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总结应该突出重点,将观点和结论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出来。借助下面这些总结案例,相信大家可以更好地掌握总结的要领和技巧。
星星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巩固本课学过的生字,指导书写“最、数、满、颗”这四个。
3、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和大自然的美丽奇妙,展开想象,体会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鲜花和星星》,请小朋友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带轻声和儿化的词语。
师:这是一首很美的小诗,想读吗?别急,老师发现这首小诗中带轻声的词语特别多,如果能把这些词读好,我们就一定能把这首小诗读好。试一试!
ppt出示:星星喜欢这里那里到了。
晚上花儿睡了数着地上。
生练习读,师巡视指导。指名读词语,评价,指导读准轻声。教师范读轻声和儿化音。
学生齐读。
3、指名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孩子边听边思考:这首小诗的每一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交流,ppt出示课文,让学生清楚地看出第一部分写了地上的鲜花多;第二部分写了天上的星星多。
【通过ppt出示课文,学生对诗歌的结构和内容一目了然。】。
二、互动探究,感悟文本。
1、走进第一部分,感受鲜花的多和美。
(1)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说说从哪儿听出鲜花的多?
指名一名学生读。
(2)交流:理解“满地”。
师:小朋友们想象一下,“满地的鲜花”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说,教师用ppt出示满地的鲜花图。
师:你能读好“满地’,让我们听出鲜花的多吗?
生读,评价。
(3)指导理解“这里”、“那里”。
老师这里有两朵花,谁愿意到草地上来补花,把老师准备好的红花贴在这里,黄花贴在那里。
生上台贴花。
师:为什么要这样贴?
学生说后教师小结:你说得很对,离我们近一点的地方叫“这里”,离我们远一点的地方叫“那里”。你贴得很对。
(4)指导朗读。师:你能读出鲜花的多吗?
生练习读,指名读,评价。
这么美的鲜花,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呢?
指名说,教师用ppt出示些鲜花的词语,让学生积累。
(6)展开想象,指导读背。
师:如果你站在这花丛中,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指名说。
师:是呀,这草地简直成了花的海洋,站在这美丽的花丛中,看着这么多五颜六色的鲜花,闻着花的清香,多舒服呀!大自然真美呀!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背背吧。
学生读背。
(1)听师范读第二部分,学生闭目想象。
(2)交流: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星星多吗?什么样的星星?
学生发言。
师:你数过星星吗?在数星星的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
(3)指导读背。师:闪烁的星星是夜空的眼睛,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美妙的感觉,真让人喜爱。相机出示ppt(满天繁星)读一读吧。
生朗读,看图背诵。
(4)ppt出示“棵”与“颗”
让学生说说字形、用法有什么不同。
选择正确的词填空:ppt出示:
考考你:
一()青松一()宝石。
几()星星两()小草。
一()大树一()石子。
3、有感情地读背整首小诗。
师:《鲜花和星星》这首小诗多美呀,她向我们展现了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美景,让我们捧起书,美美地读一读整首是吧。
学生读背。
三、迁移练习,学做小诗人。
示范引路。
师:学了课文后,老师也做了一回小诗人,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读吗?
出示:我喜欢花丛中飞舞的蝴蝶:
这里一只,
那里一只,
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生朗读。
2、尝试练习:
师:你们想不想做一回小诗人呢?
ppt出示:
我最喜欢。
秋天满地的菊花:
这里,
那里,
真比。
学生讨论,尝试发言,集体评价。
ppt出示:
草原上,遍地都是牛羊,真比学生尝试。交流。
【在课文的基础上,用老师的小诗做迁移,学生也有了创作的冲动。】。
五、总结课文,指导写字。
2、ppt出示本课生字,认读。
3、指导书写:最、数、满、颗。
师:你觉得每个字在写时需要提醒大家什么?
