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案范文,供参考和借鉴。每个教案都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要素,通过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节奏的基础上,学会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旋律。
2、幼儿尝试自编跳皮筋动作,提高动作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
3、激发幼儿对民间游戏的兴趣,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玩具小白兔。
2、皮筋。
3、音乐《兔子跳跳跳》。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共同听音乐,表演各种动作。
(二)、用小白兔进行师生互动,引出新课题: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位。
客人,听!它在说什么呢?
出示小白兔:嗨!你们好,我是小白兔,我最喜欢跳跳跳,妈妈就给。
我取了一个名字叫跳跳,你们喜欢我吗?
小白兔:我呀,不仅喜欢跳,还喜欢唱歌呢?
(三)、学唱歌曲。
1、集体欣赏:我们来听听小白兔是怎样唱的?
幼儿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2、教师提问:小白兔唱的好吗?你听了有什么感觉?一只兔子在干什。
么?两只兔子在干什么?三只兔子在干什么?四只兔子呢?
3、教师引导幼儿按音乐节奏朗诵歌词。
4、谁来给这首歌取个好听的名字?
5、现在我们跟着小白兔一起来唱这首歌吧!
(四)、想象创编跳皮筋游戏。
1、小白兔喜欢一边唱歌一边跳皮筋,你们想跳吗?
2、创编:幼儿听音乐创编跳皮筋动作,教师进行引导,提示。
3、教师请表演得好的幼儿来展示,其余幼儿模仿表演。
(五)、分组玩跳皮筋的游戏。
跳皮筋升级比赛。(皮筋越升越高,不断提高难度。)。
现在我们要进行升级比赛了,看哪组小朋友跟着音乐的节奏跳得最。
好。每次跳好之后往上升一级,比比谁能跳到最高的水平。
(六)、幼儿听音乐跳出活动室。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二
一、活动名称:
二、设计意图:
本班幼儿初次尝试音乐游戏,通过活动掌握和分辨几种动物的叫声特征。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活动目标:
1.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辨别和模仿能力。
3.引导幼儿掌握几种动物叫声的特征。
四、活动准备:歌曲磁带《谁唱歌》。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放歌曲录音,引起幼儿游戏兴趣。
——小朋友这首歌曲好听吗?
——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歌曲里有哪些小动物?
——小鸟怎样叫?
——小猫怎样叫?
——汪、汪、汪,谁在叫?
(二)基本部分:组织幼儿参与游戏随音乐一起做模仿动作。
——谁唱歌儿吱、吱、吱?(小鸟唱歌吱、吱、吱!)。
——谁唱歌儿汪、汪、汪?(小狗唱歌汪、汪、汪)。
——谁唱歌儿呱、呱、呱?(小青蛙唱歌呱、呱、呱)。
——现在小朋友知道刚才是谁在唱歌了吧?
(三)结束部分:组织幼儿学小狗、小猫、小青蛙的模仿动作走出活动室。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三
1、用优美和欢快的情绪,热情赞颂我国城乡的四化建设。合唱时做到声部统一、和谐。
2、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两声部合唱部分的把握。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一、发声训练:综合训练。
注意:发声要均衡、声部要和谐。注意力度的变化。
集体演唱《金扁担》。
二、欣赏。
1、导入:请学生回忆新年时的快乐情景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介绍:一种是作为歌剧或者舞剧的开场音乐,有暗示剧情的作用;另一种是带有标题的独立器乐曲。《春节序曲》属于后一种。
3、初听全曲,请学生说出总的气氛情绪。
教师弹奏主题旋律,请学生跟着哼一哼。
4、复听乐曲,请学生注意那几段是重复的?
为乐曲分段。
5、分段细听乐曲,请学生说出乐曲各部分的不同之处。
6、完整复听。
教学目的:1、针对现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爱好,进行正确的引导。
2、通过欣赏各民族的歌曲,体验、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风格。
3、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理解“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培养他们民族团结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体验、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各民族音乐风格。
教材分析: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绚丽多彩的各族民歌浩如烟海,民歌有如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耀目的光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中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等。民歌反映着人民生活中种种真实的感受,让劳动者得以吐露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愿望,因此一切欢乐和痛苦、无奈和愤怒、热烈和谐謔,种种这些情感都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民歌中来,一首首歌向我们展示着人民的生活,引领着我们走向民族灵魂的深处。
一、组织教学。
学生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走入教室。
二、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五十六)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苗族、回族、藏族、土家族、布依族、白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满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维吾尔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西藏、内蒙等地,和他们交朋友。(出示课件)。
三、新课。
a、西藏: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的地方是西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教师播放《青藏高原》、《珠穆朗玛》。
2、请学生谈对西藏的了解(景象、民风民俗),教师总结,首先我们来看看西藏的服饰(课件展示)。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
(1)、藏族的歌舞。
(2)、藏族信仰佛教。
(3)、巍峨的布达拉宫。
(4)、大佛瞻仰节。
(5)、神奇的葬礼。
(6)、喇嘛圣路八角街。
3、复听,请学生谈感受,自己所想。
4、教师总结。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5、你还听过哪些西藏民歌。
6、教师总结。
b、内蒙:
1、先我们启程去的是内蒙,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教师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天堂》。
你们了解的内蒙是怎样的?(辽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
你们知道它的民风民俗吗?(比如平时的生活习惯、节日、活动之类)。
2、教师总结(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首先我们来看看内蒙古的服饰。
(1)、洁白的蒙古包。
(2)、马奶酒与手扒肉。
(3)、草原“那达慕”
(4)、成吉思汗陵。
3、复听,学生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
4、教师小结。
5、你还听过哪些内蒙的民歌?
c、实践与创作。
你听过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歌曲吗?如:傣族、彝族、高山族等。
2、学生自由发言。
3、作业:学生课下在网上了解其他民族的特点与歌曲。
四、组织下课。
1、教师总结:
我们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我们更应该团结起来。
2、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体验穿大鞋游戏的快乐。
2、感受大鞋踏出的不同声音。
3、创编出不同的节奏。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活动准备:
室外环境报纸硬纸板长凳塑料布铁筒。
活动过程:
一、充分感受:引导幼儿发现穿上大鞋踏在不同物体上的会有不同的声音,丰富幼儿的感受。
教师:看看我们脚上穿了什么样的鞋子?
