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经过认真评估和修订,以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学生的需求。在教案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是一些教案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一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将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7章:三角形;。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第一周5.1相交线。
第二周5.2平行线。
第三周5.3平行线性质5.4平移。
第四周数学活动,小结与单元检测活动。
第五周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六周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3多边形及其内角。
第七周7.4镶嵌活动小结期中考试。
第八周8.1二元一次方程组8.2消元五。
第九周8.3再探实际问题和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一周9.1不等式9.2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十二周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9.4课题学习。
第十三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四周10.1统计调查。
第十五周10.2直方图10.3课题学习。
第十六周进行复习。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
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三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数统计表的结构及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数据计算与表格填写。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通过制统计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讲述练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这节课我们进行巩固练习。
2.复习。
让学生观察教材52页例1统计表提问:制一张合格的统计表的步骤是什么?(要求边看书边讨论,然后回答)。
制复式统计表的步骤:
(1)设计“表头”
(2)定纵横栏目各需几格。
(3)画表。
(4)填写数据(包括总计、合计)。
(5)写上名称、制表日期
3.巩固练习。
在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方法:指导做题,让学生研究后再制表。
(1)提问:“各年级”和“全年级”各表示什么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结合题目说一说制表的步骤。
4.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方法: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计数填写的位置,全班齐练。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弄清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准确计算。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差后,发现普通的问题要统一纠正。
5.深化练习。
练习十一第6题,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试做。
教师引导,表中各班占总数的百分几中的总数指的是谁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做后讲评。
6.全课总结。
有关统计部分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因此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7.作业(补充)。
(1)请把下面统计表填写完整。
双林衬衫厂去年各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1993年1月。
(2)填表。根据统计要求将下表填写完整。
东方小学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四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教具教法:讲解法。
教具:图片。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
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
2、辨认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
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
四、全课总结。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五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应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应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一、 揭示课题
二、复习基本思路
三、对比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应用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1、口答列式
(1)78的1/3是多少?
(2)36的3/4是多少?
(3)4/7的1/2是多少?
提问: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怎样算?
2、根据下面的条件找出单位1的量,说出数量关系式。(见可件)
提问:从上面的练习中你发现在分数应用题里,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指出: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的数量,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的规律,单位1的.数量乘几分之几,就等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这是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1、做复习第11题
2、做复习第13题
3、做复习第14题
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这两题都是比的知识的应用题,为什么列式不一样?
复习题9、12、13题
教学气氛好,同学们的表现欲强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烬、渣、滓”。.能区别音同或音近的字;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阅读课文,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3、能查找资料或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保护环境,预防沙尘暴的方法。
4、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能查找资料或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保护环境,预防沙尘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师:清晨,当一束阳光照到室内时,你就会看见光亮里有无数个小颗粒在东碰西撞,到处游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是呀,这就是空气中的灰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作者把空气中的灰尘比作是流浪汉,非常有趣。
2、板书课题:空气中的“流浪汉”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学建议: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灰尘的哪些内容?
2、交流,反馈,出示:
游荡灰烬渣滓呛人嘶哑摩擦烟囱捕捉漫天飞舞。
3、指名学生朗读,找出这里平舌音的字,再读一读。
4、接龙读课文,思考: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灰尘的哪些内容?
5、交流,板书:灰尘的大小。
灰尘的来源。
灰尘的用处。
灰尘的坏处。
管教灰尘。
三、细读课文,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1、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2、交流:第二节写了大小和来源,第三节写了用处,第四节写了坏处,第五、六节写了管教灰尘。
3、这么多有关灰尘的内容,你最想先来学习了解哪方面?
(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随机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节:指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灰尘很小)。
5、作者是怎样把灰尘小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
6、指名读,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具体的?(数据说明)。
7、练一练:照以上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天气很冷。
姚明个子很高。
8、你还了解了什么?(灰尘的来源)。
请学生来介绍一下。
齐读。
9、学习第三、四节,说说灰尘给人类带来的用处和害处。
10、指名读五、六节。
11、交流,板书:吸尘器。
植树造林。
12、师:是啊,保护环境是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近年来,沙尘暴困扰着我们的生活,该如何管教它呢?请你们四人小组来讨论、策划一下。
四、知识能力的迁移。
1、四人小组讨论策划防沙尘暴的计划,可结合课前查找到的资料。
2、交流。
五、课后完成练习1。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七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八
1、使学生加深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能根据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明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能在看懂统计图内容的基础上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练一练第2题的两张统计图。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九
1、统计的意义。
提问: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
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里,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问题,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统计表和统计图。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提高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的能力,认识统计图的特征、作用,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1、让学生看第119页前两行。
提问:怎样才能制出一张统计表?