生说,师相机点拨范写。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交流评价。
多美。
文本解读:
一、意境美。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诗歌情景交融,意境优美。作者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却有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向孩子们展现了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美妙动人的情景,给孩子们无限神奇的想像空间。再将孩子置身这美妙的世界中数着鲜花和星星,带给儿童美好的体验和喜悦的感受。
二、语言美。
诗歌语言虽然浅显易懂,却精炼准确,生动传神。两个“满”字精炼传神地写成了鲜花和星星的数不胜数,带给孩子无限想像的空间。“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和“这里一颗,那里一颗,”这两组工整的短句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天真地数鲜花和数星星的情景。另外诗歌中较多的带轻声和带儿化的词语让孩子们读起来抑扬顿挫,很有韵味。
三、形式美。
诗歌共两个部分,分别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内容清晰,结构相似,便于学生朗读和模仿。
教学内容:读悟课文,指导书写。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后,我有以下感受:一、学生带着想象走进诗歌,在想象中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美和意象的美,语言之美和自然之美流淌进学生的心田,学生在课堂的的感觉是幸福的;二、创作诗歌让孩子们的灵性迸发,孩子们充分调动自己的观察积累,模仿课文的语言,说出了一首首活泼的小诗。三、生动的字词训练穿插其中,让课堂动静结合,趣味盎然。四、具体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爱上读诗,从轻声到儿化,再到整首诗的朗读,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韵味。
星星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了解“变奏曲”在文本中的运用,把握上下两节在主体与变奏上的关系。
4、感受诗歌语言,初步了解诗歌的语言特征,指导写诗要点并仿写。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把握“星星”“诗”“蜜蜂”“晚上”“萤火虫”“春天”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
感受时代脉搏,体会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静谧的星空是一个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让人放飞心灵的地方。
诗人介绍,了解时代背景。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感受。
3、诗意地仿写。
三、深情地朗读。
教师提示注意上下节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学生自由读。点名学生简单谈谈朗读的体会;两名学生分节朗读。教师点评并示范朗读。
四、细腻地感受。
1、谈感受:整首诗给同学的感受或说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两个词来表达。
2、品读交流:学生从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品味语言。
小结:
(1)请找出上节诗中象征光明美好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______的世界”来说话。
(2)请找出第二节诗中象征黑暗冷酷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______的世界”来说话。
3、总结:把握星星的象征意义,诗人的情感。
4、请同学们找出两节诗在内容和句式上的异同。
五、诗意地仿写。
请用“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来写几句诗,表达你内心的期盼。学生写作,展示。教师示范。
六、总结。
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和苦难,那虽然迷惘失落却不失坚定的希望,无论是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人,乃至整个民族,这种信念永远都是鲜亮的。
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北岛《回答》。
星星教学设计篇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设置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诗歌中的意境。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朦胧诗派的语言特色。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渗透思想教育。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1、分析《帆》的意象。
2、仿写。(见练习)。
星星教学设计篇四
1、学生能够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儿歌。
2、复习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学会写两个生字:真颗。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儿歌。
2、学会写两个字:颗、真。
一、去“生字园”玩(复习生字词并写两个字)。
我们先去生字园看一看!
1、玩游戏:种鲜花,复习生字词。
很多带有字词宝宝的鲜花,只要你们大声喊出字词宝宝的名字,鲜花就可以种到草地上去了。
请同学们赶紧到自己的生字园里去玩一玩这个游戏。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种的鲜花最多。
2、写生字:真颗。
师点击“写一写”,显示两个生字:真颗。
(1)生自学生字。
师:小朋友真厉害,一下就把它们找出来了。它们是谁?(真颗)。
师:它们是怎么写的呢?只要点击生字宝宝下面的“看笔顺”,生字宝宝就会带着我们写一遍。请你们赶紧打开“写一写”,点击“看笔顺”,跟着生字宝宝写一写,比一比,看谁写得最认真。
(2)你们会写这两个生字了吗?请伸出你们的小手指,我们一起来写一遍。
生说笔顺,师在黑板上范写这两个字。
(3)你们真厉害,这么快就会写了。在这两个字里出现了两个新的部首,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真字是十字头;颗字是页字旁。)生边说师边用红笔描出两个部首。
要写好它们,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谁来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
生提醒重要笔画。
(4)请同学们到书上找到这两个字,描一描,再把每个字写一个。(生写字,师提醒坐姿)。
(5)反馈指导。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写的字和生字园的生字比一比,看看哪里写得最漂亮,把你觉得写得不够好的地方改一改。
二、朗读屋。
显示儿歌: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师加动作范读)。
师:我读得怎么样?你们能不能把对花儿们的喜欢也用儿歌读出来?(自由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得怎么样?(读得好,奖励一朵花。)(贴小花)。
师:谁再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贴小花)。
师:还有谁想读?师评:你也读得不错,也送朵花给你。
师:还有谁想来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师:你们得可真棒,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遍,好吗?(齐读)。
2、看星空图,学生通过电脑辅助练读好第二小节。
过渡:我们在草地上看鲜花读儿歌,真是太高兴了,把时间都给忘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这时,花儿们该怎么样了?(生:花儿睡了)。
师:你们猜,谁又会眨着小眼睛跑出来呢?(生:星星)。
师:夏天的晚上,满天都是一闪一闪的星星,可漂亮了,你们看!(播放动画歌曲《闪烁的小星》)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
3、读好整首诗,试背诵。
过渡:现在我们把整首儿歌连起来,你们还能读好它吗?