幼儿:
1、我穿妈妈的高跟鞋。
2、我穿爸爸的大鞋。
3、我穿姐姐的运动鞋。
4、我穿奶奶的布鞋。
5、我穿妈妈的靴子。
教师:我们穿上大鞋走走、会有什么感觉?
幼儿:
1、脚上感觉非常松。
2、踏起来声音很响。
3、脚有些穿不稳当。
4、人变高了。
5、我觉得有些站不稳。
6、像走在小山坡一样。
7、像踮着脚尖走路。
教师:我们去踏踏周围的其它物体,听听有什么不一样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让幼儿穿着大鞋自由活动,感受踏在周围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和教师提供的物品上时产生的.声音。
教师:刚才你们踏了许多东西,谁来讲讲有什么感受。
幼儿:
1、踏在铁块上,像铃铛的声音。
2、踏在铁块上,像打雷的声音。
3、踏在塑料袋上,像小雨的声音。
4、踏在木凳上,像打鼓的声音。
5、踏在大型玩具上,像地震的声音。
6、踏在地砖上,像小马跑步的声音。
7、踏在铁盖上,像拍巴掌的声音。
二、游戏引导。
引导幼儿从声音的感受中体会不同的节奏。教师出示一面小鼓和小朋友做游戏。
老师敲击出不同的节奏并说:“我的小鼓会唱歌”。然后小朋友说“我的大鞋会唱歌。”并跟着小鼓踏出相同的节奏。
三、自由创编。
教师:你们的大鞋会唱歌,还能不能唱出更好听的歌呢?让幼儿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相唱唱、听听会唱出什么不一样的好听的歌。
教师鼓励幼儿创编不同的节奏型。
活动反思:
通过此次活动,让我更加懂得了在音乐活动中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让幼儿寻找快乐;多给幼儿自由的空间。所以我要扎实的开展好每次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感受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和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能用自己喜爱的小鸟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家长收集了有关小鸟的资料物质准备:音乐《小鸟捉虫》播放器。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做小鸟飞的动作进教室。
2、欣赏音乐《小鸟捉虫》,初步感受旋律及音乐情绪。
引导语: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有关小鸟的曲子,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提问:
1.听了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受。
2.小鸟在干什么。
3、再次欣赏音乐,自由想象。
4、分段欣赏音乐,创编动作表现音乐。
欣赏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鸟飞的动作,鼓励幼儿在集中交流,分享创编的动作,欣赏第二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鸟捉虫的动作,请几个幼儿上台表演自己的创编动作,其他幼儿模仿,鼓励全体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第二段音乐。
欣赏第三段音乐引导语:小鸟们捉那么多虫,心里很高兴,我们一起来听听第三段的'音乐。
鼓励幼儿自由表现小鸟飞的动作。
5、完整欣赏音乐,感受aba的结构的乐曲。
提问:请仔细听听,这三段音乐一样不一样?你最喜欢哪段音乐?为什么?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将小鸟头饰放在音乐区表演,让幼儿继续表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六
1.歌唱是符合学生心理要求的活动。学生对唱歌,特别是轮唱、对唱、合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歌唱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享受无穷的乐趣;还可使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得到合理训练。
3.通过齐唱、对唱、轮唱、合唱进一步营造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气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4.通过唱歌,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让音乐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深深扎根,终生保持对音乐最大的热忱。
教学程序:情境导入——寓教于乐——创造表现——完美结课。
(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2.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二)寓教于乐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四)完美结课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声情并茂的范唱、合理娴熟的伴奏,恰当的鼓励方式、和谐的律动舞蹈等方面能力。
2.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确立好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教师随时激发调动学唱歌曲的兴趣与积极性。
3.教师应经常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学习和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弥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4.教师应在学习的基础上勇于实践,重视课堂教学的展示、反思和交流,把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做好课前准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贯穿课堂始终。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要独立学会唱歌,还要学会演奏和表演,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地表现歌曲的目的。
策略解读。
一、情境导入。
教师要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如:舞蹈、声乐等方面的特长进行表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学习。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教师可以先通过范唱、播放vcd或录音歌曲让学生倾听,从听觉上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内容。在听的同时,从视觉上展示音乐形象,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可结合音乐游戏进行),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认识歌曲,了解歌曲的目的。
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
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如《草原就是我的家》,先让学生读歌词,然后老师说:你们很聪明,歌词读得也很好。老师有个想法,你们自己随着范唱录音来学唱歌曲吧!如果觉得哪里学起来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对歌曲的难点部分通过范唱进行及时点拨。随后学生可跟琴或伴奏音乐填词演唱歌曲,启发学生用适合歌曲的情绪和声音来演唱歌曲。
