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小论文(热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00:15:18
初二历史小论文(热门17篇)
时间:2023-11-07 00:15:18     小编:薇儿

自律是指个人能够自我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它是成就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写总结需要注重文字的美感和语言的准确性,力求语句通顺、层次分明。阅读总结范文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方法,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一

初中历史这门学科属于多方面、综合性的学科,它记录了世界人类起源、社会制度、政体组织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外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社会现象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对初中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由历史这门学科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此外,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结合,具有阶段性、文化性以及延续性等特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初中历史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先进的教学思路和措施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并有效地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进步。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力度不足。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等几方面内容,涵盖范围广、知识面非常丰富。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考中历史课程所占的分数相对较低,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力度无法达到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同等高度。因此,许多初中学校在对历史教学的投入、师资培养以及课程安排方面都较为轻率,这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思想存在误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首先,教师定位错误。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等,从而使得教学没有针对性。其次,教学方法陈旧。多数教师一直沿用单一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导致历史课堂教学索然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再次,历史教学简单化。部分教师简单地认为历史教学就是死记硬背,教学缺乏创新性,没有从培养学生历史思想角度出发,导致学生只是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知识根底不牢固。

二、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一)改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力度。

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教师首先应当改变传统以数、语、英、理、化为主的思想观念。在素质教育的思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历史理念思路,确立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目的和重要意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例如,学校要加大对历史教学的资金投入,为历史教学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在课程安排上,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安排并保证课时等。

(二)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教师应当敢于更新自身的教学思路,大胆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首先,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应当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有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在学习《火烧圆明园》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圆明园中珍藏的文物图片以及被烧后圆明园的遗骸图片,并对它们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从而对历史意义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其次,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学中的提问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人们在没有纸张前,都用什么来进行记录?造纸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谁发明了造纸术呢?东汉蔡伦为什么要改进造纸术?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使历史教学更具有目的性,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三)加强教师自身水平的考核与培养。

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首先就应当加强对历史教师自身水平的培养。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历史教员组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就目前先进的历史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及时沟通,并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措施。其次,对历史教师进行定期考核,采用笔试、课堂测评以及学生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实行末尾淘汰的措施,对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成绩较差的教师给予惩罚,从而激励教师自觉主动地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是初中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教师应当给予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历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风英,舒励.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2.马执斌.实施初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困难和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2005(07).

3.黄砾卉,张庆林,陈宁.论批判性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结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4.孙琳.米尼奥大学东方学本科课程现代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兼谈初级阶段寓汉字教学于文化教学的经验[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

5.包斯琴,^v^,李冰.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初中历史学教育学术会议暨2007年初中历史学教育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二

摘要:“史论结合”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策略。选择多彩的史实,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避免史论的唯一性,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

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对“史论结合”的考查比重不断加大。“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史实是史论产生的基础,史论则是后人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发表的看法。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将史实和史论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还历史教学以本色。

一、选择多彩的史实

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是建立在对基本史实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的史实越丰富、越全面,学生掌握起来就越容易。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有针对性的图画和图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方式,为学生展现多彩的史实。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也能对此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

一切知识的学习均开始于对概念的理解,历史学科也是如此。不全面准确地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浅表层面,从而导致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落脚点,无法在不同的知识概念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更谈不上对历史学科体系的构建。因此,我们应当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例如,讲到中国近代史时,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厘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其中,“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则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是指形式上虽然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已经在不断发展壮大。“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则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这样解释清楚了,学生就能结合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得出其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三、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

如果是灌输,无须呈现史料,更无须费力地进行史论结合;而要探究,则必须有探究的空间,有讨论的余地,有真理与错误的交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探究,而非灌输,因此,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应当呈现多元的视角,要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这样,结论将会越辩越清,而学生也将会越来越聪慧。例如,在教学“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如下4则史料:【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日休《汴河铭》)【材料二】“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宋史》)【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材料四】“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然后,我提问学生:“上述材料中的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否相同?他们分别持什么观点?”“隋朝的灭亡与大运河是否有联系?”“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细细研读上述4则材料后不难发现,这些材料反映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所产生的影响,写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肯定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它沟通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胡曾认为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这是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因而对大运河的开通持否定态度;皮日休则在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如果隋炀帝不贪图享乐,单凭这项功绩,完全可以和大禹相媲美。我又适时予以了点拨:“同学们在评价某个历史事件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尤其要看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开凿大运河’为例,我们应当从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大运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等角度进行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较为客观的。”经我点拨后,学生又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它都占据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但是,开凿大运河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遭到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由于开凿大运河所致。

