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汇报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21:21:29
村集体经济汇报范文(19篇)
时间:2023-11-08 21:21:29     小编:紫薇儿

总结可以给予我们反馈和启示,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思维方式对于解决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是一些建议,可帮助你提高总结写作的水平。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现将*镇集体经济“大观摩、大研讨、大提升”情况汇报如下:

一、观摩和“一村一方案”制定情况。

一是观摩学习拓思路。*月*日,我镇组织村党组织书记、人大代表*余人先后到*等*个集体经济示范点,实地查看了大棚果蔬、智慧养殖、皇菊加工等项目进展,详细了解观摩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运行模式和经验做法等。

二是对照先进促提升。观摩结束后,召开村级集体经济“一村一方案”交流研讨、分析研判专题会议,各村结合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从工作部署、规划建设、资金投入、项目安排、要素配置上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共同探讨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在“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做强”上做文章,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整体提升。

三是及时总结明方向。各村因地制宜选准了适合本村的发展模式,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资源开发型的村有*个,集体兴办型的村有*个,区位优势型的村有*个,产业发展型的村有*个,股份合作型的村有*个,土地托管型的村有*个,三资盘活型的村有*个,实现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全覆盖”。

(一)工作思路。

明确“一个好班子强中坚、一个好项目促增收、一个好规划保发展”的工作思路,强化市场思维,打通资本通道,做活集体经济,努力实现“较好村有突破、一般村有发展、薄弱村有起色、空壳村全消灭”的发展目标。

一是对于“清化收”工作进展缓慢的村,成立镇级工作组驻村督办,限期完成工作任务,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是对于有资源优势的村,鼓励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延伸现有集体经济项目的产业链,实行经营收入,实现适度规模产业化运行。

三是对于有闲置资产资源的村,积极盘活整合,以公开招标形式租赁经营,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

四是对于资源较少的村,鼓励通过股份合作经营,采取流转土地委托管理模式,建造蔬菜大棚、粮食集约化种植、调整产业结构等模式,增加集体新增资源收入。

(二)推进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推动”,注入“领航力量”。成立由我和镇长任组长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调度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帮助村“两委”理思路、抓提升。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村“两委”班子实绩考核和农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主动给镇村干部靠责任、压担子、下任务,推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二是引来“源头活水”,唤醒“沉睡资源”。自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开展以来,清理合同*份、化解债务*万元、清收债权*万元、收取承包合同*万元、新增资源收入*元。下大气力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集中连片打造有机莲藕、优质葡萄等特色产业种植示范点,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增收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三是争取“项目带动”,激活“一池春水”。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抓手,建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库,目前,*亩水果种植基地、*亩莲菜种植基地、*亩葡萄种植基地、年交易*吨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等*个项目已完成入库,正按序时推进。

(三)取得成效。

现已形成*种发展模式,一是以*“党支部+公司+农户”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为代表的资源开发型和股份合作型,年收入达*万元。二是以*、*村等滩涂承包为代表的单纯资源型收入,年收入*—*万元。三是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养羊产业为代表的集体兴办型,年收入*万元。四是以*村房屋租赁为代表的区位优势型,年收入*万元。五是以*村入股果库收取收益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型,年收入*万元。六是以*、*村入股企业发展养猪和果库为代表的股份合作型,年收入为*万元和*万元。七是以*村为代表的土地流转型。八是以*、*村为代表的三资盘活型。以*年为例,收入*万元以上村有*个,其中*万元以上村为*、*、*、*、**个村。*万元以下还有……。

三、存在问题。

一是主观方面:体现在不敢干和不会干,部分村干部存在求稳心态,守摊子思想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在“清化收”工作中怕出乱子、怕引发个人矛盾。

二是客观方面:体现在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资源少、资产盘活难度大,部分村没有机动地,盘活闲置资产资源能力欠缺,引进微小企业难度大。

四、下一步计划。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探索发展路径。通过观摩学习研讨,对比差距,补齐短板,依托沿黄一号旅游公路交通优势,在现有*种模式基础上,探索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模式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二是规范“三资”管理,夯实发展基础。用好“三查五审五缴三统”工作机制,持续做好“清化收”和“三清一统”工作,成立镇级专门清理工作队,重点清理问题合同、纠纷合同、口头合同,同时开展合同签订工作,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发挥“头雁”作用。引进一批有经济头脑的人员,鼓励引导年轻村官发挥思路清、眼界宽、敢闯敢拼的优势,创办微小加工企业,带头搞活集体经济。进一步巩固提升*、*、*等村的集体经济,形成“头雁效应”,以点带面发展集体经济。

四是考核激励并行,强化督促调度。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建立长效激励奖惩机制,用实际效果和取得的荣誉激发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导向清晰,形成“要我发展”变“我要发展”的良好基层治理氛围。

下一步,我镇将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突破口,也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举措,积极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镇村级集体经济走上发展快车道。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二

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在省站的精心指导和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认真贯彻执行《甘肃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等政策法规为宗旨,管好用活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为己任,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为目的,从增强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查处了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违规违纪问题,有效的保障和防止了集体“三资”保本增值和流失浪费,促进了基层民主建设,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和有关部门的肯定。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区六县一区1529个行政村、9136个合作社共计10665个会计核算单位,止二00八年底已实行会计委托代理的行政村1517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9.2%;实现村级会计电算化的村数143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4%。市、县(区)、乡(镇)三级已成立审计机构116个,配备专职审计人员146名,其中:持证人员18名。

一年来,我市上下共抽组118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39个审计组,对全市10565个会计核算单位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和财务收支、债权债务以及农村土地征占补偿费、支农惠农补贴等专项资金进行了详细的内审外调工作。审计资金总额106707万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资金434.2万元,追回贪污挪用资金120.9万元。查处追究任期届满和离任村社干部责任38人,收回各类违规违纪资金11.10万元,结算移交离任村社干部经济手续223人(次)。

二、具体工作。

(一)财务审计不留死角。

二00八年我市村级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在强化财务混乱村清理整顿的基础上、继续推行“乡镇自查自审、县区就地复审、市站以县区为单位集中送达核审”办法,计划审计1529个行政村10665个会计核算单位,实际审计1529个行政村10665个会计核算单位,累计审计资金60431万元。审计核实全市村社集体固定资产34007.2万元,较上年净增128.72万元;负债总额17506.5万元,较上年减少10021.58万元;所有者权益42942.5万元,较上年净增7418.84万元。查处违纪未违规单位348个会计核算单位,清理出不合理开支730笔183万元,不规范条据123张,金额98万元,未入账资金114笔10.8万元,现金白条顶库131张49万元。对于审计出的问题,工作组进行了及时处理,对一些记账出现的差错进行了纠正;对部分不合理开支进行了账务注销,票据退还有关当事人员不作报销;对一些不规范条据,及时督促有关人员规范手续;对收入没有入账的重新作了入账处理。

(二)专项审计逐年拓展。

1、粮食生产直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

2008年中央、省财政拨付我市粮食直补资金2522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6513万元,两项合计全市农民人均98.92元。分别为崆峒区451万元、3104万元,泾川县339万元、2561万元,灵台县459万元、2687万元,崇信县125万元、991万元,华亭县175万元、1373万元,庄浪县435万元、2493万元,静宁县538万元、3304万元。为了补贴公平合理,全市各县区均以2002年核产定税面积和常产为依据,分解到乡、计算到户,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到各乡(镇)资金核算中心粮食补贴专户。各乡(镇)信用社给每个农户办理存折,由乡(镇)政府、资金中心、信用社共同监督,在各村社设点集中发放存折,农户凭身份证、印章领取存折,然后再到信用社取款。从审计监督情况看,全部兑现到42.4户农民手中,兑付率100%。

2、退耕还林补贴。

从2004年开始,退耕还林补助由粮、款并用改为全部发放现金,补助资金实行专户储存,封闭运行,由所在地信用社采取存折直接发放,由退耕农户直接领取。今年我市拨付2007年农户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3682万元,其中:粮食补助20722万元,现金补助2960万元,全部兑现到29.4户农民手中,兑付率100%,受益农户人均收入191.30元。

3、良种补贴。

2008年国家安排我市实施优质专用小麦推广试验示范面积147万亩,亩均补贴标准10元,共计1470万元。其中:崆峒区25万亩、250万元,泾川县250万亩、250万元,灵台县250万亩、250万元,崇信县8万亩、80万元,华亭县9万亩、90万元,庄浪县25万亩、250万元,静宁县30万亩、300万元。经审计,各县区均严格按示范区农户播种面积核发购种卡、农户凭卡在良种专卖点低价购买良种、种子专卖部门再凭卡与财政部门核兑资金规定落实到农户、地块,未发现任何违规违纪问题。

4、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

2008年国家安排我市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400万元,其中:崆峒区60万元、泾川县60万元、灵台县100万元、华亭县30万元、静宁县150万元。其补贴内容和对象为以农户购买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作业机械为主,兼顾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作业机械;补贴标准为大型农机具买价的10%——30%。受益农户9.77万户,未发现任何违规违纪问题。

5、“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二00八年我市“一。

事一议”筹资涉及33个乡(镇)586个个行政村72.4万人,筹资总额679.27万元,人均筹资9.40元;筹劳涉及29个乡(镇)554个行政村50万人,筹劳总数191.2万标准工日,劳均3.8个标准工日,其中收集以资代劳资金589.69万元。从审计情况看,各村级组织都能严格履行农民筹资筹劳项目、数额和事项议事、审批、备案等程序,实行“报审制”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制”,没有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户下达任务和强行以资代劳现象发生。

6、村级财政补助。

二00八年全市各乡镇农经站收到各级财政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2195.4万元,村均1.44万元;村内开支2118.95万元,其中:干部报酬1655万元、办公费用351万元、五保户供养98.5万元、其他支出14.45万元;所有支付均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但因我市多数村级集体经济欠发展,低收入村及“空壳”村较多、尚有521个行政村正常运转相当困难。

7、征地补偿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三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赣州、宜春、吉安、新余等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因村施策,突出造血功能,使出真功硬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最近,省委组织部对各市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度,并汇总了有关数据,与相比,全省“空壳村”从9606个减少到270个,减幅达97.19%;5万元以上的村从1964个增加到13001个,增幅达561.96%,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提升了组织力,强化了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强保证。为进一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省委组织部策划了本期月刊,刊发部分地方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做法。

在广袤的赣南,像蔡阳这样在近年发生巨变的村还有很多。这是赣州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抢抓政策机遇,全面推行“党建+”理念,多措并举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和“空壳村”,铸就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党建引擎”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底,赣州市3469个村,“空壳村”全部消除,其中,5万元以上的村2174个,占比62.66%;100万元以上的村47个;该市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达21841.9万元,占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的43.15%。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新图景正在赣南老区徐徐展开。

赣州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责任落实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党组织带头人选拔机制,保障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党员干部责任落实机制。为了让各地各部门都“动”起来,赣州市委实行“一村一台账”“一月一调度”,要求各地按照“一村一策”要求,制定具体发展计划,明确资金来源、发展目标、发展模式以及具体措施,对薄弱村、“空壳村”实行销号管理,形成“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的落实机制。2017年,赣州市将帮助村级发展集体经济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所挂点帮扶村集体收入未达到5万元的,年度内不能评先评优;对发展缓慢的个别县(市、区)委组织部长进行约谈,在市级重要会议上对发展滞后的县(市、区)点名批评。

党员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业绩与村干部报酬、绩效考核、招录考试挂钩,调动村干部谋发展、抓发展的积极性。瑞金市对新办集体经济长效项目、并能因此获取持续性收入的村,市财政按投资额20%的比例进行资金奖补,激发村级积极性。石城县对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允许给村干部增发1个月的基本报酬;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在乡镇站所事业编制人员招录中给予适当加分奖励,优先推选为“两代表一委员”、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有奖有罚的政策很合理,干部的干事激情进一步激发,一批批肯干、能干、会干的干部脱颖而出。”石城县委组织员办主任许贤亮说。

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选拔机制。把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夯实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和“空壳村”实现“脱壳化蝶”的关键之举。大力推行“实习村干部”培养制度,引导和支持致富能人、大学生、退伍军人参选村“两委”干部,真正把组织认可、群众满意的人选拨出来、培养起来、使用上来。在今年新当选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致富能手就有2105人,占比达60%以上。信丰县西牛镇曾屋村曾梓清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他牵头修建村里的通组公路,热心村集体公益事业,得到村民和组织的一致认可,先被大家推选为村民理事会会长,后来又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还欠了7.5万元的债务,上任后,他带领村民种植了480亩烟叶,债务不到半年就还上了。现在的曾屋村,由支部牵头成立憨农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折合为股本,村集体占股25%,村民以现金、土地入股等方式占股75%。2017年合作社经营性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41.7万元。

