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的过程。完美的总结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概括。如果你正在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一
体会本文告诉人们的人间至爱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真情;学习本文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写法。
感受母子深情。
妙用对比的手法。
ppt。
一、导入:
由朱自清的《背影》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导入本课的“母子深情”。
二、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特点: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课文:
(1)引导学生圈点生字,在小组内分工查阅工具书,互相学习。
(2)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互相纠正字音,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大意:
a、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分清段落;
b、请学生复述小说故事,师生加以评价小结。
2、探索小说中的人物:
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讨论回答:
(1)小说中的“她”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2)王小亮在“现在的妈妈”那里得不到应有的母爱,后来,他从哪里得到了母爱?
(3)小说中的“老头”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是不是一个多余的人物?
3、研读句子,讨论问题:
(1)“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
“大伯,麻烦……给孩子。”
(2)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
王小亮知道这包糖是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不同句子的不同语调、语气。
四、探究写作特点:
1、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在哪些地方?
2、有人说小说的结尾新奇,但也有人说小说的结尾缺乏真实性,你的看法如何?
结合探究·练习三,理解结尾的深刻含义。
五、小结全文。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练习二、三。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二
《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的作品。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能分析鉴赏本课的语言、写作技法
2.理解庄子的思想并作出正确的评价
能分析鉴赏本课的语言和写作技法
理解庄子的思想并作出正确的评价
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1.能分析鉴赏本课的语言、写作技法
2.理解庄子的思想并作出正确的评价
1.丰富的`意蕴美
(1)两次评价,不同的意蕴——一者赞叹于口,一者折服于心
(2)举止言谈,相同的内心——行为的享受,分享的自得
2.和谐的节奏美
(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对比:手触、肩倚、足履、膝踦——“之所”的妙用,形成音韵的和谐
(2)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然”字妙用,形成音节的协调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也”字妙用,促进了音节的和谐
(可让学生继续举例)
3.经典的语言
成语的积淀:游刃有余、切中肯綮、目无全牛、踌躇满志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三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信心。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吗?
生:(齐)喜欢。
师:你们都在哪儿看过电影?
生:我在学校看过电影。
生:我看过露天电影。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电影院看电影,高兴吗?(师贴出挂图。)
师:同学们,这是电影院的售票处,你看懂图上的内容了吗?(生看图。)
生:我看懂了,一个小女孩来到电影院的售票处,她想去看电影。
生:售票员阿姨告诉她:电影院共有21排坐位,每排14人。
师:谁能很完整地说出图上的内容?
生:一个女孩在电影院的售票处,阿姨告诉她:电影院共有21排坐位,每排14人。
师:你说得真好。同学们想一想:小女孩问了阿姨一个什么问题,阿姨才这样回答的?
生:(认真思考)小女孩可能问阿姨:“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坐位?”
生:小女孩也可能问阿姨:“我们全校368人看电影能坐下吗?”
生:小女孩可能问阿姨:“电影院一共能坐多少个人?”
师:你们想得都很对。
师:(师在挂图上出示问题)你们能帮小女孩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大声说“能”。)
师:你们真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师:谁能列出算式?
生:14×21。
师:同学们,请你用喜欢的方法来计算14×21,并想一想怎么算?(生计算。)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边板演边说)我是用竖式算的,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乘数个位上的4,1乘4得4,4写在个位下面,再用1去乘第一个乘数十位上的1,1乘1得1写在十位下面;然后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个位上的4,2乘4得8写在十位下面,再用2乘十位上的1,2乘1得2写在百位下面,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得294。
生:我是口算,把14看作10和4,先用10×21=210,再用4×21=84,210+84=294。
……
师:你们不但结果算得对,说得也特别的准确。真高兴你们能把学过的知识掌握得这么扎实。
师:孩子们,这个电影院共有294个坐位,我们全校368人能不能坐下?
生:(齐)不能。
生:我们可以分批去。
生:我们可以拿着椅子呀!
生:我们可以跟电影院的工作人员说说,好不容易去一次电影院,求他们想办法。(孩子们纷纷出主意。)
师:遇到问题能积极想办法,你们很聪明。正如刚才的同学所说,学校把我们的情况跟电影院说了之后,工作人员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每排多加5把椅子,现在每排19人。(师贴换图中14变成19。)
师:同学们,赶快估计一下,现在电影院能不能坐下368人。
生:把21看作20,19看作20,20×20 =400能坐下。
生:(齐说)能坐下。
师:现在电影院实际一共有多少个坐位?我们来算一算。
师:谁会列算式?
生:19×21。
师: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计算19×21。如果你计算出来了,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如果你遇到困难,也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疑难。(小组交流热烈,师深入一个小组参与。)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我用口算,把21看作20和1,20×19=380,1×19=19,380+19=399。
生:我也口算,但和他不一样,把19看作10和9,10×21=210,9×21=189,210+189=399。
生1:我是竖式,可不得399。
师:能把竖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2:我也是用竖式,但不是这样做的。
生3:我不是用竖式,但我认为应该这样。
师:我们观察一下这三个竖式,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1乘19的计算是一样的。只有用十位上的2去乘19时,积的写法出现了分歧,到底怎样写积才对呢?(学生各持己见。)
师:下面,学习小组再研究交流一下,用十位上的2乘19时应怎样写积。(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
生:用十位上的2去乘19时,先用2乘9得18,8应写在十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然后2乘1得2,加上进来的1等于3写在百位上。
生:为什么8要写在十位上?
生:因为2在十位上就表示2个十,20乘以9等于18个十,即180,所以8写在十位上。
师:用2去乘1时积怎样写?谁知道?
生: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而1也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20×10=200,200加上进来的100得300,所以3应写在百位上。
师:还有哪里不太明白?(生表示没有。)
师:请大家用竖式计算,并写好单位名称和答。(全体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19×21的竖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19×21是进位乘法。
师:对了,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是“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大家想一想,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应注意什么?
生: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积的个位要同十位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师:你说得真好!
师:我们一起来看小黑板,一起读一读: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所得积的个位就要同哪一位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学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题,看看大家对新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师出示题:判断对错,把错的改正过来。)
师:谁能读?
(生读题的要求。)
师:请大家按要求完成这道题。(学生自己练。)
师:你认为哪一个是错的?又是怎样改的?
生:我认为第一题是错的。
师:为什么?能说一说吗?
生:用乘数21十位上的2去乘26时,积的个位要与十位对齐。
生:我认为第2题也是错的,因为用乘数32十位上的3去乘25时,3乘5等于15,满十向前一位进一,3乘2等于6,加上进来的1等于7写在百位上。
师:你们说得真好,看得出你们真学会了。
师:让我们来看第二题“比赛计算”,每行一题看哪一行能得冠军?
