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21:24:06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实用17篇)
时间:2023-11-08 21:24:06     小编:梦幻泡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怎样写才能让人对总结印象深刻呢?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一

1.1重表皮。

由于技术水平和资金条件的限制,在过去大多的传统建筑和现在的许多普通建筑中,它们的建筑表皮都属于重表皮,常用的材料如砖块、石头、混凝土等。重表皮即是建筑的外立面,也是建筑构造的一部分,与建筑主体结构密切联系,甚至是一种内部结构的外在表现。因此重表皮根据与建筑主体的关系还可以分为结构性重表皮和功能重性表皮。结构型重表皮,实质就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的外在介质,比如承重的墙体。结构柱等。这些既是建筑的主体结构,也被视作建筑外层表皮的一部分,但严格来讲是属于建筑体量范围。它们的装饰,更多是通过附加构件完成的,如在外墙或柱子上做个浮雕拼花等造型。这种建筑表皮一般多属于传统的建筑或现代一般性砌块建筑。功能性重表皮,表现出的是一种与结构相对独立的状态,其表达和功能联系紧密,如框架建筑的外填充墙或附属物、横向的阳台板、悬窗下台等。

1.2轻表皮。

这种表皮,常见于分离于建筑立面荷载以外的围护结构,其材料多以轻型材料为主,如金属、合金、木质板材、塑膜、帆布、玻璃、砖瓦瓷片等。表皮结构较为独立,可搭接在建筑主体上也可独自成体围在建筑外围。因此轻表皮对于建筑外形态改变更加自由多变,能更好的解决建筑内外物理能效的问题。同时轻型材料的多样化结合不同的结构搭建方式可以为建筑造型带来各种特色形态构成,如玻璃幕墙带来简洁流畅、钢结构带来自由曲线、帆布带来各种抻拉曲面、合金板材带来各种拼贴组合等形态。形态丰富的轻型表皮构成较之重表皮能有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去适应、改善、创新现代建筑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这里指出本文所表达的侧重点在于建筑表皮的轻表皮的分析,对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方面展开论述研究。

1.3建筑表皮形态构成。

这里主要指建筑表皮视觉表达和形态构成问题,在现代形态学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建筑表皮形态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并解析各种形态构成方法在表皮设计中的应用。建筑表皮形态根据不同分析的角度我们大致有以下几类划分,从视觉形态可分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形态、材料构成、肌理构成;从技术功能角度分为装饰性构成、生态性构成、媒介性构成;从结构角度分为附属结构、独立结构、装饰结构。这些不同的形态构成方式组成了表皮形态构成的规律方法,使未来建筑表皮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当代的建筑领域尤其是建筑表皮形态这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快速发展,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古典或传统风格的建筑物相比,我们会越来越多的发现外表“怪异”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折板的、流线的、巨构的;伴随着用各种各样的材料:金属网、腐蚀板材、半透明的聚碳酸酯板、塑料、玻璃。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建模方法和造型的概念、思维变得非常灵活,中国和世界的流行形式似乎在传达一个“现象”想象力有限的,创造力无限。综合当代建筑皮肤各种形态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表皮本质属性的以下三个不同层面:。

2.1建筑表皮是建筑内外空间的介质。

从空间角度来看,它是各种空间形态的基本物质基础,表皮不仅为帮助建筑内部过滤外部影响、提供安全私密内部环境基本保障。同时,表皮形态也是建筑内部结构延伸到外部空间的介质,对于空间的转换可以起到和好的作用。

2.2建筑表皮是建筑视觉传达的“特色脸面”

古语云:“面由心生”。建筑表皮就是建筑的“脸面”,有什么样的建筑属性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脸面”;相反建筑的“脸面”—表皮又是建筑对外视觉传达的直接载体。通过建筑表皮可以传达出建筑的结构形式、技术功能、历史内涵及文化风格等诸多特色,所以,建筑表皮作为建筑的“特色脸面”记载了建筑发展历程,形成了城市地域文化,蕴藏了人类丰厚的文明遗产。

2.3建筑表皮的变化反映社会变革中的诉求。

当世界发展到今天,社会环境巨变: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类生存环境受到极大挑战!因此,在建筑表皮与环境的交互中,表皮的变化开始越来越多的向着人性化、生态性、节能性的方向发展,表皮的作用被重新认识,其形态结构进一步的被创造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也为表皮形态增加了更多的变化与选择。

3建筑表皮的意义与作用。

在传统的建筑理念中,建筑表皮与建筑结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大程度制约了建筑表皮形态的革新,从而抑制表皮结构在整体建筑形态中应有功能的有效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近现代许多建筑表皮形态已经开始逐渐破除旧的表皮理念,而是把表皮形态看作既与建筑形态有机组成,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在构成方法与组合规律的独立形态,这样更加确立现代建筑表皮在整个建筑构成中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同时随着现代虚拟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更加多元化的形态与造型方法充斥着建筑与表皮的形态—材料、技术、光影、媒介、色彩等元素为现代建筑表皮提供出了丰富的形态元素与造型方法,从而把表皮形态的美学视觉品质与实效应用功能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总结归纳它的形态构成方法也可为建筑师充分表达各种理念情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也是本文表达含义。

3.2建筑表皮的作用。

建筑是空间界定的一种方式,无论在单体建筑和组群建筑的内外都会拥有一种空间与之密切联系,我们常把这种相对被建筑限定的空间称之为建筑环境,它又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而建筑表皮就是同时联系内外环境的介质。我们知道不同的建筑表皮变化,可使得建筑内外环境的层次、内涵、情感及文化现显出不同的意境,给人以多样的感受。所以,表皮是构筑建筑内外空间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皮与内外环境的交互融合,使建筑成为附着了时间、性格、生命的载体。在建筑环境的营造中,表皮所呈现的形态美是建筑的感官印象,而建筑与环境之间所形成的那种和谐的质感美、意境美则恰恰需要表皮的参与并成为之间的纽带。

4总结。

现代建筑表皮既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型的独立结构,在未来的建筑形态发展中是其主要的建筑外“包装艺术”的载体。表皮的革新与变化势必带动建筑外包装艺术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方向,使建筑的包装艺术具有更广阔的表达语意,更准确的定位建筑的内涵属性。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二

很多小学老师有这样的发现:当自己的学生走进社会后,对老师更有感情的不一定是那些原本学习最好、自己最疼爱的学生,能成就事业的也不一定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现象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明显的滞后性。现在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未来未必不能成材。所以,不要急,现在的成绩不一定代表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不要急,教育是“慢艺术”。慢慢来,只有能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看到名师、大师上课都是不急不躁,张弛自如。而课堂上老师很忙,滔滔不绝,又讲又演又唱的,那些再好的设计、再多的花样,只能是老师的表演、表现而已。课堂应是学生的舞台。这样,我们才能上得轻松。学生也才能学得愉快。当然,讲得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想面面俱到,反而会顾此失彼。其实,如果一天能上一两节感觉好的课,让学生有进步,老师就可以开心一整天,偷偷地哼上几句歌。一个老师如果能因为自己的学生而快乐,这就是职业的幸福感。职业的幸福感是一个老师最根本的幸福,是名利所无法代替的。否则,这一职业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

从幼儿园到大学,最忙最累的是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是最为复杂的。研究来,研究去;实践来,实践去,即便你教了一二十年了,还要不断地学,不断地变。没有办法坐享其成,一劳永逸。全中国又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小学语文教研队伍。那么多人在写论文,那么多人在研究课堂教学,一不小心就会落后。还有不时的.课改,不时换的课标,让人必须不断地充电与更新观念。真是要马不停蹄,没有多少喘气的机会,没有机会放慢自己的脚步。可是,就是这份急躁,往往使我们很难拥有一颗平静、放松的心。

不说大师,就是名师也需要天分,如果大家都很容易达到,那就不稀罕了。很多人就是努力了一辈子也没达到,所以要找准定位、认准目标、把握时机。至少你得是一位称职的教师,那就无愧了,因为你一直在努力。要相信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结果迷失了自己。要长得像自己,活得像自己,做得像自己,这样也不枉此生。

教育是慢的艺术。急功近利、掠夺式、应试的教育,也许还无法评价对下一代的影响。但学生们一定过得很不开心,他们不会有真正快乐的童年。路遥知马力。我们希望祖国的骏马都是千里马。但即便不是千里马,学生也没有过错,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现代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以取胜为荣。这是可悲和可怕的。其实,这世上本没有永恒的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事物往往都在轮回交替,得失成败不必喜也不必悲。偶尔把心情放慢下来,梳理梳理,把脚步放慢下来,打理打理。毕竟,有时因为自己的急躁,而伤害了孩子,自己的心情也很不好受。

教育是“慢艺术”。我们一定要不时提醒自己慢点,再慢点,走好、走稳每一步。慢慢地,一切都会好起来,总应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三

摘要:昆曲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2001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如今这种美妙绝伦的戏曲艺术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本课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对昆曲审美特点予以探讨,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

关键词:审美特点;戏辞;音乐;表演程式;舞蹈;意境幻化。

“良辰美景三生梦,姹紫嫣红六百年”,昆曲之美,在于六百年沧桑岁月积攒的点滴。

它孕育、诞生、兴盛到衰弱曲折迂回长达几百年。

昆曲之美,在于岁月穿梭几百年留下不灭的记忆,它的美已经深入民族骨髓,成为一种不朽的印记,今天再聆听和观赏这种美妙艺术时依然能触摸到历史走过的温度和岁月充实的厚度。

