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08:25:10
最新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通用16篇)
时间:2023-11-07 08:25:10     小编:GZ才子

一个好的教案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的蓝图,使教学更加有条理和有效。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请大家继续往下阅读,看看以下教案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效果。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一

第2课时(总第7课时)

一.教材分析:

【知识要点】

1、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2、纳税、折扣等实际问题的逆运算如何用方程解。

【新旧教材比较】

在过去的教材里,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用题与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在循环中重复多、递升少,浪费了教学资源,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新教材把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安排在一起。六年级下册只编排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百分数乘法实际问题都在练习里带出,夯实了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数学思想,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增加了问题的现实性和挑战性。教学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利用题目中最基础、生活中最常见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的依托,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品打折出售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熟练掌握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不同形式的打折问题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解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融会贯通。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建议

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联系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法概念,把实际问题里的各个数量组织起来,构成数量关系式并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解题的方法。用线段图直观表现题目中的百分数的含义和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是得出数量关系式后的自然选择。游戏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练习、探究。

三、知识链接

教科书六下p8例4;p11例5、p12例6;p73例2。

四、教学过程

1.出示习题。一种图书打八折后售价是20元,这种图书原价是多少元?

2.学生练习、交流、检验。

3.练习p93第7、8两题。

4.练习p93第9题。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求出所框的4个数。

习题精编

1.一本书打八折后售价是30.4元。这本书原价多少元?比原来便宜多少元?

2.修一段路,已经修了全长的80%,还剩下1.2千米。这段路全长多少千米?

6.一次会议的出席率为95%,缺席人数比出席人数少36人。应出席多少人?

7.六(1)班有学生45人,男生是女生的80%。女生有多少人?(用方程和转化方法解)

9.下表的红框中的5个数的和是60。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处的5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按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如果框出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

为什么?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二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

设计理念: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用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会根据几个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根据应用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来解答应用题。同时还要能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术方法或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

2、复习解题步骤。

提问:我们过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板书:(1)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

(2)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案。

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照解题步骤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板书:关键:找等量关系)因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只有等量关系找正确,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才正确。

学生个别口答后再整理。

2、京沪高速公路全长1262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出发,相向而行,每小时分别行120千米和95千米。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

4、完成93页第6题。

(1)理解鞋的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关系。

(2)进行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

强调:根据题目的情况,合理选择方法,列算式或列方程。

5、完成93页的第7题。

理解“一种药品降价10%”的含义。

6、完成93页的第8题。

强调:(1)两种衬衫的原价相同,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价不同。(2)108原是这两中衬衫现价的和。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两人一组,分组开展活动,适时互换角色。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互说体会。

四、拓展延伸。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三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与算术的一个重要区别,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了用字母表示数,使具有相同性质的不一样数学问题都能够用同一个式子表示出来,使数量关系的表示简洁明了,更具有普遍意义了,给研究和计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本节教材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符号意识。

在小学数学中,已经渗透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并已开始用字母表示计算法则和公式,所以学生较容易理解。初一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构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本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为此,我没有利用青岛版教材的情境图,而是利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开学了,每人需要2个本,3个人需要几个本?4个人呢?10个人呢?100个人呢?照此算下去,什么时候能算完呢?这时学生提出问题了,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式子来代替呢?有的孩子提出用三角符号,有的孩子说用字母,这样自然就产生了用字母来代替数,学生也就顺其自然的明白了在算很多同样的东西时,无法用算式表示完的时候,就产生了用字母来表示。那里的字母能够表示哪些数呢?用字母来表示有什么好处呢?经过刚才一系列的探讨学生自然就心领神会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例5、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地列方程解决问题。

2.重视方程后检验方法的交流。

教学重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识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不在于教师教会学生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教师需树立“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的观念,因此教学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画线段图,找数量关系,列方程等方法来解决相关的类似的题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情促思。

通过之前的学习,大家已掌握了不少百分数的知识,今天给大家呈现的是一种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想不想攻克它。

要攻克它,我们首先要了解它,分析它,师出示例题。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评价总结。

2.从图上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板书有意义的信息,教师适当引导):

男生人数×80%=女生人数。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36人。

引导学生将上面的关系式进行综合后老师板书:男生人数+男生人数×80%=36人。使学生用方程解答成为一种迫切的内因。

下面你会求男生人数了吗?怎样求?