四、避免史论的唯一性

有时,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史料或史实,不同素养、不同立场、不同史观、不同时代的人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尖锐对立的。历史评论既是历史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处和着眼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论,而不是随意加以限制、强制,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鼓励,尽量避免答案唯一。例如,关于“辛亥革命”,既有人说它胜利了,也有人说它失败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其实,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4张图片——《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袁世凯率领百官祭孔大典》《签订“二十一条”》,学生就会形成较为辩证的认识。辛亥革命之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辛亥革命之憾:民主共和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没有实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让学生根据材料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就是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辩论会,让学生针锋相对,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思维层次可以大大提升。

五、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

要想训练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其前提是教师精选史料,最好不超过4则。这些史料既可以是教科书上的历史故事、历史图片以及引言、导语等,也可以来自课本外。这就要求我们多钻研、多积累。此外,选择的史料必须真实可信,要有可靠的出处,并且要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选好史料后,教师要围绕史料设计1~2道探究题,最好通过由浅入深的设问层层铺垫,引领学生在适度的新情境中,回顾已学内容,运用已会内容,或识别、判断,或联系、区分,或归纳、分析,进而走向必要的创新生成阶段。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两则史料,引导他们在比较的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或者隐藏在背后的内容。教师最好让学生自行讲解,讲解时注意圈出关键词句,从而将对史料的解读规范化、系统化。

六、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尝试体验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每节课上,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某段话或某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要求他们先理解文中所讲内容,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加以表达。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让他们试着写写史学小论文,这是教会他们“论从史出”的有效途径。这种写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新见解,甚至是某种新观念。学生只有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脑想了、动口讲了、动手写了,才能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才能培养发散性思维,才能提高学习能力,才能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才有可能将此能力由历史学习扩展至其他领域,从而终身受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积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结合史料,自主进行历史评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要充分相信学生,这样,他们的历史综合素养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提升,而这,也才是初中历史教学所应提倡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三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不强求史实史料面面俱到。这种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方式,同时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但这需要学生在初中时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

一、课程背景下的师生状况分析。

1.学生历史学习状况分析。

初中时历史学科被视为“冷门”“副科”,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随着中考的结束,学生已基本遗忘课文的主干知识,基础性知识普遍较为薄弱,这对于高中教学来说是个挑战。

2.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状况分析。

二、初、高中衔接的历史教学策略探究。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记得有位教育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认识你的学生,发现并指出他的优点,这是激励的基点。肯定他的成就,赏识或暗示他的方向,你将托起明天的太阳。”

2.整合教材,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接连。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境,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问题在讨论中解决,学生能力也得到提高。还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也应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4.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现象,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5.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编演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课件等。此外,教师也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转变。

6.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十分有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讲求课堂效益,灵活运用课程资源,通过图文信息加强对某一阶段历史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观解读,以弥补学生只从教材获取信息的不足,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

总之,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同属于基础教育,两者是相互衔接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建立在初中课程基础之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历史教学共同体。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很有必要,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四

摘要:生本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关心学生,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调查学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体会幸福,获得进步,最终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本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自我评价。