当代昆曲研究者周秦在《苏州昆曲》中说到:“昆曲艺术之所以雄踞中国戏曲最高典范的至尊地位,不仅是因为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全盛期苏州戏班曾经盛行京都,风靡天下,也不仅是因为清中叶到近代的衰变期在全国络绎形成了众多的昆曲支派”。

他把“而是……”留给了我们,于丹将昆曲之美归纳为:深情之美,梦幻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

本文却从昆曲组成部分来分析它的审美特征,再来领略一次昆曲感人的魅力。

一、戏辞美。

从文学上看,戏剧文学应该属韵文学的延续。

中国文学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的沉积,历史大浪淘沙般将最精华的部分流进了元明的戏曲和传奇,昆曲借中国传统经典剧本将自己打扮得如此大家闺秀,戏剧凭借昆曲的演绎更是将尘封在线装书里古老唱词鲜活成人们美好而永恒的记忆,据焦《剧说》中记载,明代名伶商小玲因自己心有所属而事不得通,每演《牡丹亭》时投入感情太多,被里面唱词感染而不可自拔,终在一次演出唱到“诗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忽然之间,泪流满面,气绝而亡。

这是故事经过精到的唱词表现,将感情夸大,把演员感染,产生强烈共鸣的结果。

昆曲唱词里,有数不清的佳句广为后人传颂,汤显祖《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些或因化用前人诗句,或因表达剧中人感情有功,或因推动情节发展,或因服务人物塑造,但终因美,因包涵那道不清的幽怨,那淡淡却永恒的忧愁而感染了人,把人间情,世间情演绎得万分缠绵悱恻。

《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一首戏剧版的《雨霖铃》,演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寂和悲凉。

一出《送别》引的是宋人范仲淹《苏幕遮》中的句子,表的是崔莺莺那对恋人不舍的情怀。

《长生殿》中李龟年的唱词“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

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

长歌当哭,唱的是历史的沧桑,国破家亡的沉重,人生无常岁月无情。

《牡丹亭》每出结尾用了四句诗,一共用到二百二十首前人诗篇里的句子来总结剧情。

这种包罗千万,驾驭材料的能力非一般文化修养之人能够办到。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四

1927年,在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肖友梅,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级音乐高等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音专),上海国立音乐院是我国近代声乐教育史方面唯一的中国自办音乐院校,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许多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都毕业于该校,上海国立音乐院建院初期,蔡元培亲自兼任院长,帮助肖友梅主持该院的初期组建工作。1928年以后,肖友梅才亲自担任代理院长、院长。肖友梅担任代理院长以后,亲自督导声乐教育工作,在当时,上海国立音乐院聘请了许多中、外著名的顶级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方面,成绩斐然。1928年,萧友梅找到周淑安,希望她能担任学院的音乐教导主任,在萧友梅的诚意聘请之下,周淑安欣然应允。当时,学院的小提琴组、钢琴组主任都是外国人担任,由一位中国女性来担任声乐组主任,大大出乎别人的预料,周淑安的名声,在学院产生了很大的轰动,引起了众多学生以及老师的关注。周淑安上任声乐组主任后,不负众望,以渊博的学识,旺盛的精力以及极大的工作热情,超负荷地工作着。周淑安工作积极,一丝不苟,她除了教声乐主科外,还指导学生视唱练耳学习,同时,在举办音乐会时,还担任合唱指挥。除此之外,周淑安还出任学校的音乐联系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在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周淑安还主动为学生做音乐伴奏。在很多音乐会的比赛场合,都会看到周淑安伴奏的身影。周淑安的精心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充实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了解声乐艺术作品,她的辛勤劳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声乐的兴趣,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声乐的理解能力。周淑安不仅注重教学,还注重理论研究,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周淑安还悉心研究传统戏曲,认真学习民族戏曲的美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她仔细研究民族戏曲的特殊表现手法,追求声乐艺术的民族艺术气韵和中国艺术意境。她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获得了众多学生的赞誉,也为她赢得了良师的美名。对于学生音乐天赋的挖掘方面,周淑安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她知道怎样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在教学过程中,周淑安不仅认真负责,还善于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她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了如指掌,学生中谁的声音太粗,谁的鼻音太重,谁音调不准,谁又容易跑调,周淑安都心知肚明,她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主动挖掘学生音乐天赋,为每位学生规划不同的音乐学习计划。她耐心地为每一位同学指点迷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周淑安自身的天然音质不算美,并且声乐教学时的音量也不够饱满,但是,她能够坚持刻苦训练,弥补自身先天之不足,同时,加上她掌握相当丰富的文献资料,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还是在声乐艺术教学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周淑安教的许多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吐音咬字十分清楚。周淑安的教学十分严谨,她一直用科学态度对待声乐艺术,就算是演唱外国歌曲,也是一丝不苟“,以字行腔”,她坚持“以字行腔”的教学原则,连外籍教师都赞赏不已。

二、周淑安对中国现代声乐发展的影响。

周淑安不仅具有极高的敬业精神,而且爱生如子,体恤自己的学生。其中,著名音乐家胡然先生以及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唐荣枚先生都曾经受到周淑安的关心和照顾。胡然先生自幼喜欢音乐,学习用功,但是家境困难,为了节省车费,胡然先生每天都要徒步上学,但是他的家离学校很远,即使坐车还要半个小时,周淑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胡然买了一个季度的车票。而这个票钱相当于周淑安一个月的工资,后来,音乐学院聘请到俄国籍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担任声乐老师,周淑安立即领着胡然先生去见苏石林,她以学生前途为重,让胡然转到苏石林班上继续学习,而正是这次机会,造就了胡然先生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界的男高音歌唱家,并且胡然先生继承了周淑安的教育思想,创建了湖南音乐专科学院,成为了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淑安重点体恤的'学生中,还有一位名叫唐荣枚的学生,周淑安了解到唐荣枚家境清寒,交不起学费,就找到校长说明情况,申请特批唐荣枚每学期只交1/3学费,由于周淑安的精心关照,唐荣枚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来成为著名的现代音乐艺术家、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被称作“延安夜莺”。

周淑安与肖友梅等老一辈音乐家们,共同开创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淑安的一生,对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她不仅和肖友梅等老一辈音乐家们,共同开创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还培养了大批音乐骨干和声乐艺术人才。20世纪40年代,中国声乐界“四大名旦”中的郎毓秀、喻宜萱、张权都是她的高徒,著名音乐家、女歌唱家唐荣枚,杰出的声乐教育家胡然,以及声乐艺术家洪大琦、劳景贤、孙德志、吕骥等都曾经接受过她的教诲;她的教学不仅质量高,而且学生进步快。学生身上存在的声乐问题,周淑安几个星期便迎刃而解。由于周淑安教学质量高,并且师德高尚,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尊敬和爱戴。周淑安将一生的精力投入到我国的现代声乐教育事业,她教学态度认真负责,在声乐艺术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获得了众多学生的赞誉,她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品德和学识,受到了人们的高度称赞,她的事业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在一代代学生中延续,对中国现代声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五

1.1日本“纸”的运用。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为“人、自然与科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馆的设计,日本馆没有像通常的展馆那样注重空间和形式的表现,而是把材料和结构联系起来,把纸作为建筑材料,所有的维护结构、支撑系统均由可回收材料纸膜和纸筒构成,因采用纸质材料的关系,建筑物显得分外轻盈与雅致,真切的呈现了世博会的主题。尽管日本馆在建造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更换工程师、工期耽搁、材料安全受怀疑等等,但日本馆的纸质建筑仍是建筑史上的一次跨越。其材料全部源于回收加工的纸料,在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材料将完全回收再利用,运回日本作为孩子们的教科书用纸,而被拆除的日本馆对环境产生的负担也降至最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得到充分发挥。

1.2瑞士“八音盒”

汉诺威世博会的瑞士馆就是把松木条作为一个情感的符号来表现整个建筑。整个建筑似一个四面敞开的迷宫,其材料完全来自于瑞士本土未干的松木条。由木方块堆积而成的9米高的“八音盒”,通过平面的穿插,纵横组合,构成了3000的`展馆。没有钉子、螺栓和粘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和固定借助于钢杆和弹簧,做到了真正的生态环保。这种建筑构成方式为组装和拆卸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瑞士馆同时也将空间、声响和展示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供人丰富体验的事件性场所。在展出的几个月中,还能使一些松木条均匀的慢慢变干。这种材料的有机堆砌,可以使一些松木条仅依靠摩擦力和压力组合在一起,展会结束后,又可以轻松方便地拆除回收并用于其他建筑。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资源合理循环利用,还能使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2回归世博艺术本质的道路任重道远。