24 × 28 15 × 36 38 × 25
……
师:出现了错误的同学看一看哪里出现了问题,不懂就问,相信下次你们一定做得更好!
四、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我知道了做题时要认真、细心,这样才不会出现错误。
……
反思:
首先,情境导入是本节课的一处亮点。它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很合理有效地复习了旧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由此我想到,学生愿意学习、愿意思考,必须有人去激发他们,而这个人就是教师。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提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本节课在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时,我充分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这一思想。
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有些单一,有时还不够及时;在学生情绪不高时,教师调动得不够好。再有,课堂应尽面儿相对窄了些,后进生的表现机会少了一些。
教学伊始,教师面对不相识的学生,用亲切和蔼的语言与学生沟通,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孩子在轻松、快乐、自主的氛围中探究知识。教师充分为孩子学习数学创设情境,出示了一幅电影院的挂图,让孩子们有在电影院上数学课的感觉,增强了孩子们探究数学的兴趣。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师能充分地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难易程度,能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使学生不陌生,更容易接受。如,把电影院每排26人改为每排14人,让学生观察挂图。根据已有的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考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体现课改的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能与学生站在一起,成为学生最信赖的合作者和亲密伙伴。
2.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种做法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教材是范本,以教材为载体,教师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加工教材,在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是知识之“舟”又是能力之“桥”,也是心灵洗涤之“池”,从而使学生会学习、愿学习。
3.教师对课堂和教学内容有一个宏观、全局的把握,教学思路清晰,对于重点、难点处理得准确,恰到好处。从估算到准确计算,教师都能入情入理地与学生合作,都能用巧妙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并且巧设疑问,使每个知识点都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学生积极的配合老师探索新知,师生融为一体,课堂气氛活跃,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整堂课学生都在愉悦、思维中度过,他们饱尝了学习的快乐。
4.本节课通过合作、互动、讲述、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了多元化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做到了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谈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引导得当,点拨到位,水到渠成,是一节符合课改的优质课。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四
生(齐答):交上了。
师:哪个小组愿意开火车读?如果小朋友读准了,就请其他小朋友跟读。
师点丑小鸭带着词语宝宝的课件,小组开火车认读词语“讥笑、讨厌、蛋壳、欺负、翅膀、鸡鸭、结冰、僵硬”。
(评:上课开始,老师便以充满感情的话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课文情境。并借助丑小鸭带词语宝宝的课件,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中复习,很快进入课文将描述的情景中,真的是“课未始,趣已生”。)
师:小朋友读得好,能够写好吗?指名两名学生上台在小黑板上写,其余同学在下面写。师听写难字“蛋壳、翅膀、欺负”,师评上台写的学生作品,特别指出“捺”在各个字的写法,生互评。
(评:扎扎实实进行词语练习,不搞花架子,注重低年级学生学生书写的美观。)
生1:我知道丑小鸭因为长得丑,所以大家叫它丑小鸭。(师板书丑)
生2:我知道丑小鸭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丑极了!(师板书:毛灰嘴大身瘦)
生3:我知道丑小鸭受到别人的欺负。
生4:我知道大家都不喜欢丑小鸭。
生5:我知道丑小鸭很孤独,很可怜,只好离家出走。
师:这是我们上节课已经了解了的问题,这节课,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丑小鸭是怎么变成天鹅的。
生2:我想知道丑小鸭离开家后还受欺负吗。
生3:我想知道丑小鸭最后会怎么样?
师:好,那就请小朋友快快打开课本,看看丑小鸭将遭遇什么呢?
(回顾了上节课内容,也让孩子自己提出这节课想学的,在依学定教,开始新课的学习)
(一)学习第四段
师:自由读第四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懂了丑小鸭来到树林里,还是受欺负。
生2:我读懂了丑小鸭离开家后,很孤独,很可怜。
生3:我知道了丑小鸭受到小鸟和猎狗的欺负。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
师:想象小鸟可能讥笑他什么?和你的同桌说说。
生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生1:小鸟可能讥笑丑小鸭说:“叽叽叽,你长得真丑!”
生2:“你真是一只丑小鸭呀,我是美丽的小鸟,我不跟你玩!”
生3:“你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毛灰灰的,真难看!你走远一点,我讨厌你!”
(评: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句上表现出来。注重抓重点词句,整体感悟,带领学生体会关键词,理解重点句,感受这些语句对表达中心的重要作用。如“讥笑”一词的学习,把词语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让孩子结合生活实际体验想象,自感自悟,让学生自主的读和悟)
师:丑小鸭受到小鸟的嘲笑,还被猎狗——
生:追赶。
师:丑小鸭觉得自己很——
生:可怜。
生:孤独。
师:你们能把丑小鸭的可怜样读出来吗?让大家感受感受。
生练读。
指名读,小组读。
师引,它只好.......
生:白天躲起来,到了晚上出来找吃的。
(二)学习第五、六段
指名读,其余的学生拿起笔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不明白什么是羡慕。
生:我不懂“丑下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为什么?
师:那就请小朋友和你的同桌一起读这些句子,想想这时候的丑小鸭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同桌读书,交流,讨论。
师:
“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惊奇极了,她心里想……”请做出惊奇的表情。
生1:做出惊奇的表情说:“她想,天鹅真美呀!”(学生不敢大胆表现)
生2:脸表情有点惊奇说:“多么美丽的天鹅呀!”
生3:很夸张的张开双手,眼睛瞪得圆圆的,嘴巴张得大大的,说:“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这么洁白的天鹅呀!”
大家为她热烈鼓掌。师摸着孩子小脸:“你太棒了!”
师:感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
师:“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羡慕极了,她心里想……”
生1:如果我也像天鹅那么美丽,多好呀!
生2:天鹅的羽毛真白呀,如果我也有就好了。
生3:天鹅有那么多伙伴,而我就自己一个,真可怜。
生:我考试考了100分,我同桌只考80分,他很羡慕我。
生:我们班级的小麦同学口风琴吹得很好,我不大会吹,我很羡慕他。
师:请同学们怀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段。
(自由读,小组赛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那只可怜惊奇的丑小鸭。
(评:“惊奇”“羡慕”这两个词语是难点,教师都能够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课文环境中理解,还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恰到好处。“惊奇”在孩子说、议的基础上表演,孩子一下子能够根据自己感悟演出来了。“羡慕”一词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说,这样,无须老师解释,这词语的意思孩子都能够理解得很到位了。)
师:天气一天天变冷,冬天来了,丑小鸭是怎样过冬的?(师引读第六段)
师: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
生: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幸亏一位农夫看见了,把他带回家。
(评:课文各段的学习各有重点,容易理解的段落通过师生引读而过,让孩子在读中自己理解体会。)
(三)学习第七段
生拿起笔,一边默读一边画句子,师巡视。
生交流。
生1:我喜欢第一句,因为第一句写了春天来了。
生2:我喜欢“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这句让我知道了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师贴白天鹅图,课件出示天鹅图。
生:我知道天鹅美丽极了,他有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
师板书“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
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欣赏这只美丽的天鹅,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这只美丽的天鹅吗?
