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规划,它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节奏。教案的编写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接下来是一份优秀的音乐教案,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一
1、练习区别形近字和语文环境中去辨别近义词,修改病句,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2、学生积累关于仁爱之心的名人名言。
3、通过读《饺子的来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受到爱心教育。
4、鼓励学生走进社会,通过访问、写作等实践活动,能用爱心与人相处。
1、提高学生区别形近字、近义词、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2、通过阅读名人名言和“知识窗”的内容。积累语言,扩展知识。
1课时。
日期:
一、学习“练”
1、区别形近字。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学生按组讲述,怎样从字形的特点上去更好地区分字形字义。
(3)从前单元的生字中,再找出几组形近字。
2、照例字填空。
不(折)不(扣)。
不()不()不()不()。
3、认识修改符号。
(1)读一读,认识四种修改符号。
(2)记住四种修改符号的名称和表示方法。
(3)扩展练习,有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我是诚实懂礼貌的一个孩子。
李强的家里五口人。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练读名人名言。
2、小组内交流对这几句名人名言的.理解。
3、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仁爱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
4、课上背一句名人名言。
三、学习“知识窗”
1、学生独立阅读《饺子的来历》。
2、用自己的话讲出故事。
3、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饺子来历的其他传说。
四、总结。
板书:语文七色光三。
“练”
1、选字填空组词语。
2、照例字填空。
3、认识修改符号。
(1)改正(2)删除(3)增补(4)对调。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二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有关松鼠的资料。
两课时。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回答:松鼠)。
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松鼠》。(板书课题)。
学生们谈感受:
美丽的小动物讨人喜欢。四肢灵活、行动敏捷、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全身光滑,尾巴大而漂亮。(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强调统一)。
从哪几方面体会到小松鼠美丽和可爱?
当学生谈到小松鼠的特点时让孩子从文中去找,切入到文中去学习课文。
学生谈到小松鼠美丽,就让学生到文去找,你从哪看出小动物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部分。
学生谈到小动物谈到灵活或机灵时,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你从哪感受到小松鼠的机灵的。
喜欢吃的东西、如何做窝……。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学习,并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外形上介绍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并板书:
1、活动: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的机灵。
2、住的: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松树上,窝暖和安全。
3、吃食: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学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1、熟读课文。
2、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学生在体会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小作者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把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谈并学习写好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先要从外形特征去观察小动物,再要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悄习性,如:小动物吃食时的样子,睡觉时的样子,游戏时的样子,喜欢做什么……并学会把小动物写活。(生动、形象)。
结合语文天地的读一读,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让学生学习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来练习说话。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于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松鼠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双的小眼睛。身上的毛,的好像搽过油。一条的大尾总是,显得格外。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篇写小动物的《带刺的朋友》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
捷遮蔽。
1、外形特征。
2、吃食物时的样子、神态动作。
3、睡觉时的习惯和样子。
4、做游戏时的特点。
语文天地。
一、畅所欲言。
怎样爱护小动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讨论。
二、笔下生花:两课时。
1、你喜爱的小动物写一写……。
要求: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可以从动物的外形特征、吃食时、睡觉时、游戏时的样子、神态、动作等方面来写。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三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由两篇精读课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两篇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口语交际·习作一》及《回顾·拓展一》组成,选编内容都紧紧围绕阅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写出一个小女孩在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生动、细致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季老的访谈录,是一老一少对阅读的交流,使读者得到了读书的有益见解。
《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以新鲜的比喻——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然后说明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我的“常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
学生分析: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学生自识字以来一直在阅读,然而学生读书还缺乏习惯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本组教材将其作为一个专题,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读书的交流,学习和体会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基本教学目标: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2.搜集名人读书故事、名言。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们手中又有了一本本新书。书本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在进行本学期课文学习之前,让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读书生活,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出示下列提示)。
你读过什么书?
你的读书感受是什么?
最喜欢的是哪本书?
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知道哪些读书人的故事?