世博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谐、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建立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亘古不灭的理想,弘扬世博精神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虽然每届世博会都在朝这个本质目标发展,世博会的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但是每一届世博会都会有一些瑕疵,如汉诺威世博会中的荷兰馆,独具匠心地展示了“荷兰创造空间”的主题,将水与景观、建筑和能源的关系,通过垂直的断层堆积方法构成的空间进行呈现,将展示内容、形式和能源利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创新尽管给人以全新的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就是这座广受推崇的展馆,却在世博会结束后遭遇尴尬。原因在于它不像日本馆、瑞士馆那样能拆分,同时又因为那奇特的造型而影响了它的后续使用。于是,在经历了6个月的风光无限后,荷兰馆最终成为汉诺威世博会至今令人感慨、遗憾的话题。如今的汉诺威世博园里,体量巨大而又空荡的荷兰馆依然孤立地矗立着,显得那么刺眼。这足以让我们反思良久。

3结语。

世博会作为全球性的综合展示活动,它是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一个主题思想加以完善、系统化,是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契机,纵观历届博览会,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而各个举办城市对展馆的后续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恢复了展区的初始面貌,有的被考虑作为其他用途,有的一次为契机,改变旧城区乃至整个城市的面貌。这就要求世博会馆不应仅仅关注奇特新颖的建筑造型,而更要注重其后续发展,如是否能可持续利用,是否能减少后期的能源消耗,是否能回归到世博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要回归到世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理论上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在设计上也要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来源于生活,因此它不应只体现在设计表面上,更要体现在设计的本质观念上。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六

大家上午好!我校第____届科技节今天开幕了。下面我就本届科技节的开展作简约的介绍: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输掉了科技也就输掉了未来。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因此本届科技节的目的就在于为同学们搭建交流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平台,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点燃同学们的科技激情。

本届科技界的主题:创新开启梦想,科技引领未来。

本届科技节有两大亮点:

一是在县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在棠棣楼三楼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科普展览。各班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等时间到展览现场,观看、体验,充分感受科技的奇妙、影响、力量。

二是组织实施内容丰富、特点突出、精彩纷呈的科技比赛。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自主申报,可以是小发明、小制作、科技创意、科技发明,模型展览等,张扬个性,挖掘自身潜能,成就自我。

同学们,科技就在我们身边,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它既可以是一种新发现、新想法、新观点,也可以是一种新方法、新设计、新发明,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都能够做到的。创新是永不满足、不断探索的行动,是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创新就从今天开始!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七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并没有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中去。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中国现在学前教育的规模、形式、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在民间艺术的教育程度上做得远远不够,有的地区师资力量薄弱、老师对民间艺术了解甚少;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这使得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运用不容乐观。加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萌生并在青少年中大肆流行,比如一些网络词汇: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外来文化也不断地涌入国门,孩子们对外来文化有着新奇感,开始过外国的节日,比如圣诞节、万圣节等,摒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民间艺术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对民间艺术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艺术教育课程中,加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刻不容缓。

二、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建议。

1.加强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

有些经济发展落后、不注重孩子民间艺术教育的地区,大部分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形式都不知道,这充分说明我们在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方面做得不足。因此,笔者建议各地区的教育部门要经常开展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比如可以定期开展民间艺术品的.展览活动,普及民间艺术教育的知识,宣扬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使民间艺术形式深入人心,引起他们对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运用的重视。

2.培训专业人才,增强师资力量。

有些地区的幼儿园老师对民间艺术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民间艺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做得不够。在幼儿教育中,老师充当着一个桥梁的作用,是孩子在民间艺术学习方面的指路人,没有一个专业的老师,孩子们便无从对民间艺术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因此,培训专业人才,增强师资力量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在专业人才培训方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幼儿园应不定期组织老师进行民间学习,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学习不同地区的艺术,做到对民间艺术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2)幼儿园应该不定期地请专家莅临观摩老师们的民间艺术教学课堂,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意见,经常组织民间艺术交流会,使老师对民间艺术得到充分的交流,以明白并改善自己民间艺术教学的不足之处。

3.选取合理的民间艺术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教学。

民间艺术虽然弥足珍贵,虽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并非全部适用。因为在这个教育阶段,教育的对象都是一群年龄很小的孩子,他们对很多事情尚处于懵懂待开发的年龄段,因此不适合对其进行高深的民间艺术教育,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对其进行选择性的教学。明确了关键的教学内容后,接下来要采取更为关键的教学形式。在民间艺术教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图片和视频的播放,以这种形式来向幼儿展现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让他们生动形象地了解秦腔、昆曲等民间艺术;老师还可以经常进行剪纸、皮影演示等教学形式,让孩子自己动手剪裁和演示,培养他们的动手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让他们对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继承和发扬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从孩子幼儿时代便对其进行一定的普及是一项明智之举,民间艺术的学习不仅可以拓宽孩子艺术教育的范围,还可以陶冶孩子的艺术情操,提高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也可以让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八

根据法规,_________(委托方)委托_________(受托方),由_________公司作保证人,完成_________科技协作项目。

经三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共同执行。

1.协作项目名称及其主要内容:_________。

2.技术经济要求:

(1)技术要求:_________。

(2)经济要求:_________。

3.计划进度:

(1)_________年_________月完成_________;。

(2)_________年_________月完成_________;。

受托方按计划进度须向委托方和保证人报告完成情况。

4.协作方式:_________。

5.经费和物资概算:

(1)经费:_________。

(2)物资:_________。

6.违约责任:委托方在合同生效之日起十天内支付受托方人民币_________元,作为委托费。

委托方不履行合同时,不得追回该项费用;受托方不履行合同时,应全部退回该项费用。

7.保证人负责监督合同的执行,并帮助解决委托方和受托方执行合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8.受托方完成协作项目后,应做出报告,并提交完整的技术资料,经委托方、受托方和保证人三方共同协商确定的专家进行评审,符合合同要求则为完成。

9.协作项目完成后,委托方付给受托方下列的报酬:

_________。

10.当事人应当对下列技术资料在_________期限内承担保密义务:

_________。

11.争议及解决方法。_________。

12.协作项目完成后的技术成果归_________所有。

13.本合同从签订之日起生效。

一式_________份,委托方、受托方、保证人各执_________份。

委托方(盖章):_________受托方(盖章):_________。

保证人(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主要研究人员: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6篇《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九

“教育是慢的艺术”,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灵很受触动。慢的艺术,那就不能心急,要耐心等候,慢工出细活。暑假看了张文质的教育演讲录《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的教育应该有生命意识,要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要慈悲为怀,要有等待的意识,等待他们成长,等待他们觉悟。

教育要等,要慢。我女儿2岁了,正是独立意识很强的时候,什么都想自己来,什么都不想让我们插手帮忙。她刚学穿鞋子的时候,总是左右脚不分,哪个鞋子在右边,就穿右脚,所以经常是左右鞋子反着穿。

我们经常提醒她,告诉她“穿反了”,然后帮她脱下重新穿好。可她似乎很不领情,不喜欢我们的纠正。既然如此,那之后每次穿鞋子我们都不理她了,由着她去。有一次,她自己穿鞋子,又穿反了,自己感觉到不舒服了,自言自语的说:“不舒服的?穿反了!”于是自己把鞋子脱下,自己重新正确的穿好。然后高高兴兴的出门去玩了。此后,每次穿鞋,她都会认真观察后再穿,没有再穿错了。

在小孩的成长中,我们只能提醒、引导,成长是要靠他们自己去摸索、去体验的,提醒了,教导了,剩下的就让他们自己消化吸收,我们唯有耐心的等待他们的顿悟。小树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时间的浇灌与呵护,需要沐浴阳光和雨露,我们浇灌了、呵护了,剩下的就交给阳光和雨露吧。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

现在的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舞蹈了,舞蹈是我们的艺术修养,舞蹈是一本艺术,我们可以借助舞蹈表达我们的情感。

《文艺研究》(月刊)创刊于1979年5月,是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期刊,是中国当代重要文艺理论刊物之一,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张庚、林元、王波云、柏柳先后任该刊主编。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一

摘要昆曲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昆曲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这门美轮美奂的戏曲艺术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传承,本论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将对昆曲的传播,产生,及历史沿革予以探讨,希其能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让美传承下去,以致千秋万代。

关键词昆曲传播昆曲产生历史变迁艺术性。

一、昆曲传播。

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的大型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此,《人民ri报》专门发表了一篇关于《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充分肯定昆曲的艺术价值,周恩来,毛泽东等也特别关注。

此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台,昆曲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

在文化部直接领导下江苏省昆山市等单位成功举办了“中国昆剧艺术节”。

期间,各地昆剧院,团纷纷组织艺人“回娘家”交流演出。

百位老艺术家和昆曲爱好者共度百年盛事,昆曲艺术进一步得到重视。

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在古镇周庄兴建昆曲博物馆和古戏台,用来展现昆曲漫长六百年历史,如今的周庄每天安排为过往游人免费表演昆曲,使其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0月,昆山举行纪念昆曲入选文化遗产周年活动,爱川纪子发言说;“昆山创建了昆曲博物馆,并在古镇周庄每天为成千游人安排昆曲演出,对昆曲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随后,由江苏省苏州市政府投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与江苏电视总台专题部联合制作,历时近两年,成功摄制讲述中国昆曲历史与艺术成就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共八集)在央视播出,对昆曲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起到很好推动作用。

11月,北京保利剧院全本《长生殿》公演,经过大胆改革后的戏装一时成为人们的焦点。

20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携手两岸三地艺术家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

