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教案编写过程中,需要将教学步骤进行有机组织,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范文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刻骨铭心的国耻》是一篇选学课文,描述了1937年12月发生在南京的惨案。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滔天罪行及险恶用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学生毋忘国耻,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就是对灭绝人性的日寇的仇恨,所以很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但这对于不善朗读的我是一个挑战。从课后其他教师的点评和自己对录象的再次回顾中,自己发现了很多问题值得自己深思。
课的导入部分,我尝试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悲惨事实,而且通过史实图片的放映,并配《辛德勒的名单》电影悲壮的主题音乐,让学生较快地融入这个情境,把学生带入那个辛酸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心中产生了憎恨之情。在观看图片后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心中的悲愤,可惜这个环节中,学生站起来说的并不多,而且能说的也只是寥寥数语。可能学生感受还不够深刻,如果能用影片的方式呈现南京大屠杀的惨状效果会更好些。
学生初读课文第一段后,对文本的感受是浅显的。我抓住了中心句“40多天,在南京沦陷后的短短40多天内,这30多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进行教学,通过比较,理解被字句的作用。于是进入第二次的阅读,读之前,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场面令你刻骨铭心?这个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板块式的问题。然后学生就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但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发言者屈指可数,而且读的没有自己的感受。究其原因,我归纳了以下几点:
1,学生个体的朗读时间得不到保证。语文课堂上,琅琅的书声最美,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一点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理解,只有多读,才能让静止的文字表达它的情感,让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教师在必要时的范读是很重要的,可惜自己的性格所致,一直不敢尝试去读,所以造成了班级中学生的朗读水平低下。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让学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读,不考虑文本的价值,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也是徒劳的。这里就要求教师先要吃透教材,沉入语言深处,努力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人。必要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对“情”了然于心,否则,很难达到极佳的朗读效果。
3,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也不够肯定。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老师应该指出该同学读得好的地方,然后让大家都来学学,齐读一遍的话,效果会事半功倍。当然对大部分的中差生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的评价。
在结课时,由于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所以大部分是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感悟,这也是不妥的。因为在课的设计上我是准备一课时结束的,从中也可以看出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还不够。其实后面还有几个细节,如“一把军刀”“下关草鞋峡惨案”等,可以在课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毕竟这是一篇选学课文,教师本不必面面俱到。教学时,感情从单一的“恨”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之间的深化,教师的过渡还显生硬。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青山不老》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后代造福。
通过选编意图与对教材的钻研,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读生字,理解词义,概括课文内容,说明青山不老的涵义,领悟老人的情怀。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读,结合上下文理解,围绕课文主线索印发思考,小组质疑、合作探讨,分析奇迹与老人高尚品质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的艰辛,引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从我从小事做起的思想感情;也给学生树立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做事原则。
4、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及这其中的困难”定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学情。
旬邑清塬镇的自然条件也是多风、尘土大。虽说没有达到“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地步,但也的确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东,无风处处土,风起土眯眼”的现状,所以,谈及晋西北地区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学生能有一个较清晰的感性认识,理解课文比较容易。另外,这一课为本单元最后一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的有了环境危机感与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就更能理解文章要传达的意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以学定教,我采用了谈话法、创设情境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而学法则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读来感悟课文,以读代讲,抓重点句分析,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奇迹”来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奇迹、走进奇迹、感悟奇迹。我是按以下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的。