3.这个方程你会解吗?女生人数怎样求?你解得对吗?

板书学生的方程,解读学生的方程。

追问:你是怎样检验的?

追问:你为什么设男生为?为什么不设女生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设单位“1”为较为合理。

怎样确保自己的正确率?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思考:数量关系在哪句话中,是什么?应该把谁看作,另一个量怎样表示?

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会解这个方程吗?你怎样检验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3.做练习四的第1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做练习四的第2、3两题。

先说一说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5.做练习四的第4题。

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画线段图。

学生讨论后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得到综合后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把男生人数设为列出方程。

学生解方程,并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引导学生计算20+16是否等于36。

学生思索比较。

学生可能会说两种答案:“美术组有36人”和“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后者说的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用来解设更为方便。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列出方程。

解方程。

检验。

学生口答。

列方程并解答。

检验。

学生练习,尽量口算,集体订正。

学生说数量关系。

列方程解答。

集体检验。

学生口答。

列方程解答。

检验。

引导学生讨论得到:两个关键句中梨树都是1份数,桃树都是3份数,虽然单位“1”不同了,但倍比关系并未改变。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设计理念:本课意在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理解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利用”练习与实践”中7--9题的练习,引导学生看、算、量、画、判等系列活动,来巩固了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练习与实践”中第10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结合实例,回忆整理。

(一)出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

(二)教师提问: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例如:青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练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2.51424。

加数1827.5166。

总吨数422610024.4。

余下吨数41259923.4。

因数35320。

因数159101.5。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讨论后,交流。

学生举例、交流。

指名学生练习。

独立练习。

二、结合练习强化方法(一)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2、完成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二)复习比例尺。

教师提问:

1、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指名学生练习。

观察计算。

判断。

描点。

画线。

判断。

指名回答。

测量计算。

三、全课小结,说说想法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想法?请与同学们交流。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六

式与方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整体认识知识的能力,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熟练找出等量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与式与方程有关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知识。

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题过程。

解:设现在平均每小时走了x千米。

2.5x=3.832.5x2.5=11.42.5x=4.56。

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千米?

二、提出问题。

1、这是我们熟悉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我们解题的一种方法。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

2、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出发,将这道具体的例题作为一个点,四散出各个基础知识,边回顾边整理,成为一个具体的体系,使学生明白基础的重要。)。

三、分析知识建立联系。

(一)学生汇报各类知识小组汇报知识,要求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汇报,边汇报教师边完善,同时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后需要集体进行知识的再加工与再整理,使知识更加完善。)。

(二)解方程与方程的解。

1、具体知识。

4.56是方程的解,而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补充提问: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七

授课课题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基本。

内容p58例4和练习十一t9-14。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式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迁移、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概括的能力。

学法指导迁移、概括。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例4。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23÷214÷4512÷10310÷6。

9÷3104÷452÷3141÷32。

2、揭示课题:分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4。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得多少?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板书: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教学环节设计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板书:=。

3、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看看里有几个,有几个,再计算。

=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7课次(本周第几课时)4。

授课课题除法简单应用题(一)。

教学基本。

内容。

p62例5和练习十二t1-3。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法指导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例5。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提问: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5。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环节设计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用除法计算,教师可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3、引导检验:=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1)出示题目。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t1。

3、小结解题策略。

作业。

板书。

设计。

大瓶的果汁*=小瓶的果汁。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例2、例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里有几个1/4?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3)分数分类。

比较例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

2。教学试一试。

贴出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

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

____是____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九

2.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依法纳税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学重点:税率的意义以及求纳税额的方法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的教学

设计理念: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安排的内容正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税收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个人所得税的教学还要突出探索性和开放性。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由此引出税收和纳税。

你知道税收是怎么回事吗?

