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自我总结发现,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个人发展规划。编写完美的总结还需要注意结构的完整性,每个部分都应该有明确的内容和观点。这是一份关于教育改革的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一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4/12、8/24。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小组交流得出: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1/3不能“再往下除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习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二
(教科书第64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学内容(课题)。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练一练。
海口市第九小学-学年度第二学期。
数学学科(五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
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课本第66页第2、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合格率(教科书第页67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重点1.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2.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难点1.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1.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引入课题。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课本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
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合格率”就是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2.、想一想做一做。
让学生自由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甲牌的合格率:43÷50乙牌的合格率:52÷60。
二、教学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1.当学生在比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引导学生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然后在进行比较。
2.练一练。
将下面的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电脑显示)。
0.3560.025。
数学学科(五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3、说一说。
1.请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如何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然后学生汇报。
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教科书“试一试”
引导学生根据成活率的意义,独立解决。
2.生活的百分数。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求百分数的例子。
比如,计算全班同学的出勤率。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设计课本第68页第3、4题。
板书设计合格率。
甲牌的合格率:43÷50乙牌的合格率:52÷60。
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教学后记。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三
课题教时(19)。
学习。
目标1、能用方程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
重点能用解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2、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
3、选择用除法计算借助线段图的动能理清思路。
板书:
二、尝试解决。
1、试一试第1题。
2、试一试,第1题(2)板书:
9×1/3=3(人)。
三、练一练。
1、解方程:
1/5x=73/4x=4。
5/8x=1/123/8x=1。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先弄清“八折8/10,可利用方程法解,术法作基本要求”
3、解决练一练,第3、题学生活动。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后,提出问题。
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可以列方程解决,也可以用分数除法解决。
集体纠正。
学生独立解方程。
捐名板演。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集体纠正,即现价是原价也可用算术法解,算术法作基本要求。
学生独立解决。
或用算术法解决问题。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纠正。
板书设计。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x×2/9=6。
x=6÷2/9。
x=6×9/2。
x=27答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三分数除法教时(20)。
学习。
目标1、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及时分数运算方法的掌握。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
重点求一个数的倒数及分数运算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求一个数的倒数。
1、出示数据。
1/91113/512/3。
2、求出以上数的倒数。
91/115/1313/2。
1的倒数是它本身。
二、计算分数乘除法。
1、出示计算题。
8×1/43/4÷44/9÷3/24/5÷44/7÷7/4。
2、计算以上各题。
三、解决方程。
1/9x=2/32/3x=54。
7/4x=358x=42。
1.5x=28.5。
四、解决问题:
1、练习三第4题。
2、练习三第5题可以用解方程的方法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
3、完成第6-9题。
方法同上。
4、完成第10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根据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进行解答。
1/3÷3=1/9也可以列出方程进行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数据。
独立写出各数的倒数。
然后交流纠正。
学生看清乘除法,然后独立计算,进行交流,除以一个数是乘这个数的倒数。
学生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纠正。
学生认真审题,用方程解决问题。
说一说解设。
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仔细审题,找出数量关系,列成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同上。
1÷1/9=9(天)。
解答:1/3x=3。
x=9。
板书设计练习三。
1/9×9/111×1/11。
3/4÷4=3/4×1/4=3/16。
解:设:校园总面积为xm2。
3/40x=660。
x=8800答:校园总面积为8800m2教学反思。
学生计算掌握的可以,但是把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应用题防在一起,有时还是混淆。这大概是不十分理解吧!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四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生产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第17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
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
3、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
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数字信息。
小红有6个苹果,淘气的苹果个数是小红的1/2,笑笑的苹果个数是小红的1/3。
2、提出问题,并解决。
1、淘气有多少个苹果?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6×1/2=3(个)。
把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得到6个苹果的1/2是3个苹果。
(2)笑笑有多少个苹果?板书:
6×1/3=2(个)。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学生观察、读题、理解题意,根据题中信息,提高数字问题。
6×1/2=3(个)。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二、试一试。
1、创设“今年几岁”的情境。
图文结合,仔细观察。
2、解决问题。
(1)小兰今年几岁?
相当于把36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1份,
(2)小强今年几岁了?