出台一揽子帮扶奖补政策。

近年来,赣州由市县两级组织部门牵头统筹协调,把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市县两级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推动金融、财政、国土、发改、扶贫等部门,研究出台多项含金量十足的帮扶政策,构建合力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大格局,破解以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资金、政策方面的难题,为薄弱村和“空壳村”获得集体收入“第一桶金”提供了有效保障。

——征拆补偿政策方面。按被征收土地面积减去所征范围内集体建设用地面积后4.8%的比例,为村级预留建设用地。同时,将协征协拆费全额返还村级,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实施土地“增减挂”项目,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奖励给村级集体。

——项目扶持政策方面。鼓励各县(市、区)整合涉农和扶贫领域资金,采取财政补助一点、帮扶单位和乡镇出一点、银行贷一点的“三个一点”模式,帮助村级集体建设光伏发电站、购置商业店面等项目,实现稳定收入。

——金融扶持政策方面。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风险缓释金,撬动银行信贷资金80亿元,每个贫困村可申请贷款100万元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由财政贴息3-5年。各县(市、区)分别安排500-800万元专项资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进行奖补和贷款贴息。

——税费优惠政策方面。对村级集体投资兴建标准厂房、商业店铺等实体项目,免收征地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收费,服务性收费按底价减半收取。实体租赁收入上缴税金地方留存部分,采取补助方式,用于村级集体运转。

——产业奖补政策方面。对发展烟叶等特色产业的村,按照发展产业上缴税收的一定比例作为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奖励给村级集体。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村,农业龙头企业吸纳贫困户入股并帮助其脱贫的,给予村级组织3000-5000元的奖补资金。

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撬动大量资金、项目集聚找到了有力的“支点”,助推了各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多年前,赣州市南康区东山街道坪岭村党支部书记曾宪贵面对村里的“家底”发愁:105国道和322国道穿村而过,商贾如流,却没有一条通组的水泥公路;为了策应全区的城市建设,村里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征收,眼看都要建起高楼大厦,村集体却穷得叮当响。“村集体没有收入,村民服务如何开展?”穷则思变,他积极向上争取为村集体预留土地,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7年3月,赣州市南康区出台政策,明确“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时,按照被征收土地面积减去所征范围内集体建设用地面积后4.8%的比例,给予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预留用地指标”。这也成为赣州市各地解放思想,大胆谋划,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量身定制的政策之一。2017年11月,赣州市南康区龙华乡双江村拿出积累的“第一桶金”200多万元,在南康首次以村集体名义拍买了商用地,开始谋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二次飞跃。“依托政府出台的系列政策,我们将‘机遇性’收入转化为持久性收入,使村级集体经济有了‘聚宝盆’。”村党支部书记钟圣飞说。

竹林舞台、木制小屋、民俗表演……大余县内良乡白井村儿童夏令营基地成为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放松身心的“快乐营地”。白井村生态条件优美,发展林下经济、高山蔬菜、有机绿茶、乡村旅游等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乡党委书记周金平和村党支部书记聂斌谋划着,整合上级各项政策和资金,发展乡村旅游。聂斌表示:“只有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我们支部才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群众才会信任我们、支持我们。”这一点,周金平深有同感:“县乡开大会,逢会必讲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我们不敢有一丝松懈。”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赣州各地牢固树立“党建+”理念,层层压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责任,结合实际,深挖潜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宁都县小布镇陂下村将闲置多年的小布中学校舍、老村部以及120亩村集体老茶园入股镇旅游公司,2017年村集体获得分红27万元。赣州市蓉江新区武陵村充分利用背靠高校园区的优势,与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合作,将53亩村组预留地用于开发赣南大学城文化广场项目,每年租金收入达120万元。赣州市南康区龙华乡茶叶坳村利用村预留地入股建设标准厂房5000平米,年收入可达60万元。安远县鹤子镇半迳村组织农户以土地、劳务加入规模合作经济组织,聘请专家指导成立电商扶贫合作社,对接电商企业签订包销式协议,村集体从中获取一定比例报酬,2017年该村集体实现收入10.15万元。

通过党建引领带动,赣州市各地村级集体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并反哺基层建设,使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号召力大幅提升,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提高,为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吉安市创新开展以“党员树旗帜、组织强堡垒、党建强活力”为主要内容的“一树两强”主题活动,坚持以村党组织建设为重点,配强党组织书记,把政治坚定有理想、发展经济有本领、处事公道有威信、遇到困难有办法、带农致富有热心的人选入村级领导班子。在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有1500多名致富能手、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优秀民营企业家、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被选进村“两委”班子。该市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用地政策、金融信贷支持、整合项目资金等方式,汇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整体合力。财政资金“支持一点”。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竞争立项等方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遂川县专门安排24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解决“空壳村”和薄弱村无发展启动资金的问题。用地政策“倾斜一点”。严格落实征收土地预留地政策,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用于农村各类经营项目,节余指标经批准可有偿调剂到城镇使用,其土地增值收益按比例返还村集体所有。新干县实行圩镇规划区内征收集体土地,拍卖所得价款扣除相关税费基金后,乡镇分成部分的2%返还给拍卖土地所在地的村委会。金融服务“优先一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纳入评级授信范围,并纳入“财政惠农信贷通”支持对象,降低融资门槛,加大信贷力度,实行信贷优先、利率优惠。吉水县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村集体提供5-10万元“财政惠农信贷通”贴息贷款,支持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和房屋财产权作为抵押贷款,并享受利息优惠。目前,该县共对152个村集体发放了贴息贷款,64个村集体和银行签订了协议。涉农项目“整合一点”。充分利用中央和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精准扶贫、光伏发电扶贫等政策资金,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保护、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光伏发电、乡村基础设施等项目资金整合,更多地投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新余市坚持因村施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进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新余市鼓励村级组织依法流转农户承包的土地,以股份合作形式转租给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进行规模经营、连片开发,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土地效益,增加集体收入。分宜县湖泽镇水川村将全村闲置土地流转集中,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吸引投资商建设花卉苗木、莲花种植观赏等特色农业产业,村集体每年获得收益10万余元。盘活集体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新余各地鼓励村级组织对村集体办公用房、校舍、旧厂房、仓库等闲置或低效使用的资产,通过租赁、参股、联营等方式进行有效开发利用,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渝水区城南街道东风管理处地处老城区核心地块,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有店面近200间、大型集贸市场2个、中型宾馆2家、专业交易市场1个,该处在新余市高新区投资兴建占地70余亩的东风工业园,现有集体固定资产达4.2亿元,村集体年纯收入860余万元,成为新余市名副其实的“第一村”。依托特色农业,打造自主品牌。鼓励带领致富能力强的村党组织,依托特色小镇创建,结合村情实际,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优质瓜果、高产油茶、蔬菜、中药材、休闲农业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品牌,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发挥独特优势,壮大村级经济。鼓励有区位优势的城中村、城郊村、园区村,有交通优势的交通沿线村,有旅游资源的村,依托各自优势,实现特色增收。仙女湖区充分挖掘景区水面资源,在景区周边17个行政村推行“党建+虚拟旅游股份”工作,即以景区周边行政村协助职能部门完成辖区渔政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森林资源保护、违章建筑管控等工作任务为“虚拟股份”,每年按有关部门考核打分情况,从景区水面发包费中拿出3-10万元不等金额作为村里的年终分红,2017年共获分红97万余元,各村平均收益达5.7万元。

宜春多措并举唱响强村富民之歌。

宜春市提出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攻坚计划”,通过税费返还、征收补偿、预留集体用地等方式,让利于基层,支持村级集体增加收入。发展特色产业增收。立足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增长。适合发展现代农业的,采取返租倒包、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发展蔬菜、水果、茶叶等优势农业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做好“无中生有”文章。山林、河湖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利用水资源丰富、风光优美的优势,开发水利水电、旅游观光等项目,让村集体和村民成为股东,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高县塔下乡田北村由村集体出资成立从事建筑工程承包业务的实业有限公司,两年来村集体创收250余万元。盘活资源资产获益。充分利用集体闲置资产,盘活资源,变“冷”为“热”,激活农村“沉睡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城中村”积极整合闲置的办公楼、厂房、设备及产业用地等集体资产,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或者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边远村”充分利用村级集体统管或农户承包的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等“四荒”资源,鼓励经营管理能手、种养大户进行规模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丰城市剑南街道丁家社区,把原来违章搭建的空地清理整顿出来,集资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和停车场,年租金超过100余万元。用足扶持政策生财。依托发展前景较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协会,采取股份制形式,让村集体与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产、资金、资源等方式参股,或投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村集体资金保值增值。借助多种途径创收。经济条件比较好、企业比较多的村,村级组织按照企业方便、村民实惠、村级增收的原则,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原料供应、技术指导、品牌注册、市场信息、产品直销、物业管理、宣传推介等有偿服务,收取中介服务费用以此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上高县芦洲乡章江村为村内4家石灰石开采企业提供保障服务,每年获得服务性收入100余万元。

【党委党建范文】二。

如何避免干部退出领导岗位后懈怠松劲?发展任务重与编制少的矛盾如何破解?四川达州通川区将两个问题梳理到一起进行了持续探索。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让他们走上新舞台,展现新风采!”达州市副市长、通川区委书记杜海洋说。

近年来,通川区大胆创新干部工作,结合实际定岗搭台,发挥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经验阅历丰富、干事能力较强等优势,为推动经济社会增添强大正能量。

2013年9月以来,通川区结合市区重点项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试点等各项中心工作为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搭建干事平台,多类职位设岗定责,100余名因身体及干部结构调整需要等原因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坚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强保障重关怀,让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一线发力有激情。通川区委今年“七一”表彰中,有重点项目一线人员30名,其中不少是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与此同时,通川区还在经费保障、年度考核、外出研学、体检就医、困难救助等方面,对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给予无微不至的激励和关怀,在政策范围内尽力为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提供工作和生活保障,让他们放下包袱、发挥才干。

定标准建机制,让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个人价值全面体现。区卫计局原纪委书记吴心中卸任后,局党委根据区委关于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管理要求,结合他熟悉党务工作的专长,安排他专项督导党建工作,“传帮带”方面也卓有成效。在年初的区五届三次党代会上,区党代表、北外滨江品质生活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王卓越提出的建言,不久就落实到了工作之中。

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参与全区性的重要会议,在通川区已成常态。上至区委、区政府,下到乡镇办委、区级部门,已经形成了通过邀请列席党委会议、专题会议和参加决策咨询、定期通报等方式保障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发挥余热。

通川区在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管理工作上大胆开展有益探索,实现助推发展和个人价值“双赢”的良好局面。通川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杰表示,按照市里关于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五条措施的要求,通川区还将出台全区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管理服务办法,让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有岗有责、主动担当。

【党委党建范文】三。

今年以来,陕西省凤翔县在16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深化开展“学习型、智慧型、服务型、奋进型”党支部建设,亮出党员本色,激发服务活力,推动农村党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丰富形式内涵,深化巩固“学习型”支部建设。紧扣新思想、新精神、新内容等学习重点,由县委组织部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每月定期下发《“四型”支部学习参考资料》,做到学有重点、学有所获。贯彻落实《党员干部测试制度》,采取闭卷测试、现场提问、网络答题、知识竞赛等形式,每季度开展一次知识测试,评定结果作为党员积分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实效。充分运用固定学习日、“掌上支部”、流动党员微信群等平台,创新载体方式,开展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扩大有效覆盖,深化延伸“智慧型”支部建设。深化“智慧型”党支部建设,加大对村内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经济组织的“两个覆盖”力度,对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可设立党组织,党员不足3人的,按就近就地、便于管理原则,挂靠或联合建立党组织,明确隶属关系,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综合运用“凤翔智慧党建可视系统”“凤翔智慧党建app”“凤翔先锋”微信公众号等教育管理平台,拓展“四项智能活动”,组织党员学习交流,不断延伸党员教育管理触角,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

