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00:55:16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范文(15篇)
时间:2023-11-07 00:55:16     小编:书香墨

教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估方法等内容,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指导。教案的编写还需要综合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学生的参与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一

1、认知目的: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立体造型构成相关知识与规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与现代审美意识。

2、技能目的:运用各种不同材质,结合立体造型相关知识,创作城市立体造型。

3、情感目的: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锻炼立体思维能力。

4、发展目的: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将立体造型相关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1、欣赏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的立体造型。

2、学习、了解、掌握立体造型基本原理与构成规律。

3、立体造型的设计制作。

三、教学难点。

1、造型的设计及造型构思,点、线、面、块的韵律组合。

2、各种立体造型制作及美感。

四、教学过程。

1、以趣激情,切入课题。

兴趣是学习美术基本动力。上课伊始。教师取出一些看似与本课无关的东西,学生很诧异,教师为大家表演变“变魔术”,这是知识的呈现。学生的兴趣也被激活。随之主题便应运而生,切入课题。

2、讨论分析,掌握方法。

新课标强调关注学习过程;倡导在学习中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这一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在找一找、摆一摆、看一看、做一做各环节。

环节一:找一找。(画面)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各种立体造型,直观了解了立体造型的分类:点立体造型、线立体造型、面立体造型、块立体造型。

环节二:摆一摆。利用flash课件具体生动演示,学生可任意移动鼠标摆出所想造型,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学生通过体验、尝试,发现同样的材料组合方法不同,其造型就不同。那什么样的造型才美观呢?教师质疑,如果过于专业化,学生难理解,所以教师稍做提示:形状变变(大小、方圆、长短)、方向(上下、左右、前后)变变、造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通过“看一看”学生释疑,很直观的获取了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感悟美的韵律。

3、欣赏评述,感受造型。

这个环节是认知结构的加强,国内外不同材质城市立体造型赏析,将知识引向更高的认识。学生感受到立体造型在生活中的再现,找到雕塑与造型的切入点,这是造型与设计原则的直观呈现。

4、激发思维,异想天开。

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应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的示范要不要?如何变学习被动为主动?这是我一直反复斟酌的.问题。“我为奥运添光彩,师生同擂台”环节创设了一种激烈的氛围,师生处平等地位,学生变任务为动力,大大激活了学生创作欲。

(1)教师制作。教师的“竞”,既是对有关知识综合贯通,也是直观演示,更是思维定势的突破。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师作品不宜过精、过细,学生有可以超越的自信。

(2)学生创作(做一做)。(出示文字提示)学生根据需要、自愿组成学习伙伴,奇思妙想,异想天开。

5、倾情展示,交流点评。

评价是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应是课堂的尾声,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进入情感的高潮。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学会用欣赏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审美情趣。

6、归纳感受,情感升华。

教师简要小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珍惜生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二

新的学期开始了,初一的美术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基本状况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新生,虽然他们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学校生活,当时他们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由于是初一学生,因此他们学习美术的用心性很高,用心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较好,但是学生年龄小、知识少,因此学生的视野狭窄,对美术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学生的审美意识较浅,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资料分析:

本学期拟定十六课时的课程。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资料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近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资料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资料,包括风景速写、绘画的色彩知识和应用等绘画技能和标志、海报、请柬、视觉传达等设计知识。

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和潜力,例如学生的绘画技能、学生的观察潜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最终到达自主欣赏和自主创作。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和了解西方绘画艺术,开阔学生视野,了解人体基本比例;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和构图知识。

(2)、智力潜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基础造型潜力;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潜力。

(3)、思想品德目标:透过学习色彩、构图、制作等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并用美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主要工作及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2、我认真地分析初中美术教材的编写特色及体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

3、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5、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三

本册湘版教材的课目设计是单元设课,每一课目即为一个单元,教材共分8个单元,8个单元之间不存在知识的递进关系,而是有目的地选取不同的主题,每个单元需2—3课时完成。课的主题有:第一课《过去的日子》,第二课《桥》,第三课《绿洲》,第四课《中国结》,第五课《远古的呼唤》,第六课《星空》,第七课《运动》,第八课《我们的奥运》。