……。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二、教学建议。
(一)《窃读记》。
当我们品读课文之时,我们会随着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一起感受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教学本课时应首先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经历,从中自己的读书体验。
首先,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时间,而后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
然后,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让学生找一找“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还应注意的是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可谓精妙传神,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以体会。并进行积累。
再引导学生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去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都有哪些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做个书目;找一本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做摘抄或填写阅读启示录卡,为后面“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做好准备。
(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通俗易懂。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情感。还可进行模拟采访。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接着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看法。
还可以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自己选择一个主题采访一位长辈。在班会课上进行交流。
(三)《走遍天下书为侣》。
读罢此文,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教学前可先与学生交流,如果你自己出去施行你会带一些怎样的东西?如果只能带一样,你又会带什么呢?为学习课文作好辅垫。
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体会。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进行自读自悟,在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圈画批注,再交流各自的体会,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一起解决。在研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来体会“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一观点,并弄清反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有哪些,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同时要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好词佳句的积累。
“阅读链接”中的诗歌《神奇的书》,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交流神奇在哪里。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结合实际谈理解和感受,在多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加强积累。
(四)《我的长生果》。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本文情真意切,饱含作者的真情,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广泛交流。
教学时可按阅读提示,先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全班交流,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读实践的。
(五)《口语交际·习作一》。
“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我爱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说写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和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话题征集,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最后确定一个话题展开交流。先以小组为单位,各抒已见,相互评说。再选小组代表进行班级交流。最后指导学生写下来。
(六)《回顾··拓展一》。
交流平台。
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自己的所得,明确自己的不足。交流的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得。
教师可组织学生按课内学习和课外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再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
在教学时,应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再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也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
这次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展示建议,分别是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制作阅读记录卡;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在展示过程中不只局限于书中的几种形式,允许学生有更多的形式,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更充分地展示学.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四
1、读课文,弄懂“爱心项链”的含义。
2、教育学生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富有爱心的人。
3、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爱心项链”的含义,并从中受道感染和熏陶。
课件。
1课时。
日期:
一、课前预习。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肆虐———————()故障—————————()承诺———————()哀求—————()。
3、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
二、学习研讨。
1、齐读课题。
(1)说说你所周到的项链?(2)什么是“爱心项链”?小组合作学习,寻找文前提示的问题。
2、交流汇报。(1)小组汇报。
(2)教师帮助学生归纳答案,利用可我呢结尾一段来作答。
(3)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文中人物的对话。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曾经做过的、听过的或是自己接受的有关“爱心”的事。
2、读《阅读》中的有关阅读材料。
四、教师总结。
这课的题目是一种比喻:把爱心比作金钱,把做善事比作金钱,把金钱和珍珠穿在一起,就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爱心项链。爱心是可以传递的,他不需要回报,但可以心心相印。
板书:爱心项链。
汽车抛锚路人相救。
不求回报只求承诺。
帮助他人传递承诺。
爱心无价心心相印。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五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以及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美好的品质。
二、教学建议。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组的四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德,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提出的明确要求,结合本单元文本特点,我们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会认37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掌握词语表中的4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灰雀》、《小摄影师》、《我不能失信》中人物的对话。
3、在对课文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能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人物高尚、美好的品质。
4、学会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
5、把自己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讲故事时要讲得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故事时要认真。
6、背诵好词佳句,背诵“读读背背”中的名人名言,搜集更多的名人名言。
7、学会通过事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心理。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三、教学难点: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五、教学准备。
课件、蒲公英的实物、图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蒲公英。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傍晚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板书设计:
蒲公英。
(早晨)(中午)(傍晚)。
绿金色的草地绿。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或观察挂图: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他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板书:金色的草地。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2)指名读,评读。
(3)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4)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出示实物,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
(5)练习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过度: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总结: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5)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6)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八、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九、板书设计:
早晨中午傍晚。
绿色金色绿色。
合张合。
蒲公英会合拢。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七
关心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及作息时间,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来临之际,把自己想说的话用一段话写下来。
了解父母的工作,列出他们的作息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亲情”这一单元,使我们感到亲人之间的关爱与亲情。那作为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对父母的工作和每天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解。今天我们就将自己了解的在班上进行交流,并写下来。
二 互相交流,感受父母的辛劳
1 同桌交流所了解的信息。
2 指名全班交流,老师点拨。
三 指导写文
1 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写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
2 师指导:充分利用手上收集到的资料,并举出具体事例来说明。
要求:语句要流畅,内容要真实。
四 老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 学生打草稿。
二 师巡视并单独指导。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八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xxx。
2、xxx。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九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了 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几何图形理解算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利用几何图形去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相关运算算理,并能正确地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渗透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1、能够简单利用几何图形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掌握计算中为什么进位。
让学生总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课前准备:练习本和文具
教师准备: ppt课件、题卡、动物卡片、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和学生互动,游戏水果蹲
学生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并选一类水果.最后,选出一组水果获胜.
