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有效工具,它具有指导性、操作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教案的编写和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一
课题:
单位:昆仑实验小学
备课人:于长忠
一、教学内容:教材98---100页。
二、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重点与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下面我们就去看一看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
课件出示98页主题图。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收集到的信息。
教师有足球裁判为两个队开球的方法导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教材99页情境图。
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收集到的信息,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2、探究新知。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抛掷20次,正面大约可能出现多少次?为什么?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做抛硬币20次的游戏并做好记录。
抛硬币次数正面朝上次数反面朝上次数
总计:
3、各小组展示交流。
提问: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总次数的1/2。
随着抛掷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会怎样?反面朝上的次数会怎样?
4、小结: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当实验的次数逐渐增大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会越来越接近。
五、巩固提高:
1、教材99页做一做。
2、联系二十1----3题
六、全课总结:
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二课时
单位:昆仑实验小学
备课人:孙翠英
一、教学内容:教材101---102页
二、教学目标:
2、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如果盒子里有10个红球4个白球只许摸一次,摸出那种球的可能性大?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新授
1、出示101页情境图。
2、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收集到的信息。
3、学生在各小组内说一说游戏规则。
4、结合情境图学生说一说每人得到化的可能性是多少?
提问:男、女生分别得到花的可能性又是多少?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5、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7、小结(略)
五、巩固练习:
六、练习二十一1---3题。
六、全课总结:
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课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三课时
单位:昆仑中心小校
备课人:万睿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不能直接计算出可能性,而要先罗列出所有的可能的结果,再计算可能性”的题目的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结合以前学过的排列组合知识进行思考。
3、培养学生逻辑思考问题,有条理地叙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罗列所有的可能性。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吧!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你认为用“石头、剪子、布”决定谁来跳公平吗?
两人玩可能会发生哪些种情况呢?
你能直接计算出小强和小丽获胜的可能性吗?,
该怎样找到可能性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2、学生思考讨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列表过程。
4、请学生汇报游戏的情况。
小丽石头石头石头布布布剪子剪子剪子
小强剪子布石头剪子布石头剪子布石头
结果小丽
获胜小强
获胜平小强
获胜平小丽
获胜平小丽
获胜小强
获胜
5、学生进一步讨论上面的问题,然后汇报交流。
6、小结:经过分析用排列组合知识的方法来判断谁来跳是公平的。
(三)拓展练习
1、学生完成书中的做一做,引导学生用排列组合法。
2、完成104页的1题,学生列出有几种可能性,说说怎样使之公平。
(结论是:必须换掉2或8,并且新加的数字卡片满足:该数字是不能被3整除的单数。如5。也可能把7换成是3的倍数。如9等)
(注意说明:当两个数的乘积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时也要重来。)
3、完成104页的2题
学生把表填完整,然后做判断。
4、开放题:完成104页的3题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游戏的规则,让全班同学判断是否公平。
(完不成时,机动作为课后作业。)
(四)应用创新:
1、总结:这节课你对“可能性”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有些游戏规则是公平的,有些却是不公平的。
游戏中一共出现的可能性要我们认真地排列出来的。)
2、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设计一个游戏的规则,让全班同学判断是否公平。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的: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诗人李白讲述思乡的诗。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小组合作,寻找优胜)。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小组合作解析,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3、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希望同学们课下多多采撷诗歌的优美的花朵,让文化的美好粲然绽放。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湾的生平、创作与文学史地位。
2,掌握北诗的字词句的读音、解释与读法。
3,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与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的哲理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领会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由景生情,领会诗歌中表现的主题。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王湾,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早有文名,往来于吴楚之间,《全唐诗》中保留了他的十首诗。
二,课题解释。《次北固山下》一作江南意,是王湾最著名的作品,次,是驻留、停歇的意思,这里指船只停泊,北固山,在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这首诗写诗人沿长江往东,泊船北固山下。见江南残冬风光而产生了相思,写景如画,意境开阔。
三,学法指导: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重点理解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哲理性。在诗人的笔下,自然界新旧事物的交替是这样进行的:所谓生,指的是旧的躯体中孕育了新的生命,所谓入,指的是新春的气息已潜入江南,景中寓理,景中关情,引人作美的遐想。
四,赏析评点。前两句写旅途所见大江两岸景色。青山绿水互文见义。开笔清新自然,寓情于景,细写江上景色。此联气象开阔,颇能小中见大,春潮涌涨,潮水涨满,好风相送,正宜扬帆远行。此联在描述自然时序的交替中蕴含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孕育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则是残冬中涌入春的气息,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引导人们产生对于未来美的遐想。写泊船之后的思乡感受,遥应首联。
五,诗歌内容翻译现代文。蜿蜒的道路环绕着青山,轻快的航船追逐着碧波;潮水上涨,使江面显得更加开阔,江风顺吹,鼓满了高悬的船帆。夜幕还没不退尽,旭日已在江面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家信什么时候才能送到啊,烦请北归的大雁去趟家乡洛阳吧。
六,字词精讲。1客路,指在外游历时所走的道路。青山,指北固山,也指长江岸边的青山。潮平,指江水上涌,水面淹没两岸。两岸阔,指江水涨潮,江面变得开阔。风正,指风从正面吹来,即顺江风吹来。帆,船帆。悬,高挂。