1.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第一招:创设教学场景,重视体验学习。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将教材内容问题化、情景化,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进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其感悟历史,使之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得到锤炼和提高。如初一年级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可以让学生讲述《^v^我^v^的北宋日常生活逸事》、初二年级讲《戊戌变法》一课,可以让学生表演历史剧《悲情英雄谭嗣同》。这些教学场境都形象地再现当时历史情景,学生在亲历亲为中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第二招:开展主题探究,倡导合作学习。有计划地组织研究性学习,并结合教材中相关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灵活度高、综合能力强的作业,如办历史小报、写历史论文、画历史漫画、演历史小品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在平等愉悦的情谊中学习。例如,在初一年级我安排学生观看历史主题短片《汉武大帝》后,去看书查资料,然后讨论:历史剧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这样虚构是否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虚构?或对某个历史人物、事件展开辩论……看短片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直观记忆。辩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分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三招:教给记忆方法,快乐轻松学习。记忆性强是历史课的重要特点,教会学生记忆方法,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我在初始班级开设《简明历史学习法》、《快速阅读法》、《历史记忆小技巧》等学习方法讲座,教会学生谐音法、字头法、特征法、缩减法等基本学习记忆技巧,重点训练学生梳理目录、大事年表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四招:开展第二课堂,延伸课堂学习。如定期举行历史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历史影评等,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课件制作活动课,如《探秘中华文史大观园》系列集、《中国近现代风俗习惯》、《中国服饰演变史》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我校学生成绩较好,但对文科来说,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方法不当,课堂听天书,课下死记硬背、平时丢在一边、考前临阵磨枪的现象十分普遍。曾经有一份关于初一新生的调查表明: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占,有良好听课习惯的占,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只有。为此,我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历史自主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期伊始,我以^v^欣赏我自己^v^为主题,通过学生对自身的优点和长处的认识及欣赏,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对学习的信心,也就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消除他们的自卑感。第二步是以^v^你会学习吗?^v^为主题,印发^v^学习环节自我测试题^v^,通过自测,使他们了解学习的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作业练习)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我在平时教学中,努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学会选择;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成长;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创新;给学生反思的平台,让学生学会进步。大到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小到学习过程自我调节、学习结果自我反馈。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学生自我反省的机会,也是思想升华的一个过程。

(1)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联想等,这些方法都来自于思维,并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2)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如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把零散的知识点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掌握专题线索,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并根据课文、课堂笔记及相关导学材料进行一番^v^梳理^v^,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制成学习笔记,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3)要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以史导论,史论结合,观察历史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探索复习及识记具体知识点的便捷途径和记忆规律的一些方法等。

3.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

教会学生恰当的评价。如对毕业班学生,开设学生学习评价专题讲座,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前准备阶段的定位性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期中或期末考试后的总结性评价。通过适时恰当的评价,让学生经常反思学习过程,及时^v^发现问题^v^和^v^解决问题^v^,促进其发展。

教会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历史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进行评价。如设计的《历史调查参观活动兴趣评价表》、《课堂回答评价表》等,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或过程得到准确评价。

教会学生自建档案袋。让学生收存作品或材料,如阶段学习计划、奋斗目标、单元测试成绩、反思心得及教师评价资料等,记录成长历程,汇总分析信息,及时改进完善。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五

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组织展开教学,是所谓的第一课堂。而第二课堂是相对而言的。教师在教学计划外,有目的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就是第二课堂。虽然叫法不同,但两者的教学目标一致。第一课堂重视培养人才共性,第二课堂更倾向于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就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在第一课堂之外开辟第二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开辟第二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1.组织进行专题辩论。

开辟第二课堂,教师可组织进行专题辩论。组织展开专题辩论的时候,教师应注意两方面,一方面选好辩论的内容,另外一方面注意辩论的形式。组织辩论的具体内容应与教材紧密相关,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一般情况下,专题辩论多偏向与没有现成答案与标准答案,而又能够激发学生说话欲望的标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清代闭关政策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闭关政策是^v^战争前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此项政策可抵制外国资本主义政治侵略。但是立足于清朝统治的现状,出台的基础是落后的经济发展,由此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因此,闭关政策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分别论述。但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值得学生思考和辩论。教师组织开展专题辩论的形式有很多种。通常情况下,初中历史学科采取“辩手”发言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辩论形式。专题辩论,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以观点说服对方。这一过程较为激烈,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独立性与理解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历史学科第二课堂的开辟,专题辩论是大部分教师的首选。

2.组织历史兴趣小组。

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求知欲表现的非常明显。对于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历史教师应善于应用,将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并由此组建历史兴趣小组。在组建历史兴趣小组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学生数量宜少不宜多,可控制在10人左右。通过组建历史兴趣小组,就能够突破传统班级的限制。但同时注意的一点是,兴趣小组的组建不应跨年级进行,预防由于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影响到小组活动的顺利展开。对于历史兴趣小组的各类学习活动,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历史教师可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搜集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制作历史教具、访问当地老革命家的多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组建的兴趣小组,目的在与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以此就能够丰富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框架。

3.增加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初中历史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课外阅读方式,可扩大学生历史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历史知识框架,考虑学生的生理素质特点,将适合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对于初中历史,教师可推]学生阅读《官场现形记》,《三国演义》以及《斯巴达克斯》等,在推荐学生历史读物的过程中,教师自己应当对所推荐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还可向学生推荐历史学科的著作,包含历史文献资料。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如《甲午风云》,《珍珠港》等等。开辟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教师适当增加课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领会历史学科知识内容。通过阅读这些高质量的课外读物,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丰富学生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

