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写出的一篇文章。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要认真阅读完整部作品,全面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其次,我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或标注,在读后感中体现出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和观点的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自身的思考和感受,对作品的主题和意义进行个人阐述和解读。最后,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和流畅,使读后感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感染力。下面是一些实用的写读后感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一
以下内容可能会略微有些剧透,请谨慎阅读。
这本书最开始应该是在报刊杂志上连载的,每个案件分为一个故事,但是在每个故事里都重复的介绍了女主角的外貌和性格,个人觉得,合成一本书以后应该把后面重复的部分删掉。
《诡计博物馆》是属于本格派的推理小说,里面没有作者站在上帝视角对犯罪的主角进行喋喋不休的批判,有的只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资料,以及精彩的推理。大家和里面的“雪女”得到的信息是一样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没有必要亲临犯罪现场,只要有20年前的物证以及思维,就可以破解谜团。
当然现实中肯定不可能这么简单,绝对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来干扰你。毕竟现在的我上网搜集个资料都觉得信息实在是过于庞杂,更何况是一场场的案件。
不过这些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看书的时候可以拿笔和纸把信息记录下来,不要去看后面的分析,试试自己能不能破案!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二
故事发生在东京的犯罪博物馆,由五个短篇推理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出乎意料。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一切推理都靠馆长对犯罪资料的细致观察进行,当然也离不开助理与嫌疑人的沟通。
推理精彩之处一是在于馆长仅从一些细节描述的逻辑层面就能发现不寻常的地方,顺藤摸瓜;二是馆长吩咐助理实地考察,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采访时提的问题,初看与整个案件毫无关联,更别提能推动案件解决,不仅是读者,连助理也懵圈了,猜到了些许意图却又说不通,总有逻辑上的缺口,对这些问题背后的目的进行探究,也不失乐趣;三,就是馆长揭晓谜底了,在与助理的交流中一步步揭晓自己的意图,指出凶手的漏洞、案件细节的不寻常之处,循序渐进,酣畅淋漓,语含机锋,常常反应不过来下一步推理是怎么达成的,总要不断回过头去揣摩他们的语言、逻辑,也不失有趣。
只是节奏太快,有时推理来得太突然,文学性不够。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三
吴晓丹在2014年4月17日下午,我们第二党支部(数学,物理,信息,生物,政治,美术科组)去参观了茂名市博物馆。茂名市博物馆位于茂名市人民北路,是一座地级市综合性博物馆,茂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隶属茂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听说博物馆应有20多年的历史了,馆藏文物和标本十分丰富。博物馆主要陈列展览有:“茂名馆藏历史文物精品陈列”、“茂名自然化石标本陈列”、“茂名革命史陈列”、“冼夫人史迹陈列”等展览,每个展馆都有各自的特色。
我们专门认真、详细的了解第三个展馆是“茂名革命史陈列”。在20世纪20年代,茂名市现辖区分为茂名县、信宜县、电白县、和化县,历史上高州六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茂电信的中共党组织先后归属南路特委、特派员、粤桂边地委(广南分委)、高州地委领导。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茂名、电白、信宜、化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不屈不挠,顽强斗争,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的光辉业绩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
今天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茂名市博物馆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热爱我们的党。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四
这些天我阅读了大山诚一郎《轨迹博物馆》这本书。翻开书,细细读来,都是隐藏在身边的悬案真凶。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复仇笔记"和"烈焰"这两个章节,读过之后好像身临其境,又有一种得知真相的震撼!