师:税收都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税率,把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为什么要纳税呢?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看完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小结:看来,依法纳税可以支援国家建设,税收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说错,教师应利用好他们的这个知识盲点对学生进行依法纳税的思想教育)

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二、教学例2

三、巩固练习1.(过渡)在税收中也有许多百分数问

题,一起来看纳税中的百分数问题,出示例2。

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思考:关键句中的5%是以谁作为单位“1”的?

师:这里的5%就是税率,是指应纳税额占收入总数的百分之几,就叫做税率。

你认为怎样列式求纳税额呢?用什么方法计算?

2.怎样计算60×5%呢?(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来计算)

按自己的想法计算出结果。

3.追问:如果十二月份的营业额是80万元呢,应缴纳税款多少元?要求学生口答列式。

4.小结:怎样求纳税额?

1.读题后明确:买车一共要花的钱应包括车的价格和车辆购置税。

要求最后的问题应该先求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算出要缴纳的车辆购置税是多少元)

题目中的10%指的是什么?以谁作为单位“1”?怎样列式解答?

2.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3.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怎样缴纳营业税。税收还有很多种,比如说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税率,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阅有关资料。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列出算式。

学生讨论。

学生计算,集体订正。

指名学生口答。

学生说说求纳税额的方法以及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1.做练习二的第1题。

2.做练习二的第2题。

“应缴纳17%的增值税”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的量?你会做吗?

3.做练习二的第3题。

读题后讲解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为了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由税法规定的按个人收入一定的比率征收的税目。

问题求实际得到奖金多少元首先要求什么?实际得到奖金怎样求?(明确实际收入=应得收入-纳税额)

学生回答后列式。

学生回答后列式。

根据分析列出算式,集体订正。

五、指导练习

1.向学生详细讲解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目的。(调节个人收入差距,让较高收入者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

2.自学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

3.理解“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这句话的意义。

举例说明哪些情况不交税,哪些情况要交税。

4.试着让学生分解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

要求自己试着列式。

5.阅读书上第7页的《你知道吗》。

学生自学第4题的标准部分。

学生讨论1800元应分成几部分,哪一部分要交税,交税部分的税率是多少?汇报后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认识。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演唱和欣赏活动中感受、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学生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

2、能够依据歌曲,《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特点,理解歌曲的情绪,并用热情、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

1、为歌曲《拉起手》画上换气记号,然后用热情、欢乐、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2、在理解音乐主题的基础上,经过讨论总结出音乐在旋律上的特点。

教材分析:

《拉起手》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其歌词非常简洁,鲜明的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

教学过程:

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全体起立,拉起你身边同学得手围成一个圆圈站好,当音乐响起时大家就跟着音乐转圈同事做你喜欢的舞蹈动作好吗?)

(放歌曲《拉起手》)

同学们做这个游戏高兴吗?刚刚大家所听到的这首歌曲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回到自己的位置做好,我们开始学习。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拉起手这三个字是怎样理解的呢?

(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歌曲,一起来感受音乐里所要表达的含义。

(再次聆听歌曲范唱)

1、学唱曲调

注意:歌曲中切分音的节奏、和反复记号。

老师范唱,学生学唱。

完整的将曲调演唱一遍。

2、学唱歌词

先把歌词有感情的演唱一遍。

老师范唱、学生学唱。

随着伴奏将本首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

设问: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演唱?