进演美国加州,连演十二场,场场爆满,昆曲艺术开始走向世界。

白先生曾说:“昆曲就像一个精美飞瓷器,放在角落,时间长了,落满了灰尘,没有人知道它的美。把它擦拭干净,放在灯光下,它的透明的光泽会让你惊叹。”这个瓷器正在历史的尘埃中脱颖而出,绽放耀眼光彩。

203月,南京紫金剧场上演全本《1699桃花扇》十分成功。

此后,白先勇携《牡丹亭》走进了北大、北师大、北京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几十所有名大学,所到之处掀起了昆曲热。

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文化访谈录”节目中,人们看到连续七天播出的《于丹游园惊梦》。

很快,根据于丹昆曲系列讲座为基础修改润色而成的新书《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出版,昆曲义工白先勇先生欣然为此书做序。

白先生自己也撰书,演讲,参与排练昆曲等等,为昆曲的传播积极奔走。

走进学术界,关于昆曲的著作也已是数量颇丰,朱栋霖,吴新雷《中国昆曲艺术》、纽骠《中国昆曲艺术》、周秦《苏州昆曲》、张允和《昆曲日记》、余秋雨《笛声何处》、白先勇《姹紫嫣红牡丹亭》《我的昆曲之旅》《白先勇说昆曲》《牡丹还魂》、刘静《幽兰飘香――昆曲之美》等等,给昆曲的研究和传播注入强大的力量。

社会的大环境对昆曲的重视,作为一名爱好者,有必要对其一些知识进行探讨和梳理,希其能对目前关于它的研究有少许的添补。

二、昆曲的产生及历史变迁。

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提出一个观点: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而“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习俗”。

昆曲的故乡――昆山,这里自古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艺事丰富多彩,是它孕育世界文化遗产的戏剧幽兰――昆曲。

元代初期,昆山地区人口稠密,商业发达,市井茶楼酒肆民间艺人卖场的场所,南词曲调得到流行并流传。

元后期,昆曲始祖顾坚“精于南词,善作古赋”,与当时文人顾阿瑛,杨维祯等人来往甚密,经常一起咏唱,把流传在昆山一带的南词曲调进行加工,改进,整理成只有清唱的腔调,取名“昆山腔”。

“昆山腔”一词从此成为昆曲另一代名词。

明代曲家魏良辅曾“足迹不下楼者十年”专心研究戏剧音乐,将弋阳腔,海盐腔的音乐融入昆山腔,向北曲名家张野塘学习,并将自己的唯一女儿许配了他。

使昆腔兼具有南曲的委婉清丽和北曲的深沉浑厚,再将昆腔语言改为上层社会通行的“中州韵”,并用江南丝竹,吹管和打击乐伴奏,建立起“水磨调”的昆腔体系,使昆山腔在众艺中迅速突出,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

嘉靖末年,曲家梁辰鱼,经过多年磨练,一部大型传奇《浣纱记》横空出世,将昆曲推向舞台,完成昆曲发展的最后形式。

剧中讲述西施和范蠡的故事,成功塑造两个典型形象。

梁辰鱼在编词度曲中基本遵循“水磨调”字正腔圆的原则,同时根据自己“转喉发响,声若金石”的优势,对唱腔进行曲折和精细。

另外,创用“套曲”,南北套都用,大大丰富了昆曲的唱腔和组腔方式。

一时间昆剧独领风骚,各地纷纷传唱,遂成“剧坛新盟主”。

明末,昆曲入京,以宫廷演出,家班演出,职业戏班演出三种形式存在。

明末清初的江南,经济文化发达,昆曲呈现繁荣景象,产生一大批优秀剧作家和经典剧目,如:“临川派”代表人物汤显祖,创作“临川四梦”,沈精通音律,制定戏剧音律规则,“南洪北孔”的洪和孔尚任,分别创作名作《长生殿》和《桃花扇》,被并题为明清传奇压卷之作。

另外,高明《琵琶记》,《玉簪记》,《十五贯》,《红梅记》,《清忠谱》,《西厢记》等都为昆曲的上乘之作。

至此,昆曲逐渐发展成熟,并达到鼎盛。

明末元初,地方戏兴起,尤其是京剧进京,“阳春白雪”的昆曲被地方戏排挤和取代。

至此昆曲开始衰落,沉寂达近百年。

民国初年,国家动荡,社会混乱,民不聊生,昆曲发展举步为艰,面临生存危机,吴中一批有识之士自己出资和集资创办“昆曲传习所”艰难维系着昆曲延续的一脉香火。

直至新中国成立,政府大力扶持戏剧事业,昆曲发展才出现重大命运转机,如今昆曲从“传”字辈,“世”字辈,“盛”字辈,“秀”字辈,“万”字辈一直延续到今天。

可谓经历六百年沧桑,被称作“百戏之祖”的昆曲能依然坚强存在着,自有它不变的魅力和不朽的精神。

三、昆曲艺术性。

物质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需要在提高,昆曲这门中国古老而优雅艺术开始它新的发展征程。

奥运会开幕式,昆曲代表作《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公演,引起全世界的轰动,昆曲已俨然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

如今,昆曲的舞台重现昔日的热闹场面。

而本文也正是在阅读前人作品,观赏昆曲艺术的同时补充点关于昆曲的文化知识。

告之读者,昆曲从元末产生到现在,已踉踉跄跄走过六百年漫长征程。

在这期间,兴盛也好,衰落也罢都在无意间为昆曲增加历史厚度和质感。

它的审美特点也在岁月的积淀中出落出独特魅力,

戏词因才华出众的剧作家加盟,中国几千年文学发展积淀,经典而优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经典唱词层出不穷,传唱至今,每个爱好昆曲的人都会哼上几句。

音乐因唱腔的改革,伴奏的改进尽显委婉动听,悠扬典雅,这种“水磨腔”被漫长岁月打磨的越发圆润,浑厚婉转。

舞姿因婉转飘逸而诞生出这门艺术唯一的枝干艺术――昆舞,也现正活跃在各大舞台。

表演程式经过若干年探索和总结,形成严格而正规的定式,让每个懂戏的人看到其中门道,也让学戏的.人有门道可循。

意境更是在中国文化这种天人合一的大背景下出神入化,化入“幻境”,让听戏者久久驻足,不可从凑泊中分离。

尤其是意境美,值得以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四、小结。

当今的昆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不已。

也已开始走进大学的课堂,成为大学生的选修课,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苏州大学甚至开设昆曲研究的硕士点,纷纷为昆曲传播和传承努力。

相信这门古老艺术会因我们的努力将展现更加非凡的魅力,保持它高雅的气质走下去。

让每一个遇上她的人能永远记得她美丽舞姿,婉转歌喉,梦幻意境,悠远的音调。

参考文献:

[1]刘冀.江南幽兰,人间雅韵――昆曲漫谈[j].江苏地方志,2003(2).

[2]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3]朱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j].黄河之声,2012(1).

[4]记者常景.一个人的6昆曲情节[j].人物,2008,11(258).

[5]杨瑞安.解读昆曲[j].民族音乐,2007(4).

[6]郭串.探讨现代昆曲之美及重要地位[j].黄河之声,2013(4).

[7]白先勇.白先勇说昆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二

摘要:现今人们日益重视企业家的领导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力,领导者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体现出领导艺术的独特性、影响力以及广泛性等特点。领导艺术可表现为授权的艺术、用人的艺术、决策的艺术、处事的艺术、协调的艺术、运时的艺术、说话的艺术、激励的艺术等。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八种领导艺术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领导;领导者;领导艺术。

面对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核心管理层的领导艺术在企业的运营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前所未有的竞争挑战也要求企业领军人物必须具备卓越的领导艺术。提升企业家的领导艺术,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各单位“一把手”在领导班子和全局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其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和自身形象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和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整体工作成效。当好企业的“一把手”非常重要,但又很不容易,要当好“一把手”,除具有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外,还要讲究领导艺术。

一、领导与领导者角色。

领导艺术其实是分三个层面,首先是领导自己,其次是领导他人,还有就是领导组织。那么什么是“领导”呢?领导就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利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经说:“领导就是叫人做一件原本不想做的事,但事后却会喜欢它。”这句话一语道破领导的深刻内涵——它是一种影响力,一种360度全方位的影响力。通过这种影响力我们可以影响下级、同级、上级、客户甚至企业外部的所有人。

领导者担当着三类重要的角色,即:设计师、仆人、教师。设计师的角色首当其冲,设计师的影响力无与伦比。如果组织的设计不良,担任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必将徒劳无功。仆人的角色要求领导者要做好服务,领导者尤其要为下属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也要愿意付出比下属更多的努力。教师的角色要求领导能够对下属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某一道题的答案是什么,而会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好的教师会循循善诱,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对于领导者的启示是,领导者要始终关注下属的成长,把下属的成长和公司的成长连接起来,把下属的个人战略和公司的战略连接起来。

鉴于领导的三类重要角色担任,企业家在领导过程中就需要注意其艺术性。领导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在于它是领导者智慧、知识、胆略、经验、品格、作风、能力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这些因素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全过程。领导艺术是指在领导的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创造性和有效性。