二.复习
利用课前水果蹲获胜水果小组,引出复习习题,并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一边计算一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23×13=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通过复习出示(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板书
三.新知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
师:刚刚同学们在做题时,老师看到一位学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师很好奇,我想采访一下他。
师采访。xx你喜欢喝酸奶吗?
(课前准备一生说:是的,老师,妈妈说每天喝一盒酸奶对我长身体有好处。)
生:愿意。
2.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和简单说说几何图形)
生:说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师:那么你们会列式吗?(找生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48×37=
3.引出估算
同学们,在课下,咱们班有两位同学在预习时遇到了点困难,请同学看。(观看视频)
视频中的两个同学起立寻求帮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种方法。
预设
(2)因为48≈50 50×37=
(3)37≈40 48×40
师:那么实际需要酸奶的盒数比20xx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笔算
同学们现在春风小学,要给学生们配备营养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体需要酸奶的盒数,你们能帮忙吗?(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完成 第一题,并同桌之间说一说。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学结合几何图形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后,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老师替他们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异同。
师总结:这种利用以学知识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迁移思想。
出示课题进位和迁移。
那么同学们通过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学习,并结合刚刚计算的过程,你能说说如何笔算吗?(小组合作完成题卡2题。小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写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和补充完成此内容。(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予鼓励,例如数学家就是这样说的)
找2名同学说,再大家加重音齐读。重要的事说三遍。
5.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能独立计算了吗?有几只小动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见面了,同学们请看 。老师选一位同学帮大家选择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选择后生做后面题)
在学习新知时错的生展示.
6.小结。
生说一说
8.布置作业
教材51页6题
9.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
23×13=299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十
一、设计理念。
本着积极践行“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此教学设计旨在“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分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反馈测评三个大的模块,教学流程力求完整呈现导学、自学、互学、展示、测评五个板块。
合理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自主学习,愉快交流,获取知识。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四组第16课,围绕着单元主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展开,讲述了几个小伙伴之间互比本领,主人公小柱子开始丢了面子,于是下决心苦练绝招,最后在不懈努力下出奇制胜,获得小伙伴们称赞的故事。课文充满着童心童趣,人物形象鲜明,正是这一阶段孩子的真实写照,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一个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个性活跃,自强,好胜,极其希望获取知识和认可的阶段,容易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产生好奇心,通过引导,很容易激发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自学与互学能力,能借助拼音朗读课文,通过交流简单的了解文章大意。
四、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憋、腮、攥”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3、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4、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大意,知道各个小伙伴都有什么绝招,绝招是怎么获得的。
教学难点:1、通过了解和评价每个小伙伴的绝招,分析小领子的绝招为什么引起大家的赞叹,从中体会小柱子的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
2、从绝招的评比中,体会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六、教学准备。
制作简单课件。
七、教学流程。
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学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生问答引入课题。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方法。
2、自学提示告诉学生们要从哪里去学,要怎么学,起到指导作用。
自学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1、出示评价标准,可以合理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提示学习要点。
展示1、课件出示“我最喜欢___”
学生根据评价结果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位人物,并说出理由。
1、通过对人物的对比,体会各个人物,特别是小柱子的人物特征,从对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测评2、课件出示“我有也绝招”
创设情境:假如“我”也是小伙伴中的一员,在下一次比赛中,“我们”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1、通过学生想象下一次比赛的情境,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中“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就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2、通过这一环节将本课与接下来的“教你学一招”口语交际联系起来。
八、板书设计。
16*绝招。
人物绝招怎么得到的。
