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0:21:14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实用14篇)
时间:2023-11-09 10:21:14     小编:纸韵

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注意教材的使用和教学步骤的安排,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希望这些教案范文能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促进。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一

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二

见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1.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难读难写的生字词。

自己认为需要强化字音的有        ,需要强化字形的有         。

2.    交流自己弄懂的词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词语。

3.    同桌互读课文,把自己经过努力读得很棒的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四人小组合作,概括课文内容,并推荐代表汇报。

1、提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放声朗读全文,思考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a.文中苏轼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找出能体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

b.通过朗读相关句子,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并请同桌作当评价。

4.自由读第1自然段,苏轼的这种情感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具体见学案“当堂检测”部分。

读准、读顺、读通课文,理清大致脉络,理解大致文意,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四

苏轼有一首诗叫做《水调歌头》。这首诗是他在中秋欢饮达旦,挥笔作出这首诗。以表示对弟弟苏辙的思念。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是因为政治处环境的失业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他没有现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思念?什么是思念?思念是感人的情怀;是珍藏于内心的甜蜜是一种深沉的渴望;思念是心绪不宁时勾起的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是满怀激情而无数人倾诉对月儿的喃喃低语;思念是焦虑的等待思念是秋雨缠绵时无言洒落的滴答声;是春风乍起十五面泛起的微波思念;是盛夏如火的骄阳;是寒冬寂寂的夜晚。

如果想过那你何不妨在中秋的晚上给父母打个电话,每家人都团聚在一起一起欢笑一起吃东西,但你却独自一人游荡时请不要伤心去想想你的父母吧,他们把你养大就是希望等自己老了,可以有依靠,你却在哪里?不要说你怎么怎么想念他们那都是虚伪的话,如果你真是个有孝心的人那就抽空去看看你的父母吧任何语言都抵不上一个拥抱。去吧!去看看你的父母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你远走他乡的时候,到你退休在家乡的时候,当你迁居别处的时候,起慢慢的回想与朋友相处,与同事相处与邻里相处的日子,细细地品位朋友情,同事情,还有那同学情,亲情,爱情,故乡情,深深的感受与人为善和和谐谐奇趣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长久,事长久,事长久,情长久,情长久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五

1、会写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相应的语气。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

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品尝观赏眼睁睁心绪不宁

虽然宽慰悲欢埋怨阴晴圆缺

学情预设: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教学措施预设:

指导: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

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再读,读出埋怨。

句子二: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指导: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正是因此他才宽慰。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读出宽慰、低声、吟诵的语气。

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出示生字:读一读检查是否已经真正认识。

2、描红。老师要逐字指导,起笔顿比落笔,字的位置

3、师范写,要求学生注意看间架结构,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4、学生仿写(前台展示)。

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默读课文,思考: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他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4、任选一两段展示朗读。

5、展示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6、谈谈你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并背给大家听。

7、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小组内准备展示任务。(五分钟)

2、展示汇报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学情预设: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学生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

教学措施预设:

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

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

措施(一)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学生讨论。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二是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课,饱受离别之苦。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更勾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绪不宁。

三是与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别已久。着重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意思

(2)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措施(二)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措施(三)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a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b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c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搜集展示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小结: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指名读赛读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出示生词自由练读指名读。

苏轼朝廷苏辙婵娟皓月当空宽慰玩耍吟诵。

躺下埋怨眼睁睁时隐时现观赏品尝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师小结。

四、初读4、5。

1、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交流: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近苏轼的身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指名读同学点评。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自由读指读。

(2)范读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齐读。

四、释疑。

1、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指名说。

2、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离()阴()圆()。

美()亮()远()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赏()陪()偏()。

要()尝()倍()遍()。

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作者邮箱:gaotian111981@.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七

二、进入新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四小节,同学们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遍,划出课文中表现苏轼孤独的词语。

他又在埋怨什么呢。

他又问什么要埋怨月亮呢?

因为他觉得月亮也在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苏轼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亲人常常很难相聚。

指导朗读,注意要把他孤独的感觉和他埋怨的语气读出来。

大家来想一想,这一小节最后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的呢?他可能还会想些什么?

他一直这样埋怨下去了吗?(一位学生读第五小节)。

这是他似乎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他什么呢?

(说明他与常人不同,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想到这里,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佳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八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3、指导朗读。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九

他又是怎么样过节的呢?

二、进入新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四小节,同学们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遍,划出课文中表现苏轼孤独的词语。

他又在埋怨什么呢

他又问什么要埋怨月亮呢?

因为他觉得月亮也在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苏轼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亲人常常很难相聚。

指导朗读,注意要把他孤独的感觉和他埋怨的语气读出来

大家来想一想,这一小节最后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的呢?他可能还会想些什么?

他一直这样埋怨下去了吗?(一位学生读第五小节)

这是他似乎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他什么呢?

(说明他与常人不同,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想到这里,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佳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小结

苏轼这一美好愿望通过月亮送给了弟弟,送给了亲人,也送给了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这首诗流传至今的原因,也希望这一美好的愿望能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十

1、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体会作者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1、投影出示要求

(1)练读课文后生字。

(2)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隐藏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4、指导朗读《水调歌头》这首词,重点是朗读后面几句话。

1、对“屈、悲、缺”等字进行书写指导。

3、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不懂意思的词语。

1、抄写生字词语;

2、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听录音,感受《水调歌头》这首诗歌描绘的意境。

了解苏轼生平。

齐读课题。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练习朗读自己课文。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生思考后自由作答

练习朗读背诵

2、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词境界阔大,风格豪放,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

但愿人长久教学时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齐读《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朗读《水调歌头》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齐读课题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

(b突出第2小节朗读的欢喜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理解第四小节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埋怨月亮的话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2、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

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第4~6自然段

2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十二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完美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资料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齐……一齐……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齐读书,一齐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重亲情

转念

宽慰}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十三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四小节,同学们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遍,划出课文中表现苏是孤独的词语。

他又在埋怨什么呢

他又问什么要埋怨月亮呢?

因为他觉得月亮也在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苏是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亲人常常很难相聚。

指导朗读,注意要把他孤独的感觉和他埋怨的语气读出来。

大家来想一想,这一小节最后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的呢?他可能还会想些什么?

他一直这样埋怨下去了吗?(一位学生读第五小节)

这是他似乎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他什么呢?

(说明他与常人不同,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想到这里,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佳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晴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苏使这一美好愿望通过月亮送给了弟弟,送给了亲人,也送给了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这首诗流传至今的原因,也希望这一美好的愿望能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篇十四

导入新课:

苏轼是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师及时指导表演)。

小组展示:

1组展示:介绍有关苏轼的资料。

2组展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7组展示:感情朗读全文

3组展示: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如何?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4组展示: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哪些词能够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5、6组展示:苏轼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谈自己的体会。

8、9组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10组展示: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11、12组展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总结: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完美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让我们一齐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6911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