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表达是人们用语言或文学艺术手段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对所总结的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面对总结的任务时,参考范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一
1教师出示课件:
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对症下药起死回生杏林春满。
师: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成语。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成语。
师: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特点,谁来说说?
生: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
师: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写作中。
2质疑。
师: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扁鹊?(板书:扁鹊)。
生:汇报资料(点名回答)。
师:你们预习得真充分。
师:老师也查找了资料,并且制作了一张扁鹊的名片。(出示课件)。
生:有名的医生。
师:那么有名的老师叫——(生)名师,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叫——(生)名嘴。
师:可有一天,名医扁鹊却捻着胡子摇着头说:“……臣是以无请也。”——是谁,得了什么病,居然让这位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医束手无策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通过学习《扁鹊治病》一文,找找答案。(板书课题:治病)齐读题目!
师:看了题目,你还想问些什么呢?扁鹊给谁治病呢?(板书:蔡桓公)。
师:指导蔡字书写,先写草字头,下面是祭祀的祭,右上角先写横撇,再写捺。(生看着老师板书,伸出右手食指书空)再读课题。
3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师: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老师看看谁能读准下列词语。
出示课件:扁鹊拜见蔡桓公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
(提示睬、敷——书写,骨髓——读音)。
师: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你能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扁鹊多次()蔡桓公,指出他病在何处,蔡桓公不予()。病在肌肤,热水()就能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服几剂()也能治好;一旦深入(),神医也无法()了。
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拜见蔡桓公?都说了些什么?结果怎么样?(用不同的符号标画出来)。
课件出示:扁鹊专用诊笺。
时间:
患者:
病状:
患者表现:
整理人:
蔡桓公。
皮肤。
及时就诊。
1.我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2.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扁鹊。
指名汇报。
师生共同探讨——。
1.皮肤有病——(扁鹊怎么发现的?)站了一会儿(只站了一会儿就能发现病情,说明什么?)——医术高明,不愧名医!
2.想象蔡桓公说话时的神态!
扁鹊走后,他又是怎么想的呢?(点名回答)——说话时的神态、动作会怎样——所以,他才会对左右的人说——读!(体会蔡桓公的性格特点)。
3.小结:扁鹊第一次拜见蔡桓公,很短的时间就发现蔡桓公的皮肤上有病,但是蔡桓公却不以为然。其实,他不知道,正是自己的不以为然却埋下了隐患。
4.扁鹊一共几次见蔡桓公?
请同学细细读文,完成下面的表格。(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蔡桓公的病情和态度都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
扁鹊诊断蔡桓公病症专用便笺。
诊次。
日期
病情变化。
治疗方法。
蔡桓公态度。
第一次。
有一天。
皮肤上有点小病。
热水敷烫。
认为自己没病。
第二次。
过了十来天。
病在皮肉之间。
扎针。
很不高兴,没有理睬。
第三次。
十来天后。
病在肠胃。
服汤药。
非常不高兴。
第四次。
又过了十几天。
病已深入骨髓。
无药可救。
感到奇怪,派人去问。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哪些相同与不同?
相同——。
1.前三次见面,蔡桓公的病还有治。(即有治疗方法)。
2.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都是不高兴、不理睬。(前三次不以为然)。
不同——。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蔡桓公的病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读书中相关语句(扁鹊说的话):
第一次拜见:有一天“皮肤上有点小病”
第二次拜见:过了十来天“发展到皮肉之间”
第三次拜见:十来天后“发展到肠胃里”
师:你们已经学着扁鹊的样子在劝蔡桓公了。
师:那么第四次扁鹊为什么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呢?
生:“深入骨髓”
师:病情由悄然不觉到来势凶猛,治疗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
在皮肤上:热水敷烫。
发展到皮肉之间:扎针。
发展到肠胃:服汤药。
深入骨髓:无药可救。
生:因为蔡桓公不以为然。
师:蔡桓公对待病情的态度具体表现在——。
生:最初认为自己没病。
扁鹊再次拜见时,他很不高兴,没有理睬。
扁鹊第三次拜见时,他非常不高兴。
看见扁鹊远远望见他而跑掉,他感到奇怪,于是派人去问。
生:蔡桓公你应该听取别人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
师:(如果你是蔡桓公身边的大臣,估计蔡桓公就不会这样了。)蔡桓公这样固执己见,扁鹊为什么还要三番五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呢?(如果你就是扁鹊,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劝诫他及时治疗,足可见他医德高尚。(医者父母心)。
小结:当蔡桓公病入膏肓后,他终于相信扁鹊的话了,但是为时已晚。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人(机警之人,懂得自保)。
桓公是一个——讳疾忌医、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
如果有人指出我们身上有小毛病,那该怎么办?(听取家长和老师的劝告,及时改正小毛病……这就叫防微杜渐)。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懂得了小毛病要防微杜渐,及早改正,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2.总结课堂,拓展学习。
我们知道寓言就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告诉我们某种道理,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智慧,更好地为人处事,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寓言故事图片……)我们课后可以去读一读,相信阅读之后你会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四、板书设计。
扁鹊医术高明。
蔡桓公讳疾忌医。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2、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生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医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就有人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后落得个可悲下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一文,看看那个有病不承认的人,最终得到了什么下场。
2、板书课题。
3、简介扁鹊。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
2、学习生字,勾画生字,指名读,提出难读、难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识记。
3、生自由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的形象如何。
生读后发言,师点拨。
(本文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固执,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有病、无病”这一尖锐矛盾展开争论)。
(生讨论后归纳:从“站了一会儿”说明扁鹊作了仔细观察后才下的断言,而并非信口开河,而蔡桓公“毫不在意”,说明了他盲目自信。他后来对扁鹊的评价,又说明了他的无知和偏见)。
3、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均隔十天左右。他又说了些什么话劝蔡桓公,结果又如何?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有何变化?(由肌肤到肠胃)。
4、当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为什么掉头就跑?从这个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动作,间接看出蔡桓公病情已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联系上下文又可见扁鹊医术高明,诊断准确,机警)。
5、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是什么下场?