创新载体方式,深化提升“服务型”支部建设。深化“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内涵,依托镇村便民服务大厅主阵地,规范服务窗口设置,推行“一厅式、上门式、延伸式”服务模式,实行“服务代办制”,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把精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按照“党员定诺、党支部审诺、公开示诺、党员践诺、民主评诺”的程序,深化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活动,由党组织和群众对其践诺情况进行监督,实行积分制管理,每月进行量化考核,积分情况作为年底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

聚力中心大局,深化拓展“奋进型”支部建设。突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维护稳定等工作重点,持续深化“奋进型”党支部建设,把农村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党建+农业园区”“党建+电子商务”“党建+企业+贫困户”等“党建6+”模式内涵,鼓励倡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县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吸纳就业,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微小加工、服务业、电商等产业发展。

【党委党建范文】四。

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始终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组织引领,凝聚脱贫攻坚向心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一线指挥部”作用,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书记和村级后进党组织定期分析研判、动态跟踪监管机制,开展村“两委”班子大研判、后进党组织大排查大整顿,调整村“两委”班子6人,排查村级后进党组织13个。围绕脱贫攻坚夏秋攻势,重点围绕兴办一批村办企业、发展壮大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培育一批以村民自治改革为核心的“志智双扶·感恩奋进”思想扶贫示范点、规范建设一批村级活动场所、预选培养一批村级后备干部“五个一”活动,切实发挥好村级党组织在产业发展、村民自治中的组织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聚焦尽锐出战,激发脱贫攻坚原动力。坚持发挥组织优势,统筹各方力量,推动干部人才下沉,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围绕“七个一”精准方略助推脱贫攻坚,以村为单位,统筹整合帮扶单位和部门帮扶干部、驻村干部、镇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村致富带头人,组建村级脱贫攻坚专班。以组为网格单元,组建网格攻坚工作组,把帮扶干部和农村党员集结到脱贫攻坚最前沿,真正做到尽锐出战、全员出击,切实将攻坚阵地推进到各个村网格、深入到每家每户,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深到底的攻坚组织体系。同时,整合省、州、县农业专家资源,建立县级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库,组建“镇党委副书记+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工+林业+水务”等专家和技术员组成的11支农业特色专家工作组,派驻各镇(乡、街道)开展技术巡回指导;选派77名技术专家定点联系服务全县69个贫困村现有主导产业,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缺乏技术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增强群众致富能力和信心。

发挥产业带动,增强脱贫攻坚支撑力。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以党建引领产业扶贫,以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机制,在拉关村建成毛南生态黑猪放养中心,帮助贫困户稳定获得订单收益,与贫困群众签约,由贫困户自己买黑猪来喂养,喂养9个月后,合作社按20元每斤毛猪价向贫困户保价收购进行集中生态放养,实现村级党组织、贫困户多方受益良好发展态势,催生了“铛铛”工作法,既唤醒了党员党性意识,又敲响了一条致富产业链,更催生了群众自发自强的内生动力。甲茶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招商引资形式引进一家有多年百香果种植与经营经验广西企业入驻,通过土地流转示范种植并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贫困户发展种植1000亩百香果,带动合作社种植200亩。

【党委党建范文】五。

党的十九大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卫计委认真落实中央有关要求,按照“讲得准、讲得好、讲得活、讲得全、见实效”的要求,切实把“新时代湖北讲习所(武汉卫计委)”办成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大学校,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大讲习”“大学习”,推动新思想在武汉市卫生计生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持政治标准,把好宣讲政治关,确保“讲得准”

坚持政治标准,做到讲习所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面、政治立场鲜明。讲习所阵地必须牢牢坚持“姓党”原则,在讲习机制、方法上抓好落实,使讲习所成为传播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强阵地。委党委成立讲习所工作专班,召开全系统党建工作推进会,部署讲习所工作,将讲习工作纳入全系统党建绩效考核。委党委成员分别到党校课堂、到有关单位党委中心组进行宣讲。委组织人事处协同委党校制定全年讲习计划,进一步强化政治把关,确保讲习所方向不跑偏、内容不走样。

精心组建讲师团,统筹安排宣讲人员,确保“讲得好”

着眼于高质量建设讲习所需要,坚持高标准组建宣讲队伍。年初,市卫计委组建一批53人组成的红色教育师资库,师资库由省市委党校、社科院、在汉高校、武汉市卫计委直属单位、市卫计委党校的教授、专家、党委书记、院长、行业先模人物组成。讲习所从红色教育师资库中遴选一批优秀宣讲成员,组建讲师团。邀请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专家对讲师团集中培训。选派讲师团成员参加市委党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全市宣讲员骨干培训班。安排老师到北京大学进修学习。抽选老师与国家卫计委党校高标准对接。安排老师进基层调研,提高讲师团政策水平和授课能力,促进健康武汉建设,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全市人口均衡发展,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精心准备授课内容,科学设置宣讲课程,确保“讲得活”

组织讲师团认真准备授课内容,重点突出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及全年党建重点工作进行授课准备。利用两周时间组织讲师团成员试讲试听,形成了“贯彻新思想争做排头兵奋力推进健康武汉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推进健康武汉建设”等20多个精品课件,宣讲成员结合专业知识,围绕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论解读和宣讲阐释,确保授课内容理论性与实操性。

精心建好阵地,创新宣讲方式,确保“见实效”

讲习所周密制定教学安排,深入发动人员,学前预发通告,学后撰写体会,严格教学互评,有力保障讲习所实施效果。采取到革命博物馆讲、到红色教育基地讲、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讲、到医院讲、到图书馆讲、到纪念活动现场讲、到党校讲等灵活多样形式,做到全系统建设、全行业覆盖。充分用好市卫计委党校主阵地和委属单位22家业余党校,用“普通话”讲大形势、用“武汉话”讲身边事。开办入党发展对象培训班、新发展党员培训班、信访工作培训班、基层党支部书记骨干培训班、统战工作培训、党委书记培训班、党员示范班、机关离退休干部理论知识培训班等多种班次。“七一”前夕,联手7个区开展庆祝建党97周年活动,各区卫计委分别通过开展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优秀党员代表谈体会、播放电教片、做形势报告、讲党课、慰问困难党员等形式,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7月份,挑选出6堂党课参加市委组织部“百优党课红动江城”全市宣讲活动。今年,讲习所已对全系统7031名党员干部进行宣讲。讲习所深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把新时代的“新思想”传播到一线广大党员,增进党员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讲习所教育党员、发动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四

按照县委安排,我于5月被组织选派到镇村挂职锻炼,任镇党委委员、村第一书记。驻村后,我到所挂职锻炼的村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调研和工作锻炼,充分了解村情民意,加深对农民关心的问题的认识,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思路,认真履行县委关于第一书记的职责要求。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县城以西2.5公里、镇政府以北1公里处,312国道穿境而过,全村共有325户,分为4个村民小组,共1306人,劳动力954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108亩。畜牧业发展情况:奶牛42头,生猪335头,羊248只,鸡1521只。果品生产户数301户,面积700多亩,产值900多万元。全村电网改造工程已完成,现有变压器4台,自来水入户工程也已完成。村级路面全部沙石化,其中水泥路面2公里。全村有大型运输车12辆,商业门面100多户,医疗门诊点2所。全村共有党员34名(其中男党员30名,女党员4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发展滞后。通过调查发现,该村在农业上优势不明显。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由于历史上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原因,勤劳的村民思想较为保守,致富思路不多,大多村民依旧满足于年轻人务工,中老年在家种地的`现状,村里致富能手少,也很少有村民意识到利用土地流转等农村优厚的政策环境进行创业致富。在调研中了解大部分村民对发展特色农业意识不强,畏惧风险,对市场行情了解不够。

(二)科技人员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种植、养殖业都没有形成规模,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造成村民收入增长缓慢。很多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三)村民思想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大部分村民还是依赖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对新行业、新市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只有少数人敢于抓住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空前发展机遇,果断投资,上新项目、发展养殖业、加工业。但由于经验不足,规模不大,导致效益不高,影响力不够,带动力不大,这就造成全村经济发展不快。

(四)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一是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年轻人中多数是初中或小学毕业,并有少数文盲,高中毕业生很少。二是村民安于现状,个别群众存有惰性,甘愿于贫乏、单调。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进村入户听取民情,召开干部会等,我基本掌握了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该村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做好党员纳新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选出能帮农民脱贫致富的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二是建立健全两委工作制度,设立政务公开栏,及时公开村务,保持“五个好”党支部标准,创建县级先进党支部,配合村“两委”会把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该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重要的是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农民素质,为他们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调整之路,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根据村自身优势和潜力调整经济结构,突出地方特色。一要通过村集体土地和农户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引导适宜当地生长环境的种植业的发展,强化品牌建设。在目前状况下,大力发展高效高产绿色农业。加快“一村一品”建设,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品牌效应,让农民更快的富起来。有效地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二要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可采取返租倒包、合股经营等形式,对村级集体资源和农户个人资源重新规划、整理和开发,实施规模和品牌战略,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是开展新型农民培训。鼓励村民树立学习意识、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勤劳意识和自强意识。要采取邀请专家来村授课,现场指导等形式鼓励村民学习科学文化、政策法律、实用技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使其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目前虽然政府投入农村扶持资金逐年增加,但毕竟财力有限,不可能使所有家庭都得到扶持。因此,要引导村民抢抓发展机遇,发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财富。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开放农家书屋,让农民享受知识成果。利用健身广场的健身设施,组织村民在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聊聊天、健健身,加强村民间的沟通,减少邻里之间的摩擦,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时,注意培养农民的集体意识。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五

一、抓实党建工作,增强党支部凝聚力。

结合村情实际,坚持推进“五个好”党支部建设和评选“五带头”优秀党员,在党支部和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和党员议事会制度;每年发展新党员至少1名,壮大党的组织队伍;不断加强对党员的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党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致力改善民生,加快建设新农村。

一是争取公路硬化项目,硬化4公里的组道路,彻底改善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交通困难;二是完善村级阵地建设,村容村貌“五乱”治理;三是新打人畜水井2眼,缓解用水困难。四是快速推进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保障群众老有所养。四是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力争三年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三、推进自主创业,提高农民收入。

一是创造条件鼓励当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养殖场、加工厂、生态园等,村党支部将给予优先的考虑和帮助;二是抓住“十二”五发展契机,把扶持专业户,发展重点户,带动一般户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引导群众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市场意识,引导农民种植果木,发展成片果园300亩,种植优质弱筋小麦1500亩,改良红薯种植,提高单产,发展养殖大户4户。

四、搞好环境整治,促进安定和谐。

深入开展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和村内道路整治工作;广泛开展以创先争优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认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主动化解各种矛盾冲突。掌握弱势群体动态,使“五保户”、“低保户”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六

多年来,我县一直都把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作为强化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维护集体经济利益、减轻农民负担、自我求生存、求发展的大事来抓,做到常抓不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来,县经管站共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75起,审计查出各类违规金额132万元,其中退回农民不合理收费67万元,为被审单位挽回集体经济损失41万元,上缴国库24万元;受党纪、政纪处分人员5名,其中撤职2名。通过审计,有力地打击了经济犯罪,切实保护了集体和农民的利益,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为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县经管站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一)、规范审计程序。

(二)、规范审计内容。1、村(组)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审计内容主要是:被审单位财务制度执行情况;收入入帐情况;费用开支情况;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和增值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债权、债务增减情况及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等。2、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内容为:被审单位减负政策执行情况及合理收费的管理、使用情况。

(三)、完善审计方法。我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六个结合”与“五查五看”的审计方法。

“六个结合”即:一是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审计时,在全面审计和掌握被审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再确定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去年固村镇里村村少数农民来信反映该村集体财务混乱,镇里组织人员清查时走过场,问题得不到解决。县审计组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原审计情况的基础上,重点选择短期借款利息的结算及林业收入等。查出原村委会主任余洪琛贪污集体公款25849.75元,其中冒领他人利息一项21066.5元。

二是内查与外调相结合。为确保审计证据确凿,我们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做到对帐内认真审查帐目,对帐外搞好调查了解,以全面掌握被审单位的真实情况。20,我们在对固厚乡计生办实施审计时,通过内查外调,查实该办原副主任兼出纳员李腾利用白条、扣押单及无凭证收款5.2万元。

三是审计与自查相结合。在开展农民负担专项审计之前,我们都要求各涉农收费部门(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再选择重点进行审计。年,我们先后对16个涉农收费部门(单位)进行了审计,查出违规收费金额15万元。对坊中学2002年上学期自立项目收取资料费、补课费等,收费金额达6.5万元,未纳入学校财务,搞帐外帐。

