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是一份教学计划,更是一份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考和总结。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案是教师为备课和授课而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它可以帮助教师规划教学过程,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编写教案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针对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巩固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
3、使学生感受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整除中的有关概念。
设计理念:练习设计有梯度,便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练习实效。学生在掌握规律后,及时运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且在练习中安排了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整理与反思。
1、结合第5题练习,让学生说说正数与负数、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2、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让学生适当总结多位数的写法。
3、完成第7、8两题。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结合第9题总结。
(1)读表中各数,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读多位数。
(2)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区别。
(3)适当总结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5、完成第10题。
(1)组成的数中素数和合数各有哪些?什么叫素数和合数?
(2)组成的数中哪些有公因数2、3或5?什么样的数能被2、3、5整除?
(3)什么叫做公倍数?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板书:
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除数的积除数和商的积。
倍数关系:小数大数。
互质关系:1两数之积。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从高位起一位一位的往下写,哪一位上1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向右扩大。
向左缩小。
可以摆出12个不同的两位数。
二、练习与实践(1)读出下面的数。
4003400340033043000000。
指出:读整数时,每四位一级,每级按个级上的数读,并读出级名“万”或“亿”。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五百。
三千五百万三千五百。
十二亿三千五百万。
注意:每个数中“0”的个数。
(3)口答。
(1)说出比10小的素数和合数。
(2)最小的素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
(3)下面的数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
785l23579190。
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学习的方法。
()()()()留给有能力的学生课后完成。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二
授课课题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基本。
内容p58例4和练习十一t9-14。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式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迁移、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概括的能力。
学法指导迁移、概括。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例4。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23÷214÷4512÷10310÷6。
9÷3104÷452÷3141÷32。
2、揭示课题:分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4。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得多少?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板书: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教学环节设计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板书:=。
3、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看看里有几个,有几个,再计算。
=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周次7课次(本周第几课时)4。
授课课题除法简单应用题(一)。
教学基本。
内容。
p62例5和练习十二t1-3。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法指导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例5。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提问: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5。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环节设计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用除法计算,教师可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3、引导检验:=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1)出示题目。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t1。
3、小结解题策略。
作业。
板书。
设计。
大瓶的果汁*=小瓶的果汁。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设计理念:本课意在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理解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利用”练习与实践”中7--9题的练习,引导学生看、算、量、画、判等系列活动,来巩固了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练习与实践”中第10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结合实例,回忆整理。
(一)出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
(二)教师提问: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例如:青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练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2.51424。
加数1827.5166。
总吨数422610024.4。
余下吨数41259923.4。
因数35320。
因数159101.5。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讨论后,交流。
学生举例、交流。
指名学生练习。
独立练习。
二、结合练习强化方法(一)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2、完成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二)复习比例尺。
教师提问:
1、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指名学生练习。
观察计算。
判断。
描点。
画线。
判断。
指名回答。
测量计算。
三、全课小结,说说想法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想法?请与同学们交流。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四
式与方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整体认识知识的能力,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熟练找出等量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与式与方程有关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知识。
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题过程。
解:设现在平均每小时走了x千米。
2.5x=3.832.5x2.5=11.42.5x=4.56。
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千米?
二、提出问题。
1、这是我们熟悉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我们解题的一种方法。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
2、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出发,将这道具体的例题作为一个点,四散出各个基础知识,边回顾边整理,成为一个具体的体系,使学生明白基础的重要。)。
三、分析知识建立联系。
(一)学生汇报各类知识小组汇报知识,要求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汇报,边汇报教师边完善,同时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后需要集体进行知识的再加工与再整理,使知识更加完善。)。
(二)解方程与方程的解。
1、具体知识。
4.56是方程的解,而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补充提问: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设计理念:统计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生活问题。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体会描述数据的方式的多样性,重视对扇形统计图描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学生回答。
二、探究新知1、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2、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
大组汇报、相互评价。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揭示: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
3、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
说说是怎样想的?
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
学生看图思考。
小组内充分交流。
相互补充。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题。
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
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题。
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
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写统计表。
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6、再次出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你能从图中读出什么?