前四次相见之隔为十来天,而这次只用了“五天后”?说明蔡桓公病情急骤恶化,扁鹊诊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见蔡桓公掉头就跑,实在是事出有因。最后,蔡桓公病死了,是故事发展的结果,也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6、理解词语:讳疾忌医。
四、说说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病情扁鹊蔡桓公。
扁鹊治病一见病在皮肤恐向体内发展毫不在意。
二见病在皮肉之间不治还会加深不理睬。
三见病在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不高兴。
四见病在骨髓掉头就跑派人问。
五天后浑身疼痛逃秦病死讳疾忌医。
十分有害。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三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寓言内容,体会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结合重点词句领会人物特点,感悟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前组织学生观看《起死回生》动画片。
一.回顾短片,揭示课题,
二、了解扁鹊,初识名医。
1、生交流关于扁鹊的资料2、齐读形容医术高明,医德很高尚的成语。
三、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3、回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题眼扩展法、串联法等)生汇报。
四、研读词句,揣摩人物特点。
(一)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1、默读课文,找出能证明扁鹊是一位名医的句子。
2、生汇报谈理由感受。
3师指导朗读,揣摩人物语气。
4、填写扁鹊专用诊笺,观察这份诊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病情、治疗方式以及拜见时间三方面来谈)。
5、交流:明知蔡桓公不信,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去提醒?
6、教师引读扁鹊拜见蔡桓公说的话。
(二)体会蔡桓公的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1、交流问题:扁鹊是名医,蔡桓公为什么不相信他?2、指导朗读。
3、扁鹊第三次拜见,蔡桓公非常不高兴,等扁鹊走后他又会对左右的人说什么呢?
4、想象一下,临终之际,蔡桓公会说些什么?小组内交流后回答。
5、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能否用上一句俗语来说说。
五、理解寓意,拓展延伸。
1、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举例说说生活中,你的身边有没有像蔡桓公类似的人类似的事呢?
七、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郑人买履》《老马识途》《买椟还珠》。
2、请你以“跨越时空的对话”为题写一写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他会如何回应?
医术高明固执己见。
医德高尚讳疾忌医防微杜渐。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四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课文讲了名医扁鹊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不听劝告结果死了。)。
板书:扁鹊蔡桓公。
三、读悟感知。
2、过渡:扁鹊被大家尊称为什么?(名医)从课文里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看出扁鹊医术高明,真是一位名医啊!
这样一位名医却没有治好蔡桓公的病,奇怪吗?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来寻找答案吧!我们分组来合作学习,这边的三个小组围绕问题一来学习。这边的三个小组围绕问题二来学习。
3、谁来说说你们准备采取什么方法学习?(先读课文,再划相关的词句,最后再说一说)。
过渡:好,谁先来说。
扁鹊开始的态度是求治。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去拜见蔡桓公。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这三个拜见看出都是扁鹊主动去劝告蔡桓公要及时治病,还说明了扁鹊医德还非常的高尚。
4、谁找到了扁鹊劝说的句子。
(1、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2、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3、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些句子?(诚恳劝慰)。
大家来比较蔡桓公的病一次比一次严重,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语气一句应该比一句更关切更焦急。谁来读一读,请你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生读最后一句。
6、对于扁鹊的诊断,蔡桓公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非常不相信。)。
他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真是胡说,我身体好好的。太生气了。很愤怒不以为然)。
这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气愤,不以为然)谁来读,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7、还有吗?扁鹊第二次劝他,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
理睬他。第三次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这些语句看出蔡桓公是怎样一个人?(非常固执)。
8、扁鹊后来的态度是怎样的?(不治)第四次老远看见蔡桓公就掉头走了。
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时机,即使是再有名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9、蔡桓公后来的态度是怎样的?(最后终于相信扁鹊是真正的名医了)。(五六天之后,蔡桓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请”这个字看出来蔡桓公相信了。
10、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他的病吗?(不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蔡桓公的病经过了几个阶段?(4个)谁来说?
病情。
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
确实不是。
把这几个词放回文章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不要讳疾忌医!)。
把这几个词放在生活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应该防微杜渐)。
既然不是病,那是什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和蔡桓公对对话。
(1)蔡桓公,你太固执了。
(2)蔡桓公,你讳疾忌医,结果害了自己。
(3)蔡桓公,你应该听取别人的忠告,那样,你就不会病死了。
(4)蔡桓公,你不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应该学会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
三、思维拓展。
学完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自己说什么?
