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专业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04:47:03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专业16篇)
时间:2023-11-07 04:47:03     小编:笔砚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总结是个人修炼和提升的必备工具。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不足和问题,并积极改进和提高。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一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职能是为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供内部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等。管理会计是财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具体是指企业利用财务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采用会计的、统计的和数学的方法,对未来的经营管理进行预测和决策、确定目标、编制计划预算,并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控制和考核,进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会计管理方法。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大量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管理会计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而诞生的,它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符合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数据。

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是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关联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相应地发生变化。而对于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是有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的,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在自身的经济、社会环境基础之上。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差距。管理会计的运用最终要通过会计人员加以实施,具体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去,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育层次低。全国1350万会计人员中注册会计师大约仅有20万人,由于会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就使他们没有精力去实践管理会计。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学习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但大多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同时,我国有些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较低,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极大焦点。这些因素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管理意识尚待增强。管理会计行为是对企业的管理行为,而不是对企业的核算行为,既是对管理者价值观的一种挑战,也是对管理者管理意识的检测。目前由于受到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其一,管理会计工作地位低下。其二,企业经营决策者管理意识不高。多数企业经营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并且有些经营者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长官意志”较重,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资料无法发挥实际效力,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目前,许多企业经济状况不景气,不能正确进行预测、决策是决定性的原因。任何一个企业,事先如果没有周密的规划,工作必然是处处被动,缺乏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假如能够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做出正确的预测、决策,将会有利于企业近期长期的发展、有利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利用管理会计进行企业利润的预测分析。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取得利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使“所得”大于“所费”,只有这样,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才能得到补偿。这应当要求企业在生产之初首先预测出目标利润。保本点是利润预测中的重要指标。保本点的销售量是企业处于盈亏平衡这一点,即企业的成本通过销售得到补偿,保持损益平衡。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和企业本身的具体条件及预期的利润目标,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采取各种个体措施,即可获得预定利润。

在所有权与管理权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当中,建立并完善管理会计制度对于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以及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二

现代企业在管理会计具体应用中将现在与未来的资金运动作为主要管理对象,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来灵活使用决策理论、管理理论以及数学模型,从而实现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规划以及控制等,所以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管理会计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前瞻性、预测性等特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其在会计主体、工作目标以及工作职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性,并要明确管理会计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确保管理会计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一)应用范围狭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管理会计便开始被应用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其应用的根本目的在于对经济过程的控制及财务信息的加工整理,以便于帮助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可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管理会计在具体应用中的核心功能是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资料,以便于企业管理层可以做出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经济决策。现阶段虽然管理会计在我国各大企业经营管理中均进行了实践,但是由于大部分管理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等较为匮乏,并没有将管理会计全面的落实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其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未予以管理会计足够的认识与重视,甚至部分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尚未建立管理会计机制,对于我国现代企业来说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依旧过于狭窄。

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所使用的管理会计体系在国内外成功经验指导下进行了完善,但是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关于管理会计的应用依旧停留在局部的方面,在管理会计应用深度上与国外相比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很难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的作用。本文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部分企业在财务分析方面,对于管理会计的应用尚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层次,这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与财务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已经有良好的基础将管理会计应用于经营管理中,但是对于企业除财务部门来说很难将管理会计融入其中,其主要体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尚未使用存货控制模型进行存货管理等。再者,本文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决策方法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例如,投资评价过程中虽然部分企业会内含报酬法、回收期法进行选择,但是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其将回收期法作为其投资评价过程中的核心手段,这是因为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全面预算工作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使企业在众多决策方法选择过程中依旧以简单的方法为主。

(一)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在市场经济体质的约束下进行,所以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其尚未具备真实的自主权利,则外部环境条件的不完善导致管理会计很难被应用到企业中,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管理层的重视与认知,同时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及市场公平竞争法治条件才能满足其要求。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依旧容易受到传统经济观念带来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行政及社会等外部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决策模式势必会导致管理会计为其提供的数据信息失去效用,所以对于我国现代企业来说无法在该种外部环境下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的作用,再加上金融体系、价格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各大中小企业中的高度普及依旧需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内部环境产生的影响。

本文认为管理会计能否在我国企业中的快速普及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环境因素,这是因为只有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国内外相关成功经验的指导下将管理会计快速普及到我国社会各行业中,而我国当前的国情是很少有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与了解,没有充分意识到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再者,现阶段我国企业中的会计从业人员大部分都严重匮乏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再加上管理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很难获得专项培训的机会,导致当前大部分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水平较差,这也限制了管理会计对于推动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内部都未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企业管理层决定了其是否在经营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工作,本文认为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通过硬性制度的落实来推动管理会计的普及,帮助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可以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便于我国现代企业可以在管理会计的支撑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四、结语。

现阶段管理会计在企业具体应用中由于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使其应用范围、应用深度以及应用成效等方面均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要求我国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及作用,以便于其可以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来推动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三

管理会计引领企业未来,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管理会计。电网企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大力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全球教育执行董事诺尔・泰戈认为,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提供信息,帮助企业进行分析进而做出明确的决策,使企业可以更好地规划和控制他们的行为和活动,从而改善绩效,保证可持续发展。

财务会计重在回顾过去,记录和总结企业经营状况,对财务报表进行制作、报告和审计;而管理会计重在面向未来,在财务报表制成的基础上做大量的分析和比较,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两者在工作侧重点、作用时效、遵循的原则标准、信息特征和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方面存在差异,两者各司其职,共同为企业服务。

2.1成本管理方面。

目前,电网企业实行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就是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实际应用,但在动因参数的设定、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等方面仍需改进,成本管理人员需要在成本合理性、成本与售电量、利润变动关系等方面进一步应用管理会计知识,进行成本全过程管理,提供给管理层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成本决策信息和建议。

2.2全面预算管理方面。

管理会计的中心工作是预算,全面预算为管理会计施展本领提供广阔平台。电网企业一直强调预算的重要性,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预算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包括财务预算、业务预算和综合预算3类对象,预算编制、控制分析和考核评价3个主要环节,将所有单位、所有层级、所有收支、所有项目均纳人预算管理,推动预算管理深人业务前端、加强业务财务融合。

2.3电网投资项目管理方面。

目前,电网企业投资管理方面,管理会计介人尚浅,许多公司由于投资管理不善,成本负担过重,导致经营效益不高。因此,投资管理是管理会计需要重点发挥作用的一邻域,电网企业已意识到这一点,陆续制定项目可研经济性编审工作指引等相关管理制度,从项目规范性、资料完整性、经r等方面对储备项目进行规范审核。

2.4经营绩效考核方面。

目前,电网公司考核主要包括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资产经营同业对标考核、财务集约化考核等。从考核内容看,现在仍以利润为最终目标,但eva的考核比重逐步上升,非财务指标主要从创新、内部流程、客户服务、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设计相关指标进行考核,采用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原则,体现了考核的科学性和导向作用。

3改进方向。

3.1培养主要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目前,国家和社会有关团体都在大力推动管理会计应用,但这都是外部环境因素,企业作为实施主体,还应从内部管理上充分重视。对于企业来说,主要领导者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的培养显然更重要。如果企业领导者不重视,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也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企业要从领导者开始重视管理会计工作,将管理会计意识层层传导,渗透到各业务部门、各单位、各岗位和各个职工,形成指向价值创造的治理机制,这样管理会计才能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3.2加强财务人员素质培养,适应管理会计发展需要。

管理会计的所有功能都需要通过人才将其发挥出来,因此,企业应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管理会计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很高,要做到胸中有大局、眼中有目标、手中有工具。具体来说,需要从“专”和“博”两方面进行。“专”即专业知识,如财务调考工作,对提升财务专业知识提升很有帮助,今后建议将管理会计知识纳人调考范围;“博”即渊博的知识储备,既需要掌握各种规律,包括电力行业发展动态、学科发展规律和电力企业上下游服务对象行为规律等,又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使管理会计决策在企业内部能全面贯彻执行。

电网企业一直在探索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模式,并已在部分公司进行初步尝试。为适应管理会计发展需要,电网企业应加快共享中心建设,在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基础上,将下属单位营财一体化业务、供应商建立、搜及通过银企直连付款、员工报销、资产管理、工程核算、总账核算及集团报表等纳人共享中心管理,集中所有财务数据,使数据汇总、分析不再费时费力,为管理会计及时、准确数据提供来源,会计人员将专注于预算、成本、经营决策分析等面向企业战略的财务管理,使企业的战略实施更加迅速。