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将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感受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艺术形象。这样便于提高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
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本环节是教学模式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
教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给学生提出要求,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对歌曲进行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如:在执教《洗手绢》一课时,老师说:同学们唱得这么好听,你们能想个办法为歌曲伴奏吗?老师今天没有带打击乐器,你们想一想能不能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时学生设计各种活动为歌曲伴奏,如:拍手、弹舌、拍手加拍肩、跺脚等,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予以鼓励。
2.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学生分组表演,开展师生、生生的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并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教师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本环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四)完美结课。
一堂课如果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结课艺术千姿百态。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束;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束;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结束等等。
教师也可以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教学程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七
1、欣赏《雪花飞舞》,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能用舒展的动作表现雪花飞舞的情景。
2、复习歌曲《雪花》。
3、创设情景,学生自主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雪花飞舞》感受音乐意境,同时引导学生在结合已学的歌曲《雪花》用肢体语言表现下雪的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知识能力:欣赏乐曲《雪花飞舞》。
重点: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难点:创设情景,欣赏乐曲《雪花飞舞》,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这首乐曲是根据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所创作的钢琴组曲《儿童园地》中的第四首。乐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乐曲开始,在高音区奏出一小节柔和而清淡的旋律,接着第二小节开始左手在中音区进入,随即左手的同向进行变为反向进行,模仿雪花在逐渐变大;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密集音型在快速的流动和不断重复中游离、模进,惟妙惟肖地模仿了漫天飞雪的景象,同时,乐曲弥漫着一丝淡淡的忧郁。
四小节经过句后,乐曲进入第二部分。连续的三连音、丰富的和声色彩、多变的节奏与音色、渐强的力度变化,仿佛漫天大雪、刺骨的寒风,也使人隐约感到狂躁与不安。
经过四小节逐渐减弱的连接句后,乐曲进入第三部分(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减弱的力度、逐渐上行的音区,仿佛漫天大雪、刺骨的寒风已逐渐变为纷纷扬扬的雪花。最后,大地变得一片沉寂,人们的心情也显得无限的惆怅和寂寞。
1课时。
情景教学法、导入法、直观感受、讨论法。
新课导入。
阶段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操作:放歌曲《雪花》伴奏。
学生活动:听音乐进教室。
提出评价标准。
教师导语:刚才我们听了欢快的音乐进教室,谁来说说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歌曲啊?
学生回答:《雪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让我们一起(用欢快的情绪歌唱雪花吧!)唱起来,跳起来!
教师操作:播放课件。
学生活动:师生一起舞歌唱。
一、欣赏《雪花飞舞》。
阶段目标:
1、欣赏乐曲《雪花飞舞》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肢体语言表现雪花在空中飞舞时轻盈、纯洁的形象。
1、初听2分半。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雪花飞舞》。
学生活动:初听乐曲,感受音乐情绪。
教师评价:学生每组的情况。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心里的感受?
学生可能有的回答:安静、优美、漫漫的飘下来……。
2、再听2分半。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雪花飞舞》。
学生活动:听音乐想象雪花飞舞的样子。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评价:学生每组的情况。
3、三听——音乐片段(截一段)1分钟。
师:小雪花这么可爱!假如你是一片小雪花,你会怎样从空中飘下来?谁。
来说一说,做一做?
学生活动:学生集体讨论雪花飘舞的样子。
师:刚才同学们模仿出这么多雪花飘舞的样子,现在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来表演小雪花。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雪花飞舞》。
学生活动:听音乐自由表演。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演,可请表演好的同学来演示。
学生回答:慢的、轻的。
师:让我们再表演一次,看看谁真的象小雪花?
再次表演1分钟。
教师评价各组。
师: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飞舞吧!
教师操作:戴头饰听音乐和学生一起表演。
学生活动:戴头饰听音乐表演。
阶段目标:小组讨论表演顺序,培养学生自信的音乐表演能力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听音乐想象情节。
评价学生表演。
师:刚才小雪花们舞姿真美,我也情不自禁的和你们一起变成了小雪花。
听音乐想象情节。
初听。
教师操作:播放音乐。
学生活动:音乐表演。
2、音乐表演。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欢快的歌曲《雪花》,欣赏了一首美妙乐曲《雪花飞舞》,还表演了一段非常优美的音乐,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用这三段音乐串联起来给大家表演个小故事。
教师操作:到学生中巡视,辅导。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编排表演。
师:哪组先来?