扁鹊(名医)蔡桓公(病死)。
求治不信。
不治相信。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2、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生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医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就有人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后落得个可悲下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一文,看看那个有病不承认的人,最终得到了什么下场。
2、板书课题。
3、简介扁鹊。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
2、学习生字,勾画生字,指名读,提出难读、难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识记。
3、生自由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的形象如何。
生读后发言,师点拨。
(本文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固执,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有病、无病”这一尖锐矛盾展开争论)。
(生讨论后归纳:从“站了一会儿”说明扁鹊作了仔细观察后才下的断言,而并非信口开河,而蔡桓公“毫不在意”,说明了他盲目自信。他后来对扁鹊的评价,又说明了他的无知和偏见)。
3、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均隔十天左右。他又说了些什么话劝蔡桓公,结果又如何?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有何变化?(由肌肤到肠胃)。
4、当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为什么掉头就跑?从这个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动作,间接看出蔡桓公病情已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联系上下文又可见扁鹊医术高明,诊断准确,机警)。
5、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是什么下场?
前四次相见之隔为十来天,而这次只用了“五天后”?说明蔡桓公病情急骤恶化,扁鹊诊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见蔡桓公掉头就跑,实在是事出有因。最后,蔡桓公病死了,是故事发展的结果,也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6、理解词语:讳疾忌医。
四、说说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病情扁鹊蔡桓公。
扁鹊治病一见病在皮肤恐向体内发展毫不在意。
二见病在皮肉之间不治还会加深不理睬。
三见病在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不高兴。
四见病在骨髓掉头就跑派人问。
五天后浑身疼痛逃秦病死讳疾忌医。
十分有害。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六
1、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读好文中人物对话。
2、能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揭示寓意。
3、体会防微杜渐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揭示寓意。
教学难点:体会防微杜渐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
出示词语: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闻问切
师:如果老师说他主要是形容一个的人的,你能猜出老师要形容谁吗?
生:扁鹊。
请用上其中任意一个词,来介绍扁鹊其人。
生:传说扁鹊是位能让人起死回生的神医,他曾经把“死”了的虢国太子救活了。
……
师:扁鹊的原名叫秦越人,他医术精湛,到各地行医,为百姓解除痛苦,为人们治好了许多病,人们就送他个“扁鹊”的称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板书)的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读全文,然后想一想,扁鹊是一位怎么样的医生,他为谁治病。
2、检查生字,新词。
3、交流扁鹊是一位怎样的医生,用文中的词叫什么(名医)。
4、质疑:身为名医扁鹊最后有没有把蔡桓公给治好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谁把最后一段读一读。(指名读最后一段)
6、生再读文
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描写扁鹊是名医的词句,并说明理由。
句一: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句二: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句三: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
生:医德高尚
你是从文中哪里感受到扁鹊的“医德?”
评:对啊,医生的本职就是救死扶伤!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质疑:你觉得他们谁读得好?为什么?
4、师:蔡桓公日益加剧的病情,扁鹊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他知道蔡桓公的病情不及时医治的话随时就有生命危险;因为他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因为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谁能再来读一读,读书扁鹊日益焦急的心情。
5、指名读。
6、齐读。
面对扁鹊的再三劝说,蔡桓公的态度又是如何?用笔划出蔡桓公的语言和态度。
交流: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从蔡桓公的不信到非常不高兴,你读出了蔡桓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善意劝告。
师:正是蔡桓公的固执己见、不以为是,最后使他的病情连神医扁鹊也是无能为力,所以扁鹊只好跑了,所以扁鹊不再请求给他医治了。我们来看扁鹊给蔡桓公最后的诊断:
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不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1、读一读。
2、从扁鹊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你从这则寓言中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七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讲述故事《银针救太子》
师:战国时期,有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叫扁鹊。有一天,扁鹊行医路过虢国,虢国举国上下一片哀痛!原来他们的太子突然去世了!扁鹊觉得十分奇怪,请求进宫察看,没想到,经过他的治疗,太子竟然活了!从此,神医扁鹊的美名家喻户晓!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2、说一说:你们了解扁鹊吗?谁来说一说。板书:扁鹊
(生:我知道扁鹊是个神医;我知道扁鹊曾经多次给人看病,所创的四诊法,中医沿用至今我知道他是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名的医生;我还知道他在秦国为秦王治病,后来太医嫉妒他,把他偷偷地杀害了……)
3、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扁鹊的故事。
4.板书:扁鹊治病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故事讲的是发生在蔡桓公和扁鹊之间的故事;扁鹊多次劝说蔡桓公,蔡桓公都没有听从劝说,最后还是死了;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扁鹊怎么样给蔡桓公治病的事情…………)
评议:你真会读书!
扁鹊是怎么样劝说蔡桓公的,有关的句子你找到了吗?