四是信访调查与审计相结合。信访调查是我们取得审计线索的一条重要来源。三年多来,通过信访调查获取审计信息17起,审计查出违规金额85万元。夏,固村镇岚溪村原村主任兼会计黄旭华来访反映该村村级财务混乱问题,通过信访调查发现该村财务管理混乱,农户往来账目不清,多人插手经管现金现象严重。调查后我们马上组成审计工作组,对该村1992年以来的财务帐目进行审计。通过审计,查出各种违纪金额157702.22元,其中上访人黄旭华涉及金额64611.58元。村支书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五是审计与理顺财务关系相结合。在审计的同时,对财务管理混乱的都要帮助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理顺财务关系。20对固厚乡观下村财务进行审计时,发现该村几年不做帐,且几任会计、出纳未做移交,审计无从下手。审计之前,审计组首先帮助会计做好帐,做好移接交,然后再进行审计。

六是审计与做好其他工作相结合。农经工作面广,任务重,特别是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及落实惠农政策工作,工作量大,我们在做好重点工作的同时,科学地安排好时间,组成精悍审计组,每年都要审计15个以上单位,做到不因其他工作而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

“五查五看”。即:查收入,看是否漏收;查支出,看是否合规合法;查现金,看是否帐款相符;查物资,看是否帐物相符;查负担,看政策执行情况。

通过多年审计工作的实践,我们的体会是:

1、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是开展农村审计工作的保证。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农民负担审计,必须主动争取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一是年初县委、政府在制定减负文件时都将审计工作列入文件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二是每一审计项目结束后我们都及时写出审计报告,分别报送县有关领导;三是在审计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县分管领导都能亲自过问,出面解决。如审计竹笮乡松湖村涉农负担及村级财务时,由于问题较复杂,对一些问题我们无法落实处理,村民意见较大。县领导十分重视,责成纪检、公安局经警大队参与组成联合工作组,进行查处。由于领导重视,部门配合,问题得到了落实处理。

2、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是搞好农村审计工作的关键。农村审计工作政策性强,关系重大,在目前开展农村审计法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有差错,将影响部门的形象及今后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问题的落实上,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事实,使受处罚的单位或个人心服口服。多年来,还没有出现过因事实不清而造成的冤、假、错案。

3、审计工作人员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廉洁自律,吃苦耐劳是搞好审计工作的基础。农村审计工作的开展,必然会涉及到一些人和事,说情、刁难、送礼、威胁等问题都会碰到。但是,我们的审计工作人员为了维护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忍辱负重,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真正做到了原则问题上不让步,碰到问题敢碰硬,金钱面前不受贪,困难面前不退缩。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县多年来在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审计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工作中,虽然摸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一是审计执法主体不明,缺乏依法审计依据。到目前为止,国家和省还没有制定开展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的相关法律、条例,审计执法主体和处罚不明。我们现在开展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依据的是原农业部颁发的农业内部审计办法和国家有关部委文件规定。从去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我们很担心是否会违法审计;二是审计手段不强,调查取证难,落实处理力度不大;三是工作环境差,审计办案经费难以保障,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为此,建议:

1、尽快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律、法规,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有法可依,强化审计职能,维护集体、农民经济利益。

2、建立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相适应的工作机构,将县级农村经营管理站从目前的三级事业单位改为二级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

3、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审计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象国家审计人员一样享受审计补贴(国家审计工作人员审计补贴每月为120元)。

4、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以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规范审计工作行为。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七

南京市财政局。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化和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一些地方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明显滞后,难以实现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保值增效和提高村集体自我发展与保障能力,与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完善乡村治理的要求不相适应。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新时期新阶段对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挖掘农村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手段,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巩固执政基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为探索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省综改办、省农委、省财政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印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农改办[2016]2号),根据《关于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通知》(苏农改办[2016]3号)要求,2016年,江苏省采取竞争性立项方式选择12个县(市)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高淳区列入全省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确定试点扶持项目30个,分布在30个行政村,其中:10个村重点探索村集体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经营面积不低于800亩;8个村探索以物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实现形式;3个村探索以提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现形式;2个村探索以混合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实现形式;7个村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其它实现形式。

南京市高淳区在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中,着力在构建集体经济发展长效增收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积极试点。认真贯彻试点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构建集体组织领办,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内容,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相互融合发展,开展综合服务,让全体村民受益的新型集体经济实体。采取市场化运作,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在试点中,把握好正确的导向,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集体所有。巩固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守不改变村集体产权性质,不损害村集体利益,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条底线”。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不同实践形式,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四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区实际情况,指导因村施策,采取多种形式,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五是坚持村为主导。“引导不强迫、坚持不包办”,以村集体为主导,自主决策,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实现集体和村民的双赢。六是坚持风险可控。准确把握中央和省试点精神要求,稳步推进确保风险可控。2017年12月,经省级考评验收合格,实现试点目标任务。

为推动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省级财政资金补助300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补助500万元,用于该试点工作的开展。省级财政资金对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试点的每村补助200万元,共10个村,计2000万元;对其他类型试点的,每村补助50万元,共20个村,计1000万元。市级按照比例补助30个村500万元。

专项资金的设立,进一步优化了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也为我市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和支持。

1、专项资金申报扶持情况。2017年,经过区级评审、市级审定等程序,共对30个项目扶持了500万元,对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试点的和其他类型试点的村进行补助。

2、专项资金职能管理情况。农工委负责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入库并组织评审,财政局是专项资金的监管部门,对专项资金实施管理。

3、专项资金申报评审程序。

(1)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试点要求。本次试点以探索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和其他实现形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每个确定的试点县(市、区)扶持30个行政村,其中:选择10个村重点探索村集体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原则上经营面积不低于800亩。其他20个村根据村情可自行选择其他四种形式。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试点村,每村补助200万元,进行其他类型试点的村,苏南地区每村补助50万元。试点项目申报采取竞争性立项方式确定。

(2)组织专题培训,讲清政策要求。为使镇村能掌握项目申报要求,市、区财政局、农工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镇街分管领导、农经办负责人和项目申报村负责人参加培训,对试点项目内容、试点县村选择要求、补助标准和镇村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将政策要求原原本本交给基层,便于镇村执行。按照省财政厅、省农委要求,组织30个村的党组织书记参加全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业务培训班。

(3)严格把关,确保项目质量。相关村结合本村特色和资源优势,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对符合政策要求的项目按照程序和要求进行申报。市、区委农工委、财政局组织人员对各村申报的项目逐一现场核实,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现场否决,要求镇街重新组织申报,并耐心讲解相关政策,同时,帮助相关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实施方案,剖析项目的市场前景,客观分析项目收益,严把项目入口关,确保所有项目通过省级复核。经村级申报,镇街初审,区级筛选和审核,最终确定了区四种发展类型的项目:一是探索以资源有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和经济林果种植为主的农地股份合作社。砖墙镇四园村、漆桥镇茅山村、固城镇义保村、东坝镇和睦涧村和桠溪镇桥李村等10个村是典型的农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二是探索以提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现形式。主要是为水产养殖业服务的专业合作社、为粮食生产服务的专业合作社和为高效农产品产销服务的专业合作社。三是探索以物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在开发区内建设标准厂房、购置商业门面房和兴建村内标准厂房。四是以混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实现形式。阳江镇潦田村、桠溪镇穆家庄村和东坝镇青枫村等结合本村特色和区位优势,引入合作企业,开展混合经营试点,努力增加集体收入。

4、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市财政局、农工委根据项目合建设情况办理拨款手续。高淳区成立由区纪委牵头,区财政局、区委农工委、区审计局、区农业局组成的试点村财政补助资金专项审计督查领导小组,确保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1、为村级集体经济长效发展提供了新模式。高淳区的试点,立足于对本地农业资产资源的分析,因地制宜,紧扣高淳实际和现实需要,试点过程中。

总结。

出合作社带动型、企业带动型、电商带动型、股权+能人等模式,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有较强的可复制和操作性,具体生命力,在试点过程中也得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企业和能人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形象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汪贵伢任理事长的合作社成为国家级示范社和省劳模,帅丰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和影响力更大,试点有效地带动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摸索出了水产饲料研发、推广和水产苗种培育养殖互动的良性发展路径。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试点村基础工作得到加强。高淳区10个土地合作模式试点项目共流转土地9968亩,其中种植粮食作物4224亩、种植经济作物3306亩、水产及其它2438亩,建设仓储设施651㎡,购农机具203台套。项目投入资金2221.7万元,其中省级项目资金2000万元,自筹221.7万元,10个土地合作试点项目实现收益240万元左右。20个非土地合作经营试点项目共投入资金1958.44万,其中省级资金1000万元,村集体自筹958.44万元。其中物业型项目8个,自建标准厂房4010㎡、门面房800㎡,购置标房1550㎡、门面房533㎡;提供服务型项目3个;混合经营型项目2个;其它类型7个,实现收益120万元左右。通过30个村的试点,试点村基础工作得到加强,村集体资产得到明显增加,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得到明显增强。

3、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农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发展对村干部的依赖性特别大,而村干部又是一个流动性大的岗位,为避免因村级班子调整而对集体经济产生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也针对村干部在技术、市场经营和工作时间上的缺陷和不足。在试点中采取“股权+能人”方式,通过设置股份,按股分红,明晰产权关系,构建村集体受益,村民受惠的新型模式。既减轻村干部发展经济的压力和不足,又培养了村干部的市场主体意识;既稳定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又发挥了当地种养加能手的作用,为引导和培育职业农民提供了平台。

4、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整套经营管理制度。土地股份合作社实施村级集体统一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入股的土地分成几个片区,由专人分片包干负责管理,包干责任人与实绩挂钩,合作社实行统供、统培、统管、统销、统品牌,降低了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了附加值,同时各项目主体相应建立生产经营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用工制度、仓储制度、奖惩机制、规范完善了合作社章程等,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闯市场的自信。

2017年南京市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包括项目设立、项目管理、项目绩效3个一级指标,组织实施、项目效益等9个二级指标,实际完成量、完成及时率等16个三级指标,自评得分96分,情况如下:

1、项目立项。指标权值分数10分,包括项目立项、项目目标2个二级指标,立项规范、目标内容2个三级指标。项目立项符合当地实际,按照报省批复的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建设,项目变更及时向省报备。根据村情选择资源有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实现形式,完成试点工作任务,此项自评得分满分10分。

2、项目管理。指标权值分数30分,包括项目管理、资金落实、资金分配、财务管理、组织实施5个二级指标,管理制度、资金到位、分配程序、管理制度、组织机构5个三级指标。其中,项目管理制度基本健全自评扣1分,财务管理制度基本健全自评扣1分,此项自评得分28分。

3、项目绩效。指标权值分数60分,包括项目产出、项目效益2个二级指标,实际完成量、完成及时率、验收合格率、成本节约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可持续性、服务对象满意度9个三级指标。其中,社会效益自评扣1分,可持续性自评扣1分,此项自评得分58分。

五、进一步发挥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思考建议。

1、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仅靠村级的力量和资源是有限的。应当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引导更多的资源和要素向农村集聚,形成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共赢发展格局。要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通过金融引导基金、整合项目资金等举措,形成帮扶资金向经济薄弱村倾斜。要把政策与区级实际紧密结合,每一项政策都对应财政资金的运用,把握农村发展的短板与瓶颈,做实目标、做实思路、做实举措,看得准方向、把得住关键,实现政策资金用得活、效率高、效益好。

2、树立典型,引领发展。高淳是传统农业区,产业基础好,兼有生态休闲的资源特色和品牌效应,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其瓶颈主要是传统“统分结合、多层经营”体制下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应从建立集体领办、建立农业经营代言人的角度寻求突破。这方面,个别村已有了良好的探索,如东坝和睦涧村通过营销、品牌寻求突破;四园村积极拓展市场,与浙江相关企业对接,发展订单农业。

3、考核激励,强化推进。要加大督办检查力度,加强试点工作落实和扶持资金项目的监督检查,保障资金的使用效应。结合省市财政专项扶持奖励资金,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适度规模经营、资金保障、体制机制创新、可复制可推广性等考核内容,落实专项奖励,不搞平均分配,体现正向激励作用。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八

**乡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10公里,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79个村(居)民小组,幅员面积76.8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1.2万人,有集体经济的村有4个,占33.3%。其中1个村是门市、场地等财产租赁收入,3个村是林地、矿产等资源收入。集体经济在500元以下的村1个,1000-5000元的村3个。