七,本诗写作特点指要。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被诗评家称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2,生和入是拟人的手法,诗中的说理揭示了普遍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可谓景中含情,景中说理。
八,课后作业。1,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诗歌。2,翻译诗歌内容。3训练默写诗歌。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四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课后习题。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五
1、能找出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词句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2、能复述捕鸟的全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能复述美女蛇的故事,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模块一:明确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1:导入
教师出镜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梳理了课文结构。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ppt1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词句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2、能复述捕鸟的全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能复述美女蛇的故事,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模块二:品味写景状物
教学板块2:品味特殊句式
ppt2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百草园尽管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在作者心目中却是他的“乐园”。作者紧扣“乐园”依次描绘了关于百草园的三件事:泥墙根的趣味、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
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泥墙根的趣味
美女蛇的故事
百草园的冬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齐读课文第2段,并思考问题。时间3分钟)
ppt3聪明的同学一定注意到了这样一组句式:
品味写景状物: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造句,说说它的作用。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造句,并交流作用,时间5分钟)
ppt4大家一定能体会到这个句式,它的作用在于由整体概括到突出局部。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有无限趣味,那么百草园中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有无限趣味,那么百草园中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了。)
教学板块3:品味写景状物
ppt5作者用这么个特殊的句式为我们描绘了哪些动植物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2段,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品味写景状物
再读课文第2段:
1、划出文中所写的景物和它们的特点。
2、想一想,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看书,完成学习任务,时间3分钟)
相信大家一定对百草园的动植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合上书本一起来回忆一下。
ppt6不必说,菜畦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皂荚树是高大的,桑椹是紫红的,这些都大多是春季的景物。
不必说春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ppt7也不必说,蝉是鸣的且在长吟,黄蜂是肥胖的且伏在菜花上,叫天子是轻捷的且是直窜向云霄的,这些大多是夏季的景物。
也不必说夏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轻捷叫天子窜
ppt8单是,就有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和覆盆子这些秋季的景物。
单是秋
油蛉何首乌
蟋蟀木莲
蜈蚣覆盆子
斑蝥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合上书本一起回忆,时间2分钟)
好极了!相信同学们已经差不多记住了这段课文。这一段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特殊的句式串联,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季的景物。由植物写到动物,先写静景,再写动景;写静景时,由低到高;写动景时,由高到低。使景物写得既井井有条,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教学板块4:看图背诵课文
ppt9(百草园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观赏一些具体的图片,边观赏边听老师把这段课文朗读一遍。
ppt10(菜畦图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ppt11(高大的皂荚树图片)高大的皂荚树
ppt12(紫红的桑葚图片)紫红的桑葚
ppt14(蜈蚣图片)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ppt15(何首乌图片)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
ppt16(木莲图片)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ppt17(覆盆子图片)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超链接到ppt9)
ppt9(百草园图片)同学们看得很认真,听得也很认真,下面就让我们看着具体的图片一起来尝试背诵这段课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图片,背诵课文第二段。时间约5分钟)
模块三:品味动词准确性
教学板块5:研读捕鸟
ppt18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用课文内容填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用课文内容填空: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研读,填空,交流。时间约3分钟)
这个填空肯定难不倒大家,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ppt19通过刚才的填空,大家一定会发现,在作者笔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而让作者乐在其中。
品味动词准确性
细读课文第7段:
划出描写捕鸟的动词,然后用手边的物品做道具,边模拟捕鸟的动作,边复述捕鸟的过程。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时间约8分钟)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述捕鸟的全过程,注意所用动词的准确性。
ppt20
()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食,()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ppt2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用准确的动词填空: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通过复述,我们不但能感受到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的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还能感受到作者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更能再一次的感受到百草园的“乐园”之趣。
教学板块4:复述故事
ppt23阅读课文3-6段,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5分钟)
听完美女蛇的故事,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ppt24
思考:
不难发现,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
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模块四:回顾小结
教学板块5:回顾小结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百草园为什么被我称为是“我的乐园”?