师:请小朋友们拿好书,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师:大家读得真美。我建议分男女生比赛读一读,好不好?谁读得好,就能获得这颗美丽的小星星。(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为什么?)。
师:老师觉得男生读得宏亮优美,女生读得婉转动听,都很不错,各得一颗星。
师:这么美的儿歌,我们要把它记在心里面。有哪位小朋友已经记住它了?能背的小朋友站起来,加上表情和动作,把儿歌美美地背一遍。不会背的小朋友,拿好书跟着一起读。(表演读)。
三、知识窗。
过渡: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欣赏的鲜花和星星都是那么多又那么美,你们想想,大自然还有什么景物也像它们这样又多又美呢?(指名说)在“知识窗”的“风景园”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景物,想去看看吗?请大家看大屏幕。
1、进入知识窗的“风景园”(师先在大屏幕上演示)。
(1)师先介绍再示范口头填诗。
鱼儿、海鸥、葵花、椰子树、荷花、羊儿(师指图和学生一起说),看到这么多美丽的景物,我真像学着儿歌《鲜花和星星》那样,也为它们编首儿歌。你们看,海里的鱼儿真是又多又美。我最喜欢,海里快乐的鱼儿:这里一条,那里一条,真比沙滩上的贝壳还多。
过渡:老师说得好吗?小朋友,只要你们仔细去看一看,再发挥想象说一说,能说得比老师更好呢!(师点击返回)。
(2)生在电脑上自由选说。
请你们打开自己的知识窗,进入风景园,也去点一点,看一看,说一说吧,里面的每一幅景物都可以点击放大。(生说图)。
(3)学生汇报。
师:她说得好吗?夸夸她,还有谁想说?(再点几名学生说)。
小朋友们,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奇妙多彩啊,你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习,等将来长大了,就可以去美丽的大千世界探索更多的奥秘了。
星星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儿歌。
2、复习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学会写两个生字:真颗。
3、通过网上拓展学习,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神秘宇宙的探奇心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儿歌。
2、学会写两个字:颗、真。
3、使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掌握一定的课外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到网络教室来上语文课,还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我们上课,你们高兴吗?比一比,看一看,谁的表现最最棒!
开始上课:
一、去“生字园”玩(复习生字词并写两个字)。
我们先去生字园看一看!
1、玩游戏:种鲜花,复习生字词。
很多带有字词宝宝的鲜花,只要你们大声喊出字词宝宝的名字,鲜花就可以种到草地上去了。
请同学们赶紧到自己的生字园里去玩一玩这个游戏。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种的鲜花最多。
2、写生字:真颗。
师点击“写一写”,显示两个生字:真颗。
(1)生自学生字。
师:小朋友真厉害,一下就把它们找出来了。它们是谁?(真颗)。
师:它们是怎么写的呢?只要点击生字宝宝下面的“看笔顺”,生字宝宝就会带着我们写一遍。请你们赶紧打开“写一写”,点击“看笔顺”,跟着生字宝宝写一写,比一比,看谁写得最认真。
(2)你们会写这两个生字了吗?请伸出你们的小手指,我们一起来写一遍。
生说笔顺,师在黑板上范写这两个字。
(3)你们真厉害,这么快就会写了。在这两个字里出现了两个新的部首,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真字是十字头;颗字是页字旁。)生边说师边用红笔描出两个部首。
要写好它们,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谁来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
生提醒重要笔画。
(4)请同学们到书上找到这两个字,描一描,再把每个字写一个。(生写字,师提醒坐姿)。
(5)反馈指导。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写的字和生字园的生字比一比,看看哪里写得最漂亮,把你觉得写得不够好的地方改一改。
二、朗读屋。
1、看鲜花图,指导读好第一小节。
显示儿歌: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师加动作范读)。
师:我读得怎么样?你们能不能把对花儿们的喜欢也用儿歌读出来?(自由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得怎么样?(读得好,奖励一朵花。)(贴小花)。
师:谁再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贴小花)。
师:还有谁想读?师评:你也读得不错,也送朵花给你。
师:还有谁想来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师:你们得可真棒,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遍,好吗?(齐读)。
2、看星空图,学生通过电脑辅助练读好第二小节。
过渡:我们在草地上看鲜花读儿歌,真是太高兴了,把时间都给忘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这时,花儿们该怎么样了?(生:花儿睡了)。
师:你们猜,谁又会眨着小眼睛跑出来呢?(生:星星)。
师:夏天的晚上,满天都是一闪一闪的星星,可漂亮了,你们看!(播放动画歌曲《闪烁的小星》)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
3、读好整首诗,试背诵。
过渡:现在我们把整首儿歌连起来,你们还能读好它吗?