二、存在的问题。

1、发展后劲乏力。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乡只有3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占村居总数的25%。从收入主要项目来看,卡防村15亩集体果园租赁,小林村40亩集体茶园、30亩林场租赁,太和村1亩集体桑园租赁,水井村20㎡门市租赁,收入大多为场地租赁,方式较为单一。从整体上看,村集体可利用的资源少,加之人工费用高,且所处地段偏僻,创收困难,增长点匮乏,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

2、基础条件薄弱。调查发现,村级基础设施滞后很多程度上制约了集体经济发展,弱化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功能,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最近实施了小农水、农网改造等项目,但从整体上来看,我乡可利用项目少,可开发利用资源少,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

三、几点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为增强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障。从经营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有发展思路的能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选配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和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廉洁自律的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2、因地制宜,选准集体经济发展的好路子。一要在资源利用上下功夫。发挥土地、水源、林木等自然资源优势,挖掘经济潜力,因地制宜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二要在资产经营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规划的优势,通过盘活闲置场地、闲置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找准市场需求点,开展资产运作,实现资产增值。三要在产业服务上下功夫。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我乡特色,组建加工企业等,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要在项目开发上下功夫。借力各项涉农项目,引进项目开发,增加集体经营项目,扩大集体经营规模,不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九

吉林市江南乡永庆村位于吉林市东部,距市区3公里,现有9个自然屯,共1100户,人口 2414人,耕地面积42公顷。村党委为二级党委建制,下设两个支部,共有党员58人。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永庆村两委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贯穿全村各项工作的始终,积极探索,努力进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过去的基本解决温饱到现在的总体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1年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万元,集体积累达到1.5亿元。自2017年以来,市政府土地收储,现幅员面积由原来的6.5平方公里缩减到2.2平方公里。

总结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我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园。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的炮台山景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已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渡假、餐饮娱乐、体育运动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为我市居民旅游、度假、休闲、餐饮提供了有形的设施和无形的服务,同时也解决了我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臵问题,目前炮台山年收入达百万元以上。炮台山体育公园的建设运营成为我村集体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为全体村民住房、医疗保险、养老金发放、扶贫救助、公益事业、节庆活动、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及发放各种福利待遇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环境。几年来两委班子共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15.4公里的水泥路,实现了屯屯通水泥路的网络型覆盖,切实改变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困扰,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实保障。投资30万元,修建桥梁4座。投资45万元,清理河道3公里,修筑河堤600延长米。为村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几年来招商引资超亿元,企业年税收超百万元。

三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村党委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做好涉农服务工作,每年都为农民解决生产临时贷款百万元,组织村民参加长春农博会,学习先进经验,带领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种、养殖业的先进经验,每年都请农业技术人员来村给村民讲技术课,帮助村民解决生产困难,提供致富信息,引导村民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科学管理。迄今已涌现出葡萄、蔬菜种植专业户230多户,养殖大户8户。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向对路,我村农民实现了收入的快速提高。

四是改变村民居住环境,科学合理建设农民新村。2017年市

政府在我村进行土地收储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村开发建设了永庆农民新村。农民新村规划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地下车库面积2024平方米,经过努力,样式新颖、布局合理、宽敞明亮的花园楼房展现在人们面前,资金来源全部自筹,已有800余户农民入住新村。小区内部设施齐全,安装有造型新颖的照明路灯,覆盖面积广泛的监控设施,种植有优质草坪及绿化树木,修建有居民休闲广场。村民彻底告别了昔日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住进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的农民新村,改善了居住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使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为了使农民新村的管理规范化,村里于2017年成立了吉林市乾坤花园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对农民新村实行了正规化、目标化管理。

五是加强组织建设,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村两委班子注重党的农村政策理论学习,严格制定工作制度,树立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思想,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班子和谐,想事、干事、成事,驾驭市场经济和领导全村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抓好民主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实行大事“一事一议”制度,增强了村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年轻有致富项目的青年加入党组织,培养选拔年轻优秀党员加入两委班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证。

《永庆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十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也是发挥农民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

一、综述。

农村集体经济曾在农村发挥过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悄然离开历史舞台。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一个带着普遍性的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这就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空壳村”问题日渐突出。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基层组织正常运转难,党群、干群关系协调难,公益事业建设难,村级债务化解难,农民增收难等一系列矛盾相互交织,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集体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近几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村干部普遍感到,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多数村庄集体经济薄弱甚至“空壳”,存在“无钱办事”的问题。。具体有“七缺”:

1是缺信心。农村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普遍存在信心不足,尤其是过去不少村庄发展集体经济时没有实现有效发展,不仅加重了乡村债务、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加重了乡村干部工作的难度,而且挫伤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动摇了人们的发展信心。

2是缺资金。调查中,村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庄,面临着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问题,而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或“空壳”村,以村集体的名义进行贷款融资非常困难,当前起步发展的面临资金瓶颈制约较为突出。

3是缺政策。当前国家惠农政策限于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种植业领域,对农村基层发展集体经济方面缺乏启动性政策支持、缺乏推进发展的动力。

4是缺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大大调。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十一

xx社区位于徐州市的西北部,北靠九里山,南依故黄河,西与泉山区接壤、东与沈苑社区相连。社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一、基本情况

我社区是一个集商贸、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圈,黄河南路西街商贸城占地60亩,建筑面积36800平方米,已被区政府定为鼓楼区第六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社区共有居民1260户,总人口3781人,分为两个居民小组,其中,涉农家庭582户,涉农人口948人。社区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共计党员134名。社区经济建设以第三产业为主,拥有固定资产1.06亿元,可出租的门面房、厂房和场地5万余平方米,年收取租金600余万元,年人均收入 1.2万元。10年、11年村队总收入分别是885.03万元和1102.27万元,支出分别是369.46万元和472.12万元,收益分别是488.57和630.15,福利费用分别是692.08万元和462.1万元,人均收入1.2万元。

二、“三资”管理

三资组织网络。一是成立社区“三资”管理领导小组。由社区党委书记任组长,社区主任任副组长,经管站、村民代表为领导成员。具体业务由社区经管站负责,负责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指导、监督社区“三资”管理工作。二是成立“三资”监督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下属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监督村日常“三资”管理工作。明确工作原则:一是坚持“四权”不变原则。即“三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审批权不变,仍归村级所有,二是坚持民主管理原则。三是坚持简单、实用、有效原则。四是坚持配套推进原则。五是坚持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原则。“三资”管理的着眼点是加强监管,规范村干部行为,落脚点在于提高“三资”运作效率,增加村集体经济实力。统一“三资”范围 ,摸清“三资”底数,健全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强化监管功能。

公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地点“五规范”的要求,完善民主管理。凡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和关注的财务事项,都要坚持全面公开、逐项公布,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三是强化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每月按时开展民主理财,对每月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公示,进一步规范民主理财工作。四是加强对村干部离任审计、任期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从根本上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发展、轻管理”等问题。同时,要严格执行“三资”台账等级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对“三资”变动情况及时做好财务调整,保证账账相符、账物一致。

三、活动阵地与信息网络建设

社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按照上级的要求,投资10几万元,建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会议室等,购买了电脑、空调等设备,对办公条件进行了改善,现已具备“七室两市一场”的条件,逐步完善为民服务体系,使社区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服务。具有先进的信息网络,社区达到了新三通。

四、社区居民福利

予500—1000元的奖励。3、社区每年拿出280余万元,为村民办理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村民按户用上了液化气。4、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社区有“夕阳红”和“新天地”两所敬老院,对本村五保户实行免费入住,另外残疾人、困难等弱势群体,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集体经济发展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十二

高-官寨镇关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我镇以实现“村级增收、农民致富、基层稳定”为目标,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高-官寨镇辖52个行政村,5.4万人,耕地面积12万亩。在52个行政村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的村不足1/3,20余个经济薄弱村,15个经济空壳村。村级收入基本靠集体土地承包,但集体土地少、承包期长、寅吃卯粮,村级发展集体事业举步维艰,无钱办事成为阻碍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拦路虎。

二、主要做法

今年以来,我镇确定了“政策引导,分类推进,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逐步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一是政策引导,注入活力。我镇于年初出台了《关于鼓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两个文件,将发展村集体经济纳入年度考核体系。为体现党委政府的发展决心,镇财政每年设立5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村集体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土地流转等方式,引进工、农、商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明确奖励办法,制定优惠政策,以提高村两委成员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二是分类推进,增强活力。通过对各村反复摸底和深入调研,我镇实行因村制宜、分类发展的模式:官庄、罗家等农业特色村,继续大力发展优势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规模化经营。辛庄、马庄等工业基础较好的村,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办厂、建立工业园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黄、石杨等地理位置优越、闲散地较多的村,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空闲土地增加集体收入。魏化林、柏家等物流交通便利的村,利用供销社服务平台,在服务中实现农民得实惠、村集体见收益的共赢。

三是以点带面,壮大实力。为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的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交流座谈会和项目现场观摩,邀请先进村做经验介绍和技术指导,为各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和协作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示范带动下,各村发展集体经济氛围日渐浓厚。借助官庄甜瓜基地、北孟棉花基地等一批农业特色品牌基地的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全镇甜瓜种植面积达到25000亩,棉花种植面积15000亩,芦笋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由村集体组织成立了一批合作社,在合作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借助魏化林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展现的良好态势和前景,各村更加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充分发挥供销社经营渠道和本村特色农产品两个优势,积极建立服务三农经营体系,逐步迈出了服务创收的路子。

三、工作进展

一是与供销社合作的三农服务创收体系初见成效。我镇是农业大镇,耕地面积12万亩,农民对农资和农机服务的需求量大,而购买渠道分散。村两委自身担负着为农服务的职责,却无资源和能力服务。市供销社一方面具有质优价廉的农业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具备国有单位的诚信和公益性。基于此,我镇借助市供销社的“公办”金字招牌和优质农业服务平台,以各村集体为实施主体,通过在耕、种、收管理等方面,给农民提供服务,实现农民得实惠、村级得收益、基层组织提高凝聚力的多赢。3月7日,我镇与市供销社签订了共建农村生产流通体系战略合作协议,3月29日,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高-官寨分会挂牌成立,确定了先期建设的.五个合作试点村。作为其中之一的魏化林村,投资50万元建成的集办公、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内,农资年销售收入可达92万元,日用品年销售收入可达40万元,通过利润分成,每年村集体可收入8万元。下步,该村将把村内1500亩耕地交付合作社经营。村民每年在获得土地补偿外,还可到供销社打工赚钱。柏家村通过流转土地,将实现500亩有机韭菜的规模经营,村集体在与供销社合作建立的社区服务中心内,将专门设立由集体管理的韭菜专营店,对产品进行统一包装、销售,从而促进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二是以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效果凸显。东安村通过流转

土地100亩引进金农夫示范园,每年村集体可收益11万元;徐寨村通过流转450亩土地,拟招商建农业生态园,每年仅土地收益一项收入可达10余万元;新黄村通过新型社区建设,可节约耕地190亩,土地复耕承租后,常年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三是以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效果显著。官庄村通过成立甜瓜专业合作社,发展甜瓜种植和甜瓜市场管理,今年仅甜瓜市场一项收入就为村集体增收达25万元;罗家村成立奶牛专业合作社,为奶农提供统一防疫、统一售奶,免除群众后顾之忧,每年村集体可创收约5万元。除此之外,我镇付家、胡家岸等村也纷纷成立合作社,在为民服务的同时,实现村集体创收。

《村集体经济工作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两点体会

总结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收获与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发展村集体经济要有思路、有信心、有人干。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关键要靠支部书记,支部书记必须想干,有能力干,有决心干,只要有人干,就能走出路子。

二、发展村集体经济要有政策、有重点、有激励。对推广性好、适用性强的经营模式,应该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对发展愿望强烈、思路切实可行、班子战斗力强的经济薄弱村,应重点给予关注和倾斜,同时对实现村级创收做出突出贡献的应予以奖励,以形成引导和推广。

xx镇胜利村位于西湖东岸,总面积20.5平方公里,辖59个村民组,3200户,11000人口,党员286人,村集体资产资源丰富,拥有1.1万亩养殖水面和3300亩土地。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胜利村依托集体水面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渔业养殖和粮油种植,盘活了集体资源,拓宽了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推动了公益事业发展。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0万元,其中上交发包收入80万元。