3.4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创造管理会计实用工具。

前文说到管理会计人才需要手中有工具,实际是指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目前,电网企业尚没有一套统一的信息工具涵盖管理会计的所有工作内容,因此,应加快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将成本、财务规划、预算编制、预算调整、执行监控、预算分析、绩效考核评价等集成于一体,实现闭环管理,并与财务核算系统及其他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使会计人员能够利用企业数据仓库进行一系列“what-if”分析,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四

物业公司的全面质量管理路途并不完全畅通。究其原因,在于一些不良因素影响着物业公司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一)公司领导观念守旧,无法与现实发展相联系。

很多物业公司的负责人或领导认为,业主众多,不可能满足每个业主的主观愿望,否则,管理活动必然受到影响,管理效率必然呈现下降趋势。缺少物业管理,小区便无人管理,因此,业主不会掀起过大的情绪波动。

全面质量管理是物业公司应当履行的职责,但是,物业公司在现实中并未针对全面质量管理进行到位系统的宣传,使物业管理往往处于杂乱无序的局面。比如,很多业主不愿将车辆停放在车库,而是停放在小区内,物业管理人员见惯不怪,面对业主的不配合,反而回避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工作人员工作热情淡薄。

目前,物业公司全面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不如人意。很多工作人员并未将规章制度放置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因此,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不高涨,从整体上影响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较差,人力资源出现漏洞。

物业公司的内部管理必然离不开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否则,公司只能闷头前进。很多物业公司管理不好工作人员,致使他们的思维必然得不到激发。因此,工作人员管理行为缺乏技术含量,不能以服务业主为工作目标,最终,物业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全面质量管理的价值无法充分发挥。

物业公司重视并强调全面质量管理是其寻求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目标的理性选择。因此,在认可这种选择的同时,针对现存的问题采取有效策略之前,也要着重考虑全面质量管理的合理原则理念,确保物业全面质量管理具备一个正确的方向。

(一)服务业主原则。

物业公司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要以管理作为客观的途径手段,以服务业主作为内在的工作原则理念,给予业主应有的`人文服务。否则,物业管理则完全体现出其自身的功利性特征。毕竟,全面质量管理是构建物业公司良好发展前景的可行途径,但是,物业管理一味强调业主是被管理对象,而意识不到业主是接受物业服务的群体,也不会被广大业主所接受所认可。

(二)柔性管理原则。

规章制度毕竟具有十分明显的刚性特征,这种刚性特征往往体现出规章制度冰冷的一面,因此,企业在通过规章制度实现对业主乃至居民小区的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柔性管理的融合运用。这就要求企业要合理运用一些方法,赋予管理人员话语权,注重对管理人员精神层面的褒扬,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劳动积极性,依靠管理人员的心理变化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与时俱进原则。

物业公司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不能采取僵硬的外观形式,而是要在管理过程中赋予管理机制崭新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的丰富及原有陈旧内容的摒弃都会与物业公司的发展形势息息相关。因此,学会用变化的眼光去对待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才能使这种机制保持长久的新鲜感。

物业管理对于业主来说是个大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因此,我们在明确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还要着重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物业公司全面质量管理得到及时改善与推广。

(一)领导及时转变观念,准确把握现实发展脉搏。

社会的发展形势为物业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合理迫切的要求,物业公司的领导必须要审时度势,根据发展形势及时调整管理工作机制。这样,才能在崭新的发展形势下保证物业管理走上持续长远的轨道。此外,领导要借助媒体网络、书籍、定期参加培训等不断充实自己的管理才能。最终,才能在观念转变的前提下,在领导管理才能提升的节奏下,更加切实抓好物业公司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为业主提供有偿服务的同时,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物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与业主形成良性的互动。因此,链接物业管理与业主的有效平台就是到位的宣传。物业公司可以通过发放全面质量管理手册、在居民小区绘制宣传画、问卷调查等形式加以宣传,从而形成有效的宣传氛围,实现与业主的良性互动。这样,一旦出现一些问题,业主也会积极配合物业管理工作,并有效协助物业对问题进行妥善的解决。

(三)强化规章制度落实情况,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热情淡薄。

物业的全面质量管理需要规章制度的积极保障。因此,物业公司要学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积极借鉴同行业的经验,使各种规章制度实现更加到位的落实,并定期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规章制度继续加以完善。同时,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工作人员的鼓励,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一旦工作人员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会更加认真积极地面对工作,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完成应当及时履行的职能。

(四)强化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弥补人力资源的漏洞。

物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是履行职责的先决条件,但是,公司还要将服务理念灌输给工作人员,让他们懂得管理的真正含义是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毕竟,在物业管理过程中,小区业主不是行政管理对象,他们应当是物业服务的对象。享受到优质的物业服务,他们对物业全面质量管理才能给予高度的认同。可见,物业公司要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让业主由被管理对象,转变成接受物业服务的群体。

四、结语。

物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对物业公司的文明发展及居民小区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物业公司必须针对现有问题,并深层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切实保障物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五

[摘要]主要从企业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管理会计的含义及其特点,并且分析了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完善管理会计的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以及加强管理会计的监督职能等方面全面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的效率,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

管理会计对企业现在以及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以企业的资金运作作为对象,其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将科学的经营管理依据作为目标而开展的经济管理活动。但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极大的资金、技术等支持,导致企业的管理会计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因素的影响,难以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作用。特别是在一些经营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当中,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技术能力相对较低,导致企业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与状况,切实做好有关管理会计的工作十分必要。

管理会计指的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过程中常运用的一种方式,是企业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会计所提供的基础资料或者其他辅助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与报告的一个过程,可实现企业各部门的管控人员能够对企业日常的各类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规划、管理,并且帮助企业管理者提供各种类经营决策,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企业财务信息处理的方法,目前在各大、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当中均受重视,并且应用效果十分明显。

2.1企业管理会计的信息成本比较高。

大多数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企业,由于其自身的实力有限,在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很难承担起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及信息费用。现如今,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一些大型的企业的经营运作已经逐步趋向国际化,这就使企业面临了更多的挑战以及市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些外部的因素就会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企业实施管理会计,其管理过程中的相关规划、控制、决策以及业绩评价等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些管理环节通通需要依靠大量的数学模型以及复杂公式进行,如果仅仅是依靠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如:大脑记忆、手工计算等,不但会消耗更多的成本,而且也会给企业的财务信息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使管理会计能够在实际工作当中得到普遍运用,务必加强管理会计的软件应用,但是由于管理会计的规范程度还相对较低,因此,即便使用软件开发也难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2.2管理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在企业管理会计中,企业管理者对于会计人员选用的不公正、不公平等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的企业中,管理者大多会选择自己信任的亲人、朋友等来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或者为了降低投资成本会招聘一些兼职的财务人员,完全忽略了财务人员专业性的重要。这些人员当中,有的甚至是非会计专业的人员,并且工作经验极为不足,能力相对较低,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很多人员连基本的会计工作都无法处理更不用说实施管理会计。企业会计人员由于能力不足使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难以提高,一些管理会计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因此企业很少对这一类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所以会计人员没能及时掌握新知识,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发展。

2.3企业对管理会计缺乏重视。

管理会计缺乏强制性,因此一些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缺乏重视,这类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运用几乎完全取决于企业的领导的决定。企业领导人物对管理会计给予重视,会直接对管理会计应用的程度造成影响。市场经济的日益增加要求企业领导要懂经营,更要学会管理,这就包括了财务的管理以及管理会计。现如今,很多企业的领导还未具备这种思想意识,企业的管理不够现代化,管理会计存在内部需求不足的现象严重。因此,提高企业领导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非常关键。

3.1降低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信息成本。

目前,管理会计的一些基础理论还不够完善,因此,企业还需要加以完善,确保管理会计的实用性,这对企业来说,将会起到指导以及规范性作用,而企业的成本管理会计作用也会充分发挥出来。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基础理论,并且是随我国的社会市场发展而不断进行完善,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极为重要。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所花费的信息费用,企业应当将自身的管理机构不断专业化,从而推动企业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应当不断规范自身的管理会计制度,并且将其中常用的概念、名词以及专业术语等及时进行更新、规范以及统一,把管理会计内容和其他交叉内容进行区分,将管理会计的专业内容进行独立,并加强其运用,使之更加实用。

企业能否更好地发展,管理会计起到积极作用,而企业的管理会计是否得到良好的应用,关键在于企业领导以及财务人员的重视度。所以,企业领导人物应当加强自身以及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意识。首先,企业应该创建具有约束力的机制,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其次,企业各级部门应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员进行管理会计知识的培训,使企业所有工作人员能够对管理会计给予重视。最后,企业在聘用财务人员方面要提高聘用标准,坚决不用非会计专业的人员,而且要求应聘人员还要通过专业的管理会计考核,达到标准之后才能给予聘用。

3.3加强企业领导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4结论。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速度越来越快,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所以,企业务必加强管理会计工作力度,创新更多的管理会计方法,逐步提高会计管理的水平,从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江.企业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xx,10(4):18-19.