《诡计博物馆》书如其名,非常贴切,这是我见过短篇推理最棒的一本小说。读的时候猜不到凶手也非常的刺激,这成功的本格推理恰如其分,作者的推理功底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每个案件的凶手都十分意外,结局出人意料。
这本书精简严密,逻辑强悍。以学案为主题,本格推理加之,非常了不起!这本书也是五大悬案的破解教科书。当25年前的证据开口说话时,才发现凶手一直就在身边!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五
本书由五个短篇构成,表面看每个案件都难以侦破,但是重新搜查以及最后揭秘的过程都不够完美,很多理由过于牵强缺乏说服力。
书里还时常为了衬托女馆长的睿智而让其他人显得很傻,最后一个故事的杀人动机也更是匪夷所思。推理小说一直是我的大爱,精密的逻辑,紧凑的结构,睡前拿起,不看到结果是不会放手的。大山诚一郎的“悬案”很强,他极其擅长利用一个个惊险离奇的场景将案件的来龙去脉表现得扑朔迷离,阅读的过程也是极其烧脑的,全程紧紧跟随作者笔触,或者说,我们组成了一个侦探小组,我们各显身手,大胆逻辑推理,努力将一个个线索串联在一起,剥去掩盖真相的层层迷雾,以还原出案件本来的模样。
此间,常有令人拍案叫绝的绝妙,也有后颈发凉的诡计。绝了。此类本格推理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结果“复盘”,当我的推断或结论与作者不一样时,再回到前文,字里行间的每一个小细节又无不在应证着这个结果。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六
“时效警察”+“安乐椅神探”模式。纵观推理小说史,往往是侦探走到哪人死到哪,因为这样能第一时间获取更多信息,而“安乐椅侦探”类型仅靠第三方材料进行推理,所以比较难写,但也更适合“叙事性诡计”的写法,比如本书中的《复仇日记》,我想称之为《“影帝”日记》,正经人谁写日记啊!虽然故事很悲情,但是就像《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外传犯人们的事件簿》一样,站在犯人角度就有些喜剧了。
总共5篇短篇,“凶手的意外性”是本书的最大的特色和亮点。诡计设计上都是对经典本格诡计的再创新;逻辑严谨,大段的推理囊括了所有可能;行文精炼,没有多余的描写,所有的.描述都有作用。大山诚一郎的书的特点之一就是书中人物塑造基本为零,而且后几篇对馆长的描述几乎复制黏贴。
大山诚一郎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算你知道是用的什么诡计,你也依然猜不出来。比如《直到死亡之日》,开头就告诉读者我就是用了“交换杀人”的诡计,但真相依然惊艳。虽然又是左右撇子的老梗。
动机方面也是非常的本格。特别是《烈焰》和《至死不渝的追问》,让我觉得这样也行?但是又无法反驳,感觉情理之中。《面包的赎金》的动机最为薄弱,操作太过复杂,越复杂越容易出错,破绽也越多。
本书最大的问题是出现了很多“惊人的巧合”,这些巧合使得本身并不完美的案件反倒成了悬案。比如:《面包的赎金》中嫌疑人过量饮酒挂了,《复仇日记》和《直到死亡之日》中嫌疑人都是被车撞死了。作者自己也发现了,所以在18年新版中把其中两起案件的死因进行了更改。
本书其实蛮难拍成电视剧的,都是一大段的推理,如果有机会希望“雪女”由菜菜绪出演。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七
我们先参观了史前爬行类动物的厅,然后参观了史前哺乳动物的厅,接着参观了恐龙世界,最后参观了人体厅。我最感兴趣的是人体厅。我和两个同学去玩了人体三维拼图,但总是拼不上。所以,我们几个顿时失去了兴致。在人体馆里参观,我们知道大人身体一共有206根骨头,肋骨和脊椎骨就各占了24根。听到这个数目,我不由惊讶道,啊!人身上竟然有这么多骨头。更神奇的是,婴儿居然有305根骨头。为什么人在成长中骨头变少了呢?因为有许多骨头都在成长中合为一体了!我还知道了大肠和小肠的分别作用,小肠用来吸收食物的营养。大肠用来吸收水分。然后食物就会变成粪便被拉出来,是很干的。如果拉稀了,是因为大肠功能失效。还知道了膀胱用来存尿,当膀胱里的尿快满了的时候,大脑神经受到刺激,就想尿尿了。心脏用来供血……啊!人的身体真的非常神奇啊!
