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人们放松身心,体验不同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词语学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词语。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词“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一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三组对比,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李煜,这首词就是《虞美人》。
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二单元的诗歌,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从中你都学到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生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当然,仅有这些方法,我们还不能很好的鉴赏中国古代诗歌,今天我就将带领大家运用你们所掌握的这些方法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等方法去学习李煜写的《虞美人》。
二、复习检查词的相关知识: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和乐府一样是配音乐的。后来它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其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它还被称为“长短句”。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字数多少)。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3、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其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则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就内容和风格而言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流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是豪放派诗作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和力量;以秦观、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是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感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之情。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听一听、读一读。
欣赏邓丽君的《几多愁》并指导学生诵读。
1、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2、意读提示:读注释一,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词,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四、知人论世(引出对李煜的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五代时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投降宋朝后被封为“违命侯”,幽禁在汴京。他整日以泪洗面,凄凉寂寞,度日如年,在41岁生日(七月七日晚)时做《虞美人》,并令歌伎演唱,在词中不假思索的表达他对过去宫廷生活的怀念,因此触怒宋太宗被赐毒酒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算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了。当然《虞美人》也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2、后人评价:。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王国维。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想一想、议一议。
提问: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前六句的感情?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愁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明确: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思考。
明确:物质——李煜在南唐国当皇帝时锦衣玉食、佳丽三千、纸醉金迷的富贵生活;
精神——权力、地位、人格、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明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怀念亲友。
5.在诗句“只是朱颜改”中,改变的仅仅只是朱颜吗?
明确: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6.改变的有朱颜、地位、感受,那么没有改变的有什么?请从词中寻找具体的事物。
明确: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明确:(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于是,最后两句呼之欲出。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妙在何处?
明确:这是以水喻愁﹑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尽,语句形象而生动。
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啊。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六、本课小结。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七、拓展训练,写出你所知道的写愁名句。
写愁名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贺铸)。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八、随堂练习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九、布置作业: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写出自己的赏析。
浪淘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二
王斌。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词的音韵美;
2、对李煜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3、感受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3、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难点: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第一节。
一、导入:
二、词人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z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作为文人的李煜善诗文、能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正如前人吊之诗:“作个才子真绝代”。但作为国君的李煜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封为“违命侯”最后被毒死。也印证了前人吊之诗:“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的前半生,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基调欢乐;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基调伤感,成就很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包含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行动受人监视,失去自由。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四、词文学习:
1、学生自读词文,弄清词意:
2、教师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五、诵读:
1、指定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思考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2、教师评点并作诵读技法指导:
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把握节奏:
重读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一江。(这些词特别。
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所以要重读。)。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六、李煜为什么而愁,又是怎样抒发愁情?我们具体研习诗句: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实际上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春花秋。
月”的美景容易让作者睹物思人,想起过去美好的岁月,令人伤感,所以作者盼望它快点结束。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具体来说可能是过去后宫佳丽的簇拥,锦衣玉食的生活,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已经消逝了。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5、“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
改变的还有生活(锦衣玉食的`生活变为囚徒的生活),地位(由国之君沦。
为阶下囚),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社稷。
7、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隔句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
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隔句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腾流淌,一泻千里;又像那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的绵长。大。
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9、我们讲解了全文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煜到底有哪些愁思?
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七、这无限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
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呢?
a、比喻:
c、发问: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d、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实写:物是(自然永恒)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王斌。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三
上节语文课我们具体分析了“20xx年高考新课标二试卷”的诗歌《残春旅舍》,里面有一个题目是这样问的“颔联乃晚唐巧句,具体分析巧在哪里”。在诗歌鉴赏题里重点分析某个字某句诗的这种题型,我们称之为炼字炼句。今天我们以炼字炼句作为解读突破口,具体赏析有着双重身份的词人李煜流传千古的名词《虞美人》。
二、简析作者。
1、身世。
2、爱好(ppt展示)。
3、词风特点: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爱情生活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
4、语言特点: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记笔记)。
三、创作背景。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四、诵读指导。
1、找出每一句你认为需要重读的字词。
(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自己试着读,明确读出的感情基调——低沉凄迷。
2、思考关键字词有哪些?