2、做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看第1题。大家把收集的原始数据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
学生填表后集体校正。
现在请同学们按表下面的要求分析表里的数据,把结果填在()里。
指名口答分析结果。
提问:从表里还可以看出哪些问题?
3、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把练习二十三第1、2题做在课本上。
(1)口答校对第1题。
(2)出示第2题表格。
让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果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据是怎样得出的。
1、说明:在进行统计时,除了用统计表,还经常要用统计图。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有时要用统计图?
说明:为了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形象具体,便于比较和研究,有时还需要把收集到的数据制成统计图。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统计图?
2、出示:练一练第2题两个统计图。
(1)提问:这两个统计图各是什么统计图?
(2)说明:这是练一练第2题的两个统计图。从题里可以知道,这两个不同的'统计图都表示了某厂两个车间全年产值的统计数量。
提问: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的?
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及数量变化的?
(3)让学生口答第2题的两个问题。
你认为统计时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怎样的作用?
3、做练习二十三第3、4题。
(1)让学生做第3、4题,完成在课本上。
(2)让学生口答第3题,集体订正,并说说百分率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3)让学生口答第4题,集体订正,并说说百分率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这节课复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你认为要怎样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
统计时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怎样的作用?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5、6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三第7题。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十
教学重点:
能准确描述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漂亮的图案。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学具花瓣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欣赏奥运会会徽,提问与之相关的常识;上网浏览部分历届奥运会会徽,思考这些图案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并交流感受。
二、合作探究、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分析花瓣图案是如何由简单图形a经过图形变换得到的,
2.操作演示。
(1)演示四花瓣的作图过程,教师讲授四花瓣图案形成的基本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具体的操作步骤;注意将语言叙述完整,括号中是几个关键词。
小结:图案的设计可能是一种方法的连续使用,也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组合使用。
3、合作探究书本37页(2),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演示让学生搞清做图的方法和关键。
三、尝试创作。
2.请用基本的几何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弧等),为班级“学习专栏”设计一幅题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报头图案3作品互评展示学生所画的图案,就创意和构图进行自评和他评。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十一
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1课时。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十二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世界为百分数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例1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第一层次,呈现学校篮球队3名队员在投篮练习中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的统计表,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表中分数的大小作出判断。
第二层次,将表中的几个分数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层次,在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揭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在试一试与练习中进一步完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初步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百分率,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反站数感。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引发认知冲突。
2、出示表格。
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统一看法:求出每个人投中次数分别占各自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
二、问题中引出概念。
1、求三个人投中的比率,全班交流,再次引发冲突。
三个比率不好比较,可以把它们通分,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后,再比较。得出结果:张小华的.投中比率最高。
2、理解投中比率的含义。
表示李星明投中次数占他头来看总次数的;即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百分之几。分别说出其含义。
3、引出概念。
像这三个分数一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如投中率可以看成投中次数与投篮总次数的比是64:100。
指名将另两个百分数改写成比的形式。
4、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略)。
三、沟通联系,加深理解。
1、试一试。
(1)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回答。
把()人数看作单位1,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
指名回答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男生与女生人数的几比几?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100。
(2)六(1)班的近视率是20℅,回答。
近视率的含义是什么,()人数占()的百分之二十。
小结:百分数的本质是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因此把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是合适的。
2、练一练第1题。
交流,并具体说一说某个百分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明确:百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中的部分与这个整体的关系。
3、说说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百分数,并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含义。
4、练习十九第1题。
读一读,并说出每个百分数的含义。
5、练习十九第3题。
回答:分母是一百的分数都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吗?学生试着判断,并说明理由。
明确: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不用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在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时,分数后面可以带单位名称。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一个人的收获不仅来自于1%的灵感,更重要的来自于99%的汗水,如果每一节课同学们都能有一点收获,日积月累你们100%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出示: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
教师:你能用百分数来描述你这节课的感受吗?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十三
反比例的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以《新课改标准》为依据,综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认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能力目标:学生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各种分析和设想,我将按照以下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一)故事导入,导课揭题:
讲《财主和帽子的故事》,引出新课。
如果总布量一定,每顶帽子用布量和帽子的数量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板书课题:反比例)。
(设计目的:以故事导入课题,让学生通过故事初步感受反比例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加法表”和“乘法表”,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初步感知理解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不同。
设疑:这两种量是不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反比例呢?这个问题放在后面再解答,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题目。
2.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请把下表填完整。
[提示]。
a.说一说你的结果是根据什么来填的?