师:请小朋友们拿好书,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师:大家读得真美。我建议分男女生比赛读一读,好不好?谁读得好,就能获得这颗美丽的小星星。(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为什么?)。
师:老师觉得男生读得宏亮优美,女生读得婉转动听,都很不错,各得一颗星。
师:这么美的儿歌,我们要把它记在心里面。有哪位小朋友已经记住它了?能背的小朋友站起来,加上表情和动作,把儿歌美美地背一遍。不会背的小朋友,拿好书跟着一起读。(表演读)。
三、知识窗。
过渡: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欣赏的鲜花和星星都是那么多又那么美,你们想想,大自然还有什么景物也像它们这样又多又美呢?(指名说)在“知识窗”的“风景园”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景物,想去看看吗?请大家看大屏幕。
1、进入知识窗的“风景园”(师先在大屏幕上演示)。
(1)师先介绍再示范口头填诗。
鱼儿、海鸥、葵花、椰子树、荷花、羊儿(师指图和学生一起说),看到这么多美丽的景物,我真像学着儿歌《鲜花和星星》那样,也为它们编首儿歌。你们看,海里的鱼儿真是又多又美。我最喜欢,海里快乐的鱼儿:这里一条,那里一条,真比沙滩上的贝壳还多。
过渡:老师说得好吗?小朋友,只要你们仔细去看一看,再发挥想象说一说,能说得比老师更好呢!(师点击返回)。
(2)生在电脑上自由选说。
请你们打开自己的知识窗,进入风景园,也去点一点,看一看,说一说吧,里面的每一幅景物都可以点击放大。(生说图)。
(3)学生汇报。
师:老师刚才听大家说得特别好,谁想说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说)。
师:她说得好吗?夸夸她,还有谁想说?(再点几名学生说)。
四、教师总结。
小朋友们,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奇妙多彩啊,你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习,等将来长大了,就可以去美丽的大千世界探索更多的奥秘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星星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朦胧诗的解说及作者简介: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4、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5、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6、“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四、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五、作业设计: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星星教学设计篇七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星星教学设计篇八
1、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
3、 通过感受问题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20道2分钟)订正(1分钟)
1、 师:同学们,新学期又开始了,淘气学校里的星星合唱队,有了新的人员变化,你们来看。(ppt展示图片)
2、 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仔细观察,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10秒)
3、 生汇报:合唱队原来有52人,今年有9人毕业了,又新加入15人。
4、 我们刚才做的事情其实就是第一步:审题——找信息。(附板书)
2、 师总结:因为新加入的人数15人大于毕业的人数9人,所以合唱队的人数比原来多了。(板书:多)(ppt)
3、 师总结:看来我们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并不用精确的计算,只要仔细观察,运用估一估或者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就能快速轻松地解决出问题来。
1、 师:那么到底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呢?这是今天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弄清问题)谁可以列式。
生汇报:52-9+15=(板书:列式)
2、 还有什么方法?(52+15-9=)
3、 方法一:52-9+15= 方法二:52+15-9= 方法三:15-9=6(人)52+6=58(人)
4、 同学们观察两个综合算式,发现和前两天我们学的有什么不同?(加减混合)
5、 揭示主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板书课题)
7、 老师找正确的例子,展示给学生看。一起进行检查,并相机板书:汇报、单位、答。
8、 师总结:看来我们做这种加减混合的计算题,不管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应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板书:左 右)(ppt)
9、 老师在展示一些错误的本子,让学生找出哪里出错。并让学生反思。
过渡:刚才我们探究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知道了运算顺序必须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学以致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淘气和他度过周末的一天。(ppt)
师:淘气这一天碰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来帮他一起解决吧。你们愿意吗?
