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成长和不足。写总结时,要注重突出重点和亮点,对于次要内容可以简洁处理。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成功的总结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一
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二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不让学生厌倦音乐课。首先就是投学生所好,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学习观,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入手。上音乐课时,我就从学生喜爱的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或影视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参与鉴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老师学能从中,引导学生兴趣的去学习了解音乐的不同领域。如自己很喜欢这首歌曲就,把你对这首歌的喜欢之情,容入歌曲中让聆听者知道你喜欢这首歌曲。以这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知道音乐不单单只是开口就唱,还要表达人内心的情感。音乐教学要多元化,所以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唱。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就要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元。充分利用艺术之间的这种相融通关系,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合性的音乐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及情节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明暗、相同与不同等等。所以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审情趣,先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堂。
音乐教学一直在不断改革都是为了学生、学校、社会等充分肯定音乐的美育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作为音乐教师应不断反思,努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三
学生学习音乐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成为老师们的得力助手,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化虚为实,创设出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真切地感受音乐,开拓思维,展开想象。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好的音乐课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所以在讲授新课前,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欲望。而且,利用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和恰如其分的画外音创设课开始的情境,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教学《上学歌》这课时,我制作了清晨鸟语花香,旭日东升,人声渐显的动画。话外音:太阳公公醒来了,花儿在晨光里笑了,红的脸,黄的脸。小朋友们背上书包上学去,小鸟在前面给我们带路,……一年级孩子对动画特别感兴趣,特别是那鲜艳的画面,一下子就扣住了他们的心弦,课堂兴趣倍增。又如在欣赏《星光恰恰恰》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导入:夜渐渐拉下帷幕,一群可爱的小星星挂在深蓝色的天空,眨巴着小眼睛。星星舞会要开始拉,随着欢快跳跃的音乐,小星星们扭动起来。这群可爱的小星星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到乐曲的美好意境中。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四
由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样化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显示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度,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五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反思性教学则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因为吸取教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课后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但在我教学过程中便有着这样的深刻的体会:音乐重视识谱教育,但学生最没有兴趣,最弱的也是识唱简谱。对于音乐识谱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六
猫虎歌》最具有特色之处是符合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故事改编的,有情节有鲜明的形象。本课我揣摩了孩子们好奇的心理,以故事带领孩子快乐游戏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各种手段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且安排了打击乐伴奏、歌曲表演、情境表演等教学内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整堂课都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七
歌曲中的结尾两句“老虎被弄得稀里糊涂哎”“森林之王你服不服!”是本课的难点句。在朗读歌词时就让学生配上动作,“弄”字处用画圈表示疑惑,“哎”字摊手,表示老虎还在思考解决。“王”字用猫师傅给自己的3个大拇指,并在树上向着老虎得意地语气来说这句话,编创这些动作来帮助解决难点。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八
过去,中小学音乐教育以教音乐知识、技能为主,如今新课标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欢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这一点十分重要。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组长于润洋认为,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使艺术课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强调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使艺术课程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大大开拓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既有艺术知识技能,更有艺术制作、艺术表演、艺术批评、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内容,并强调这些内容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文化背景和科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体验式、探究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丰富了艺术课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着眼于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创新,使艺术教育的本质真正回归到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层面。
生:行!
师:这首歌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快乐生活的情景。请你们回家后(1)收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例如:服装、草原、生活起居、习惯等等。
(2)有条件的同学学习一两个舞蹈动作回来。
(温梓源)生:我爸爸去过蒙古旅游,我把它的旅游照片带回来给大家看看……。
……。
师:太好了,我们大家一起找资料,下一节课一起带回来好吗?
生:好!