生1:这只天鹅真美呀!羽毛雪白的,脖子长长的。
生2:这只天鹅美丽极了!他的毛像雪一样白,他的嘴巴红红的,像火一样红。
生3:天鹅呀,你真美呀!美得就像白雪公主。
生4:天鹅,你太美了,你有雪白的羽毛球,长长的脖子,优雅极了!
生齐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小朋友赞美天鹅赞美得真好,那么就请小朋友有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
生齐读。
(评: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时时注意引导孩子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面对着美丽的天鹅用自己的语言来夸,让孩子调动平时积累的词句说话,既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也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师:丑小鸭变得那么美,他自己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请小朋友在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孩子读出了疑问的语气)
师高兴:嗯,这小朋友读出了问号,不错!谁再读?
生: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孩子不仅读出了,还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师颔首:我听出了不相信的语气!丑小鸭最后相信了吗?
生:相信。
师:读出有关的句子。
生: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你觉得这时候丑小鸭的心情怎么样?
生:非常高兴。
师:那就用非常高兴的语气来读一读呀!
生有声有色地读了一遍。
师:读得真棒,让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和丑小鸭一样的高兴心情。现在自己试着把整段读一读。
生自由练习读书。
师指名学生读,生读得非常投入,读后全班热烈鼓掌。男女生赛读。
师:感谢同学们精彩的朗读,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禁读出了声,更重要的读出了情。
(评:指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丑小鸭的`内心,多种形式地体会重点句,朗读课文,以读为本,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鼓励评价。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品读评读中自悟自得,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师:丑小鸭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互相说说再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生1:丑小鸭这时候会想:我太高兴了!我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生2:丑小鸭这时候会想:我再也不要受欺负了,我要告诉鸭妈妈,让鸭妈妈看看我变得多美丽!
生3:丑小鸭这时候会想:我要回到养鸭场,让哥哥姐姐们看看,让养鸭的小姑娘和公鸡看看,我是多么美丽!
生4:丑小鸭这时候会想: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梦想!我成了自己那么羡慕的天鹅!我再也不会孤独可怜了!
……
(评:回归整体,学完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孩子进行说话训练,也对课文的一个小结。)
师:读到这里,小朋友们一定会有许多想法,(课件出示)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你想对故事中的角色说些什么?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题,然后交流。
1、我想说……
2、对丑小鸭说……
3、对丑小鸭的哥哥姐姐,养鸭的小姑娘,树林里的小鸟及猎狗说……
4、对农夫说……”
小朋友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看谁说得最好。
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师到学生中参与。
全班交流。
生1:我想对丑小鸭的哥哥姐姐,养鸭的小姑娘,树林里的小鸟及猎狗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欺负丑小鸭呢!丑小鸭再丑,也是一条生命呀!现在他成了一只天鹅,你们不能再欺负他了!
生2:我想对丑小鸭的哥哥姐姐,养鸭的小姑娘,树林里的小鸟及猎狗说:你们这种不尊重别人是不对的!
生3:我想对农夫说,谢谢你救了丑小鸭,丑小鸭变成了天鹅,他回报答你的。
生4:我想对农夫说:你真是一个善良的人,是你把丑小鸭救了,丑小鸭才有美丽的今天。
生5:我想对丑小鸭说:我为你高兴,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再也不要受人欺负了!
生6:我想对丑小鸭说:你真坚强,在困难的时候没有灰心,我要向你学习。
生7:我想对丑小鸭说:你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是件多么高兴的事呀!你终于可以告别孤独可怜了!
生8:我想说,我要向农夫学习,做一个善良的人。
生9:我想说,我要像丑小鸭那样,做一个坚强的人。
生10:我想说,我很喜欢丑小鸭,因为他能够变成美丽的天鹅。
……
生:想!
师:我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灰心,相信自己总会克服困难的。当别人遇到不幸,我们也不要讥笑他们。
(评: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样的做法,既回归了课文的整体,又让孩子提高对课文人文美的认识,在思考、表达、交流中渗透学生的创造意识。)
师:在上节课时,我们已经知道这课的作者是——
生:安徒生。
师:我们感谢安徒生给我们带来那么精彩的童话故事,(师点击课件中拓展资料中作者介绍内容)他一生写了150多个童话故事,不仅写了《丑小鸭》,还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师出示那些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学们课外可以找来阅读,下节课交流。
师(点课件):摘抄自己喜爱的词语句子。
哨声响。
师:下课了,请小朋友们带回去做吧。下课。
生:谢谢老师!
师:谢谢小朋友们!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五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你好!
1、师:在我国青海西部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上,有很多的鸟儿在那栖息,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鸟岛”,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鸟岛)
师:注意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
2、生自读课文,师提自读要求。
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认读词语,多媒体出示:
西部玉白色密密麻麻
2、指名读,做小老师,其他同学跟读。
3、学习第一段,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每年春天……陆续从远方飞来。”
师:读这两个词语“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出示图片)
4、再读课文,把意思读懂,读通顺,读流利。
师:自己读自己的。
5、检查,轮读,开火车读。
师:你们读得一个比一个好,真棒,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鸟岛在青海湖的海西皮小岛上。
生2:每到春天,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生3:六月是岛上最热闹的.时候。
6、学习第二、三段。《鸟岛》公开课教学实录|《鸟岛》课堂实录
生1:我看见了密密麻麻的鸟窝!
生2:我看见了到处是鸟蛋!
师:一个挨着一个,同学们自己互相挨着,看看,是什么样子?
学生下位做挨着的动作,感受鸟窝的多、鸟蛋的多。
师:板书:密,你能给他组个词吗?
生:茂密。
师:对,山上的树林很茂密。
是: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到处是玉白色的鸟蛋!
师:你看得可真仔细!
7、指名读第三段,不要漏字,多字。
8、全班齐读这一句,你还看到什么?
生1:我看游客多!