5.制作历史教具。

对于当前历史学科教具缺乏的现象,教师可组织学生制作历史教具。通过制作历史教具的方式,可解决历史学科教学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教具的时候,可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而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就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制作的历史教具主要有幻灯片、历史名人名言、历史挂图等。即便学生制作的历史教具不是非常的精致,但时学生的劳动结果。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结语。

对于现如今第一课堂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可通过开辟第二课堂的形式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投入于历史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六

摘要:主要阐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生产资料实行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时期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三大变革。

关键字:社会主义制度;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历史背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实具有一定的^v^必然性^v^和^v^惟一选择性^v^,这些^v^特定的历史条件^v^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v^惟一选择^v^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我在教初二《中国历史》下册,三大改造过后的几点个人想法。

第一点想法,我在教完这节课后,当时整个国家农业的状况就是长期的经济低增长,农民过着温饱由天,长期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农业风调雨顺了农民就增收,反之则歉收,并且当时我国农民才分到土地,并且农业生产力有所恢复,农民分散经营,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所以要进行农业改革,在摸索中找出一套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道路来。

第一:要有统一的思想政治认识,农业是中国之本,搞好农民的工作才能使国家稳定,这一点才是中国发展基础之所在。

第二:改革步骤措施要得当,有其实行的可操作性。

第三: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单干好呢?还是分阶段如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好呢?也存在着争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检验的,同时要有改革前,改革后对比,改革后的农业产量对比分析,论证走合作化的道路是成功的。

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了,农业现代化了,农民看到了走合作化的希望,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改革,这就是农业改造后引起的巨大变化。

同时,也要看别的国家发展农业的措施,好借签利用,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只有农业进步了,才能保障工业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二点想法,手工业面临的问题是个体私有制和公有有制之间的矛盾问题,私有制如何过渡到公有制。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解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当时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可以采用矛盾同一性的办法解决掉,不使矛盾激化,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收优点向同一的方向发展。

分析当时的手工业,同样是个人经营,自负盈亏,分散经营,产品质量缺乏竟争力,生产活动离不开市场,主要凭手艺吃饭,有行会帮会传统等,这些特点客观上又要求对手工业者采取一些与农业合作社不同的方针政策。

针对这种情况,中央采取了分步骤,来完成手工业的改革。

改革就是扬弃不足,发展优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

手工业的改造分为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

先前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是实行的私有制,其中在没有成立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以前,遭到工业资金本家,商业资本和高利贷的剥削和控制。小手工业者经不起折腾。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实行公有制,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是私有制,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是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一种形态。

只有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我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由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多样化,有封建遗毒,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怎样消灭封建遗毒,转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这是国家领导所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项独创。

它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民族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状况采取了赎买的方式,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而且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二部分是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来完成的。

[公私合营前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v^四马分肥^v^资方红利大体占1/4,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过后,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拔付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开始决定付息7年,后来又廷长了3年,共计10年。

改革经济体制是一项任务,教育资本家成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是另外一项职责。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革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私合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到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和国家公有制之间矛盾的解决,使其思想观念转变过来成为新的公有制经济的促进者,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大发展。]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工作过粗过急过快。偏差就是不能正确区分公有制和私有制,也不能正确看待这两种所有制。

参考文献。

[2]《中学历史教学》左双文主编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七

摘要:“史论结合”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策略。选择多彩的史实,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避免史论的唯一性,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

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对“史论结合”的考查比重不断加大。“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史实是史论产生的基础,史论则是后人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发表的看法。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将史实和史论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还历史教学以本色。

一、选择多彩的史实。

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是建立在对基本史实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的史实越丰富、越全面,学生掌握起来就越容易。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有针对性的图画和图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方式,为学生展现多彩的史实。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也能对此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

一切知识的学习均开始于对概念的理解,历史学科也是如此。不全面准确地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浅表层面,从而导致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落脚点,无法在不同的知识概念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更谈不上对历史学科体系的构建。因此,我们应当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例如,讲到中国近代史时,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厘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其中,“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则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是指形式上虽然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已经在不断发展壮大。“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则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这样解释清楚了,学生就能结合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得出其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三、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