[2]马云平,张洪彦.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审计,20xx,13(5):54-56.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六

迄今为止,管理会计被引进来已经有三十多年时间了,但是部分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还是不够重视,无法有效地对其应用:首先,因为企业管理层没有深刻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企业财务部门无法得到领导支持,即使自身具备应有的专业素养,也很难顺利地应用管理会计;其次,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会计机构还不是很完善,企业领导没有充分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单纯地以为管理会计只是进行简单的做账工作,因而使管理会计集中在日常的财务核算工作上,没有从战略高度考虑管理会计的意义;最后,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国内引进的时间比较晚,绝大部分的会计核算人员对其比较陌生。与传统相比,综合管理型的会计人才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会计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知识,可以从大局出发思考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在熟悉企业财务准则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

(二)经济体制以及法律体系不完善。

只有处于一个公平、平等、竞争以及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真正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提供给企业决策者准确、有效的信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之后,又出现让利放权、企业承包、转换经营机制这三个阶段,由于这些制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企业决策者对行政以及社会影响因素比较重视,忽视了管理会计的分析信息,制约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现阶段,我国法律体系还存在诸多漏洞,企业尚处于一种不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没有有效的法律支撑,因此可能出现权力高于法律的现象。

企业的经济目标就是实现企业所有者财富的最大化,而管理会计的目的就是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因此只有企业的领导层充分了解认识管理会计的概念,发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会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才能使企业有效地应用管理会计,推动企业发展。要提高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加大管理会计理念的宣传力度,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并且将其职能独立开来。在企业管理中,管理会计处于核心的地位,服务于企业计划、评价、控制,开展收集、分析、预测相关财务信息的工作。有人将管理会计形象地比喻成“守门员”,这是由于管理会计部门将企业管理层和其他企业部门连接起来,进行信息控制,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帮助信息使用者对报表的信息和目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辅助企业经营计划和政策的制定工作。

2.培养出专业的管理会计方面的会计人才,强化对会计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对企业现有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训,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定期进行培训,使之掌握、更新会计管理知识,从而将管理会计科学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管理,推进企业健康发展。3.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就要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技术是管理会计进行正常、准确的财务信息处理工作的有效保障。管理会计涉及到的财务信息极其庞杂,量化的、非量化的财务信息混合在一起,在没有计算机高效运算能力的辅助下,人工分析就很容易出现主观性的错误结果,使得信息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对企业正常运营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加强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使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有技术支撑。

理论产生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因此只有相对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才能对企业实际应用管理会计提供有效的指导。

1.要借鉴一些先进的管理会计经验,比如,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模式建立起具有独立性与职业特点的管理会计师协会,其领导层由一些专门从事管理会计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会计实务人员组成,这样一来,可以推动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发展,进而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管理会计协会应该行使自身的职能,发挥协会在企业管理会计中积极的作用,与企业紧密联系,形成互动关系。协会面向全国组织统一性的管理会计师考试,相关人员考取资格证后再由企业进行选聘,以此使管理会计资格证书的影响力与权威性等到有效的提高。通过增加社会对管理会计的关注度,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能使得管理会计研究的课题经费得到社会更多的援助,借此将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使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得到完善。

2.注意解决成本管理、财务管理两门学科交叉的问题,使管理会计与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资本运作与生产运营都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管理方面的内容。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都属于企业管理,两者的工作重心不尽相同,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明确两者的差异。管理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给企业管理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偏重于企业日常的运营活动,而财务管理更偏向于资本经营,二者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对其的研究。

如何及时归纳、总结、推广实践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对于能否在实践中有效的推广和应用管理会计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开展典型案例分析工作,并且保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全国不同行业、不同经济规模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会计应用典型案例研究分析,在预算编制、业绩考核、奖惩标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取得真实性、准确性、实效性、可行性都相对较高的研究成果,将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系统化的总结处理,形成理论知识,然后将普及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广泛应用的工作借助这一活动来进行推广。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企业之间搭建一个合理、有效的交流平台,进行企业间的经验交流。应该定期举行管理会计应用交流会,借助这个交流平台,让实务工作者相互交流、讨论、分析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以及教训,然后取长补短,完善管理会计应用理论。如此一来,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双管齐下,在企业发展中更加高效的应用管理会计。

(四)优化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明确企业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是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加大市场经济发展的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发展体系,才能创造出利于管理会计发展的.条件。现阶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活动频繁且复杂化。虽然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但依然存在大量的空白和漏洞,因此在实际应用管理会计中会出现一些权力盖过法律的现象,从而制约了企业应用管理会计。优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发展,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该弥补法律的漏洞,完善法律体系,保障竞争环境的公平性,降低虚假会计信息的影响,使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时有法律的支撑;其次要打破行业垄断现象,对企业运营机制进行改造,使之能以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前提开展工作,积极主动地应用管理会计;最后要强化企业投资融资改革,优化企业的决策环境。只有这样,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自主性才会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工作相对比较系统,复杂性高。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何应用以及推广管理会计,是一项长久而且艰巨的任务。必须将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正在进行十分关键的转型工作,这就要求必须总结原来管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当下实际予以完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帮助下,企业肯定会意识到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积极主动地应用管理会计,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一份动力。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七

如今,中小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中小企业关注的焦点。目前,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但不能发挥出管理会计的强大功能,而且还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实务提供现实指导,促进中小企业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更深入地了解当代管理会计发展状况,加强管理会计实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运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经营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相关理论概述。

管理会计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竞争,从传统会计中发展与分离出来现代的会计系统的分支之一,对发展会计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彻底打破了传统会计的框框,对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理论进行了大胆而广泛地吸收,因此其内容具有综合性的多学科特点。它是财务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管理会计是以服务并改善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为主要目的。通常是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与经营目标,并通过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为导向,对探测到的企业数据进行预测、分析与规划,最终寻找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与企业经营和管理者可以对症下药、改进企业管理与经营方式用以促进企业发展。

随着管理会计不断地被众多的企业所应用,经过众多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的不断摸索还改进,管理会计已经得到了完善的发展。而很多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由理论逐渐地向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管理会计内容、范畴得到不断地发展与更新,给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前,虽然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再加上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应用的时间还很短,很多中小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认识还不深,其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应用中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理论的“死搬硬套”

管理会计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并随着其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了中小企业自身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化,而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企业管理会计实务的变化,最终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也相应地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再加上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由于自身国情的限制,这一引进方式完全不适应中国管理会计的实际,因此造成了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当我国中小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过程中,由于我国在管理会计理论上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足,使他们基本上都是对理论的死搬硬套,不能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灵活的应用。

(二)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和那些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相对较晚,再加上中小企业对管理会计的不重视,使我国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尤其在中小企业中,更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由于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在欠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普遍存在素质低的问题。根据对会计人员在素质方面的了解,我们都知道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于管理会计在实际中的应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现阶段的了解,其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普遍较低,而且和大型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教育方面层次低、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高,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依然严重存在等不足,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发展步进程。

(三)会计参与管理意识需进一步增强。

由于管理会计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是一种新兴的方法和观念,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再加上管理会计行为是一种对企业进行的管理行为,对管理者价值观来说是一种挑战,对管理者管理意识来说,也是一种检测。所以说,管理者需要加强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并同时增强自身的学识,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管理意识。但是就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目前应用现状来看,我国大部份中小企业的决策者严重缺乏管理知识,决策失误现象很普遍,在做出企业经营决策时,有时只注重企业短期利益而不注长期利益。另外,由于其受到传统管理会计做法与习惯势力的影响,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十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往往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应用的程度,从而也影响着管理会计科学理论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与推广。