(一)复习导入,强调本单元主题。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守护地球”主题文章,来看看一位老人与青山之间的故事。
(二)预习情况检查。在短时间内解决字、词、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这个环节主要以练习题的形式呈现。
(三)读中理解,读中悟情。这一环节,我紧扣导读中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线索,再沿着这个线索分析课文。首先,我让学生寻找体现老人创造的奇迹的句子(描绘青山的句子),学生找到了三个句子我引导他们分析,使学生领悟老人的巨大贡献;接着出示晋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及沙尘暴、大风的图片,让学生讨论、感悟老人在创造奇迹过程中的.不易;最后分析体现老人品质的三个句子,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巍巍青山,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后代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永恒,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正是“奇迹”的价值体现。
就这样在层层递进中,我将教学重难点一一突破,引导学生感悟了文章的深刻内涵。
(四)畅谈感想,升华情感。以“看到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都可以为改造自然做这样大的贡献,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引发学生畅谈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而且,让同学认识到,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有心的话,每天都可以是“植树节”、“地球保护日”。
(五)拓展。植树谚语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用“心”是基石。做生活的有心人,没有荒凉的沙漠,更没有荒凉的人生。
五、说教后反思。
“完美无懈”的课堂是不存在的,何况初登教坛经验不足的我,上完课我就意识到了这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清醒的认识以便清楚的更改。
1、课堂任务未按时完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检查预习,也就是字词拖的时间过长;二是不能熟练的进行课堂管理,本来的自渎过程却点名让一个跑神儿的学生读从而耽搁了时间。
2、讨论环节时间给予的比较少,学生未能真正进入讨论,也让一些淘气的学生趁机捣乱了。
3、点名让学生读时她唱读,另外对她读的过程中的错字讲价不够及时。
4、课件制作时有一些小动画,却起了反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5、由于字词的时间过长,致使课堂前松后紧,为总结强调。
这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其他的老师也能开诚布公的提出意见给出建议。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__________。
本文作者梁衡,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生: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的时光,我特别喜欢校园。
师:喜欢校园的哪些方面呢?
生:校园里绿化得很美,有很多果树,还有四季常青的松柏树,特别是夏天和秋天,校园里有各种鲜花。
生:我喜欢校园里很多体育设施。如:联合器械架,攀登架,单、双杠等等。我可爱在这儿活动了。
师:除了以上同学们说的喜欢校园的环境和设施,最让你们留恋的是什么?
生:在校园里我们搞了许多有意义、有趣的活动,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师:是的,我们都热爱这座校园,在作文中就要表达出这种情感,也就是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板书:一、中心思想)。
师:我们描述校园必须按一定的顺序,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生:我以进校的路线来写校园的各个地方。如:进了校门走上甬道,来到操场,然后进入教学楼。
师:思路很清楚。
生:老师,我按校园的各个方面分类写行吗?
师:当然可以,你说说看。
生:我常常站在四楼窗口俯瞰校园。我按这样的顺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操场的景物和同学们活动的情况,再写校园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冬都那么生机勃勃,有特色,最后写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及师生的关系。
师:很好,无论按怎样的顺序,都要注意各段之间的衔接。
(板书:二、叙述要有条理)。
师:文章的思路有了条理,是不是这些内容平均使用笔墨?还要考虑什么问题?
生:应该考虑详写和略写的问题。
师:是的。文章中要有一两处细致描写,其它方面略写,文章就既完整又详细得当了。下面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详写部分。
生:重点描述的地方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师:很好。首先要确定“立足点”,也就是观察点,然后按方位描述景物,并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情感。
现在每个同学练写一个详写片断。
〔板书:三、详细描写(重点段落)。
(一)确定立足点。
(二)按方位描述。
(三)表达真情实感〕。
生:写片断后谈:我走出教学楼,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楼旁左侧的参天的古槐。夏天,那茂密的枝叶遮住了阳光,我们在树荫下跳皮筋,做游戏。再往前走,有几棵石榴树,结的石榴又红又大,真想摘下一个尝尝鲜。不,那是集体的财富。接待室的两侧的柿子树更引人注目,在这金秋季节,深绿色的叶子中透着红,红中闪着亮,远远看去像火焰一般。走近一看,一个个熟透的柿子,坠在树上,把树枝都压弯了。这一棵棵高大的树木,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多美呀!
