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 书法心得体会(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18:34:07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 书法心得体会(优质13篇)
时间:2023-11-08 18:34:07     小编:GZ才子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篇一

听了带玉校长的硬笔书法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下面谈下自己的收获:

一、要有正确的执笔方法

要写一手好字的前提是要有正确的握笔方法,这是练字之前必须要学会的,这是后面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十分重要,务必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是:右手执笔,拇指、食指捏住笔杆的中下部,距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位置,拇指和食指基本形成圆形,中指指甲盖内侧托住笔杆,六棱铅笔,手指握一个面空一个面,其他两个手指自然弯曲并拢,起到支撑手掌的作用,五个手指的指关节略弯曲,掌心虚圆,笔杆略往虎口倾斜,捏笔不易太使劲儿,手背与本子上的竖线平行;运笔时食指、中指、小指要协调统一。

二、良好的学习方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学习书法不仅能磨练人的意志,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基本学习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基本笔画练习;主要学习正楷的笔画。第二,独体字练习;主要是通过把每个字、每个笔画的位置、比例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给出准确的定位,运用自如,因为这些字是组成其他字的基石。

第三,字体结构特点分析;在所学的独体字的基础之上,分析总结出字的结构特点,以及做左右偏旁的时候、做字头和字底的时候等,在字的不同位置时的变化,总结出其规律,教给我们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薄的学习心得体会,与各位共勉,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事、前辈指教,我必当虚心接受,虚心学习。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篇二

书法纂是一种对古代经典名著进行修饰、改写或合并的艺术形式,它既具有传统古代书法的风韵,又融入了现代创作的元素。在参与书法纂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书法纂的独特魅力,也领悟到了书法纂的艺术内涵。下面,我将对我的书法纂心得体会进行总结与分享。

首先,书法纂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书法纂则是在传统书法之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创作。通过书法纂,我们可以将古代经典名著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既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又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书法纂的作品不仅能够激发观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够展示中华文化的美丽与智慧。在我参与书法纂活动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书法纂对于中华文化的弘扬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其次,书法纂需要专注和耐心。书法纂不仅要求艺术家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和造诣,更需要他们对作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书法纂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仔细研读所要纂写的经典名著,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神,然后通过对字句的选择和改动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这个过程需要反复推敲和琢磨,需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只有耐心对待每一个细节,才能使作品达到更加优美的境界。在实践中,我发现只有保持专注和耐心,才能真正领悟书法纂的精髓,并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再次,书法纂要求创新和个性。虽然书法纂是基于传统的经典名著进行创作,但我们不能囿于老套和陈旧的观念,而应该注重创新和个性的表达。书法纂作品的创作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和审美观念,注入现代人的思考和情感。艺术家可以运用不同的字体、布局和色彩等因素,赋予作品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我实践的过程中,我尝试将古代名著与当代社会的背景相结合,通过改动字句、加入现代元素等创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这种创新和个性的表达正是书法纂的精髓所在,也为我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创作可能。

最后,书法纂需要情感和灵感的共鸣。书法纂作品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与古代名著进行对话的过程,需要艺术家对其中的情感和灵感产生共鸣。只有真正深入了解和理解经典名著的内涵,才能将心灵的感悟与纸上的墨迹相融合。在写作过程中,让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作品相融合,才能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我参与书法纂活动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与经典名著的心灵对话,也体会到了书法纂作品带给我内心的震撼和激情。这种情感和灵感的共鸣让我认识到书法纂不仅是一种创作过程,更是一种艺术与心灵的交汇。

综上所述,书法纂是一种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参与书法纂活动的过程中,我重新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体会到了书法纂作品所要求的耐心和专注,也发现了书法纂的创新性和个性化表达,最重要的是,我领悟到了书法纂与心灵的共鸣。在未来的创作中,我将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通过书法纂作品传达情感与思想,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篇三

7月20日,受妻子的影响一起去听了一场书法讲座。那应该是级别很高的书法论坛,从主办方中国书法家协会、省文联就可看出,妻还说这几天有香港、大陆等大学的著名教授主讲,在我大半天的听讲中苏大的著名书法博导、苏州市书协主席华人德先生自始至终在主持与串词。