ppt25回顾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后填空: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因为这里
有()的景物可以();
有()的食物可以();
有()的动物可以();
有()的故事可以();
有()的捕鸟可以()。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回顾课文,完成填空并交流。时间5分钟)
ppt26百草园的一年四季都是那么充满乐趣,请同学们在课后把课文第二段和捕鸟全过程熟读成诵,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和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课后学习:
背诵课文第二段和捕鸟的全过程,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惜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六
【预习课导学】(自习15分钟)。
预习任务:
1、了解诗歌常识,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背诵并默写全诗。
3、理解诗歌主旨,学会赏析名句。
预习步骤:
1、背诵全诗。
2、了解每一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4、赏析名句。
【探究课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1.作家作品简介。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学情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组,巩固几遍,会写为止。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整体感知】:熟读全诗,,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自研自探导学】。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试作赏析。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试作赏析。(提示:赏析角度:炼字、修辞、手法、思想、情感、哲理)。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把《次北固山下》改写为散文(提示:情感真实,语。
言流畅)。
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班级:
【检测矫正】。
(a)1、按要求写出《次北固山下》相应的诗句: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2、《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b)默写全诗。
【归纳小结】。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学习目标】1、掌握白居易、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2、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2、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学情检测】。
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早莺、、、浅草、,展现了一幅景色、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之情。
【整体感知】:熟读全诗,,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自研自探导学】。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和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2)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从觉和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颈联写,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和“”来表现早春的景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从炼字角度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该诗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色苍茫的图,渲染了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点明主旨,集中表达了诗人情感。
【拓展延伸】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见解。
【检测矫正】。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归纳小结】。
惜缘。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七
宇宙里有些什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宇宙里有些什么
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年级:七年级课型:诵读欣赏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长时间:-12-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宇宙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2.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
3.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2.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链接资料
1.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说明文分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和两大类。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的说明文和的说明文两种。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3.说明的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图表、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等。
4.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5.说明的语言。
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二、自主学习,走进文本
6.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炫()目:
得():
微不足道:
足不出户: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7.理清文章思路:
宇第1自然段:引出
宙第2-9自然段:介绍第11自然段小结:
里第10自然段:介绍宇宙是的。
么第21自然段:说明宇宙是可以和。
8.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简明生动地介绍了关于恒星和星云、恒星系等天文知识,向我们说明了宇宙具有、、的特征。
9.明确本文采用了、的说明顺序。
好处是:
四、学(教)后感
韩云生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九
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一、导入。
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题解。
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
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朗读。
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
学生点评:
1节奏韵律。
2情感表达。
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
4领会后再读:同学们琢磨了几分钟,一定有所收获了吧!不如来展示展示,谁愿意?
