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过年读后感(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16:45:08
漫谈过年读后感(优质13篇)
时间:2023-11-08 16:45:08     小编:雨中梧

读后感是对于书籍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深化了读者对于文化、人生等方面的认识。读后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增加文章的真实感和针对性。看看下面的一些范文,或许能给你写读后感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漫谈过年读后感篇一

魏书生,一个教育界的神话,一个令千万教育工作者无比崇拜的人物。他创造了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到底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魔力,把我们看来枯燥的教学工作经营的诗意盎然呢?怀中无比敬仰的心情,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他的《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这本书。仿佛是在燥热的夏天吹来一股清风,给我饥渴的心灵带来一丝滋润,给我烦躁的心境带来一份凉爽和惬意。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不觉随手在键盘上敲下一些杂乱的感言。

一、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已不知看过多少教育名家名师关于“师爱”的论述。前苏联着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早就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是,真正对“师爱”有了深刻的认识还是这一次从魏书生老师身上体会到的。因为前人的论述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理论上的。而魏书生对教育的挚爱、对学生的关心却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可感的。你想,一个正值青春创业大好年华的人,竟然一再辞掉优越的工作,抛弃仕途的诱惑,一心一意要去当“孩子王”。如果没有对教育、对学生深厚的爱,怎会有这种别人看来似乎是傻子的举动。更重要的是,魏书生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看他的教育实践、教学理念和做法,有一种实实在在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魏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魏老师认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的关系”。我们大多数老师也知道这个道理,可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就会摆起“师道尊严”的架子,我想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或许就在于一个是“育人”,而我们却只是在“教书”吧!正因为魏老师事事从“育人”的角度出发,他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其实,“教书”和“育人”并不矛盾。仔细看一下我们的周围,那些教语文成绩好的教师,实际上都很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都很善于“育人”。所以,为了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让我们从“育人”开始吧!即使仅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也必须育人。“育人”更是语文教师的分内之事!

二、习惯,决定未来。

好习惯,能让人受益一生。所以让学生在学龄时期养成一系列的好习惯就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才。在这一点上,我深为魏老师对学生的习惯培养的严格要求而震撼。育人的关键在于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品质的形成靠在道德认识的支配下,实践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

我们都羡慕魏书生这个语文教师、这个班主任当得真轻松。那是因为魏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了一番大工夫。魏老师的做法是,先带领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让每位学生明确每天、每节课的任务,然后严格落实。起初是每天、每一周、每一个月都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同学们的学习任务的落实情况。一旦发现不完成者,就让他们及时补上。即使等到每一学期结束时,还要检查一学期的作业保留情况,缺多少,补多少,绝不姑息迁就。真是因为有了这样严格的要求,学生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习惯成自然”的时候,也就到了轻轻松松教书的时候。因为学生无需老师去布置任务、区督促学习、去检查作业,这样当老师能不轻松嘛。我们老师们也知道习惯的重要性,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去尝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果却总不能令人满意,我想从魏老师的身上我们可以借鉴两点:其一,师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知道干什么。二是制定了计划就要严格落实。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一本书上所说,“什么每个班级都有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发现不做作业老师对他们也没有办法”。这的确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三、用科研的眼光面对教学中的难题。

教师是一个在平凡不过的职业。既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报酬,也没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而且还要整日面对琐碎的教学工作,处理问题不断地班级事务。对此大部分老师都是抱着埋怨沮丧的态度来面对。其结果只能是用黄金般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对现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改变。而魏书生老师却是用一种“科研的眼光”来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把遇到的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看做是一个个的科研小课题,这样既让自己心平气顺了,还在一个个的“研究”中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我把魏老师的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了;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

教育家的事迹深深地吸引着我;教育家的魅力深深地熏陶着我,我将竭尽自己所能,沿着大师的足迹在教育的百花园中播种属于自己的那一粒种子。相信将来终有一天,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漫谈过年读后感篇二