我觉得,这次去自然博物馆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我知道了我原来不知道的事情。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八
今天,我们去大英博物博物馆参观。
我们刚进一楼不久,池松叔叔就去机场了。贝贝依依不舍地说:“再见,爸爸!”然后我们就乘坐电梯来到了三楼。“哇,好多盘子呀!”萱萱惊奇地说。“是呀,是有好多盘子呢,”我点点头,两眼放光地说,“这儿还有好多纯金做的雕像呢!”妈妈认真地说:“这儿的东西可是很有价值的哟,千万不能用手去摸。”我们接着走散了。事情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走进了放置木乃伊的地方。小孩儿们不怕,而大人们都怕。在我们几个小孩看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大人们就一溜烟跑了。幸好,他们没有跑远,要不然我们就找不到他们了。过了一会儿,也就是我们参观完小小的、而又十分精致的木头雕塑后,葛敏阿姨又跟我们走散了,我们在吃饭的地方找到了她。
午餐过后,我们又去看了很多欧洲的人像。还看到了很多非洲的衣服——可真漂亮!富有艺术感,花花绿绿的。
参观后,我心里忿忿不平,“凭什么其他国家的那么多的好东西都被英国抢去了?”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九
基本上没怎么看过推理小说。看到很多同学说看过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而我看《诡计博物馆》是我看的第一本推理小说。看这名字“诡计博物馆”,带着好奇的心去看看“诡”在哪里。
有一座特殊的博物馆,专门收集无人能解的离奇悬案。有一对奇怪的搭档,发誓破解瞒天过海的杀人诡计。同样的弃尸地点、同样的凶器、同样位置的血迹、同样年龄的被害人,数十年前的骇人惨案重现,是有人恶意模仿,还是凶手再次挑衅。
在阅读中既带着害怕的心理,又想去探知真相。但是往往,自以为自己能根据故事中的线索和蛛丝马迹推理些什么。但是我的逻辑思维稀里糊涂。不由地感叹故事中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强大的推理能力。真相往往和想的不一样,突然的大反转,更加吸引读者。想想最近的来女士案件,离奇失踪,这个案件成为热搜,社会关注点。当案件破了以后,我们更关注是一条鲜活的生命的逝去。透过一个个杀人案件背后,是每个杀人犯扭曲、变态、畸形的心理。相信每个人更希望的是看到社会的安定,每个人身心健康,社会和谐。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十
没去过大英博物馆,所以读这本《大英博物馆: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我是期待从这本书中找到“憧憬感”,万一这辈子有机会花数万元的旅费换得一张“免费”的参观门票,站在“44根廊柱”前,或者立于“阅览室”的玻璃穹顶之下,内心里万一能升腾起“终于抵达”的感慨呢。
读完这本书,对大英博物馆有了一个相对“宏观”的认知。作为世界上“第一座公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是英式创造性思维的独特产物”。对公众开放,没有特别“严苛的条件筛选”,是它有别于其他博物馆的重要标志。有“创举思维”的这位先驱是汉斯·斯隆爵士,他的个人藏品成为大英博物馆的“原点”。
在这个“原点”之上,大英博物馆的“肆意生长”。随着馆藏展品的不断丰富,大英博物馆经历了改扩建等一系列的“扩张”,“勾画出大英博物馆矩形格局的这批建筑群最早完工于19世纪40年代,博物馆一层层的扩容就像一株生长年轮的大树一样:数十年的时间里这个有机体经历了转换和变迁,它本身保护、储藏和展览的功能却始终如一地更新再造。”
读完大英博物馆“二百五十多年”的历程,更加觉得它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诸多思潮变革之后,还能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当年出发的“原点”,坚持向公众开放,以“平等之心对待过去和未来”,特别得不容易。运维一个体量庞大的博物馆,不仅仅需要实力雄厚的资金,同样也需要能够立身于世的理念。这是我对大英博物馆最为直观的理解。
洋洋洒洒上中下的,译成中文可能就缩水成了“一本”,原先颇为厚实的“专著”译成中文,体量就变得有点像“专题报告”或者“毕业论文”一般。这本书的中译本体量比我想像之中的要轻薄不少。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我对博物馆也有一点点“动物园式的残酷”的认识。动物园将那些原本在天地间自在呼吸的动物圈养在一方“牢笼”里面,虽然方便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方便对动物进行繁殖研究,但对于动物本身而言是失去“自由”残酷的。