b.观察速度与时间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c.你还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3、出示“分果汁”的情境。
板书: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量(一定)。
4、小组交流讨论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2、例3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2和例3,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及判断反比例的方法。
5、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是否成反比例。
6、运用所学知识判断《财主和帽子的故事》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最后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指名回答)。
(1)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2)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3)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里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
和所需时间。
(4)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需天数。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反比例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判断。
两个量是不是成发比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的认识,又巩固了正比例的相关知识。最后,通过找一找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在生活。
中还有很多反比例的例子,请同学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同学,这一过程,是知识的再现的过程,又是再次学习和巩固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反比例。
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量(一定)。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十四
1.填一填。
(1)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占两数和的()%。
(2)用300颗种子做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有294颗。这些种子的发芽率为()%。
(3)一种电脑原价6800元,现降价1700元,降价()%,现价是原价的()%。
2.只列算式,不计算。
六(1)班有男生20人,女生15人。
3.判一判。
(1)34吨的80%和800千克的75%一样重。()。
(2)用110粒种子做发芽实验,全部发芽,这些种子的发芽率是110%。()。
(3)数学考试的优秀率,是指不及格的人数占参加考试人数的百分之几。()。
4.东风小学六(1)班有50人,暑假期间同学们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如下表:
课外活动游泳舞蹈电子琴艺术活动。
人数(人)9121514。
算一算,参加游泳的占百分之几?参加艺术活动的占百分之几?
5.植树活动中,六(1)班同学一共植树60棵,其中有57棵成活,求这次植树活动中树的成活率。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十五
(一)。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宁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每一次读臧克家的《有的人》,我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张带着傲气与智慧的面孔——鲁迅先生。
不知何时起,我对鲁迅先生便始终充满着敬仰之情,也许是他那始终如一的爱国之心,也许是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绝唱。
年少的他在日本求医时,起初怀着“医治国民被疾病占据的躯体”的志向,努力钻研。然而当他看到同行的国人竟然对电影中的中国人被杀而欢呼高喊“万岁”时,他突然清醒了,他清醒地认识到“医治国民的精神思想更比医治国民的痛苦躯体重要”,于是,他带着失望、悲愤和责任告别了那个正直严格、平等博爱的藤野先生。从此,原本在他手中应是一把锋锐的手术刀却变成了一枝苍劲有力镌刻山河的笔。
鲁迅从为国求医辗转到弃医从文,无一不呈现出他强烈的.爱国之心,他的解剖学无一不为后来的他进行思想上的高度解剖。他敢于写出被世人舆论的文字,他敢于为了苦难深重的民众与反动政府作激烈的交锋,他敢于拍案而起严厉控诉几千年来封建统治的罪恶……他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当时的人民支撑起一片思想上的蔚蓝天空!
他的一支笔,一个信念,对当时的人民、社会乃至全中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无数个“我”读到这个人物时都倍感冲动,他在“我”心中形成了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也许我永远无法把这个影响时代的伟人读透,但对他的信仰尊崇却始终不会动摇。
我坚信先生的文字能永远敲震世人的灵魂,我坚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绝唱能流芳百世!
(二)。
鲁迅先生,一位优秀的作家,不久前,我读了周晔写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其中,鲁迅先生教育作者读书要的严谨认真,这一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作者与鲁迅先生谈《水浒传》,由于作者没有认真读书中的内容,被伯父用这句话批评了。他说:“哈哈,还是我的认性好!”经过这件事以后,作者读书变得认真多了。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在读书的时候总是把字读颠倒过来。比如,我会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读成“夕阳无限好,是只近黄昏”,等等。那天,妈妈让我给她讲一讲《呼兰河传》,我胸有成竹地拿出书,大声地读了起来,“《呼兰传河》是中国近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还没我等读完,妈妈笑着说:“乐乐,你可真是一位大‘做词家呀’!连喜欢的萧红也不放过,她如果知道你把她呕心历血写成的书改了名,一定会被你气得活过来了。”听了这话,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因为这话实在是太难以入耳了。
从那以后,我暗下决心,读字时一定仔细,再也没丢字、落字,将字读颠倒了。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我终于做到了。
(三)。
今天,我学了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闰土相识了,闰土向我讲起自己在海边的经历,让“我”很是钦佩,可是后来,闰土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我们两个难舍难分。“我”与闰土在以后的几次互相托带礼物中,彼此的友谊在这里得到延续。
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这些事鲁迅都不曾遇见,让他感到无比新鲜,但在闰土眼中,确实何等平常。所有这些趣事,都使鲁迅和闰土的情谊愈加深厚,并使他们不愿分离。
少年闰土,你聪明、纯真、朴实,给了少年鲁迅无数的知识和乐趣,我也要像你那样珍惜友情,亲身实践,投身自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迎接挑战。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十六
难点:对所涉时关键:懂得利率、保险费率和税率的意义。
间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常用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实际应用作好准备。
学习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导学策略。
尝试教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师:你收到过压岁钱吗?你是怎样支配的?