在版面的安排上与老教材和人美版有很大的不同,设置知识提示(用手指表示)、活动一活动二或活动三、并在单元后设置“评价推荐”、“资料库”、“学习大空间”三个环节,既保证课堂教学主体资料的完整性,又带给学习的完善的迁移途径,教师可灵活把握。教材加强了教学资料的情趣性,减弱学科性,教学资料以学生活动为主,并以个体的活动融合到群体之中。资料具有吸引力,以虚拟现实的手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就是生活性、社会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教材的资料选取更加广泛,涉及到视觉文化的广泛领域。不仅仅仅是素描、色彩、版画等。而是扩展到摄影、雕塑、现代设计、电脑、舞蹈、戏剧、影视剧本等。建立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表现的热情,以优美的情景诱发创造的动机。教材的安排给教师留有自我发挥和发展的余地,保留必要的弹性。

三、指导原则。

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为了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潜力,使学生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特制定本期教学计划如下:

四‘教学的重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感受美术的乐趣,学会基本的绘画、工艺和欣赏的方法。

本册教材的难点是准备多种材料,并能制作一些美丽的中国结、原始头饰和设计作品。

五、完成任务的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

2、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个性是每课前的材料准备。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到达最佳教学效果。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六、课时安排:

第一周:过去的日子。

第二周:过去的日子。

第三周:桥。

第四周:桥。

第五周:桥。

第六周:绿洲。

第七周:绿洲。

第八周:中国结。

第九周:中国结。

第十周:远古的呼唤。

第十一周:远古的呼唤。

第十二周:远古的呼唤。

第十三周:星空。

第十四周:星空。

第十五周:运动。

第十六周:运动。

第十七周:我们的奥运。

第十八周:我们的奥运。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四

一课时。

(1)提高学生对材料的美感和特质的感受力,培养学生发现并利用废旧材料创造生活用品的能力。

(2)通过欣赏使学生发现并利用废旧材料创造生活用品。

(3)使学生养成认真、热情、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发现并利用废旧材料的材质美创作一件生活用品。

使作品体现”使用、美观、环保的现代设计概念。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法:观察、探究、合作。

多媒体教学课件。

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各种材料,如:各种纸材、饮料瓶、包装袋等。

所需相应的工具,如:剪刀、小刀、胶水、双面胶等与材料相应的工具。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猜谜游戏。

引出小制作—–钟表。

1、用什么材料制作成的?(纽扣、纸片、布……)。

2、想一想,这些材料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用废旧材料做的)。

(板书课题――发现与创造)。

二、讲授新课。

1、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分析书中作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石头,铅笔,雪糕棍,饮料瓶盖,光盘盒……)。

2、用这些废旧物品制作有什么意义呢?(环保,好看……)。

小结:美观,有趣,环保,这些美丽的作品是怎样制作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制作的方法。

3、主要方法有:

(1)因形选材:先有想法,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师演示笔筒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三.欣赏学生作品。

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利用不同材料制作的作品。

四.动一动手,用一用脑。

利用我们带来的废旧材料进行创造生活用品。

教师巡视辅导。

五.一起分享我们的收获吧!

1.作品是否用到废旧物品。

2.作品设计是否有新意。

3.作品是否实用。

六.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作品,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能够养成环保和节约的良好习惯。

最后,愿每一个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每一个同学都有一颗热爱美的心灵。

每一个同学都有一双创造美的双手。

发现与创造。

主要方法。

因形选材。

因材造型。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五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和动手相结合。

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观察、比较和练习相结合。

一.教学目的。

通过线造型素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结构线表现物体之间的比例、轮廓、体积、对比、远近、方法和透视等的作画方法,培养学生对形体结构的理解能力,发展窨造型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线造型的功能和线造型素描的步骤。说明物象形态内部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处部形态的面的性质。

