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规划未来。写总结时要求明确目标,站在中立的角度客观地进行总结。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长征”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感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学生自读自悟和教师引导感悟相结合,适时补充相关影像或其他资料,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长征有关资料,通过借助工具书,预习诗文。
2.教师:查找长征相关资料,准备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画面,准备歌曲《长征》。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师板书“长征”)读!同学们知道长征吗?关于长征你们了解到哪些内容?例如:你知道的长征故事有哪些?(交流)。
揭题: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这两个字应该是不平常的,沉甸甸的,再读“长征”!(板书“七律”,简介七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我们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为歌颂长征而作的,毛泽东雄才大略,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进他的诗,走进那一段不平常的岁月。
2、出示诗文,师范读。
3、生自学,三读诗文。
一读,读通诗句,读准生字。
二读,读出节奏,理解词语。
三读,借助工具书,尝试理解诗意。
4、交流:。
(1)出示生字词:磅礴泥丸岷山云崖。
指导读词,读出每个词的“味道”,你知道了文中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交流,共同评议。
5、品读诗句,深入感悟。
(1)长征这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今天的你我对长征的印象可能有些模糊,但是诗中有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词却像一声惊雷,豪情万丈。你能体会出来吗?(师生交流,板书“不怕”)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指导读首联。)。
(3)交流。重点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画面。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故事吗?指名介绍或师生共同介绍(出示相关视频片段)当时大渡河上只有13根铁链,桥下水流湍急,对岸敌人利用天险疯狂扫射,红军为了争取时间,以身挡弹,强渡铁索桥。当时的场面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可是红军有没有惧怕过?这个“寒”字你是怎么理解的?那这句你该怎么读?(指导朗读)。
(交流并指导朗读)。
(5)红军长征途中是不是就遇到了这些困难?你还知道有哪些?
(6)是啊,千难万险又算什么?红军正是凭着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来再读第一句。(指导读好“不怕”“只等闲”)。
师引生读:(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更开颜。
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想?把我们的感想融入我们的声音吧!来!师引……红军……(有感情地背诵)。
小结:通过这首诗,长征这一段辉煌而又壮烈的岁月又浮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此时的你想对参加过25000里长征的先辈们说些什么?(交流)今天的我们是不会忘记这一段峥嵘岁月的,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九、板书设计:
不怕万水千山。
金沙水拍五岭。
大渡桥横乌蒙。
岷山。
十、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二
一、设计意图:
《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56个字却是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朗诵材料《七律·长征》。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
认识诗人---毛泽东。
(出示毛泽东图片以及他的相关资料)。
师小结:介绍并出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毛泽东,去感受伟人风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检查识字情况及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朗读字词以及诗句.
2、根据资料,再读诗歌:
学生找,归纳。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边讲边板书:五岭是逶迤的(同时理解逶迤的意思:连绵不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__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他们的鞋磨破了,粮食没有了,生病了,寒冷威胁他们……)。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
师:我们胜利了(读)——。
师: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观看电影放录像)。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影响资料,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师:是啊,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这一暖一寒,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3、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影象资料)。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齐读: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播放歌曲,烘托气氛,再读诗歌,提升情感。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五)联系诗人,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最后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远征难——只等闲。
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三
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长征路线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我们所了解的一般是用故事的形式来写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题目就叫做《七律•长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毛泽东。(板书课题)。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2.学生汇报:
a.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般情况。
b.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及相关图片。
c.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言,就是字,每句有七个字。
3.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诵读品味,领略诗境。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诗里面有2个生字,我们来读一下。(指导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指导读。
3.借助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诗的意境。
四、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这首诗我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么在这首诗中,有许多山名和水名,大家发现了吗?请你标注出来。
2.那么这些山和水在哪儿呢?(教师指图讲解)。
3.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五、总结。
红军在一年的时间里,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就是在平地上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何况还要翻越那么多的高山大川,再加上天上的飞机轰炸,地上几十万敌军的追赶、拦截,这长征真是太难了。那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战士怕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课件播放长征场景)看过这段录像,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2.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长征途中那一幅幅壮阔的画面:那五岭、乌蒙山上飘扬的红旗;那金沙江畔回荡的欢声笑语;那泸定桥上的斑斑血迹;还有那千里岷山映照着的张张笑脸。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七律•长征》。
二、读诗。
1.请大家把诗读两遍。
2.指名读,指导读,齐读。
三、讲诗意。
1.这首诗大家已经读得挺好了,那么这首诗什么意思呢?先自己练习讲一讲,然后几个人再商量商量。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2.汇报。(一个人完整讲,其他人补充)。
3.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提出来?(学生置疑)。
重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其中“暖”和“寒”,教师可以结合两次著名的战斗,帮助学生理解。
4.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讲一下?