《弟子规》规范了人的行为,每一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对此,我反省了自己,并总结出三点做人最重要的品格: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以上是于自身的规范,但是于父母,与家人的规范我认为可以很好的用“入则孝,出则弟”来解释。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漫谈过年读后感篇三

以前当班主任,总感觉很累,总要操心,班内大大小小的事情,我都得过问,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不是纪律不好了,就是卫生不好了,要不学生打闹了,成绩上不去了,让我总是心急火燎的。初读《班主任工作漫谈》,甚感不可能,魏书生当着班主任、教着语文,社会上很多兼职,整天演讲、作报告,班级却管理的井井有条,而我有时冥思苦想出来一种办法,学生感兴趣了一阵子后,就索然无味了,连我自己也觉得没有信心坚持了,虎头蛇尾的做法,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全员参与,相互制衡”,“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管理,教师如何不轻松?”读后才感到,我缺少的正是一种系统全面的管理、监督和反馈制度,所以难取得长期效果。今后,我得多注重工作的创新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从而使老师和学生树立起真正的主人翁意识,让学校工作上新台阶。

漫谈过年读后感篇四

同学们肯定都知道《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吧!但你们知道《弟子规》吗?它全文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作者李毓秀用朴实无华、压韵顺口的语言讲述了我国古代的基本道德和规范。我特喜欢!

《弟子规》里有“入则孝”、“兄弟睦”、“出则悌”、“信为先”等篇章,“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就是其中的一篇。它告诉我们,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就要向他学习,马上下决心,立志要赶上他;即使相差很远,也要立下一个长远的规划,逐渐赶上去。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见贤思齐”。

由此我想到了一件事。我从小就学舞蹈,由于个儿小,练基本功特别费劲,老是比别的同学“慢半拍”。别的同学在学“倒立”了,我还不会“下腰”;别的同学已能笔直地跨“一”字了,我还在用力压腿……最让我头疼的是那个“侧手翻”了。我生性胆小,两手着地后右腿不敢蹬地腾空,所以只能像小青蛙一样跳过去。见到同学们一个个翻得像模像样,那样的轻松,那样的漂亮,那样的“贤”,我既羡慕又着急。怎么办呢?“思齐”呗!向老师请教,向同学们学习,非赶上他们不可。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去玩了,我马上跑到基本功王老师面前说:“王老师,我想学好侧手翻,您能再教教我吗?”“好呀!老师再给你讲讲动作要领。”王老师满面笑容地说。老师耐心地把整个动作分解开,一点点让我领会,还叫来一位做得好的同学示范。就这样,我终有所悟,重新练习。一遍,二遍,三遍……当汗水浸透我的衣裳时,我已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一个侧手翻了。我十分高兴,坚定了学好侧手翻这个基本功中技巧性特强的动作的信心,继续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课间休息结束、同学们围过来的时候,我终于能稳稳地蹬、踢、撑、翻,表演似的来了一个漂亮的侧手翻。啊,成功了!我欣喜若狂。

古人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止”即“之”)。此话说得好,我们确实应当见到崇高的道德和品行就要“仰之”,“行之”。我想: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遇到众多的“高山”,一定会看到特好的“景行”。我们一定要“仰之”,“行之”,“见贤”而“思齐”。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功。

漫谈过年读后感篇五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我带着疑问、好奇的心去拜读这本书。

《弟子规》这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或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长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需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泽清。晨则省,昏则定。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儿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当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当立即答应,不能迟缓,执行父母命令时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从这句话中我知道了: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听明白。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孝顺孝顺,首先要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凭什么,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孝是没有条件的。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冬天寒冷的时候要伺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炎热的时候则让父母凉快。早上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安眠。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东汉年间的黄香,早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冬天黄香首先睡在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把席子弄暖和。然后,再让父亲去睡。夏天,黄香用扇子把席子扇的凉快一些。这样父亲就能安然入睡了。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发现我用“您”来称呼父母了。学着用商量的、请求的语气和父母说话了。