难点:运用结构线刻画物体内部和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

第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软芯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的准备(2)。

(3)导入新课线造型素描作品数幅和明暗素描作品数幅,(4)给学生欣赏、鉴别、然后讲解。

设问:线造型的素描和明暗素描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5)讲授新课。

1.线造型素描的特点及线的造型功能。

线造型的素描图是通过线结构的运用,直接体现和暗示物体的体积、远近、方位和对比等牲,表现出物体内外部组合关系及前后左右的空间状态。

线造型素描剔除或减弱明暗色调层次,强调物体本质的实在的形体结构,所以表现物象的效果明确、肯定、清晰和刚劲有力。

线徒刑素描是以线徒刑的方式研究自然的造化和物象的结构,线的造型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表现物象的外形轮廓,(2)勾画形体的边界。

(3)表现物象的内外结构、空间位置、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关系。

(4)表现物象的虚实关系、明暗关系及体积感。

(5)表现物象的势、力、节奏、韵律感,(6)抒写人的.情趣,(7)气质。

线造型素描不但可以在美术专业方面方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以图解形式适用于理工科专业中,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徒刑技能服务于设计,在建筑、园林、工业设计等图纸绘制上,结构线的徒刑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设计手段,广泛适用到现代建设的各个产生领域中。

1、立方体与圆柱体。

(1)立方体(对照立方体框架模型分析)。

立方体是一切形体的基础,它的结构是由大小相同的六个正方形平面,按照垂直关系而构成的。

圆柱体是以长方形的长边为轴,旋转360。而构成。也可以说是由无数个相同的圆面叠杨(如硬钱币叠成一圆柱体)。

教材p14上图,立方体与圆柱体结合图形是说明立方体内可以产生一个圆柱体,圆柱体在立方体内的构成是以一个正方体的二分之一边为轴,以立方体一个面的中心点为圆心,旋转306而成。圆柱体的立体感可通过顶底面的透视圆面体现。

(6)作业要求。

1、临摹p14立方体和圆柱体范画。

2、用3b、和6b铅笔作画,3、要求表现物象透视准确,4、结构清晰。

(7)课堂小结:

选出一部分作业讲评,指出优缺点,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

第二课时。

(1)教具和学具准备(2):

教具:1、立方体的切挖模型;2、用泡沫塑料做两个相等的长方体模型,把它们拼在一起是一个立方体;3、大幅基本形体切挖挂图;4、能进行切挖的软性固体材料。

学具:萝卜、柑桔、苹果、肥皂、泥巴等软性材料;2、小刀、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切开成为两个长方体,然后将这两个长方体可以拼叠成各种造型(用二个长方体拼叠演示)。

切去立方体的八分之一,首先找出立方体三个相邻的面的面中心点,并把每个面分成四等分。然后将三个相邻的四分之一等分垂直切去。

用泡沫块做一个立方体,切去八分之一,被切去部分仍可嵌入原处,以便演示,并用红色在立方体相邻的三个面上画出垂直水平线,切去后的截面用三种色区别,(自制模型进行演示)。

2.圆柱体、球体、锥体的切挖:

用较规范的萝卜、桔子或苹果及橡皮泥等到物,在课堂进行切挖示范,揭示圆信体、球体、锥体被切去一部分后的结构变化,并挂出以线徒刑的切挖结构图。

(8)作业要求。

作业一:临摹p/15四种基本形体切挖图。

作业二:可任选一种基本形体作切挖练习,如立方体可用肥皂块、泡沫块等;圆柱体可用萝卜等;球体可用柑桔、苹果等。将切挖后的伤口放在课桌上进行写生。

要求运用虚实、轻重不同的线条描绘声绘出对象的内部与外观铁组合关系。

课堂小结。

对切挖练习及以线造型写生较好的作业进行表扬,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布置下堂课的准备工作。

第三课时。

(1)教具和学具准备(2):

教具:大幅《口杯与肥皂盒》步骤然图范画一张。口杯与肥皂盒三组静物。

学具:4b或6b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3)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