四、感情诵读。
1.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让我们在歌声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的英雄气概。(放《长征七律歌》)。
2.大家练习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大家练习把它背诵下来。
4.我们一齐背诵一下。
五、总结。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四
七律 长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毛泽东主席。师: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2.回顾学过的课文。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指名学生说一说。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师: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一)初读诗文,感知大意。1.学生自由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指名学生交流。2.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师: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课件出示学习提示)3.交流自读自悟的成果。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二)精读诗文,领悟意境。1.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a.诗中哪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b.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c.品读此句诗。2.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a.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b.讨论"腾"能否换成"流"? c.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什么?d.讨论"走"能否换成"跋"? c.品读此句诗。3.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a.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b.体会"暖"字表达的情感。 c.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学生默读相关资料。 d.体会"寒"字表达的情感。e.品读此句诗 4.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a.这句诗写出了红军怎样的心情?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b.学生讨论交流。 c.品读此句诗。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a.齐读诗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b.播放《长征》歌曲。听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c.交流感受。 d.全体起立齐诵《长征》。
板书: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 细浪 英 乐。
大渡河 寒 概 义。
岷山 开颜教后记:课前参与反思。
学习这首诗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些有关长征的问题,如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红军长征中遇到什么困难等,关于作者毛泽东,自己想了解什么,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又想知道什么等。然后引导学生在问题提出后自己如何主动解决,实在是自己解决不了的可请教他人。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主动阅读长征的有关资料,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动人情景,让学生观看《长征》纪录片,以及电影《万水千山》。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制成多媒体课件,突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等。其次,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激活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体验。
2.课中投入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任务: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毛主席在《长征》一诗中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提问: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又是怎么乐观地去克服它们的呢?根据自己搜集准备的大量关于长征的资源,让学生充分感悟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自己提出的学习目标。
最后教师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对长征的高度评价。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
3.课后及时反思。
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选择一首读一读,想一想:毛主席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于长征你还想知道什么,进一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内容,丰富课本知识,还可以把后面练习上的有关长征的内容提前来学习。这样同学们对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长征》这首诗理解得更加透彻,情感更加投入,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更加深刻。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五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难难险阻;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三是前有敌人的堵截,后有敌人的追击。但这些艰难被红军视作寻常,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呀!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实际上的“五岭”、“乌蒙”都是“逶迤”、“磅礴”的高山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却是小小的“细浪”、“泥丸”。写山势高峻,是红军远征艰难的实际状况;写山的微不足道,是红军一往无前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是红军跨越过的河流,是“万水”的代表。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铁索高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使人感到寒气逼人。这两句诗记叙了两处斩关夺隘的壮烈经历和红军当时的心情。巧渡金沙江,不费一枪一弹,令人欣慰,。心中“暖”;抢渡大渡河,飞夺河上的沪定桥时,战斗惨烈,惊险悲壮,因此有寒气逼人之感。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更使整个红军全部喜笑颜开的是,过了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岷山,心情豁然开朗,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七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的行程途中,遇到了种种艰难困苦,历经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踏遍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金沙江;连绵起伏的山岭;天寒地冻的雪山和茫茫无涯的草地等等各种天险的阻隔。但他们心中充满奋斗的心情,满腔的热血,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英勇地与敌人作斗争,他们还勤于思考,巧与敌人做周旋,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有一次,我在放复读机,不知怎么了,突然放不动了,原来带子卡住了。我又急又气,使劲拽。但转念一想,这样会把带子拽断。于是,我静下心,慢慢的取,经过一番周折,我终于取出来了。我悟出一个道理:遇事不怕困难,要克服它才行。
我还从诗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体会出红军战士们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不仅在战场上无不流血牺牲,而且还要面临环境的恶劣,粮食的不足,但是红军战士却依然开开心心地过着每一天,我非常敬佩他们。
现在,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不能忘记勇敢的红军战士,更不能忘记国家的新中国的创始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指挥作战,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一天。因此,我们要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用努力来迎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长征,谱写了一首悲壮的交响曲和一曲悲壮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悲壮的画,我要把长征铭记在心,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八
片断一:
师:红军在长征的路上都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拿起书,把体现红军战士艰难的词句画下来。(生自学3---6句,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词让你具体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
生1:“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指乌蒙山;“磅礴”指气势很壮观。
师:你体会到了“磅礴”,我们一起来看看“乌蒙山”。(课件出示乌蒙山的图片)。
师:用一个词形容你看到的“乌蒙山”。
生2:气势磅礴。
生3:高大雄伟。
生4:险峻、陡峭、崎岖……。
师: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乌蒙山的这种气势?(生齐读)。
师:让这乌蒙山的气势再磅礴些!(生齐读)。
师:仅仅是乌蒙的磅礴吗?
生1:五岭逶迤腾细浪。
师:看图,“五岭逶迤”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五岭的图片)。
生2:山岭连绵不断。
生3:有的山岭高耸入云、峰峦雄伟。
生4:山势高大、险峻。
师:你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这种气势吗?