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怎样让管理会计走进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并成为企业发展的中间力量,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的发展状况,并借鉴西方企业管理会计的成功应用经验,来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并使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展,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批判地学习西方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来打造中国自己的管理会计师协会,建立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创立管理会计师方面的相关刊物,构建管理会计网络系统,从而促进会计学术界本间的交流,更好地推动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的运用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局面,将更先进的新理论成果迅速地投人生产实践中去,以促进经济的更快更好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中,更应该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会计的机构,以此能使中小企业在管理会计上得到完善的应用和发展。

(二)完善中小企业制度,提高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作为企业管理的关键的管理会计,它衔接着各管理层以及其他各个部门,控制着信息的上传与下达,确保了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报表信息与目的,协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制定出经营管理决策和经营计划,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三)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在我闰,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运用。因此,要想使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在高等学校中重视管理会计学科的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师的资格考试的制度,使得会计人员的资格认证和选拔正规起来,可以选拔出优秀人才。通过以上种种来推动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的运用和发展。

总结。

总之,管理会计是一种内部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会计管理形式,是在企业生存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组织安排,这种安排使得具有内在特性的管理会计的发展受到压制,其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中小企业也是我国经济的支柱,其在我国中所占的位置来看,更应该加大管理会计的应用。但是根据实际应用来看,中小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中小企业在发展管理会计时,企业有关部门应尽快改善管理会计的发展环境,建设一些适合管理会计应用的体系。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管理会计一定能发展成为系统完善,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一门科学,并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更加的广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八

根据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主体及内涵的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是各自为政的,物流渠道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各自管理自有库存,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而且相互封闭。供应链中传统库存管理模式是基于交易层次之上的由订单驱动的静态单级管理库存的方式。

1.2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managedinventory)模式。

jmi模式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模式,更多地体现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bullwhip(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这种模式下强调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从而使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能从相互的协调性来考虑问题,保证供应链相邻两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实体对需求预测水平的高度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营过程,而是供需的连接纽带和协调中心。

1.3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模式。

vmi模式是一种战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性策略,是一种库存决策代理模式。它以系统的、集成的思想管理库存,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同步化运行。在这种库存控制策略下,允许上游组织对下游组织的库存策略、订货策略进行计划与管理,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协议下以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标,由供应商来管理库存,由供应商代理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的权力,并通过对该框架协议经常性的监督和修正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的改进。

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jmi和vmi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2.各种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其应用缺陷。

2.1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

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供应链末端极少的客户需求可能因为“牛鞭效应”,呈几何级数放大成为供应链始端非常可观的原材料库存。这一方面,是实力弱小的供应链始端的中小民营企业所无力承受的;而另一方面,供应链始端原材料成本(这可能包括资金占用成本、库存管理成本、原材料陈旧成本等)的增加,又会逐级传递到供应链末端,并最终导致供应链末端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同时,这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2.2jmi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

由于缺乏诚信经营的合作基础、缺乏统一运作的协调基准、缺乏信息共享的兼容机理,联合管理库存对于实力规模相差无几、在供应链上一般处于同等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往往是流于形式、无疾而终。更何况,中小民营企业往往是处于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之中。无论是供应链的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为数众多的合作选择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也难以让任何两家中小民营企业保持长期的、唯一的战略伙伴关系。2.3vmi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目前,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供应链协调机制。它最主要的优势是取代不可靠的预测,改进客户服务,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减少安全库存,减少事务处理,把需方和供方捆绑在一起,共享数据。但是,vmi也有一些必要条件,比如只适用于重复性生产;一种物料只有一个供应商;需要严格的保密协议和商业诚信等。而且,一方面供应商可能会因为决策过程缺乏足够的协商,为此付出较高的库存代价;另一方面,制造商也可能因为供应商的唯一性,从而面临因为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供应链中断的巨大风险。最近的一个典型范例就是日本大地震后,受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中断的影响,日本本土车企及欧美车企纷纷作出了停产计划。在欧洲,欧宝品牌于3月21日停产一天;日产汽车英国桑德兰工厂则停工三天;雷诺三星韩国釜山工厂的产量也将削减15%-20%。正是零部件供应商的唯一性,汽车制造商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替代者。比如全球78%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由日本企业供应,几乎全部的lcd显示器偏光片保护膜和大量高科技电子元器件的生产被日本企业控制。据此,全球性汽车市场调研机构ihs公布的报告指出,预计到今年3月末,全球汽车产量将降低60万辆。地震两个月后,全球汽车产量将下降30%。2.4cpfr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中小企业选择协同式供应链的方式,既可获得供应链带来的协同竞争优势,也可维护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是,中小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对外界扰动所产生的反应程度一般要大于实力和规模大的企业。因此,在外部市场环境干扰和内部不同利益主体间目标冲突的双重作用下,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协同中的复杂性将表现出特有的不确定性、混沌性、多层次、多功能、波动性、非线性和涌现性。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协同的复杂度及难度都增加了。而且,即使在协同式供应链中,也可能存在明显强势的企业,短期利益的驱动也可能使得该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抬头,从而会影响协同式供应链的稳定性。但若供应链中没有明显强势的企业,则该供应链可能面临总体较弱的局面,在和有强势企业在内的供应链抗衡时又缺乏优势。

与第三方物流相对应,第三方库存管理模式是指供应商和(或)采购商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库存管理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仓储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仓储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库存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3.2中小民营企业实施tpmi模式的优势。

3.2.1保持中小民营企业相对的独立性。

tpmi不同于jmi、vmi和cpfr,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信息共享。因此,在当今社会因为同时存在众多的供应商和采购商而逐渐形成的“供应网”系统中,中小民营企业并不用担心由于和“供应网”上过多的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信息共享而导致最终的信息泄密。而且,因为在第三方库存管理系统中,中小民营企业依然能够对各自的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的全程管理控制,所以企业之间的独立性也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的完整性。而这对于以家族式管理体制为主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至于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比如股份制,其最终目标是成长为“非”中小企业,例如义乌本地的浪莎袜业,则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3.2.2提供更优质的专业仓储服务。

中小民营企业因为自身的实力较弱和规模较小,从而导致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行为不规范、技术水平落后。如前所述,大部分企业没有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货物的转运、装卸和仓储主要是依靠人力叉车等简单的工具或者人力。而tpmi以合同方式将库存管理活动委托给专业的仓储服务企业来执行,所以作为委托方的供应商或采购商将可以获得更优质的专业仓储服务,比如更先进的'仓储设施设备、更丰富的仓储经验和更合理的仓储方式等。

3.2.3降低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的交易成本。

在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的供应链中,往往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大量的和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或是采购商。而每一次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的谈判都会产生交易成本。假设一个简单的交易环境中只存在3家供应商和3家采购商,那么就可能产生9次交易成本。而tpmi在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增设一个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供应商和仓储企业之间的信息进行共享,采购商只需要在第三方仓储服务信息系统中进行选择、谈判,并达成交易。此时,只发生3次交易成本。因此,存在大量供应商和采购商的“供应网”中,tpmi将大大降低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的交易成本。

3.2.4通过规模经济,降低库存管理成本。

而对于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来说,由于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供应商和(或)采购商都将自己的仓储业务进行了合同委托,那么此时因为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其库存管理成本也将大大降低。此外,义乌的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外贸依存度过高、自营外贸的贡献率较低,其自身的外贸出口业务往往受制于人,出口的规模、时间、运输方式等往往难以控制,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库存管理难度和库存管理成本。而tpmi则可以有效地协调各家企业之间的仓容量,提高仓容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协调各家企业内部“内、外贸”之间的仓容波动,并进一步降低库存管理成本。

3.2.5集约用地,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如前所述,一些大型的或是现代化的先进设施设备由于前期投入资金太大,不仅是单个中小企业无力承担的,而且还可能进行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一方面体现在设施设备的重复投资上,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被大量占用。如前所述,义乌目前有企业2.5万多家(几乎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假设每家企业的仓储设施平均占地1000平方米、平均建筑高度为两层,则全市企业的仓储设施共计占地大约2500多万平方米,仓容面积大约5000万平方米。而以一个最低建筑高度为8层的立体仓库换算,同样仓容面积的仓储服务企业只需要占地大约625万平方米。其节约的土地面积对于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