今后你会怎么去做?新课标第一网。
讨论交流。
观察、思考。
学生观察思考。
大组讨论交流。
大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
四、评价延伸。
评价总结。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例5、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地列方程解决问题。
2.重视方程后检验方法的交流。
教学重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识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不在于教师教会学生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教师需树立“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的观念,因此教学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画线段图,找数量关系,列方程等方法来解决相关的类似的题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情促思。
通过之前的学习,大家已掌握了不少百分数的知识,今天给大家呈现的是一种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想不想攻克它。
要攻克它,我们首先要了解它,分析它,师出示例题。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评价总结。
2.从图上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板书有意义的信息,教师适当引导):
男生人数×80%=女生人数。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36人。
引导学生将上面的关系式进行综合后老师板书:男生人数+男生人数×80%=36人。使学生用方程解答成为一种迫切的内因。
下面你会求男生人数了吗?怎样求?
3.这个方程你会解吗?女生人数怎样求?你解得对吗?
板书学生的方程,解读学生的方程。
追问:你是怎样检验的?
追问:你为什么设男生为?为什么不设女生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设单位“1”为较为合理。
怎样确保自己的正确率?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思考:数量关系在哪句话中,是什么?应该把谁看作,另一个量怎样表示?
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会解这个方程吗?你怎样检验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3.做练习四的第1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做练习四的第2、3两题。
先说一说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5.做练习四的第4题。
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画线段图。
学生讨论后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得到综合后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把男生人数设为列出方程。
学生解方程,并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引导学生计算20+16是否等于36。
学生思索比较。
学生可能会说两种答案:“美术组有36人”和“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后者说的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用来解设更为方便。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列出方程。
解方程。
检验。
学生口答。
列方程并解答。
检验。
学生练习,尽量口算,集体订正。
学生说数量关系。
列方程解答。
集体检验。
学生口答。
列方程解答。
检验。
引导学生讨论得到:两个关键句中梨树都是1份数,桃树都是3份数,虽然单位“1”不同了,但倍比关系并未改变。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4、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现价、原价、折扣三量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理念:数学最终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生活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本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了就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开门见山,
1.教学例4,认识折扣。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作“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强调:原价是单位“1”,原价×折扣=现价,区别降价多少元。
学生观察场景图。
二、探索解法。
1.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引导检验,沟通联系: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启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15元乘以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学生讨论。
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尝试列出方程。
学生独立验算,再交流检验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
学生解答后再解读方程:你是怎样列方程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方程解答。
四、拓展提高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商品打折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的第2题。
先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学生先相互说一说,再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
五、全课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商品的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一些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自己计算商品的现价或原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例2、例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里有几个1/4?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3)分数分类。
比较例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
2。教学试一试。
贴出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
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
____是____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6、“练一练”、练习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
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地列方程解决问题。
2、重视方程后检验方法的交流
教学重点:
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识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题,理解题意
分析题意
问:十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这里的2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九月份用水量的20%是哪个数量?
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3个问题
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
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
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检验
可以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除以九月份,看是不是20%;也可以用九月份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看是不是440立方米。
二、教学“练一练”
1、做第1题,先审题
问:比舞蹈组人数多20%应该怎么理解。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解答
2、做第2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比原价降价15%的意思及等量关系。
再让学生解答。
三、巩固练习
对比练习:
1、练习四的第8题:先解答;交流比较;小结:虽然一个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相同,但
由于另一个条件不同,表示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2、练习四第9题: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练习四的第10~16题。
教学目标:
1、强化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让学生对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能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思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难点:
将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并入分数应用题的体系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0题
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说一说形如的方程的解法。
2.做练习四的第11题
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根据画出的线段图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
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要求解出所列方程;提醒学生检验;
3.做练习四的第12题
画图分析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口头列方程;解出方程并检验
4.做练习四的第13题
要求学生画图后,写出数量关系,再对照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检验方程。
5.小结: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我们已学过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联系?
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将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结合起来想,认识到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其实也是分数应用题,只是分数呈现的形式不同)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4题
这道题目中还有百分数吗?画出线段图,比较两小题的线段图有什么不同?
从线段图(或关键句)中你找到了什么相等的数量关系?
