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15个生字。
2、了解贝尔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处理:
本文课文中涉及到很多术语,学生理解有困难。采用略读的形式,只要求学生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并积累文中的一些词汇。
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课文的内容。
2、收集现代电话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话到底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读一读《电话的发明》这篇文章。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办法认识生字。
2、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认字表生字互相检查并组词
3、默读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4、交流关于贝尔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引导讨论
1、理请层次
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贝尔发明电话的原因?(第二自然段)
哪个自然段写的是遭遇失败?(第四自然段)
哪几个自然段发明成功?(5--8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
贝尔是怎么想到要发明电话的?你觉得贝尔是个什么样的人?
3、读第四自然段
“沃特森苦笑不得,他们的实验又失败了。”这个“又”字说明了什么?
4、读5--8自然段
理解“欣喜若狂”
5、讨论:电话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二、、指导写字
文章来源莲
[《电话的发明》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不锈钢的发明经过,虽然初衷与结果不相吻合,但这项“歪打正着”的发明,意义却十分重大。
学情分析
学生对科学存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理解和朗读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崇敬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和复述不锈钢发明的过程。
2、感悟作者表达准确、语言简洁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导入新课
(1)可以从资料入手,请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不锈钢的资料。
(2)初读课文
一是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强调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二是请学生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用笔划出来,读一读。
三是说说不锈钢的发明过程。
(3)深入精读
了解不锈钢的特点、主要成分及用途。
了解不锈钢的发明过程。
理解“歪打正着”的意思。
回归全文。
可以引导学生小结,说说从不锈钢的发明过程中想到里什么。
板书设计:
防腐耐高温
不锈钢的发明发明过程
歪打正着的世界发明
第二课时
一、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三言两语即可。
二、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要注意把写字指导到位。
“治”引导学生与“冶”区别、“诺”的读音要准确。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方面的作用。
3、除了课后出示的两个句子外,还可以引导体会其他句子。
布诺雷本来是研制枪膛用钢,结果研制出了不生锈的钢,所以,人们戏称不锈钢是布诺雷“歪打正着”的一项发明。
三、语文实践
阅读发明家的故事。
四、作业
板书设计:
防腐耐高温
不锈钢的发明世界发明
发明经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不锈钢的发明》相关资料
不锈钢(stainlesssteel)是不锈耐酸钢的简称,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或具有不锈性的钢种称为不锈钢;而将耐化学腐蚀介质(酸、碱、盐等化学浸蚀)腐蚀的钢种称为耐酸钢。由于两者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而使他们的耐蚀性不同,普通不锈钢一般不耐化学介质腐蚀,而耐酸钢则一般均具有不锈性。
历史起源
不锈钢的发明和使用,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科学家亨利·布雷尔利受英国政府军部兵工厂委托,研究武器的改进工作。那时,士兵用的步枪枪膛极易磨损,布雷尔利想发明一种不易磨损的合金钢。布雷尔利发明的不锈钢于19取得英国专利权并开始大量生产,至此,从垃圾堆中偶然发现的不锈钢便风靡全球,亨利·布雷尔利也被誉为“不锈钢之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在战场上的枪支,总是因枪膛磨损不能使用而运回后方。军工生产部门命令研制高强度耐磨合金钢的布雷尔利,专门研究解决枪膛的磨损问题。布雷尔利和其助手搜集了国内外生产的各种型号的钢材,各种不同性质的合金钢,在各种不同性质的机械上进行性能实验,然后选择出较为适用的钢材制成枪枝。一天,他们实验了一种含大量铬的国产合金钢,经耐磨实验后,查明这种合金并不耐磨,说明这不能制造枪支,于是,他们记录下实验结果,往墙角一扔了事。几个月后的一天,一位助手拿着一块锃光瓦亮的钢材兴冲冲跑来对布雷尔利说:“先生,这是我在清理仓库时发现的毛拉先生送来的合金钢,您是否实验一下,看它到底有什么特殊作用!”“好!”布雷尔利看着光亮耀眼的钢材,高兴地说。实验结果证明:它是一块不怕酸、碱、盐的不锈钢。这种不锈钢是德国的毛拉在19发明的,然而,毛拉却并不知道这种不锈钢有什么用途。