生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老师还没听出五岭的雄伟,再读。
生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听老师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再读。
生齐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同学们,五岭如此之险峻,乌蒙如此之磅礴,但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却成了什么?
生1:细浪、泥丸,五岭虽然逶迤,乌蒙虽然磅礴,但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都成了毫不起眼的“细浪、泥丸”
师: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2:长征虽然艰难,但在红军眼里跟本就算什么。
师:读出这种情怀。
生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谁再读?
生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让我们全班一起读。(生齐读)。
(自评:在体会“五岭之逶迤,乌蒙之磅礴”时,教师很快出示五岭、乌蒙的图片,让学生对五岭、乌蒙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朗读这两句时,始终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我认为在这里,学生对五岭之逶迤体会得还不够深刻,比如可引导学生想象“红军行进在五岭、乌蒙山上可能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这样再来朗读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气势。)。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千山万水)。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五、作业设计。
1. 完成小练笔。
2. 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 积极乐观。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十
二.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五、作业设计。
1. 完成小练笔。
2. 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 积极乐观。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十一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4、读课题。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同学自读指读齐读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图片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搜集毛泽东的《昆仑》、《六盘山》自身读。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七律·长征乐观向上红军不怕困难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十二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
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七律长征
五岭
千山乌蒙
不怕岷山只等闲
万水金沙江
大渡河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十三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诗人既不叹息过去的困难,当然也不必写出后边的困难。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周美翀。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十四
我们了解到“七律长征”的诗句,让我知道不但红军65000千里的长征一路下跌的艰辛,也让我觉得红军有毅力。
不管山有多高,水流有多快,天气有多冷,多少雪都挡不住它们。在他们的心中,困难,饥饿,寒冷,酷热,是很普遍的。因为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怕”这个词,只有“坚持”这个词多么根深蒂固啊!
在我们的生活中,长途跋涉中经历的困难就像生活中的困难一样。红军就是我们。我们会一步一步地解决困难。在学习中,长征作文是学习生涯,我们还要有红军作为坚持不懈的学习困难一一解决,最终将我们的学习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
前辈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流血,不只是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成大在未来的学习增光添彩的祖国。我们应该珍惜这个学习环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红军发展经历的艰难但是我们是没有一个经历过的,他们成为可能睡雪窝,可能通过饥饿得吃树皮,草根……如果换做长期吃饱穿暖的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国家没有得到那份勇敢,那份工作坚持,那份面对敌人时的镇定。所以需要我们生活还是要干好我们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
更加努力!荣誉我们的国家。为了公平对待那些前辈奉献,为祖国的事业,学习,天天向上!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十六
秋雨冷地凉了天,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花犹如开昨日,秋霜已然凝眼前。
悠悠岁月逝川水,滚滚红尘离弦箭。
我曾祈盼留春驻,道法自然奈何天!
七律.无题新韵。
呕心沥血写文章,为谁艰辛为谁忙。
日探消息交公差,夜填诗词话私房。
阅尽千帆性悠然,看透万物心坦荡。
浮生华年今半去,何必苦苦费思量?
夜宿歇马粮贸新韵。
公干歇马居客店,众皆外出我独眠。
空调频启身不暧,温水沐浴心头寒。
伯牙摔琴惜知音,弄玉吹箫结良缘。
浮生迷途文作舟,苍茫夜海独行船。
七律.闻计生政策解禁新韵。
计生国策终解禁,坊间热议生不生。
家中幼女方十四,厨下良妻中年身。
既惧年迈儿齿幼,又恐百年女孤零。
只恨青春难回转,万般纠结郁在心!
七律·冬日尚家吊孝感怀新韵。
小雪时节冷雨扬,店垭尚家去吊丧。
垭子口前霜风疾,楚王城后草木苍。
堂失萱草哀垂泪,家倾半壁痛断肠。
安能借来回天力,人生无尽岁月长!
七律·重阳纪事新韵。
桂花开罢菊花黄,秋风渐起又重阳。
同僚有心传佳音,友朋豪情各尽觞。
万般困惑皆虚妄,一事精致即辉煌。
若非往昔苦奔波,安能今日享国帑?
七律·岁末人事传佳音新韵。
岁末人事传佳音,运筹帷幄选贤俊。
执政为民鼓与呼,天下为公廉且勤。
廉颇虽老尚能饭,卷帘破盏落凡尘。
还是我等闲散好,不悲不喜不求人。
七律·熊绎中学家长会新韵。
熊绎中学家长会,冲刺中考战鼓催。
豆蔻年华凌云志,青葱岁月鸿鹄飞。
望子成龙别寒门,盼女成凤掩柴扉。
可怜天下父母心,惟愿学子报捷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上七律长征课件篇十七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以朗读、讨论为主。
一课时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5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