生:教学楼里有几个专用教室,我特别喜欢四楼的计算机教室。这里全是先进设备。地上铺着木纹地板革,看上去是那么柔和、舒服。抬头望去,嗬,一盏盏圆形花纹吊灯,镶嵌在屋顶。平视教室,数十台中华学习机和“310”机整整齐齐地排成两列长队。瞧,正中的那台就是我用的。雪白的外壳,红色的键盘,打开显示器发出了“嘟嘟”的响声。在这里上课真是一种享受。
教师总结:几位同学写的内容都较具体。在完成全篇作文时,不仅写景物,还要写出人的生活,要有生活气息。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说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设计背景: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党的不断增多,父母对子女的爱已成为了溺爱,使得这些孩子完全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更不用说别人,甚至有些孩子认为父母、老师、朋友的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不用谢。为了让孩子懂得知恩图报,我设计了本节主题为《感恩的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加强对学生知恩、感恩的教育,让他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学主题分析:
让学生走进父母、走进老师、走进身边所有的人,懂得尊敬别人,有爱心,并学会感恩。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能应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教学活动目标:
1、通过本主题活动,让小学生从小懂得尊敬父母,师长,关爱他人,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2、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学会使用恰当的感谢语言。
3、让学生感人场面中受到熏陶教育,从而激发他们关注社会,关注好人好事的热情.
教学策略:
1、教学情景的创设:采用播放影片《父母师孩子最好的老师》,通过播放抗洪救灾、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抗旱救灾中的感人画面,配以歌曲《爱的奉献》,《感恩的心》,从而点燃学生对父母、老师及社会各界关心我们的好心人的感激之情,明确我们要学会感恩。
2、学习方式:
以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方式。
课前准备:
1、影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歌曲《爱的奉献》、《感恩的心》。
2、稿纸。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身边的爱了吗?(学生回答)爱是世界上永恒的主题,是世间最美丽的词语,正因为有了爱,人间才充满了温暖;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变得更加美丽。我们知道,别人为我们付出了爱,给了我们帮助,那我们要对他们表示感谢,懂得知恩图报,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板书:《感恩的心》)。
(此环节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唤起学生对爱的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观看影片,体会真情。
观看影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感人情节。
(三)、走进《一碗面的启示》。
1、自由读这则小故事,边读边想:这碗面给了小作者什么启示?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用简短的话语说说你观看影片和小故事后的感受。
(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影片和小故事,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知道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要学会感恩父母。)。
(五)、听乐看图《爱的奉献》。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要感谢的人只有我们的父母吗?(学生回答)是呀,我们要感谢的人还有太多太多!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在近年我国的大灾大难中的感人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用心看一看,一起去感受社会各界人士给我们带来的无私的爱。
2、播放配乐图片《爱的奉献》。
(六)、小组活动。
1、分小组讨论,你想把你“感恩的心”送给谁?为什么?
2、组长记录。
3、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板书。
(七)、课堂小练笔:
你此时此刻想对你想感谢的人说些什么?请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稿纸上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八)、展示成果。
1、配乐《感恩的心》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此环节注意及时鼓励学生,给予表扬,学生掌声给予肯定。)。
2、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在此也要感谢你们,谢谢你们今天对老师的配合,谢谢你们!好了,现在请把你们的作品交给老师,我要下去细细品读你们的作品,体味你们的真挚情感!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九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十
毕业十一年,连续七年带毕业班。七年的毕业班经历虽让我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但也让我成熟不少。想起这七茬毕业班,唯有一茬学生让我备感省心,教起来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其余的都是那样平淡无奇,甚至还有两茬学生让我深感力倦神疲、力不从心。这次又如出一辙带毕业班,面对新班新学生,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新教材,我感到内心有丝丝的不安。但对于生性好强的自己,我还是倾尽全力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这不我就带着精心准备的《山中访友》走进教室,课上学生的表现让我备感意外和兴奋,让我又一次与春天相逢,为此我不得不手敲键盘、一吐为快。
〖案例一〗。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随作者一起认识了山中的几个朋友,这节课我们再到山中一游,去认识更多的朋友。请自读第五自然段。
(生自读。)。
师:作者又认识了哪些朋友?
生: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师:找得很好,那请再读一读此段看自己能否有新发现。
生:这几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生:这几句写的都是作者给山中朋友打招呼。
生:这几句写的很美,像诗一样。
师:那咱们就把这几句变成诗的形式再读读好吗?
(出示变成诗后的句子,生齐读、自读、教师范读。)。
师:大家读得这么认真。那山中只有这些景物吗?想想还有哪些景物?
生:小鸟、花、草……。
师:刚才有同学说这几句写的都是作者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那你们想不想也给山中的好朋友打个招呼?请试着说一说。
(学生自已动口说,有的还动笔写。以下是摘录学生的部分句子。)。
生1:你好,青翠的大树,你撑开绿色的巨伞,是要我在下面乘凉吗?