(4)复(5)习旧课,(6)导入新课:

通过前二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两点认识:

(1)物体的外观形态特点,(2)都取决于它的构造特点。

的结构形式、组织、联结起来,构成物体的外部形态。

物体的外观形态只有借助于光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然而,线造型的素描特点不是借助光的作用所产生的明暗形态来刻画物体的结构体积,而是用结构线来表现物体的内部与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所以,了解物象形态的构造形态的构造特点和外部形态的面的性质,是画好线造型素描的关键。

(7)讲授新课。

板书:口杯与肥皂盒。

线造型的素描步骤(结合课本p16“口杯与肥皂盒“进行讲解):

(1)面对写生的物体,采用剔除或减弱明暗光影的方法,从整体出发,观察和找准物体的基本形,用线和点标出,并注意画面构图。

(2)用辅助线画出物体的大体轮廓,形体结构,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位置。

(3)用线准确地刻画出物体的内外部结构关系、透视关系、体积感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关系。

(4)调整修改,使画面效果完整。

3、透视法则的运用(结合范画讲解)。

平等透视法则,成角透视法则和圆形透视法则应结合步骤图渗透讲解,不宜过多涉及透视知识。

5、作业要求。

要课作业可安排写生“口标与肥皂盒“,也可临摹课本16的范画。用软芯铅笔作画(4b或6b),作业要求轮廓比例基本准确,构图适当,透视准确,并能初步运用不同线条表现出物体的内外组合关系和窨立方体形态。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六

以科学发展观、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xx)》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和五园建设为契机,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落实美术教学资料,提高课堂效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群众性美术活动,坚持普及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艺术教育的改革步伐,提高学生美术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用心学习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坚持用心进取、因地制宜、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校艺术教育再上新的台阶。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用心探索,使我校艺术教育有必须的特色和影响。

二、基本状况。

今秋本校初一有四个班,学生大约160人。透过初步摸底,该年级学生美术基础较差,主要原因是小学阶段没有专职老师辅导,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美术基础知识。但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较高,这是学好美术的前提。在教学衔接上,困难比较大,所以教学定位宁低勿高,色彩常识、造型潜力等边教边补。要调动学生参与用心性。

三、方法措施。

1善于吸取传统教学精华,注意美术学科的特点,全面贯彻新课标,更新教学手段,引进多媒体教学,特高课堂效率。

2全面了解学情,既面向全体,也要兼顾个别差异,对于特长生和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明白。适当降低专业难度,提高全面素养,作好学科整合。

3照准抓手,一课一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知识传授、激发研讨和培养人文精神结合起来。重视交流评价和学生情感体验。

4课堂内外结合,学用结合,书画社经常性开展美术作业评选、书画展览等活动,营造良好艺术氛围。扩宽美术活动领域,开展外出采风、写生、摄影等。让学生感受茶乡的完美,在生活里学习美术,在生活中运用美术。

5用心参与教学研究,鼓励师生发表论文、书画作品、参加竞赛,教学观摩、争取研究课题,开发校本教材等。

6做好书画室建设、完善,做好美术器材充实、使用和保管。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初审透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湖南美术出版出版的新教材。本册教材共有课文8篇。涉及到美术教学四大领域:

五、教学进度预估。

周次课序教学资料课时。

12一《你、我、他》2。

34二《我的故事》2。

56三《向日葵》1。

78四《梅竹的精神》2。

910五《花圃》2。

1112六《和平鸽》2。

1314七《灯与光》1。

1516八《门》1。

1718地方课程1到2节次。

考试1。

说明:按照部颁教学计划,七年级美术每周安排1节美术教学专题研。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七

为使初一新生更好地适应初中美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特长,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特制订计划如下:

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健康个性,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全面地发展。

本册划分为五个单元,共17课时,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主要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二单元: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第三单元:通过教室壁报的编排设计练习,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体验和分享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

第四单元:通过对学生装、校园环境艺术品的设计与模拟制作活动和校园规划模型的设计制作活动,创设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情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的情感,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同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运用多领域知识、技能的能力。