布雷尔利心里盘算道:“这种不耐磨却耐腐蚀的钢材,不能制枪枝,是否可以做餐具呢?”他说干就干,动手制作了不锈钢的水果刀、叉、勺、果盘及折叠刀等。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三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有意识地积累好词佳句和精彩语段。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规范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规范化对于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认识分号的对于理解文章要点的作用。
4.激发学生不时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规范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规范化对于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效果师:课前我们预习了好几遍课文了,让我看看谁预习得最认真,效果最好。
1.指名分段读文,正音纠错。(师生评议)
2.交流预习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精彩语段,并简述积累的理由。
3.交流学习课后生字时找到的形近字,同音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创设情境,激发读文兴趣
(板书:发明)师:你知道古往今来,人类有哪些发明?(生自由说)
(补充板书:他发明了什么)齐读课题
师:本文中的他是指谁?(惠特尼)
他发明了什么东西?(不是一件东西,而是一种方法)
不是东西,那看不见、摸不着,还算是发明吗?(生自由说)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划出句中关联词
(不只……还……)
师:从这个关联词,你读懂了什么?(发明,可以是物品,也可以发明无形的“方法”。)
正是这样,作者才感叹惠特尼的发明很——(生:奇妙)
再读最后一段,强化认识:发明发明不只表示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示在科学的“方法”上。
3.除了这段话,文章哪些局部也都在赞扬这个发明的奇妙?(第10-11段)
4.师:除了赞扬发明的奇妙之处,文章还写了什么?请你列出本文的提纲。(带着问题,自由默读课文,编写提纲)
5.汇报提纲,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下节课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长听。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概括)这节课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一)略读第一局部
1.齐读第一段
师:什么东西如此神奇,被发明了出来却又看不见摸不着?话还得从二百年前说起。
2.第二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
(二)细读第二局部
1.师引读第3段:18世纪以前……装置。
师: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它制造工艺复杂?(指名生汇报)
勾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它的复杂。(指名读—齐读—赛读)
2.自读4、5自然段
师:除了毛瑟枪制造工艺复杂外,接受任务前的惠特尼还面临了哪些困难?(生汇报,师归纳板书:数量大、时间紧、需要许多铁匠、人们不信任)
3.小组活动,扮演惠特尼向学生介绍自身的.想法和做法。
师:面对这样多的困难,他是怎样做的呢?哪些段落描写了惠特尼的做法?(生汇报:6-8段)
自读6-8段,读后分小组活动:和同学们分角色扮演当时的情景。
4.指名生汇报读第8自然段,师归纳板书:三简便:制造、组装、维修。
5.再读第8段,观察分号,体会分号的使用对掌握要点的协助。
6.师:惠特尼展示了这种方法以后结果如何?(齐读第9段)
小结:
当你不被理解和信任时,不要紧,坚持自身的,只要拿出行动来证明——自身能行!
(三)学习第三局部
1.师引读第10段:“你知道……也没发明。”那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他发明的是一种方法:规范化。师板书:规范化)
2.师:规范化究竟是什么呢?(指名汇报:10、11自然段)生齐读10自然段后半局部和11自然段,加强对规范化的了解。
3.实物举例,深入浅出,使学生真正理解规范化的含义
师出示五瓶相同品牌和规格的矿泉水:用同一规格批量化生产瓶子和盖子,(拧开瓶盖,互相交换)它们之间可以任意搭配,不用担心弄丢了盖子就找不到可以相配的了。
小结:这就是惠特尼的规范化带来的深远的影响和无穷的便当。
三.拓展延伸
师: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运用规范化方法给人们带来便当的?(生自由说)
如:笔芯、灯泡、碗筷……
总结:
所以说,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啊!它启发我们——(生:发明发明不只表示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示在科学的“方法”上。)
板书设计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四
知识与技能
1、能读懂口语交际题目,明确要求。
2、能根据要求进行口语交际。
3、表达流利、有条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挖掘生活素材,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动口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拓展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学生热爱科学、观察生活、探索发明、团结协作的观念和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能按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突破方法:认真读题目,弄清要求,然后充分挖掘资源,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突破。