追问:应设谁为。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做练习四的第15题
两个分数各是什么意思?哪个是具体量,哪个是分率?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从线段图中你找到了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设谁为?降价部分怎样表示?
你会列方程吗?提醒学生检验。
3、做练习四的第16题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从线段图中你找到了怎样的对应关系?数量关系式是什么?你会列方程吗?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
一、运用简便方法使计算更简单。
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学校买来一批篮球和足球。买来篮球12只,共用a元,买来足球b只,每只25元。
篮球的单价比足球贵多少元?当a=576时,篮球的单价比足球贵多少元?
买这批篮球和足球共用了多少元?当a=1200,b=80时篮球和足球共用了多少元?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一
“用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86页的学习内容,它是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接触到的都是具体的'数,而现在要学会用字母即抽象的符号来代表具体情境中的数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一次过渡,也是思维的一次飞跃。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有一定难度。本节课从设想到实践,有很多体会,而我感受最深的是有机整合学习材料,追求教学的实效性。“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入门内容。
为上好这节展示课,我认真学习了“课标”中关于这一部分的目标要求,并查阅了不同版本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编写。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各版本实验教材与“老教材”都有很大的不同。“老教材”非常强调知识技能的。目标,而各版本实验教材则是更加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中编入的“青蛙儿歌”、“年龄问题”和“摆三角形”三个材料都非常有利于学生反复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需要。基于以上认识,我决定依据北师大版教材,选择这三个典型材料教学。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对目标的整体把握,适当进行了扩充和调整。把教材上“推想淘气和妈妈年龄”的活动改为“推想同学和老师的年龄”,这样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合学习材料时,考虑的不是新、奇、异的素材,而是重视创设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有效地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利用“青蛙儿歌”引出课题展开新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体会字母的作用;将教学重点放在“推想同学和老师的年龄”和“摆三角形”这两个环节,使学生自然地萌生出用字母表示数的需要,并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我把“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与略写”这项内容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在反馈检查时,学生对自学内容掌握得也很好。通过对学习材料的有机整合,明晰了课堂教学主线,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二
2.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依法纳税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学重点:税率的意义以及求纳税额的方法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的教学
设计理念: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安排的内容正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税收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个人所得税的教学还要突出探索性和开放性。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由此引出税收和纳税。
你知道税收是怎么回事吗?
师:税收都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税率,把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为什么要纳税呢?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看完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小结:看来,依法纳税可以支援国家建设,税收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说错,教师应利用好他们的这个知识盲点对学生进行依法纳税的思想教育)
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二、教学例2
三、巩固练习1.(过渡)在税收中也有许多百分数问
题,一起来看纳税中的百分数问题,出示例2。
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思考:关键句中的5%是以谁作为单位“1”的?
师:这里的5%就是税率,是指应纳税额占收入总数的百分之几,就叫做税率。
你认为怎样列式求纳税额呢?用什么方法计算?
2.怎样计算60×5%呢?(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来计算)
按自己的想法计算出结果。
3.追问:如果十二月份的营业额是80万元呢,应缴纳税款多少元?要求学生口答列式。
4.小结:怎样求纳税额?
1.读题后明确:买车一共要花的钱应包括车的价格和车辆购置税。
要求最后的问题应该先求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算出要缴纳的车辆购置税是多少元)
题目中的10%指的是什么?以谁作为单位“1”?怎样列式解答?
2.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3.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怎样缴纳营业税。税收还有很多种,比如说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税率,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阅有关资料。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列出算式。
学生讨论。
学生计算,集体订正。
指名学生口答。
学生说说求纳税额的方法以及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1.做练习二的第1题。
2.做练习二的第2题。
“应缴纳17%的增值税”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的量?你会做吗?