(如果学生没有提到银行,则由教师引导揭题)。
二、探究新知。
1、利息。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银行,解决银行中与我们有联系的数学问题。
师:你了解银行的一些什么知识?
师根据生口答进行板书。
师:我们该怎样计算利息?你能用一个公式表示吗?(师板书)。
2、利息税。
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按20%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算一算陈杰1年、2年、5年各应缴多少利息税?
3、自学例题。
4、巩固练习。
(1)小调查:先让学生做调查,然后思考存两年有多少种存法?估计一下哪种存法的利息多,再实际计算。最后全班交流。
(2)练一练1--3。
5、总结:你这节课有何收获?
6、作业。
学生做调查后算一算那种方法更合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挺实用的所以教学效果教好。
课题百分数的应用(四)的练习课第8课时(总第21课时)。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l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l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l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
l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引出分数后,短短的一句“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接着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概括,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l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出要求:
二、分数的产生。
1、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一个整体。
(1)、找出各种材料的1/4。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别找到它们的四分之一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
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如何找到它们的1/4的。听明白了吗?
(2)、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规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1/4。
突出整体:
师:这里的1/4是如何得到的呢?
生: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说得不错。只要把这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进行知识迁移:
生:我是把8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3)小结:
提问:刚才我们在不同的材料里找到了四分之一,找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材料不同。
跟进:但我们都把这些材料看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
相同点:都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这样的一份,得到了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2、理解单位“1”。
(1)深化理解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创作: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选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们的1/4。开始吧。
交流汇报:
师:你用几根小棒表示1/4?你把几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你能说说这个1/4的含义吗?(多说几个)。
学生说4根小棒、8根小棒,师:4根小棒、8根小棒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师:说的真好。在数学中,通常把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板书单位1)。
师:如果一个菠萝用三分之一表示,他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呢?——果然如此。
师:如果2个橘子用五分之一来表示,她的单位1,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已经能很快地找到单位1了。
3.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
(1)、找其他分数。
那就请同学们动手涂一涂,用阴影表示出这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写在下方,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数?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2/4。
(3)比较:
师:在刚才同学们动手涂一涂,写一写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了,这几个分数。(课件使用说明:点击课件出现:
师: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分母都是4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
师: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单位“1”。
师:要是单位“1”平均分成5份,分母是几呢?——5。平均分成6份——分母就是——6。
师:分母其实就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不一般呐。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分子各不相同,都差1。
师:分母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取的份数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一份就是1,两份就是——2,三份就是——3。
师:分子其实就是表示——取的份数。
师:同学们不仅观察能力强,分析、概括能力也很出色。
4.揭示分数的意义。
(1)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通过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
现在老师再写一个分数5/9,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已经会用单位1来说了,真好。谁也愿意来试一试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说的真好。如果不是平均分成9份,板书5/(),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很多份,取这样的5份,就是5/()。
师:很多份可以是几份?——2份,3份……。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板书:若干份)。
师:如果取的份数也不是5份了,板书()/(),那么这个分数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若干份,就是()/()。
师:可以取这样的一份,也可以取这样的……几份。
小结:像同学们所理解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理解分数单位。
师: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叫做分数单位。
1/4,2/4,3/4,4/4的分数单位就是——1/4。
师:5/9的分数单位?
生:1/9。
师:5/99。
生:1/99。
师:()/1000。
生:1/1000。
师:老师都还没说分子呢,你怎么就知道分数单位了?
生:分数单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数。
师:也就是说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师:那3/4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5/9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合作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1.填一填。
(1)说说3/5的意义。
(2)同意吗?
(3)3/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点击生活。
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分数的意义。
(1)、我校五年级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1/6。
(2)、长江约3/5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师:还有几分之几的水体没受污染呢?
师:受污染水体多还是没受污染的水体多?——怎么想的?