生2:我看到鸟都聚集在一起1
9、用“有的……有的……”说话训练。
生1:各种各样的鸟,有的筑巢安家,有的养育后代。
生2:有的在天空自由飞翔,有的在喂小鸟。
生3有的在休息,有的在晒太阳。
10、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范读。
师:请大家跟随老师的镜头到鸟岛上去参观,你最想说什么?(播放视频)
生1:鸟岛上的鸟儿可真多啊!
生2:鸟儿在自由自在的生活,多快乐啊!
玉密
1、学写“玉”字。
师:写好“玉”字需要注意什么?
生1:“玉”上加一点。
生2: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生3:中间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要写短。
师范写“玉”。
2、学写“密”字。
师:你觉得“密”字哪里最难写?
生1:宝盖头。
生2:中间的“必”字,要扁,才好看!
师范写“密”。
生齐背《写字歌》。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参观了鸟岛,看到了许多的鸟儿,你们可以把看到的美丽景象画下来给爸爸妈妈看,好吗?好了,这节课就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六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七
生1:你担心我们表现不好。
生2:担心上课时会出错
生3:我觉得老师会因为我们有点紧张。
师:张老师就直说了吧。其实张老师的担心非常的简单,只有一个字。张老师最担心的是咱们六(1)班的同学会不会"玩"
生(大声说):会
师:张老师还真有点不太相信,说实话啊,现在的孩子还真不怎么会玩。你们真会玩?
生:会。
师:口说无凭,老师这里有一张白纸(出示一张白纸)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玩?
生1:我会折飞机
师:第一次听说女孩也会折飞机,挺好!
生2:我会折青蛙,然后和同学们一起玩。
师:你真是调皮、可爱。
生3:我会把它折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折出星星,然后许个愿望!
师:呀,很有诗意!
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看来咱们这一班同学还真会玩。想知道张老师怎么玩这张纸吗?(想)那可就要认真瞧了。
师: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地撕下一块。虽然任意,但是撕的很认真的。想玩吗》(想)谁都有机会。
师:每个同学桌上都有一张白纸,不妨这样来玩一玩。开始!
学生撕纸(师:撕的时候可要认真了。)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三个学生的作品)
生:不一样
师:形状?
生:也不一样。
师:但是,你们有没有从中发现共同的地方呀?
生1:他们的左右两边都相同。
师:有点感觉了吧,他们的左右两边都相同。挺好,请坐!谁还想深入地说一说!
生2: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
生2:我是从书上看到过。
师:好样的!我先把你写的词先写上去,好吗?
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1、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关于刚才那位同学(生1)他们的左右两边都相同,你们同意吗?(同意)
生1:我认为它的形状也一样
生2:我认为它的面积也一样
生:我认为把它们叠在一起的话,会完全重合。
师:体会体会是这么吗?(是)
师:想象一下,我们把这三个图形把他沿着他原来的方向对折,想一想,折痕的两侧是不是完全的重合啊?(是)
师:张老师想了解一下,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有)
师:再来比画比画。
学生动手试一试。
师:有这样的特点吗?(有)
师:非常好,放下手中的作品
生1:因为把他对折后,中间的线把他称为轴,而且他们两边都是对称的,所以称之为轴对称图形。
师:看清楚了吗?在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
学生动手画
师:像这样,沿着一条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可以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瞧,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吧。瞧,这么简单的折一折,撕一撕,咱们还真创造出了我们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说实话,数学有时候就这么简单,其实说起轴对称图形,我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如果张老师没有记错的话,在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中,应该有一些就是我们的轴对称图形,是吗?(是)有没有想起来一些啊?生踊跃举手。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八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
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
师:还是读快了,你看———(非常缓慢地读)“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那种凄惨的情形要读出来。好,再读———。
生:(齐读)非常难。
师:好,接着来,“他只是摇头”读———。
生:(齐读)他只是摇头。
生:(齐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
生:(齐)外貌。
师:外貌,形象,还有呢?
生:心理,语言。
师:表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生:苦。
师:苦!你看,“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再来说说写了他哪几个方面的苦。
生: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几个方面。
生:最开始写了闰土的外貌,还有他从前和现在外貌的对比,还有他的神态。
师:是,外形穷苦。接着往下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写的什么内容呢?
生:这是他内心的苦,从精神上写他的苦。
师:神情凄苦。再看他的语言呢?“非常难”,表现了什么苦?
生:他内心的痛苦。
师:他内心的痛苦,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悲苦。然后就是刚才你说的,七个苦因的点示。
闰土这个人,他的苦,具体来说,外形是穷苦的,神情是凄苦的,语言是悲苦的,精神是困苦的。苦难,笼罩着他。这就是我们了解课文之后进行的概括,这个概括,首先用了一个“苦”字,然后再细节化,这样的概括方法,叫做“总分式概括”,记下来。(板书:总分式概括)(生记录))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分段地概括。这样,对这个小说的情节、人物有比较粗略的了解。
下面,我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妙点揣摩。(板书:妙点揣摩))。
(学生找妙点,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声自己讲)。
师:行了,同桌之间,两人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这样说。好,下面开始妙点揣摩,愿意发言的同学请举手。
生:我揣摩的妙点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破”和“薄”可以看出生活对他的压迫,使他万分愁苦。
师:“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写他非常冷。“极薄”,衣服不能御寒,多么的苦啊,妙在写出了他的衣着。
生:我觉得外貌描写把以前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闰土的生活有多么的苦,生活使他由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很呆的人。
师:妙在对比,我觉得你还可以说细一点。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写得特别的好,文中水生的松松爽爽与闰土的迟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还有宏儿与水生之间非常亲密无间的关系。
师:我觉得你的观点非常深刻。你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地方我要讲一下,闰土和“我”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们”的后一代怎么样呢?水生和宏儿的出场就暗示着作者的这种希望,课文最后把它点出来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但是我们要走下去,后代也许不会像我们这一代,再产生隔膜了。你的发现非常深刻。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就是“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我”的记忆中有一个闰土的形象,但是看到的却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说明闰土变了,这为下文作了铺垫。
师:很好,“虽然我一见”就表示“我”对童年闰土的印象之深,说明他们的友谊之深。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感觉很沉重。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很好,就是“我想到希望,我突然害怕起来”,这个地方就是说他对未来有一种希望,有一种迫切的希望,并且相信得很深,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一点质疑了,就是说感到非常茫然,对希望不是充满坚定的信心了,他看到这种变化了,对自己和闰土的路,以及他们后代的生活非常的茫然了。
师:这个“茫然”要谈深一点就谈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我们现在品析妙点还是应该到我们刚刚读的那几段去品析。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石像”那个地方写得很好,因为小时候的闰土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小英雄,很活泼很开朗,而现在的闰土,因为他受了很多的苦,所以他就显得很麻木了,对生活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的向往和追求了。
师: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把这个妙点品析一下。
生:这个妙点。
师:好,我来替你说。这个“刻”字用得好,它表现了闰土脸上的皱纹很深。是不是?就这样说就行了。接着来。
生:我比较喜欢第?自然段:“他站住,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我特别喜欢“欢喜”和“凄凉”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是对比的,写出了闰土当时的心理活动,他非常想见到“迅哥儿”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他终于恭敬起来。
师:对,这儿“欢喜”是因为见到童年时代的朋友,“凄凉”是为自身的境遇感到内心很凄凉。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她说得很好,再来。
生:我也比较喜欢第?自然段,先为大家读一遍,(很深情地朗读),这里三个词用得非常好,一个是“欢喜”,一个是“凄凉”,还有一个是“分明”。“欢喜”和“凄凉”用了对比的写法,既表现了闰土见到“我”之后的欣喜,又表现了闰土凄苦的心情,也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凄苦的出场,也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那么后面所用的“分明”主要在表现“我”与闰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感情上的隔阂,一堵无形的高墙,形成了可悲的厚障壁,我觉得这里已经充分地表现了闰土的凄苦心情。
师:你非常能干。
(掌声)。
师:流畅的表达,充满情感的表达,比余老师品得要好!我觉得,这个“老爷”还可以品———“分明的叫道:‘老爷!’”———品一下吧?好不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妙点哪!谁说一下?好,你说。
生:(纷纷说)多子。
师:好,再来。“又不太平”表现了什么?