3.做练习二的第3题。
读题后讲解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为了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由税法规定的按个人收入一定的比率征收的税目。
问题求实际得到奖金多少元首先要求什么?实际得到奖金怎样求?(明确实际收入=应得收入-纳税额)
学生回答后列式。
学生回答后列式。
根据分析列出算式,集体订正。
五、指导练习
1.向学生详细讲解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目的。(调节个人收入差距,让较高收入者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
2.自学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
3.理解“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这句话的意义。
举例说明哪些情况不交税,哪些情况要交税。
4.试着让学生分解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
要求自己试着列式。
5.阅读书上第7页的《你知道吗》。
学生自学第4题的标准部分。
学生讨论1800元应分成几部分,哪一部分要交税,交税部分的税率是多少?汇报后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认识。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三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黑格尔的话: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
——黑格尔
2.中华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你知道哪些剧种呢?下面我们来听几段戏曲,看看你能不能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剧种?(课件播放,学生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剧种。)
3.你能说说戏曲表演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4.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了解的这个剧种啊,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比国粹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齐读),跟其他剧种相比,藏戏有着怎样的表演特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5.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我们先来读读学习提示,想一想这段话告诉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藏戏?(根据回答板书:形成、特色)
二、读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3.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4.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5.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指名读前三自然段。
问号背后的东西?
(强调藏戏的特点,表达强烈的民族的自豪感。)
3、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课文哪几段具体描写了这三个特点?
2.默读8—20小节,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体会藏戏的面具不但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的象征意义,颜色和形状还非常地夸张。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这在戏曲表演中是多么独特的现象啊,难怪作者一开始就这么赞叹——齐读课文第1句。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想想不需要舞台的藏戏简陋到什么程度?从那里体会到?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和那些以精美的舞台与华丽的灯光做背景的其他戏曲比起来,以雪山江河、草原大地为背景,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伴奏,在观众团团围坐下席地而唱的藏戏显得多么质朴、多么大气、多么豪迈啊!齐读17、18小节。难怪作者会这么赞叹—齐读课文第二句话。
5.自由读19、20小节,你还了解到藏戏的什么特点?
6.没有舞台,席地而唱,演出时戴着面具,一部戏一唱就是三五天,这在戏曲表演中是多么独特、多么稀有啊,难怪作者开篇就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来表达心中强烈的赞叹和自豪之情(齐读1—3小节)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这么独具特色的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美丽感人的传说故事呢,(板书:传说)请大家自由读读4—7小节。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四
教科书第119~120页例2和第121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的第5~7题。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地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且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在老师的盒子里有5个球,从中摸出1个球,如果摸到的球是红色就可获得奖品。你希望里面的球是些什么颜色,为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你会装些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刚才的活动涉及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可能性。
板书课题:概率复习。
(1)教师: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你还记得哪些?请在小组内交流。
(2)请学生汇报,并请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学生: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学生: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的,还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1.复习体会简单事件发生的三种可能性
教师出示一副扑克,当众从中取走j,q,k和大小王。
教师:现在从中任抽一张,请你判断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抽到的牌上的数比11小。
学生:一定发生,因为剩下的所有扑克点数都比11小。
(2)抽到的牌是黑桃q。
学生:不可能发生,因为所有的'q都被拿走了。
(3)抽到的牌是方块2。
学生:有可能发生,因为方块2还在老师手中。
2.复习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少种
教师:从老师手中的扑克中任意抽取一张,会有哪些可能的结果呢?
教师:按照花色分有黑桃、红桃、方块和梅花四种可能性。
教师:按照数字分有1到10共十种可能性。
3.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师:抽到各种牌的可能性究竟是多少呢?请大家独立完成第120页算一算的5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
学生: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14,因为一共只有四种花色的扑克;还可以这样理解,一共有40张扑克,其中有10张黑桃,所有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14。
学生: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因为按照数字分只有1到10这10种可能,5占其中的一种,所以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也可以这样理解,40张扑克中有4张5,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
学生: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是140,因为在40张扑克中只有1张梅花a。
学生:抽到a和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不一样大,因为抽到a的可能性是110,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是140。
学生:在40张牌中任意抽1张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在10张黑桃中任意抽1张抽到5的可能性也是110。
(2)集体交流。
学生:摸到奇数的可能性是12,摸到偶数的可能性是12,摸到质数的可能性是25,摸到合数的可能性是1120。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需注意的地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5,6,7题。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五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课文里的故事。
2 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感悟文中讲的道理:学习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明白要领。
:1课时
1 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才能学到真知识、真本领?