1、 师:淘气清晨从家里出来,走出小区来到车站坐公交车,你们看,他又发现
了什么数学问题?
练习本上列式,让同桌检查,如果他列对了,你就一只手捂住嘴一只手给对方竖个大拇指。
3、 淘气坐上公交车去哪了呢?原来是去图书馆。他又碰到了新问题。下面我们按照做题步骤,小组合作,帮他解决。
4、 下午淘气有去上了美术课外班,你们瞧这是他们在课上做的作品,可是老师课后要统计一下还剩多少个易拉罐,想让小朋友们帮忙算算。
5、 上完美术课后,淘气高兴地回家了,他在小区里碰上了熟悉的张阿姨和王叔叔,你们看(ppt)叔叔考了他一个小问题。(全班一起审题,个别学生列式)
6、 下午淘气又从图书馆来到了笑笑的家做客,瞧,他们和机灵狗在玩摆画片。他们在为机灵狗到底有多少张画片这个问题而争论呢?我们做个小裁判帮他们评判一下吧!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星星教学设计篇九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课时。
:多媒体、课文朗读带。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
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
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二、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思考: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教师明确:《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三、研读揣摩。
2.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3.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四、课堂小结。
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教学设计篇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星状图案设计方法。
2、欣赏作品中、生活里星状纹样的运用,感受其造型美感。
3、培养学生的创作设计能力,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星状图案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难点:运用点、线、面、色设计不同美感的星状图案。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关星星的图形并收集图片资料、彩笔。
(教师):剪刀、纸张、相关课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星状的图形?
师:找到了吗?你们看了后有什么感受?
生:太美了……。
(二)讨论星状图案的设计方法。
1、星星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生:星状图案可以是五个角、四个角或多个角的。(课件演示)。
师:不同造型的星状能产生不同的美感。
2、星形图案边线有什么不同?
生:有直边形、弧形边线、粗细处理、虚实处理。(出示图例)。
3、我们应该怎样设计星星的图案?
生:可以设计成放射状、回旋状;点状;线状、色块等,再涂上颜色。
师:点、线、面的处理使星状图案更具装饰性。
(三)欣赏学生作品。
师:刚才小朋友都表现得特别好,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小朋友的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设计星星的形状的。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些作品怎么样?
(四)用绘画形式设计星状图案。
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你最喜欢的星状图案好吗?
作业要求:
1、用绘画的形式设计星状图案.
2、大胆创意,细心装饰.
学生设计时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示:看看谁的星星最闪亮。
请小朋友们将你们自己设计好的星状图案张贴到黑板上展示,看看谁的星星最闪亮。
(六)课堂小结。
小朋友,只要你们仔细留意身边,就会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星状图案的物品,他们虽然是星状的,却有着不同的变化和色彩,都十分美丽,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美。今天的作业是收集生活中有星状图案的物品或图片,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交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彩纸、彩泥、彩绳、剪刀。
(教师):剪刀、彩纸、彩绳、相关课件及图片资料。
(一)谈话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哪些地方使用过星星的图形?