上午是香港大学的艺术系主任莫家良教授主讲《从北山堂收藏谈中国书法史的若干问题》,“北山堂”是已故香港著名企业家、收藏家利荣森的私家堂名,其收藏中国文物甚为丰富,尤以中国书画最为著名,其中大部分已惠赠中大文物馆,莫教授对捐赠的百余件书法作品进行了很深刻的研究,从他今天讲的三个方面对于我这样的书法门外汉也能有所感受。书法与传承,列举的第一件作品是中国南宋第4位皇帝宋宁宗的《楷书为坤宁生辰书诗》,莫教授认为皇帝书法一般都较受书法界重视,加上宋宁宗的书法作品较为罕见,而这首诗是由宋宁宗书写送给生日的太太,从多件作品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其手迹是传承于宋高宗书风,期间展示了多幅作品说明书法中的传承;书法与人品,其中介绍的两件作品印象颇深,两件长卷分别是明代书法家王宠《行书借条》,以及明末清初周茂兰为报父仇而用鲜血写成的《血疏贴黄稿》,一件是不起眼的借条,一件是已渐淡的鲜血书法,但后来有那么多的著名书家与名人为其题跋,其意义已超越了书法本身,是书法与人品的最佳诠释;书法与生活,莫教授列举了许多书法家在出好作品的过程的书写环境及心境,继而论证了书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为莫教授自身的深厚造诣、又是对这些藏品的深入研究,所以可以娓娓道来、可以深入浅出把深奥的内容讲透,这是像我这样的旁听者听后对书法知识的一点感受。

中午没有休息,在这样一个诱人的场所——平望玫瑰园转了一大圈,满园绿化,步步成景,绿荫之处散布着一个个会馆,会议、休憩、讲坛、养身、修心之好去处。

下午浙大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缪哲教授主讲《重访“楼阁”》,他讲的关于汉代建筑(孝堂石祠“楼阁拜谒图”)的意义值和表现等,由于与之相隔甚远,很那听懂,听及一半就悄悄退出,但还是能看到全场听者此起彼伏地在用手机、相机拍摄幻灯展现的图片,气氛甚是热烈。

讲坛的听者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家,也有大学学习书法的学生,大家对之的痴迷犹如朝圣,这样的级别、这样的规模、这样内涵丰富的讲坛在苏州已经举办了四次,这是一个文化名城的需要和重视,更是一批书法精英对苏州书法、文化之培植的热情与信心。由此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可以说我们的每个层面都在说如何重视教育,当然硬件的投入已经可以看到众多的佐证,但软件的关注远远不足,没有好的方式方法,没有多少的热情注入,有的只是口号与命令之类的空洞。像暑期中也有各级各类的培训,但这样的培训会有多少的吸引力,能不能让大部分的教师听着而痴迷于其中?我听说教育的培训投入应该相当可观,然高质量的讲坛却很难与普通老师谋面,这也许与组织者有一定关联,大学有许多知名的学者,民间也有众多的高手,而我们普通的老师却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有时听到的也只是些味淡意空的内容,于是只能是昏昏沉沉而毫无引力可言。最近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民间组织,邀请到某某著名人士、专家教授,收费也很高,但真正的效果如何,也只有天知道。其实众多的老师还是希望能有一些充电的机会,只是我们的组织者能否以方便为重,能否为老师“投其所好”?如果能像书法讲坛那样,每年能请到几位有实力、有内涵、通地气的人士前来为一方的老师讲讲、聊聊,其得益的肯定比造一幢豪华的教学楼更大、更重!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隶书法凭借其优美的布局和线条以及独特的韵律,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欣赏和喜爱。作为一个初学者,我深深地感到,在学习隶书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验到自己的耐心与专注力,还可以逐渐领悟这种古老文化艺术中蕴含的真理与美学法则。

