我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的句子,看出元方是活泼、开朗的人。
2、根据学生的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时可以有表情和手势。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再朗读,感知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进一步认识人物。)。
五、拓展延伸。
刚才大家读的很投入,对故事理解得更透彻。下面老是想开个记者会,请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起探讨。
预设问题:1、你如何评价陈太丘的做法?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友人、元方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六、书美言,谈收获。
1、学习本文,老师感受很深,于是写了首打油诗以表我心。希望老师的诗是抛砖引玉,激起你的思维之花,写出更美妙的语言。诗如下:
《世说新语》小文章,蕴含道理故事强。告诫人们做事情,诚信有礼记心上。
2、学生写出感受,格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写感言,表达自己对诚信的感悟,让学生在心灵上对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有新的认识)。
小结:自古以来,诚实守信、明礼懂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希望咱班的学生都能继承这些传统,光明磊落的立于天地间。
友人:无信无礼。
知错即改。
元方:聪明活泼。
诚实守信。
【作业设计】。
阅读《王戎识李》,谈谈收到的启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教学反思】。
把《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完之后,细想之余,有以下反思:1、在上课时朗读环节还要加强,让孩子在读的过程中了解人物内心世界。2、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探究部分的时间不宜过多,应充分体现重难点。3,、我虽对“舍、去、委、顾”等词语做了重点讲解,但对一些古代人物称谓落实不够。
汗张。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九
1、了解古今异义词,掌握“期、去、委、引、顾”等实词的含义。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课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较生动地复述故事。
3、引导学生懂得为人处事应信守诺言。
篇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导入新课,示范朗读,明确每次朗读的要求。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
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中人物关系。为分析人物形象做好基础,同时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做到:正确、清楚。
研读课文,具体理解课文大意。
讲解“古今异义词”;指导学生疏通重点句子的解释。
借助注释,知道“期、舍、去、乃、委、引、顾”等词的含义。
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一大差异,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言实词,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子,将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拓展思维,生动复述课文故事。
顺势引导,相机点拨。
复述课文,交流点评。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的表达能力。
作业练习,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合理设计练习。
回家完成作业。
巩固课堂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句子。阅读与课文主题相一致的现代文,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初步的比较阅读、鉴赏的能力。
练习举隅。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有人惭,下车引之。
5、元方入门不顾。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止,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元方入门不顾。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元方对父亲的朋友的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批评的?说明元方又怎样的特点?
2、“元方入门不顾”一句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课文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拓展思考:。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4、阅读秦文君的《一诺千金》,你有何感想?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十
陈太丘与好友相约同行,既是同行,就应该约定时间。于是两人约定在正午十分出发。
正午十分,吃过午饭,正是一日中最悠闲最惬意的时候。乘着时间还早,友人便倚在床头闭目养神。午时的太阳并不刺眼,反倒显得有些无力,斜斜的从窗口射进小屋,投下一个个窗花印下的光斑,投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门口的家猫,趴着。偶尔舔舔自己的爪子,梳理梳理自己白净的毛。“现在这个季节,午后总是昏昏入睡……”想着想着,友人竟就这样倚在床头,沉沉睡去。
窗外小鸟的鸣叫惊醒了友人,友人揉了揉朦胧的睡眼,向窗外望去,不觉一惊:太阳已经偏西,夕阳把天边着上了一层渐变的红色,就像水彩大师调色板上的颜料一样,一点点向西晕开。友人猛的想起与陈太丘的约定,立刻起身,甩甩衣袖,将衣服上的折皱理平,走出门去。
门外,黄牛还在享受着下午的美好时光。它慵懒地趴在地上,半眯着眼,时不时将流出嘴角的唾液舔进嘴里。友人快步上前,拍打它的背,叫它赶紧起来。可谁知,倔强的黄牛就是不听使唤,还和友人对着干。友人越是叫唤,它就越是不动。
终于,也许黄牛是被吵得不耐烦了,摇摇头,不屑地从鼻子里喷出一口气。它开始慢慢挪动。友人可等不及,早就上车,用鞭子抽打黄牛,黄牛吃疼,跑了起来。
到了陈太丘的家门口,正巧遇见元方在门外嬉戏,见有来客,他立刻收起了木质玩具,向前迎了上去。这时,陈太丘早就丢下友人离开了。友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见你迟迟未到,他自己先走了。”元方回答。
友人十分生气,说:“不是人呀,与别人相约同行,却舍弃我自己走了!”