第五单元:通过对几组常见的生活用品的欣赏和评述活动,启发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中一些日常用品。

2.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经验,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将学习美术富有时代生活气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不断吸纳先进的美术教学理论和方法,深入挖掘文本,借助资料分析教材,驾驭教材,对文章把握有自己独到见解,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实,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

4.欣赏课部分,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自觉的去感知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5.技能技法课部分,本学期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将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八

1、认知目的: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立体造型构成相关知识与规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与现代审美意识。

2、技能目的:运用各种不同材质,结合立体造型相关知识,创作城市立体造型。

3、情感目的: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锻炼立体思维能力。

4、发展目的: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将立体造型相关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1、欣赏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的立体造型。

2、学习、了解、掌握立体造型基本原理与构成规律。

3、立体造型的设计制作。

三、教学难点。

1、造型的设计及造型构思,点、线、面、块的韵律组合。

2、各种立体造型制作及美感。

四、教学过程。

1、以趣激情,切入课题。

兴趣是学习美术基本动力。上课伊始。教师取出一些看似与本课无关的东西,学生很诧异,教师为大家表演变“变魔术”,这是知识的呈现。学生的兴趣也被激活。随之主题便应运而生,切入课题。

2、讨论分析,掌握方法。

新课标强调关注学习过程;倡导在学习中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这一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在找一找、摆一摆、看一看、做一做各环节。

环节一:找一找。(画面)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各种立体造型,直观了解了立体造型的分类:点立体造型、线立体造型、面立体造型、块立体造型。

环节二:摆一摆。利用flash课件具体生动演示,学生可任意移动鼠标摆出所想造型,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学生通过体验、尝试,发现同样的材料组合方法不同,其造型就不同。那什么样的造型才美观呢?教师质疑,如果过于专业化,学生难理解,所以教师稍做提示:形状变变(大小、方圆、长短)、方向(上下、左右、前后)变变、造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通过“看一看”学生释疑,很直观的获取了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感悟美的韵律。

3、欣赏评述,感受造型。

这个环节是认知结构的加强,国内外不同材质城市立体造型赏析,将知识引向更高的认识。学生感受到立体造型在生活中的再现,找到雕塑与造型的切入点,这是造型与设计原则的直观呈现。

4、激发思维,异想天开。

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应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的示范要不要?如何变学习被动为主动?这是我一直反复斟酌的.问题。“我为奥运添光彩,师生同擂台”环节创设了一种激烈的氛围,师生处平等地位,学生变任务为动力,大大激活了学生创作欲。

(1)教师制作。教师的“竞”,既是对有关知识综合贯通,也是直观演示,更是思维定势的突破。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师作品不宜过精、过细,学生有可以超越的自信。

(2)学生创作(做一做)。(出示文字提示)学生根据需要、自愿组成学习伙伴,奇思妙想,异想天开。

5、倾情展示,交流点评。

评价是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应是课堂的尾声,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进入情感的高潮。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学会用欣赏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审美情趣。

6、归纳感受,情感升华。

教师简要小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珍惜生活。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九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提供出来的关于七年级美术教案《重复的魔力》导学案,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品才网《重复的魔力》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场景发现重复构成,理解并掌握重复构成中基本形、骨格的形式及其变化特征。

技能目标:运用重复构成变化规律合作完成设计作品。

情感目标:体会重复构成带来的视觉秩序美和震撼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复构成中基本形、骨格的形式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将骨格的形式变化有机地和物象或图式相结合。

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重复构成作品。

学生准备:卡纸、各种谷物。

四、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课。

1、媒体播放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片段,学生欣赏并谈感受,陈述原因。

2、思考:假如击缶只有一个人,你还能感受到那种气势吗?为什么当一个单元在不断重复以后,会形成全新的视觉感受呢?带着思考进入课题《重复的魔力》。

(二)寻找重复。

1、呈现自然界中一些具有重复现象的图片,通过欣赏,学生发现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的重复现象。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并举例说明。

4、感受古人对重复构成的应用。

(三)初步体验。

(四)探究重复。

1、师生共同分析单元基本型和骨骼。

2、教师小结重复构成的要素:

单元基本形:组成重复图形的个体。

骨骼:构成图形的框架、骨架。为了将图形元素进行有秩序的排列,而画出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格子、线、框,称为骨骼线。

3、感受不同的基本形,可以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美感。

4、小组讨论:相同的基本形,做不同的重复构成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变化?