第一段:隶书概述及其艺术特点

隶书是古代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书体,是以“隶书”为名的。其特点是线条流畅而不失刚劲,布局严谨而不失自由,具有磅礴大气的气质。隶书常用于印信、法帖、书画等文化艺术领域中,是中国书法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段: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我感到要注意的事项比较多,比如书写姿势、笔画用力、字间距离等等。每一位书法爱好者都需要掌握这些基本技巧,以保证作品的艺术水准和完美度。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和恒心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这需要我们自己去体验和领悟,不断地去磨砺自己的书写技巧和意境表达。

第三段:隶书对于人的影响

隶书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不可忽略的美学价值和内涵。通过学习和练习隶书,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哲学深度,领悟到书法作为一种审美艺术的精髓。同时,书写隶书的过程也可以锻炼我们的专注力和耐心,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我们更加娴熟和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第四段:隶书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在当今时代,隶书依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隶书作为一种传承了千年的文化遗产,其经典的韵律、严谨的方式和神秘的美学特点,仍然吸引着很多人的关注和热爱。通过学习和掌握隶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更好地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自信。

总结:

隶书作为一种优美、神秘和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学习和练习隶书,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哲学深度,领悟到书法作为一种审美艺术的精髓,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坚持初心,持之以恒,在隶书的韵律之中感受生命的韵律,在书法的严谨之中做好自己人生的布局。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篇五

今天,是我学习书法的第三天。杨老师从最基本的笔画教我们学起。他说只要基础打好了,才能写出一手好字。

我们从横开始写,别看简单的一笔,用毛笔写出来可不是那么容易。刚开始写的时候,如果不按老师讲的去写,一会儿写得像条小蚯蚓,一会儿收笔的时候写得像只小蝌蚪的头。手拿起毛笔怎么不听使唤呢?哎!急得我大汗淋漓。杨老师耐心地教我们,让大家一定沉住气。我静下心来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了,顿笔、提笔、抬笔再顿笔直到收笔,我一口气写下来,这次满意了。找到了感觉,手拿笔的姿势习惯了,写起来不会费太大劲了。

今天,我们写“二”,杨老师讲到短横和长横的'区别。短横要写的饱满,长横要写得钢筋有力。还要注意两横的占格位置和长短比例,我用心地去写,老师夸我和文睿写得都不错。听到老师的夸奖,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下课了,我还和家轩一起聊天,一起打卡,玩得很开心!我会努力练习,争取学好书法,写一手漂亮的字体。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篇六

隶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一个重要派别,具有超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我接触了隶书这门书法以后,深深地被其古拙、厚重的艺术品质所吸引,感到很有意思。在不断的练习和探索中,我得到了许多隶书法的心得和体会,今天,我想与各位分享一下。

一、正确的手势姿势

隶书的书写手势姿势应该是非常严谨的,正确的手势姿势对书写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应该注意笔杆的使用,应该保持笔杆的垂直于纸面,并且要保持精准的力度掌握。其次,手指的合理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手势的规范性,可以让你在书写时更加舒适自然。最后,身体的姿态也非常重要,应该选择一个舒适而自然的姿态来书写,前后呼吸也需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一呼一吸将会更加提高隶书的书写效果。

二、坚持练习与积累

隶书书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不能只是一蹴而就,必须要有一个持续的积累过程。不仅仅是书写的时间,而且还需要充分地观赏、欣赏,同时也要多了解一些隶书的丰富知识。这样可以使自己在隶书书写方面更加深入了解,更加扎实,从而写出高质量、充满个人特色的隶书作品。

三、掌握隶书的规范性与美学意义

在隶书的书写中,不仅仅是书写手势姿势、字型技巧等方面,还需要有很高的审美素质。小到笔画,大到全篇的运用,都需要通过欣赏和研究来得出一个完美的规范性。同时,还需要注意隶书的美学意义,实践中,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寻找一些搭配不同的色彩、纹样、构图等,达到隶书的美学意义。