五、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2、作者的愁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
春花秋月往事。
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雕栏玉砌朱颜。
六、品析鉴赏,感受艺术。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4、“朱颜”的含义是什么?
后宫佳丽的容颜,
词人的容颜,
国家的容颜。
5、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
“改”:朱颜(貌美如花到容颜衰老)地位(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心情(欢乐自由到愁思绵延)。
6、前六句里,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明确:不变的“外物”巨变的“人事”物是人非之痛。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觉得这句话写的好吗,好在哪里?明确: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昼夜不舍,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七:写法鉴赏——“以水喻愁”
李煜之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不如李煜词境界阔大,气象超迈。李煜之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不如李煜词流畅自然、明白如话、眼界阔达。
八、小结本课。
法国作家缪塞: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2、培养吟诵习惯3、感知词的欣赏方法。
[教学设计]初始年级学习诗词培养兴趣为第一要事。所以我选了一首李煜的词《虞美人》,这首词的成就很高,被誉为“词中之帝”,词中情感核心是愁,这是人人都可能经历过的一种体验,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这首词声律与情感的谐和程度很高,可以说声情并茂,适合学生学习吟诵,感受词的韵律美。
围绕三个学习目标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有:导入;初步感知(初读,感受愁味,把握感情基调再读);逐句分析,把握词人的情感世界(先名句后其它,体味感情,点出重音,逐句读,小结回到名句再读全词);自由朗读回味;竞读;欣赏配乐歌唱,凭吊词人;总结欣赏方法;推荐拓展赏读的词作〈乌夜啼〉。
【教学过程】课前自修。
1.请同学们查阅有关作者的简介以及写作背景,准备讲述作者故事。
2.请同学们至少查阅一篇关于《虞美人》的赏析文章,仔细阅读、体会,准备课上发言。
3.了解有关词的常识,熟读词篇《虞美人》。
课上导读。
(一)导入。
1.导入齐背《相见欢》,进入学词的情境。
2.作者先复习李煜简介,然后由词的发展长河之中去把握李煜词的地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古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诗几被人们写尽,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晚唐温庭筠、五代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李煜何许人?投影。仅活了41岁。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一首词《虞美人》,被誉为“词中之帝”。)。
(二)初步感知。
3.齐读一遍。(看到别人推荐的好词,我们首先会做什么?好习惯!)。
4.深入了解一首词一定要了解作者及写作的具体背景。(请同学介绍,投影)。
6.点明词的情感核心--愁。(作者是怎么写的?)。
[也可:点拨语调语速,再读感受愁味。读了两遍,大家说说哪句写的最好,你最喜欢?]。
(三)逐句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7.分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感其声:分析平仄(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平声。读来亦如春水时起时伏,连绵不尽)。
这首词可谓声情并茂,形象传达出李煜的满腹愁情。那么作者到底有哪些愁呢?
8.分析前六句,体会“愁”的具体内容。争取最大程度地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每句都可从通其义,析词悟情,点明重音,点拨吟诵几个方面把握。)。
(1)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唉!强烈的今昔对比让。
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本词两。
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举带月诗词名句)。
归纳:亡国之恨。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6)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投影,选择题)a词人的容颜。
b国家的面貌,人的地位、感受。
(“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叹惋口气,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归纳:物是人非的感慨。
小结:[(用一句话说出整首词的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的愁绪有往事之哀、亡国之痛、物是人非的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感情如波涛起伏,猛烈地撞击着作者的心扉,此情无计可消除,又可与谁人说?感情在冰封的河面下涌动郁积,此时此刻,触景生情,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而不可收,感情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大有冲决一切之势:(齐读最后两句)。
生读自己描述的写诗情景,营造氛围。
齐读全词,梳理把握作者细微的心理活动全过程。
(四)用置换法联想法再读全词。
1、师范读。点拨(高低、长短、节奏、重音、情感变化,以情运声。)可分散到第三环节,逐句分析后顺势点拨,朗读。
2、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3、分组竞读。
(五)快速背诵。
(六)回味。词不仅可以吟诵,还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让我们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再一次静静回味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凭吊这位留下千古佳作的绝代词人吧!