对,读书就应该抓住最重要的内容!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读懂这么多的内容。
3.引导学生质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那么你通过读课文,听同学的交流,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看看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4.引导自学,解决疑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课文,注意一边读一边思考,在自己读懂的地方做个记号,一会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细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真认真!能够用心的读书,静静的思考!读书就应该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那么第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吗?从哪儿看出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相信呢,请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1. 指名学生读一读句子: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a: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
b:想一想:蔡桓公因为自己感觉身体无恙,才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想想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理会想些什么呢?(很生气,不以为然)
d: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句子
e:指名朗读
f: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2. 说一说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过渡:尽管蔡桓公很不相信扁鹊,对他不加理睬,扁鹊为什么还三番五次地去拜见他,告诉他病情的发展,想给他治病呢?请大家自由地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1. 学生自由读句子
2. 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 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谁来说一说。(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
评议:你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看到你了你有一颗爱心,谢谢你!
对啊,医生的本职告诉他,就应该这样做!你体会的非常好!……
5.请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这几句话。(自由读一读)
6.指名读一读,评议
7.再指名读一读——学生齐读课文
过渡:课文读到这儿,你是怎样看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呢?
1. 学生思考
2. 引导回答:
蔡桓公:讳疾忌病 固执己见
扁 鹊: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评议,引导:
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大胆的交流交流。
能够前后结合,来谈自己的看法,太棒了!
立人之本就是德!作为一名医生,他不仅医术高明,最重要的是他医德高尚。不仅仅想到了为了一个蔡桓公,更重要的是他为了整个国家。
对于扁鹊,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3.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结合课文重点的语句,体会到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过渡:又过了十几天,扁鹊又看见了蔡桓公,这次他却掉头就跑掉了?他为什么跑了呢?
1.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书上有关的句子。
2. 投影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皮肤病……发展到皮肉……
3. 谁还从这个句子中读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呢?
4. 谁愿意把我们体会到的读出来?指名读一读课文。
四、拓展想象:
教师创设情景,音乐起: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桓公本来能够好好地活着,品尝着山珍海味,享受着人间富贵,可是最后他还是死去了,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了。读过这个故事,大家肯定有许多感受,也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最想对谁说,想说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1. 对蔡桓公说:(蔡桓公,你应该听从劝告,那样,你的病就不会这么严重了,也不会最终病死了;蔡桓公,你错了,你应该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固执己见;蔡桓公,你现在终于知道扁鹊说的话是真的了吧!)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啊!
正确对待自己,防患于未然,才能够不断进步啊!不要讳医忌疾!
2. 对扁鹊说:
(扁鹊,你真是一个神医啊!在蔡桓公的身旁一站就知道他患病了!
扁鹊,你尽到了医生的本职工作,给蔡桓公看病,他不听你也没有办法,不用太伤心难过了!扁鹊,你一次次的拜见,看出你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
评议:立人之本就是德!
夸奖他:就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3. 对自己说:
评议:对呀,结合寓言的学习,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和思考,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克服。
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看来你确实读懂课文了!
4. 对所有的同学说:
善意的批评,会让我们不断的进步!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我们要学着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桓公之死》 《深刻的教训》 《生命的代价》
《小病成大病》 《惨痛的教训》 《 扁鹊与蔡桓公》 ……)
五、总结:
1. 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重演!
2. 实际上,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寓言故事阐明的深刻的哲理警示着每一个人,希望我们同学课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公
一见 敷烫 皮肤小病 不信 医术高明 讳疾忌医
二见 扎针 皮肉之间 不高兴 医德高尚 固执己见
三见 汤药 肠胃 非常不高兴
跑? 不治 病入骨髓 觉得奇怪 病死
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懂得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了解寓言。
1、看图猜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词语。
3、辨析生字,指导书写。
肠:与身体有关。烫:温度很高。汤:能喝的。
书写:蔡。
三、抓住“名医”,读悟感知。
(一)感受“医术高明”
1、默读课文,用“____”划出能体现出扁鹊医术高明的句子。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
扁鹊通过简单的看、望便能知道蔡桓公的病情,真不愧是医术高明啊!(板书:医术高明)。
(二)感受“医德高尚”
医术如此高明的神医扁鹊为什么还会让蔡桓公死去呢?难道是他不想给蔡桓公治病吗?(不是)是蔡桓公拒绝治疗,他劝蔡桓公了吗?几次劝说?(三次)请用双横线划出扁鹊劝蔡桓公治病的句子。
扁鹊一次又一次地劝说蔡桓公,你认为,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医德高尚)。
四、桓公之死,追根溯源。
1、既然他是这样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结果大王蔡桓公还是死了,究其最终根源是——蔡桓公拒绝治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蔡桓公拒绝治疗的句子。
交流汇报:
第一次: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体会到了什么?提示看插图。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自以为是;听不进意见、傲慢、不以为然)那你能带着这种自以为是,不以为然的语气读读这段话吗?(指名读)(评价)。
第二次: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为什么没有理睬他?表现出他怎么了?(不耐烦,生气)生气的蔡桓公虽然没有说话,他可能会想什么?(指名说)。
想象补白:蔡桓公很不高兴,他心想()。
第三次: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1、当扁鹊第三次劝告蔡桓公,而且说他已经很严重的时候,他仅仅是一点点的不高兴吗?(愤怒)想象补白:蔡桓公非常不高兴,他心想()。
如果扁鹊再次劝告下去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扁鹊连忙退了出了。
几次劝说都不听,还可以看出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固执己见)。
2、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态度。(个别学生展示)。
3、想象补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蔡桓公最终自食其果,五六天之后,蔡桓公的病的病已经到了骨髓,躺在床上,急着派人请扁鹊的时候,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可是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五、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要防微杜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例,如:(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出示幻灯片)。
六、按照顺序,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理解了故事,明白了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呢?)(时间顺序)找出时间顺序的词语。
(有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六天后,不久。)。
哪位同学能根据这几个时间,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九
1、自由朗读课文。
(课文讲了名医扁鹊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不听劝告结果死了。)。
板书:扁鹊蔡桓公。
2、过渡:扁鹊被大家尊称为什么?(名医)从课文里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看出扁鹊医术高明,真是一位名医啊!