九、教学反思。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讲的是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第一次输了,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自练习绝招。结果,在他的努力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学通,因此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积极践行“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力求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授课时严格划分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测评三个板块,精心设计导学、自学、互学、展示、测评五个学习阶段,真正让课堂回归学生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没有网络资源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尽自己最大努力制作了简单的演示文稿来配合教学的实施,每一张演示文稿,就是一个教学板块的呈现,每一张演示文稿,也是一个学习要素的提示。
首先利用上节课的数学课,结合课文中小柱子的绝招--心算,再配合课文插图的展示,通过对话导入本课的课题,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听到孩子们响亮的回答声,我知道这节课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然后是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自学后出示“我会读”和“我会填”进行自学效果评估,并由评估结果决定下一步的互学进度。经过实际的课堂验证,我觉得在课前的阅读提示中有一部分和自学提示有重叠部分,一部分内容可以在学生完成自学测评后通过交流归纳出来会更好,直接给出稍显突兀。
学生的互学和展示是“535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点,在这里我创设了两个比较容易调动气氛的情境:“我会评”和“我最希望是___”,通过交流评价对于文中人物和他们绝招的看法,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和绝招,使学生在互动探究中体会到童年的乐趣,以及绝招的来之不易。本环节有一处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在小评委投票环节耗费的时间比预设的要多出了几分钟,稍显拖沓。
反馈测评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围绕着引入第四组课文的口语交际来进行,学生讨论“如果自己也是小伙伴中的一员,在下一次比赛中,要展示什么绝招呢?”。这一环节突出了由课文延伸出去的理念,而学生们的表现也非常活跃,话音刚落,他们就迫不及待的交流起了自己的“绝招”,这样接下来的口语交际和习作都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鲜明,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比较积极和及时。不足之处是时间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对于放手给学生去总结还有些底气不足。
2014/4/23。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十一
生字:会认会写生字23个,认读生字34个。
积累:(一)、生字目标:会认34个字,会写23个字。
(二)、理解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
3、培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
(三)、积累目标:
1、通过朗读和交流能根据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积累词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2、学句子写句子,提高写话能力。
感受智慧的意义,体会指挥来源于创造力、知识、经验、意志品质。
续写《田忌赛马》
用冰取火
整体设计个性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南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的气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用所有可能的办法认识生字。读通句子。抽读。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分小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
三、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指导朗读,学生交流,总结: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十二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认本课的词语。
2、初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玉的珍贵和卞和忠诚之心。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和氏献璧》。理解“献”、“璧”。
引导学生看题质疑。
二、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先解决。
2、检测字词。
3、同学们字词掌握的不错,那通过读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
4、学生回答,了解课文大意。
再读课文,说说:
和氏献了几次璧玉,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卞和的忠诚。
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
引导学生读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最后体会卞和说的话,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
谈一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作业:
把和氏献璧的故事请给家长听,和家长交流交流你的感受。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十三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2、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导语】的会员“yvhkihihc”为你整理了“”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1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十四
师:相传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手里的一块美玉。这块美玉就是和氏璧。那么,这个绝世珍宝是怎样被人发现的呢?这里边蕴含着一个凄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氏献璧》吧!板书课题齐读。
过渡:那第一次献璧的情形是怎样的?
1、学习第一次献璧。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想想卞和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献璧的?(高兴、信心,满心欢喜)指导朗读。
卞和满心欢喜地去献璧,结果却被鉴定为(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师:此时的卞和,心情又是怎样的?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急切)请你用急切的心情来读一读卞和说的话。(指名读,男女生读)。
过渡:虽然失去了左脚的卞和伤心、失望、难受,但是他没有改变献璧的决心。
2、学习第二次献璧。
师:于是在武王登上王位后他又去献璧,玉匠又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玉匠不屑地说:“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
师:“不屑”是什么意思?谁能带着不屑的语气再读读这句话?