元方说:“我父亲与你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时间了你没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我骂我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听了以后十分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让友人落了个空。友人想:此行去了便无意义,下次再与陈丘太相约而行吧。然而陈太丘下次一定不会再与他相约同行,因为他已经知道他是个不守信之人,两人想要同行,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
夕阳西下,友人骑着黄牛向着夕阳,走向家的方向。这边,友人在回想刚才自己的不当行;那边,陈太丘在考虑着该不该与他继续做朋友。两个人都若有所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十一
太阳高高地升在天上,天空湛蓝湛蓝的,还飘着几朵丝絮般的云彩,气候温暖但不燥热,有时还吹起一缕缕清风。
陈家宅院的门前,一个七岁的小孩在那里玩耍,他叫元方,正在门口踢着蹴鞠。“吱呀”一声,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名男子,他是太丘县的县长,大家都称呼他“陈太丘”。
旁边玩耍的元方正是陈太丘的儿子,他看到父亲,施礼道:“孩儿见父亲如此焦急,是否有事烦扰着父亲?”
陈太丘见是儿子,眉头稍微缓了缓,回答说:“为父与一位好友约定中午一起出行,现已过了正午,好友还未到达,所以在此等候。”
又过了一会儿,陈太丘有些不耐烦了,他叫了一辆马车,刚要上车,又拉住元方,叮嘱他要是友人来了,告诉友人自己已经先乘车走了。
元方听了,两眼直视对方,反驳道“您与我的父亲约定中午见面,正午到了,您还未到达,首先就失去了信用,不仅如此,您还对一个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
元方的话字字在理,直击男子,那男子听了,脸一阵红一阵白的,十分惭愧,嘴里也说不出来,他刚想下车拉住元方,表达自己的歉意,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大门了。
友人十分惭愧,他想”这次我确实做得不对,我以后可要遵守时间,遵守约定,也要向元方学习礼仪。”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十二
在东汉的时候,太丘县的县令名叫陈寔。陈寔有一个比他高两级的友人,平常就很看不起陈寔。有一天,陈寔和友人约在中午12点同行,但过了很久友人还没到,陈寔就先离开了。离开后不久,友人终于到了。陈寔的大儿子叫陈元方,那一年才七岁,此时正在门外戏耍。友人就问陈元方:“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答道:“看你一直没有到,就先走了。”友人就生气了:“他真不是人啊!与我相约同行,却留下我走了。”古时候,父亲是神圣的,友人竟然当着陈元方的的面辱骂陈寔,于是陈元方也生气了:“您与我的父亲约在中午12点。过了十二点您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则是没有礼数。”
友人一想也对,对自己刚才的做法感到羞愧,就走下车去拉元方的手以表和好,但元方并没有理友人,径直回了家。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十三
余**老师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余老师先朗读了这篇短文,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一般用一个课时完成,看看教师是设计怎样的板块训练:一块朗读训练,一块辨析训练,一块品评训练。
先看朗读训练,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出课文的两个层次,这就不是一般的朗读训练,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把握,对课文人物的理解,哪两个层次呢?一层陈太丘与友人的故事,二层友人与陈太秋儿子的故事。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用朗读表现人物中的人物,这就是叫以声传情。一开始,友人很有礼貌,得知陈太丘已去,就发怒,元方就批评客人,友人惭,下车引之,这就是朗读训练。
第二块辨析词语,两个意思比较难与理解的字;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与美字;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两个字形不同而意义相近的字;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这就是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智慧的训练,于是就有了学生安静的思考。完成词语辨析的`过程。接着就有师生的交流,带出对本文文章的翻译,这一块就是解决字词辨义的问题。
第三块品评训练,给学生话题,从文字的一个字(词)读出了什么?从文中的中句话读出了什么?从这篇文章读出了什么?于是又有了学生的思考,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的品析的能力,概括的能力,欣赏的能力,表达的能力。老师和学生在这样的环节进行了有效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老师顺势渗透有关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积累。
这个课,朗读、辨析、品评,三块,每一块都有自己的训练任务,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就教师而言,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教学手法。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清晰的语文课堂结构。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篇十四
《陈太丘与友期》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两则短文中的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篇短文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情节简单而饶有趣味。对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篇短文不仅有趣,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而且易懂,通读数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发地,或者受参考书影响——很多同学认为文章主要讲述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其实不然,《世说新语》主要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因此,我要求学生预习此文后,在课堂上主要以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形式解决字词问题,并通译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义。然后以课堂剧表演、人物风貌品评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此文表现了陈寔、陈纪面对尊者、长者时,不论身份高低,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自学中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品评人物风貌。
评判“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
1、朗读并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朗读节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说新语》、刘义庆及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
一、聆听老师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导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虽然司马懿是上司、主将,但是既然司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军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方正”篇中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也是不论身份差别,只看行事对错的人。
说明:诸葛亮与三国故事,这个话题应该能够吸引中学生的兴趣。然后用这个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与《陈太丘与友期》类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时,能有意识地从“方正”的角度解释。
二、展示我们的预习。
1、写出你所了解的内容:
(1)《世说新语》:
(2)刘义庆: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明确:(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2)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
关于“友人”:老师也查了很多资料,但是没有这个人的详细资料。只知道大概是一个比陈太丘职位高的官员。
说明:首先检查文学常识的预习情况,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世说新语》着重刻画的是人物的精神风貌,而《陈太丘与友期》刻画的是“方正”的品质。
2、多朗读几遍,你会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1)齐读一遍,有没有还拿不准的字?提出来共同解决。
(2)听听同学的朗读,你觉得怎么样?