教师操作:按学生表演顺序播放课件。
学生活动:分组表演。
二、课堂小结。
师:谁来说说今天的收获?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八
一、玩一玩:唱起来哟。
二、唱一唱:《乃哟乃》《多愉快》《摆手舞》律动:跑。
三、听一听:《快乐的音乐会》《快乐的啰嗦》。
四、编一编:转圈舞。
五、音乐知识与相关文化:唱准solmido三个音,上教版一年音乐教案第二单元。认识打击乐器:小鼓、碰铃。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认识大三弦。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感受土家族、彝族音乐的特点;并在音乐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表演。
二、在“玩一玩”的游戏中唱准solmido三个音。
三、通过师生互动,学会土家族摆手舞的简单动作,并初步了解土家族、彝族的风土人情,认识彝族的乐器大三弦。
四、能用学会的舞蹈动作创编一个转圈舞。
五、认识打击乐器小鼓、碰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以学唱民歌,学跳简单的民族舞蹈为主,在民族音乐于民间舞蹈的韵律中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轻松与快乐。在游戏式的练声曲中学唱solmido三个音,学唱不同风格的民族歌曲,扩展音乐人文知识,了解我国是个民族的国家,并有许多能歌善舞的民族。
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唱solmido三个音。
二、学唱不同风格的民族歌曲,扩展音乐人文知识。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琴。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唱起来哟。
1、模唱唱名和歌词。
1=c2/411︱33︱33︱55︱55︱33︱33︱11︱|。
唱起来哟唱起来哟,跳起来哟跳起来哟。
2、把学生分成两组,用对唱的方法,一组唱“唱起来哟',另一组接唱”跳起来哟“。
3、分三组,一组唱sol二组唱mi三组唱do4、移调练唱,正确、自然发声。
5、用小鼓、碰铃伴奏。如:”唱起来哟'敲碰铃,“跳起来哟”敲小鼓。
三、学唱《乃哟乃》。
1、走进土家族村寨,简单介绍土家族的服饰及房屋特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上教版一年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2、学习土家族摆手舞的`简单动作,把学生分成两组:围成一个大圈,随着《乃哟乃》的音乐跳起摆手舞。并在活动中熟悉歌曲旋律,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
3、学习歌曲,介绍歌词中的“乃哟乃,乃哟嗬”是快乐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轻读歌词。
4、听音乐,用手的动作表示旋律线的高低起伏,感受音的高低变化。
5、学会歌曲后边唱边表演摆手舞,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
教学反思:本课学生感受个土家族的音乐,并能随着音乐跳起土家舞。学习热情高,氛围浓。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快乐的啰嗦》。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上节课学习的土家族歌曲《乃哟乃》,并通过服饰上的对比区分土家族和彝族。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彝族的风土人情和天下第一大三弦。放《快乐的啰嗦》为背景音乐。
3、播放民族乐器合奏《快乐的啰嗦》,让学生认识感受弹拨乐器合奏这一形式,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和热烈的场面。
4、复听乐曲,模唱主题。
5、听这段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再听,用动作表示出来。
6、学习几个彝族简单的舞蹈动作。
7、随着音乐边唱边表演,体会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
教学反思:本课学生并初步了解土家族、彝族的风土人情,认识彝族的乐器大三弦。感受了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差异。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多愉快》。
1、有欣赏曲《快乐的啰嗦》导入,学生轻声哼唱主旋律。
2、教师范唱后带领学生朗读歌词。
3、完整演唱歌曲。
结合彝族舞蹈动作边唱边跳。
4、律动“跑”
要求:以八分音符为一拍,一拍两个动作如:
xxxx双手叉腰,双脚随着半拍节奏交替小跑。要自然屈膝,富有弹性和韵律。
三、表演转圈舞。
1、分组。
按班级实际人数分组,也可自愿组成小组。
2、分组创编舞蹈动作。
3、表演转圈舞。
4、学生互相评价,评选最佳小组。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听赏《快乐的音乐会》。
1、初听:完整地聆听歌曲。在音乐会上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2、复听: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注意倾听音乐。
3、创设参加音乐会的情境,学习演奏打击乐器小鼓、碰铃。
4、学会正确的演奏方式,讨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演奏?
5、试着为歌曲《快乐的音乐会》伴奏。
6、全体学生参与音乐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乐曲的情绪。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九
活动由来:
最近几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的时候,总喜欢去表演区玩打击乐。这天,支雨晨一只手拿着串铃,一只手拿着铃鼓,他摇了一下串铃,然后藏在背后,问其他小朋友:“什么乐器响了?”有的小朋友说:“串铃,串铃。”有的说:“不对,我听着是铃鼓。”“串铃的声音小,铃鼓声音大”“撞钟的声音和这个也不一样”“我还能听出钢琴的声音呢。”“我姐姐还会弹电子琴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许多种乐器名称,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兴趣很大,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乐器知识,于是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制定了“会唱歌的乐器”的探究性主题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了解常见乐器的名称,明确乐器的分类。分辨乐器的声音。
2、鼓励幼儿大胆演奏,感受合作的乐趣。
3、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板块:
2、它们长的一样吗?
主题壁报:。
1、常见乐器图片。
2、介绍各种乐器的'光盘。
各区域游戏相关内容:
美工区:投放各种废旧材料,供幼儿制作小乐器。
表演区:投放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
图书区:印有各种乐器的图片的书籍。
家园合作:。
1、请家长带领幼儿听一场音乐会,并带来照片。
2、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件小乐器带来,放在表演区供幼儿演奏。
3、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乐器的资料。
资源利用:。
请乐团的幼儿家长,带来各种乐器实物供幼儿感知,并请他们实地演奏乐器,供幼儿欣赏。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音乐记忆力,表现力。
3、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初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一段。巩固切分音符的唱法。
活动准备:
物质课件:制作青蛙活动习性的课件,录音磁带一盘。
知识—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
一、导入。
1、发声练习师生问好: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增进感情。教师:“见到小朋友我很高兴,我们一起来用歌声好吗?提醒幼儿坐直身体,张圆嘴巴,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2、观看青蛙生活习性的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大意。
教师小结:暖和的春天到了,小青蛙从泥土里钻出来,在草丛里跳来跳去,快乐的呱呱叫着。
二、展开。
1、教师播放录音磁带,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2、教师再次播放录音磁带,请幼儿学唱自己最喜欢的一句。
”你最喜欢哪一句呢?请你再来听一遍,听完了告诉大家。
3、教师范唱一遍:
提问:“谁乐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唱给大家听一听?”