难点:表达流利、有条理,把发明的过程说清楚。
突破方法:先瘵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思维加工,哪些先说,哪些后说,然后自己对自己进行表达,最后在小组内表达。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二、明确目标
1、学生自由读口语交际题目,明确口语交际目标。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师生共议,归纳
三、材料交流
四、交流过程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将本次口语交际的收获进行整理、记录。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五
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性文章,教学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在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中,我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后的资料和自己在刻下查找的资料,自己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这节课基本上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毛瑟枪制作的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使学习水到渠成。
把课堂归还学生
因为有感于五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过于理性而渐趋沉默。我试着把课堂交给我的学生。
一开始,我在课堂上把课文《他发明了什么》进行拍卖:“谁想来讲一讲这篇课文?”很多学生狐疑地望着我,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沉默,顷刻张凌晗第一个举起了手,林子涵第二个举起了手,“好!第一个抓住机会的是张凌晗。你来讲《他发明了什么》,林子涵你来讲《寓言两则》。”望着他们两个有些激动又自豪的小脸,我心里也心潮澎湃。
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下午第二节课的铃声打响了,“张老师”站到了讲台上,有几分稚嫩有几分紧张有几分自豪有几分激动,开始了她的课前谈话:“同学们,首先说点题外话,(有点玄)我非常感谢那些帮助我的同学。为了帮助我讲这节课,很多同学都给了我帮助,(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了)有的同学预祝我成功,有的同学主动借给我资料。我非常感谢大家……”可爱的“老师”竟然无语凝噎,摘下眼镜擦了擦眼睛,教室里就响起了掌声。
不知不觉中,一阵清脆悦耳的下课铃声打响了,大家都有点意犹未尽。课间休息中,很多学生都围住我,要求报名讲下一篇课文。最幸福的是张凌晗,她张开双臂,仿佛要拥抱这美好的世界,“噢——”她微笑着像个天使:“我又一次感觉世界上的一切是那么美好!”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六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社会需求、生活需求和个人希望是推动创造发明的基本动力。
2、通过对?“希望孕育其中”、“缩小为我所有”、“模仿也可发明”三大创造技法的认识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
3、指导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小发明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的兴趣。
4、通过实例分析,设计或改进一种物品,指导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体验创造发明的快乐和意义。
5、根据实际需要,尝试指导学生运用一种创造发明技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小发明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发明技法的能力。
6、在小发明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明习惯,遇事会动脑、善思考,做一个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人。
教学准备
1、课前制作在教材设计中涉及的各种表格和多媒体课件。
2、“希望孕育其中”单元必备学具:各种笔、各种课桌多媒体课件。选用教具:“童装的发展”或“椅子的`变革”方面的图片及影像资料。
3、“缩小为我所有”单元必备学具:剪刀、胶水、折叠杯制作图。选用教具:相关图片、折叠杯范例、多功能螺丝刀、组合工具、保温杯、折伞、卷尺等等。
4、“模仿也可发明”单元必备学具:每个学生一张32开纸或纸飞机制作图。选用教具:《飞行器的变迁》录像资料。
5、其他小发明技法的影像资料。
活动重难点:
1、分析几件根据人们生活需要而改进的日用品。
2、设计或改进生活用品。
一、活动引入
二、活动过程:“希望孕育其中”
1、研究根据社会需要设计的几件产品。
(1)双肩书包。
讨论、比较“单肩书包”与“双肩书包”的优缺点。
小结归纳: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双肩包是为了保证青少年骨骼的正常发育而设计、推广使用的,从而认识社会需求是创造发明的基本动力。
(2)现代旅行包
放映“拉杆旅行箱”和“带轮旅行箱”投影片。
组织谈论:旅行箱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设计依据是什么?
小结归纳:由于人们生活不断改善,旅游者日益增多,人们都希望旅行箱轻巧、方便、美观,于是拉杆旅行箱、带轮旅行箱等应运而生。
(3)常见的相册。
出示插袋相册和粘胶相册,提出设问:“这两种相册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归纳;插袋相册插入、取出都很方便;粘胶相册有利于组合不同尺寸的照片。这两种相册都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计生产的。
(4)电子灭蚊拍
出示电子灭蚊拍实物并提出设问:“你用过电子灭蚊拍吗?指导它为什么受消费者的欢迎?”