3.3中小民营企业实施tpmi模式的困难及其对策。

3.3.1建设难。

一方面,由于前期投入资金太大、风险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实施tpmi模式所必须的设施设备难以建设。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进行大力扶持。比如在土地政策上可以实施土地折价入股的方式;在税收政策上可以实施“三免两减半”的优惠;在科技政策上可以实施“引进先进设备按一定比例补贴”的奖励等。同时,在政府投资建设的一些大型仓储类项目中,应该以身作则,“高标准、高技术、高管理”,避免低水平建设,避免再次陷入到仅仅以收取租金为结果的误区。

3.3.2入驻难。

一方面,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短期内仓储管理业务外包的成本还可能大于自行管理的成本,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入驻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的积极性难以提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进行积极引导。比如积极引导在供应链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后期因为扩大生产规模再次“求地”的时候,适时适当地建设公共仓库,并最终向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转化;而针对在供应链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补贴奖励政策或是优惠的合同契约,积极引导它们入驻相关行业协会的第三方仓储中心。

3.3.3管理难。

一方面,由于供应链上几乎所有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的信息都需要与第三方仓储服务信息平台进行共享对接,这同样会存在信息泄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导致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的最终交易并非最合理的交易,因此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的信用和实力都至关重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针对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加强监督。比如设定一定的筛选标准;进行动态的用户评价;将仓储中心的后期管理与前期建设进行分离,像物业管理一样进行招投标。而企业也可以在对接信息平台之后将若干信息进行技术隐藏;甚或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上进行技术提升,由企业自身针对各自的商品直接进行远程管理,而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只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九

摘要:本文立足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具体实践,对企业供应链管理进行了概念描述,探讨了抓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价值,列举了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意识淡薄、缺乏核心竞争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等问题,提供了新时期以强化管理观念、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利用信息技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措施,希望能够在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质量的同时,为企业发展营造出统计、管理的空间,真正形成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势,促进企业和行业实现总体进步。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意识;观念;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面临竞争和压力的主体,经济越是发达、社会越是进步就越需要企业以更加良好地运行状态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就业压力的有效缓解,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创建目标。在加入wto组织后,我国企业的竞争变得更加剧烈,来自国际和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使企业生产和经营变得小心翼翼,一旦出现经营和决策上的失误将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要为企业开拓出一条有效的经营途径,适应当前的实际,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供应链可以将企业产品设计、原料采购、销售、服务统一起来,是企业面对新竞争和新挑战的重要基础,当前企业或者行业的竞争已经转向供应链的延伸和完善上,必须从意识上加强对企业供应链的重视,从企业制度、核心竞争力的高度看待企业供应链管理,使其真正转变为企业竞争优势,真正形成对企业发展和的完整支撑。

企业供应链是指在围绕企业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主要环节和过程,形成对物质流动、信息流动和资金流动的整合管理,使企业各项工作形成协调配合、整体有效的有机结构,方便企业形成竞争核心地位,获得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供应链管理首先是一种运作式的管理,是采用管理措施将财务、人事、服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的模式。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系统性管理,是不同企业部门或不同企业间围绕生产和竞争形成的物资系统性流动的管理。企业供应链是一种战略性管理,是从战略性高的对企业生产进行管理,方便企业形成竞争的核心优势。新时期企业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的标志之一,变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企业解决资金缺乏、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等问题的有力武器,可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快速、动态、变化的各类问题,迅速做出改变和反应,以适应新的发展和经营需要。

大部分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够理解,没有企业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企业文化,更没有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价值观念、经营作风、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的,难于形成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氛围。

4.2传统经营理念严重。

我国企业存在资金有限、设备陈旧、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这会给企业带来威胁和困难从而制约影响企业持续盈利,因此,很多企业往往只顾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而与供应链上其他成员发生潜在利益冲突,于是,忽略供应链上其他成员企业的发展及利益,就出现频繁更换供应商或制造商等一方获利以另一方受损为代价的结果,合作关系破裂,很难形成一条稳定的供应链。

4.3缺乏核心竞争力。

当前很多企业存在着以传统生产产品为主,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水平落后,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这样就使得企业很难在新的经营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持续盈利及生存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应该通过打造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及其所有员工认同、接受并形成和谐的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从而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提高员工对岗位的责任心,使企业内部形成超强的凝聚力,提高外部竞争力,深入贯彻到企业各种业务活动、制度准则和行为规范中,最终形成为一种战略思维和文化氛围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5.2突破传统经营理念。

企业应该意识到有突破传统经营理念及短期“自赢”的观念,与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建立互相信任、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上成员企业要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相互的资源,以达到资源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5.3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实现创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或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明确企业核心业务,外包非核心业务。

综上所述,企业是创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新经济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应该加强企业各项工作,形成企业对自身、市场和发展的正确认知,营造企业循序渐进、不断成长的空间和环境。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工作内容之一,应该在明确企业供应链管理概念,掌握企业供应链管理内容的前提下,以强化管理观念、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利用信息技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措施形成企业供应链管理提高的基础,真正发展出和形成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新方法,为企业迎接市场经济挑战,获得不断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措施,其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强化企业的整体管理具有明显的作用。但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对激励机制的正确认识,导致其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对激励机制运用不当,造成激励机制的效应无法正常发挥。

激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激励机制是指单位或组织为实现自身目标,根据内部成员的个人需求,通过制定适当的分配制度与行为规范,用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一致。员工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受到的激励程度。员工受激励程度越深,表现就越积极,行为效果也越显着。

激励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激励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为了使企业有秩序及高效的运行,就要使用激励机制中的人性化模式与员工以诚相待,满足员工合理的需求,使员工感受到被尊重与重视,从而增强企业全体上下的向心力。

2.激励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积极机制可诱导员工将个人的利益统一于整体的利益,激发员工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全力投入,从而促进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实现。

3.激励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及企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同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员工生产与工作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效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1.激励机制的片面性。目前仍有许多企业将对员工的激励措施理解为单纯的物质奖励,例如升职、加薪、发放奖金等形式,但是马斯洛需求论认为,人在生存权利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有一定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员工在得到其应有的物质奖励时,同时也渴望得到企业或他人的认同与尊重,得到上级的赏识,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企业仅以物质奖励为激励措施而不重视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不仅不能让激励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也不利于激励措施的正常应用。

2.绩效考核系统尚不完善。这是大多数企业所共有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绩效考核中缺乏一定的公平性与公正性。绩效考核流于形式,造成考核的结果无法真实地反映出每位员工的工作成效与结果,自然无法对员工的工作做出合理的评估。再者,企业中除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管理部门均认为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自身无关,可不参与到考核的工作中来,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孤军奋战,无法为后续的评估、反馈与改进给予强有力的依据,也无法实现其基本的激励作用。

3.评估标准尚不规范。评估是激励的前提条件,有评估才会有激励,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体系才能保证激励机制更具针对性,激励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然而,许多企业并未意识到评估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地采取激励措施,这样不但不能保证激励措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反而可能因为激励工作不全面,打消员工的积极性。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就会导致激励措施在实施中过于平均,没有体现出企业对于员工工作表现的重视。由此,员工有可能产生不满,对待工作散漫懈怠,对企业的公正度产生怀疑,员工认为自身的价值无法在该企业得以实现,从而造成一部分人才的流失。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评估必须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再配合以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激励措施缺乏差异性。许多企业在运用激励措施时,对待企业全体员工均采用同样的激励措施,丝毫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岗位特征与精神需求,造成激励措施实施后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局面。试想一下,若将企业领导与普通员工的激励措施以同化处理,将无法对企业领导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或者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打击。所以,企业应根据员工的特征与岗位特征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使激励措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激励方法,它符合员工对于物质条件的需求与满足。对员工进行物质奖励是对员工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满足了员工基本生活的需求,还有助于改善其生活条件与质量,提升其社会地位。物质激励在机制中占据主要地位,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物质激励必须公正公平,但不搞“平均主义”。为了做到公平激励,必须对所有职工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按统一标准进行奖与罚,否则将会产生负面效应。此外,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平均分配奖励相当于无激励。对不同类型员工,不同工作性质的部门制定不同的薪酬方案,使之能发挥激励作用。比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技术工人、普通工人等,他们的物质激励措施应区别对待,以升职加薪、发放岗位津贴、奖金、礼品等方式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及体现其价值。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即内在激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激励方式。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自然就会萌生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情感是影响人类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多关心员工工作与生活,关注其身心健康,营造出一种信任、关爱、和谐的工作氛围。如企业可派领导适时深入生产的各个岗位进行慰问,如夏季高温时可开展“送清凉’活动,年底帮员工代购车票等措施。另外,企业可采用榜样激励法,对先进工作者进行奖励,没有人甘居人后,一旦有了榜样,员工就会制定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从榜样中得到激励。企业可定时召开员工表彰大会、书面表扬或口头表扬、授予先进称号等方式使员工体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

