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17:30:23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通用14篇)
时间:2023-11-07 17:30:23     小编:文轩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步骤要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教案经验和方法。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一

今天,我读到了第20课――《落日的幻觉》。我感受最深的也是这篇文章,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优雅的美。其实以前我并没有觉得落日很壮观,而且,也并没有注意过落日、夕阳等等。不过,日出倒是见过几次。直到今天读了这篇课文,我才觉得我好像“忽略”了它们。

但可惜的是,如今天空阴霾,怎愿“献丑”?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品读描述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资料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透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述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带给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述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述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述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资料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务必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课后推荐阅读书目:

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四

教材分析。

《落日的幻觉》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课的课文,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全文共七段:第一段从人们喜爱日出而很少观赏、吟咏日落写起,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第二段描写之后,通过第三段过渡,点明种种奇异景象其实源于人的幻觉,引出全文的重点部分4~7段对幻觉产生原因的具体说明。

本文被编进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学生第三单元已经接触过说明文,知悉说明文相关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特征,同时,本单元所选课文均能激发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探究自然的精神。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初中阶段一学年的正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快速接受新知、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理性思维正在成熟,思考问题能逐渐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具理性精神,善于归纳总结。有利于课堂说明文相关知识的学习、自主分析过程的展开和能力的迁移提升。但考虑到本课没有遵循一般的上课规律,跳过第三单元典范说明文的学习,而在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说明文这种文体的情况下,首次学习。既要考虑说明文基本知识在课文讲解过程中的渗透,又要重点突出地指导学生感受说明顺序,领悟本课特色较为鲜明的说明语言。希望能以本课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进一步学习巩固说明文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结构,提炼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2、感知初探本文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探究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知说明文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语言特点,并通过品味,加深对不同风格说明文语言的认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较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内容(因课文涉及学生不熟悉的物理专业知识较多),引导学生理解本课涉及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新知。

课型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课--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在教师渗透说明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希望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合作、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将说明新知的学习深入巩固,并拓展运用。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课,希望能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观察多媒体投影的一幅照片,你发现照片中的落日是什么形状的?

看到这幅图,我想到这样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

今天,我们就进入《落日的幻觉》的学习,一探究竟。(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诗句导入,学生耳熟能详。图片观察,学生产生疑问。自然入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默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提出默读要求),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学生回答,并板书关键信息。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锻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问题设置较简单易操作,旨在面对全体学生,调动全班同学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生默读前,投影提示相关默读指导。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板书整理,为后面说明顺序的讲解做铺垫。

三、听读提炼信息。

1、既然本课围绕落日的幻觉展开说明,那一定为我们列举出了落日的种种幻觉,请同学们合上书本,听老师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并(用你的耳朵或手中的笔)捕捉关键信息:文中作者用哪四个词语概况日落的景象给人的感受?为我们描绘了落日的哪些幻觉?老师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发言:四个词:壮观、绮丽、神秘、迷人。提炼--形态:大、扁;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暗弧、亮弧、紫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深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展开对落日景观的美好想象,直观感受文章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为后面的分析做铺垫。更通过学生听读捕捉,提炼文章关键信息。从听觉上,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使学习方式更多样化。

2、落日的幻觉同学们都一一找出了,这些幻觉背后的原因你读懂了吗?多媒体投影表格,请同学们同桌互助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的现象,完成表格的填写。学生回答时,由于物理知识不易理解,可采取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解释的方式填写现象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后表格的改良,目标更明确地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对应筛选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自主学习时采取同桌互助形式有利于学生智慧的相互启发。个别回答时采取师生合作形式,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疑难点并帮助释疑。

3、通过表格完成,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点明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发现本文的写作顺序从现象到本质,学生会有更直观明显的印象。再适时引出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学生接受自然,理解深刻。

四、赛读领会语言。

引出三人一小组合作讨论(合作要求:分工明确,找一找,品一品,读一读)。

2、学生分析本文生动的语言。

3、学生分析本文平实的语言。

4、提问:在一篇说明文中,更多运用生动的语言好,还是平实的语言好呢?学生回答。

5、教师总结,说明文中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各有千秋,齐读文章7自然段,感受两种说明方式的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希望能切合学生的学习发现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分工明确的探究形式,引导学生对说明文两种语言风格的初步赏析。能通过具体的发现,准确的判断,分析说明文生动的语言和平实的语言。体味两种语言在文中不同的表达效果,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的语言打下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启发学生思维,以尊重学生的发现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表达。

五、悟读体会精神。

教师小结本课所学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其他收获?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同样应追求科学的探究精神。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尝试运用生动说明或平实说明任一种写法,仔细观察日出的景象,写一段说明文字。

【设计意图】就课堂学习重点进行课外可行性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说明方法在练笔中加以尝试。学用结合。

板书设计:

黄天祥。

现象本质。

生动说明平实说明。

教学反思。

从教四年第一次参加的市级赛课终于结束了,回顾此次公开课前后,作为参与者的我获益良多。在各位专家、领导、语文组前辈同仁的点拨下,借这次赛课,我直视了自己语文教学上存在的种种不足,对自己有了较为系统客观的新认识。借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给自己提出几点改进建议:1、应养成阅读经典、学习典范的日常学习习惯,积累属于自己的教学经典案例资源库。借专业杂志和教学专著定期阅读,打下扎实的教师基本功。这点上,要向我区45中宣宜蒙老师多学习。2、应常备属于自己的网上优秀资源库,如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等,借助网络优秀资源的同时,也要慧眼辨材,去糟粕取精华,形成一定的辨识能力,借他人经典为我所用。3、课堂教态上,不应太过随意,不宜出离课堂,貌存神离,时刻记得教师的全情投入,才能唤起学生的激情与学习主动性。始终记得在课堂上,眼里有学生,且,只有学生。4、课堂教学语言不能琐碎,喜欢重复学生答案的毛病必须从常规课堂开始克服!语言的精度审美、流畅凝练能够为一堂课的成功锦上添花。5、课堂语调的平淡无波澜要逐渐克服,课堂语言应生动有魅力,既贴近生活又不至随性,让声音也富含表情。6、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应凸显,教师高妙之处不在简单重复,而在精当点拨,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应建立在教师钻研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之上。教学时,作为教师,心中主线应分明清晰,才能适时引导学生达到浑然天成。这些,是我在这次公开课备课、磨课、上课过程中关乎我自己不足之处最深刻的几点体会。

具体就《落日的幻觉》这节课来说,数次磨课,五易其稿,环节设计比较清晰明了,在上课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较为顺畅。不足处,主要在于自己课堂经验不够老到,许多可以拓展开,再加三言两语,就能让学生领悟到一层新境界的地方,由于课堂应变不及,未能做到。如,解释幻觉成因时说到光的叠合效应时。如,讲到说明文逻辑顺序时。如,引导学生感悟说明文不同语言风格时等等。包括现场课件播放的紧凑,话筒传递的安排等,都显得经验不够。当然,也反映出自己的前期准备还不够周全细致。一次赛课,一次成长,个中欣悦非亲身体悟不能说也。我感谢这次赛课!

汪凤。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五

王悦小组讲《生物入侵者》精彩得已经让我一惊一咋了,今天听了龚芮瑶小组讲《落日的幻觉》,同样让我拍案叫绝。

请看他们小组的讲课流程:

第一部分:

主持人廖思琦、周峰立上场,黑板上板书:幸运53。

这是课堂预热阶段,他宣布本堂课将进行小组抢答赛,他们提了两个有趣的问题:

1、请大家抢背有关落日的诗句。

2、简单谈一谈落日给大家的感觉如何。

昭君点评:巧妙设置了电视节目现场,很真实,很有竞争气息,且一开课就有浓厚的书卷气,文化气,好!

第二部分:

由“基础专家”周虹宇主持。他设计了四个步骤: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日薄西山散射绮丽殷红。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昭君点评:抓基础知识抓得准!

第三部分:

“特级教师”龚芮瑶主持。她带领同学们完成了四项训练: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改第一句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4、改最后一句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昭君点评:教学方法灵活,语言品味点的对比咀嚼很有语文味儿。

第四部分:

“文学家”吴瑞雪老师主持,她也是四个问题:

1、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2、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3、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4、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昭君点评: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对语言的.品味实在细腻。特别是对那个分号的分析,真是绝了!

第五部分:

由“天文学家”黎斯豪主持。他准备了两块小黑板,一块上画着非常标准的落日图,一块上是填空题。他结合这两块小黑板,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

昭君点评:提取关键信息是说明文阅读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是必须的。

第六部分:

主持人周峰立拓展:

1、结合说明文《长河落日圆》的主要段落进行了对比阅读。

2、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昭君点评: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妙不可言!

第七部分:

支持人廖思琦拓展并且总结各小组的得分:

昭君点评:这个收束实在是大出老师意料之外。从说明文中上出了文学味儿,从科学理论中诗意地感知了人生哲理。太了不起了。

最后五分钟全班同学评课:

优点:

1、小组团结,整合了全组力量,各施其职,各有侧重,整体思路流畅,课堂组织形式很创新。

2、知识点设置合理,讲解清楚,落实得非常好。教学内容的定位很准确。

3、过渡自然。七个板块浑然一体又互相呼应。

4、教学方法灵活实用。教学语言干净且富有情感。

缺点:

1、周虹宇在台上还不够从容。

2、延时了五分钟。

昭君总评:对这些孩儿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没有教学参考书,没有教师指导,没有试讲,就能把语文课上得如此扎实新颖活泼。孩儿们真是天才!