(七)仿写展读:积累的目的是创造。郑晓溪《虞美人》。
(八)总结赏词的方法。(读,背,析味,唱,仿)。
【作业】拓展赏读李煜的《乌夜啼》(投影)。
【补注】。
一个亡国之君能如此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史属罕见,传说宋太宗正是听到这首词才将他毒死的。可以说这首词是他的绝命词,王国维:后主之词可谓以血书者也。
薄命君王,绝代词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往事之哀。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亡国之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物是人非。
问有几恰似水向。
君能多愁,一江春东流。
【教后记】。
作者邮箱:wd2027@。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五
1.了解词人李煜生及其作品。
2.感悟意象,体会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赏析重点佳句。
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师:这首词是什么?
师:这首词,讲述了一个帝王的故事。一个是失败的帝王,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他,赞美他。这位大人物可谓是“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他曾有过“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片刻欢悦,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更有“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感念。他跌宕起伏的薄命人生,蜕变而成一首首人间绝唱。后世这样评价“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说到这里,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说下他是谁?李煜。是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一起学习他的绝笔佳作《虞美人》。
好的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李煜和写作背景。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他精书画,通音律,工诗文,尤以词著名,世称李后主。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
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上了软禁生活。从尊贵的皇帝变成被人羞辱的囚徒,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让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了《虞美人》词,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一举动被宋太宗知晓后,大怒,不久,宋太宗赐酒将他毒死了,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我们说诗歌是需要品读的,有感情地朗诵吟咏,可以让我们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在美的享受之中去感受诗歌的情感。当然有感情地朗诵让我们更能走进诗歌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情感。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全词进行初步感受,在读得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节奏。
2.强弱。
3.缓急。
生:展示。
生:点评。(安静,美丽或是帅气的同桌)。
师:总评:大家都读得不错,要进行表扬。但还有不足的地方,大家要勤加练习。在朗读这一方面呢?老师想给大家补充一个知识点,大家做好笔记。
第一种:字正腔圆;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前面几位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就算有些小瑕疵,也值得鼓励。)。
第二种:读出节奏;我们都知道诗词读出节奏将给人一种美感,使人心情随之起伏。看到我们这首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拿笔画记好)。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节奏明了,节拍适当。
第三种:读出情感。诗歌有了情感才能打动人。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大家也从这首诗词中读出了悲怆、无奈、悔恨的情感。
向—东—流(师生一起来说)。
生:展示。
师:非常的不错,较之前有了大的提升,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多练习。读的阶段我们就暂时上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这首词。这首词呢,言简意赅,大家都能懂得大意。我想课本上的注解也帮了大家不少的忙。看到课件上,就是这首词的译文以及重点词的解释。大家稍微的看一下。好的,同学们应该看完了。接下来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全词,走近李煜,看看这首词为何成为了他的绝命之作。
探究一: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它又体现在哪里?(从意象方面入手)这些感情又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答案】:词眼:愁。意象:
春花故国。
小楼【往事之叹】朱颜亡国之恨。
东风雕栏玉砌。
明月【思家之苦】春水。
【离家之痛】往事。
师生:能。
小组合作探究并选派一人作为代表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1、“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师: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情喻为一江春水。为什么要比喻成江水?好在哪里?江水多,无穷无尽,连绵不绝。体现了愁多,愁汹涌,愁澎湃。所以呢是不是把抽象地具体化了,是不是将愁情具体化了。在词史上将抽象化具体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刚刚《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这里将愁比喻成了什么?丝,对的,丝可以剪,乱了还可以理一理。但是李煜的愁却是剪也剪不断,理都理不清。还有吗?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在这首词中呢,作者将之喻为一江春水,我们想想,这哪是一江春水,分明是一滴滴附在愁情的李煜的泪水。所以我们这样一比喻就将抽象的、无形的东西转化成了具体的、有形的了。所以这一江春水又可谓是李煜的一江愁水。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弃,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晚唐温庭筠、五代的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二、作者介绍。
作为南唐后主,并没有致力于国事,而是纵情于声色,奢靡荒淫,耽于享乐。974年十一月,宋兵南下攻金陵,南唐灭亡,李后主投降,被俘到汴京,辱封违命侯,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活。978年七月七日,在他四十二岁生日之夜被宋太宗赐毒酒毒死。
在政治上,他是颓唐的,是无能的,以致国破家亡。但他在文艺上,却是经史诗文样样精通,擅长书画,对音律有着独特的感悟,尤其善于填词和作曲。现存词四十四首,以降宋被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香艳缠绵,后期词充满亡国之恨。他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前人评价:“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三、初步感知:
1听录音,正字正音。
2指名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3再听朗读。思考:这首词抒发什么情感?请用文中的词语句子回答。