四、避免史论的唯一性。

有时,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史料或史实,不同素养、不同立场、不同史观、不同时代的人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尖锐对立的。历史评论既是历史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处和着眼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论,而不是随意加以限制、强制,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鼓励,尽量避免答案唯一。例如,关于“辛亥革命”,既有人说它胜利了,也有人说它失败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其实,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4张图片——《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袁世凯率领百官祭孔大典》《签订“二十一条”》,学生就会形成较为辩证的认识。辛亥革命之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辛亥革命之憾:民主共和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没有实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让学生根据材料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就是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辩论会,让学生针锋相对,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思维层次可以大大提升。

五、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

要想训练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其前提是教师精选史料,最好不超过4则。这些史料既可以是教科书上的历史故事、历史图片以及引言、导语等,也可以来自课本外。这就要求我们多钻研、多积累。此外,选择的史料必须真实可信,要有可靠的出处,并且要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选好史料后,教师要围绕史料设计1~2道探究题,最好通过由浅入深的设问层层铺垫,引领学生在适度的新情境中,回顾已学内容,运用已会内容,或识别、判断,或联系、区分,或归纳、分析,进而走向必要的创新生成阶段。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两则史料,引导他们在比较的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或者隐藏在背后的内容。教师最好让学生自行讲解,讲解时注意圈出关键词句,从而将对史料的解读规范化、系统化。

六、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尝试体验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每节课上,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某段话或某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要求他们先理解文中所讲内容,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加以表达。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让他们试着写写史学小论文,这是教会他们“论从史出”的有效途径。这种写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新见解,甚至是某种新观念。学生只有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脑想了、动口讲了、动手写了,才能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才能培养发散性思维,才能提高学习能力,才能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才有可能将此能力由历史学习扩展至其他领域,从而终身受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积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结合史料,自主进行历史评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要充分相信学生,这样,他们的历史综合素养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提升,而这,也才是初中历史教学所应提倡的。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八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做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v^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做出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九

初中历史活动课就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性,挖掘学生的无限潜能。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活动促发展”,就是通过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活动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初中学校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了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没有对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深入认识,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无法有效的展现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意义。

(一)历史活动课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多数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对历史活动课教学模式的认识,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历史活动课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但是效果不明显,没有发挥真正的价值和意义[1]。在历史活动课教学的过程中,内容重复度较高,对活动内容的设计和规划性差,使学生无法体会到历史活动课教学的乐趣,失去了历史活动课开展的作用。

(二)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方式完善性差。

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中,教师缺乏对教学活动内容和科学、合理设计,一些教学活动仅仅是通过学生自行讨论的方式,或者随意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活动。没有将历史教材内容和活动完美的融合[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大纲进行科学活动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充分领悟知识理论体系的同时,感受到快乐学习的乐趣。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实施策略分析。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有效地带动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历史学科为主体,以各类其他学科为辅助,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我水平。

(一)设计科学而有效的活动主题。

在进行历史活动课程之前,教师必须要确定历史活动课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的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因素,进行主题的确定。这个活动必须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氛围中,更好的理解历史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历史掌握水平[3]。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这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确定这篇内容进行历史活动教学的主题。这篇课本的学习目的主要在意使学生深入了解二战后美国处于世界霸权地位的原因和表现,以及“^v^主义”的内容和实质。所以在活动的设计中,必须要注重围绕这一主题。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辅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活动课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力度。教师将枯燥而乏味的历史内容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直观理解历史内容的同时,加深对历史内容的掌握和记忆,充分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和人物情感。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增加历史教学的意义。例如在指导学生对《第二次^v^战争》这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前查找一些清末时期的视频画面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当前的场景,加深对书本中内容的理解。插入一些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富国强兵”的重要性,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三)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必须要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学习历史是为了深入掌握过去发展历程,更好地进行现代生活。历史不是单独存在的,历史的发展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历史活动课程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实际生活内容或者小故事的讲解,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和研究,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点和历史学习的潜能。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当时历史故事和情节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四个到六个学生形成一个讨论小组,通过提问“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等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活动讨论,并展现学生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挖掘学生的个性化潜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更加直观和深入地掌握历史知识,是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真切展现。学校相关领导和历史教师要加强对历史活动课的认识和重视,科学地制订活动目标,设计合理的活动流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我国历史文化的不断传承。

【参考文献】。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选项填在下表中。每个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bcbcadddd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aaddcacba

二、简答题(14分)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分)

(2)引导个体农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2分)

(3)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答到两点即可得4分)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5)1985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其改革的重点什么?我国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2分)