生:衣服上、裤子鞋子上、灯饰上、相框上……。
师:是啊,生活中星状图案随处可见,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同学们收集到的图片,看看设计师们的独特思路。(学生讨论)。
(二)教师示范剪五角星,学生模仿剪。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学五角星的剪法。
步骤如下:(课件演示一次后再跟教师一起做)。
(1)正方形纸对折。
(2)确定轴点,并沿箭头方向折。
(3)以轴点为中心,沿箭头方向进行二折。
(4)以轴点为中心,沿箭头方向进行三折。
(5)将轴点对边剪下后打开。
(三)装饰星形图案。
师:怎样装饰剪好的星形图案呢?请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
点的变化:大和小,圆点和方点。
线的变化:曲线,粗细,虚实,交叉。
面的变化:面的大小,色彩对比。
排列变化:放射状,回旋状等。
课件展示。
(四)分小组设计制作星状物品。
作业要求:
1、分组折剪五角星并进行装饰。
2、将彩星装饰到各类物品上。
(五)作业展示,师生共评。
星星教学设计篇十一
1、月亮姑娘升起来了,仿佛正悄悄地对身边的小星星说话。
2、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对你微笑。
3、天空中的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
4、仲夏夜,清风徐徐吹来,明月追赶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5、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正在窃窃私语。
6、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7、月牙儿下边,柳梢上面,有一对星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儿和轻摆的柳枝。
8、月亮出海了。在腾空的一瞬间,它仿佛猛地一跳,浑身披满水花,让多情的大海把它冲洗得分外明丽和洁净。
9、冷月高挂枝梢,寒风把光秃秃的树枝,吹得呼呼直叫。
10、圆月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笑容。
11、月亮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梳理着白花花的月光。
12、月亮,圆圆的,像纺车,纺着她浪漫的遐思。
星星教学设计篇十二
1.用跳跃的声音唱出小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形象。
2.用”叮“和”恩“配唱。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重点难点:
1、用跳跃的声音唱出小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形象。
2、环境与材料音乐录音带。
3、指导用”叮“和”恩"配唱。
一次备课。
欣赏歌曲。
--教师为幼儿播放《闪烁的小星(一)》和《闪烁的小星(二)》。
--讨论:这两首歌里唱到的小星星有什么不同?
学唱歌曲。
--播放《闪烁的小星(一)》,教师可请幼儿起立,双手举过头顶,作捏拢放开的动作,模仿小星星闸眼睛的样子,同时跟唱。
--播放《闪烁的小星(二)》,请哟额面对小椅子,蹲下,双臂放在小椅子上,头枕双臂,闭上眼睛模仿小星星睡着的样子,同时跟唱。
合唱。
--幼儿分为两组,一组唱主旋律,一组唱衬词,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合唱。
--讨论: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眨眼睛的小星星?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睡觉的小星星?
--将《闪烁的小星(一)、(二)》连起来演唱。
星星教学设计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的能力。
3、理解诗歌内容,能抓住有关词句理解夏天鲜花和星星的繁多。
朗读、背诵诗歌。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儿童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美好。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三课鲜花和星星(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这课的生字词,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生字词)(读第二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轻声)。
意图:
1、学生复习巩固词语:
2、让学生读好轻声的词语,为下面进行的朗读课文做好准备。
指名读。
师:读的真棒,你瞧!花儿都像你们绽开了笑脸(一起读)!
2、复习课文。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
课件出示填空:我最欢夏天的()和()。
(指名学生读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答案一起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读一段。
1、师:大自然真美啊!一年四季都开满了美丽的鲜花,你知道夏天有哪些鲜花吗?(茉莉、葵花、荷花、虞美人、夜来香……)。
(引导:你能把花说的美一点吗?怎样的什么花)。
2、师:小朋友们说的真棒,老师奖励你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鲜花。
(欣赏示图)。
师:看了这些鲜花、你想说什么?(很美很漂亮颜色很多…)。
相机:颜色这么多这么美,用成语怎么说?(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
3、师小朋友们的赞美声中,花儿们开得更鲜艳了,这么美的花儿你喜欢吗?(喜欢)。
4、课件出示: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
1)指名读,评价:你读出了对鲜花的喜爱。
2)指名读,师:老师听出来了满地你读得特别好!(满地加点)。
3)什么叫满地呢?(板书:满地)。
(就是到处都是很多很多地上全是各种颜色各种各样的鲜花)。
4)课件出示图片理解。
谁能读好这个词指名齐读。
评价:
1鲜花真多啊,
2到处都是鲜花。
5)、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指名读评价:你读出了对鲜花的喜爱。
指名读评价:你的笑容像鲜花一样美。
愿意读的小朋友一起读。
5、过渡:你从书上哪句话读出鲜花是满地的呢?打开课本赶快读读下面的一句话找一找。
1)指名学生说。
相机:课件变红:这儿一朵那儿一朵。
2)老师引读:是啊!这儿也是花那儿也是花、
(读到这儿、那儿做手势理解)。
师:平常我们把离我们近的地方我们称这里,;离我们远的地方我们叫那里。
来,我们边做动作边读。
3)引读:真比(课件:真加点)————(生: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课件:还加点)。
4)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3人(这儿一朵那儿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评价:老师好像看到了一片鲜花的海洋。
评价:你的朗读让大家感觉鲜花又多又美。
评价:通过你的朗读,老师听出了你特别喜欢鲜花。
6、师:夏天的花儿又多又美,让我们捧起课本一起美美的读第一段!