快乐锦囊: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让学生回家收集资料可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并且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发挥各个同学及其家庭成员的所长,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促进亲子关系。
快乐无限二:快乐大家庭聚会(上课学习)--游戏课堂、边学舞蹈边学歌曲。
片段一:
(上课前同学们教室门口列好队)。
师:同学们请你们骑着马儿到“大草原”……。
生:模仿骑马的动作进入教室……。
生:哇好漂亮的大草原呀。
师:是呀,老师上网下载了蒙古这块美丽的草原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小学音乐教学反思范文:让音乐课成为“快乐老家”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九
《小马》是一首c调的2拍子,很有轻快节奏感的歌曲,描写的是一匹小马跟着爸爸妈妈外出玩耍的情景。执教过这堂课以后,我发现孩子们虽然很喜欢这首歌曲,也能很快的学会,但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唱的过程中,只顾嘴巴儿忘了身体力行,可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疏忽了某个环节,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
下面我对自己的出现的几点不足做简单的`分析:
这个环节一直是我的一个薄弱点,我常常在提问环节出状况,要么是问的不到位,要么就是提问不关键,这种情况的出现常会致使自己的教学出现孩子不能明白老师问的是什么,或者是不知道自己要回答什么。以后针对这类问题还有待加强学习,不仅是音乐课,其他课的提问同样重要。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十
因此先唱歌、后识谱和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却发现,在农村,其实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他们没有那么好的先天素质,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对此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为主。条件允许的时候还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对于有素质的学生,也可以让她来做带头作用,教大家一起来识谱,这样就起到了带头作用。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一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强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律动教学是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导的启迪学生灵感,培养学生发明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就是以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种太阳》带领学生一起律动,给学生们发明一种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趣下,通过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在气氛的渲染下和教师发生共鸣,体验情感,然后进入新歌曲的'教学。
哼唱旋律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一种音乐教学手段,而且无需借助其他辅助用具,学生能够张嘴就来。因此在学唱环节我先让学生用“iu”哼唱歌曲旋律,每一遍的哼唱都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在哼唱中让学生自身去发现歌曲中出现的音乐符号,如和点节奏、四分休止符、切分节奏等,且每一遍的哼唱方式也是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第一遍由老师带领哼唱,第二遍老师不带唱,学生自身听旋律哼唱,第三遍直接跟琴哼唱,同时在学生每一次的哼唱后都作出相应的评价与指导,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旋律。这样,通过哼唱旋律这个保守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在引导学生有效地走进音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演唱能力以和对音乐的记忆能力。为后面的歌词加入作了有效的铺垫。同时,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在歌曲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连那些在歌唱方面比较落后的学生都乐此不疲,唱的有模有样。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的范唱有着磁带、光盘无法比拟的一个优点——对比。声音的对比、表情、动作、情绪的对比等等。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模仿力强,假如光听声音,也许只能模仿其声而难以神其形。只有在教师不同的演唱中学生才干获得审美的体验,逐步意识到怎样才是好的歌唱表示。因此,我在教学歌曲环节除了让学生听录音范唱外还加入了自身的表情演唱法,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多篇与对比,这样做不只能抓住学生学习注意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轻松地解决一些难点节奏的学习。例如教学“225︱255︱26︱10︱”这一乐句时,学生很容易把“|22|”这一八分音符唱成两个四分音符|22|,因此我在范唱时特别让学生注意,看老师是怎样表示的。有了老师动情的范文,准确的音准掌握,学生也自然会更加用心的去演唱,极力地去模仿老师的歌声,更投入地去探索,去表示,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用歌声把它表示出来。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是通过情感体验来达到审美的目的,这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完全进入角色是重要前提。因此,在课堂中我积极主动地像小朋友一样天真烂漫地唱啊、跳啊,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的情感,发挥小朋友们好奇、好动、好胜、好玩的天性,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多篇、发现歌曲的美之所在,促使课堂气氛逐渐高涨,始终充溢欢声笑语。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二