4、语言节奏学歌词通过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来引导幼儿集体学习歌词。(用唱的形式学习歌曲的最后一句。)。
5、幼儿整首跟唱。
(1)示幼儿注意唱歌的姿势和用自然的声音。
(2)第二遍提示幼儿注意情绪的表达。
教师:“小朋友刚才都说到了听到这首歌曲感到很欢快很优美,就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用好听的声音来唱唱小青蛙吧。
6、分组表演唱教师:”小朋友唱的可真好听,从小朋友的歌声中,从小朋友们的表情中就能感到了小朋友对小青蛙的喜欢和热爱,我刚才看到有的小朋友还边唱边做动作表演呢,谁想上来表演一下老师也看看。(唱完后让孩子们自己评价)“你喜欢谁的表演唱?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理由)。
三、结束。
教师演唱后两段引起幼儿再学习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唱的好极了。这首歌曲啊还有两段呢,来来来我唱给你们听听。”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一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活动,愿意跟老师一起听音乐打节奏,并感受活动的快乐。
2、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杯子、筷子、咚咚锵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1、看一看:出示杯子,今天唐老师请你们认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呀?
2、说一说:说说它叫什么名字?平时我们用杯子做什么?
3、杯子说他是会唱歌的杯子,你相信吗?
师:小朋友,你们听杯子唱歌啦!
4、教师用筷子有节奏地敲打杯子(音乐咚咚锵里的节奏),引起幼儿兴趣。
5、好不好听?你们想不想来试试?
(意图:出示杯子引起幼儿的兴趣。用提问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为下面幼儿为音乐伴奏做铺垫。)。
二、敲一敲1、发餐具,请幼儿自由敲打。
2、好玩吗?你们想敲出更好听的声音吗?
3、跟着老师一起有节奏地敲打。
三、试一试1、听音乐师:这首音乐真好听,刚才我们是拍手,现在要是我们用手中的杯子和筷子给它来点伴奏让它更好听。
2、试一试: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听音乐敲节奏。
3、提要求:前奏的时候我们点头,听好音乐跟着音乐节拍敲。
4、请幼儿听音乐敲节奏。
(意图:幼儿喜欢敲敲打打,让幼儿自己敲打,感受活动的快乐,并增强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儿尝试着跟着音乐敲打,初步培养幼儿的节奏和节拍感。)。
四、演一演活动结束。
1、唱歌伴奏。
师:这首歌啊是我们最喜欢唱的了,而且唱的可好听了,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看我们,那我们就表演给他们看一下吧,唱的时候要怎么样?(要用会唱歌的杯子伴奏。)。
2、太棒了,表演得真好,表扬一下自己吧。(大家一起很开心的敲餐具)。
(意图:以表扬的方式,增强幼儿下次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做做、玩玩、说说,探索出罐头会唱歌的秘密。
2、培养幼儿乐于探索,勇于表达的兴趣。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探索出罐头宝宝能唱歌的.秘密。
难点:了解罐头宝宝发出声音的大小与投放的东西多少有关。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认识颜色。
1游戏导入。
认识颜色。
2、教师出示罐头宝宝:看,我带来了什么?
师:我的罐头宝宝会唱歌,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小罐头,真好玩,摇一下,唱一下,摇两下,唱两下,我的本领真正大。
师:小罐头好玩吗?想不想和罐头宝宝一起玩呀?
师:瞧!那儿还有许多罐头,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些什么颜色的罐头宝宝?
教师请幼儿每人拿一个说说自己拿了什么颜色的罐头宝宝。
二、引导探索、尝试配对。
1、进行游戏,发现问题。
引导探索。
尝试配对。
教师提问:
(1)、请你们摇摇手里的罐头宝宝,听听你们的罐头宝宝会唱歌吗?
(2)、为什么不会唱歌?
(3)、想想用什么办法能让罐头宝宝唱起歌来?
2、出示豆子,进行配对。
教师提问:
(1)、我给罐头宝宝们准备了好东西,你们看看是什么?
(2)、你们谁能找出和你手里的罐头宝宝一样颜色的豆豆?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区别声音大小。
师:听听你们的罐头宝宝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幼儿比较后回答。
教师检验结果,并进行小结:在罐头宝宝里放的东西少,声音就响,东西多声音就闷。
三、匹配帽子、感受快乐。
幼儿集体想办法。
探索玩法。
感受快乐。
2、出示各色形状的“帽子”:你们想的办法都很好,今天老师给它们准备了许多小帽子,请你们找出和你的罐头宝宝一样颜色的帽子给它戴上,戴的时候要响亮的对你的罐头宝宝说一句话:我给你戴上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帽子。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带领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和罐头宝宝一起唱歌。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
1、掌握×、××、×0、××××等不同的节奏型;。
2、掌握2/4节奏的特点;。
3、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音乐,感受音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教学对象:
中班幼儿。
重点难点分析:
这是一个轻松活泼的2/4拍子的曲子。尤其在歌曲的后部分通过模拟了青蛙“呱呱”的叫声,使全曲更加生动活泼。这首曲子的重点在于让幼儿感受这首曲子的气氛,从整体上理解曲子;难点则是不同节奏型的掌握以及2/4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有以下几个方法:
1、蹦跳感受节奏。
2、通过让小朋友多次听音乐,模拟歌曲的节奏来掌握十六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
3、通过有趣的节奏游戏来掌握和辨认×0、××××的节奏型。
活动准备:
一、教具准备:
1、小青蛙的头饰全班小朋友人手一个。
2、预先写好的乐谱。
3、录音带(按所需的音乐次数录好)。
4、带双面胶的小卡片,上面写几种不同的节奏型,一共八张,四张×0,一张××××,还有一张是××,一张×和一张四分休止符0。
二、练声:(大概在活动正式开始的前5分钟)。
练声曲:
1234321。
小青蛙学唱歌。
活动过程:
小朋友:青蛙!