向天才的孩儿们致敬。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六

1、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

教学用时:1课时

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幻觉图片”,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文体。

(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事物原理)

(2)中的“事物现象”指的是什么?(落日的幻觉)

2、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选学生代表读,其余同学默读)

3、掌握多音字:薄、殷、落。

4、完成课后表格。

三、合作探究:

1、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找出例句

2、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3、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如:第一节语言的生动、形象)

(1)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

(2)不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从这篇文章能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展示图片,小组交流。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七

在备课的时候,我曾考虑到三点:一要努力引导学生区别记叙文与说明文写作目的之不同,即课文所描写的文字只是为了呈现“落日幻觉”这一现象,而不是为了表达个人欣赏美感,解说其原因才是说明重点。二要引导学生借助填写课后习题一的表格,来理解课文的说明重点在哪里、说明顺序是什么。第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引导学生缩写课文,将描写现象的部分略去,只保留事理部分,尊重说明文体,尊重课文愿意。

今天上午,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初二(3)班的同学对课文理解的速度和深度还不如初二(4)班。原因是(4)班同学见识广于(3)班同学。也就是说,要学好说明文,必须先具备该文涉及领域的基础知识,否则,语文老师就多了一层的麻烦,即在讲解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相关的知识作为背景支撑,协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落日的幻觉》涉及物理的光学知知,倘若学生物理没学好,()将影响到该文学习,夸张地说,可能“不知其所云”,当然更谈不上理清课文的说明条理,也谈不上全面深入读懂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了。这一点,就像《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涉及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物理、化学,初二学生物理刚入门,化学还没学,难怪让学生如若误闯迷宫的感觉。

对我来说,因自然科学关注不多,理科知识显得十分欠缺,所以不能百分百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要,不能不说是一份遗憾。不过,说明文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会其中的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各种知识点:像说明对象、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具体运用。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八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           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     、    、     、     四个方面,说明了               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   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我画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人生的启迪?

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十

一、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不同的密度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测证明太阳并没有真的变大

二、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日落景象。课下自己去观察日出或日落,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

第2段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好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这些描写,像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红、有时会出现晚霞等,我们不少人都有体会,而这些现象则不太容易注意到,要勤于观察才行。

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不同时间里呈现出的特点。注意交代清楚自己的观察点,并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十一

1、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2、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

幻hua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yinyo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i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绚xuan丽:灿烂美丽。

殷yan红:带黑的红色。殷yin勤殷殷yin。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2、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即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所以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明确: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明确: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明确要点:过渡段、承上启下。

6、悟幻觉: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这篇文章对日落产生的自然景象缘于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因的说明,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暗弧、亮弧紫光变扁变大。

落日。

原理: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眼睛叠合折射。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师寄语】 太阳也光顾污秽之地,但并没有因此而被玷污。(第欧根尼)

学习目标:

(1).了解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及其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 3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课前导学:

你知道什么是光的散射、光的折射和眼睛的叠合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吗?

光的散射: 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团块使进入物质的光偏离入射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光,就是散射光。与光的吸收一样,光的散射也会使通过物质的光的强度减弱。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眼睛的叠合效应: 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由人眼叠加而成的.

1. 借助工具书,读准下列加横线的字音.(字词读音小组长检查)

幻觉( ) 吟咏( ) 绮丽( )

殷红( ) 日薄西山 ( ) 气息奄奄( )

3.熟读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内容.

a、本文是什么文体?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4.课文讲了落日时的哪些幻觉?在课文中标出.

课中导学:

1.检查预习.(字词读音小组长检查)

a、 本文是什么文体?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明白落日让人产生了哪些幻觉和产生幻觉的原因

课文描绘了落日的哪些景象?

造成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请在书中划找、标注)

你发现文章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3.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重点段落,分析课文采用的说明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再读4-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揣摩语言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则近义词替换句中带点的词,将换后的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 课文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 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2. 课文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 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 句: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删除法:删除以下这些带点的词语或则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得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旭日.

探究结果: 我们明白了,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 、 。

拓展延伸

2.我的收获:

作业:

本文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读读,谈谈感受。课下观察日出的景色,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对于太阳在日落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收集资料解释 “落日变大”的原因。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十三

《落日的幻觉》是由黄天祥写的一篇说明文。它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幻觉图片”,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文体。

(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事物原理)

(2)中的“事物现象”指的是什么?(落日的幻觉)

2、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选学生代表读,其余同学默读)

3、掌握多音字:薄、殷、落。

4、完成课后表格。

三、合作探究:

1、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找出例句

2、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3、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如:第一节语言的生动、形象)

(1)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

(2)不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从这篇文章能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展示图片,小组交流。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背景衬托(参照物)等原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事理说明文,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我画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板书设计

人生的启迪?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9256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