师:有什么想说的?——要保护环境。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那你希望,长江受污染的水体占长江水体的几分之几呢?
师:大家都有美好的希望,那就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共同来保护环境。
(3)、姚明的头部高度约占他身高的1/8。
师:我们的身体中还蕴藏着很多分数,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一查资料。
五、总结全课、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十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7页圆的认识二。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特征。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1、圆的特征。
2、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三角尺、直尺、圆规。
2、教学课件。
教 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1、折一折。
每人准备一个圆,请同学们想办法找出圆心。
2、小组活动:剪几个圆,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
3、汇报:沿着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都能完全重合。
4、小结: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可以表示为d=2rr=d/2。
1、说一说学过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正方形:4条
长方形:2条
等腰三角形:1条
等边三角形:3条
圆:无数条
2、要求学生剪出书本第7页做一做的三幅图,沿中心点a转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1、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二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3、练一练第三题。
学生画出对称轴,集体交流。
4、练一练第四题。
学生实际测量,集体交流。
5、练一练第五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使学生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以及圆的轴对称性和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引导学生整理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的旋转对称性,以及圆是一个任意旋转对称图形。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在掌握圆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知道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而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存在问题:对于画对称轴,学生掌握得层次不齐。需要进一步练习巩固!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十九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二十
p26内容。
1.通过活动,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数学规律的数学经验。
2.进一步培养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所在位置的规律。
27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1课时。
一、引入新课。
看来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位置是确定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跟表面涂色有关的正方体的计数问题。
板书:分类计数。
课件出示问题:
把一个表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二、探究正方体中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棱长为4的正方体。
提问: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上的小正方体才会是三面涂色的?(课件显示)闭上眼睛想一想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
提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
这个数据可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引导:将大正方体剥去“表皮”,剩下的是什么样子?
指出: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中间。
两种算法:64—8—24—24=8(个),2×2x2=8(个)。
操作教具,验证学生的发现:
(1)将处在顶层的4个顶点上的4个小正方体从教具中取下,让学生见证“三面涂色”。
(3)取出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厅体,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一面涂色”。(4)呈现“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棱长为2的正方体)。
(5)将最底层的小正方体按类归位,验证计数的结果及计算方法。
要求:将正方体的棱长各种正方体的个数及计算方法填在活动记录表。
引导:计算所需的数据与原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
(二)棱长为3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三)棱长分别为5、6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并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呈现学生的活动记录结果,通过课件呈现实物加以验证。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的一般规律。
(四)棱长为a的正方体。
(五)延伸思考。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文案篇二十一
1.理解以“和倍”问题为基础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列方程解答此类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应用的数量关系,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棵数的3/4。梨树有|棵。
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
2、饲养小组养了黑兔a只,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有()只;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只。
二、生活引入.
1.老师说: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通过今天知识的学习,你们就能知道了.
2.板书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
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谁是单位”1“,画出线段图.
4、分层指导。
思考:(1)根据我和杨莹的年龄和是42岁这个条件找到它的等量关系吗?
5.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说明思路。
三、尝试练习。
(一)出示例3。
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白兔和黑兔。
各有几只?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谁是单位”1“,画出线段图.
2.小组回答:
(1)根据饲养小组养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这个条件找到它的等量关系吗?
(2)根据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这个条件,可以把谁设为?白兔、黑兔的只数用含。
有的式子怎么表示?
3.学生练习。
4.学生打开书本对答。(65页)。
解:设白兔的只数为只,黑兔的只数是.
白兔只数+黑兔只数=总只数。
答:白兔有15只,黑兔有3只.
4.教师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
18÷(1+)什么意思?
(二)写出下面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只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不解答.
1.商店运来苹果和沙果350筐,其中沙果的筐数是苹果的,苹果和沙果各有多少筐?
2.商店运来的苹果比沙果多60筐,其中沙果的筐数是苹果的,苹果和沙果各有多。
少筐?
教师归纳:今天学习的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根据分率句确定单位”1“,把单位”1“设为.
另一个数就是几分之几.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解答.
四、巩固练习.
(一)变式练习。
(二)对比练习。
1.李明家九月份用水18吨,十月份用的水是九月份的,九月份和十月份一共用水多。
少吨?
(三)选择练习。
果园里苹果树和桃树共350棵,其中苹果的棵数是桃树的,桃树有多少棵?
解:设桃树有棵.
a.b.
c.d.
五、质疑总结.
1.用方程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2.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应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解:设老师的年龄是岁.
老师年龄。
答:老师30岁,杨莹12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496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