生2:你好,美丽的蝴蝶,你扇动着翅膀,是邀我与你一起共舞吗?
生5:你好,皎洁的月亮,你用自己的光照耀着大地,是要我与你一样默默奉献吗?
生6:你好,漂亮的花朵,你多彩的花瓣,迷倒了多少喜欢花儿的人。
〖反思〗。
学生太不简单了,本想着它们即使会写,也不会写得很精彩;即使会写,所写的对象也无非是花、草、蝴蝶、蜜蜂,谁知他们竟想到了大树、月亮,还想到“你撑开绿色的巨伞,是要我在下面乘凉吗”“你扑鼻的香味迎面而来,是要我与你一中国缀美丽的春天吗?”这样的佳句,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是等待点燃的一支火把。”“学生是蕴藏于地下的丰富矿藏。”看来,这话一点不假。
〖案例二〗。
(学生想像。)。
生1:在小溪边,看着水里快活的小鱼,仿佛自己的四肢正在慢慢退化,我正慢慢地变成一条小鱼,在水里快活支游来游去。
生2:走进树林,在清澈的山泉旁,看着自由自在的鱼儿,看着看着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条鱼,两只脚变成了鱼的尾巴,两只手变成了鱼鳍,身体变成了鱼身,身上还长满了鱼鳞,和鱼群们自由自在的玩耍。
生3:站在石头上,看着各式各样的石头,我自己仿佛也变成了石头,回到了原始社会,被原始人拿在手中击打,为他们取火。
生4:站在花朵旁,仿佛自己成了花朵,脚变成花的根须,扎在泥土里,手和胳膊变成了翠绿的叶子,头和头发分别变成了花蕊和花瓣。
生5:来到一棵满身是伤的老树旁,自己呆呆地站了一会儿,谁知自己竟然变成了啄木鸟,给老树医起了伤。
生6:看着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我双脚一点,竟轻轻飞了起来,原来自己也长出了一对翅膀,变成了一只蝴蝶。我高兴极了,与同伴们一起在花从中嬉戏、玩耍,还参加了动物舞会呢!
生7:望着蔚蓝的天空,我仿佛变成了一只飞翔的小鸟,飞向天空与同伴打招呼,和白云嬉戏,和太阳聊天,在大树上安家。凝望着清清的小河,我仿佛变成一滴小水滴置身在小河中,陶醉在小河有节奏而迷人的音乐中,顺着小河漂呀漂,流啊流,漂到涧泉中,流到大海里。
生8:望着美丽的花朵,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朵花,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来到我的花瓣上采蜜。
〖反思〗。
多么奇特的想像啊!特别是生1、生3,竟然想像着自己变成了鱼儿、石头,竟然写出了“四肢慢慢退化”“被原始人取火”的语言,真了不起。说实话,就连我这个常提笔写东西的老师都被他们深深感动了。看着学生的“作品”,我不由想:学生不是没有想像力,关键是我们老师能否给他们提供想像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时间去想像,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大胆想像。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有双慧眼,勇于发现并用心“打磨”他们,他们个个都能成为光艳四射的美玉,都能成为人间极品。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造自主、合作的气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高超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歌曲渲染,启动情感。
1、课前出示课题和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詹天佑》,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按课文出现的顺序排序。屏幕显示“开凿隧道”,“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制服陡坡”,“全线竣工”。学生回答后,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制服陡坡。
(设计意图:老师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老师要以自己真诚的爱、真挚的情关注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
二、研读交流,体验情感。
1、学习“勘测线路”一节,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
(2)再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最令你感动?让学生充分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
(评点: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感言于心,以心化言,实现了自我超越。当他们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起来时,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2、学习“开凿隧道”“制服陡坡”两节,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
(1)、屏幕显示:选读“开凿隧道”或“制服陡坡”其中一节,四人小组讨论:詹天佑是怎样开凿隧道或者设计线路的?请画出简单示意图并加以说明。
(2)、屏幕出现居庸关、八达岭的山势图,请选读“开凿隧道”一节的小组派代表拿示意图到讲台前去介绍詹天佑是怎样开凿居庸关、八达岭隧道的。屏幕随即展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方法和中部凿井法的动画,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高度智慧。
教师小结并板书:居庸关:(高)两端凿进法八达岭:(长)中部凿井法。
(3)屏幕出现“人”字形线路,请选读“制服陡坡”一节的小组代表拿示意图到展示台前边展示边介绍。然后屏幕演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行驶情形的动画,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
教师小结并板书:一推一拉。
(4)再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最令你感动?让学生再次体会詹天佑高超的智慧。
(评点:学生与学生进行张扬个性的对话。在这里,学生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不断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同时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