。
1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在过去学过几篇文言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自己读懂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先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的再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老师巡视指导。
2 基本弄懂句子意思以后,练习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
3 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情况。
(1)提出经过研究讨论还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老师点拨。
(2)指名朗读课文,评读,研究读好每一句话。
1 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 对照译文,看自己讲的对不对,有与译文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译文那样说好在哪里。实在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帮助解决。
3 指名讲故事,老师结合重点词句和难句,指点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意思的方法。
1 小组交谈。
2 全班交谈,老师引导,点拨,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完成。
三步阅读教学法”。
昨天,我们认识了这么一位山野老农,他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
造林中,15年如一日,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子孙后代!
今天,我们要去结识一位和我们的年纪差不多的少年,那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
少年闰土(学生齐读,教师板书)
请大家打开课本76页,默读17课:《少年闰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出示“初读”目
标)——
1、 联系上下文,把下列词语换成现在常用的词语。
其间 便是 仿佛 好容易 熟识 无端地 素不知道 如许 先前 单知道
2、 “我” 和闰土是什么关系?
3、 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
4、 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
(学生边读,教师边提示:这篇文章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语言习惯与现在不同,大家一边读,一边寻找这些词语,用铅笔画一画,并想想用现在常用的词语替换……)
交流一:学生说一说词语替换,教师相机补充。
交流二:“我”(少爷)——闰土(忙月的儿子):主仆关系。
“忙月”是什么?(括号中的内容就作了解释说明)
交流三:举手示意。
交流四: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初步认识了闰土,闰土是位什么样的少年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出示“精读”目标)
1、 精读外貌描写体会闰土的特征?
2、 “我”为什么喜欢闰土?
3、 精读自己喜欢的事,把你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4、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交流一:出示句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引导:盖住 “圆”、 “小”和“银”与原句对比——可爱(板书)
(2)引导: “紫色”换上“苍白”或“蜡黄”与原句对比——健康(板书)
疑问:闰土的脸为什么是紫色的呢?(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交流二:(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板书:希奇)
交流三:雪地捕鸟
(1) 选择对“雪地捕鸟”印象最深的同学提问?(说说原因)
(2) 齐读“雪地捕鸟”部分
(3) 标注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语:扫出——支起——撒下——一拉(相机板画、板书)
(4) 追问:从“捕鸟动作”中,你体会到闰土是位什么样的少年?多么连贯,多熟练的捕鸟动作——聪明能干(板书)
交流四:看瓜刺猹
(1) 自由回答原因。
(2) 男女生对话朗读(女生:“我”;男生:闰土)
(3) 标出表示“看瓜刺猹”动作的词语,完成练习(出示相关语句)
月亮地下,你( 地)听,啦啦地响了,猹在( 地)咬瓜了,你便( 地)
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4) 体会当时的情景。(紧张、惊险、刺激)
(5) 指名回答:“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出示句子)
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 地)刺。……【在“动词”前填上恰当的叠词:静
静 偷偷 悄悄 狠狠】
(6) 从“看瓜刺猹动作”中,你体会到闰土是位什么样的少年?——机智勇敢(板书)
过渡: 闰土“看瓜刺猹”的经历,对“我”来说,是那么神秘,那么好奇。闰土的
一番介绍,清晰地留存在“我”的记忆中。“看瓜刺猹”的画面,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背诵指导】想象第一自然段所描绘的画面。
提示: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天空、瓜地、看瓜刺猹——由上到下)
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
【朗读指导】读出“夜间景色的优美”,读出看瓜刺猹的刺激。语气:稀奇;语速:前一句(稍慢);后两句:(稍快)。(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五:(自由发言)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见多识广、生活丰富多彩。
写作特点:详略得当。
通过前面的阅读理解与交流感悟,我们认识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
见识丰富的海边农村少年。
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描述了“我”当时的内心感受?请大家进一步阅读课文……(出示研读目标)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怎么理解?