4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
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呢?作者传达的是单一的乡愁吗?我们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下课。
六、板书设计。
王湾。
首联:羁旅。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颈联:理。
尾联:情。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境诗词美读
教学设想:一课时
教学过程:
资料助读
1、诗歌知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龟虽寿》。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首联叫颔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每联的最后一个字为韵脚,它们相同的韵母为所压的韵。
绝句与律诗的区别:绝句是四句两联,律诗是八句四联。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次,停泊,诗题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说明这首诗是旅途中所作。
请学生谈感受。
好在现在交通发达,即便你在天涯海角,飞机也会很快将你送回家。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那只有任由思乡之情流淌心间了,许多诗人将思乡之情倾泻笔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今天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表达故园之思的佳作。
走进作者:王湾是洛阳人,生卒年不详,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时,写下了这首诗《次北固山下》。该诗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
1.听录音范读。(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节奏,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和所压的韵。)
明确:韵脚为“前、悬、年、边”
所压的韵为“an”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展示
次/北固山下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理解主题,品味诗歌语言,指导朗读。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学生齐读品味。
试背。
在插图上默写。
板书: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停泊
首联:旅途之思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风正帆悬,潮平岸阔
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生,入)
尾联: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理解战士们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战士们的敬佩、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高原地理情况的资料。
教学建议。
战士的生活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以往的课文多展现他们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英雄事迹,而这一篇课文除了表现他们的高度责任心以外,还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战士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战士是不是更人性化、更亲切、更能让学生理解呢?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一段战士们的生活,他们是坚强的,他们也和所有人一样,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山下去看看树,多么平凡的话,但在那样的环境下,却让人深深震撼!
全文共有14段,可以分作3部分。第1部分是1~2段,写战士们驻守在高原上,那里的环境非常艰苦:连青草、飞鸟都看不见,山外打来的电话成了战士们与外界唯一的联系。第2部分是3~13段,在将军来视察的时候,一个战士提出了去看树的要求,他们实现了去山下看树的愿望。第3部分是14段,写那些日子让作者满怀眷恋。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感受战士们孤寂的生活和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四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五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说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能够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两个地区的不同,并请学生用学过或者读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可能回答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等等。教师先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引题“其实,南方的春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的比较早,在北方还是冬天的时候就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代北方诗人王湾羁旅江南时,残腊逢春时所作的诗《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体出示王湾个人信息如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洛阳诗人。王湾早年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旅途延伸在碧色苍翠的青山之外,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黑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正值残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该怎么投递家书?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创作的地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地点: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
此处既是景物描写又表明了创作地点,语言自然工丽,境界却很宏大开阔,为全诗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写基调。
2.颔联也是写景,那么首联的写景与颔联有何不同?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首联的写景先写山,再写水,由山到水,是一种大景观,奠定了全诗大格局的描写基调,同时它还是一种动态的景,本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静态美的意象,但“路”、“行”两字立刻点出了作者所处于羁旅途中,化静态为动态;而颈联的写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种“此身此地”的非常具体的小景观,依然延续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调,本身涨水和扬帆都是动景,然而作者确实用了“平”和“正”来描写,使动景却显现出静态美,将春天于无声无息处滋润大地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
3.本诗创作的时间是何时?作者是如何展现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本诗的创作时间是岁暮残腊,破晓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时间,而是将时间蕴藏于写景之中,“海日生残夜”表明,是破晓之时,太阳趁着残留的夜色从江面上升起,此处教师应明确:“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旧年”是指时节依然是残冬腊月,但万物已初现春的气息。
4.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语言上看,作者用“生”字描绘了水中升起朝阳的情景,用“入”字描写残冬已展现的春的气息,但是“生”意思是出生,“入”意思是进入,本身都是人的行为,此处为拟人的手法。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赋予实景活泼的气息,赋予全诗轻快的节奏;从内涵上看,此处展现了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残冬里蕴藏着暖春。暗示了腐朽之处孕育着新的生机,使全诗除了语言优美和谐外,更蕴含着一层哲学意味。
5.尾联描写了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尾联是抒发了思乡之情。然而此处依然有虚写的景“归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处要明确:本诗中的时间、地点和抒情都通过写景的方式展现出来,句句写景,但景中表明了时间地点,情感和哲思。
(四)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再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将哲思或者抒情蕴藏于写景中的诗句,任选一首与本诗进行对比,将比较结果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本文是一名家名作,用自然工丽的语言描写了江南残冬逢春时的情景,朗朗上口,可读性强,在课程中加设更多朗读的环节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语感和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力,这个部分应该改进。另外,在解释修辞手法时,应多多举例,不但要举本诗中的例子,还可以举一些学过的诗文中的例子,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修辞使用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主动使用修辞。
""。
""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六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七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诵读法、讨论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八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九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诵读法、讨论法。
一课时。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
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5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