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温暖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地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你们发现过吗?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生——那一丝丝银发。

感恩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以后过得好就好,他们只需要你在他们工作劳累时在他们耳边轻轻说的那一声:我爱你们。他们或许也不需要这种温馨的话语,或许他们所需要的是我们的一个轻轻问候,一个关怀,一个懂事的行为,一个好的成绩,对于那些成家立业的孩子,家中父母需要的是他们的常回家看看。

父母是我们这一生中,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他们毫无私利,毫无所求,他们只是一种默默无闻的爱的奉献,他们为我们付出了汗水,青春,付出了一切,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开心,我们的幸福。没有任何人能与他们相比较,我们得懂得一个人的根本,就是去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具备这种美德。

《弟子规》给我最大的教诲就是“孝”,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让我今后更加懂得去孝敬父母,让我不再刁蛮任性,不再做家中的公主,让我学会了作为一个女儿所应该做的事情。从此以后,我要以《弟子规》来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端正自己。

漫谈过年读后感篇六

之前由于参加网络培训的缘故,再次听到几位专家老师对魏书生的赞叹,才发现,尽管从大学时代就不断听到他的大名,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读读他的着作,学学他的教育思想。谈论魏书生的教育教学艺术的书籍挺多,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了以后由衷地感到魏书生真不愧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这也让我对教师的认识和教学工作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教书先育人。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魏老师有着大海一样宽阔的胸襟,他能够理解学生所犯下的错误,从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他有自己独特的“惩罚”孩子的方式,让学生用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那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既罚了学生,又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提高。他的心里时刻都装着学生,学生就是他的一切。他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教育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存在的意义。学生尊敬他,崇拜他,信任他,能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魏老师深知教书的目的并不是造就一批会做题的机器,而是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如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学习高效日、当日事当日毕等具体的做法都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文素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老师真诚的爱,这样才能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学生,让他们懂得做人的真正道理。

漫谈过年读后感篇七

一提起读书,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总是说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每天的时间被大量的工作任务挤占,或被许多琐碎的事务分割的支离破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找到没有时间读书的理由,心安理得。藉着这种心理,久而久之,便从没时间读书蜕变到不愿读书或者厌恶读书。“魏书生,为书而生的人”,他爱书、爱的痴情,爱的热烈,爱的理智,爱的不同凡响;他喜欢读书,哲学的、历史的、教育类的等等,这些阅读为他的教学改革加足了燃料、蓄足了动力;他的工作、社交是繁忙的,他有时间读书吗?有。他这么忙,都有时间读书,我们呢?时间应该比他多的多。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就不能适时从书中汲取新的知识营养滋润自己,就不能避免出现可怕的透支。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表面看起来,读书用了时间,但通过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知识,备课效率将会大大提高,而且对知识的把握更准确,无效劳动就会大大减少,何乐而不为?肯花时间读书的人,时间的利用率肯定很高的。“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作为一名班主任,就应该像魏书生说的这样,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我;要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能力。只有自己不断更新了,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总是新的。

班主任工作漫谈》是一块挺好的他山之石,给耕耘在班主任园地里的老师以启迪;它是一部极富感召力、极富智慧启迪的书,它让不会说话的教育理念“活”起来了,它也使在教书育人中感到无助的老师获得了希望。走近魏书生,走近《班主任工作漫谈》,自己的教育思想也越发开阔,遇到班级中一些棘手的事、办法也越来越多,这就是魏老师《班主任工作漫谈》给我的最大的帮助。不仅于此,读罢《班主任工作漫谈》,更让我感受育人其实比教书更难,需要教师做一个思考者,拥有一个活化的脑袋,勇于尝试,持之以恒,才能在班级管理、育人工作方面取得成绩。

漫谈过年读后感篇八

今天该我上晚自习,手中拿着《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看到其中一篇《提高学生记忆力》,正好学生已经写完作业,我说给大家读篇文章如何?学生高呼。

“行!”学生异口同声。

“拿出语文课本,翻到第122页。学了没有?”