大英博物馆的展品不断丰富的过程之中,战争、殖民、掠夺等阴暗面其实也是它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条“伏线”。那些原本与其环境相贴合的展品,被剥离了“原始环境”放置在玻璃柜之中,失掉了它的最初状态,这与动物被圈养应该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尤其是对于被掠夺的他人民众来说,属于自己的珍宝一直流落在海外,是一种文化之殇。
当然,就像书中所言,“取悦所有人当然是不可能的”,存在有的它的合理性,但每个人都保留“反对”它的权利,这才是更为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如果单单从让公众能够以“更为节约”“更为经济”的方式,逛一个地方了解诸多有价值的人类文明印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领博物馆领域面向公众来看,大英博物馆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的。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十一
四月我跟随着夏令营团队的脚步从承德坐上去往北京的车,一路上山水景色婀娜多姿,形态各异,遍地都是绿色的小芽,春姐姐无时不刻的在告诉我们“春天要来做客了”。我们的终点站是中国航天博物馆,好景色当然要加上一副好心情啦,所以我兴高采烈的期待着。
在细雨中终于到达了航天博物馆。
大门前7个深蓝色的大字——中国航天博物馆,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走进大门,一架架飞机模型展现在了我的眼前,飞机模型各式各样,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毛泽东主席的座机,这架飞机机身通体白色,上面有着蓝色条纹,还印着五星红旗,这代表着我们国家志在蓝天。再往前走,我就不得不严肃起来,因为前面就是牺牲的烈士和飞行人员的名单了,看了这些我对烈士和飞行人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航天博物馆让我对我们国家的航天知识和事业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让人受益匪浅啊!
中国航天博物馆让我难忘,也让我流连忘返。恋恋不舍离开时,我忍不住说:“航天博物馆再见,我会再来看你的”。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十二
很有幸在毕业之后还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最近迷上了推理小说,刚看完了《嫌疑人x的献身》,现在又能够阅读《诡计博物馆》,都是推理类不可错过的好书。
书本内的人物设定很吸引人,美丽冷酷的高级公务员馆长,虎落平阳的资料整理员。两者都有一个共同信念,馆长利用自己高超的思维推理,细致的查证资料;搜查员利用自己的技能,根据馆长指示,两人破获了一起又一起惊世悬案。
由于工作原因,书籍还在观看中,刚看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人物塑造和剧情走向都是很分明的,但故事的结局不到解密的那一刻是怎么也想不出来的,这就是这本推理小说的引人之处,但又些许对此书中一些观点的不认同,在书中的迷案中,根据推理得到的结果太过确凿,中途没有更多的其他线索迷惑搜查员,就如在面包案中,一开始的警察怀疑是社长的弟弟杀害了社长,馆长多方查证后,最后在推理鸟警警部补是又太过迅速,没有其他人选的怀疑,对于车祸事件也描述的不甚清晰,这就让读者会感到难以论证其中的关系。
但《诡计博物馆》还是在内容和质量上都算的上一流的推理小说。如果喜欢推理类文学的读者一定不要错过。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十三
在刚拿到《诡计博物馆》这本书时,看了封面,以为这是一本特别恐怖的小说,其实这是一本破案小说,特别适合平时就喜欢看看悬疑小说、推理剧的一些人。
这本书一共讲了五个故事,每个故事的转折都使人惊讶!第一个故事的翻转是警官竟是犯罪的合伙人,尽管真相是在多年之后才被发现,该面对的惩罚还是要面对。第二个故事应该会感动大多数读者吧,为使杀了人的前女友的身份转为受害者,自己上阵导演一番复仇大戏,可谓是用情至深!第三个故事看了更是使人吃惊,交换杀人,使最大嫌疑人均有了不在场证明,而不能破案,足以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缜密的思维。第四个故事是女主角通过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品到了端倪,最终还真的重新破案!