老师:对了!真聪明!小朋友知道青蛙住在哪里吗?它有什么本领呢?
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将他们知道的青蛙的一些情况讲出来)。
小朋友:想!
老师:好,那么现在我们都来做会唱歌的小青蛙。请小朋友每个人拿一个小青蛙的头饰戴在自己的头上。
(小朋友做好准备。老师开始放音乐《小青蛙学唱歌》)。
老师:现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做青蛙?(老师开始做青蛙蹦跳状,注意要按着歌曲的节奏蹦跳,休止符处一定要空得明显,并让小朋友跟着跳。)。
老师:好了。那我们现在来听听小青蛙怎么样学唱歌的。听完了歌曲,小朋友要告诉老师,这首歌曲有几段。(放音乐,让小朋友从整体上感受歌曲。)。
一遍音乐之后。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告诉老师,这首歌曲有几段啊?
小朋友:两段!
老师:对了!那现在请小朋友再听一遍,然后告诉老师第一段的歌曲里,小青蛙叫了几声?(继续放音乐,只放第一段)。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告诉老师,小青蛙一共叫了几声?
小朋友:
(看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放一次音乐)。
老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再听一次第一段的音乐,然后告诉老师,小青蛙是怎样叫的?
(再听一遍,然后根据小朋友回答的情况决定是否多放一次音乐)。
老师:现在,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节奏游戏。(拿出写有节奏型的小卡片出示给小朋友看。)这个是我们刚刚才学过的小青蛙唱的歌,那么现在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再来唱一次好不好?(逐一示范每一个节奏型,口中念出来,在配上拍手动作,加强直接感受。)。
老师:那现在我们就要开始正式玩游戏了。请小朋友先选择你们喜欢的节奏型,贴在自己的青蛙头饰上。(等小朋友准备好)好,现在老师会用手拍一个节奏型,请拿到那个节奏型的小朋友站出来,并跟着用手拍一遍。好,游戏现在开始。
游戏规则:
老师开始随机拍出几种节奏型。几次练习之后开始按照歌曲后四节的节奏型组合拍出来,让小朋友进一步感受歌曲的节奏。最后是由小朋友按照歌曲原有的节奏型自己组合。也就是说老师不再提示节奏型之间的连接顺序了。(假若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小朋友交换节奏型进行游戏,保证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掌握和辨认节奏型)。
老师:恩,小青蛙们学唱歌学得可真快!现在就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歌词好不好!(老师要按照歌曲的节奏读词,可重复示范两到三遍,然后请小朋友们自己读,检查是否掌握了节奏特点。)。
老师:真是一群聪明的小青蛙!现在,请小青蛙们来跟着老师的钢琴唱歌好不好?
(老师弹出整首歌曲的旋律,让小朋友跟着唱,可重复三四遍)。
老师:真棒!现在小青蛙们都已经学会唱歌了。那么有哪只小青蛙可以为我们表演一下呢?(鼓励小朋友运用各种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但要求他们一定是要以唱歌表演为主)。
老师:小青蛙们真不愧是“田园音乐家”!唱的'可真是好!
活动延伸:
小青蛙的故事。
请在课后小朋友自己编一个有关小青蛙唱歌的故事或是画一幅图画。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四
活动目标:
1、掌握×、××、×0、××××等不同的节奏型;
2、掌握2/4节奏的特点;
3、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音乐,感受音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教学对象:
中班幼儿。
重点难点分析:
这是一个轻松活泼的2/4拍子的曲子。尤其在歌曲的后部分通过模拟了青蛙“呱呱”的叫声,使全曲更加生动活泼。这首曲子的重点在于让幼儿感受这首曲子的气氛,从整体上理解曲子;难点则是不同节奏型的掌握以及2/4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有以下几个方法:
1、蹦跳感受节奏。
2、通过让小朋友多次听音乐,模拟歌曲的节奏来掌握十六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
3、通过有趣的节奏游戏来掌握和辨认×0、××××的节奏型。
活动准备:
一、教具准备:
1、小青蛙的头饰全班小朋友人手一个。
2、预先写好的乐谱。
3、录音带(按所需的音乐次数录好)。
4、带双面胶的小卡片,上面写几种不同的节奏型,一共八张,四张×0,一张××××,还有一张是××,一张×和一张四分休止符0。
二、练声:(大概在活动正式开始的前5分钟)。
练声曲:
1234321。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五
1、能大胆模仿“小鞋匠”的劳动,随音乐合拍地做绕线、拉线、钉鞋钉的动作。
2、体验小鞋匠在劳动中愉快的心情。
【活动准备】。
1、一段线。
2、《鞋匠舞》音乐。
3、鞋匠做鞋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2、观看视频:
(1)小朋友边看边动脑筋想一想,鞋匠做鞋的时候,动作是怎样的?
(2)请幼儿根据视频里看到的来说一说,模仿一下。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清唱《鞋匠舞》。“老师今天要唱一首歌,名字叫《鞋匠舞》,唱的就是鞋匠做鞋,想听吗?”
“听到歌曲里唱的什么?”幼儿自由回答,期间老师可以多次清唱,让幼儿记住歌词。
教师总结:“听到了绕绕线、拉拉拉、钉钉钉、缝一缝、牢又牢、多又好。”
2、根据歌词分句教给幼儿动作。
(1)“谁来做绕线的动作?”