领导要把握好几个原则,即:愿景比管控更重要;信念比指标更重要;人才比战略更重要;团队比个人更重要;授权比命令更重要;平等比权威更重要;均衡比魄力更重要;理智比激情更重要;真诚比体面更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领导,本人认为现代企业家需要具有以下主要的领导艺术:

(一)授权的艺术。

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有一句经典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要想管得少,就要合理的授权,企业家学会授权的管理艺术对管好你的企业至关重要。好的管理者一定是善聚众力和善集众智的授权高手。懂得授权,敢于放权并善于放权是一个管理者取得成就的基础和条件。尽己之能不如尽人之力,尽人之力又不如尽人之智。高明的领导者一定是能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聚大家之力和大家之智来达到管理的目的,而不是事必躬亲的成为事务的奴隶。

布利斯的“授权法则”:第一是相近原则,给下级直接授权,不要越级授权;应把权力授予最接近做出目标决策和执行的人员,这样一旦发生问题,可立即做出反应。第二是授要原则,指授给下级的权力应该是下级在实现目标中最需要的、比较重要的权力,能够解决实质性问题。第三是明责授权,授权要以责任为前提,授权同时要明确其职责,使下级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和权限范围。第四是动态原则,针对下级的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的目标责任及不同的时间,应该授予不同的权力。

授权的关键问题是信任,信任是授权最起码的基础,如果缺乏了信任,授权则无从谈起。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是要依靠团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管理团队的原则就是要基于信任的基础上的授权,唯有信任的委托才能产生授权的激励作用。

(二)用人的艺术。

企业竞争的关键之一就是人才竞争。领导者的用人艺术表现在企业聘用人才的原则上。蒙牛的用人原则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如何用好人,除了要端正用人思想,让那些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好事外,在用人技巧上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求才之心,容才之量。领导者要站在成就事业的战略高度,满怀热情地吸引和培养人才。在引进人才上要有刘备三顾茅芦的精神。良才难令,骏马难驭。是人才就有人才的个性,用人就要有容人之量。

1、用人之长,人事相宜。清人顾嗣协有首骏马诗写的好:“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或多苛求”。巧匠无弃木,圣人无弃才,用人就是要做到人事相宜。为官择人者治,为人设官者乱,在用人问题上切忌因人设事。

2、用人不疑,精干高效。欧阳修曾说过:“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可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是用人的重要原则。因此,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规范行政行为,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保证。

3、宽严相济,恩威并施。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韩非认为:“诚有功、则虽疏浅必赏;诚有罪,则虽近爱必诛”。李世民说过:“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只有赏罚严明,才能令行禁止。

决策是领导过程的核心。决策艺术是领导艺术的重中之重。领导者深刻把握决策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切实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决策浪费。

1、决策前注重调查。领导者在决策前一定要多做些调查研究,搞清各种情况,尤其是要把大家的情绪和呼声作为自己决策的第一信号,不能无准备就进入决策状态。

2、决策中注意民主。领导者在决策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优选决策方案,尤其碰到一些非常规性决策。应懂得按照“利利相交取其大、弊弊相交取其小、利弊相交取其利”的原则,适时进行决策,不能未谋乱断,不能错失决策良机。

3、决策后狠抓落实决策一旦定下来,就要认真抓好实施,做到言必信、信必果。决不能朝令夕改。一个领导者在工作中花样太多,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四)处事的艺术。

常听到不少领导者感叹:现在的事情实在太多,怎样忙也忙不过来。一个会当领导的人,不应该成为做事最多的人,而应该成为做事最精的人。要担当好设计师、仆人、教师这三个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领导者对自己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对自己不该管的事一定不要管。尤其是那些已经明确了是下属分管的工作和只要按有关制度就可办的事,一定不要乱插手、乱干预。领导者应经常去反思昨天,干好今天,谋划明天,多做一些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多做最为重要的事。领导者在做事时应先做最重要和最紧要的事。不能主次不分见事就做。

(五)协调的艺术。

领导者的协调艺术涉及部门协调、利益协调、工作协调、环境协调和人际关系协调等项内容。其中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是重点,包括处理好与上级、与下级及与同事的关系。对上级要尊重,要服从,要配合,出力而不越位。对下级要多服务,多支持、多关心、多沟通,宽严有度。对同事要多通气,多协作,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没有协调能力的人当不好领导者。协调,不仅要明确协调对象和协调方式还要掌握一些相应的协调技巧。

1、与上级协调好关系,要“主动沟通”。一定要主动跟上级沟通,多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让上级知道你工作的进度、难度,知道你的亮点、特点;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帮助,什么时候需要鼓励。还应主动地认同上级,同时取得上级的认同与支持,保持良好的、顺畅的人际关系。错了的要大胆承认,误会了的要解释清楚,以求得到领导的谅解。另外,还要请人调解,这个调解人与自己关系要好,与领导的关系更要非同一般。

2、与同级搞好关系,要“主动合作”。主动合作,争让有度。领导者在与外面平级单位的协调中,其领导艺术就往往体现在争让之间。大事要争,小事要让。不能遇事必争,也不能遇事皆让。该争不争,就会丧失原则;该让不让,就会影响全局。

3、与下级协调好关系,要“激励约束”。激励与约束两手要配合起来。孙悟空能干,你激励他,给他金箍棒、给他机会、给他表现、给他任务,可是他一不高兴回花果山了,也不给领导请假,或者一高兴就翘尾巴。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紧箍咒,孙悟空就没有组织纪律,没有组织领导。所以,对孙悟空既要激励又要约束。当下属在一些涉及到个人利益的问题上与单位或对领导有意见时,领导者应通过淡心、交心等方式来消除彼此间的误解。对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尽快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向其说明原因。

(六)运时的艺术。

运时的艺术,即学会管理时间。领导者管理时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善于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当一件事摆在领导者眼前时,应先问一问自己“这事值不值得做?”然后再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现在必须做?”最后还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必须自己做?”只有这样才能比较主动地驾驭好自己的时间。二是不随便浪费别人的时间。有人作过统计:某领导者有3/5的时间用在开会上。领导者要力戒“会瘾”。不要动不动就开会,不要认为工作就是开会。即便要开会,也应开短会,说短话。千万不要让无关人员来“陪会”,“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养成惜时的习惯。要像比尔.盖茨那样:能站着说的东西就不要坐着说,能站着说完的东西就不要进会议室去说,能写个便条的东西就不要写成文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惜时习惯。

(七)说话的艺术。

说话是一门艺术,它是反映领导者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也是下属评价领导者水平的一把尺子。领导者要提高说话艺术,除了要提高语言表达基本功外,关键是要提高语言表达艺术。

要做到言之有物。就是领导者在下属面前讲话,不能空话连篇,套话成堆,要尽量做到实话实说,让大家能经常从领导者的讲话中获取一些新的有效信息,能听到一些新的见解,能受到一些新的启发;做到言之有理。领导者在下属面前讲话,一是要讲道理,力求以理服人;二是要注意条理,层次分明;三是要通情理,做到言之有味。

(八)激励的艺术。

管理要重在人本管理,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重激励。领导者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要学会如何去激励下属,激励注意适时进行。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下属给予适时的表扬和激励,会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特殊的人”。这种“零成本”激励,往往会“夸”出很多为你效劳的好下属。ge的前任董事长杰克韦尔奇无数次向公司员工发出手写的整洁醒目的便条来鼓励和鞭策他们。他利用便条能给人以亲切和自然感的特点,巧妙地对员工施加影响。

激励要注意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员工的需求,实施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励要注意多管齐下,领导者在进行激励时,要以精神激励为主,以物质激励为辅。只有形成这样的激励机制,才是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激励的基本原则在于公平,要根据员工实际的绩效进行,突出员工的价值,不但有激励也要有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随着经济领域中“智慧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变幻莫测,人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可以说,企业家成就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他整合人力资源能力的大小。但是,外界诱惑越来越多,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需求越来越五花八门,领导难度空前提升了。如果企业家能够科学领导,注重领导艺术,则会提高士气,凝聚组织成员;提高领导者的威望和魅力;提高组织行为的效率,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领导者若能灵活运用领导艺术,引领企业文化,开发员工潜能,改善企业绩效,便能促成企业长期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的使命及总体目标。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三

由于风景油画的本身特质所定,即创作主体对地域环境的一种真情的传达与表现。因此,不同的创作主体在进行风景油画创作时,一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且有情感倾注的地理环境来进行艺术歌颂,这也就形成了不同地域风景油画的选材不同。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气温较低,冬季漫长,土地常年被冰雪覆盖,有“白山黑水”之称,此地区的地貌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平原广阔,山脉平缓,大面积的白桦林漫山遍野,空气通透,阳光照度强,因此,冰雪、白桦林、湛蓝的高空等都成为了当地油画家青睐的创作题材。如田卫平的作品《月光雪地》、肖景志的作品《初雪》《老林秋韵》等。而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气候湿热多

,空气中水分子含量高,太阳光到达地面时会受到水分子的折射,所以湖南的天气经常会给人烟雨蒙蒙的感觉,地形以平原,盆地、丘陵为主,因此当地画家也比较倾向于对丘陵、雨水和雾气的表现。如在风景油画家陈和西的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平静如镜的水塘、蜿蜒潺潺的小溪、生机盎然的水田等,表现出了南方水乡的地理特征。