(3)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提示:这一遍相信你不会读错字,也能够把节奏读出来。
注:第一遍检验读音是否正确无误。尤其注意:不-否,通假字的读法。在学生对其他同学朗读的评价中,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节奏。
说明:学生经过预习,多数人已经能够顺利地朗读。经过齐读、赏读和再次齐读,应该能够达到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的程度,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话,给大家复述一下故事的内容吧!
说明: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并通过已理解学生的复述,使所有同学了解故事内容。
三、理解文章的意义。
1、你还记得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吗?在下面写出来。
明确:
留:人名、地名、物名、职称。
补:补出省略的地方。
换:用现代语言代替文言。
加: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调:调整倒装句语序。
说明:在之前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我已经在翻译的过程中明确了以上几点常用方法。现在回顾一遍,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解释、翻译提供了帮助。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凭自己的能力解释清楚每一个字词。然后解释下列加点字。
期日中。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君与家君期日中。
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明确:
期日中期:约定的时间。
太丘舍去去:离开。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门外戏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同“否”。
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
则是无信则:就。
下车引之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注:(1)“去”的解释要注意古今异义。可举例如:“我去学校。”这句话的古义为:我离开学校;今义为:我去到学校。
(2)知识拓展:对对方一般用尊称,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对己方则用谦称,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荆、贱内、犬子等。
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
注:将文章分文八个小部分,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翻译。如出现翻译不确切的情况(包括关键字词意义解释错误,漏字,未补充省略成分,语序不当等)时,由本小组同学继续翻译。
注:不平均地分为如下八个小部分: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d.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e.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f.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g.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h.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从略。在同学翻译“过中不至”或其他语句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及时指出其翻译的缺点:缺少主语。并提示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陈太丘)去后(友人)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4、理解了文章内容后,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
说明: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学积累文言字词,精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本文字词和内容均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质疑问难和老师的重点字词检测掌握字词意义。在逐句翻译过程中解决句子成分省略时的翻译问题,并巩固翻译时字字落实、调整语序的习惯。这个环节是接下来品评人物风貌的基础,必须一丝不苟地落实。
四、品评人物的风貌。
1、文中真正犯错的是谁?他先后犯了哪些错误?怎么评价这个人?
明确:“友人”,他先失信于陈太丘,又失礼于陈元方。他虽然失信、失礼,但是错而能改。
明确: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虽然“友人”官位较高,但陈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而是坚持原则地到时间就离开了。虽然父亲的“友人”既尊且长,但陈元方不因此而放过他的错误,而是直言指出。
3、你怎么看陈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
注:我们这里评论陈元方,首先告诉大家一个词: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来鉴别这个人物。
事实上,这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真性情的一种表现,是时代的风尚,甚至连非常尴尬的“友人”可能也会称赞他。
但是世易时移,时至今日,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现在这样“入门不顾”是否合适?
明确: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这种不给错误者留情面的行为被视为真性情的体现,是得到普遍赞扬的,因此无所谓失礼。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对于不严重的错误,我们应当原谅;对于严重的错误,简单的道歉是不能原谅的,我们也可以“入门不顾”。
4、你怎么评价陈太丘、陈元方?
陈太丘:守信用,坚持原则。
陈元方:坚持原则,直言对错,有真性情。
5、自由地朗读文章,要把人物的性格因素考虑进来。然后齐读一遍。
说明:这一环节是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并初步领会魏晋六朝人物精神风貌的关键。对三个人物的评价应该不难完成,难点在于“元方入门不顾”的评判。对此,我认为陈元方的行为与“失礼”与否无关,因为当时的“礼”并不认为这样失礼,这是真性情的展现。理解这一点,不仅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也对我国文化中的魏晋风度和精神有所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熏陶机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行为是不提倡的,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是否合适。
五、拓展我们的思维。
1、请你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复述这个故事:你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适当添加内容,如陈太丘离去时的情景,元方在玩什么,元方入门不顾后友人的表情动作等。
2、请你在《世说新语》中找一个有趣的故事,抄写在下面。
明确: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世说新语·忿狷》。
希望大家读一读这本书,就能发现古人原来是非常有趣的的。
六、说说你的收获。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其它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77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