师:就是玉匠这不屑的一句话让卞和失去了右脚。
师:失去了双脚的卞和,(生接读:捧着那块石头泪流满面)。
他想:(生接读:这无价之宝难道真的要永远被埋没吗?)。
师:如果献璧的人是你,你还会继续献璧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过渡:卞和仍然继续献璧,不过这一次献璧与前两次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3、学习第三次献璧。
师:请你默读课文5、6、7自然段,思考: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句子: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
指名读这句话,找出表示卞和动作的词。
师:请你做一做“捧”的动作。将“捧”换成“拿”可以吗?为什么?师: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该怎么读呢?请你来读一读。
师:描写卞和神态的词语是哪个呢?(痛哭)“痛哭”说明卞和哭得怎样?(哭得十分伤心、伤心到了极点)那哪些词句表现了他伤心到了极点?(一连、直、三天三夜)。
师:是啊,他是多么地伤心啊!直哭得(生接读: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那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这个句子呢?(指名读句子)。
过渡:读到这,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卞和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吧。
课件出示: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师:谁会读这个句子?(指名读,齐读)你能告诉我这一句话的意思吗?没关系,老师给一点提示,你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谁找到了?(生读)这是卞和说的话。
课件出示: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师:现在你知道卞和悲伤的原因了吗?(生答)那坚贞之士指的是谁呢?(卞和)。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伤心)请你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引读:是啊,事实被扭曲,是比砍去双脚更令人痛心的事啊!卞和悲伤地说:(生读)。
师引读:忠贞被诬蔑,受到侮辱和残害,内心的痛苦无人诉说,卞和无比悲怆地回答:(生读)。
师引读:双脚被砍,内心早已被割碎,心痛不已的卞和,泣不成声地回答:(生读)。
师:(课件出示)文王听到了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石头。经过仔细打磨,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献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于是,文王下令将这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师:卞和冒着生命危险三次献璧,他的故事确实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赞扬卞和这种可贵的精神吗?(永不放弃、坚持不懈、忠心耿耿、坚贞)。
师:卞和献出的仅仅是一块玉吗?还有什么?(忠贞)这也是人最宝贵的品质啊!
课件出示:
卞和献出的不只是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他献出是更是自己的_______。
师:学到这儿,课文中的那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有话想对他说吗?指名同学说一说。
1、收集带有“玉”的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同学间互相推荐有关和氏璧的故事读一读。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材分析: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不连续进位加法中安排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将计算与运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的算理。
突破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2、课件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学生观察这份统计表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湿地部分野生动物的种类,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算一算。
38+55=。
1、几十加几十怎样笔算?(学生独立演算后,集体点评)。
为什么十位不是8?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5+进位1=9。
2、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互动新授。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122=。
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集体点评。
教师再次运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2:我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31=。
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并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4、比较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四、知识运用。
啄木鸟治病夺红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学的计算,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十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1)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2)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读一读。
(3)填空: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学习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说一件自己和爸爸之间的感人事例。
(2)查找有关冰灯的资料。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十七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1、老师要买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提问:怎样列式?
2、老师要买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老师要买1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1、探究14×12的笔算。
(1)、回忆2×14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意义。
(2)、小组探究10套书在竖式中怎样表示。
(3)、汇报展示。
2、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
着重讲解竖式,学习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1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1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1个十得1个百,所以1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
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3、同学们自由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1、寻找位置(把相乘的结果放在正确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竖式计算。
23×1333×3143×1211×2212×4432×13。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篇十八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每个单元数学知识信息呈现的“窗口”,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和丰富和背景资源。本单元的“主题图”以学生最熟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场景,呈现了“用盆花布置校园”、“篮球比赛”、“跳绳活动”等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密切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这部分知识的亲切感。同时,把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购书、郊游、买花等等,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2.创设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摆图片、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内容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且形式多样。
教材应当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内容的设计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弹性。本单元教材选取每个学生都熟悉的素材来开展教学,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参与学习的经验和基础。在教学素材的组合上,既充分考虑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呈现方式的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同时又照顾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需要,使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突破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2xxxx年10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24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