3.企业文化的激励。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企业除了追求物质利益以外,也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下与企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养成积极良好的工作态度。企业文化建立的核心目标是使企业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可对员工起到导向作用,使员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去实现,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与主动参与,实现企业与员工目标一致,利益一致。

4.完善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考核与评估的实质是实现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后,为了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将目标分阶段分配至各部门与各人员的身上,每个人都有任务。而绩效考核就是对企业每位员工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追踪、记录与考核,绩效考核和评估能够可反映出员工的真实工作状况,基于此,企业才能对激励措施进行合理的运用,才能保障企业激励措施效果的实现。企业首先要使被考核者了解考核的程序、方法和时间等,提高考核的透明度。不同类型的员工的考核内容要体现差别性,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与发展,而非惩罚。目前也有一些企业尝试根据员工的特点帮其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使得员工目标明确。员工有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后,工作更有激情,企业还可根据每位员工的规划举行相应的职业培训,帮助员工实现其目标。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十一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要求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有较清楚的认识,本文认为供应链管理在过去数年间发生了五方面重大变化,即从注重企业内部功能的协调到注重企业间资源的协调,由注重有形成本到注重市场媒介成本,由关注供应到关注需求,从信息保留到信息共享,从“大量供应”到“大批量定制”供应等。

供应链是相互间通过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技术、服务的厂家、供应商、零售商等构成的价值网络。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包括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经过若干环节直至最终使用者手中的全过程的货物的流动、转化和相关的信息流的整合,通过改善供应链关系来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但供应链管理并非固定不变的,伴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信息系统基础的完善,战略管理思想的深化,供应链管理在其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使得众多的中国企业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成员,中国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认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以便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作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总是试图最大限度地协调企业内部资源,通过对企业内部现有的信息、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与专业化,企业逐渐认识到不能仅靠自身而必须联合行业中其他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外伸企业、虚拟企业的出现使得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延伸和发展为面向全行业的产业链管理,管理的资源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了外部。把多个企业纳入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后,大大增强该供应链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同时也使每个企业均可实现以最小的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来获得成本优势。企业集成从原来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上升到企业间的协作,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企业集成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固定的,可以是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的传统模式,也可能是生产商——零售商或是其他模式,模式的决定取决于如何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核心竞争力及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必须重点指出的是,除少数垄断性大公司外,大部分企业不可能拥有独一无二的供应链企业间合作模式,在相同模式下,竞争力仍然差别很大,关键在于必须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相同的企业价值观、战略思想、互相信任,有各自可利用的核心竞争优势等)以及对矛盾与冲突的及时协调。

传统供应链中的主导者是制造商,但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深入人心,企业营销部门已把需求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关注需求要求企业致力于需求信息的获得和反馈,需求数据的取得应当尽可能在靠近消费的时间和地点,如在零售业中,消费点就是pos机扫描货物条形码的地方。医疗卫生业的消费点,不应是仓库而应是诊室或手术室,唯此才能获得真正的需求信息,并能够以此为据迅速调整供应的品种、质量、数量以更好的满足市场需要,降低“牛鞭效应”,在这里,需求预测的技术与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库存投资成本和客户服务水平。关注需求还要求企业必须加强需求管理,相应的需求管理工具(如价格政策)应与供应链管理很好结合起来,关注需求并不意味着企业无条件地满足市场需求,而是可以包括通过价格改变来刺激需求或改变需求,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问世不久尚无法预测其销量的高技术产品,这种方法被戴尔公司称为“卖你有的东西”。

随着企业竞争形态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信息保留已不再适应时代要求,信息流动、信息共享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仍存在一些障碍如部分企业内部的信息工作基础薄弱,数据不完整,信息安全问题、相关产品构架及互操作标准的欠完善等。但借助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沟通企业内外部信息联系,实现信息共享,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有力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说,信息共享的水平决定了供应链的竞争力水平。企业应切实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此外,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虽然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它仍是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将传统的方式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才能得到完整、有效的信息系统。

“大量供应”强调规模经济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增加收入。“大批量定制”式供应强调满足众多不同顾客个性化需求,它适应了当今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变化趋势,在强调收入增长的同时,注重培养顾客忠诚,大批量定制方式最关键的是要能建成一个敏捷供应链系统,敏捷供应链系统的关键是贯穿供应链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及业务流的协调与同步化问题。供应链各环节的协调表现在订单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供货管理、库存管理等各个方面,对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整合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至于同步化方面,可以采取:尽量使零部件标准化;采用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过程;采取延迟差异化策略等措施来解决。

1、廖春良,程发新。《供应链企业间战略合作关系探讨》。经济管理,2002(24)。

2、王凤彬,张秀萍。《供应链信息共享问题研究》。经济管理,2004(2)。

3、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十二

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比较深,企业往往过于注重内部的问题,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忽视了人才的管理,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将人力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就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就难以发挥出来,从而会产生对工作的`惰性,甚至造成人才的大量外流,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另外,由于管理观念比较落后,也没有制定相关的用人机制,导致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成为一种形式,难以发挥人才的真正水平,从而错失了一些高素质的人才。

1.2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力资源是连接各部门之间的一个纽带,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虽然设置了人力资源部门,但实质上,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却没有相应的定位,受到一些职权的限制,导致地位比较低,从而阻碍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人力资源部门处在这种尴尬的环境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人力资源部门主要是给予业务部门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很难接触到企业的管理的工作,也就不能对管理的工作进行深入的了解;其次,人力资源的管理往往只注重表面,不能将责任有效地落实,管理作用也就难以发挥。

1.3缺乏完善的薪酬体系。

制定完善的薪酬体系不仅对员工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还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而现如今,许多企业的薪酬体系都有待完善,在薪资的设定上实行均分的形式,没有将不同岗位的职责划分开来,员工的能力不同,对企业的付出不同,却得到同样的报酬,这必然会让一些员工产生心里不平衡的现象,从而使一部分有能力的员工得不到重视,使他们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和积极性,无法发挥出真正的能力。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十三

并且对于收益来说,一般与风险是正比的,但是风险不只与收益相关,企业的损失也要评估相应的风险,此时企业的经营活动很难获得收益,只能评估和尽量的减少损失。

随着企业资金规模的扩大,财务报告的制定牵动着企业的总体发展形势,之所以会发生重大的风险,审计工作主要关注的就是财务报告中存在的大量不实和舞弊的现象,涉及到了严重的舞弊风险。

企业迫切希望通过建立正确的领导层管理理念以及加强具体业务执行过程中的管控力度,最大限度的防止舞弊现象发生。

一些审计人员在明知财务报告出现了重大错误会导致舞弊风险的情况下,受到利益驱动而提供了虚假的评估报告以及不合理的意见,加剧了风险发生的概率,以致于企业内部审计控制机制受到巨大损害而无法运转。

一、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概念。

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一直是企业主要的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及时以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系统性的评估和指导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过程,通过风险导向的评估和检查,以此来降低企业由于错报风险导致的经营和舞弊等风险。

而内部审计控制机制难以对这些风险开展防治和纠错,存在巨大的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就是针对这种审计工作本身存在的风险进行检查和评估,合理的配置审计资源,建立审计风险的模型,确立并完善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以及流程,在理论上解决了在审计工作中通常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审计工作保驾护航。

二、如何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使用风险导向审计包含三个步骤,首先是风险评估,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可能存在的风险编制审计计划。

其次是风险应对,这个阶段是获取审计证据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

最后是报告阶段,这个阶段是评价获得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报告。

制定审计计划时,审计师应保持职业怀疑,认识到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

审计师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充分、适当,从而将审计风险降低,直至能够接受,从而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

主要包含以下步骤,风险评估是指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可能风险。

风险应对是针对识别发生的事项,是最终的财务报表错项能够被识别。

报告:根据获得的审计证据,哪种审计意见对财务报表是恰当的?