一、主要做法:     1.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经济。2015年以来,村两委积极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增收渠道。针对村集体拥有的大量荒废的土地和水面资源,决定依托资源搞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农产品种养基地,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经招标村集体1.1万亩水面和3300亩荒地发包给种养大户。其中程东中承包1.1万亩水面组建了xx镇沙溪渔场,朱华胜承包了2200亩低洼荒地发展水产养殖和粮油种植,王方河承包了菱溪圩1100亩荒滩地发展种养结合经济。每年村集体获得发包租金纯收入80万元。

2.培育经营主体,发展合作经济。几年来胜利村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5家,种养大户50户。其中村集体与朱华胜领办的山川水稻种植合作社、王方河领办的兴丰水稻种植合作社、山川家庭农场和菱溪家庭农场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合作关系,村集体全力支持和帮助经营主体开展了生产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农田机耕、病虫害防治、防汛抗旱、联系订单和销售等生产经营服务,双方形成了利益联合体,实现了双赢,村集体从租金收入中累计投入达到300多万元建设和改造基础设施,生产经营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山川家庭农场和菱溪家庭农场从过去不毛之地的荒滩发展到今天高标准的粮油、水产生产基地,年租金由当初50元/亩提高到500元/亩。

3.盘活存量资产,发展物业经济。村两委认识到发展物业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有利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形成稳固的收入来源,是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2011年村将闲置房屋租赁给企业使用,每年获得租金收入2万元。

某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汇报材料     为了掌握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特点,总结创新发展村级经济的举措,根据市、县农办关于开展村集体经济情况调查的有关要求,某办对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概况

1、 基本情况。某镇辖 个村, 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 平方公里,总人口 人,全镇农用地总面积 亩,其中耕地 亩、林地 亩、园地 亩、水面 亩、其他用地 亩。

2、收益情况。2015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 万元,其中经营收入 万元,政府补助收入  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帮扶收入459.41万元,其他收入21.34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支出 万元,其中经营支出0.20万元,干部报酬 万元,办公费9.52万元,公共设施建设支出530.30万元,其他支出380.29万元。全镇 个村中无集体经营收入的村 个,占总村数的70%;有集体经营收入的村 个,占总村数的30%,其中,经营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村7个,占总村数的27%,经营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村1个,占总村数的3%。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措施

济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发展特色产业带动。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为引导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利时机会。全镇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导向,促进和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1个,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80个,培育了 村的湘莲、  虎村的西瓜、 村的楠竹、友爱村的油茶等特色产业带。

3、盘活资产资源增收。依靠土地、山林、水面、矿产等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开发这些自然资源的潜力,拉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出租、发包等形式,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开展资本运作,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红石村利用当地杉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林木管护和抚育,能为村集体提供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 村充分利用该村的竹木资源、水面和  等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9.20万元, 村出租原学校旧址举办企业,年获租金收益2万元, 村出租新建的村部门面,年获收益0.8万元。

保驾护航。

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和启示

1、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是前提条件。调查发现,农村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党的领导,要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把有经营头脑、有致富本领、有奉献精神、有民主作风、有群众基础的农村优秀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不断加强村“两委”班子带头致富能力、产业经营能力、创新机制能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向规模化、长期化、制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2、因地制宜确立发展思路是成功的基础。因各村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自身优势和劣势不一样,地域条件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所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3、发展特色产业走服务创收之路是有效途径。要加快培育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产业基础和有效服务模式,解决技术与销路问题,以有偿、微利的服务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4、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是坚强后盾。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各级领导的现场办公,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或部门大力扶持从而促进了本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变。某镇 被列为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后,近三年分别争取上级资金100余万元,不仅全面改善了全村的水、电、路、能源、水利、办公、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而且建立湘莲种植基地1000余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800亩,发展畜禽水产养殖大户50余户,有效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2015年 月 日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刘家堡街道在城中村改造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以不断发展壮大的集体经济实力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着力实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力、生计有保障的目标。下面,我就街道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集体经济发展。自2017年以来,街道、社区共投入8116万元(其中各社区自身投入5570万元)用于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目前,6个涉农社区中集体收入每年达到1000万以上的有1个(马家庄社区1100万),达到150万以上的有2个(邹家庄社区360万、吴家庄社区180万),达到50万以上的有2个(刘家堡涉农80万、崔家庄社区60万),集体经济发展时间较晚的赵家庄社区年集体收入也可达到10万元,基本消灭了空壳村。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街道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集体经济发展和管理领导小组,形成了书记牵头抓,主任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包社区领导、社区干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下发《2012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目标任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对集体资产管理、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等13项涉及集体经济发展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细化的任务分解,明确要求、规定时限,每项工作和每个发展项目都靠实分管领导、责任领导、责任社区和责任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础。自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已较好地完成账面清理、清查登记、表格填制、资产核实以及资料入网等工作。5月8日,市纪委一行领导就街道社区集体“三资”工作进行了检查指导,并就目前取得的进展和效果表示了肯定。

(三)开拓发展思路,选准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发展集体经济发展汇报材料定》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十四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晋财农改[2017]5号和省财政厅、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六河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高度重视、充分谋划、力争打造出具有特色、能造血、高产出的村集体经济,因此依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六河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实施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一)村基本情况。

六河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东南18公里处,海拔1120米。东邻宝塔山脉,西接黄土丘陵,南有优质清河掠村而过,依山傍水,植被丰富,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古树掩映,村庄院落幽牙寂静,村庄周围层层梯田,自然景观达10平方公里。六河村有2个村民组,由六庄和河西凹2个自然村组成,农业总人口520人,人均收入5000元。辖区总面积1.1万亩,其中耕地2615亩,山地7208亩。森林覆盖率50%。平遥县朱坑乡六河村是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曾多次被国家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山西省绿色生态村、山西省最美旅游乡村”同时也是农业部推荐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区、2016年黄金周乡村旅游颜值最高乡村”。

(二)本村发展优势。

六河村,目前集体经济发展时机恰当,前景广阔,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愿望迫切并充满信心。六河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优势: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东南18公里处,距离宝塔山11公里。距离告诉入口15公里,距108国道20公里,地里位置十分便利。该村地位优势明显,村“两委”有着较高的文化基础,群众基础好,发展村集体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六河村依托平遥古城,旅游观光的人不断增加,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农副产品销售交通便捷。该村土质肥沃,水资源相对欠缺;适合发展优质水果,是种植中药材的理想之地。

2、景观资源优势:六河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

1景观,这些景观基本存完整,在科学研究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在现代观光旅游和农业休闲度假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其旅游特色主要表现为一、黄土高原地质地貌景观奇特,引人入胜;二、是林木植被丰茂自然,生态良好;三、山乡风貌古韵凸显,红色和乡村历史文化厚重。

3、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六河村地处朱坑乡东南端,六河村现有耕地2615亩,地势丘陵,层次分明,坐落有致,海拨1120米,昼夜温差大,具有种植谷子的独特小气候。“晋谷21号”谷子和种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现已注册“鸡不啄”商标。同时六河村大力发展水果经济林建设。家家户户都在种植水果,这里的空气非常清新。在这里,你可享受到春的芳香、夏的葱郁、秋的成熟、冬的安详。

(三)群众意愿。

1、发展集体经济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然要求。该村村具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天然优势,但是多年来,广大农民在外务工的居多。发展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兴办合作社,能使群众不出远门,就近工作,在获得不菲收入的同时,又能方便照顾家庭,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支持。

2、发展集体经济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劲动力。发展集体经济是改善民生的有力保障。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村里的收入不断增加。所以群众对于发展集体经济的意愿极其强烈,发展集体经济成为该村群众的一致要求。

二、发展规划。

(一)总体规划。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办法,因村制宜、发挥优势,多措并举,不断增强六河村村级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通过以村集体名义投资建设各类型实体,发展状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一次输血”向“长效造血”的转变,开辟一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行得通、靠得住、能稳定、可持续”的新路径。为全面推进朱坑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积累丰富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一)坚持集体所有。巩固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2双层经营体制,坚守不改变村集体产权性质、不损害村集体利益、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条底线”(土地集体所有、农地农用和不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把集体增实力、农民增收入和产业增效益有机统一起来。

(二)坚持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发挥乡村旅游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办法解决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离不开政府在政策引导、规划引领、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三)坚持改革创新。鼓励村民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不同的模式,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增强集体经济的有效经验,走出适应不同经济资源和市场条件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新道路。

(四)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加强分类指导,因村因势施策,探索适宜的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和商业运营模式,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生态环保底线,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

(五)坚持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村集体的和农民的主体作用,运用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把村集体经济增实力、农民增收益和产业增效益有机统一,彻底调动农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双赢。

(二)工作的目标任务。

按照“脱贫致富是基础,同步小康是目标”的发展思路,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2017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农业人均6元以上,带动本村农民增收50元以上。从2018年起,每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带动本村农民增收100元以上。要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机制;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吸引外流青壮年劳动力回村,逐步培育和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更进一步巩固村基层党组织、逐步增强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也能辐射和带动周边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3六河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六河村集体经济年收益与当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村集体和农民共同增收。三是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者工资报酬和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规范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和使用制度。规范村集体财务公开,自觉接受村集体成员和社会监督。

三、实施的项目和经营模式。

(一)实施项目: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更好的相结合,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结合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土地改造等农业项目,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推动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特色农林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生产、加工和经营服务设施,带动农民发展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效结合起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六河村拥有乡村旅游优势,村支两委大力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发展餐饮、住宿、停车场、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休闲观光和村内基础设施配套等服务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

(二)经营方式。六河村根据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兴建停车场、村旅游接待中心、农家乐、农家旅馆、旅游手工艺品厂等。六河村现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将以的合作模式运营。由村委会牵头成立经济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对村里的土地进行开发,积极开发利用现有荒山、荒滩、荒地、荒水等“四荒”资源,把土地、山林、水面等作为股份,采取与投资人合伙经营、按股分红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创新“集体扶持、个人领办、按比分红”的发展模式,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加强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村集体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集体独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或乡村旅游产品,通过发包方式,增加村集体的发包经营收入。同时调整村内产业结构,针对本村具有产量优势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农村经济合作社、农产品产地加工企业、供销公司等,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通过提高服务质量适当收取费用,以有偿服务方式增加集体收入。

四、财务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严格收支审批,努力控制非生。

4产性开支。六河村将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制,完善村帐“村乡两管”制度,促进村级理财小组规范管理,规范代管手续。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规范日常管理,明确资产、资源经营使用权限,完善“三资”程序,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和使用,要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审批程序和权限,确保管理规范、账目清楚,民主管理、公开透明、群众监督的原则。确保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

五、分配机制。

(一)投资盈利模式。六河村现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成产生效益后,将全部纳入村集体经济范畴,将分为两部分使用,一部分进行项目投资,另一部分用于村公共服务开支,使全村群众共享收益红利。实现集体经济增收。集体统一经营收支由乡“双代管”中心核算、管理。

(二)预期收益。依托松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特色现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推广六河人文景观品牌。六河村特色乡村旅游坚持项目与区域主导(特色)农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更好的保障村级组织未来稳定的经济收益。

(三)经营收益分配。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机制,村集体收益部分主要用于本村村级公益设施建设、本村低收入户困难户补助和各项农业生产投入。对其他为农服务所取得村集体收益大部分由村集体留存,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和农业生产投入,改善村庄环境、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待条件成熟后,将收益折股量化后分配给农户。

六、投入概算。

六河村特色乡村旅游建设配套包括:建筑材料、人工费、农业开发设施、技术等相关手续费用等。即村级集体直接采取兴建、开发、购买等方式形成资产资源进行租赁等获取投资收益,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由村集体直接持有和管护。六河村学习借鉴“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经验等,探索适合本村发展投资的经验方式。

七、实施保障。

5得成效。村支部书记定期向乡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领导组:组长:郭庆生(党支部书记)。

成员:两委成员。

(二)强化项目管理: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工程招投标及物资采购的,应按招投标规定及政府采购程序办理;项目实施要签订施工合同,明确施工方、管理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引导村民代表参与项目的实施监督;对于村集体入股模式的试点项目,要完善“四议两公开”的有关资料,要有完整的协议材料,明确资金投向、明确产权归属。

八、民主决策。

(一)建立民主决策机制,要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集体经济发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制定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和民主管理制度等。要比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做法,民主议事确定经营项目、模式等,公开村级集体收益情况、财务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等,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强化民主决策机制。坚持村级事务“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村两委在广泛宣传发动,认真听取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和老干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六河村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观光旅游项目”的建议。

(三)推进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行重大决策监督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九、民主监督。