7、师;如果你站在这美丽的花丛中,你最想干什么?(指名学生想像说话)。
8、师:老师也想在——那就让我们一起在鲜花的海洋里尽情的欣赏美景吧!(课件放音乐:背诵第一段)。
先自己试试能不能把记住了。
谁来试试(你陶醉在花的海洋里了)。
我们一起来。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我们在草地上看鲜花读儿歌,真是太高兴了,把时间都给忘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这时,花儿们该怎么样了?(生:花儿睡了)。
1、(课件出示:到了晚上花儿睡了)。
师:嘘!不要吵醒熟睡的花儿,谁来读?(指名学生表演读)。
2师:你们猜,谁又会眨着眼睛跑出来呢?(生:星星)。
1)师:夏天的晚上,满天都是一闪一闪的星星,可漂亮了,你们看!
(播放动画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
2)师:你们知道哪些星星的名字?(牛郎星织女星北斗星…、)。
(多的数也数不清)。
师:是啊!满天都是星星,真多呀!
1)(课件出示:我数着天上的星星,这儿一颗那儿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指名读。
点红颗。
2)师:星星是一颗一颗数的,这个颗你是怎样记住的?(教“页”)。
师:我们还认识一个棵出示:棵。
你知道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预设:颗是数小小的东西,对,就是颗粒状的东西,还可以说一颗什么?而棵呢?数树的,对,数植物的,可以说一棵什么?)。
3)总结:你真棒,颗是用来数颗粒状的东西(课件出示:一颗珍珠,一颗牙齿,一颗子弹),而棵是数植物的(课件出示:一棵树一棵草一棵花)。
4)谁再来数数星星。
评价:老师好像看到了满天星光(课件:满天加点)(板书:满天)。
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想和你一起数数星星,这儿那儿到处都是(课件:这儿那儿加点)。
评价:是啊!星星真的比花儿还要多,(课件:真还加点)。
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已经看见了这又多又亮的星星、
师:我建议分男女生比赛读一读,看看谁更棒?
(男女生分读第二段)。
师:老师觉得男生读得宏亮优美,女生读得婉转动听,都很不错,打成平手!
师:看了这样美丽的星空,你最想干什么呢?
出示句式:看着满天的星星,我真想()。
(预设:我想和小星星说悄悄话想和小星星做游戏…、想讲故事给小星星听…)。
师:好,那现在就让我们闭上眼睛,随着音乐一起到星空中和小星星玩耍吧!
(放音乐背第二段)自由背,齐背。
师:瞧!夏姐姐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礼物,让我们一起拿起书美美的读全文。
(学生拿书配乐朗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完成这首小诗。读给同桌听听(自由练习,指名说说)。
(课件出示句式)(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指导写字。
1、师:下面又到我们写字的时间了,看看今天我们要写的生字宝宝,你认识吗?
(出示生字一起读)。
2、看看这两字有什么共同点?
3、虽然都是左右结构,但也不同,你发现了吗?
晚:左窄右宽。
颗:左右等宽。
4、指导书写。
晚:左窄右宽日写的瘦长,右边的免中间是一个扁口撇要一笔写成,竖弯勾要写的舒展。
颗:左右等宽,果的最后一笔是点,左右写的略为紧凑一些。
(评议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快速的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多媒体课件呈现出的立体的教学模式,不仅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而且更能为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究,提供雄厚的基础。
星星教学设计篇十四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朦胧诗的解说及作者简介: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4、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5、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6、“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四、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五、作业设计: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星星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提示:通过这首歌曲,让孩子了解一些关于天文的知识,学会数数。
舞蹈动作:
1.扩指,左右摆动。
2.扩指,颤动。
3.双手伸过头顶,掌心向上。
4.伸手平举,慢慢向上。
5.双手举过头顶,左右摆动。
6.屈肘,双手手背弯曲,身体左右摆动。
7.双手下垂,耸肩。
8.身体向右倾,双手手指张开摆动。
9.身体向左倾,双手手指张开摆动。
小星星曲谱、歌词、舞蹈动作以及动作分解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58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