这样一位名医却没有治好蔡桓公的病,奇怪吗?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来寻找答案吧!我们分组来合作学习,这边的三个小组围绕问题一来学习。这边的三个小组围绕问题二来学习。
3、谁来说说你们准备采取什么方法学习?(先读课文,再划相关的词句,最后再说一说)。
过渡:好,谁先来说。
扁鹊开始的态度是求治。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去拜见蔡桓公。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这三个拜见看出都是扁鹊主动去劝告蔡桓公要及时治病,还说明了扁鹊医德还非常的高尚。
4、谁找到了扁鹊劝说的句子。
(1、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2、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3、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些句子?(诚恳劝慰)。
大家来比较蔡桓公的病一次比一次严重,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语气一句应该比一句更关切更焦急。谁来读一读,请你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生读最后一句。
6、对于扁鹊的诊断,蔡桓公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非常不相信。)。
他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真是胡说,我身体好好的。太生气了。很愤怒不以为然)。
这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气愤,不以为然)谁来读,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7、还有吗?扁鹊第二次劝他,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
理睬他。第三次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这些语句看出蔡桓公是怎样一个人?(非常固执)。
8、扁鹊后来的态度是怎样的?(不治)第四次老远看见蔡桓公就掉头走了。
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时机,即使是再有名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9、蔡桓公后来的态度是怎样的?(最后终于相信扁鹊是真正的名医了)。(五六天之后,蔡桓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请”这个字看出来蔡桓公相信了。
10、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他的病吗?(不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蔡桓公的病经过了几个阶段?(4个)谁来说?
病情。
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
确实不是。
把这几个词放回文章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不要讳疾忌医!)。
把这几个词放在生活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应该防微杜渐)。
既然不是病,那是什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和蔡桓公对对话。
(1)蔡桓公,你太固执了。
(2)蔡桓公,你讳疾忌医,结果害了自己。
(3)蔡桓公,你应该听取别人的忠告,那样,你就不会病死了。
(4)蔡桓公,你不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应该学会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
三、思维拓展。
学完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自己说什么?
扁鹊(名医)蔡桓公(病死)。
求治不信。
不治相信。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十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1、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老师讲述扁鹊的故事:20xx年前,我国有一个名医,叫作扁鹊。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看到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一打听,才知道是太子刚刚去世。出于医生的好奇,扁鹊询问了太子的病症,扁鹊由太子的症状判断太子还没有死。就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并称扁鹊为“神医”。
师:听完故事后,大家一定有不不少收获吧!你想和大家交流交交流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请同学打开书,轻声读课文。
2、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的疑问,准备与大家交流。
4、检查朗读,指正读音。
5、交流自己的.疑问,师巡视,参与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老师刚才在同学们中间参与了一些小组交流,发现同学们主要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在这篇课文里为什么称扁鹊为名医?要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做呢?对,就是把课文认真读一读,并勾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
(1)学生组内学习交流。
(2)班内交流。
(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着重从扁鹊的动作和语言上讨论)。
2,看来扁鹊的确是个神医,简直有透视眼,神乎其技。那蔡桓公身边有这样一个神医,为什么还是病死了呢?那就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吧。(着重从蔡桓公的态度和心理上讨论)。
(四)拓展。
蔡桓公的死真是让我们深感惋惜,如果你就是20xx多年前的见证者,你就是蔡桓公的左右手,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幕又一幕,你会怎样劝蔡桓公?赶快拿起笔在书上写下来。(学生汇报)。
(五)指导朗读:
现在我们对课文有了这样深的体会,并且知道了要学会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已见。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相机对读书的同学发问,如这位扁鹊,你为什么要不断提醒蔡桓公治病?这位蔡桓公,你后悔吗?为什么?)。
(六)延伸:故事新编。
作为神医,扁鹊没有治好蔡桓公,他有遗憾吗?作为一个君王,不能长寿,蔡桓公后悔吗?如果时光倒流,故事会怎样发展?结局由你来定。
附:板书。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十一
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正确读写“扁鹊、蔡桓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件出示:杏林春满,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妙手回春,仁心仁术,起死回生。
读完这组词语,你会想到什么?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词语(单个读,齐读)。
扁鹊,蔡桓公。
皮肤,皮肉肠胃,骨髓。
扎针,敷烫,几剂汤药。
教师提示“桓、髓”的读音,重点指导“蔡”的写法。
(2)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扁鹊是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
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表现扁鹊医术高明的语句。
2、你有证据来证明扁鹊的医德高尚吗?
再读课文,在书上用横线划出能表现扁鹊医德高尚的句子。
(1)“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2)“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3)“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3、蔡桓公的病真的是无药可救吗?