四、追求创新与独特性

在进行隶书创作时,要致力于创新和发扬个性化。在书写过程中,可以发挥个人的想象和创造力,让作品更加丰富、个性和颇具特色。创新和独特性的追求,让你的隶书艺术风格更加独具匠心,有个性化的风格和特征。这种特定可以增加作品的吸引力,也可以提高创作隶书的乐趣和成就感。

五、融入生活,发掘优点

隶书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与生活相结合。在书写隶书作品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和经验,用隶书书写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不仅能够充分体现隶书的艺术性和价值,也让隶书更加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另外,要一直锻炼和发掘自己的优点,从而使隶书作品更具年代感、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总之,隶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珍藏之一,拥有着无尽的魅力和内涵。在练习和创作隶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一步一步锤炼自己的书法技巧,让自己的隶书艺术风格更加纯正、独到。最后,希望每个爱好隶书的人都能够在自己的隶书创作中,得到更多的精神滋养和厚重的文化体验。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篇七

以下是我在临《九成宫醴泉铭》时的一点浅显体会,在这里贴出,旨在交流学习,书法临帖心得体会。若各位同道发现有说的不对的请纠正补足,谢谢!

一、为什么同一本帖不同人临出来的感觉往往大相径庭?比如黄自元与田氏兄弟所临的《九成宫》感觉完全不一样,启功临的《玄秘塔》也不是原帖的风格,这到底是不足还是特色,现在不得而知。但我敢说之所以有这种现象,是因为不管谁临帖都或多或少掺进了个人的理解在里面,这种理解是属于个人的,千人千面。

三、补充说明一下(个人观点):临帖时掺入个人理解不是随便乱掺入的,也一样须遵守法则。黄自元临欧时不难看出有颜的笔法,田英章老师说他临欧有赵孟頫的笔意,启老临柳明显有他自己的风格。这些书家之所以掺入别的东西,不是因为他的水平比原帖水平还高,而是取决于其自身审美倾向和学书经历。

四、对于初学书法的朋友来说,我觉得《九成宫醴泉铭》不太适合作为首选的范帖,原因是它较之颜、柳要难得多。之所以难,是由欧字的特点决定的,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敛。颜、柳的笔法都很舒展和明显,入门相对简单。特别是颜体,大笔划粗细条,容易学,笔法也很有代表性,和其它书体的关联性也很大。柳体较之颜体要稍难,主要原因是柳字强调“骨”,如果功力不够,极易产生干涩感而不生动。但此二体较之欧体要简单好多(个人体会),欧字不但敛,而且是极力的敛。欧字的敛在笔划和结构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笔划上欧字多短促而精细,且笔锋多深藏,初学者或功力不够者临起来往往会相当吃力且难得其法,包括许多书家也未能神似。结构上欧字多从奇中求正、险中求稳,初学者习之如不得其法,则易怪异。

五、临欧过程中,有几个字是特别不好写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这几个字我用心写了很多遍也只是偶尔有一二个较满意的,且发挥很不稳定,时好时坏。这几个字是:九、成、秘、郡、避、阙、竦、高、周、沐、栋。其中以九、成、秘、避为最难。

六、在临欧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倾全身之力也写不出那种味道来——笔划粗了不精到,细了又不秀美,长了太庸俗,短了又病态,多一丝少一毫感觉便会大变,此或正所谓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由此可见欧字之难!!

七、临欧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欧字之美主要可用这几个字来形容——劲、精、秀、敛、奇。这几个字是我在临欧过程中的深切体会,是我个人总结出来的,未参照任何人的观点(我这样说,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想说明欧字之美给了我很大的感观冲击,是真实的,不是华而不实的,不是虚的)。而这每一个字都相当不易做到,由此亦可知欧阳询功力之深。下面我逐字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劲——指力道,欧字几乎每笔都相当有力道。我还未发现欧的哪个字的哪一笔是绵软无力的。做到这一点要基本功相当扎实,而这还只是欧字最小的一个优点,对于欧阳询来说——“这只是皮毛”。

精——指精细,指不多不少刚刚好,指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不能说欧阳询的所有字都做到了这一点,但可说绝大多数的字都做到了。每当临习时看到这一点,不由得不为之惊叹!而这一点可说是在功力上较“劲”字更进了一步。