三、回文朗读,强化情感。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充分体会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体会板书:杰出爱国。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为了表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课文选取了下列一些具体的材料:他亲自深入实地,到野外;他采用和方法凿和的隧道,把工期缩短了一半;他设计,解决的问题。
3、学习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让学生有疑难就问,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四、延情课外,升华情感。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中遇到的三个困难,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詹天佑饱满的爱国热情、杰出的创造精神和才干鼓舞了我们。生活中有千千万万个像“詹天佑”这样,把祖国利益看作高于一切,不怕困难,维护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飞天英雄王利伟就是其中的一个。同学们,让我携起手来,努力学习,奋勇拼搏,去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下面让我们用饱满的爱国热情高唱《国歌》吧。出示cai10,屏幕播放雄壮的国歌,全体师生起立齐唱《国歌》。
2、屏幕出现“再见”,在《我爱你,中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
学习《别挤啦》。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首。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每一句话都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诗歌跳跃性大,所以学习课文时可以利用诗句间的“留白”进行思维拓展,联系实际理解生动有趣的诗句背后意思,即作家呼吁的道德观。
课前准备:
查找作者狄更斯先生的相关资料。
一、了解作者,背景铺垫。
1、根据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来介绍狄更斯先生,充分了解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文学特点。
2、老师概述:狄更斯先生是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他向往和追求人间美好的一切,追求真善美,倡导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对待生活。他一生著作颇丰,共有近二十部中长篇,著名的有《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双城记》、《雾都孤儿》等,他的语言质朴、生动,表现力惊人。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出示诗句:“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有条件的利用课件出示,无条件的可利用黑板出示。)。
2、反复朗读,读出世界包罗万象之“大”,相机理解两个指代语“我”、“你”:既指课堂上的师生,又指生活中的自己和他人,实指全世界各地区各种族的所有人。
3、出示诗句:“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
a)问题导读:世界究竟有多大?(通过问题提示,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自由”、“敞亮”的快乐。)。
b)通过“留白”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这里没有(国界、种族、肤色、阶层……)之分,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地(说话、高歌、玩耍……)。(画的留白处由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像,大胆进行“补白”。)。
4、出示诗句:“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
a)问题导读:这世界究竟有多自由?(通过问题提示,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尽情追求”、“追求最好”的乐趣。)。
b)通过“留白”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我要尽情地追求,我在中追求(成功、快乐、自由……)。”
5、出示诗句:“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受到压抑。”
a)导思拓展:我们在追求自由的时候,应当如何保证不使别人受到压抑?
b)通过“留白”练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对“规则”与“道德”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
“当我(尽情地高歌)时,我应当不影响别人休息。”
“当我(善意地对别人指出他的缺点)时,我应当想到他的心情,尽量不伤害他的自尊)。”
……。
6、小结学习,揭示课题:自由的天地里,我们尽情地追求,追求善良、追求宽容、追求尊重,追求一切最美好的人格。我们之间没有压抑,不道德行为已远离了我们。这样的大世界,容纳了我,也容纳了你;这样的大世界,也正是作者狄更斯先生追求的王国。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别挤啦》(板书题目)。他再三呼吁“不要挤!”(出示诗句“你,不要挤!”,使第一节诗歌完整起来。)。
7、指导朗读第一节诗歌,读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三、深化理解,感悟诗意。
2、自由朗读第二节诗歌。
3、学生交流:
a)做个有良知的人,不要挤掉道德,留住:真诚、宽容、善良、和平、平等……。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对这节诗歌的理解。
5、分角色朗读这节诗歌:
a角色: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
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
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
b角色: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
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
面对着它,我应当问心无愧:
给别人生的权利,活的余地。
c角色(a+b):不要挤,千万不要挤!