(二)表现语言的不同

受地域因素的影响,画家一般会选择一种与所要描绘景物特征相适应的表现语言。对于湖南和黑龙江两个不同的省份,由于自然景物的迥异,油画家选择的艺术语言也会有很大的区别。从两省自然景物的造型特征来看,黑龙江省是闻名全国的“黑土地”,地表的构成大多数是一种硬朗的直线条,树木大部分叶少枝多,树冠中时不时地会透露出树枝的走向,柔中带刚。而湖南是大面积的黄色或褐红色土地,地表的构成大部分是蜿蜒中带着盘绕的曲线,树木绝大部分是枝繁叶茂,树枝妖娆多姿。为了表现出其各自的地貌特征,艺术家所选用的艺术语言也会各有不同。黑龙江省的风景油画家一般都会将色彩和造中国南北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以湖南省与黑龙江省为例李伟琴摘要:湖南和黑龙江两省地处中国南北两地,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迥异,无论是绘画选材、表现语言,还是审美思想均体现出了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为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中笔者对两地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探析,以期促进各地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型简单鲜明化,在视觉上也给人夸张的感觉。如田卫平的《油画写生——太阳岛2013》组画,景物的塑造和色彩的处理有意进行了强化与变异。树木的造型很多是球形、扇形,不多的树枝中零星的穿插几片小树叶,房子也被简化为圆锥体或立方体;其次是大片碧绿的树木和草地,纯紫色的天空,玫瑰红的屋顶,钴蓝色或中黄色的房子等,用笔豪迈、大气,具有极强的装饰意味。而湖南省的风景油画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感受,含蓄中带有一种朦胧感,让人有一种无穷的遐想空间。如风景画家陈和西在构图时就比较喜欢运用皴擦手法在模糊中

寻找

形,使描绘的景物在似有似无中逐渐显现出来,给予观者一种边界线虚化的感觉。在用色方面,他比较喜欢运用绿灰、黄灰、紫灰、蓝灰等灰色系列,而且整个画面的色彩都融合在某一个灰色的色调中,给予人一种温馨而又祥和的感觉。在用笔方面,他倾向于“写画”的形式,下笔抑扬顿挫,追求一种轻松自然的视觉效果。

(三)审美思想的不同

美学家宗白华也讲过:“一切美的感觉是来自

心灵

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因此,绘画总会带有个人特定的思想情感因素,是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迁入景物中,深入体会景物情趣的过程。而在这两省中,不同的地域人文因素对艺术家个性的成熟与塑造是十分重要的,黑龙江人性格直率,粗犷豪放、质朴坚强造就了特有的“黑土”文化,风景油画的艺术风格也像乡民一样纯洁质朴,作品健康、朴素,以深沉为主。如刘治的《松花江畔》以一种强烈绚烂的印象派点彩、厚堆的手法来表现北国冰城风光,给人独特新鲜的感受。李秀实的《春到兴安岭》通过大小兴安岭连绵不绝的山峰和皑皑的白雪,既体现了黑龙江的浑厚和大气,也展示了黑龙江儿女积极向上的

生活

面貌。湖南由于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的是一种平和与圆满的态度,风景油画在风格上强调的便是一种意象,这种意象重视的是与原物在精神层面的接近,是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如肖沛苍的《湖边小船》展现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远处水天一色,朦朦胧胧,近处小船悠悠荡荡,体现出一种怅然自得感,景物在灰色调中时出时没,表现了一种深远而又幽静的东方神韵。

(一)有利于两省风景油画的本土化发展

通过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研究,笔者发现两省艺术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当地的主流文化相适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画家对自身经历的直观感受和文化渊源的挖掘,它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体现了一种特有的地方特色,是艺术风格个性化的表现。而实际上,求异一直都是画家苦苦寻觅最佳的艺术表现状态,这种潜在的艺术驱动力促使画家们会进行艺术探索与创新,给观者带来一些新的视觉冲击力。而这些不仅丰富了我国当前的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有利于两省的风景油画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画家群,进一步促进两省风景油画的发展。在湖南,经过画家们多年的努力和合作,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以陈和西教授为中心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风景油画家群,他们不仅热衷于油画风景的表现与创作,还致力于湖南的本土文化研究,并尝试将着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为此,他们组织了很多相关的艺术活动,如建立后湖艺术区、湖南小型油画展、湘景湘情——风景油画展等,不仅带动和发展了湖南的风景油画事业,还为湖南油画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两省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格罗赛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如指出:“艺术起源的地方,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黄永健也说:“无论如何,艺术自人类文化系统建构之初,便成为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己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艺术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纽带关系。而湖南和黑龙江两省的风景油画,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还保藏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另外,由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传承性”和“超越性”,使得艺术作品能够在人类社会流传百世,影响深远。里德说:“艺术的终极价值远远超过了艺术家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贯穿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文化中,使其发生联系,产生交流。”英国文化学者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论及艺术“超时空”的特性时也指出:“艺术的最基本因素却是超出其时代的那部分东西,那就是永远能够被人们理解,对人们有所启示的,甚至神秘的‘真实’。”由此可见,致力于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研究,是有利于两省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

综上所述,地域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南北风景油画艺术风格迥异,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画面造型、形式和色彩等方面,更为关键的是画面神韵的追求不一致。正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差异性又反作用于南北地域文化,带动并发展了当地文化,为各自地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四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兴趣激发的前提。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育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传统中的声乐教学以传授知识、训练声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孩子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天性被抹杀。所以,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建立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情激人,以情育人。一方面,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情感,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语言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把学生视作共同学习的伙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及时赋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利用多种方法引入新知识。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充满浓厚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等方法引入新课,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思维和求知欲。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并自觉地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有效教学情境,是兴趣激发的重点。

情境,是指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和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情境创设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一堂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创设音乐情境可以为成功的音乐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潜在教育手段,它是将生活世界中的真实音乐场景以多种形式再现到音乐课堂教学之初,运用生活素材来扩充教育教学内容,创设自然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之中,在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师生间交互性积极性对话,在情境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情感的碰撞与共鸣。

例如,三年级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我们将龟兔赛跑的故事用动画片的形式制作成课件,配以《龟兔赛跑》的音乐,先让学生聆听,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情况下,非常容易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然后将乐器的形状、音色、表现对象等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就认识了单簧管和大管这两种西洋乐器以及它们的音色特点、表现对象。

再如,在教唱《童心是小鸟》这一歌曲时,我运用多媒体flash中一年四季的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再加上音质很好的教学磁带,使学生对四季之美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歌曲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开放式教学是兴趣激发的。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通过建立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愉悦,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感受音乐的乐趣,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大声说、大声唱、大胆演。加之激励性的语言,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适当点拨、引领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使学生的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小舞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让学生认识枯燥的力度标记时,采用了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这一教学活动,把整个课堂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高潮。

(二)以“赛”激趣促学。好胜心强是小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让学生在激烈的比赛氛围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唱”的比赛实现教学目的。在表演中学习知识增强兴趣。我上音乐课时总是创造条件激励学生上台来表演唱,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样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也更浓厚了。

四、用积极评价鼓励学生,是兴趣激发的保证。

积极的激励性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对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首先、注重课堂评价中学生的参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参与教学活动。评价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课堂谁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其次、突出课堂评价中发展的观点。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为此,教师应重视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音乐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经常让一些音乐水平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如果答对了、或者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诸如之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并强化了学生的进步,使学生由此喜欢音乐老师,也喜欢上音乐课。此外,这种激励评价不仅仅是在课堂学习活动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实践证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

总之,经过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良好语言艺术的应用,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运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是提高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的有效方法。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五

通过水袖的教学,使学生扩展肢体的表现力,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实现不同力量、幅度的转换,挥运水袖展示无限的形态美。

锻炼学生身体内外各部分间的协调和配合的完美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人文精神和意蕴的熏染,在挥运中展现自我,放飞梦想。

谈起水袖大家并不感到陌生,相传关于水袖的舞蹈源于汉而盛于唐秩于宋元,而后水袖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一种特技,在传承两千余年的今天,水袖是中国古典舞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的运用继承和借鉴了戏曲中独特的形态、鲜明风格的表现。

随着水袖自身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也逐渐脱离了戏曲表演的程式,更加注意水袖的舞动性。

在舞蹈语言中,水袖是舞者抒情达意的重要媒材,而今中国古典舞中水袖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凝结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标志,使观者望而即知此舞为何。

所以,水袖的运用是舞蹈表现中一项重要的手段,对于教学而言也是一门重要的训练课题。

“翩若惊鸿,宛若蛟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中将飘逸清美的水袖特征一语点破。

这是水袖独具的艺术语言,就传承和发展这一部分而论,两个重要的要素不得不提——即肢体力和表现力。

肢体力是水袖挥运的作用力,挥运的形态美是独特的表现力,此两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容,通过肢体力的运用才能施展水袖独特的表现力。

若水袖仅仅被局限于一种程式而言,这样舞蹈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律美反而流于形式,丧失自然而然的韵致。

在对于肢体力的训练和表现力二者的关系而言,我认为,两者间相互承载密不可分,水袖语言性成于肢体之力而流露于表现力,艺术语言承载着肢体形态和思想情感。

就水袖的教学而言,京剧大家王瑶卿讲形体表现有三大要素:表情看眼睛、动作看水袖、身段看脚步。

由此可知水袖基本功是衡量表演者功夫深浅和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说王瑶卿先生提出的观点是针对戏曲表演而言的,但舞蹈表演亦同样受用。