3、表演歌曲

请全体同学再次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一边舞蹈一边演唱这首歌曲。

4、练习

请在括号中填写出do音在键盘上的位置。

小结:

伸出我们热情的双手全世界的小朋友手拉手,这样的世界才会是和平的、友好的。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一

1、初步学习行进间的运球,通过比赛使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玩篮球

一、篮球小游戏

教师活动:

1、体育委员整队,师生问好。

2、组织学生集体猜谜:“圆圆像个大西瓜,人们爱玩它,没

人去吃它,抢了又丢它”引出本堂课。

3、组织学生分散两人一组创编篮球小游戏以熟悉球性。

4、组织学生表演并交流、评价。

5、组织学生分散两人一组继续游戏,进一步熟悉球性。

学生活动:

1、集合队伍时能做到“静、齐、快”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2、注意听老师讲谜语,踊跃猜谜。

3、分散两人一组创编篮球小游戏时能相互配合、相互协助。

4、认真观看同学的表演积极参与交流、评价。

5、分散两人一组继续篮球小游戏,能编出更有趣味性的游戏。

组 织:四列横队: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二、行进间运球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表演行进间运球并交流、评价其次老师讲解、示范动作。

2、组织学生分散两人一组学习行进间运球。

3、组织学生行进间运球比赛。

学生活动:

1、认真观看同学的表演积极参与交流、评价,且认真观摩老师的动作。

2、分散两人一组行进间运球时能做到相互观察比较、相互纠正动作。

3、积极参加行进间运球比赛,气氛活跃。

组 织:二人一组分散

三、绕物运球比赛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放置障碍物比赛,评出“最快、最佳” 小组。

2、组织学生表演行进间绕物运球。

3、组织学生行进间绕物运球比赛并穿插表演。

学生活动:

1、各小组放置障碍物,争取做到“最快、最佳”。

2、认真观看同学的表演具有强烈的比赛欲望。

3、积极参与比赛并为同伴加油、喝彩且认真观摩表演。

四、快乐放松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跳舞蹈――《幸福拍手歌》。

学生活动:

与老师一起跳舞蹈,快乐的放松。

组 织:围成四个圈

场地器材篮球场1片、篮球20个、圆锥物12个、录音机1台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要语句感受怀特森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抓住我的心理活动以及我们行为前后的变化,加深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深刻体会怀特森对我们的深远影响。

学习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探究怀特森是我最好老师的原因。

出示本课重点词句及相关问题的课件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在家都有父母的陪伴,在学校陪伴我们的是老师。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最好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认真负责,知识渊博,关心学生。)

2、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的好老师又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我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自由的朗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把写怀特森先生的句子画出来。(学生读)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朗读找到有关的句子,说说怀特森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1、齐读句子两遍,“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板书:老师——方法独特出人意料)

3、课堂交流

4、讨论: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样的举动,你会怎样想?(可能会有怀疑,有愤怒,有不理解。)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怀特森老师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出乎人的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2、课堂交流。(1)会使我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去思考和验证”

板书:学生————冒险挑战思考论证

(2)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接近真理”

(3)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3、一次,我把怀特森老师的方法介绍给一位朋友,他有什么反应?

1、“我”对怀特森老师感情的变化是课文的一条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我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对怀特森老师的感情变化。

我:怀疑——愤怒、不满——敬佩、尊重

通过对我心理变化的侧面描写,烘托出怀特森老师的与众不同,使怀特森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在怀特森老师教“我们”科学课的前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之前我们没有质疑的习惯,在怀特森教我们之后,我们敢于和老师争执、议论了。侧面烘托出怀特森老师教育的成功。

在平时的写作中同学们也可以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烘托想要表现的东西,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小结:怀特森老师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这是怀特森老师通过这一堂关于“猫猬兽”的课,想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轻信老师和专家的说法,要敢于怀疑。

板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意大利斜塔和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说明我们的学习都应该时刻具备怀疑的精神不要轻信权威。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和科学怀疑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选下面的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先生》

《假如我是怀特先生的学生》

《如何看待书本和权威》

21我最好的老师

老师——发放独特出人意料(用心良苦)

学生——冒险挑战思考论证使其

(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三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铸赠、铭文、堪称、结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志昌胜、龙兆吉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一份丰厚的礼物。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世纪宝鼎。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1、师生共同介绍有关鼎的资料。

2、师生共同介绍联合国的有关资料。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处等。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1、自读课文,扫清文章的文字障碍。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世纪宝鼎介绍清楚的?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大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中国人民赠给联合国一份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结构。

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熟读课文,准备描述宝鼎的活动。

1、投影出示:课后思考题二。

2、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描述活动搞好呢?