4、导致蔡桓公之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1)“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2)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3)非常不高兴。
学完了本篇课文,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总结寓意。
鼓励学生读读《韩非子》中的其他寓言故事。
课后小组分角色来演一演。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拜见、理睬、毫不在意、邀功请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3、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提问:你觉得讳疾忌医是聪明人的做法还是愚蠢人的做法?(愚蠢人的做法)。
3导入新课: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国王,他就做了这样一件愚蠢的事,结果白白送了性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个成语的故事。板题:29 扁鹊治病。
二、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介绍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情况。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提问: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扁鹊医术的高超和齐桓公有病不治的愚笨)。
4、提问:谁为我们大致说说故事内容?
三、品读课文,读文明理。
1、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思考:蔡桓公的病经历了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扁鹊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蔡桓公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蔡桓公的言行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完成表格)。
2、组织全班交流。
(1)、蔡桓公的病经历了几个阶段?
明确:皮肤——皮肉——肠胃——骨髓。
(2)、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对于扁鹊的话,蔡桓公是什么态度?这表明了什么?(抓住蔡桓公所说的话体会他对自己身体的盲目自信,对扁鹊的不屑一顾和自以为是。)。
(3)、指名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一次蔡桓公对扁鹊又是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抓住“很不高兴”、“没有理睬”去感受蔡桓公的自大和不肯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
(4)、扁鹊与蔡桓公的第三次会面又是什么情形?(由“非常不高兴”和“连忙”体会蔡桓公的心理:始终不承认自己的病情,对扁鹊越来越厌烦,甚至由惩罚扁鹊的念头。)。
(5)、扁鹊第四次见蔡桓公,为什么没有像前三次那样劝他治病,而是掉头就跑?(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无能为力。)。
3、提问:蔡桓公的结局如何?(课文最后一段)。
4、组织讨论:你觉得蔡桓公事个怎样的人?扁鹊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蔡桓公: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盲目自信,自以为是,不肯承认自己身上又毛病。
扁鹊:医术高明,医德良好,为人聪明。
5、抽生复述这个故事。
四、拓展交流,领悟道理。
1组织讨论:本来事一点点小病,蔡桓公有多次机会可以治愈,却因为他讳疾忌医,而导致了不可挽回的结局。从中你有什么启发?(认识到听取别人的意见、正视自己的毛病的重要性。)。
3、总结:一点点小毛病如果不加以改正,就会越积越严重,达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训啊!愿同学们都能正视自己,用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使自己的身心都能健康发展。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2、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2课时。
1、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生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医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就有人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后落得个可悲下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一文,看看那个有病不承认的人,最终得到了什么下场。
2、板书课题。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
2、学习生字,勾画生字,指名读,提出难读、难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识记。
3、生自由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的形象如何。
生读后发言,师点拨。
(本文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固执,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有病、无病”这一尖锐矛盾展开争论)。
(生讨论后归纳:从“站了一会儿”说明扁鹊作了仔细观察后才下的断言,而并非信口开河,而蔡桓公“毫不在意”,说明了他盲目自信。他后来对扁鹊的评价,又说明了他的无知和偏见)。
3、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均隔十天左右。他又说了些什么话劝蔡桓公,结果又如何?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有何变化?(由肌肤到肠胃)。
4、当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为什么掉头就跑?从这个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动作,间接看出蔡桓公病情已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联系上下文又可见扁鹊医术高明,诊断准确,机警)。
5、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是什么下场?
前四次相见之隔为十来天,而这次只用了“五天后”?说明蔡桓公病情急骤恶化,扁鹊诊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见蔡桓公掉头就跑,实在是事出有因。最后,蔡桓公病死了,是故事发展的结果,也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6、理解词语:讳疾忌医。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附:板书设计。
病情扁鹊蔡桓公。
扁鹊治病一见病在皮肤恐向体内发展毫不在意。
二见病在皮肉之间不治还会加深不理睬。
三见病在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不高兴。
四见病在骨髓掉头就跑派人问。
五天后浑身疼痛逃秦病死讳疾忌医。
十分有害。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十四
1、学会“拜见、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等词语。
2、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出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你知道这几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什么人吗?(神医)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神医——扁鹊
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名医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预习探究
1。自由朗读寓言,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认读生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2、说扁鹊师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师名医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体验
1、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2、扁鹊既然是名义,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3、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5。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7、尽管蔡桓公不相信扁鹊,扁鹊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拜见他,告诉他病情的发展,想给他治病呢?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
怎样才能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呢?(诚恳,耐心……)
师:如果一开始蔡桓公乖乖地听扁鹊的话,会怎么样?
指名说
师:当毛病刚刚开始的时候,就重视它,这叫做——
生:防患于未然 预防为主
师:还有没有更准确的词语?
生:防微杜渐
)
师:你觉得蔡桓公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生:亡羊补牢
师:那样子,蔡桓公可能还能做几十年的大王。
可是,他没有亡羊补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学生说)
师总结: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这么短小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大道理啊!
四、巩固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来演一演。
(2)。小练笔: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十五
1.正确认读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说出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扁鹊劝说时的诚恳耐心,读出蔡桓公态度的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从寓言中受到的启发。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体会人物的心理;明白寓意。
1,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提前预习过了。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故事讲了哪两个人的事?