学校舞蹈基本功是培养艺术表演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传授水袖的基本功能对学生日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在水袖教学中系统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教学中肢体力的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协调“三节”是外部力的转换。

所谓“三节”即是肢体关节的“起、承、转、合”的关系。

若以人体为喻,则头部为稍节,腰腹部为中节,脚足为根节;以臂膀为力,则掌指是稍,肘节为中,臂膀为根;下肢则以脚足为稍,膝关节为中,胯为根。

训练稍、中、根节三者协调是形体动作的根本。

“三节”的规律表现为稍节起、中节承、根节合。

重点训练中要求头、腰、脚三段力量均衡,其次是脚、膝、胯的协调统一。

再次是腕、肘、肩的承接。

教学中要掌握各个部分的主次、力量强弱、幅度大小等关系。

是通过以局部练习为“点”,各个点熟练协调成“线”继而成“面”。

水袖的教学方法是“由点扩面”、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

二、“六合”是挥运的关键。

“六合”以内外“三合”为分,内“三合”指:心意合、意气合、神气合;外“三合”则是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

心、意、神、气的协调和交融是水袖的蕴涵,手、脚、肘、膝、肩、胯诸部的协调是展示水袖“长袖善舞”的韵美。

“六合”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内外完美的协调是水袖自由挥运的关键所在。

三、律动是挥运的技巧“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是诀窍,水袖挥运以律动来体现,律动体现为“相反而相成、相克而相生”。

“反衬劲”是修长水袖的用力点,逆向取势可以产生千态万状的动态美。

四、“字”是基本形态。

所谓“字”形态是水袖练习的基本动作形态,单一的“字”是掌握水袖的入门基础。

熟练掌握可以进行发展变化,不同角度、不同组合的训练可以达到千变万化的形态美。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单一的“字”形态是丰富姿态的母体。

形态练习仍然体现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特点。

五、水袖的其它技法。

水袖除了掌握上述所论的基本要点外,还有撑、冲、扬、抖、挑、勾、拨、掸、甩等具体技法。

它们都是多种基本要点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而产生的丰富性。

出袖、收袖、扬袖、绕袖、搭袖、撇花等技巧都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六、挥运的内涵。

个性是艺术的独特魅力,学生在训练水袖的灵秀、圆畅、飘逸、洒脱等方面感染性灵。

启发学生从性格情绪等特殊性中发现自己,喜、怒、哀、乐是水袖表达内心的重要语言。

教学训练中,重点强调“情”带“动”,产生“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

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具体教学,能使学生全面的了解水袖的艺术语言。

教学训练让学生掌握水袖的技巧,利用水袖的基本功训练全面提升学生身体内外的艺术修养。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舞蹈打下扎实的基础。

闽剧早期经典剧目渊源流变简论【2】。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诞生于古闽县、候官县,在福州十邑及宁德、三明、南平等部分县市流行,是福建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到如今已走过了四百多年的历程,一大批优秀的闽剧作家,改编传统剧目,编写新戏,使这个古老的剧种依然充满了生机。

下面试选取历史最为悠久的三部经典传统剧目,探寻渊源,考证流变,梳理其在现当代的重要改编本及演出情况,并加以点评,以小见大,展现古老的闽剧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概况。

一、紫玉钗。

闽剧中流传最久最广的古典剧目之一。

作者相传是清代乾嘉年间一位翰林,但姓名难考。

而经《闽剧志》编辑部考证,疑为明末福州名士曹学佺所作。

故事取材于唐代蒋防所作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继承了它的悲剧精神,延续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模式,以悲剧结局。

主要剧情为李益客居长安,与霍王庶女霍小玉相恋,结为夫妻。

后李益回乡探亲,另娶望族之女卢氏。

霍小玉相思成疾,耗尽积蓄,无奈遣婢浣纱典当定情之物紫玉钗。

义士黄衫客知悉,义劫李益至霍宅,霍小玉业已病笃,见李哭诉其负心后气绝身亡。

该剧批判了李益的负义,对无辜被弃的痴情女霍小玉以深切同情。

全剧情节人物都极其精简,主题突出,以唱为主,在唱词中叙事抒情,重点渲染了女主人公霍小玉在李益负心后的哀伤悲苦,曲词华雅,哀婉动人。

其“曲文乐谱,在闽剧中均居最上乘”“其乐调渊穆淡远,曲词悱恻缠绵,较乱弹实有过之无不及”。

邹有年有首题为《过石仓观剧》的诗,记载了该剧演出时情景:“声色传诗篇,具有风人旨,神明约昭旷,吐辞斯远鄙……作使皆名娟,携来亦佳伎,情爱苟适场,何悔鸡与雉。

”足见《紫》剧之优美。

从闽剧音乐上看,它包括了全部基本的逗腔曲调,是逗腔音乐的典型作品,“凡童伶初习儒林,都拿《紫玉钗》一剧开蒙”“学习闽剧的人无不把它奉为圭桌,作为必学的课本”。

清光绪二年(1876年)前后,儒林班首演此剧,之后平讲班相继开锣。

传本有两种,一是黄衫客先出场的福州集成堂本(1876年)和福州九庆堂本(1904年);一是洗纱先出场的折子戏。

最早为张晚青订正的龚礼逸《紫玉钗》参校本(1932年)。

后有陈鹤章的修订本(1944年),及胡孟玺的.校订本(1949年)。

此外还有评话本《紫玉钗》流传。

嗣后,林步瀛参照福州评话本及折子戏唱词改编的全本戏(1926年),由闽班旧赛乐演出。

1952年,福建省闽剧代表队按折戏排练,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汇演,并为大会作展览演出。

1957年,剧作家陈启肃据明代汤显祖传奇《紫钗记》和闽剧传统剧目《紫玉钗》福州九庆堂本,重新改写成十二场全本大戏。

开头列表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

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模式改为才子佳人相爱的模式,男主人公李益由负心变为坚贞,但仍保留了悲剧性结局。

悲剧主因由李益的负心,变为卢太尉玩弄权势,强拆散李霍,主题也因此改为批判强权邪恶势力。

主要剧情变为唐高门才士李益,与寒门霍小玉相爱喜结良缘。

新婚之夜,官差报喜,李益得中状元,小玉担忧李益出外做官夫妻分别。

因此,李益为谋留京任职,请卢太尉帮忙,未料到卢太尉却看中李,欲招其为婿。

李婉拒后,卢太尉于是怀恨在心,公报私仇,计拆霍李,令李入赘卢府。

黄衫客侠义相助,李霍才得以相见并消除误会。

卢太尉遣人追至霍家并胁迫李回卢府,混乱之中久病的霍小玉悲愤吐血,香消玉殒,最终悲剧收场。

改编本1959年由福建省戏曲巡回团闽剧代表队排演,并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

二、间祭。

闽剧传统剧目。

作者清咸丰生员邱庆禧。

根据郑丽生《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一文考证,此剧约作于光绪十二、十三年间(1886—1887)。

咸丰、同治年间的文儒班,演唱以《紫玉钗》为首的逗腔曲本,但唱词过于典奥,不够通晓,难以得到广大普通市民广泛接受。

针对此弊端,光绪初年,后起的达云霄、驾云天等12班剧组,改进唱腔,注重曲本的通俗化,《墦间祭》因此应运而生。

邱庆禧根据《孟子·离娄》里的一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编为戏剧,杂进“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一节,主要讲述齐人好逸恶劳,却常向妻妾夸耀他每日在富贵人家饮宴酣醉。

其妻怀疑,一日便跟尾随其至东郭墦间,见齐人向祭墓人华周妻、杞梁妻甚至向守墓的墓客乞食,愿为孙子,恬不知耻,丑态百出。

而齐人回家依然厚颜夸说,其妻羞怒万分,当面痛陈齐人丑相,劝诫其夫,令齐人幡然悔悟,誓言改过自新。

结局虽然有些仓促,流于俗套,但全剧不长,剧情集中紧凑,曲调以飏歌为主,唱词道白,多为福州方言,颇多警句。

剧中华夫人与婢女春香的八段盘关调唱词则雅俗共赏,清新明快,平仄和谐。

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福州演出时,即深受欢迎,观众屡看不厌,历久不衰,成为民国间闽剧、清唱的传统剧目。

民国初长乐“汾溪鞠社”诗人刘仲珊、施子衡两位听曲行家观后赋诗称赞:“不向孟尝门下游,吹箫也自算名流。

须知暮夜潜踪者,狗盗鸡鸣更可羞”(刘仲珊);“富贵黄粱总一丘,眼前白骨昔王侯。

九泉涓滴容分惠,醉饱何须妻妾谋”(施子衡)。

福州著名文史学者、民俗专家、诗人郑丽生先生将《墦间祭》与《紫玉钗》并举,赞誉有加,称为“窗下”剧本力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作为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在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领导者角度出发,如何用好人、用对人,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则是领导者日常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领导艺术中的一种,领导用人艺术是其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做事成败的核心所在。换而言之,讲究用人艺术,能用人、会用人的领导者,才会胸襟开阔、不拘小节,以国家为重、人民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才会以包容之心,吸引广大贤能,才会真正重视和关心人才。