(先分a、b、c三部分内容读,再分角色串读整节诗歌,意在帮助学生通过朗读更明了这节诗歌的意思。)。
6、朗读全诗,鼓励背诵。
(在多次品读的基础上,老师给予提示语的帮助,学生尝试背诵全诗,从中体味:敢于挑战,追求成功,也是不能挤走的良好的人生态度。)。
四、拓展思维,模仿写诗。
在这首诗歌里,伟大的作家狄更斯先生大声高喊“别挤啦”,他请大家千万记住:“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他用形象有趣的语言和笔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让人们在阅读诗歌中受到生动的道德教育。
(学生思考片刻后自由写诗,写后进行交流。课后可将所写的诗歌粘贴上墙,便于更多的同学长时间进行交流与探讨。)。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汇;联系上下文理解阻挠、要挟等词语意思。
2、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3、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努力锻炼自己的创造才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詹天佑哪些言行感动了我们。
教学难点: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录像老师,建构阅读话题。
现场老师: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将配合光盘中的宋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詹天佑》这一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内容,回顾难忘岁月。
1、录像老师:詹天佑的铜像落成了,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题写吗?
现场老师:速读课文,找到你认为最准确的句子。
2、录像老师:出示句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读课文把相关语句划下来。
3、现场老师: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三、精读:深入研读内容,体会创新设计。
1、现场老师:出示相关图表,同桌讨论后尝试用笔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2、学生讨论完成图表。
3、录像老师:讲读相关语句,动画演示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
4、现场老师:指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指名学生演示火车上坡的过程。
5、录像老师:动画演示“人”字形线路上火车上坡的过程及讲相关故事。
四、品读:再现动人细节,感情朗读课文。
1、录像老师:詹天佑的杰出佑来源于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
现场老师:轻声读课文第4自然段,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2、录像老师:在修筑铁路的四年1400多个日子里,一定会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詹天佑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出示相关语句。
现场老师:组织交流,抓住文本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积累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3、现场老师:重点指导朗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交流詹天佑当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2)教师引读:
师:因为资金短缺,铁路修筑暂时陷于困境,此刻,詹天佑想:
生:“这是中国人……”
师:帝国主义者一直不放弃夺取铁路修筑权的野心,暗中阻挠,这时,詹天佑想:
生:“这是中国人……”
师:面对皇亲国戚横加干涉,无理取闹,詹天佑想:
生(齐):“这是中国人……”
师:亲友离开,女婿遭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于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想:
生(齐):“这是中国人……”
师:同学们,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的,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员:(指名学生读:遇到困难,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4、现场老师:孩子们,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詹天佑让人感动的细节,绝不只是课文里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五、研读:回眸百年沧桑,体会课文深意。
1、录像老师:帝国主义当时是怎样的表现呢?
现场老师: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边读相关句子,联系詹天佑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边想一想:这两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久久难以平静?(默读,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2、现场老师:孩子们,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回顾那一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不平静的,谁来读读让你的心情感到不平静的句子?(交流感受,朗读体会——主要从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一路上的高山深涧;技术条件落后;国人的期盼等角度,理解詹天佑面临的重重压力)。
3、学生交流体会。
4、现场老师过渡: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8月11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艰辛的辉煌!(齐读最后一段)。
六、活读:倾诉满腔情怀,升华爱国热情。
1、现场老师: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在张家口重塑了詹天佑的铜像。孩子们,假如这一天,你亲眼目睹了铜像揭幕,我想,你的内心深处,一定会涌起很多感慨,你也一定有很多心里的话儿对詹天佑说。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上课文里刚刚学过的词语)。
(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2、现场老师:同学们,让我们面对着詹天佑的铜像,尽情地诉说心理话吧……。
3、现场老师:听着大家的发言,老师不由想起了很多很多,我的脑子里,出现得最多的画面,是电影《詹天佑》中的一个片断。19,詹天佑拖着重病之躯,登上长城,深情地说(师朗诵):“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4、录像老师:学习一首有关詹天佑的诗,升华感情,总结课文。
七、附:板书:略。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汇;联系上下文理解阻挠、要挟等词语意思。
2、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3、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努力锻炼自己的创造才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詹天佑哪些言行感动了我们。
教学难点: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录像老师,建构阅读话题。
1、现场老师: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将配合光盘中的宋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詹天佑》这一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内容,回顾难忘岁月。
1、录像老师:詹天佑的铜像落成了,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题写吗?