“没有。”

“行,就用它来试试!”

“一分钟,开始!”

一声令下,所有的学生大声读起来,那架势就像百米冲刺,谁也不让谁。“停!”一分钟到了,学生还闲短。我说那不行,就看一分钟谁记住的多。“把你记住的写下来。”

这次尝试,学生记住的并不多,但是积极性很高。这时,放学铃声响了,我们只好放学了。学生都说,以后我们天天练行不行?我向他们承诺只要有时间我们就进行这个比赛。学生又是一阵欢呼。

我觉得魏书生之所以那么出色,最重要的是他的思考比我多,遇到问题放手让学生解决的时候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想魏老师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把班级管理好,教学效果才会好。

漫谈过年读后感篇九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之后,真切地体会到为什么魏老师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那出神入化的教育艺术,民主科学的管理经验确实令人折服。

我们常说,要学生爱你,就要教师先爱学生,可以怎么样去爱呢?魏书生对待学生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民主科学的,有血有肉的。他认为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他爱学生,是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爱心去爱;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锲而不舍地去爱;是实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教中有“人”地去爱;是容理解、尊重、关怀、信任地去爱;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地去爱;是爱一切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爱。

在魏书生的眼中也有差生,但他的差生观是这样的:“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魏书生老师说“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不会高。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他教育学生的时候,是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的那面,站在学生积极的一面,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不是在批评指责他,而是在帮助他,关爱他。这样的爱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而又实实在在的,它没有半点虚伪。

魏书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简单地加以训斥了事,而是通过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对于较为严重的错误,他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这五个部分,然后通过这份心理病历,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监督之下,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地逐步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或毛病。对于一般性的错误,魏书生则让学生写说明书,使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描绘出自己心理活动的三张照片,让两种思想在照片上曝光。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是怎么争论的;第二张照片,犯错误时两种思想是怎么交战的;第三张照片,犯错误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通过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学生学会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完善自己、不仅改正了错误,还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教育是一门科学,育人是一种艺术,在工作中只有讲科学、讲创新、讲艺术,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魏书生崇高的人格,高尚的师德成为我学习的楷模。

漫谈过年读后感篇十

假期中我认真研读了魏书生先生的两本着作:《教学工作谈》和《班主任工作漫谈》,收获很多。我是带着崇拜的心情来进行拜读的,魏书生先生是当今中国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全国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只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去聆听魏书生先生的报告。所以当拿到这两本书时,我心中格外的激动,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现将自己的工作进行浅谈。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正直、无私、善良、真诚的好人,和他们在一起,我享受到真正的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在他们面前,我觉得名誉、地位、财产都极淡极淡。“士为知己者死”,为了这些好人,尽管有的好人并没有在一起共事,但为了共同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也心甘情愿。

我觉得如果我能为这个世界多教育出一个好人,或者能让孩子们多一些真、善、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幸福。

什么人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是那些正直、善良、真诚、无私的人,是那些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人。人如果树立了这样的世界观,那么任何挫折、打击、不幸、地位、金钱、名誉的丧失都能够泰然处之。教师不可能给学生地位、名誉、职业和金钱,但确实可以给学生比这些更宝贵的东西,这才是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最宝贵的财产。

读了魏书生先生的教书育人的论述,我想到了在杜口朗中学,自从崔校长来到了杜口朗中学,率先提出了育人教书的理念,要求各位老师走进学生,主动去与学生交心,了解同学们的内心世界,并且写出育人记录,这是杜口朗中学育人的特色做法。通过这种倡导,杜口朗中学的老师学会了征求,学会了商量,学会了道歉。“亲其师,信其道”,孩子们在杜口朗中学学会知识,收获成功与快乐的同时,学会了做人,学会了与人相处。出现了zz老师因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而惩罚自己的现象,让每位孩子都感动的落了泪。我校的zz、zz两位老师给学生的道歉书八开纸写了满满两大张。我们今天的教育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让每位孩子因为我们的育人而终生受益。