基本形的方向变化。

基本形的颜色变化。

骨骼排列方式的变化。

(五)合作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在卡纸上用谷物做粘贴。

要求:

1、小组设计一个基本形,做重复排列。

2、从基本形方向、色彩、骨骼排列方式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有美感。

(六)展示评价。

将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组合粘贴,感受组合后的美好的家园。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阐述自己的创意构思。

(七)拓展延伸。

1、了解重复构成的其他方式。

2、呈现生活中运用重复构成的设计作品与美术作品,了解重复不仅运用在设计上,很多纯艺术家也同样运用这种手法来进行创作。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十

1、知识性目标:能够了解和感受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表现春天的常用色彩。

2、情感性目标:感受利用各种媒材,大胆表现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能力性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

重点:观察和记忆色彩,能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并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难点:表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整体色彩的把握及创新表现。

教师:电脑设备、各种颜色彩纸、工具材料、板刷。

学生:彩笔、各色彩纸、水粉色、有关春天色彩的图片材料。

1、游戏导入。

(1)教师说: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你可以跟着音乐唱起来也可以动起来。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吗?《春天在哪里?》。

(2)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原有的自然界的体验产生回忆,启发学生的想象。

2、展示图片。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画面。

(2)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感受春天的色彩。

3、交流。

(1)教师说: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一下春天。

(2)教师启发学生除了绘画方法还可以通过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春天,并组织学生讨论。

4、欣赏感受。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不同方法表现的春天的色彩。

(2)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中点、线、面是美术的最基本的语言,有了它们,我们的作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5、学生创作。

(1)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合作,根据他们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

(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评价。

6、课后拓展。

课后试着画画荷花的色彩归纳。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十一

1、能力目标:借助图,理解黄山奇松的奇美,能够想象美、感受美。

2、情感目标:知道黄山奇松是黄山四绝之一,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信息素养目标:集图、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课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难点:怎样抓住“奇”来写和描述黄山奇松、奇石的。

1、导入。

(1)教师提问:“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哪“四绝”闻名于世?

(2)师生回答: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2、欣赏。

(1)教师展示课件,让大家欣赏黄山的美丽图片。

(2)请学生回答:黄山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让人们情有独钟呢?

3、教师讲解。

(1)教师展示课件,向学生讲解黄山的历史与风景景观。

(2)具体介绍“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品读诗句。

(2)让学生思考回答描写迎客松的相关诗、句。

5、实践。

(1)找一幅黄山美景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上台讲解这幅画是如何体现黄山之美的。

6、拓展。

(1)课后收集资料,分清自然美和艺术美。

(2)学习建议:是否感受到了黄山的美?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活动: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

3、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

1、《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到底美在哪?

2、今后欣赏美术作品从哪几方面着眼?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十三

了解用相机记录旅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学着用摄影表达旅行中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摄影的手段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习摄影欣赏和评述,形成摄影的基本素养。

重点:用相机记录旅行的内容和方法,

难点:用相机记录旅行的内容和方法。

:启示法、观察法、讲授法。

:课件。

一、导入:

出示各地旅游景点的照片,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喜欢哪一张照片,为什么?并分析图片中展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特点,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相机记录旅行的优点:

用相机记录旅行,会留丰富的、真实的影像资料和图片,可以帮助我们去回味山河美景与风土人情,汇集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也可以作为进行其它类型美术创作的素材,使我们从中获得灵感。

三、演示相机使用流程及使用方法:

四、取景要求:

1、构图要突出主题。这就是说,一张照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内容。取景不能过于杂乱,画面要简洁,主次分明,而且对主题的位置、方向,在画面上要作合理安排。一张照片的主题,一般不能放在正中,可放在井字格两线交叉点上的四个黑点位置上。

2、注意画面上的平衡性。照片画面不可一头重、一头轻;不要一边大、一边小;一边多、一边少。应当在人们视觉上相对平衡。

3、要注意画面的稳定性,我们必须给画面下一个稳定的感觉。也就是说,在取景时必须将水平线、地平线等安排在水平位置,面对于地面垂直的物体,如建筑物、电线杆等,应该使它们垂直于照片底边,否则照片就会不稳定,这是值得注意的。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同一主题不同视角和风景的照片分类,并说出各自表达内容的特点。然后,将已归类分组的照片用富有变化的板式粘贴在自己个人相册和小组展板上,配上适当的图文,装饰完成。

六、作业展评:让学生相互评论和自我评论。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十四

1、说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从走进色彩、寻找色彩、观察色彩和体验色彩中让学生认识和感受色彩的魅力。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多种色彩活动,初步感知色彩情感。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学会选择和运用色彩特性,能熟练大胆地表达和应用色彩来表现思想与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怀,促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3、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1)重点:不同色彩引起不同的心理联想和情感体验。

(2)难点: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色彩情感特性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4、说课时安排: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第二课时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色彩的特性并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里,我将以第二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色彩基础知识,所以本课对色彩的产生及原理不作重点介绍。本堂课将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色彩情感的应用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感受体验色彩情感,引导学生发现身边色彩的神奇和魅力。

(2)自主探究法: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评价,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

遵循“学为主体”的原则。(解说):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审美能力。

本节课教学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情境,认知色彩情感。

首先,我先播放下面这段视频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播放结束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威武的国庆方阵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最为吸引人的莫过于方阵中绚丽多变的色彩。请哪位同学说说你对视频中的色彩感受。”根据学生回答,我作出归纳:红色方阵带给我们热烈、喜庆,欢乐的情景,黄色方阵又带给我们成熟的丰收景象。而这样的感觉就是色彩所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色彩的情感世界!

(二)自主探索,感知色彩情感。

“什么是色彩的情感呢?”通过设问,引出色彩情感的含义,即:色彩的情感是指色彩能够表达感情,或者说人们观看色彩时所产生的某种情感反应。

接着,我通过展示下面这两张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照片中的红色军服和蓝色军服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色彩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作简要小结:红色的军服给我们青春亮丽的感觉;蓝色的军服给我们清新干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色彩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人们通过长期积累的社会经验和丰富联想而产生的。根据这一理论,再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当人们看到红色的时候,会让我们联想到哪些事物呢?”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边总结边展示课件:火红的太阳、熊熊的火焰、浪漫的玫瑰、飘扬的红旗接着我再阐述,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红”已经成为一个特有的名词和概念,在西方,说到红色就会使人联想到中国。如:红色的灯笼、红色的中国结等都会使我们有一种热烈、喜庆、吉祥的情感体验。

接着,我再通过画面讲授黄色带给我们的联想和情感体验。在众多色彩中黄色是最明亮的色彩,看到黄色我们会一下子联想到柠檬、油菜花以及明媚的阳光。因为黄色的灿烂和辉煌,画家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才显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和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播放梵高《向日葵》)黄色还是古代皇帝的专用色,无论是龙袍还是皇宫,都给人金碧辉煌的贵族气质。此外,黄色又是引人注目的色彩,交通标志上的黄灯、学生的黄帽子都给人警示危险和体现注意的情感体验。

接下来,我将对红色和黄色作一个小结:这两种色彩会让我们联想到火焰、阳光等事物,而这些事物又给我们温暖的感觉,所有我们将这类颜色称为是暖色。“那哪些颜色是冷色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引出蓝色。