秀——指秀美,指刚中之柔,指恰到好处之柔,指非妩媚之秀,指自然之美。做到这一点更难,因为它非功力层面的事,而是涵养、学识、审美上的事。且这个“秀”是建立在前两字基础之上的“秀”,是举重若轻的“秀”,所以相当难得。

敛——指收敛,指含蓄的敛,指放过之后的敛,指回归的敛,指中庸的敛。今人学书多以放纵、“洒脱”为美,而欧独以敛为美,非欧标新立异,而是境界高的自然回归。就好比武功高手不会特意去耍那些花里胡哨的招数,而是以最快最简洁的方式将对方击倒,正如那几个字说的——剪枝蔓立主脑。

奇——指奇中求正,指险中求稳。欧字很难找出一个是中规中矩的,多是与众不同的。或哪一笔特长,或哪一笔特短,或哪一脚突然飞出,或哪一笔忽然顿住(纵然结构稳重的字,其笔划又多变化),心得体会《书法临帖心得体会》。然不管如何之奇、险,其重心不倒,字形美观,看者赏心悦目。做到这点,试问古今能有几人?综观以上五点,可用一字概括欧字——绝!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篇八

书法心得体会表 是一种将书法练习和体验结合起来的形式。通过书写心得体会表,可以对自己的书法学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总结。下面我将从书法心得表的意义、书法心得体会的内容、书法心得体会的方法、书法心得体会的重要性和我的书法心得体会这五个方面来展开阐述。

首先,书法心得体会表对于书法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个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通过书写心得体会表,可以及时记录下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写作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学习进步。

其次,书法心得体会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于字帖的练习、对于技法的探索以及对于自己心境的感悟等。在字帖的练习方面,可以记录下每次练习的时间、内容和完成情况等,以便分析和改进;对于技法的探索方面,可以记录下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发现和新体验,这对于提高书法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对于自己心境的感悟方面,可以记录下在写字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以及对于书法的深入理解,这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再次,书法心得体会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选择将书法心得体会记录在纸上,也可以通过线上博客或微信等平台来进行分享;还可以将书法心得体会写成文章,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整理思绪的能力。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重要的是要坚持下来,并将其作为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工具。

此外,书法心得体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书写心得体会表,可以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书法心得体会表也可以让自己在书法学习中保持良好的积极性和激情,使得自己的学习更加有动力和目标。

最后,谈一下我的书法心得体会。在我的书法学习过程中,我通过书写心得体会表,不仅记录下了自己在字帖练习中的不足和进步,还分享了自己在技法探索和心境感悟方面的体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改进,逐渐提高了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书法心得体会表也成为我坚持不懈学习书法的动力来源,让我更加热爱和享受书法的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书法心得体会表是一种结合了书法练习和体验的形式,通过书写心得体会表,可以全面了解和总结自己的书法学习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在书法心得体会中,内容包括字帖练习、技法探索和心境感悟等,方法多种多样,重要性不可忽视。个人的书法心得体会也是对自己学习书法的一种回顾和总结,对于自己的进步和未来的努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篇九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如下页。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如55页。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如: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其中“無”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法。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如: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态。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使之方如:扁如: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是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前面提到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稚拙等不同风格的作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谁也不能运指写出盈尺大字来。臂又过于粗大,写榜书或许差强人意,然要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只有腕居中承启,能兼领二者的功能。尤其是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

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转变幻。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左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讨好了。当然如果写檗窠大字,则需臂的协助运动,而控制笔还靠腕来完成。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不容忽视的。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篇十

隶书法,是中国书法中的一大门类,常常被形容为“骨力丹劲、竖钩横投、挺拔有力”。其风格独特,笔画张弛有度,显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韵味。在学习隶书时,我受益匪浅,深感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的价值。下文将从笔法特点、修身齐家、文化底蕴、传承价值以及我自己的感悟,阐述我的隶书法心得体会。