(一)坚持民主议事,注重阳光操作。坚持公益事业建设“集体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管”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民主议事后,及时将试点工作情况及时向村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二)村民监督制度。村集体经济收支公开:财务计划、各项收入、各项支出、债权债务等,建立和健全财务公开制度,按季于季后15个工作日内在村公示栏进行财务公开,每次公开的内容按账目明细表进行公示。村在报账前由村主任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民主理财,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要按时参加民主理财工作,认真审核村级财务,对照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对手续不齐全、程序不到位的要退回重新补办完善。

6(三)严格执行村民监督制度:对村级集体经济实施的项目,从立项开始,进行综合效益评估,切实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和综合效能。要严格执行项目责任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的全程监督、中期评估和竣工验收。同时要加强村级集体经济民主监督:一是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力度,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依法依章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实现村民自我管理;二是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对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对村级发生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和落实情况、村务公开情况、村规民约执行情况、村民委员会成员履职任职及廉洁自律情况等进行监督;三是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督,结合村民民主监督制度,逐步建立起责权明晰的民主监督机制,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四加强审计监督,引进第三方审计监督。

以上是六河村就《六河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实施工作方案》的制定,如有不正之处,望领导批评指正,六河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支两委用31年的时间打造的了如今的六河村。六河村群众基础稳固扎实。六河村发展至今一直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韧劲打造六河。六河村能发展至今享誉全国的美丽乡村,更离不开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上级部门给予六河五分,六河将努力以十分的成绩回报,定然不负众望。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十五

xx社区位于徐州市的西北部,北靠九里山,南依故黄河,西与泉山区接壤、东与沈苑社区相连。社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一、基本情况

我社区是一个集商贸、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圈,黄河南路西街商贸城占地60亩,建筑面积36800平方米,已被区政府定为鼓楼区第六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社区共有居民1260户,总人口3781人,分为两个居民小组,其中,涉农家庭582户,涉农人口948人。社区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共计党员134名。社区经济建设以第三产业为主,拥有固定资产1.06亿元,可出租的门面房、厂房和场地5万余平方米,年收取租金600余万元,年人均收入 1.2万元。10年、11年村队总收入分别是885.03万元和1102.27万元,支出分别是369.46万元和472.12万元,收益分别是488.57和630.15,福利费用分别是692.08万元和462.1万元,人均收入1.2万元。

二、“三资”管理

三资组织网络。一是成立社区“三资”管理领导小组。由社区党委书记任组长,社区主任任副组长,经管站、村民代表为领导成员。具体业务由社区经管站负责,负责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指导、监督社区“三资”管理工作。二是成立“三资”监督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下属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监督村日常“三资”管理工作。明确工作原则:一是坚持“四权”不变原则。即“三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审批权不变,仍归村级所有,二是坚持民主管理原则。三是坚持简单、实用、有效原则。四是坚持配套推进原则。五是坚持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原则。“三资”管理的着眼点是加强监管,规范村干部行为,落脚点在于提高“三资”运作效率,增加村集体经济实力。统一“三资”范围 ,摸清“三资”底数,健全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强化监管功能。

公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地点“五规范”的要求,完善民主管理。凡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和关注的财务事项,都要坚持全面公开、逐项公布,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三是强化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每月按时开展民主理财,对每月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公示,进一步规范民主理财工作。四是加强对村干部离任审计、任期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从根本上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发展、轻管理”等问题。同时,要严格执行“三资”台账等级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对“三资”变动情况及时做好财务调整,保证账账相符、账物一致。

三、活动阵地与信息网络建设

社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按照上级的要求,投资10几万元,建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会议室等,购买了电脑、空调等设备,对办公条件进行了改善,现已具备“七室两市一场”的条件,逐步完善为民服务体系,使社区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服务。具有先进的信息网络,社区达到了新三通。

四、社区居民福利

予500—1000元的奖励。3、社区每年拿出280余万元,为村民办理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村民按户用上了液化气。4、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社区有“夕阳红”和“新天地”两所敬老院,对本村五保户实行免费入住,另外残疾人、困难等弱势群体,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十六

目前,有学者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体制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由,或以农村集体经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为由,开出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土地私有化药方。但是,土地私有化绝不是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改革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会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大局,而且关系到中国广大农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问题。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践形式,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坚定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引导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目前,在全国已有8000—10000个高水平的农村集体经济。无论是在东部沿海(山东省烟台市南山村),还是在西北边陲(新疆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无论是在彩云之南(云南省昆明市福保村),还是在黑水白山之间(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也无论是在中原腹地(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新乡县刘庄村等等),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都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将党的农村政策与集体经济的总方向结合起来,农村集体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十七

我区现有行政村29个,农业人口38916人,蔬菜面积10800亩,粮食面积9500亩,水产养殖面积8800亩,果园2200亩,茶园3100亩,一、二、三产企业600多家。全区村级企业完成工业销售7.4亿元,同比增长28.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260元,同比增长4.93%;村级经济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78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6%,村级经济作为我区五大经济之一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当前,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重点加强了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建设。蒋乔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嶂山水蜜桃生产示范基地等10个农业特色示范基地及五洲山茶场、蔬菜种子公司等3个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主动与万方超市、牛奶公司等单位合作,订立购销协议,通过“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同时,大力培植各类专业协会,实施品牌战略。先后组建了七里甸葡萄协会、蒋乔嶂山水蜜桃协会、金江水产协会、蒋乔蔬菜协会和官塘园艺协会等5个专业协会,已注册“万祥”、“润星”、“润绿”等9个农业品种商标,其中“五洲”、“彭公”牌茶叶,“润农”牌番茄已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定,“惊春灵芽”和“五峰迎春”先后获省级、名茶评比一等奖。特色水产养殖进一步发展,异育银鲫、青虾、鳜鱼、南方大口鲶等名优产品的养殖比例不断扩大。

二是发展领域向纵深方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已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二是广泛涉足一、二、三产,向各种领域纵深发展。一产方面,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目前已建成8个区级科技示范园,50户科技示范户,发展了应时鲜果、茶叶、蔬菜种子等6个产业化项目。二产方面,重点发展机械、建材、服装、工艺品和电子等产业,生产的数控机床、锻压机床、磁性材料、通讯器材、电碳制品、环保设备等产品已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三产方面,在进一步巩固零售商业、小商品、餐饮、修理等服务行业的基础上,向交易市场、房地产开发、家具装饰等行业延伸,并使其成为村级经济三产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是私营个体经济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了多种鼓励私个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私个经济的扶持力度,私营个体经济的竞争优势日渐显露,成为我区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补充。各镇、村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地域优势,抓住农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培植了东亚碳素厂、江东铸造厂、光华锅炉厂、新光明大酒店等一批规模私个企业。这些企业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严格管理,注重创新,重视人才,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稳步提高。目前我区现有村级私营企业450多家,占全区私营企业总数的72%;个体工商户2900多家,占全区个体工商户的49%。

近几年来,我区农村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强区”的总目标,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实施“富民强村”战略,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扎实开展“五好村”、“五好示范村”创建活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在巩固前几年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区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了新一轮《“五好村”、“五好示范村”评比考核细则》,提高创建标准,加大创建力度,进一步提升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重点从选准配强村干部队伍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结构,提高村级领导班子抓经济工作的能力。采取镇机关下派、企事业单位交流、邻村调配等形式,多渠道选配村干部,重点抓好“领头雁”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富有朝气和活力、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全部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5岁以下的占77%,大专以上文化的达70%。全区建立了一支常数为150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村干部管理更加规范。近两年来,全区先后涌现出黎明村、韦岗村、四圩村等5个年纯收入超80万元的“五好示范村”和10个年纯收入超30万元的“五好村”。

2、大力整顿扶持经济薄弱村,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以来,我区对经济薄弱村采取“一定三帮”的措施,由一名区领导亲自挂帅,一名部门领导定点负责,带领3个部门与帮扶村“结对”挂钩,努力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一是强素质,优化班子结构。几年来,共调整了5个经济薄弱村的领导班子,使一批有脱贫致富信心,有开拓进取精神,奉献意识强,懂经营、善管理的中青年骨干,走上了村领导岗位。每年在区委党校或无锡“全国乡镇企业家培训中心”进行为期7-10天的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使村级集体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二是寻项目,培植经济增长点。区定点领导和区级机关部门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了蒋乔镇马山村等12个现场办公会,开展了“寻项目、筹资金”活动,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投入资金30多万元,解决问题120多个,先后培植了蒋乔镇嶂山村白花桃园、官塘桥镇秀山村高标准茶园等农业发展项目;帮助官塘桥镇平山村、开发区蒋家门村兴建门面房40间;盘活了蒋乔镇马山村的砖瓦厂等闲置资产,为经济薄弱村的早日脱贫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区6个经济薄弱村已彻底脱贫。

3、积极推进“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提高村党支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为重点,将培植符合产业化要求、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技致富示范园”作为村级经济新的增长点,按照“多形式组建、分渠道筹资、灵活性经营、特色化发展”的思路,通过“送出去”(组织40多名农技人员、党员干部种植、养殖大户,到扬州大学农学院培训)和“请进来”(邀请专家教授现场授课)、召开农业“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推进会和现场观摩交流会,大力推进“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全区80%的农业村建立了村级“科技致富示范园”,6个达到区级以上“科技致富示范园”的标准,150多名党员干部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已有1000多户农民被引上了致富之路。

4、大力清理村级债权,化解村级债务,为村级集体经济减负。一是集中力量清收债权。全面清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代垫代缴应由农民承担的各类税费及个人借用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等所形成的债权,采取逐户核实、与农户落实偿还协议和签订还款计划的方式,予以催缴和清收;严格按照企业改制协议,加大企业改制回收资金的力度,加大企业各项上缴资金和借款以及其它承包关系所形成的承包上缴款的清收力度。二是筹集资金化解债务。把偿还村民小组和群众的征用土地补偿款及欠村组干部的报酬作为化解重点,对数额较大,一时难以全部兑现的,及时制定还款计划。在偿还债务上坚持先偿还农户债务,再偿还其它债务;先偿还群众债务,再偿还干部债务;先偿还个人债务,再偿还集体债务;先偿还村内债务,再偿还村外债务。截止底,全区村级债权总额771.38万元,化债率达81.80%,债务总额1260.53万元,化债率达73.64%。

近几年来,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虽然比较快速,但是也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由于受体制所限,我区在土地、规划等方面没有审批权限,一些村虽然地处城郊交通干道边缘,具有发展工业经济的独特优势,但发展工业项目却十分困难,许多投资者在了解土地价格后纷纷打起“退堂鼓”。二是一些村债务较重,发展资金比较匮乏。由于兴办集体企业、兴办公益事业、拖欠干部报酬等历史原因,我区一些村负债情况还比较严重,加之银行信贷制度改革后对企业信用顾虑多,存在惜贷现象,贷款手续繁多,审查苛刻,导致一些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下降。目前我区村级企业发展筹集的资金60%以上靠自我积累,30%的资金通过其他渠道筹集,银行贷款不到10%。过多的非正规渠道融资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融资风险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三是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由于用人机制不健全和经济条件等原因,造成我区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农村专业经纪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四是少数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比较薄弱。主要是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两手抓的自觉性,造成村级三个文明建设发展迟缓。

针对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和实际问题,我们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切实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1、优化配置,实施人才强村战略,锻造一批领航起飞的“领头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干部人才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干部人才队伍。

首先,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农村党员干部,凝心聚力谋发展、奔小康。通过深入开展“星期六读书日”、“读书与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新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等形式,加强调查研究,围绕村级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确定主题进行交流研讨;围绕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举行高层次的专家讲座,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拓展村干部培训渠道和内容,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积极实施村干部素质教育“双百”工程,采取学历进修、实用技术培训、定期轮训等措施,通过与上海大学、扬州大学、无锡全国乡镇企业家培训中心以及周边高校联合办学,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知识为重点,更新知识结构,使村干部100%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掌握1-2门实用技术,村党支部书记100%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断提升引领农村经济冲刺起飞的本领。

最后,全面推行村干部公职化管理,选贤任能,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由镇劳动服务站和村干部签订劳动合同,推行公职化管理,实行定期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并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增强村干部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按照“年龄调轻、结构调优、知识调高”的要求,选拔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村级班子。采取公开招聘、异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职等形式,拓宽选人用人渠道。