4品味语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夸张。
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四、研习探讨:“愁”的具体内容,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写。“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对“春花秋月”的吟咏歌唱,在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但论起悲凉深沉,则莫过于李煜。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月”在古诗词中的涵义是什么?——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故国”指什么?——已亡之国。
苏轼: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故国”——旧地。
3“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遥望金陵的想象与慨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当年在阑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4小结。
解说一: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相承,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解说二: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5“愁”的内容:
亡国之恨(自我悲情)——物是人非的慨叹(人类悲情)。
五、朗读全词,体悟情感。
1再次听读。
2总结:
这首词,围绕一个“愁”字,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运用反衬的方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最终将一个亡国之君的自我悲情酝酿成人类悲情。
六、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u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u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
u鉴赏内容(词句、主题、情感、技巧等。)。
七、迁移训练。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就这首词的词句、主题、情感、技巧等方面选择一点进行赏析。字数不少于100字。
这首词写于降宋以后。
无言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何用?又有谁理解自己?
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晴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
“锁”字表明自己的身份。
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这实际上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愁,千千万万无形的感情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
八、板书。
虞美人。
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亡国之恨(自我悲情)。
又东风不堪回首愁。
应犹在朱颜改物是人非的慨叹(人类悲情)。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三篇诗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被俘入宋后第二年写的一首怀念故国的词。南宋灭亡,李煜失去皇帝宝座,结束了他纵情声色、侈陈游宴的苟且偷安的生活,由一国之主巨变为倍受屈辱的阶下囚。面对严酷的现实生活,李煜沉浸在故国之思的沉痛之中,从而写下了这首词。相传在后主生日(七月七日)的晚上,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听到后,十分生气,名人赐予牵机药,将李煜毒死、这首词成了后主的绝命词。学习本词要让学生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对李煜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并在课前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深词的内容理解。
一、导入新课:
二、词人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作为文人的李煜善诗文、能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正如前人吊之诗:“作个才子真绝代”。但作为国君的李煜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封为“违命侯”最后被毒死。也印证了前人吊之诗:“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的前半生,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基调欢乐;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基调伤感,成就很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包含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行动受人监视,失去自由。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四、词文学习:
1、学生自读词文,弄清词意:
2、教师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五、诵读:
1、指定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思考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2、教师评点并作诵读技法指导:
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把握节奏:
重读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一江。(这些词特别。
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所以要重读。)。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六、李煜为什么而愁,又是怎样抒发愁情?我们具体研习诗句: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实际上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春花秋。
月”的美景容易让作者睹物思人,想起过去美好的岁月,令人伤感,所以作者盼望它快点结束。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具体来说可能是过去后宫佳丽的簇拥,锦衣玉食的生活,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已经消逝了。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5、“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
改变的还有生活(锦衣玉食的生活变为囚徒的生活),地位(由国之君沦。
为阶下囚),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社稷。
7、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隔句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
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隔句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腾流淌,一泻千里;又像那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的绵长。大。
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9、我们讲解了全文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煜到底有哪些愁思?