一、笔法特点

隶书是一种工整、横直、正端的字体,因此笔画应该平直有力,且方正。但同时又不能只注重平直,过于僵硬,会失去隶书的韵味。适度地加入曲线性的笔墨表现可以使其更加生动活泼。在隶书的笔法练习中,还需注重点画结合,即点画要密切联系,点中突角,画中藏点。此外,还需注重虚实结合,以形成由实到虚,由虚到实的呼应感。在通过反复练习,我逐渐体验到自如地选取笔画,力度,博弈柔刚,真正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

二、修身齐家

学习隶书不仅仅是字体的练习,更是一种良好的修身齐家的方式。隶书要有干旱方直之气,是要求练习者以端正的态度谨慎严谨地对待书法。这就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端正心态,明确目标,脚踏实地去学习、去创作。此外,练习隶书还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重视礼敬、孝道、悟道等传统中华文化。这些都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涵养自己,修身齐家。

三、文化底蕴

隶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大分支之一,背负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隶书源于秦朝,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各州、郡地区实行一种统一标准文字而形成的。经过了2000多年的时间,隶书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今的隶书形态。在学习隶书过程中,我不仅对隶书的笔画、构造、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学习,更深入理解了中华书法的文化内涵,更直观地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四、传承价值

隶书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从根本上来说,隶书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各年龄层次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借鉴,需要广泛普及到社会所有角落。此外,也需要更多的人去掌握隶书和其他书法形式的技巧与知识,并不断地创新、提高,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更好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贡献。

五、个人感悟

学隶书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一项技能和艺术,它同时也是一种思想和修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隶书所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不断地思考和反思。同时,也更加珍惜中华文化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隶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修炼,使我更加的自信、自律,也让我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收获和愉悦。

总之,学习隶书是一种文化的体验,一个人的修养和涵盖。借助它的能力和智慧,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自我,更好地涵养心灵,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我深信,在隶书的世界中,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正能量,让我们一起用隶书的力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导言:文化自古以来就扮演着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和推崇。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同时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我也是书法的忠实爱好者,多年来的学习和实践,让我深感书法给我带来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书法乃是修身的最佳途径

书法是一种运笔之道,但更是一种心境。用毛笔蘸墨在纸上舞动,端庄而又潇洒,仿佛手中的毛笔能帮助自己修正心灵的涣散和尘嚣。每当我用毛笔书写,心情会随之沉静下来,思绪也变得纯净起来。书法的修习过程就像是一次次内心的洗礼,让我感受到了深度的安慰和宁静。同时,书法的练习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不断的进步,这也培养了我坚持与毅力。书法,给我带来了不仅是艺术的修养,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第二段:书法教我审美与情感表达

书法艺术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它通过字体的协调组合和撷取,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每一个字的形态和布局都带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使人在观赏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心灵的激动。在书法的练习中,我也逐渐掌握了欣赏美的眼光,对于布局、字体的设计都有了更敏锐的感知。同时,书写舒展的笔画和与纸张交流的过程,也帮助我学会了情感的表达。每一次握笔之时,我都能用墨水和纸张来诉说内心的喜怒哀乐,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舒缓和宣泄。

第三段:书法让我体味传统文化的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而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书写中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通过学习书法,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中国的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对于字帖的仿写和书法名家作品的学习,我逐渐发现了古代文化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更加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和传承的责任。

第四段:书法培养了我的耐心与专注力

书法练习需要无比的耐心和专注力。精心摆弄毛笔、调制墨汁、接触纸张,一点一滴的过程中,我逐渐体悟到了专注的重要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缺乏耐心和专注力,容易分心和慌乱。而书法的练习过程强迫我思考每一笔的起承转合、每一划的厚薄长短,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面对书写。这样的培养让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变得更加沉稳和专注,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第五段:书法让我发现生命的美丽与无限

书法艺术背后隐藏着无限的魅力和生命的美丽。每一行每一个字的诞生都带有生命的奇迹,蕴含着艺术家的智慧和灵魂的抒发。在书写的每一个瞬间,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无尽的可能性。不同的字帖和作品,都让我触摸到了书法艺术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知道了书法之路永无止境。书法教会了我珍惜生命的每一个瞬间,体验和欣赏生命的美丽。