教师出示一段线,让幼儿尝试绕线,教师再徒手做绕线的动作,注意要合拍,要有节奏,要体现美感,带领幼儿边唱边练习几遍。
(2)“怎么样拉线,钉钉呢?”
幼儿自由做动作。“小朋友拉线,钉钉的动作真多,我们把这些动作做得好看些。”教师示范,幼儿跟学,边做动作边唱歌曲。
(3)“谁来做用针缝一缝,用钉子钉一钉的动作?
教师边唱边和幼儿一起做动作。注意钉钉子的时候要有力。
(4)“哇!鞋子做得真漂亮,那么多漂亮的鞋子穿在了不同人的脚上,他们很喜欢小鞋匠做得鞋子,鞋匠好开心,所以我们要愉快地用动作来表现鞋匠的工作。”教师声情并茂地带领幼儿边唱边做最后一句的动作。
(5)把动作连贯起来做几遍。
3、集体随音乐表演。
“我们现在轻轻地走到中间来,找个空地方站好,一起跟音乐来表演这段鞋匠舞吧!”
三、结束部分。
“小鞋匠工作了一天,非常辛苦,要回家休息了。我们来唱首《摇篮曲》让小鞋匠快快入睡吧!”教师弹奏,幼儿边唱边回到座位休息。
附歌曲:《鞋匠舞》。
绕绕线,绕绕线,拉拉拉拉钉钉钉。
绕绕线,绕绕线,拉拉拉拉钉钉钉。
拿一根针儿缝一缝,拿一个钉子钉钉钉。
鞋子做得牢又牢,鞋子做得多有好。
《摇篮曲》。
星星睡了,月亮睡了,
天上白云不动了。
虫儿不叫了,鸟儿不飞了。
小宝宝呀睡着了。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六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优美的情绪,理解歌词,记住歌曲中任务的顺序。
2.学习切分音及休止符的演唱,并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三拍子。
3.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亲如一家。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1.课前了解本次教学活动中四个小朋友所属的少数民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以及这些民族的服饰、歌舞等。
2.《同唱一首歌》教师教学资源、课件、钢琴。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记住歌曲中人物的`顺序,并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
难点:学会切分音及休止符的唱法。
活动过程:
一、随《同唱一首歌》进活动室。“咱们的幼儿园是个大家庭,我们在这个大家庭里相亲相爱,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
(1)认识四个少数民族。逐个出示图片,按节奏说出四个小朋友的名字。
(2)用好听的声音唱出4个小朋友的名字,并处理空拍。
二、学习歌曲:
(1)完整欣赏音乐,让幼儿说出对歌曲的感受。
(2)分段欣赏,教师清唱,处理歌词,提问:“歌声里都有谁?都唱了什么?”
(3)出示图谱。
(4)拍打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用拍手表示强拍,尝试用拍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弱拍。用拍手拍肩的形式演唱。
(5)处理切分节奏,在图谱中找出切分节奏。
(6)看图谱演唱歌曲,注意空拍及切分音的演唱。
(7)小朋友做小小歌唱家,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老师指挥。
(8)教师弹琴,小朋友跟唱两遍。
三、为歌曲创编动作,老师给予帮助。
老师演唱,小朋友自由伴舞。
四、认识56个民族,进一步感受歌曲。
(1)“咱们中国除了这四个民族以外还有什么民族?小朋友是哪个民族的?班里还有什么民族的小朋友?认识其他民族。
(2)播放《爱我中华》音乐,教师与小朋友一起舞蹈。
(3)随音乐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播放三拍子乐曲,利用区域内的民族服饰及民族乐器,进一步巩固三拍子节奏。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一、实践本单元《乐海泛舟》的教学构想。以愉悦的心情积极参与歌唱、聆听活动,对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
二、能够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三、结合欣赏音乐作品,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知识,并试着运用相关知识和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教学重点:
一、赏析《鳟鱼五重奏》,学习相关知识。
二、学唱《摇篮曲》,体味和表现《摇篮曲》的音乐意境。
教学方法:情感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类比法、渗透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等。
教学过程:
第1节。
一、导语:在浩瀚无边的音乐海洋里,优秀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本单元的标题是《乐海泛舟》,让我们划起小舟,驶进音乐的海洋,共同赏析与演唱西方三位著名音乐家创作的三首雅俗共赏的音乐作品。
二、听赏与简略分析三首乐曲的音乐片段。
序号标题作者与国籍形式音乐流派。
1、鳟鱼五重奏舒伯特《奥地利》钢琴五重奏浪漫乐派。
2、惊愕交响曲海顿《奥地利》交响曲古典乐派。
3、摇篮曲勃拉姆斯《德国》童声合唱后浪漫乐派。
三、三位音乐家生平简介(教学软件)。
四、三首作品均以不同的内容、形式体现着音乐的情感美、内容美、形示美,以下将做进一步的体验和赏析。
五、赏析《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1、提问:这首《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音乐主题出自哪首艺术歌曲?