生:(纷纷说)。
师:对,表现了战乱频繁。“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表现了什么?
生:(齐)苛税!
师:对,苛税,土豪劣绅、军阀什么的,都向农民要钱是不是?“收成又坏”写出了什么?
生:(齐)饥荒。
生:(齐)关卡多。
师:关卡之多,都向农民要钱。“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现了他没有办法,无路可走。好,下面我再给同学们介绍几个妙点,你们把它记下来,回去品一品,看老师的这个妙点找得怎么样,好不好?一个场景之妙。场景,故事就在“我”的家里发生,把故事情节放在一个场景之中。还有写水生与宏儿两个孩子之妙,三处写“长烟管”之妙,四声“老爷”称呼之妙,写闰土的五次无言之妙。刚刚你们说的妙点都是一点一点的,老师说的这些妙点都是串式的,一串一串的,同学们将来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里不少地方有伏笔,有照应,有反复,要发现里面的串式妙点。好了,我们这一个环节,就进行到这里。
师:读小说就要认识里面的人物,因此读小说的第三步是评说人物,就是怎么样认识闰土这个人。(板书:评说人物)下面我就告诉你们,怎么认识小说中的人物,你们现在说一说闰土的外貌形象、习惯、衣着、年龄等。如闰土是一个戴着破毡帽的人,闰土是一个穿着极薄的棉衣的人,这样就行了,首先,从他的外貌、神态、习惯等内容说起。
生:闰土是一个在海边种地的人。
师:一句,还有没有?
生:和以前比起来,他的身材加了一倍。
师:一个中年人。
生:闰土是一个拿着烟管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将长烟管靠在桌旁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双手开裂而且又粗又笨的人。
生:他是一个脸上刻着许多皱纹的人。
师:把皱纹写出来了。
生:他是一个木偶人。
师:他像一个木偶人,但他不是一个木偶人。
生:他是一个眼睛肿得通红的人。
师:对!
生:他是一个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的人。
生:他仿佛是石像一般。
师:他仿佛石像一般的人。
生: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
师:你点出了他的身份———是一个农民。
生:他是一个脸上刻着许多皱纹的农民。
生:他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农民。
师:对,就是这么简单,首先从他的外貌形态来认识他,他喜欢吸烟,就和前面的拿着钢叉的'小英雄形象对比啦,对不对,他脸上有皱纹,就和原来的紫色的圆脸对比啦,他穿的极薄的棉衣,和原来他的衣服对比啦。这是评说的是第一步,就是从外貌神态来认识他。好,第二步,从他的变化、经历、命运来说一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开始了。
生:他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衰老贫穷的穷苦农民。
生:他是一个正在受苦受难的人。
师:他是一个苦海无边的人。从变化来说呢?
生:他是一个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像上的人。
师:对,他要那些东西。———你也试一试吧?
生:他是一个。
师:想好再说。
生:他是六个孩子的爸爸。
师:她说他是六个孩子的爸爸。也可以呀,说明了身份嘛。你说。
生:他是一个沉默寡言、迟钝麻木的受压迫的农民。
师:对,说得好。你说。
生:他是一个勤劳的人。
师:命运的变化呢?
生:他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衰弱的人。
师:对,被生活折磨得衰弱,四十岁脸上就有很深的皱纹。
生:由活泼到麻木的人。
生:他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
师:对,善良可以从他带干青豆看出来。现在我们进行到第二个层次了。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三步,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呢?———点出人物形象的含义,他的代表性,他的典型意义。
生:作者以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的生活,就是说兵、匪、官、绅的压迫,以及他们生活所遇到的困难或者一些事情,都通过他一个人来表现。
师:对,他是一个形象,是千万个闰土的缩影。是那个时代的人。还有三位同学举手。
生:作者塑造闰土这个形象,来反映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就是以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来作为广大受压迫劳动人民的代表。
师:他点出了他的角度,作者写闰土这个人物,是从农村的角度,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农民日益走向破产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生:我觉得是由闰土来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引起人民对农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起了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师:说得好,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篇小说就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那个时候的苦难。还有没有说的?你们看,我们认识人物,又学习到了一种方法,叫做分层次表述。(板书:分层次表述)。
师:好啦,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课,通过《故乡》的学读,学习了小说阅读的一种三步法:了解内容,进行总分式概括;妙点揣摩,进行多角度评析;评说人物,进行分层次表述。同学们活动得比较好,当你们还要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我们的这一节课已经结束了。谢谢各位同学,下课!
生:老师再见。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1.学生能清晰地识别全套人民币,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培养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一、反馈导入
生:买菜要用到钱。
生:乘车需要钱。
生:交学费要用钱。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钱,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生:(齐)人民币。
师:对,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1.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师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
师:那你们更细致地观察过这些钱吗?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放大的这几张人民币的正反面,仔细观察一会儿,互相说说你在人民币上都看到了什么?(屏幕展示,生相互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你在人民币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人民币上有国徽。
师:每一张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它代表了我们祖国的尊严!
生:我看见人民币上有“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
师: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币印制和发行的地方。
生:人民币上有人民大会堂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几张人民币的背面分别是哪里吗?老师带你们去浏览一番,好吗?