结语:书法是生活中的美好,它教会了我欣赏和表达美,深化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了我的耐心与专注力。在书写的点滴中,我找到了人生的愉悦和无限的可能性。书法,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此次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从未想过还有机会去接触硬笔书法。

以前的我都不知道写字还有那么多讲究,还要讲究平衡以及笔法。通过培训,我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字体存在不少问题。以前我总认为,写字要写方方正正、写工整,现在才发现写字还有很多讲究,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的书法老师从基本笔画入手,为我们讲述了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并演示了书法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同时教给了我们正确的习字姿势,包括坐姿和执笔姿势。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横、竖的写法。每一个笔划都需要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写竖画有垂露和悬针。看似简单的笔划,写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加以更多的练习。我们边听边加以模仿练习,老师为我们的字给出指导,帮助我们很好地明白应该如何标准地写字。

此次培训对于我的影响很深。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由于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个人书写习惯,我感觉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会多加练习,我要学着去体会练字的技巧,扎实地练习。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俗话说:“字如其人”,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写的文字体现了他的修养、性格、学识甚至健康。也有人说,文字是人的第二外貌,就是说,你的一手好字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外貌上的不足,相反亦然。对于学生来说,一手好字能受益一生。对于教师来说,由于职业的原因,一手粉笔字,就在学生面前树立了一个形象,一手钢笔字则在学生家长面前树立了形象。我记得一位老总在电视招聘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被我公司聘用,那么以后你的每一个计划总结都必须是手写的,你说你的字好坏重不重要。

记得小时候,刚上学学写字时,还能一笔一划,写的方方正正,工工整整,不时得到老师表扬。长大后,态度有了变化,写字不如儿时那么认真,字迹潦草,有时写的字竟勉强认得是什么字,自己也知道自己写的字拿不出手,每次总想等有时间了好好练练字,可总没有把练字提上日程。还好,借着学校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学习硬笔书法,提高书写能力”的活动这个契机,我开始好好的练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练字,我有不少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1.思想重视,培养兴趣

思想重视是学习练字的关键。要在整个练字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练字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对练字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才能有对练字的责任感与迫切感。学习练字的过程,也是从提高练字兴趣开始的,兴趣的培养与产生,一是靠自己在学习中逐渐培养;二是靠教者培养和不断观察书法作品,开展书法讲评活动。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对这件事有兴趣,这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学习练字也是如此,有了兴趣,就愿意学,就会从写的不好,到写得较好,再到写得更好。

二、充满信心,百折不挠

学习练字,首先要抱定能学好的信心。同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即准备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并要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唾手可得的,写字也是这样的,肯定会遇到困难有时在一段时间内会有进步不大的感觉,我们不能因此而以为自己不是写字的料子,自暴自弃,这时千万要沉住气,继续练下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能走出困境而上轨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写字是一种技能,凡是技能,一定要经过练习才能会,才能好。练习写字当然是用手,可是同时要用心,心到手到,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写字的技能就掌握了。”可见,学习硬笔书法,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锻炼。

三、端正态度,心平气和

学习硬笔书法,需要你在心情平静之时练习。因为书写时人的精神集中,排除了杂念,一心钻到写字中去了,听凭心手相应,笔纸接触,这样长期的书写训练,久而久之会使人的身心处于平静状态,其情绪达到了宁静安详的境地,心态平静,办事自然就没那么浮躁了。在书写每一个字的过程中,让原本浮躁的心得以平静,释然。在字里行间中,练字者能够感受到中华汉字的气韵,领悟做人的道理。所谓练字可以修身养性正是这个道理。这样既练了字,又培养了性情,可谓是一举两得。

写字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普通的一件事。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字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应该重视书法,把字写好,写漂亮,有利于人际交往,增进互相了解和友谊,有助于学习和工作,有助于学习毛笔书法,有助于审美情操的提高。学习硬笔书法,写好字将是受益于终身的大好事,一手好字陪伴一生幸福,其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应该好好练习硬笔书法。