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七、这无限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
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呢?
a、比喻:
c、发问: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d、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实写:物是(自然永恒)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设计]初始年级学习诗词培养兴趣为第一要事。所以我选了一首李煜的词《虞美人》,这首词的成就很高,被誉为“词中之帝”,词中情感核心是愁,这是人人都可能经历过的一种体验,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这首词声律与情感的谐和程度很高,可以说声情并茂,适合学生学习吟诵,感受词的韵律美。
围绕三个学习目标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有:导入;初步感知(初读,感受愁味,把握感情基调再读);逐句分析,把握词人的情感世界(先名句后其它,体味感情,点出重音,逐句读,小结回到名句再读全词);自由朗读回味;竞读;欣赏配乐歌唱,凭吊词人;总结欣赏方法;推荐拓展赏读的词作〈乌夜啼〉。
【教学过程】 课前自修。
1.请同学们查阅有关作者的简介以及写作背景,准备讲述作者故事。
2.请同学们至少查阅一篇关于《虞美人》的赏析文章,仔细阅读、体会,准备课上发言。
3.了解有关词的常识,熟读词篇《虞美人》。
课上导读。
(一)导入。
1.导入 齐背《相见欢》,进入学词的情境。
2.作者 先复习李煜简介,然后由词的发展长河之中去把握李煜词的地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古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诗几被人们写尽,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晚唐温庭筠、五代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李煜何许人?投影。仅活了41岁。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一首词《虞美人》,被誉为“词中之帝”。)。
(二)初步感知。
3.齐读一遍。(看到别人推荐的好词,我们首先会做什么?好习惯!)。
4.深入了解一首词一定要了解作者及写作的具体背景。(请同学介绍,投影)。
6.点明词的情感核心--愁。(作者是怎么写的?)。
[也可:点拨语调语速,再读感受愁味。读了两遍,大家说说哪句写的最好,你最喜欢?]。
(三)逐句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7.分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感其声:分析平仄(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平声。读来亦如春水时起时伏,连绵不尽)。
这首词可谓声情并茂,形象传达出李煜的满腹愁情。那么作者到底有哪些愁呢?
8.分析前六句,体会“愁”的具体内容。争取最大程度地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每句都可从通其义,析词悟情,点明重音,点拨吟诵几个方面把握。)。
(1)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唉!强烈的今昔对比让。
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本词两。
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举带月诗词名句)。
归纳:亡国之恨。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6)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投影,选择题)a词人的容颜。
b国家的面貌,人的地位、感受。
(“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叹惋口气,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归纳:物是人非的感慨。
小结:[(用一句话说出整首词的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的愁绪有往事之哀、亡国之痛、物是人非的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感情如波涛起伏,猛烈地撞击着作者的心扉,此情无计可消除,又可与谁人说?感情在冰封的河面下涌动郁积,此时此刻,触景生情,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而不可收,感情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大有冲决一切之势:(齐读最后两句)。
生读自己描述的写诗情景,营造氛围。
齐读全词,梳理把握作者细微的心理活动全过程。
(四)用置换法联想法再读全词。
1、师范读。点拨(高低、长短、节奏、重音、情感变化,以情运声。)可分散到第三环节,逐句分析后顺势点拨,朗读。
2、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3、分组竞读。
(五)快速背诵。
(六)回味。词不仅可以吟诵,还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让我们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再一次静静回味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凭吊这位留下千古佳作的绝代词人吧!
(七)仿写展读:积累的目的是创造。郑晓溪《虞美人》。
(八)总结赏词的方法。(读,背,析味,唱,仿)。
【作业】拓展赏读 李煜的《 乌夜啼 》(投影)。
【补注】。
一个亡国之君能如此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史属罕见,传说宋太宗正是听到这首词才将他毒死的。可以说这首词是他的绝命词,王国维:后主之词可谓以血书者也。
薄命君王 , 绝代词人--李煜( )。
春花 秋月 何时 了 ,----------------- 往事 知 多少 。
往事之哀。
小楼 昨夜 又 东风 ,----------------- 故国 不堪回首 月明 中 。
亡国之痛。
雕栏玉砌 应 犹 在 ,------------------只是 朱颜 改 。
物是人非。
君 能 多 愁 , 一江春 东 流。
【教后记】。
作者邮箱: wd2027@。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九
上节语文课我们具体分析了“2017年高考新课标二试卷”的诗歌《残春旅舍》,里面有一个题目是这样问的“颔联乃晚唐巧句,具体分析巧在哪里”。在诗歌鉴赏题里重点分析某个字某句诗的这种题型,我们称之为炼字炼句。今天我们以炼字炼句作为解读突破口,具体赏析有着双重身份的词人李煜流传千古的名词《虞美人》。
1、身世。
2、爱好(ppt展示)。
3、词风特点: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爱情生活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
4、语言特点: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记笔记)。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2、思考关键字词有哪些?