方法同上。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练一练第1题,将法则与分数相结合。
2、计算。
3、利用分数乘整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打开教科书p5页。
列成算式:36×1/4。
回顾通过比较进行独立计算,集体订正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利用分数乘整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二)。
6×1/2=3(个)。
6×1/3=2(个)。
把6个苹果当成一个整体,得到6个苹果的1/2是3个苹果。
教学反思:
课题分类乘法(三)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计算方法。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从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境引入。
向学生介绍很有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题目。
2、出示图。
依次取出长方形纸条的1/2,1/2的1/2,再取1/2,并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
1/2×1/2=1/4。
1/4×1/2=1/8。
3、折一折。
(1)引导学生折一折。
学生仔细听,教师介绍我国古代著作。
然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拿出纸条动手操作。
然后用算式来表示,可以四人一组说一说怎样用算式解决问题。
1、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竖着对折2次,然后再横着对折2次,涂也3/4和1/4。
2、思考:3/4×1/4=?
从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2)反馈3/4×1/4=3/16。
(3)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二、做一做。
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1/3×1/5=2/15。
1/4×2/33/5×2/9能约分的可以约分。
三、巩固练习。
1、折一折,涂一涂。
1/3×1/42/5×1/3。
2、计算。
3、解决问题。
练一练,第3、4题3、学生尝试总结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学生独立思考。
2、完成1/3×1/5,5/6×1/3。
然后交流结果。
学生可以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4×8/91/2×9/7。
3/8×6/75/24×6/5。
2/9×6/7。
根据自己对分数乘法的理解,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
再次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1/2×1/2=1/4。
3/4×1/4=3/16。
计算分数乘法时,“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详细复述。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叩、妃、陛、肮”
4个生字。
3、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
的品质,遣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投影。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激趣导入。
你们见过九色鹿吗?听过关于它的故事吗?
2、提示课题:九色鹿。
初读课文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问指导。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的长句子,反复多读几读几遍,读通为止。
(4)对于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读生字。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奴仆起誓发财恩将仇报。
斥责滥杀无辜背信弃义灵魂皇榜。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小结自由读课文,想想。
(1)九色鹿是一只什么样的鹿?
(2)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按故事情节课文该怎样分段?
学生读后交流。
作业1、用钢笔描红。
2、抄写生字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叩、妃、陛、肮”4个生字。
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遣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童话--《九色鹿》齐读课题。
激趣:你们见过九色鹿吗?听过关于它的故事吗?
听故事。
学生听完后交流。板书:调达。
看画面,听故事:试着记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听故事。
指名试述故事,结合出示图示。学生根据图示,同桌间讲述故事大意。
读故事。
()的九色鹿。
()的调达。
《九色鹿》的故事一定激起了你的爱恨之情,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词句你比较欣赏,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九色鹿》的故事。
畅所欲言。
课外阅读请利用课余时间阅读:
《格林童话选》。
《安徒生童话选》。
《伊索寓言》等书,
并从中领悟为人处事的道理。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七
教科书第10~11页例3、例4。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1、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纸。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以学校粉刷教室或家庭装修新房等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入。
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给出条件: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
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以分数乘整数的问题作研究内容,如“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板书1/5×4)。
师: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怎样计算。
学生讨论汇报。(根据“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的列式类推出,或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可以列出1/5×1/4)。板书算式。
师:(结合板书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求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4个1/5是多少。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那么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操作探究计算算理。
学生操作。
学生交流是怎样涂的?(用折或量、分的方法把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如下图)。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学生自己涂色。
师:从涂色的结果看,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是求什么?(1/5的3/4是多少?)。
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5的34。怎样计算?
(板书)。
根据板书的两个计算算式讨论归纳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出示例4,读题。
师:怎样列式?依据什么列式?
由学生讨论得到: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列出3/10×2/3。
让学生独立计算。通过请学生在黑板演算或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演算过程及结果交流计算情况,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并结合学生的演算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八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掌握分数单位。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在经历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探求,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自己发现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师: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能用整数表示吗?)。
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叫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1)明确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2)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出示1/2,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分数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
利用手中的学具表示分数1/4。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1/4.
(2)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把一张圆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4.
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1/4.
把4个三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4个三角的1/4.
把8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8个圆的1/4.