一.选“才”依据。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对此,如何选出“出类拔萃”的人才,主要取决于领导的选“才”依据,具体分析如下:

(一)爱才之心。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用人过程中,其根本前提在于具备一颗爱才之心,能够将党的事业与民族的千秋大业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用人中做到公正廉明、礼贤下士,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

(二)要知人善任。

作为领导用人艺术的最高境界,知人善任不仅关系着人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同时还关系着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领导者在“善任”前,首先要“知人”,即了解自己的部下、关心自己的部下,对他们的特长及工作能力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同时结合着岗位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有容才之量。

领导在选拨人才的过程中,应须知用才不易、容才更难的道理。任何一个人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优缺点的突出是成正比的。作为一名领导者,在用人时除了站在各个角度接纳不同的人才外,还要对不同性格的人才采取与之相符的领导方法,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求才若渴的意识,善于营造一种才尽其用、宽松和谐的环境,一种干事成事的氛围,团结一致,共同前进。

(四)要注重育人。

领导者要注重培养、教育现有的人才和潜在的人才。通过授权、增加工作难度、设定较高目标,给下属提供一个锻炼、施展才华的机会,可以增进下属的才干,有利于培养干部;通过重用年轻人,在他们身上适当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早日脱颖而出。

(五)有效激励。

在调动下属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励起着直接作用。一般来讲,在常用的激励方式中,可以将其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大类,在实际应用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应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领导者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能力与潜能。

(六)适当的表扬和批评。

表扬和批评运用的好,就能起到“表扬一个人,鼓舞一大批;批评一个人,教育一大片”的作用。运用的不好,就变成了“表扬一个人,打击一大批;批评一个人,灰心一大片”的作用。可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领导者多动脑思考,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方法、时机、对象、场合和环境,并发挥语言艺术,巧妙地进行批评和表扬。

二.用“才”艺术。

(一)选贤任能的艺术。

面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现代社会中人才济济、卧虎藏龙,领导者如何第一时间发掘这些人才,则需要具备选贤任能的用人艺术。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下属员工的沟通,在了解其生活及工作状况后“知人善任”,在达到用人目的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用人之长的艺术。

清代诗人顾嗣协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意思是只有用人之长,量才适用,才能发挥人的最佳效能。领导在用人时,应明确用人的核心在于“量才录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结合着人才的优势与岗位需求,将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因事择人、事得其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尽其功,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目的,在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还能避免人才的浪费,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艺术。

任何一名员工在开展工作时,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与信任。而领导在使用人才时,也要充分信任自己选拨的人才,真正做到以诚待人、推心置腹,以此来换取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共同进取。另一方面,古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才为知己者用”,从员工角度来看,领导的认可与信任,不仅能让自己的自尊得到满足,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工作积极性,在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人类用人史,凡是豁达、高明的领导者,在开创一代盛世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在用人方面,也应如此。

(四)合理授权的艺术。

依据我国党章原则,任何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在没有经过集体讨论之前,是没有权利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做出处理决定,即便是在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也应结合着事件的大小,积极征询、搜集同级干部及下级人员的意见,在综合考虑后作出决断,避免个人专断的现象出现。然而针对一些紧急状况,在特殊条件下,需要领导授权给员工,使其能够面对突然问题时,第一时间做出决断,避免问题的扩大化。这就要求领导在授权时,能够处以公心,确保领导与下属员工的共同利益趋于一致,在明确各自责权的基础上,本着完成工作得原则,相互信任、彼此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此同时,领导人员还应结合着下属的实际能力,对所有干部的综合工作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与定期考察,在提高下属人员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把适宜的权利与责任授予最合适的人选。这样做的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领导与员工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做到责、权、利分明,下属员工在具备一定权利后,能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信息,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其次,可以把领导从杂务中解放出来,去考虑大政方针。这样,双方均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现领导高超的领导艺术时,其核心依据在于该领导是否精通用人之道、能慧眼识人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众多人才中挑出真正为己所用的人才来辅助自己的工作。人才作为社会各个部门发展、前进的根本,这就要求领导者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战略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全体员工的个人价值,使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余柳青.浅议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科教文汇(下旬刊),,(09).

[2]陈艺斌.辩证视野下的领导用人艺术[j].闽江学院学报,2011,(03).

[3]吴德贵.会管人不如会用人――说说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人才,2011,(16).

[4]孔飞,.刘素英.浅谈现代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管理观察,,(30).

[5]廖慧丽.浅谈行政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科技博览,,(8).

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七

1.1艺术经验的沉淀期。

各类型尝试的自觉时期(1992-)这一时期张艺谋已经不满足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式的民族的、凄美的,甚至是悲凉的作品主题了。于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人对自我权益觉醒的农村题材影片《秋菊打官司》;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辛酸遭遇而反映整个社会历史风貌的《活着》;完全采用非职业演员反映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作品《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京味十足的都市轻喜剧《有话好好说》;退休工人与盲女间真实的社会道德故事《幸福时光》等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并没有完全脱离张艺谋艺术片的范畴,作品中还有艺术片的影子,但这一时期的张艺谋已经看到商业和电影的利益关系了,而且他也不满足于只有口碑而没有票房的现实。于是有了他各种类型电影的尝试,甚至是喜剧,他还试图通过《幸福时光》的网上选角,来尝试商业片的运作。

1.2艺术与商业的转折时期。

商业与艺术间的游移(-)抱着各大电影节的奖杯,戴着只有口碑没有票房的帽子,张艺谋开始拍摄《英雄》,这是张艺谋第一部古装商业大片,尽管大家对《英雄》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它却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而且张艺谋也从此摘下了只有口碑没有票房的帽子。接下来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继续沿用《英雄》的成功套路:大制作+大牌演员,继续着张艺谋的商业大片,票房神话。这一时期骂张艺谋的人特别多,批评指责他只注重商业利益而弱化了故事的艺术内涵。张艺谋本身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他拍摄了《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一个试图说明自己还能拍文艺片的作品。也许是时代的发展,也许是电影的发展,在《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中,我们还是能看到许多商业电影的影子。这一时期的张艺谋是矛盾的,他既想符合时代的潮流,又想坚持自己的信仰。所以在这个时期既拍了商业大片,又追求着自己梦想,拍摄艺术片。

2冯小刚的电影分期及转型。

2.1热力迸发激情洋溢的成名期。

平民视角下的黑色幽默贺岁喜剧时期(-)带着初出茅庐的勇气,带着对社会现象批判的心理。冯小刚用他那特有的“京味”语调,游戏似的情节安排,呈现给我们一个个含泪笑的狂欢式作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这种冯氏贺岁电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当时挑剔的观众,冯小刚用他平民视角下的黑色幽默奠定了他在中国贺岁电影中的地位。

2.2内敛反思的发展期。

贺岁喜剧到贺岁正剧的过渡时期(2000-)随着《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的相继成功,冯小刚的黑色幽默喜剧风格逐渐被大众接受。冯小刚在贺岁喜剧电影取得成功之后,在他成为著名导演之后,开始反思自己电影的发展。电影内涵因素逐渐加大,从《大腕》开始,荒诞中开始引入更多的'黑色幽默,而且小人物的地位逐渐发生变化。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大多以小人物作为关注对象,电影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没有远大理想、宏伟事业,说话经常没有正行,但心地善良的老百姓。而到了《手机》,虽然电影并没有刻画在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大人物,但影片中的主人公严守一,已经是中国正在壮大起来的中产阶级中的一员了,已不能被认为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普通百姓了。这些变化表明冯小刚的视野正在不断的开放,他正在跳出自己的市民情节,将电影的创作投向更广阔、丰富多彩的社会人生。

2.3探索困惑的转型期。

中国本土电影到世界电影的转型时期(-2013)伴随着名气的越来越大,冯氏贺岁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冯氏幽默的品牌已然确立。可这时的冯小刚已不满足自己电影作品在中国内地奖项、票房上的成功,更吸引他的是国际的认可。于是在冯小刚推出了自己有第一部古装片《夜宴》,但是结果却是,票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口碑更是骂声连连。在这之后,冯小刚并没有停止他的探索,《集结号》不失时机地出现了,并且获得了一致好评,票房、口碑双丰收。之后更是创作了票房突破6亿元的《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终于在自己的转型中找到了自己适合的道路。

3殊途同归———艺术与商业的结合。

张艺谋的转型之路是艺术———商业———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冯小刚的转型之路正好相反,但结局却一样:商业———艺术———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似乎发现了新中国电影转型的必然结果,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影片才是观众欣赏的,市场需要的。张艺谋与冯小刚始终在电影的高地上积极探索———无论是在电影的主题、风格、演员使用等艺术性方面,还是在电影的商业化转型方面。不管是否在拍电影,张艺谋和冯小刚始终在不断地出新出奇,而他们的每一次探索都会留下当代电影转型的痕迹。两人在中国影坛的地位,还有他们异曲同工的电影变迁之路,都在证明着他们不同风格电影下隐藏着的共同内涵,对他们现代电影转型的研究,会让更多关注中国电影的人了解到,电影的成功之处是源于电影的内在理念而不是外在的表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4799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