1、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2、作者的愁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
春花秋月往事。
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雕栏玉砌朱颜。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4、“朱颜”的含义是什么?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的容颜,国家的容颜。
5、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改”。朱颜(貌美如花到容颜衰老)地位(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心情(欢乐自由到愁思绵延)。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觉得这句话写的好吗,好在哪里?明确: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昼夜不舍,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李煜之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法国作家缪塞: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十
1、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誓词的方法。
3、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生平挖掘作品内涵的能力。
1、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品位意境。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结合李煜生平,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文眼导读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课时
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愁的名句导入本课。
1、作者: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要求了解:生活年代或朝代,姓名、字号、后世评价、主要作品及风格。
[投影总结]集国君与词宗、庸才与天才、失败者和成功者于一身的矛盾体。
2、创作背景:李煜降宋之后,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之囚,这人生巨大的变故不能不引起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尝味,因此,公元978年的七夕,当他跨入生命的第41个轮回之际,融血凝泪写下了这首词,来倾吐心中种种愤恨于无奈之情。
本词通俗上口,集体背诵为下面的鉴赏创设氛围。
1、相关知识介绍(投影)
(1)诗词之眼: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2)作用:统摄全篇,奠定诗词的感情基调。
(3)表达方法:借助意象(景、人、事、物),形成意境。
2、总体把握
思考:
(1)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关键词是哪一个?
(2)选取了哪些意象?
[集体回答明确]
(3)请学生用诗中词语连缀组合,为每句词概括一个7字标题。
3、品位意境
(1)学生集体回答——品位意境的方法,投影出示:
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
(2)学生分为四大组,分组品味,注意品味方法。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讨论归纳
抠的字眼为:何时了、知多少、又、不堪、应犹在、只是、问、恰似、流。
结合李煜的生平来看,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抒发了作者经历人生巨变之后的伤感、凄凉、痛楚之情。四幅画面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
(词眼)(意境)
4、挖掘“愁”的深层内涵
(1)从词中找出使作者“愁”的原因,要求学生扣文本讨论。
(2)你能结合李煜生平再来找找使他愁的深层原因么?
(提示:年少的李煜为了避开豆箕相煎之祸,向往隐居生活,沉湎于文山艺海之中。可命运却偏偏把他推上皇位,又把他重重地摔入谷底,陷入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生存的,没有安全感的境地。)
讨论明确,投影板书。
5、表现手法的把握
全词一气盘旋,把李煜浓重而无法排遣的愁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得益于一系列修辞手法的适用。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归纳本文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投影板书]
这首词是饱经人世沧桑的李煜蘸着血,和着泪书写而成的,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法国诗人谬塞曾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本词应是这样不朽的篇章。
1、听配乐朗诵
2、学生自读品味
抓文眼——定基调——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明意境——味感情
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两首词。
乌夜啼(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十一
2、培养吟诵习惯。
3、感知词的欣赏方法。
初始年级学习诗词培养兴趣为第一要事。所以我选了一首李煜的词《虞美人》,这首词的成就很高,被誉为“词中之帝”,词中情感核心是愁,这是人人都可能经历过的一种体验,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这首词声律与情感的谐和程度很高,可以说声情并茂,适合学生学习吟诵,感受词的韵律美。
围绕三个学习目标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有:导入;初步感知(初读,感受愁味,把握感情基调再读);逐句分析,把握词人的情感世界(先名句后其它,体味感情,点出重音,逐句读,小结回到名句再读全词);自由朗读回味;竞读;欣赏配乐歌唱,凭吊词人;总结欣赏方法;推荐拓展赏读的词作《乌夜啼》。
课前自修。
1.请同学们查阅有关作者的简介以及写作背景,准备讲述作者故事。
2.请同学们至少查阅一篇关于《虞美人》的赏析文章,仔细阅读、体会,准备课上发言。
3.了解有关词的常识,熟读词篇《虞美人》。
课上导读。
(一)导入。
1.导入齐背《相见欢》,进入学词的情境。
2.作者先复习李煜简介,然后由词的发展长河之中去把握李煜词的地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古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诗几被人们写尽,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晚唐温庭筠、五代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李煜何许人?投影。仅活了41岁。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一首词《虞美人》,被誉为“词中之帝”。)。
(二)初步感知。
3.齐读一遍。(看到别人推荐的好词,我们首先会做什么?好习惯!)。
4.深入了解一首词一定要了解作者及写作的具体背景。(请同学介绍,投影)。
6.点明词的情感核心——愁。(作者是怎么写的?)。
[也可:点拨语调语速,再读感受愁味。读了两遍,大家说说哪句写的最好,你最喜欢?]。
(三)逐句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7.分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感其声:分析平仄(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平声。读来亦如春水时起时伏,连绵不尽)。
这首词可谓声情并茂,形象传达出李煜的满腹愁情。那么作者到底有哪些愁呢?