2、依托城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收支平衡。

首先,以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契机,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借镇江大力改造公共基础设施、扩大城市版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机会,充分利用身处城郊结合部的优势,推动农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以创建“五好村”、“五好示范村”为载体,积极启动农村党组织建设“1011”工程。通过2-3年的努力,在全区培植10个税收在200万元以上、经济纯收入在60万元以上的“五好示范村”,消灭经济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培养100名率先致富的党员干部带头人,带动1000个农村家庭建成小康示范户。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发展新型城郊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要求,着重发展优质应时鲜果产业、无公害蔬菜产业、特色水产业、优质畜禽产业、优质茶叶产业和蔬菜种子产业。二要推进农业科技化。继续实施好三项更新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抓好“十园百户万亩”工程。三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检测标准和统一产品标示。四要推进农业市场化。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市场信息搜集利用,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积极发展专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组办、领办、合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当经纪人。五是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以骨干企业或营销大户为主成立行业协会,健全职能。通过行业协会,制定本地区农产品的规格和标准,协调产量安排,避免恶性竞争,扩大订单农业的覆盖面,提高履约率,稳定农产品购销渠道。对外宣传产品,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促进产销衔接。预测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降低农业经营风险,保护协会成员的利益。

其次,以企业改制为基础,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一要抓住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吸纳民资和外资,充分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做大做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私营个体企业,将小、微、亏集体企业以多种形式出售转让给个人经营,集体企业闲置的厂房、生产设备等可以出售或租赁给私营个体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三要走以农兴工的路子,结合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工业部门。

最后,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快速发展城市近郊农村服务业。一要加快专业特色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巩固和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二要积极开拓农村商品零售市场和生产资料销售市场,采取联购分销、联销经营等形式,增加农村商业网点建设,采取送货下乡等方式扩大农村市场的销售比重。三要发展仓储流通业。借助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选择交通便捷、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的优势地段发展仓储流通业,建设大型物流中心。

3、狠抓环境建设,为富民强村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首先,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围绕“优化环境、提升功能、注重创新、突出特色”的要求,合理制定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村组道路建设、自来水入户、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营造招商引资的一流载体。

其次,积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优化投资软环境。要按照wto的要求,改革登记注册办法,降低市场门槛,简化办事手续,取消许可控制,改行政审批方式为市场监督方式。进一步加大清费治乱力度,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建立监督举报机制。

再次,强化金融服务,拓展融通发展资金渠道。要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加大对农村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提高授信额度,简化手续,强化监测。引导和规范民间信用,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

最后,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经济、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及时做好各类产品、市场等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及时对各类产品进行收益、风险预测,向基层党组织、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十八

_镇地理位置优越,但由于全镇大多处于山区、半山区地域,境内高山起伏,对_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共有大小库塘34座,蓄水33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311亩,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现如今,_镇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经济转型时期,由传统农业模式转变为新型农业模式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考验,及时地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对于我们的工作开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一、我镇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

_地处山区、半山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在种植农作物这方面,根据地区不同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_、大营、龙王塘、三印、大庄五个村,水利条件较好区域基本农田一般以青花、小夹豆、香瓜一类的经济作物为主,山地则多种植玉米和小麦。新寨、干海、青菜、王平等水利条件比较差的区域旱季一般以荞、小麦、包谷、洋芋等为主产。雨季一般种植香瓜、青花菜一类的经济作物。经济发展模式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虽然劳作比较轻松,但农民手中可支配的经济收入比较少,造成我镇居民经济水平比较低下,所以农村经济的转型成了我们目前比较重要的工作重心。

二、我镇经济转型的有利条件。

(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_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与玉溪的红塔区、江川县、晋宁县县城昆阳、晋城镇、上蒜镇接壤,距离县城仅有35公里,各个地区的人民经常于_镇进行商品交易,从很大一部分促进了_镇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_的经济作物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在经济发展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二)便利的水资源条件。

_镇境内,山脉高耸,百谷川流,有着十分丰富的水资源,三印、大庄、龙王塘等地有着多处龙潭,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十分便利的影响。除了这些自然的水资源,为了保证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顺利开展,_镇兴修了很多水利设施:翠峰水库、石门坎水库等等,原先的大堡河河道狭窄,水流不畅遇到大雨就经常决堤成为水灾,给周围的几千亩良田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全镇居民投工投力,对河道惊醒了改造,保证了河道两岸田地的收成。在比较高的山地地区政府也出资帮助村民修建了水窖等储水设备,总体说来,_镇的水源条件十分便利,有利于我们进行农村农业经济的转型。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由于_镇地处山区,山上的植被非常茂盛,全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9。85%,山上各种山茅野菜品种繁多,也为干果、药材、野生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每年夏天雨季到来,各种野生菌漫山遍野,产量巨大每年的野生菌产量高达100多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营销氛围及规模,因此野生菌的经济效益不高,造成一定损失。

三、我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抵御率低。

_镇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三县交界地,是比较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加之_境内龙潭、水库较多,有利于发展蔬菜、无公害水产品等具有鲜活特色的农业模式。但由于该地地处山区,海拔高差较大,呈现出各地气候不一样的特点,使得农产品无法大规模生产,无法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产业链。加之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多达到了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农田基础设施滞后,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每年都有一部分农田因为水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低。

由于我镇处于矿山地区,所以很大精力上,我们比较注重于发展矿区经济,这就使得在农业科技上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种植、管理、加工粗放,加之本镇农户思想较为保守,各种新品种的引进实验、示范开展困难,这就造成了农业课题无法开展实施,农业生产力难以提高的局面。我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为低下,主要以生产销售原产品和粗加工为主,无形中损失了很大一部分经济利益。

(三)农民的科学素质不高,制约农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_镇表现得更为突出,农业人口共有13509人,几乎全镇都是农业人口,农民是我镇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重要的载体,是我镇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科技文化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关系到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据不完全统计,我镇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这就使得我镇的农村生产力较为低下,具体表现为,农户在进行经济作物种植是没有一个比较专业的知识体系支撑他的劳动,严重的影响了经济收入和全镇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四、未来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

今年来,由于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绿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商贸客户前来签订种、养殖合同。我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成为烤烟、洋芋、小荚豆等绿色经济产品和药材、野生菌类生长的良好环境。然而目前,我镇农业还在以一个比较传统的模式发展,大部分村民还在种植小麦、玉米等单一作物,种植其它绿色经济作物的村民还比较少,加之供求信息不畅,蔬菜成熟后在集市进行交易,市场需求量较小,使得我镇基本属于本镇居民自产自销的一个模式。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立足我镇实际,烤烟、洋芋(马铃薯)、荷兰豆(小荚豆)等绿色经济产品和各种水果、干果、药材、野生菌类等农业重点产业作发展规划,以政府办公室文件签发,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同时招商引资,在本地建立一些冷库等蔬菜集散基地,打开蔬菜销路,使得我镇的蔬菜种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化的发展。蔬菜种植比起传统经济作物种植的优势在于成熟期缩短,农产品价值扩大,这就有利于改善我们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促进小康社会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技能。

我镇属于农业大镇,居民都靠种地为生,但由于大多数居民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和学习,这就致使他们在农作物遭遇病害袭击的时候束手无策或是胡乱用药,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应当邀请一些比较有资历、有经验的农业研究学者到我镇开展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得农民在农作物受到病虫侵害的时候可以对症下药,不至于束手无策。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能力。同时建议成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站,使我镇在提高农民种植技能提高的同时,为我镇发展高效标准农业保驾护航。

(三)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学化发展。

我镇农村农业的种植模式还在是传统的农业模式:休耕、免耕、间作、套作、轮作,属于精根细作的小农经济,这样的农业发展不利于产业化农业生产的形成,政府应当加大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技投入,实现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器材、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资源共享,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抵御率。

我镇发展农业的水利条件十分便利,但是水利设施却比较落后,一旦遇到洪涝天气,田间的农作物就会遭遇自然天气的破坏,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民在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时候不会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同时,我镇大多数农田都进行露天种植,这样一旦遇到霜雪天气,农作物很有可能被损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应当邀请一些镇上有经验的大棚种植户,举行一个培训班,请他们向村民介绍大棚种植的有利方面,并传授大棚种植的注意事项,提高村民的意识,有一部分人带动,继而实现全镇人民的转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本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农业发展支点,推进我镇农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充分认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依托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和服务及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的支持等措施,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经营者开展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引进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

村集体经济汇报篇十九

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在省站的精心指导和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认真贯彻执行《甘肃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等政策法规为宗旨,管好用活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为己任,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为目的,从增强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查处了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违规违纪问题,有效的保障和防止了集体“三资”保本增值和流失浪费,促进了基层民主建设,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和有关部门的肯定。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区六县一区1529个行政村、9136个合作社共计10665个会计核算单位,止二0xx年底已实行会计委托代理的行政村1517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9.2%;实现村级会计电算化的村数143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4%。市、县(区)、乡(镇)三级已成立审计机构116个,配备专职审计人员146名,其中:持证人员18名。

一年来,我市上下共抽组118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39个审计组,对全市10565个会计核算单位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和财务收支、债权债务以及农村土地征占补偿费、支农惠农补贴等专项资金进行了详细的内审外调工作。审计资金总额106707万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资金434.2万元,追回贪污挪用资金120.9万元。查处追究任期届满和离任村社干部责任38人,收回各类违规违纪资金11.10万元,结算移交离任村社干部经济手续223人(次)。

二、具体工作。

(一)财务审计不留死角。

二0xx年我市村级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在强化财务混乱村清理整顿的基础上、继续推行“乡镇自查自审、县区就地复审、市站以县区为单位集中送达核审”办法,计划审计1529个行政村10665个会计核算单位,实际审计1529个行政村10665个会计核算单位,累计审计资金60431万元。审计核实全市村社集体固定资产34007.2万元,较上年净增128.72万元;负债总额17506.5万元,较上年减少10021.58万元;所有者权益42942.5万元,较上年净增7418.84万元。查处违纪未违规单位348个会计核算单位,清理出不合理开支730笔183万元,不规范条据123张,金额98万元,未入账资金114笔10.8万元,现金白条顶库131张49万元。对于审计出的问题,工作组进行了及时处理,对一些记账出现的'差错进行了纠正;对部分不合理开支进行了账务注销,票据退还有关当事人员不作报销;对一些不规范条据,及时督促有关人员规范手续;对收入没有入账的重新作了入账处理。

(二)专项审计逐年拓展。

1、粮食生产直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20xx年中央、省财政拨付我市粮食直补资金2522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6513万元,两项合计全市农民人均98.92元。分别为崆峒区451万元、3104万元,泾川县339万元、2561万元,灵台县459万元、2687万元,崇信县125万元、991万元,华亭县175万元、1373万元,庄浪县435万元、2493万元,静宁县538万元、3304万元。为了补贴公平合理,全市各县区均以20xx年核产定税面积和常产为依据,分解到乡、计算到户,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到各乡(镇)资金核算中心粮食补贴专户。各乡(镇)信用社给每个农户办理存折,由乡(镇)政府、资金中心、信用社共同监督,在各村社设点集中发放存折,农户凭身份证、印章领取存折,然后再到信用社取款。从审计监督情况看,全部兑现到42.4户农民手中,兑付率100%。

2、退耕还林补贴。从20xx年开始,退耕还林补助由粮、款并用改为全部发放现金,补助资金实行专户储存,封闭运行,由所在地信用社采取存折直接发放,由退耕农户直接领取。今年我市拨付20xx年农户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3682万元,其中:粮食补助20722万元,现金补助2960万元,全部兑现到29.4户农民手中,兑付率100%,受益农户人均收入191.30元。

3、良种补贴。20xx年国家安排我市实施优质专用小麦推广试验示范面积147万亩,亩均补贴标准10元,共计1470万元。其中:崆峒区25万亩、250万元,泾川县250万亩、250万元,灵台县250万亩、250万元,崇信县8万亩、80万元,华亭县9万亩、90万元,庄浪县25万亩、250万元,静宁县30万亩、300万元。经审计,各县区均严格按示范区农户播种面积核发购种卡、农户凭卡在良种专卖点低价购买良种、种子专卖部门再凭卡与财政部门核兑资金规定落实到农户、地块,未发现任何违规违纪问题。

4、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20xx年国家安排我市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400万元,其中:崆峒区60万元、泾川县60万元、灵台县100万元、华亭县30万元、静宁县150万元。其补贴内容和对象为以农户购买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作业机械为主,兼顾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作业机械;补贴标准为大型农机具买价的10%——30%。受益农户9。77万户,未发现任何违规违纪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4791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