蓝色通常会让我们联想到碧蓝的大海、湛蓝的天空以及无边无际的`宇宙。蓝色会给我们凉爽、沉静、理性的色彩情感体验。医学家曾发现:当高烧狂躁的病人住进这样的蓝色调的卧室时,情绪会很快稳定下来。此外,清冷的蓝色调也常常是画家笔下钟爱的色彩,如这幅毕加索蓝色时期的《悲剧》则带给我们悲凉、贫苦、惨淡的情感体验。

以上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了解了红、黄、蓝这三种色彩在不同方面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学生已经对色彩的情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将让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出橙、绿、紫这三种色彩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然后我通过下面的表格总结出本节课的内容:(课件展示)。

以上都是我们讨论的有色系的内容,除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种色彩,相信大家都有自己偏爱的颜色,请几位学生说说你喜欢什么样的颜色,并说出理由。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再次总结:据说对于不同颜色的喜好还能代表不同的个性呢:比如说喜欢红色的人热情、果断、勇敢,性格比较外向;喜欢蓝色的人冷静、沉默、忧郁,性格比较内向。

(三)综合练习,表现色彩情感。

这一过程主要是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我将布置以下作业内容:

1、给自己的房间设计一种你喜欢的色调(事先给出素描设计稿);(学生作业展示说明)。

2、选择下面任何一个成语用色块来表现你内心的感受。(作业展示)(花红柳绿、骄阳似火、霜天红叶、冰天雪地)。

(解说)作业的设计是从易到难,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做出对应的选择,目的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评价交流,体验色彩情感。

为了充分体现多元综合评价的内涵,我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1、作品展示学生自评;

2、学生互评。

3、典型作品,教师点评。(展示几张学生作业)。

(解说)色彩情感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点评时我会鼓励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多多肯定和激励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后拓展·深化色彩情感。

(边解说边展示课件)课后建议学生从味觉、嗅觉多方面联想中找出色彩在各个方面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

作业形式:让学生尝试用剪贴、电脑绘画、版画等创作方法;

我们的美术课,不是要培养画家和大师,关键是能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有所审美收获,身心能够得到愉悦体验,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才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标。

七年级美术课教案和教学标准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风景绘画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画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透视规律表现自己喜欢的校园,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可以正确的将透视理论以及情感融入自己描绘的作品中去,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启发性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过程:

一、认知、激趣。

教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感受诗里面的美景,想象一下这会是那里的风光呢?

(学生回答)。

对很好,同学们已经猜到了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环境,哪呢,我们的学校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诗歌描写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导入埋下伏笔)。

校园是我们心中一座照亮求知路的灯塔;是我们同学之间的桥梁;是万千学子展露才华之地;更是我们心中最美的画卷。下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36中,欣赏她如画般的美景。(播放幻灯片)(设计意图:通过校园风景照片展示,让学生从另外一种视角直观的欣赏校园,发现身边的美景,了解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色不同,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尝试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板书课题)。

二、探索、整合下面老师呢就带大家做一个小游戏,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快速的画出,你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校园,拿出纸和笔,不要要画的很仔细,脑袋里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计时开始。(学生创作)好停,都完成了吗,我们找几个同学的作品,简单的来看一下,(将学生作业展示在黑板上)同学们说一说这几张作业都有什么问题没有?(学生回答,作品太平面了)哦,其实这几张都存在这个问题,那你想不相信老师能变个小魔术,就在张张画上添上几笔就能让他有立体感(学生答不相信)那就让你见证奇迹,我们看啊(老师拿红笔修改)好我们虚着眼睛看一下,是不是有立体感,那么我们使用什么方法变得呢?这呢就是运用了透视的原理,透视主要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今天呢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其中的一种,平行透视。

(设计意图:使用即兴作画的游戏方式,挖掘学生的内心,使其初步尝试绘制风景,并可以使老师和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继而引出本课的重点——透视原理的应用)。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实现了有效沟通,创新能力在评价交流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得到了自信心。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认真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堂课当中我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集中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强化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精心组织训练,小步快进,当堂反馈,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课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5923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