做人比做事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

漫谈过年读后感篇十一

居家抗疫期间,虽然忙于上课,照顾大宝小宝,可是听到有书社成立,还是积极报名参加了,因为经常和大儿子、学生们讲读书的重要性,而我自己一个人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不能很好的读书,所以这次借助团队的力量,希望可以忙里偷闲得读完这本书。

初次读,很多章节都感觉晦涩难懂,我以为是我休产假休久了,大脑锈住了,专门读给老公听,他也是一脸懵,后来的书社交流中,我看到了很多同事和我有一样的感觉,这些不懂的,我们暂且抛开放一边,我觉得还是能够感受并且认同阿兰的很多思想的。

我们作为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就在于磨炼学生的意志,鼓励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在不断地学习中,逐渐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把他们培养成实践性的完人,我们的责任是关心这个最终目的的完成,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首先要给孩子们树立榜样。古有匡衡凿壁偷光,今有山区孩子屋顶借网的故事,这些都值得孩子们学习。第二,让孩子们明白只有辛苦付出得来的,才是长久的快乐,如果一味地沉迷于快手游戏等等,最后将一无所得。

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让儿童吃一些苦,把自己提高到人的境界。如果迁就学生的懒散和所谓的兴趣,就将妨碍他们才能的发展,要达到学生的自我实现,必须让他们在外来的约束力下形成自我约束。其实不光是学生,对于老师自己也是一样,经历痛苦的过程才是破茧成蝶的时候,上坡肯定是辛苦的,我觉得阿兰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漫谈过年读后感篇十二

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我们要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进而丰富自己的课堂。今年我有幸拜读了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魏老师那哲学家的头脑、改革家的气魄。尤其是他那出神入化的教书育人艺术,民主科学的管理经验。下面是我读后的点滴感触。带来和大家一块分享和共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求知的学生,因此我们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丰富的知识教育技巧,要有驾驭,灵活运用教育规律的能力。读了魏老师的教育理论之后,我觉得魏老师的许多做法就值得我们仔细得揣摩体会和运用,从他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中我进一步肯定有智慧的教育,确实我们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也能体会得到,比如课前一句富有哲理或饱含激情的导语,能很快的把学生带入课堂,引入教学,有时可能还能带动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兴趣。记得在讲《老王》一课时,我在上课之前给同学们播放了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然后让学生畅谈生活中你所看到或感受到的爱的事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时间学生融入了一种爱的氛围之中,课中对文章主题理解也就在不知觉中加深了。在讲《说“屏”》一课时,因为对于“屏”有的同学可能比较陌生,于是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古今屏的图片让学生去欣赏,古典精美的屏画学生很感兴趣,对“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陌生的《说“屏”》一文学生学习也就不再感到那么枯燥了。又如课堂中我们一个夸张的动作,姿态或表情,也能使学生在愉悦欢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同样一句真诚的鼓励,可能会使一个滑入深渊的学生能够回心转意跟上集体的步伐。其实这些都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只要我们细细的揣摩运用,一定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没有出众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智慧,甚至没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然而他却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我觉得魏书生老师取得成功的最大奥秘就在于他的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无论他的班级管理,还是他的课堂教学无不渗透着民主的教育思想:班级怎样管理,老师课堂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布置作业,布置多少……他都跟学生商量,在他的一切教育活动中都能看到学生主动参与的身影。所以我觉得,只有民主才是教育的真谛,只有民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学有所得。这一点我觉得感触比较深,拿布置作业来说,我认为千篇一律的作业效果并不好,布置难了吧基础差的不会做,容易了的掌握得好的同学做的没意义,也没动力,因此今年的作业我们都改为各小组安排,我设定一个初步范围,各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去安排,但基础内容是必完成的,掌握好的同学可直接完成提升内容,作为我们语文来说作业比较灵活,因此作为成绩突出的同学也可直接进行课外练习或写作练习,这样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然督促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各个小组之间阶段性的的评比使每个小组,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了压力和动力,感觉效果还是不错。