(6)涉及到科技、管理、分配、环保等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三、分析探究(22题16分,23题10分,共26分)

22.(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分)

(2)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4分)

(3)敌视,(2分)20世纪70年代(2分)

(4)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2分)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大力提高综合国力等,(4分)准备:(言这有理就行)(2分)

23.(1)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分)

(2)黄继光,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友完成任务,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壮烈牺牲。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确保战斗胜利,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4分)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二

(一)八王共治国政制中的汗位推选制

在16世纪下半叶,女真的所有部落被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八旗也被逐渐的建立,每个旗的旗主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众子侄,也就是八和硕贝勒。在八旗的建立当中,互相之间的利益是平均分配的,没有统一的隶属,只对清太祖努尔哈赤服从。在这个时期,军事民主制对其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

在相关的文献中有记载,在1622年,也就是天命七年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明确表示,在他之后要实行八王共治国政制度[1]。

(二)汗位(皇位)推选制的实施与皇太极继位

清太祖努尔哈赤还在世的时候,四大贝勒在后金政权中实力非常的高,大贝勒为代善,二贝勒为阿敏,三贝勒为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在四个贝勒当中,四贝勒皇太极本人行事较为稳重,人很机敏,而且对汉语比较了解,所以,清太祖努尔哈赤更青睐于四贝勒皇太极。于1626年,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极继承汗位,在皇太极继位期间,他通过各种对策将三大贝勒的权势逐渐的削弱,1636年,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被尊号称帝,定国号大清,并且改为元崇德。这也标志着清朝皇权的诞生。

(三)顺治帝福临继位

1643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月,皇太极突然病逝,在生前皇太极未立储嗣,更对新的建储制度未进行设立,这给汗位推选制的再度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给最高权力传承制度进行了新内容的加入,其性质发生了变化。

皇太极死后,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争夺皇位特别的激烈,使得继统危机一度的发生。后由五宫后妃所生子嗣中,以福临居长,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其中母孝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汗位(皇位)推选制向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过渡与康熙帝玄烨继位

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这个时期,逐渐削弱了八旗王公的权势,汗位推选制也就此而终。1661年,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因发生天花去世,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此次皇位的继承,是以个人的意志选择的继承人,也是第一次成功的案例。

(一)两废太子

嫡长子皇位继承是在康熙朝实施的制度,于1675年,康熙十四年末,止于1712年,五十一年十月,有三十七年的历史。在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废黜允礽。五十一年十月,允礽在第二次被废黜,虽然其在紫禁城内被软禁,但是生活待遇尚可。

(二)雍正帝继位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胤禛利用康熙帝未宣布皇位继承人的事实,传出假圣旨,告诉所有皇子康熙帝已死,借机上位,而康熙帝秘密实施的建储计划也成为了秘密。

(一)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

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政策的创新,一个是制度的创新,由三个皇帝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这三个皇位为康熙、雍正、乾隆,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最终完成了改革和创新。乾隆帝完成了制度的创新,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对秘密建储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从而完成了制度创新的过渡。

(二)秘密建储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创新

这里所说的建储制度创新,其实就是对皇位传承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延续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将常规打破,建储使用的是新的方式和规则,在实际当中被成功的落实。可以说,秘密建储制度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建储制度而言,是一大改革和创新。

(三)秘密建储制度的缺陷

秘密建储制度它是在封建社会晚期而诞生,以本质的角度来讲,它依然是沿袭王朝最高权力子孙后代皇位的传承,更是统治国家的工具,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没有太大的区别。秘密建储制度有着自身的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皇储身份不是公开性的,和其他皇子相比,在教育、参政等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使得皇储培养等方面造成一定的限制等[2]。

1840年后,中国逐渐的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决策权也只是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秘密建储制度也画上了句号。1862年—1908年,自同治元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慈禧掌握清朝大权,历经四十七年,在此期间,慈禧懿旨确立嗣君,使得传承皇位和传承皇权长期的分离。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独有的一种制度,它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带来一定的阻碍性,更是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大原因。

[1]施莉琳。清初汗位推选制度的发展路径及其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7(07):9—18。

[2]汤玉梅。清乾隆帝的秘密建储与训政[j]。兰台世界,2016(19):120—147。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三

历史学个人简历(一)。

姓名:xxx。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1年4月

民族:汉族。

身高:161cm。

户口所在:厦门。

目前所在:厦门。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最高学历:硕士。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求职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文职或教育类职位。