交流一:从“相识——相处——别离”体会“我”和闰土的友谊。
交流二:从文章地字里行间体会“我”的情感。(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交流三:
(1)“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
(2)“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
(相机板书)羡慕 佩服 向往
少年闰土
“我” (少爷) ———主仆关系——— 闰土(忙月的儿子)
羡慕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看瓜刺猹 机智勇敢
佩服 希奇
海边拾贝 见多识广
向往 看跳鱼儿 生活丰富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七
主题班会
明确树立理想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学生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并认识到理想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辛。
1、材料准备。查找与理想相关的名言警句。
2、明确理想。每位同学在一张纸上设计好自己的理想。
3、不要空想。当理想不付出努力时,理想就变成空想。
一、导入
可见理想之于人是多么的重要。
托尔斯泰更直白告诉我们:“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如此甜蜜;正因为有了理想,生命才显得如此宝贵。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二、明确理想
(同学们陆续把写有自己理想的五颜六色的纸张贴到教室左边的白纸上)
学生齐答:不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实现。
不错,树立一个理想并不难,难的是去实现它。那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实现它呢?
同学甲:每天都看一下理想,它就会每天都鞭策我们要去实现他。
同学乙:要制定学习计划,并努力的去完成它。
同学丙:要持之以恒,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每一个想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必定要走过一段充满挫折和失败的心路历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必然要付出自己的艰辛的努力。我所要说的是:当你制定了你的理想,你就要明白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必须有艰辛付出。
三、不要空想
同学甲:不敢想象。
同学乙:做生意。
同学丙:我觉得我们如果没有读好书,以后出去既没有体力又没有技术,可能很难找到一份工作。
…………
这个社会上有的人过的轰轰烈烈,有的过的浑浑噩噩,我不一定能够轰轰烈烈,但一定不能够浑浑噩噩的度过。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理想,并以自己全部的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最幸福的。有了物质,人才能生存;有了理想,人才能生活。生存与生活有什么不同呢?动物是生存,而人则应该生活。前人告诉我们人生不能没有理想,我们也一样。
六年级式与方程教案篇十八
片段一(序幕部分)
生:(生边说师边板书)
生1:下面大大的,上面尖尖的。
生2:下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顶点。
生3:下面是圆形的,上面是尖尖的,旁边是一个曲面,从上到下慢慢变大。
师:你们能在本子上把这个物体的形状试着画下来?(叫一生到黑板上画)
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锥体)
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体变成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
(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
生(惊奇):哇!(然后一起鼓掌)
师:像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吗?
生:像。
师:这个物体叫圆锥体。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圆锥体的有关知识。(师边说边板书:圆锥的认识)
片段二(终曲部分)
在学完圆锥体的特征后,临近下课前7分钟,教师模仿《幸运52》设计一个抢答游戏环节。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巳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抢答游戏,游戏规则是:在老师描述的过程中,你们就可以进行抢答,看看是我们学习过的哪种立体图形?不一定要等老师题目全部叙述完,看哪组同学回答的又对又快。
师:请从我的描述中回答,这是什么形状?这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三个面,其中一个面是曲面,沿着它的高将它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生:圆柱体。(在老师还没说完学生就马上回答出)
师:这也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生1:长方体。(生没等教师说完抢着举手说)
生2:也有可能是正方体。
师:为什么也有可能是正方体呢?
生:正方体也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师:那么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呢?请接着听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体。(抢着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生:圆锥体。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十二条棱,八个顶点,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生几乎抢着举手说)
师:这是一种立体图形,沿着它的高切开,可以得到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切面。有时也可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生:圆锥体。(等学生说完,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圆锥体萝卜演示给学生看)
(每道题出后,下面的学生都抢着举手回答,高潮迭起)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蕴育着成功。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后面成功进行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课始,教师用一块布遮住圆柱体,让学生想像,当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小到圆心时,这个圆柱体将变成一个怎样的物体?在学生说出或画出这个物体的形状时,无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独辟蹊径,巧妙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惊讶中不知不觉步入这节课所学习的圆锥体,主动参与到研究圆锥体特征的状态之中。教者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因此,一堂课精彩的终曲如同压轴戏,可以把课堂气氛再度推向高潮,让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并在其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
课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在此时,教师巧妙的将练习内容蕴含于抢答游戏中,使原先枯燥、单调的练习过程转化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不仅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也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升华,特别是最后一道抢答,极大的考验了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也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极点,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又何愁不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这两个片段,教者能在趣字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在教学的趣味上做些文章,使我们的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这样,才会是课伊始、趣已生,课结束、趣犹存。从而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64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