(2)像一张圆形纸、一张正方形纸等都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4个三角、8个圆等是一些物体(板书:一些物体)。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3)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九
在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实际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推导过程,运用转化的思想领会计算方法的由来。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并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对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折纸。
教学教材第30页例1。
教师: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教师:你会列式吗?(启发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你会计算吗?请你试一试,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预设结果:
1.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2个,就是;用算式表示是:。
2.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就是;用算式表示是:。
【设计意图】该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采用先让学生尝试的方法,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把自己和同伴的真实想法进行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助于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教师: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结果吗?(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纸,先折出这张纸的涂上阴影,然后再把阴影部分平均分成2份。)。
预设:学生可能会做出如下两种图示: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这两种图示分别对应着上面哪种算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将“图”和“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
结合图(1),引导学生说理: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2个,就是。
结合图(2),引导学生说理: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就是。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也就是说,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结合分数的意义和直观图来沟通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联系,是得出分数除以整数一般算法的关键步骤,也是理解算理的基础。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手脑并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操作,有意识地将“图”和“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语言和数字语言的联系,有效地降低难点。通过操作,直观地体会分数除以整数的实际意义。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整体感知算法的推导过程。
教师: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请你折一折、画一画,自己看图写出计算结果。想一想,你会选择哪一种折法呢?
教师:你会用刚才的'方法说明计算结果吗?
预设:通过前面的操作和交流,学生应该能领悟到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该选择哪种图示,并能说清:把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的,即。
教师引导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或者根据教材第30页图示进行填空,写出计算结果。
教师:通过刚才的折纸操作和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结果:
1.分数除以整数,如果分子能被除数整除,那么计算方法是分子除以除数的商作为分子,分母不变;如果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那么转化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来计算。
2.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也就是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相比这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看来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为以前我们学过的分数乘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诱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初步体会新旧知识之间、方法之间的转化与统一,比较自然地渗透转化的思想。
教师:请你独立思考并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对关键步骤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实际意义,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进一步体会把分数除法转化为乘法具有普适性。
1.教师:请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1、2题。
先尝试独立填空,然后组织交流,让学生明白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互逆关系。
2.教师:请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4题。
左边的三个算式的分子都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分子除以3,也可以转化为乘法;右边一组的分子都不是3的倍数,只能用一般算法。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和练习,体会算法的灵活性和一般方法的普适性。
3.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请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3题。
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来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也可转化为小数来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教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十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先教学例4,以1/2×1/4和1/2×3/4为例,让学生先根据图形理解算式的意义,再根据图形写出计算结果。
三、然后教学例5,以2/3×1/5和2/3×4/5为例,让学生根据算式在图中画斜线表示计算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四、最后通过观察例4和例5算式和结果,概括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纵观教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十一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算理和法则。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对计算法则的掌握,以及在计算中能约分的要约分。
学生对算理掌握。
1、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习: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3/18×62/5×153/7×6。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十二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纵观教材,树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十三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
(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
(3)操作验证答案。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验证:
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
……。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
(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设计意图】。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
2.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1)观察课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2)猜一猜:-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方法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
方法2:2个减掉1个还剩1个,也就是;。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计算的过程。
(5)讨论:爸爸吃了,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结果表示?(1,)。
【设计意图】。
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探究1减几分之几。
(1)自学第97页例3,把你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1”还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出几个。
(4)巩固练习(指名让学生板演)。
1-1-1-。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设计意图】。
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组织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你是怎样计算的?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十四
1、经历动手操作、画图表示、推导、归纳等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3、体验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性,感受画图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直观性。
教学课件、长方形彩纸。
教师说明折纸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课件演示折纸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四分之一是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
1、课件出示问题,根据题意出示图示。
2、提出问题(1),继续出示图,使学生明白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出算式,并结合图得出:1/31/2=(11)/(32)=1/6.
3、提出问题(2),方法和过程同问题(1)。
师生共同总结出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完成试一试的四道题。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4、练一练第4题。
5、练一练第5题。
由折纸引入学习活动,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分数乘法问题的准备。
结合课件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为总结计算方法作铺垫。
先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自己总结方法,教师指导归纳,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
其中的指谁的?理解这个问题,学生就知道了是求1/4的2/5是多少。
通过面积计算,巩固分数乘法计算方法。
关注比较方法,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抽象描述。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
生: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面积的1/4.
师: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的一半的几分之几?
生:折出的纸片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的一半的1/2.
师:也就是说四分之一是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利用课件演示说明)。
师边口述题意边出示课件。
师边口述题目边演示课件。
师: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怎样计算?
生:求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3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1/31/2=(11)/(32)=1/6.
师:观察两道题的计算过程,分数乘分数,我们是怎么计算的?
生概括归纳。
师:大家用你们自己归纳的方法试着计算试一试的题目。
交流时说说计算方法和过程。
师:说说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算法。
师:丫丫吃了其中的2/5,是谁的2/5?