希望地点:厦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

希望工资:面议。

6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

6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硕士。

社会实践:

暑假,参加学校举办的赴翔安的社会实践;—20,多次在石家庄北国超市做促销及宣传工作。

工作经验:。

助教:年至,协助助教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编写教学资料等;在助教教师的指导下承担课程的辅导工作,包括为学生解答疑问、批改作业和试卷等。

家教:20春季,做一名高三学生历史科目的家教;年春季和暑假,做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家教兼心理辅导老师;2007年还为一位历史爱好者做个人教师。

讲解员:2006年至,在校史馆做讲解员。

所获奖励。

上学期获一等奖学金;。

20下学期至下学期获得二等奖学金三次;。

上学期三等奖学金。

年荣获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语言水平。

普通话精通而且标准。

英语良好级别四级。

计算机能力。

基本技能:熟悉word操作,excl表格的制作,ppt的制作等计算机基本程序制作;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internet互联网的基本操作,掌握操作应用系统、网络、数据库。

标准测试:河北省计算机一级、计算机国家二级。

自我评价。

本人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注意全面发展。我认为自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如在大学期间,曾多次参与活动的组织;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高中时作文常被做范文朗读;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在同学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诚实守信,在同学中有较高的信誉;本人性格开朗、乐观,兴趣广泛;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吃苦耐劳,有上进心;有亲和力,适应能力强,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快。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82××××××××。

电子信箱:xxx@。

教育培训经历。

2006年6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

206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硕士。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四

姓名: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8年8月23日。

工作年限:一年以内。

婚姻状况:未婚。

身高:156cm。

体重:55kg。

户籍:贵州安顺现。

所在地: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贵州师范大学。

学历:本科。

毕业年份: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全职。

职位类别:行政/后勤。

销售行政及商务-商务助理。

职位名称:客服专员;售后服务;客户关系处理。

工作地区:湛江市;。

待遇要求:1500元/月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英语六级。

计算机能力:计算机二级。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时间所在学校学历。

培训经历:时间培训机构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贵州××经纪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202月-年5月。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装潢。

担任职位:销售代表。

工作描述:主要是从事二手房中介工作。

离职原因:待遇过低。

所在公司:贵州网络源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2010年5月-年1月。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

担任职位:商务代表,行政主管。

工作描述:前期主要从事销售业务工作,后期转入公司后勤从事行政工作,主要有招聘,人事管理,档案管理,客服等工作。

离职原因:离开贵阳。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性格――乐观向上、勤奋好学、沉静稳重。能力――团队协作、领导力、与人交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快速成长。特质――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注重实干、勇于迎接新挑战。

熟悉办公软件应用,普通话标准。

我在大学曾任职班长及学生会办公室主任,拥有一定的文职办公能力。并有独立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经验。

此外,我还长期在校外兼职,对于销售,宣传类工作也有一定了解,曾在新教育思维训练学校从事过招生宣传工作,也曾从事二手房销售工作。

2010.2-5月在贵阳华泽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从事销售工作。

2010.5-2011.2月贵州网络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过销售,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的工作。

面对工作,我一直都是秉着严谨的态度的。因为我要的不仅仅是做好手上的工作,我要的是现在的工作对以后的工作产生最大的效益。

1.前台文员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2.最新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3.电子技术员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4.优秀个人简历范本模板。

5.薪酬绩效专员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6.人事专员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7.实验技术员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8.优秀个人简历模板范本。

9.最新个人简历范本。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五

复习,对于期末考试的成绩好坏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复习方法能让同学们在复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里复习好,考出好成绩。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初二历史学习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梳理单元,提炼要点。

到了期末,时间非常紧张,在历史复习时可以对每一个单元的要点进行提炼,从而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如复习一、二、三单元时,可抓住四大要点:(1)列强侵华的主要战争;(2)被迫签订的条约(3)各个条约对中国的影响(4)面对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那些抗争。这些要点可以多种形式出现,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只要记住这些知识以及内在的联系,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按照这样的方法把各个单元的要点逐一梳理,再按历史分期,题型进行分类,全部要点就可以得到浓缩。

二、横向联系,以点开花。

即在复习到某一个问题时,联系到同类其他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复习近代化探索时,可由洋务运动,联系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且指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复习到中国共产党的几次重大会议时,可由一大联系到遵义会议,中共七大。复习到农民起义时,就可以联系到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在面对侵略采取了哪些措施。这样就把一个一个的点连成了一条线。这种复习方法,能够做到历史知识的系统掌握。