生:扁鹊,蔡桓公课件出示蔡桓公。
2、桓和我们学过的恒很像,怎么区分?
生:桓是木字旁,恒是树心旁。
3、那么故事说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呢?请简单地说一说。
生:
4,是的,抓住主要人物来概括文章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呢?跟扁鹊是分不开的。文章中有一个词来介绍他的身份,请你赶紧找出来。
生:名医。
过渡:扁鹊是名医,蔡桓公却死了,扁鹊是否浪得虚名?
师: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找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词句。可以在边上写下你的理解。
生默读,师巡视。
交流。
(一)医术高明。
预设一:生:解释病理。
出示第五自然段,可以看出扁鹊是名医。
师,是的,每一次的症状他都能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法,确实是名医。
预设二:“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二)医德高尚。
从文中的各个句子看出扁鹊是的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可是要成为一名名医,单单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呀,他的医德又如何呢?请你用横线划出扁鹊劝说蔡桓公的句子。
指名说生:
师出示。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扁鹊三次劝说的语言。
a.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b.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c.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1)老师来说一说扁鹊的话,。
(2)师:如果让你在这三句话的前面加上一个词语来概括扁鹊在劝蔡桓公治病时的心情,你会填什么?(诚恳地、焦急地……)。
(3)齐读扁鹊看到蔡桓公生病了,他真诚说!生读。
看到大王的病越来越严重,却不肯医治,他急啊!生读。
看到大王的'病更加严重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他心急如焚。读。
(生1:他是一个负责的医生。
生2:他是一个尽职的医生。
生3:他是一个有耐心的医生。
生4:他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医生。)。
真是一个尽职的医生啊!我们再去感受扁鹊当时的心情——教师引读。
(4)小结:医者父母心,可见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板书根据刚才的分析,可以断定,医生在这位病人身上看说是尽心尽力了。
1、既然有这样一个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会病死呢?蔡桓公仅仅死于生病吗?老师找出蔡桓公说的话。
出示: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出自己的高明。”
请你自己读一读。
生:他一点都不相信自己有病,而且还很不高兴有人说他有病。
2出示图片。
生:蔡桓公摆手。师:你能一边摆手一边说这个话吗?非常好。如果幅度再大一点的话就更符合蔡桓公的心情了。生说。
3、师,非常好,表情也跟上了,演得更加逼真了。
师:谁再来试试看。生读。
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不耐烦。
4,现在老师是扁鹊,你们是蔡桓公,我们一起来对话。师生共读第二段。
师:真是一个高傲的,不耐烦的蔡桓公。
5、当扁鹊第二次,第三次劝说时,他又是怎样的表现呢?
5、蔡桓公会怎么想?生说:
甚至还会发脾气,发火。
扁鹊一遍一遍说他有病,蔡桓公却一次又一次否认,用一个词概括。(板书:固执己见。
小结:原来是因为蔡桓公(指板)讳疾忌医、固执己见才把自己害死了。
1,音乐响起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就病死了。本来他可以好好地活着,却因自己的固执,讳疾忌医,而丧命,读完这个故事,大家肯定有许多感受,也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最想对谁说,想说些什么?请你写下来。
生:
2、是呀,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指板书:微),由于他讳疾忌医、固执己见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指板书:渐)。
3怎么做蔡桓公也许就不会死呢?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板书:防),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板书:杜),不致于酿成大错,这就叫——防微杜渐。
它就是《扁鹊治病》这则所蕴涵的道理。(指着防微杜渐)再读一遍。
1、老师有一副对联要送给蔡桓公。
上联是:悔不听神医扁鹊金玉言。下联是:叹桓公吃亏丧命在眼前。横批是:防微杜渐。
2、还有很多的俗语格言也都是讲这个道理的(课件出示: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十六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
2、展开合理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完整。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词语: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闻问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指导生字词。
3、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记起来太麻烦了,你能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三、抓住“名医”,读悟感知。
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与就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作者把想说的话放在了故事中。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拜见”、“名医”。
2、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扁鹊是一位名医,那么在课文中一定还有很多句子能看出这一点。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表现扁鹊是一位名医的句子。
(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小会,说:“大王,据我看来,你的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你从哪看出他是一位名医?(站了一小会、小病、发展)(b、又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c、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d、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你从这句话中怎么看出扁鹊是位名医的?(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
师:扁鹊也许只看了一眼,也许只看了两眼,就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情发展,真是医术高明的医生。
(e、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师:这个句子很长,很难读,又很重要。它集中体现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方式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扁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就完成了诊断,真是医术高明的医生。让我们怀着敬意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扁鹊一次一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眼看着蔡桓公的病情由轻到重,以至无药可治,作为一位宅心仁厚的医生,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惋惜、可怜)用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师: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可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名医”,只有像扁鹊一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又具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3、既然有这样一位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还会病死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与蔡桓公死因有关的句子。
4、交流。
a、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师:请你们想像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神态?
b、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医术的高明!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相信)。
c、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d、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师:句子写得很简单,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
5、师:因为对扁鹊的不信任。不理睬,蔡桓公一次又一的拒绝了扁鹊为他治病的请求,最后,蔡桓公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的?(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6、可是扁鹊为什么又跑走了呢?