培训书法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常听人讲论书法时说到“功力”,功力是什么呢?我认为,功力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当你拿到一本生疏的范帖,你可以几遍就临摹得形神兼备;当你有一个好的构思,你可以准确地用笔表述出来。总之凡经眼、凡脑海中成形的,均可以笔去准确表现,这时我认为就具有了功力。但功力是技术性的。

“功力”是一切创作的先决条件,你的情感、情绪、审美理想等等,要想在作品中行以表现,全仰仗这个“功力”。没有她,你的一切美好理想只能是“自以为大有深意”。我的二十年学书历程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是用于获取“功力”,其余才是创作。“功力”又是无止境的,但她有一个“及格线”,不到“及格线”真正的创作是不存在的。

创作上,现代派书法主要用心在构成上,而古典书法则更多着意于点画和境界追求。我的创作应该是古典的,但我在构成上想得也比较多。现代派书法,小式的作品田头多,即使是大件,也不过是小品的放大,整体上线量较少,关系简单。形象点说,现代派书法像小分队式的侦察兵,可以游击,但集团式的战役、战争搞不了。古典书法阵容较大,但往往却又太象兵马俑。我想如果能借用现代派的一些手法让兵马俑活起来,兵力分派匀当,再来个“赵子龙”七出七进,岂不太好看了。

改变抄写式的书法模式,现在已成为书法家的共识,但大家又不愿意简单地搬袭现代派方式,因为它毕竟艺术语言太单薄,聊备一格可以。就像一出戏,里面可以有数个丑角,但一出戏里全是丑,怎么看呀!所以我们还得努力,以自己丰厚的“功力”,吸收现代派的构成意识使之成为古典派的一种创作手段,这种手段的作用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观赏性,“戏剧性”冲突更明显,更轻松自然,也就更接近了中等欣赏者的口味,书法的欣赏面会扩大。但这毕竟不是太简单的事情,需要很多人不停地探索,我愿成为这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尚意识、鲜明的个性追求加上古典主义的基因素质,我想这大概可以概括我现在的追求的全部。

除此以外,我想再谈谈我在功力技巧方面的一些心得。一般情况下,人们用笔较多关注线的自然平向流动,而我则更多关注线的流动中的跳荡,也就是笔在起落之间的变化。就像山间溪水,它在流动时遇到大障碍会绕过去,一如曲线和结体中的避让;倘若遇到小石头,溪水就会跳荡起来,体现在用笔上,就是轻重、粗细、提按、顿挫,这样的线变化丰富,活泼而灵动。用笔方面我的另一个关注点是速度,楷书、隶书、篆书运笔速度较为均匀缓慢,而行草书的用笔则是急缓共存的,用的是加速度和爆发力。我首先注意发力点,发力点有两个,一个是起笔,一个是转折,转折是下一个笔段的起笔。起笔处的变化最为复杂,形状变化也最丰富,要求笔尖要灵活,随时调整到最佳发力状态。就像篮球运动中的传球,用的力量是爆发力,这个力量既不可太强也不可太弱,太强则易使队龙接球时脱手,太弱则容易被夺去。这个“功夫”是“功力”范畴,是要通过训练获得的。转折还是下面笔段的随机思考的临时驿站。在整个行草书创作中速度是随着情绪和开合需要随时变化的,情绪平静则线条舒展,线段较长,字的开合较大,有如溪间流水时遇平缓地势,水流慢下来,缓缓流淌,也如闲庭信步;情绪激荡,心跳加速,笔速也就随之快起来,线段则短短相加,有时甚至线线叠加,绞缠,如水到陡峭处,水流湍急,时跳时跃,水花四溅,五彩纷呈!一件好的作品,应该是承转合齐备,就像一部完整的交响乐,欣赏者会随着音乐节奏的演进而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引起强烈共鸣。这正是行草书的魅力所在,只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所搭乘的载体不同罢了。我多年来倾心于行草书创作,其真正原因即在于此。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4246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