另外一点值得欣赏的是魏老师的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能力的培养,如在书中提到的观察力,记忆力写作能力及自学能力等等。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书中有两个章节讲到这个内容。确实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学生不会学习,不会运用。我认为这与学生自学能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我们正大力倡导“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的运用其实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的能力,如果很好的利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有很大的帮助。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学案很陌生,学生显得很无助,再加上学生基础比较差。根本不知如何去预习,学习。更谈不上提问题。学案似乎只是一种形式,学生也不在意学案的存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询问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的做法,然后我们几个人商量,学生不会预习,我们可以先给他们设计,给他一个拐杖,于是我们就把学案分两部分设计。第一部分是预习指南,这部分包括背景资料,作者简介,文体知识,字词积累,和关于文章整体把握的一两个问题,这些问题比较明确,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基本上也能依据课文来完成。同时在下面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空缺板块,可以填你疑惑的问题,只要有相关的问题就行,虽然问题参差不齐,有时也可能不合理。但最起码他们有了这样一种思路和意识,能够形成一种好的习惯。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完成第二部分的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部分。这样不同学生都能有事可做。虽然我们问题的设计也有一定弊端,限制了个别学生同学的思维,但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状况来说,利可能要大一些,时间长了,习惯形成了我们可以进行适时的调整。

漫谈过年读后感篇十三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诸多负面报导,严重扭曲教师形象,也使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多了些不尽人意的事情,多了些的抱怨、牢骚,可有什么用呢?近段时间,再次拜读了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感悟良多,是啊,人生中能有几件事情是自己改变得了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少生气,少抱怨,快快乐乐的去面对,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我们工作量,工作压力大,这种辛苦是别的行业的人所无法体会的,然而,我们的付出与回报却永远不成正比,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日渐降低。可过多的抱怨只能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应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做到?眼睛向内,敬业乐业,提高素质,超越自我。

我们常说,要学生爱你,要教师先爱学生,可以怎么样去爱呢?魏书生对待学生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民主科学的,有血有肉的。他认为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他爱学生,是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爱心去爱;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锲而不舍地去爱;是实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教中有“人”地去爱;是容理解、尊重、关怀、信任地去爱;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地去爱;是爱一切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爱。

在魏书生的眼中也有差生,但他的差生观是这样的:“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许多老师也“爱”差生,可是他们的爱就爱在一味抓学生的成绩,一味给学生压担子,一味为学生补课,甚至一味指责其父母和埋怨学生。以至把学生“爱”上了绝路。魏书生却说?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象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不会高。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他教育学生的时候,是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的,让学生怎样,或不让学生怎样,或训斥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的那面,站在学生积极的一面,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不是在批评指责他,而是在帮助他,关爱他。这样的爱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而又实实在在的,它没有半点虚伪。

魏书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简单地加以训斥了事,而是通过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对于较为严重的错误,魏书生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这五个部分,然后通过这份心理病历,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监督之下,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地逐步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或毛病。对于一般性的错误,魏书生则让学生写说明书,使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描绘出自己心理活动的三张照片,让两种思想在照片上曝光。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是怎么争论的;第二张照片,犯错误时两种思想是怎么交战的;第三张照片,犯错误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通过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学生学会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完善自己、不仅改正了错误,还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魏书生是用爱去浇灌每一棵“幼苗”,但愿我们每一个正在三尺讲台的耕耘者,都能象他那样为教育工作奉献出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3906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