感叹,祖国的山河多壮美啊!我们可以通过人民币来了解祖国美丽的山河!)
生:人民币上有数字。
师:人民币上有不同的阿拉伯数字,这些不同的数字就是人民币不同的钱数,也就是人民币不同的面值。
生:人民币上还有鲜花。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张人民币上的鲜花图案,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花吗?老师带你们去观赏一下这些迷人的鲜花。
(屏幕出示:10元上的花是醉人的牡丹,20元上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50元上的是多姿多彩的菊花,100元上的是绚丽的紫荆花。老师仿佛闻到了扑鼻而来的花香,美丽的鲜花让人民币看起来更漂亮。)
生:人民币上还有毛主席头像。
师:每张人民币上都有毛主席的头像。毛主席曾经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席。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生:我还在毛主席头像的下面看见了毛主席出生的时间和逝世的时间。
师:我们知道这位伟大的领袖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还有其他的发现吗?(没有人举手。)下面老师想给大家补充一下。
师:人民币正面的右下角是盲点,盲人通过触摸盲点,就可以知道是多少钱了。人民币背面右上角,分别用汉语拼音和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的意思。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这么细致的观察,现在你能很快地识别它们吗?(生快速识别。)
师:谁能说说你是用了什么方法一眼就识别出它的面值?
生:我用看数字的方法识别人民币。
生:我用颜色来识别。
生:我看人民币上的图案来识别。(师板书:数颜色图案)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第五套人民币中大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了新朋友,还有几位老朋友。(师出示第四套的1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这些钱是第四套人民币中的10元、50元、100元,现在仍然通用。
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钱上的数、图案或是颜色来认识不同的人民币。
2.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从1号学具袋里拿出所有不同的小面值人民币,互相说一说,认一认。遇到不认识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周围的同学,然后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师:大家都认识这些人民币了吗?老师要让大家认一认。(师快速出示人民币。)
师:(出示一张破损的人民币)这张人民币怎么了?破损的人民币不美观,同学们要爱护人民币,因为爱护人民币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师:这些人民币大家都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对人民币的了解,把这些人民币有规律地分分类,老师请同桌之间合作摆一摆吧!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并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摆?
1组:我们是按单位分的。把几元几元的放在一起,几角几角的放在一起,几分几分的放在一起。
2组:我们分成硬币和纸币。
3组:把数字是1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2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5的放在一起。
4组:我们按颜色来分的。
二、人民币的互换
1.情境引出新知。
师:大家对人民币都熟悉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件出示:同学们,无人售票公共汽车的票价是1元,我只有一张2元,谁能帮帮我?)
生:把两元钱换成2张1元的。
2.进行角与角、元与角的互换。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整钱来换零钱,老师这有1个2角,能换几个1角?
生:1个2角能换2个1角。
师:我拿1个5角能换几个1角?
生:1个5角能换5个1角。
师:1元呢?1元可以换几个1角,谁知道?(指名回答。)
生:1元能换10个1角。
3.练习。
师:老师这有几道练习题,看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钱换成零钱?
(1)1张1元能换()个2角。
生:1张1元能换5个2角。
师:大家同意吗?你是怎样想的?
生:5个2角是10角,10角就是1元。
(2)1张1元能换( )个5角。
生:1张1元能换2个5角。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个5角是10角,就是1元。
(3)1张5角能换( )张1角和( )张2角。
(师巡视,生活动。)
三、综合运用
师:同学们了解了人民币之间的一些简单的互换。这些知识在你买东西的时候就能用得上了。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小商场。(课件出示商场。)
1.小商场里有什么商品?它们分别是多少钱?
生:气球1角钱,铅笔2角钱,橡皮5角钱,笔记本1元钱。
2.如果你有1元钱,让你买你喜欢的商品,你最多买几个?
生:买气球可以买10个,因为1元里有10个1角。
生:铅笔可以买5枝,因为1元里有5个2角。
生:橡皮可以买2块,因为1元里有2个5角。
生:可以买1个笔记本。
3.如果你有1元钱,把它都花光,买不同的商品,你怎么买?
生:5个气球,1块橡皮。
生:3枝铅笔,4个气球。
……
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渗透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重视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之上,即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人民币,并适当地进行爱护人民币,做事有条理等德育渗透,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认识大面额人民币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细致观察人民币上有什么,呈现出生活中不留意的,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归纳一些方法来认识不熟悉的人民币,丰富多种识别方法。
在认识小面额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性,根据捕捉到的规律性的东西,以便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他面值的人民币。
认识了人民币,接下来就是如何应用人民币。在本节课中,让孩子了解人民币一些简单的互换,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将数学知识包装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充分体现了用数学的思想。
模拟购物这一环节,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小课堂”中体验大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
总评:
一、关注知识储备——铺设台阶,拾级而上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如铺设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
在认识人民币阶段的设计初步完成了教者的设计意图:
1.先出示几张孩子熟悉的人民币。
2.充分观察。
3.总结识别方法。
4.用喜欢的方法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二、关注思维发展——合作求异,独巨匠心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者设计了多种开放式的活动。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培养了孩子思维的活跃性和跳跃性。
三、关注知识运用——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让孩子了解人民币一些简单的互换,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生活情境,让孩子感觉到人民币之间的一些互换是用来服务于生活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生生互动,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人民币间的一些互换,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的演示,通过看、想、拿、换、说、用等手段,让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掌握了一些互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迁移规律,设计购物练习使学生乐学、爱学。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
生:我知道有三顾茅庐。
师:你真了不起,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说明你很勇敢。生:我知道有诸葛亮草船借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师:我们所熟悉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出自这一回。第四十六回,谁来读读。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草船借箭就出自这一回。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么,每一回的题目,就告诉了我们这一回要写的主要内容,这是这类章回小说的一个特点,我们知道了这个特点,便于我们快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
随文识写会题意。
师:知道什么是茅庐吗生:茅庐的意思就是茅草房。
师:用茅草盖的房子就是茅庐,这里的茅庐可不是修建在一般的房子,那它修建在什么地方呢?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边听一边想象。
就是这个美不胜收的地方隐居着旷世奇才诸葛亮,才引得刘备三顾茅庐。(板书三顾),说顾是一个生字,顾左右结构,是左右同宽的字,这里的竖提和右边的页的一撇注意穿插,这样的字才紧凑美观。
师:顾在字典里有三个意思(课件出示)这里的顾的意思在这里应选择哪一个解释?