7、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会对周围的人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学生交流,老师归纳,后悔莫及、痛苦不堪、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四、理解寓意,拓展。
1、你觉得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傲慢、固执、不听劝告)。
2、我们可以从蔡桓公之死可以得到哪些教训?(板书: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五、布置作业。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蔡桓公认为扁鹊是个名医吗?他是怎么评价医生的?
3、你认为名医要具备哪些条件?
4、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扁鹊的医术高明?又从什么地方看出扁鹊医德高尚?
5、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讲课时,明显感觉学生对扁鹊和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丰满形象,教学效果也好了许多。通过这次经历,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教学要立足宏观,落实微观,不要对学生牵引、牵制过多,如果老师人为地把学生的思维定位在扁鹊和蔡桓公三次见面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自主的空间,就只能是在老师的预设中盲从。只有牢牢抓住文本隐含的矛盾冲突,从“名医”一词入手,把蔡桓公对名医的理解和学生对名医的理解矛盾激化,产生浓厚的阅读期待,主动学习,思维的火花闪耀课堂。
课后,询问办公室老师对这次讲课的意见,他们都说有进步了,就是对学生的引导有点牵强,所以讲到后头时时间紧了。本来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可是已经下课了,只能把它作为作业布置下去。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篇十七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一、情境导入。
1、讲有关扁鹊医治虢国太子的故事。
2、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战国的蔡桓公发生了一个故事,广为流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扁鹊是个怎样的人?
2、刚才听着大家读的相当流利,那么词语一定没问题吧?
扁鹊、拜见、蔡桓公、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
3、看看能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说说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三、自主、合作探究
寻找蔡桓公病死之“因”。
(一)从扁鹊入手
1、从同学们刚才的描述中,我得知了扁鹊并没有成功地施展他高超的医术,蔡桓公竟然病死了。难道这扁鹊只是徒有虚名,他并没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能力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的结果。
(1)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
对啊,当医术高明的扁鹊一判断出蔡桓公得病,便及时地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2)又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只隔了十来天,扁鹊就看出了蔡桓公的病的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
当扁鹊发现病情变化时,他又一次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3)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隔了十来天,扁鹊又看出蔡桓公的病的已经发展到肠胃了,知道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
当扁鹊发现病情严重时,他再一次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4)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扁鹊只是望一下,就知道。)
是啊,只是远远地看了几眼,就得知蔡桓公的病已经无法医治了,可真是厉害!
(5)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病到什么程度,怎么治分析得十分清楚,胸有成竹,不愧为名医。)
3、扁鹊通过4次简单的看、望便能知道蔡桓公的病处、病的进展,他不愧是医术精湛啊,他也希望蔡桓公能早日痊愈,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劝告蔡桓公(课件集中显示扁鹊的3次劝告,齐读)
4、扁鹊为什么三次劝蔡桓公治病呢?(关心病人、医德高尚……)
6、同学们,请你们扮演一回扁鹊,带着越来越担心,越来越急迫的心情,读读这3次劝告。(学生练读)
7、3位学生合作朗读;男——女——全班合作朗读。
(二)从蔡桓公分析
1、为什么蔡桓公遇到医术如此精湛、医德如此高尚的扁鹊,还是病死了呢?(他不相信扁鹊,拒绝治疗。)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一下蔡桓公不相信扁鹊,拒绝治疗的句子。
3、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结果。
(1)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a、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自以为是,听不进意见。)
b、你来当一回自以为是的蔡桓公,读。
(2)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冶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a、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傲慢、不以为然)
b、你来当一回不以为然的蔡桓公,读。
(3)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a、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不耐烦、生气)
b、生气的蔡桓公虽然没有说话,他会想什么了?(请学生用生气的语气把蔡桓公的想法说出来)
(4)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a、当扁鹊第4次劝告蔡桓公,而且说他已经十分严重的时候,他仅仅是一点点不高兴吗?(愤怒)
b、如果扁鹊再劝告下去的话,蔡桓公有可能会做什么事?
c、所以,扁鹊连忙——退了出来。(引读)
4、正是蔡桓公的自以为是、傲慢自大害死了他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自以为是、傲慢自大吧!(齐读4句)
5、像他这样不相信自己生病了,不愿意治病的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那就是“讳疾忌医”(师:板书“讳疾忌医”)
6、请同学们联系蔡桓公的表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7、当我们生病时,要不要像他这样讳疾忌医呢?(不要,师在“讳疾忌医”前板书“不要”)
9、评议:对啊,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蔡桓公就能够对这个微小的毛病引起重视(板书:微),进行及时的防治(板书:防),就能杜绝病情的渐渐变化(板书:杜渐),毛病就一定会治好的。这就叫做防微杜渐(齐读)。
10、在生病时,我们要防微杜渐。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细微的错误、缺点、坏习惯时,我们要不要防微杜渐呢?(要,教师板书:要)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有没有像蔡桓公这样的人呢?能举例说说吗?(生举例)
3、假如你是蔡桓公,你又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悲惨的结局呢?
5、你们说得真好,通过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你们都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老师还想跟你们推荐一些寓言,相信你读了后一定会有许多发现和收获。
(出示课件图片及寓言名字,让学生边看边读题目,有“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愚公移山、郑人买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903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