《长大要当宇航员》是一首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的歌曲,唱出了小朋友们“长大要当宇航员”的理想。全曲仅四个乐句,富于乡土气息。歌词中的衬词,增加了歌曲的情趣,突出了轻快、活泼的特点。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的优秀教案思路是以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动身,以他们的体验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自身去发现音乐、参与音乐、认识音乐、喜爱音乐、理解和表示音乐,体会音乐丰富的内涵。通过具有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考虑,充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示能力。具体表示如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强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律动教学是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导的启迪学生灵感,培养学生发明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就是以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种太阳》带领学生一起律动,给学生们发明一种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趣下,通过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在气氛的渲染下和教师发生共鸣,体验情感,然后进入新歌曲的教学。
哼唱旋律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一种音乐教学手段,而且无需借助其他辅助用具,学生能够张嘴就来。因此在学唱环节我先让学生用“iu”哼唱歌曲旋律,每一遍的哼唱都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在哼唱中让学生自身去发现歌曲中出现的音乐符号,如和点节奏、四分休止符、切分节奏等,且每一遍的哼唱方式也是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第一遍由老师带领哼唱,第二遍老师不带唱,学生自身听旋律哼唱,第三遍直接跟琴哼唱,同时在学生每一次的哼唱后都作出相应的评价与指导,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旋律。这样,通过哼唱旋律这个保守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在引导学生有效地走进音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演唱能力以和对音乐的记忆能力。为后面的歌词加入作了有效的铺垫。同时,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在歌曲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连那些在歌唱方面比较落后的学生都乐此不疲,唱的有模有样。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的范唱有着磁带、光盘无法比拟的一个优点——对比。声音的对比、表情、动作、情绪的对比等等。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模仿力强,假如光听声音,也许只能模仿其声而难以神其形。只有在教师不同的演唱中学生才干获得审美的体验,逐步意识到怎样才是好的歌唱表示。因此,我在教学歌曲环节除了让学生听录音范唱外还加入了自身的表情演唱法,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多篇与对比,这样做不只能抓住学生学习注意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轻松地解决一些难点节奏的学习。例如教学“225︱255︱26︱10︱”这一乐句时,学生很容易把“|22|”这一八分音符唱成两个四分音符|22|,因此我在范唱时特别让学生注意,看老师是怎样表示的。有了老师动情的范文,准确的音准掌握,学生也自然会更加用心的去演唱,极力地去模仿老师的歌声,更投入地去探索,去表示,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用歌声把它表示出来。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是通过情感体验来达到审美的目的,这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完全进入角色是重要前提。因此,在课堂中我积极主动地像小朋友一样天真烂漫地唱啊、跳啊,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的情感,发挥小朋友们好奇、好动、好胜、好玩的天性,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多篇、发现歌曲的美之所在,促使课堂气氛逐渐高涨,始终充溢欢声笑语。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三
《猫虎歌》最具有特色之处是符合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故事改编的,有情节有鲜明的形象。本课我揣摩了孩子们好奇的心理,以故事带领孩子快乐游戏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各种手段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且安排了打击乐伴奏、歌曲表演、情境表演等教学内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整堂课都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歌曲《猫虎歌》本来就是由一则儿童故事改编创作而成的.,于是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猫和老虎的故事,并在故事中设计了悬念,让学生联想、回答并模仿猫和老虎的声音与动作,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很快就掌握了猫和老虎的个性特征。
歌曲中的结尾两句“老虎被弄得稀里糊涂哎”“森林之王你服不服!”是本课的难点句。在朗读歌词时就让学生配上动作,“弄”字处用画圈表示疑惑,“哎”字摊手,表示老虎还在思考解决。“王”字用猫师傅给自己的3个大拇指,并在树上向着老虎得意地语气来说这句话,编创这些动作来帮助解决难点。
学完歌曲之后,因为有前面对歌曲演唱和情感的认知作铺垫,学生对猫和老虎的个性特征都把握的很好,创编的动作也非常到位,表演很有创意,很形象生动;加上自己创编的动作,他们对歌表演就丰富多了,情感也激发出来啦。尤其是歌曲的最后一句:“森林之王,你服不服”,学生双手叉腰,然后用手指往前一指,唱得特别起劲,特别有表情,把小猫得意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还请出串铃加入到歌曲的表演中来,就这样孩子们边唱边伴奏,沉醉在自己创造的美妙而又悦耳的乐声中。
实践证明,低年级音乐课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深厚兴趣。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并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320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