生:第三个选择拜访。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个顾也写一下(学生写字姿势提醒)生写字。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生:意思是拜访茅草房子。
生: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这次说清楚了,我们现在用三顾茅庐这个词是指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这三还是指三次吗?生:不是,很多次。
师: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默读课文知层次。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于故事类的文章,你对故事中的什么最感兴趣?
生:我对情节最感兴趣。
师:所谓故事的情节就是围绕着人物故事发展的过程,包括了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看课文哪里是起因、哪里是经过、哪里是结果生默读,找。
师: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的是故事的起因呢,女孩你说生:第一自然段。
师:你的眼睛真亮,故事的起因写得很明了,捧起书,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大家看看是不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二三四自然段写的是故事的经过。同学们看,这样我们就把课文很明显地分成这样三部分。
圈圈画画理脉络。
师:一个故事吸引人,往往在于故事的经过一波三折,像这样先写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这样的故事,按照叙述方法的不同,又被分为这样三种情况,读一读。
师:同桌两个相互地说一说,看你们两个找的一样吗?生同桌交流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师:你跑得太快了,一下子就跑到了隆中,看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清清楚楚告诉了我们。
生:我找的是上路,然后是来到隆中,然后是半里多路,草堂前,最后到了草堂。
师:我们抓住了这些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我们就理清了故事的脉搏,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是这样按地点转换来讲的。如关羽辞别曹操后,首先来到„„(出示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中表示地点的词,引读。)。
随文识字知人物。
师:除了对情节感兴趣,还对什么感兴趣?生:我还对人物感兴趣。
师:他还关注了故事中的人物(板书人物)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人物都有谁?
生:诸葛亮、刘备(师板书)。
生:换偏旁,把渴换成草字头。生:我也是用换偏旁,喝水的喝换成草字头。
师:老师的方法是:有口就想喝,有水就不渴,头上有草就读葛,记住这个葛,你能赛诸葛。生读,生练写。
师:课后田字格里有这些生字,你认为自己写得比较满意的字,自己画个五角星,和例字对比一下。
师:放下笔,在三国演义当中一共描写了一千一百九十一个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下节课我们就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再来细细感悟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人物。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一
师:话说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烽火四起,百姓苦不堪言。隆中有一奇人,熟知天下兴亡之道,能解群雄纷争之势。自称“卧龙”,世人皆言得之可安天下。刘备听闻,诚心请之,一请不得,二请不见,方有今日之刘玄德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的三十七回,那么你了解《三国演义》吗?(指名回答)。
师:真是一群小小三国星,可吉老师还是想考考你们。(平板推送题目)。
师:厉害,厉害!老师服了。咱们接着回到课文。师:这第三次,他请到诸葛亮了吗?生:请到了。
师:是刘备的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生:诚心诚意。
师:咱们一起来看看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前发生了什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师:张飞,你为什么会如此不耐烦,烦躁呢?(指名回答)生:我和哥哥已经两次请他,他却避而不见他是个什么身份,倒不如直接捆来。
师:请你来当一回猛张飞呢读一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觉得该怎么读?试试看?你为什么要大声地读张飞的话?生:课文里有个嚷字。
师:是啊!声音大得都喊起来了,就是嚷。要知道,张飞可是一员猛将。谁来当当猛张飞?
师评促:有一点猛。能更猛一些吗?
师:老师也给大家请来一位猛张飞,一起来听一听。师:让我们一起来,加点动作会更有猛劲哦!
师:孩子们,你们对猛张飞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吗?咱们来投票表态。师:你们为什么都不赞同张飞。生:张飞说要用绳把诸葛亮捆来。师:“捆”绳子捆绑的都是些什么人?生:。。。。。。。
师:由此看来,张飞对诸葛亮一点都不尊重。
师:你知道刘备和张飞的关系吗?生: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
师:是啊!《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情节就是——桃园三结义(出示图),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成三兄弟,感情比亲兄弟还要亲。他竟因为这个还未见过面的诸葛亮而斥责张飞,由此看出他对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师:老师找找生气的小刘备在哪里?哦,小刘备,老师看见你瞪了一眼张飞,生气地说——生读刘备的话。
师评促:老师听出你有一点生气,有没有更生气的刘备?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过过瘾,男生当猛张飞,女生做生气的刘备,请大家起立,不要忘了加上表情和动作哦!生表演。
师:嗯,从刘备们的语言中,老师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语言)。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也感受到刘备对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平板推送片段,学生圈画并提交)预设2:
生答: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前行。
师:你知道半里是多远吗?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250米,半里多就有两三百米远。隔了那么远,刘备怎么就下马步行了呢?生:怕打扰诸葛亮;尊重诸葛亮。(如果他骑着马大摇大摆地到诸葛亮面前,就会显得不尊重。)。
师评: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刘备;你真是一个心思缜密的刘备。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半里下马步行,诸葛亮也不会看到,而恰恰是他这样的举动,让我们又一次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预设3:
生答: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他的诚心诚意?生:轻轻敲门。
师:他轻轻敲门,生怕打扰了诸葛亮休息。也让我们看出了他的诚心诚意。
生:小刘备们,让我们也轻轻地读好这句话,可不能打扰诸葛亮休息哦!预设4: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老师想请教你,刘备为什么要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而不进去呢?生:怕他们又一次鲁莽地打扰到诸葛亮。
师:于是,他自己轻轻地走进去(老师做动作),怎么样地等候?生:恭恭敬敬地。
师:谁来用动作告诉我们什么是恭恭敬敬地等候?生做动作,师生共评判。
师:“恭”可是个有故事的字,咱来看看它的前世今生。(ppt出示)师:恭,肃也。从心从共,本意为对神龙的敬奉,后指态度肃敬。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写好这个字呢?咱们一起来观察观察它。生:撇捺舒展......师:吉老师带给大家一个口诀,咱们来读一读。师:伸出你的小手咱一起跟着视频书空。(生写)(评价)。
师:刘备就这样肃然恭敬的等候着。他是哪里等候?生:在台阶下等候。
师:要知道,古时候,阶下等候是晚辈尊敬长辈才有的一个礼仪。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我们再一次看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预设5:
师:他恭恭敬敬地等了多久?生:半晌工夫加一个时辰。
师:半晌用我们的大白话说就是半天,大概4个小时一个时辰就是2个小时,这样算起来,刘备最起码恭恭敬敬地等了6个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生回答)。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东汉末年,看看刘备等候诸葛亮的情景。播放视频。(平板推送视频)预设6:
生答: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师:老师采访一下小刘备,你刚刚还那么有耐心地等,怎么现在那么着急要快步走进草堂?