小结归纳:电子灭蚊拍使用方便,灭蚊效果好,不会污染墙壁等。它符合生活需要,所以受到欢迎。
总结:以上几个实例都说明社会需求是生产和推动创造发明的基本动力。抓住生产、生活中的某一需要,下决心进行分析研究,就会提出创造发明的课题。
2、设计“防风衣架”
师:晾衣架是常见的生活用品。一般的晾衣架很容易被风吹掉。请你们设计一个“防风衣架”。可在普通晾衣架的基础上改进。
结构越简单越好,材料要易得,使用要方便。
“缩小为我所用”
(1)读一读,说一说:缩小省略法含义。
(2)做一做、试一试:我们利用缩小省略法来做一个玩具――折叠杯的改进。
(4)归纳小结:缩小省略法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技法。
(5)课后自主活动: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还可以缩小或增减功能,并记录下来;
在杂志、报纸、网络上收集用缩小省略法发明的新产品资料,照例子填表。
“模仿也可发明”
1、师:模仿联想也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一条有效地途径。我们不仅可以向生物模仿,还可以向其他物体或现象模仿。
2、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观看教材,让学生认识模仿发明法。
3、指导学生完成纸飞机的制作、试飞,在做做玩玩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模仿发明法的奥妙。
综合实践
设计制作综合实践课程
理论预设课教学设计
菜园镇同庄学校
李海青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与情感的提升。可见,语文教学应充分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由课题点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抛出心中所疑:锯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从而走进文本,以一个大的问题统领文本,让学生在读书解疑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这样,文本的学习就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良好的平台。问题源于文本,并将在文本中寻求到答案。文本距离学生不再遥远、陌生。
其次,在理解文本内涵时,是最能展示学生阅读个性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摆脱一切思想的束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理解,大胆质疑,提出个人的思考与看法,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拨、归纳、总结。针对聋生语言积累少、对词句感知不敏感的现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多次关注了文本句子的学习。打乱文本原有的顺序,挖掘句子所潜在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感受、去领会鲁班在发明锯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观察、思考、尝试,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文本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在无形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再者,拓展教学已成为时下阅读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能促使学生更深地思考,情感得以升华,想象能力、创新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为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立足文本内容,设计了鲁班自述锯发明过程的语言训练内容,将文本从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一人称,在叙述中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发展了聋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学习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在聋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聋生多接触文本,在与文本的摩擦中,有所启发,有所发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八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位名叫聪聪的小朋友,搞创造发明的事。他在生活中遇到种种麻烦事情以后积极思考,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发明了一种万能胶水,可惜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告诉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从而自觉实践,大胆创新;二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聪聪是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的和他是怎样做的。
教法建议
1.课文的故事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阅读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将课文多读几遍,了解聪聪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和他是怎样做的。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聪聪发明的万能胶水为什么暂时无法使用,他的想法最终能够实现吗?突破理解的难点。
2.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对理解全文至关重要,需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
以上围绕三个句子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谈得合理都应该给予鼓励。
3.朗读时,要注意故事的情节发展和聪聪的心情变化。课文的前半部分,聪聪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麻烦事情并引起他的思考,要读出他担心、好奇、盼望的语气;他决定发明一种万能胶水以及研究、实验的经过,要读出他充满自信的心情;在宣布发明结果而又无法演示时,要读出焦急、生气、无奈但又无比佩服的语气。
4.课后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更多的发明创造的故事或尝试开展某种发明创造活动。
教学设计示例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篇九
《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主要讲了纸的发明和改进过程,以及蔡伦纸得以传承的原因,并且从中感受造纸术对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课前,我考虑再三,为了不让学生觉得说明文枯燥,我收集了多种多样的纸贴在黑板上,并注明每种纸的用处,对此,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认为“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趁热打铁,我用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纸的发展过程,顺势引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让学生明确:“造纸术”就是四大发明之一。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首先,要理清的是文章脉络。我让学生根据课后习题,先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几千年前(造纸术发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后来。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再去找每个时期,人们是怎么记录文字的。这样一一对应起来找到答案后,文章的骨架就特别清晰了,纸的发展及改进过程一目了然。这一过程,我都遵循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接着,我采用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多角度去体会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读罢,学生感受到的其实是一种自豪感,更加赞同:“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样的过程并不是机械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一种引导。
然后,我又让学生化身为纸,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自述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一环节学生也挺感兴趣的,就是偶尔在表达上,人称会混淆,但是提醒过后就好了。通过这一环节的表达练习,课文内容其实就了然于胸了。
最后,带上自豪感,再读课文,文本内容和文字流露的情感就“齐活儿”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979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