风险评估阶段审计组应根据经验对被审单的情况进行充分讨论,对管理层的诚实和诚信做出推断并保持职业怀疑,用以制定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已确保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标收集最关键潜在的错报领域的审计证据。

风险识别是制定审计计划的关键步骤,而导致风险的形成是因为审计人员没有在第一时间识别出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导致对其不能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估记录,也就设计恰不出恰当的审计对策。

风险应对,审计的目标主要是针对评估中出现的重大错报,通过恰当的设计和措施获取充分的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风险范围内。

在执行审计程序过程中,可以融入不可预计性,例如,不宣布存货盘点时间等,用特别的审计程序处理管理层凌驾的可能性。

报告阶段,形成准确的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最终结果。

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的员工或管理层进行沟通,评价获取的设计报告,形成已执行审计程序的结论,根据审计发现的情况形成审计意见,最终形成审计报告。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

1.看待问题更加全面细致,有利于风险的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随着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创新,已经改进了以往在评估财务报告时的重大错报风险的方法,创新了工作模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能够以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视角开展风险的评估,从而就更加高效的实现审计的目标,而这种创新和改进式的方法是一种补充,是对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扩展,并不是取而代之,使风险导向审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

2.审计人员可以灵活调配工作任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由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对象不存在财务报告中的具体交易内容以及资金额度,那么在企业经营状况比较稳定的时期内,审计部门就可以科学合理的分配风险导向的相关工作,审计人员可以从容的布置工作任务,以更加合理的分配方式和通力合作高效完成审计工作,这不仅节省了审计工作职员的大量时间,而且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3.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交流沟通,强化防范风险能力。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检查关于内部审计管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能够清晰的掌握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听取和征询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準确的信息资料,并且起到督促和监督的作用,提高相关部门的执行效率和水平,及时的防范风险,并制约和限制容易出现的舞弊行为。

有助于揭穿试图掩盖舞弊和造假的行为,能够净化企业的管理层团队,将害群之马清除出队伍,风险导向审计的出现,跳出了固有内部控制工作方法和理念的束缚,而以审计的风险评估为工作的基础,综合的分析影响企业开展正常经营和交易活动的多种因素,确定风险范围和审查要点。

四、风险导向审计发展的现状。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不但提出了针对审计风险的防控方案,而且建立了风险防治的模型完善了方法的运用过程和程序,但是风险导向审计只能够对财务报告中的个别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不能全面的防止审计风险的发生,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不能以总体局势的角度做到面面俱到,而且也损害到了风险导向方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五、执行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

审计工作针对新信息系统和复杂变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合理的标准化工作制度,风险导向审计的适用范围模糊不定,我国的很多工作标准还在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要求,以外来的标准为导向,大大制约了我国风险导向审计的创新发展,多数情况下也不适用于我们的本土企业和基本国情,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展关于标准和规则的探索和制定。

六、结语。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时代背景的深刻变化的影响下的产物,充分的体现了企业经营和组织形式的多变与复杂,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报告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利益驱动力,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

本文以多个角度来阐释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包括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前景,充分表明舞弊的发生就来自于企业内部的控制不健全,是由于内控机制的缺陷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而且愈演愈烈。

因此,随着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业务种类的变化或者增多,内部审计控制的机制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的做出反应,运用和创新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全力防范舞弊风险等经济和运营风险,以加强企业内控的目标,不断强化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注重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和实施过程。

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和评价,是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

随着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收支活动日益量大频繁,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如何有效地实施内部审计,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良性发展、持续改进,成为当今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关键性课题。

一、科学管理方法与pdca循环。

所谓科学管理就是运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科学管理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以代替经验管理。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科学管理方法最常用的管理工具之一,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作为实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具,贯穿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

二、内部审计流程。

内部审计工作一般包括审计准备、初步调查、实质性测试及详细审查、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与审计决定、整理审计档案等流程。

这些流程可以运用pdca循环的四阶段原理,并且在每一个阶段中,还可以运用pdca小环来完善相关工作,形成大环套小环,不断改进的过程。

三、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运用pdca循环。

1.审计准备阶段(pdca循环的计划阶段plan)。

计划阶段是pdca循环的第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解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成立质量改进小组、确定工作计划。

对应审计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行业状况、单位具体情况,成立审计小组,拟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召开审计前培训会议等。

在审计准备阶段运用pdca循环中计划阶段的管理思路,确保准备工作充分、完备。

在现状分析中需要注意分析的范围和内容,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使用的财务和会计制度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会计制度,所以工作开始之前的准备阶段非常关键。

不但要全面了解的治理结构、组织构架、盈利性质、医疗、教学、科研等主要业务活动、投资和筹资等基本情况,还需要了解医疗行业的特殊法律、法规环境和监管环境,以及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殊政策背景。

对整个医疗市场和在市场中的地位有一个清晰地认知。

除此之外,还要了解的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主要制度、经济运行情况、财务政策、信息系统建设及信息资源可得性等。

在此基础之上,成立审计小组,组里既要有经验丰富的审计专家,还要有熟悉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涉及基建审计的时候还需要有熟悉基建业务的相关人员。

然后审计小组成员召开会议,分析讨论确定此次审计工作的范围、重点、时间和人员分工,进而拟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计划阶段是整个pdca循环最关键的阶段,其成败与整个循环能否顺利实施密切相关。

同样的,审计准备阶段也是整个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方向正确、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是整个审计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

2.审计实施阶段(pdca循环的执行阶段do)。

执行阶段是pdca循环的第二个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预定的计划,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审计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初步调查、完善审计思路,完成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在初步调查中审计人员通常要访谈相关管理人员、拷贝财务等相关数据、对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运行情况进行了解,进行符合性测试,掌握线索,发现问题,并据此到相关的部门进行实质性测试,通过现场实地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

执行阶段是整个pdca循环最核心的实质性阶段。

同样的,审计实施阶段也是整个内部审计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阶段,在pdca循环的执行阶段,通常会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pdca小循环,在某一具体对策实施的时候通过更有针对性的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来确保对策顺利实施。

在审计工作中我们同样可以充分运用这一理念,通过小的pdca循环,从而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3.审计结束阶段(pdca循环的检查阶段check)。

检查阶段是pdca循环的第三个阶段,主要任务是把完成情况同计划进行比较,通过数据对比和分析,检查方案有效性和完成情况。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十四

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的发展计划、管理方针以及生产情况等数据信息是进行高效企业管理的基础。具体来说,只有提前对企业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以及准确合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工作重心,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隐患,并及时提出有效的处理方案加以解决,才能有效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确保企业效益。而企业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分析对于传统的人工作业来说,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存在诸多错误,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企业数据信息收集、处理以及整理,同时,计算机技术还能根据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未来市场发展的具体需求对企业数据信息进行合理分析预测,不仅解决了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还为企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企业文件处理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各种资料、表格以及文件的编辑和整理等。传统的人工处理文件工作中,由于人工容易产生疲劳等先天劣势,在进行文件校对工作中可能存在产生一定错误的情况;同时,由于每个个体实践经验参差不齐,在进行文件修改工作中可能存在修改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文件处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计算机技术快速准确的校对能力、简洁公正的排版打印等诸多优势不仅有效节约企业管理的人力物力,更节省了企业发展的时间,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增,财务工作的复杂程度也日益加大。计算机技术在企业财务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确保会计运算工作的及时准确,计算机技术的查找、分析以及预测等功能还能帮助企业完成一部分财务管理工作。具体来说,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查找功能,企业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每一年、每一季度甚至每一天的财务信息进行预览;计算机技术的分析功能通过将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制作成具有统计意义的表格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对财务状况的分析工作;计算机技术的预测功能通过整合过去以及目前各个地区、范围内的发展数据,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一定理论支持。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技术可以确保资料不被篡改,因此其还能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安全性。

4结束语。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以及信息技术网络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企业顺利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技术的全面覆盖不仅是企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更是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目前部分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有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树立明确的目标,加强信息技术化意识,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计算机技术高效合理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参考文献。

[2]袁于凌.计算机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经济,(07).