生:急切地渴求见到诸葛亮;不想让诸葛亮等太久。
师:是啊,他恭敬耐心地等候就是为了见到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醒来,当然是快步进堂。让我们急切地读一下这句话。
师小结:同学们,看,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进堂都是刘备的——动作,由他的一连串动作,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诚心诚意。让我们再在朗读中来重温他的诚心。
师: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因此留下一段佳话。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吧。齐读师:总结写法: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
师:刘备如此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见面以后的诸葛亮向刘备展示了怎样的才华?又是什么样的水土养育了这样一个奇人,欲知详情,请听下回讲解。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二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1课时。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登鹳雀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教学后记:
资料提供者:雨诺。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三
长嗟悼,万古悲流!千里江山无限恨,三秦五岳憾高秋,怎点那、蒲州渡里忧?横断长河,紫台朔漠,凤阙夜长休!
回首是,鹳雀楼头,玉彻雕鞍挥眼处,总总是风尘烟就,奈何叹、佳人风满袖。月缺飞花,章台粉泪,汉唐也东流!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前交流:
1、老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见过面吗?(学生:没有)。
老师:自我介绍。初次见面,要是以后同学们在街上碰到我,你们能认出我吗?为什么?
老师:为了避免大家忘记我,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含情脉脉地看我一分钟。(师从正面、侧面、反面各转一圈)。
老师:现在不会认错了吧?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老师,现在让我也来认识认识你们吧!(生自我介绍)。
2、同学们喜欢爬山吗?你爬过哪一些山?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3、(课件出示描写山的词语)现在我们来一个记忆力大考验,老师这里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最多的词?(请学学生朗读、齐读一遍)。
4、交流学生记词情况。
一、情景引导新课。
1、你对庐山有哪一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4、理解题目的意思:
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老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请学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二、感悟理解。
学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老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读古诗,请同学们用你平时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老师: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老师:(出示岭峰的图片)岭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
(学生:作者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老师:你能想象一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庐山怎么样的景色(师创设情境)。
(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老师:怎么样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练读(请学学生朗读前两句诗)。
老师:为什么看到的庐山的景色不一样?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
学生: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示诗的后两句,请学学生朗读。在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是哪一个字?(缘)。
指导书写,理解“缘、不识”的意思。(因为)。
谁读懂了这两个句子诗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关联词吗?
(学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老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学生: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老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五
课堂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老师在黑板上提前板书好古诗《登鹳雀楼》,诗句写在黑板的下方,学生可以够得着的地方。)。
生:一条黄色的河,那叫黄河。
生:一轮红红的太阳。
师:是红色的吗?再看看。
生:白色的,是夕阳,所以是白色的。
生:我还看到了远处的山。
生:我看到了帆船,船上有人。
师:观察真仔细。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看到了一座楼,第一层里有两个人。
师:你真棒。你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
生:鹳雀楼。
师:大家一起说说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鹳——雀——楼;
师:知道鹳雀楼在哪儿吗?
生:知道,在这些石头上面。(众大笑)。
师:是啊,鹳雀楼是建造在黄河岸边的山上,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山西省,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生急着举手)。
生:还有河南的岳阳楼。
师:(微笑着)孩子,你是河南人吗?
生:不是啊。
师:那你可不能把湖南的岳阳楼搬到河南去。(众笑)。
师:除了图画之外,你还发现了诗以外的文字吗?
生:我发现了,在课本的.角落里写了“作者王之涣”。
师:这个小朋友好细心啊。你们发现了吗?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王——之——涣。
师: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其中有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登——鹳雀楼。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首古诗,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师:观察课后的生字表,把这些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再读几遍。
(学生拿出铅笔边圈生字,边反复读生字。)。
师:我请圈得仔细,读的认真的小朋友到黑板上把这些生字圈出来。
(指名一学生上台用红色的粉笔将生字圈出来。)。
师:我们一起大声读读这些生字吧。
(老师指着黑板上圈出的红色的生字,学生一起大声读生字。)。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六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81~82页。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
生:见过。
师:你在海边捡过贝壳吗?
生:捡过。
师:科技小组的同学正在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王丁拾了3只,李飞拾了6只……
师:谁还有补充?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倍’
1.建立‘倍’的含义
生:王丁拾了3只,李飞拾了6只。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他们两个拾贝壳的情况第一行摆王丁拾的,第二行摆李飞拾的。
(生动手摆,师同时板摆。)
师:(指着黑板)仔细观察比较一下,他们两个拾贝壳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生:王丁比李飞少拾3个。
生:李飞比王丁多拾3个。
生:王丁拾了3只,李飞拾了2个3只。
师:也就是李飞拾的贝壳数里有两个王丁那么多,那你能根据刚才摆的',想个办法,让大家清楚地看出李飞拾的只数是两个王丁那么多。
(生动手摆,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生上台。)
生:移一移。
师:为什么3个一份3个一份的分?
生:王丁拾了3个。
生:圈一圈。
生:分一分。
师:好了,同学们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表示方法,虽方法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电脑出示三种方法。)
师:指说,王丁拾了3只,李飞拾的只数里有这样的2份,也就是6里面有2个3,我们还可以说6是3的2倍。
板书: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问:这个字你认识吗?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和它交朋友,板书课题:和倍交朋友。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见过面吗?
生:没有。
师:初次见面,要是以后同学们在街上碰到能认出我吗??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和我班××很像。
师:是吗?一定请这位同学上来看看。
(请学生上台)。
师:嗯,是有点像,不过老师没他这么帅,(众笑)为了避免大家忘记我,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含情脉脉地看我1分钟。
(师正面、侧面、反面,各转一回,走模特步,众笑)。
师:现在不会认错了吧。下面我们先来个游戏,猜猜看这是什么?
(课件出示从上往下看茶壶的图片)。
生:小鸟的头。
生:指南针。
师:想象力真丰富,我们再看下面的。这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从侧面看茶壶的图片)。
生:钥匙孔、闹钟、鸟蛋。
师:很好,再看下面一个,这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从正面看茶壶的图片)。
生(齐):茶壶。
师:现在谁知道前面两个是什么(一齐出示三张图片)。
生:(恍然大悟)也是茶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一个是从上往下看到的,第二个是侧面的茶壶,最后是正面看到的。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惯有的角度去看一个东西,如果换一个角度会看到的样子往往不同。
二、情境导入。
师:真聪明,同学们这么善于思考,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庐山玩一玩,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
(课件出示精美的庐山风光图片)。
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课件出示古诗)。
三、初读。
师:哦!原来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生读,师指名读一齐读。
师:多好的一首诗啊,谁能把它背下来?
生自由朗读背诵,师指名背。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实录篇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总结: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13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