说明生活中的细节不可忽视。最后一个故事,我相信作者是站在了一群少数人的角度来写的,那些受过创伤而导致心理严重生病的人,竟为了验证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而不惜以杀人为代价,最终虽得到了结果,自己也承受了惩罚。也许很多人,包括我看了以后多少会觉得这个做法有些疯狂,可能那些心理面受过伤害的人,宁愿背负杀人罪名,也要弄清楚从小到大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那是心理上的一种释放。整本书,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连贯清晰,节奏也紧凑,没有多一句废话。这本书大概花了两天左右时间就看完了,真的很吸引人,让人想继续看下去,喜欢这种类型小说的,推荐看一下这本书。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十四
周末那天,爸爸带我和妹妹去东阳参观恐龙博物馆,据说现在东阳已经是恐龙的故乡了。
我们一走进恐龙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巨大的恐龙和一只小的盔龙骨架。被命名为中国东阳恐龙是一种草食型恐龙,属晰脚类恐龙中的巨龙类。中国东阳龙和盔龙的骨架是根据在东阳发现的窟窿化石,按照生物学原理等比例复原装架而成的。中国东阳龙骨架全长16米,高5米。盔龙骨架长3.6米,高1.8米,中国东阳龙是在2007年发现于东阳市西路西岭头,盔龙在1981年发现于东阳白殿村胡公山。
我们顺着人流向右拐进第一个房间,那里有一只很大的盔龙,那盔龙的头和前肢都会动,我们看了吓了一跳,以为是一只真恐龙,仔细上前一看才发现是一只仿真恐龙,我们还跟它亲密接触,照像留念呢。我们还看了许多恐龙蛋化石,它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其它类型的许多恐龙:有三角龙,地震龙,铁头龙,快盗龙,暴龙,蛇颈龙等等。
我们通过参观恐龙博物馆后知道了以前恐龙的生活情况。可由于地球气温的下降、环境的不断恶化等种种原因,使恐龙渐渐地灭绝了。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好地球的环境,不然的话,我们必定会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
时间博物馆读后感篇十五
博物馆原意“缪斯的殿堂”,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古埃及托勒密时代,不过,现代博物馆是17、18世纪伴随“公众”概念的普及才出现的。在当时,公众指的是作为文学艺术的接收者、消费者和批评者,与现代概念的“公众”是有区别的,说明这个概念本身是演化的。《大英博物馆》这部作品突出了这一点。
该书副标题名为“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大英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为什么它被称为“公众博物馆”呢?英国艺术史家詹姆斯·汉密尔顿以精简清晰的语言讲述了大英博物馆的馆史,汉密尔顿曾先后担任谢菲尔德、利兹、伯明翰等地艺术馆的馆长,自2013年起一直担任巴伯艺术学院资深会员,具有深厚的专业领域的素养。
大英博物馆自1753年筹措,至1759年正式开馆,经过六年时间的准备。作者强调,要注意“大英博物馆”名字背后的革命性含义。不叫“斯隆博物馆”,是因为博物馆从开始就怀着“扩容”的远大前景,并不打算只满足于斯隆的藏品;不叫“皇家博物馆”之类,是打算摆脱御用或贵族阶层的趣味,“以为公共用途和公共利益之用”。博物馆免收门票,在外观、社交和行政管理上,力求贴近启蒙运动的理念,对从英王到平民的整个国家敞开大门。
不过,从旅行者的记载和博物馆的档案可以看出,直到19世纪能进馆参观的常常只限于学者、艺术家和特权阶层。所有理念的推广和履践,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奠定近代市民社会知性基础的因素之一,是传播知识与信息的图书、期刊的繁荣。大英博物馆就像它的先祖亚历山大图书馆那样,具有作为研究机构的功能,把图书收藏和对外开放作为核心业务。
这些物品有些是稀世之珍,有些只是日常生活必需品,所有藏品都是为了证明往昔的人类经验。博物馆经过历次改建,比如,拆除蒙太古府的穹顶壁画和古典神祇造像,把面向大街的墙面换成便于行人眺望的铸铁栅栏,就是为了把华贵的气象转化成更亲近的意象。博物馆的馆务:订购、归类、展览、研究藏品;借助科技保存藏品;为观众提供便利,扩大公众参与,等等,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尽管难以避免人事干预和政治纷扰,总体而言,博物馆与公众的联系不断趋于加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2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