3、教师小结:要描述宝鼎,介绍的重点是宝鼎精美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因此必须熟悉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4、学生分小组准备。

第二课时

一、进行课本剧的展示。

1、小组表演。

2、全班进行表演。

3、对照课文的内容朗读课文。

二、对照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1、学生品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后交流。

三、词语积累环节。

1、选择自己喜欢词语、句子,抄写在作业本上。

2、相互交流。

四、总结课文。

附:板书设计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四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时代背景。

展开丰富联想。

……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千夫:众多的人。

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

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五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课文里的故事。

2 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感悟文中讲的道理:学习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明白要领。

:1课时

1 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才能学到真知识、真本领?

1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在过去学过几篇文言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自己读懂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先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的再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老师巡视指导。

2 基本弄懂句子意思以后,练习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

3 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情况。

(1)提出经过研究讨论还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老师点拨。

(2)指名朗读课文,评读,研究读好每一句话。

1 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 对照译文,看自己讲的对不对,有与译文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译文那样说好在哪里。实在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帮助解决。

3 指名讲故事,老师结合重点词句和难句,指点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意思的方法。

1 小组交谈。

2 全班交谈,老师引导,点拨,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六

片段一(序幕部分)

生:(生边说师边板书)

生1:下面大大的,上面尖尖的。

生2:下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顶点。

生3:下面是圆形的,上面是尖尖的,旁边是一个曲面,从上到下慢慢变大。

师:你们能在本子上把这个物体的形状试着画下来?(叫一生到黑板上画)

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锥体)

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体变成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

(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

生(惊奇):哇!(然后一起鼓掌)

师:像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吗?

生:像。

师:这个物体叫圆锥体。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圆锥体的有关知识。(师边说边板书:圆锥的认识)

片段二(终曲部分)

在学完圆锥体的特征后,临近下课前7分钟,教师模仿《幸运52》设计一个抢答游戏环节。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巳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抢答游戏,游戏规则是:在老师描述的过程中,你们就可以进行抢答,看看是我们学习过的哪种立体图形?不一定要等老师题目全部叙述完,看哪组同学回答的又对又快。

师:请从我的描述中回答,这是什么形状?这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三个面,其中一个面是曲面,沿着它的高将它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生:圆柱体。(在老师还没说完学生就马上回答出)

师:这也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生1:长方体。(生没等教师说完抢着举手说)

生2:也有可能是正方体。

师:为什么也有可能是正方体呢?

生:正方体也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师:那么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呢?请接着听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体。(抢着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生:圆锥体。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十二条棱,八个顶点,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生几乎抢着举手说)

师:这是一种立体图形,沿着它的高切开,可以得到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切面。有时也可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生:圆锥体。(等学生说完,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圆锥体萝卜演示给学生看)

(每道题出后,下面的学生都抢着举手回答,高潮迭起)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蕴育着成功。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后面成功进行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课始,教师用一块布遮住圆柱体,让学生想像,当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小到圆心时,这个圆柱体将变成一个怎样的物体?在学生说出或画出这个物体的形状时,无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独辟蹊径,巧妙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惊讶中不知不觉步入这节课所学习的圆锥体,主动参与到研究圆锥体特征的状态之中。教者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因此,一堂课精彩的终曲如同压轴戏,可以把课堂气氛再度推向高潮,让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并在其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

课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在此时,教师巧妙的将练习内容蕴含于抢答游戏中,使原先枯燥、单调的练习过程转化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不仅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也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升华,特别是最后一道抢答,极大的考验了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也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极点,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又何愁不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这两个片段,教者能在趣字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在教学的趣味上做些文章,使我们的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这样,才会是课伊始、趣已生,课结束、趣犹存。从而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447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