[3]舒俭,赵敏.浅谈企业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明[j].科技创业月刊,(12).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十五

新时期,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空前增大,对企业来说,要想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就必须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采购管理是企业创收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个环节关系到企业的正常生产,也管理到企业的成本消耗。如果能够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降低成本消耗,将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供应链模式是一种先进的采购管理方式,具有很多优点,能够实现采购管理的信息化。本文主要分析了供应链模式的内涵,探讨了供应链模式下企业采购管理的特点及采购管理信息化的具体策略。

供应链模式/企业/采购管理/特点/策略

一、供应商管理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采购方管理的一种新模式,要理解这种新模式和传统采购模式的区别,就需要弄清楚在这种模式下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合作关系的变化,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是一种充分融合了现代化管理思想的管理方式,其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该模式下,生产制造商和供应商及零售商之间的业务流程被进一步整合优化[1]。该模式极大提高了供应链下所有参与企业的效率,能够对整个采购供应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进行统一的计划和组织,从而能够保证所需的采购产品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数量和最佳成本进行生产销售。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与传统的采购管理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供应链下的采购管理是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的集成合作。这种供应链模式下,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频繁,供应商可以快速响应采购方,可以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进行事前把关,能够实时控制产品质量,弥补传统采购管理模式的缺陷;供应链下的采购管理目标更明确。传统采购模式中,采购师围绕库存进行的,当库存出现短缺时,就进行采购达到及时补充库存的目的。这种采购方式缺乏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往往是企业根据库存所做出的单方面采购决策。而供应链模式下,采购活动是围绕订单进行的,当确定了用户需求订单之后,生产企业根据用户需求确定制造订单,继而确定采购数量;供应链下采购管理中供应商和采购方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较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供需双方可以共享信息,能够避免需求信息失真,可以让采购更科学合理。

由于供应链模式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该模式下的采购管理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信息化管理。它能够实现对所有与采购有关数据的电子化处理,可以清晰看到各环节的信息,能够提高采购效率,对整个采购过程进行跟踪。

二、供应链模式下采购管理信息化策略

(一)实现采购资金信息和订单信息数字化

在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物资采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数字化的实现。包括资金信息的数字化、供应商信息的数字化、订单信息的数字化。资金信息化指的是采购方对采购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及时对物资采购环节所占用的资金进行分析,降低一些不必要物资采购消耗,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降低资金占用率[2]。资金的信息化管理能够确保及时观察资金的流向,确定资金该如何合理使用。供应商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对供应商的报价和资信等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录入,方便及时查看,从而选择长期合作伙伴。订单信息的数字化主要将订单上物资的数量、价格和质量要求等进行数字化录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查询和更改订单信息等,提高采购的准确性,确保采购的及时性。

(二)建立采购货物管理信息化模块

该信息化模块包括采购管理模块、货物入库模块、在库管理模块等。采购管理模块是整个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该采购管理模块包括各种功能。首先,采购申请功能。根据采购信息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进行采购申请,然后制定具体的采购计划,将采购计划放到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等待采购审批和回复,然后在网上进行议价比价,寻找并确定最优供应商,在信息化平台上生成采购单。该模块还包括对采购单的修改的功能,能够随时根据情况修改采购单,并能及时查询采购单当前的执行状态。货物入库管理模块,主要是通过登录货物信息系统,对当前库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做好新入库物品的按计划入库,能够提高入库速度。要利用这个模块进行存贮确认和货物数据更新,并生成最新的货物信息。在库管理模块主要是通过在库信息管理平台,对货品数量、入库日和货物的保管位置进行管理,能够及时了解在库货物信息,还可以对在库货物进行有效管理。

(三)建立采购物资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

建立一个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该系统要具备对库存进行动态盘点的功能,利用该功能进行盘点时要保证不影响库房的其他出库、入库和退库等业务的处理。在该数据库中,可以将企业的供应商信息、库单信息等进行组合,可以将所有供应商按照信用等级、物资质量等级、交货准时率、交易价格等进行详细记录,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对供应商进行统一管。建立物资跟踪管理数据库,能够随时对物资进行库存、单据和合同查询,及时掌握物资信息,避免生产中断[3]。

(四)采用多种先进的采购方式

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物资采购方式也有很多种,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的采购平台了解产品的采购信息,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联合采购,这样通过数量上的优势可以获取一定的折扣优惠,可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企业也可以组成采购联盟,实现物资采购、配送和运输等的规模化,这样能够极大的降低采购成本,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供应链模式下的信息化平台也为这种采购联盟创造了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模式为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其让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日趋科学化、合理化,给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搭建了一个信息化的平台。在该模式下,企业物资采购信息将实现集成管理,企业物资采购将更加透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将会更紧密,更有利于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性价比高的供应商。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篇十六

一个指标体系也许很难覆盖到企业库存管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但建立这一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涵盖到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

2.可比性原则。

建立的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适用于评价多个不同企业的库存管理绩效状况。因而,在进行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企业之间统计指标的差异性,并且保证其统计口径和范围尽量一致,从而保证指标具有可比性。

3.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的评价就是对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的综合评价。在对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时,应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先对全部的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将评价指标全部量化处理,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合理。

4.实践原则。

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指标的可衡量性是建立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如果建立的指标体系不能用于实证分析或者其评价指标很难衡量或量化,那么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将缺乏实际意义。因此,设计的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要在综合反映各个企业库存管理能力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尽量选取具有共性的指标,同时要确保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衡量性。

二、lp公司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

1.库存控制成本。

库存控制成本主要包含了存贮成本、缺货成本、库存信息传递成本等。存贮成本主要是指由产品延迟所带来的费用。具体有:资金占用成本、保险费、保管员酬劳等。订货成本主要指订货时所产生的费用。缺货成本主要指由于缺货而导致的额外费用。库存信息传递成本是指主要指库存管理的相关部门与其他单位之间传递信息产生的相关的软件费,人员补贴等。

2.客户服务水平。

客户服务是一项为供货和提高客户满意度而开展的库存管理的综合性活动。较高的客户服务水平对于实现供应链快速响应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客户服务水平是一个关键的库存绩效评价指标。在评价客户服务水平时,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先由相关责任部门向其他部门和客户代表发出问卷,然后对其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客户对库存系统的要求一般就是时间是否准时,是否存在差错、货物损毁情况等。因此在选择客户服务水平指标时,可选取准时交货率、交货正确率,订单完成时间、库存信息准确率等四个指标。

lp公司的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构成目标层,根据对企业库存管理绩效的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分析,将企业库存控制成本、客户服务水平、库存控制质量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构成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而每一个准则层下面又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就构成了评价体系的指标层,最终形成lp公司的供应链库存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四、lp公司库存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判。

由于构成lp公司的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变量间缺乏统一标准,只具有相对的性质,为了得到量化的判断矩阵,特引入了九分位的比率标度,按照既定的要求对每一层的每一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其判断矩阵,并通过计算其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来得出该层各要素的权重。在建立的lp公司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下,lp公司的库存管理绩效的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建立专家模糊评语集。通过专家咨询,确定指标体系的考核等级为4个(即优,良,中,差)。在对lp公司的库存绩效指标权重及绩效管理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后,将lp公司的库存管理调查表的统计结果进行算术平均,得出lp公司库存管理系统各项评估因素的判断矩阵,在确定指标体系中二、三各层权重后,对其所有系数进行一致性检验,设wbk表示第二层次中第bi个指标的权重,wij表示第二层i指标下j因子的权重。通过计算得出w1j=[0.40.30.20.1],w2j=[0.40.20.30.1],w3j=[0.20.30.30.2]。

其次,确定专家评判结果。规定第二层子集内各因素的模糊向量为ri,从而得出lp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4个等级的模糊评判构造成矩阵。然后将模糊向量ri及wij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由于综合评判向量hi=wijr=(hi1,hi2,hi3,hi4),计算得出h1=[0.180.470.330.02],h2=[0.650.260.060.03],h3=[0.540.350.110],并将模糊评价子集向量归一化。

最后,将考核等级赋值:v=[v1v2v3v4]=[100806040],定义评估向量:zb=v×ht,zb=[76.290.288.6]。计算得出,lp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判得分:u=wb×ztb=79.88。通过lp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现状绩效评价的得分,得出lp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一评判结果有助于lp公司以此评价结果为依据,采用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库存管理措施,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提升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

由于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绩效涉及的影响因素比较多,而且各个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复杂,因而往往很难以对其作出精准的定量分析,加之其评价体系的建立大多依赖于专家学者的定性研究及推理判断,而不能很客观科学地反映出企业的库存管理的具体状况。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将能够相对科学、客观地对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进行评判,这对提高企业自身效益和供应链整体效益都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圣兰单位:三江学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6696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