理解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式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注意学生比较的方法。对于好的方法给予表扬。并归纳总结比较方法。
集体订正。注意得数后面要有单位名称。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十五
苏教国标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8—99页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第100页练习十九第1—3题。
1、让学生体验百分数的产生过程,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的练习与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能用百分数的知识描述、处理生活中的有关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感。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搜集百分数,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设境。
师:(出示课件)请看“新闻播报”,谁来读。指名读。
(1).高邮市在邮文化节期间,与外商正式签约项目数量占投资项目总数的73.3%。
(2).三垛镇今年的工业产值是去年的215%。
2、引题。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画横线的数吗?(认识)是什么数?(百分数)。
怎么读?指名读。
师: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置身情境,探究意义。
教学例1。(出示课件)。
1、探究。
(1)、请注意观察,如果只看投中数,你们认为谁投篮最准?为什么?
(2)、这种方法公平吗?(不公平)为什么呢?指名说。那么,怎样找出投篮最准的人呢?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3)、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上出示:先求每人投中数占投球总数的__分之__。各是多少?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你们能直接看出谁投篮最准吗?(不能)有办法进行比较吗?(通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那么,64/100表示的是的__________占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65/10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10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个数都表示投中数占投球总数的____________。
(4)、求投中数占投球总数的百分之几,而不求几分之几,这样有什么好处?
(5)、你们课前看到的百分数是像92/100这样写的.吗?可以怎样写?试一试。
(6)、(出示课件)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7)、指导写法:写百分数时,例86%,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写分子86,再写%。在写百分号时,也要注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写左上角的小圆,接着写斜杠,最后写右下角的小圆。这样一个百分数就写成了。
让学生练写这三个百分数。
2、交流。
(1)、师:刚才,我们借助了百分数选中了投篮最准的人;看来百分数真是个好帮手。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搜集的百分数。指名说。小组内交流。
(2)、师:我们再来说说新闻播报中百分数的实际意义。指名说。
3、概括:
生交流汇报,出示意义,齐读。
(2)小组讨论:
1、百分数为什么又可以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2、百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
3、为什么百分数不能用来表示某个具体的数量?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4、对比。
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a运用百分数时要注意哪些?
b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小组交流、汇报。
三、组织练习,巩固提高。
(一)、读读写写。
1.读出下面的百分数(导学案第5题)。
指名读,齐读。
2.写出下面各数(导学案第6题,为了方便,可在加一二题,如百分之零点八)。
你写了几个百分数,同学们能用刚学的百分数说说他完成题数的情况,完成了___%,还剩____%没完成,希望你能达到100%。
现在请写好的同学举手。好,同学们都完成了作业,可以说“这次作业我们班完成了____%。
(二)会读、会写,更要会用,请看下题。
3.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50%3.9%120%100%。
(1)武宁小学学生每月所用零花钱占学校买图书钱数的25%,开展节约活动后,明显减少,现在只占()。
(2)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3)只要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个单元考试的及格率一定能达到()。
(三)读出下面每一句话,你能体会句中百分数要表达的意思吗?你又能想到什么呢?
一本书已看了40%。
自行车厂上半年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的60%。
(四)轻松一刻。生活中有许多成语也和数学有关,请看——————妙解成语。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十六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页例3,第11页例4。
【理论依据】。
力。
【教材分析】。
《分数乘分数》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节课,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且计算算理较难理解,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第10页例3从实际问题引入,用工作粉刷墙壁的图创设问题情境,给出条件,提出问题。
从解决“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相乘”到“两。
个一般分数相乘”,力图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为突破重难点,教材用操作(涂色)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操作的过程与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经历算理的推导过程。教材第11页例4从蜂鸟飞行的实际问题引入。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分数乘分数计算也应该先约分再乘,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并掌握怎样先约分。教材接着提出“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的问题,这是分数乘整数的计算,前面已经学过,这里一方面把分数乘法的两种形式集中呈现,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另一方面提出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的问题,使学生知道分数的分母与整数可以直接约分。
【学生分析】。
(1)理解分数乘分数意义和算理。(3)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会用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基本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体验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探索性,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
1张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条。【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十七
本节课《分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分数计算过程的探索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好。
学生在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能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过程的约分,部分学生的约分意识不强,如3的倍数,7的倍数,甚至更大质数的倍数,学生不知道约分,使结果不是最简,还要加强训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36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