2、简介歌曲《鳟鱼》:
舒伯特为摆脱繁忙的小学教师工作,于18辞职,从乡下移居维也纳城内,以便专门从事音乐活动,但几年来一直处于失业的状况。这期间他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情况,深切痛恨梅特涅的反动统治,于1817年创作了歌曲《鳟鱼》,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他对自由的讴歌与向往,也表达了他对迫害者无比憎恨和厌恶的感情,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在当时的反动统治下,只能用这种隐喻的手法去表明自己的观点。这首歌在德国已像民歌一样,被广泛流传。它那流畅、优美而动听的曲调脍炙人口。
3、教师带领学生唱一唱这首歌的a段。
4、简介《鳟鱼五重奏》:舒伯特完成歌曲《鳟鱼》的两年后(18),又将其中第一部分(即分节歌)的旋律为主题写成变奏曲,并列为他的钢琴与弦乐五重奏中的第四乐章,遂使此重奏曲得名为《鳟鱼五重奏》。
在这首变奏曲中,舒伯特运用了器乐的各种特点和手法,将原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地刻画与描述。
此五重奏采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一只及钢琴一架的乐器编制,与习惯的五重奏不同,即去掉了第二小提琴,增加了低音大提琴。全曲共五个乐章。第四乐章是最受欢迎者,它由主题和五个变奏及小快板的结束部组成,共分七个段落。
5、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看着教材上为《鳟鱼五重奏》配的画面或课件上的画面的欣赏提示,完整的欣赏一遍《鳟鱼五重奏》,并在每一个段落进入时举手示意。
6、出示《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结构图,师生共同分析作品:
《鳟鱼钢五重奏第四乐章》曲式。
a:轻快活泼,由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器演奏,表现了小鳟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形象,弦乐器和谐的伴奏正是祥和的体现。
a1:主题移高八度进行。钢琴明亮的音色,弦乐器六连音的琶音伴奏,表现了小鳟鱼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嬉戏,悠然自得的情境。
a2: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钢琴像回声一样地与之遥相呼应,小提琴奏出流动的音型,描绘了小鳟鱼在水中游动的另一番情境。
a4:主题由d大调转为同名小调d小调,节奏上有较大的变动。它一开始就由弦乐和钢琴一起奏出强力度,音色突然阴暗,以描写小鳟鱼遭到了不幸。
a5:由大提琴奏出悲痛凄凉的主题,旋律在大小调之间游动着,表现了对小鳟鱼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忧伤。
a6:为结束段,主题旋律再现,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上轮流演奏,钢琴声部也清晰地再现出歌曲《鳟鱼》的伴奏音型,与乐章开头相呼应,恢复了开始时的明快、清澈、透明的音乐形象,表现了欢畅的情绪。
六、作业:请同学课后根据《鳟鱼五重奏》的音乐来创作编排音乐短剧,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八
活动过程:
小朋友:青蛙!
老师:对了!真聪明!小朋友知道青蛙住在哪里吗?它有什么本领呢?
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将他们知道的青蛙的一些情况讲出来)。
小朋友:想!
老师:好,那么现在我们都来做会唱歌的小青蛙。请小朋友每个人拿一个小青蛙的头饰戴在自己的头上。
(小朋友做好准备。老师开始放音乐《小青蛙学唱歌》)。
老师:现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做青蛙?(老师开始做青蛙蹦跳状,注意要按着歌曲的节奏蹦跳,休止符处一定要空得明显,并让小朋友跟着跳。)。
老师:好了。那我们现在来听听小青蛙怎么样学唱歌的。听完了歌曲,小朋友要告诉老师,这首歌曲有几段。(放音乐,让小朋友从整体上感受歌曲。)。
一遍音乐之后。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告诉老师,这首歌曲有几段啊?
小朋友:两段!
老师:对了!那现在请小朋友再听一遍,然后告诉老师第一段的歌曲里,小青蛙叫了几声?(继续放音乐,只放第一段)。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告诉老师,小青蛙一共叫了几声?
小朋友:
(看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放一次音乐)。
老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再听一次第一段的音乐,然后告诉老师,小青蛙是怎样叫的?
(再听一遍,然后根据小朋友回答的情况决定是否多放一次音乐)。
老师:现在,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节奏游戏。(拿出写有节奏型的小卡片出示给小朋友看。)这个是我们刚刚才学过的小青蛙唱的歌,那么现在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再来唱一次好不好?(逐一示范每一个节奏型,口中念出来,在配上拍手动作,加强直接感受。)。
老师:那现在我们就要开始正式玩游戏了。请小朋友先选择你们喜欢的节奏型,贴在自己的青蛙头饰上。(等小朋友准备好)好,现在老师会用手拍一个节奏型,请拿到那个节奏型的小朋友站出来,并跟着用手拍一遍。好,游戏现在开始。
游戏规则:
老师开始随机拍出几种节奏型。几次练习之后开始按照歌曲后四节的节奏型组合拍出来,让小朋友进一步感受歌曲的节奏。最后是由小朋友按照歌曲原有的节奏型自己组合。也就是说老师不再提示节奏型之间的连接顺序了。(假若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小朋友交换节奏型进行游戏,保证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掌握和辨认节奏型)。
老师:恩,小青蛙们学唱歌学得可真快!现在就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歌词好不好!(老师要按照歌曲的节奏读词,可重复示范两到三遍,然后请小朋友们自己读,检查是否掌握了节奏特点。)。
老师:真是一群聪明的小青蛙!现在,请小青蛙们来跟着老师的钢琴唱歌好不好?
(老师弹出整首歌曲的'旋律,让小朋友跟着唱,可重复三四遍)。
老师:真棒!现在小青蛙们都已经学会唱歌了。那么有哪只小青蛙可以为我们表演一下呢?(鼓励小朋友运用各种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但要求他们一定是要以唱歌表演为主)。
老师:小青蛙们真不愧是“田园音乐家”!唱的可真是好!
活动延伸:
小青蛙的故事。
请在课后小朋友自己编一个有关小青蛙唱歌的故事或是画一幅图画。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35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