三、点线结合,构建体系。

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复习时必须抓住范围之内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历史基本知识有点,也有线和面的问题,如何用线串起点,再用线编成面呢?比如: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要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1840年6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是一个点。1895年4月,中国在甲午战败后,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又是一个点。1901年9月清政府又签订了《辛丑条约》,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又是一个点。把这些点串起来组成一部屈辱史的一条线。把林则徐、左宗棠、义和团运动等串起来组成抗争史的一条线。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串起来组成中国人民探索史的一条线,三条线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这个面。

四、连线列表,提升能力。

有些历史知识可以通过连线的方法复习,特别是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用这种方法来复习,显得简单又明了。如复习三大战役时就可以列表格(表格项目有战役名称、时间、指挥者、意义)复习,这样复习一目了然,某些事件和其影响(意义),某个人物与他的著作、发明,还有一些中国历史之最等知识点都可以用,既复习了历史知识点,又培养了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五、有效记忆,事半功倍。

历史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背不记是学不好的,但记忆也是有决窍的,同学们可以试一试,每天用睡觉前3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一个单元的内容,带着记忆睡觉,早晨起来再回忆一下,看看效果怎样。同时记忆是个反复的过程,每天在记忆新知识点之前一定要再复习一下昨天的旧知识,这样才能确保效果。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六

个人相片。

姓名:

性别:

民族:

汉族。

1987年12月27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身高:

171cm。

体重:

57kg。

户籍:

广东茂名。

现所在地:

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

湛江师范学院。

学历:

本科。

专业名称:

历史学。

毕业年份:

工作年限:

一年以内。

职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职。

职位类别:

职位名称:

工作地区:

待遇要求:

可面议;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计算机能力: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9月-206月。

湛江师范学院。

本科。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工作经历。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

本人对待学习勤奋刻苦,工作一丝不苟,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与亲朋好友都相处和睦。热情、诚实、稳重、负责是我的优势所在。

发展方向:

其他要求:

初二历史小论文篇十七

历史中的尘埃,总是被掸去。璀璨的明珠照耀了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光彩。

一个国家的历史,响彻了一个国家的永久的警训。它虽然是一份存留在过去的记忆,但是却总是能给人一份真实的触感。我们常常思索,在过去里寻找现在的踪影,希望能给自己现在一个方向的指导。我们在历史里寻找安慰,寻找同情。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也在塑造自己的历史故事,我们把自己回想在历史的美好中,仿佛那一刻时间会因为自己而改变一样。可是终究读古书三千,终不过一纸浮华。我们在历史的世界里的自己,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兵法三十六计,谁能运用如神。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国家变化,不过是一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概括。每一个朝代的更迭仿就像是一朵浪花的翻滚,里面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似乎总有几个天之骄子在里面运筹帷幄。可是却从来没有人能改变时间长河的流逝。我不知道是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觉得似乎都不对,时也,势也!非人力可改。英雄不过是顺势而生,顺势而去的。应该退则修己身,进则安天下。

如今的社会或许并不需要我们有多少作为,或许我们想的越多,迷乱太多,给别人的伤害也就会更多。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建功立业的追求。所以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寻找自己。在历史中寻找自己,它一份安然恬淡,修身明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想更高处看去的远方。我读着王羲之的兰亭序,得到一曲的流觞曲水的奏响,在这种琴音回转中。仿佛看到了一份轻松自在的存在与生活。或许是幻想太多,也是不能得到吧。我又在醉翁亭记里,看到一份携与众人的快乐适然,醉翁的酒总是让人喝的久远,有一份对山林之乐的体会,有一份随太守之乐而乐的趣味。四时仿佛如此般没有逝去过。我又回到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悠然的南山下,每日在田里劳作,带到月亮升起方回。就像是曾析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今生活中有着太多的忙乱,每一个人都在等待着我们的作为,似乎不能停留的前进,只能在得到后,赶紧奔向下一次的得到,在这个世界里,你停下了便只有一次一次的不断被遗弃的。

历史在不断走着,我们不能停下脚步的,或许我们未曾改变过历史,但是我们如何去得到自己在历史中,总是让我不断地思索与找寻。即使是痛苦又如何?或许在某一天找到的时候,阳光明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5780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