8.分析前六句,体会“愁”的具体内容。争取最大程度地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每句都可从通其义,析词悟情,点明重音,点拨吟诵几个方面把握。)。
(1)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唉!强烈的今昔对比让。
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本词两。
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举带月诗词名句)。
归纳:亡国之恨。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6)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投影,选择题)a词人的容颜。
b国家的面貌,人的地位、感受。
(“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叹惋口气,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归纳:物是人非的感慨。
小结:[(用一句话说出整首词的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的愁绪有往事之哀、亡国之痛、物是人非的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感情如波涛起伏,猛烈地撞击着作者的心扉,此情无计可消除,又可与谁人说?感情在冰封的河面下涌动郁积,此时此刻,触景生情,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而不可收,感情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大有冲决一切之势:(齐读最后两句)。
生读自己描述的写诗情景,营造氛围。
齐读全词,梳理把握作者细微的心理活动全过程。
(四)用置换法联想法再读全词。
1、师范读。点拨(高低、长短、节奏、重音、情感变化,以情运声。)可分散到第三环节,逐句分析后顺势点拨,朗读。
2、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3、分组竞读。
(五)快速背诵。
(六)回味。词不仅可以吟诵,还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让我们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再一次静静回味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凭吊这位留下千古佳作的绝代词人吧!
(七)仿写展读:积累的目的是创造。郑晓溪《虞美人》。
(八)总结赏词的方法。(读,背,析味,唱,仿)。
拓展赏读李煜的《乌夜啼》(投影)。
一个亡国之君能如此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史属罕见,传说宋太宗正是听到这首词才将他毒死的。可以说这首词是他的绝命词,王国维:后主之词可谓以血书者也。
薄命君王,绝代词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往事之哀。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亡国之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物是人非。
问有几恰似水向。
君能多愁,一江春东流。
虞美人教学设计篇十二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作为文人的李煜善诗文、能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正如前人吊之诗:“作个才子真绝代”。但作为国君的李煜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封为“违命侯”最后被毒死。也印证了前人吊之诗:“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的前半生,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基调欢乐;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基调伤感,成就很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包含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行动受人监视,失去自由。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1、学生自读词文,弄清词意:
2、教师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指定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思考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2、教师评点并作诵读技法指导:
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把握节奏:
重读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一江(这些词特别。
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所以要重读。)。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实际上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春花秋。
月”的美景容易让作者睹物思人,想起过去美好的岁月,令人伤感,所以作者盼望它快点结束。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具体来说可能是过去后宫佳丽的簇拥,锦衣玉食的生活,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已经消逝了。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5、“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
改变的还有生活(锦衣玉食的生活变为囚徒的生活),地位(由国之君沦。
为阶下囚),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社稷。
7、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隔句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
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隔句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腾流淌,一泻千里;又像那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的绵长。大。
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9、我们讲解了全文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煜到底有哪些愁思?
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七、这无限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
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呢?
a、比喻:
c、发问: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d、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实写:物是(自然永恒)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437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