现场老师:速读课文,找到你认为最准确的句子。
2、录像老师:出示句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读课文把相关语句划下来。
3、现场老师: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三、精读:深入研读内容,体会创新设计。
1、现场老师:出示相关图表,同桌讨论后尝试用笔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2、学生讨论完成图表。
3、录像老师:讲读相关语句,动画演示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
4、现场老师:指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指名学生演示火车上坡的过程。
5、录像老师:动画演示“人”字形线路上火车上坡的过程及讲相关故事。
四、品读:再现动人细节,感情朗读课文。
1、录像老师:詹天佑的杰出佑来源于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
现场老师:轻声读课文第4自然段,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2、录像老师:在修筑铁路的四年1400多个日子里,一定会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詹天佑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出示相关语句。
现场老师:组织交流,抓住文本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积累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3、现场老师:重点指导朗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交流詹天佑当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2)教师引读:
师:因为资金短缺,铁路修筑暂时陷于困境,此刻,詹天佑想:
生:“这是中国人……”
师:帝国主义者一直不放弃夺取铁路修筑权的野心,暗中阻挠,这时,詹天佑想:
生:“这是中国人……”
师:面对皇亲国戚横加干涉,无理取闹,詹天佑想:
生(齐):“这是中国人……”
师:亲友离开,女婿遭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于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想:
生(齐):“这是中国人……”
师:同学们,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的,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员:(指名学生读:遇到困难,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4、现场老师:孩子们,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詹天佑让人感动的细节,绝不只是课文里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五、研读:回眸百年沧桑,体会课文深意。
1、录像老师:帝国主义当时是怎样的表现呢?
现场老师: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边读相关句子,联系詹天佑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边想一想:这两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久久难以平静?(默读,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2、现场老师:孩子们,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回顾那一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不平静的,谁来读读让你的心情感到不平静的句子?(交流感受,朗读体会--主要从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一路上的高山深涧;技术条件落后;国人的期盼等角度,理解詹天佑面临的重重压力)。
3、学生交流体会。
4、现场老师过渡: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8月11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艰辛的辉煌!(齐读最后一段)。
六、活读:倾诉满腔情怀,升华爱国热情。
1、现场老师: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河北省政府在张家口重塑了詹天佑的铜像。孩子们,假如这一天,你亲眼目睹了铜像揭幕,我想,你的内心深处,一定会涌起很多感慨,你也一定有很多心里的话儿对詹天佑说。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上课文里刚刚学过的词语:)。
阻挠要挟嘲笑毅然杰出爱国。
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狂风怒号回击竣工。
(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2、现场老师:同学们,让我们面对着詹天佑的铜像,尽情地诉说心理话吧……。
3、现场老师:听着大家的发言,老师不由想起了很多很多,我的脑子里,出现得最多的画面,是电影《詹天佑》中的一个片断。19,詹天佑拖着重病之躯,登上长城,深情地说(师朗诵):“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4、录像老师:学习一首有关詹天佑的诗,升华感情,总结课文。
附:板书。
5、詹天佑。
杰出爱国。
京张铁路。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五
--滨西一小 吴小彬。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眺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赤壁之战的过程领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原因。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5----11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自然段,知道了曹操的军队和周瑜的军队在两岸对峙,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先来复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
cai出示课文词语,开火车读。
二.新授:
学习5-----9自然段:
1.这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出示cai),“东吴”3万人,而曹操号称80万人,但战争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2.快速找出周瑜获胜的办法,找到了吗,一起说。(火攻)。
板书:火攻。
3.那现在我们来看课文,分析周瑜火攻的计策是怎样一步一步实施的?
4.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a.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2)找出描写东南风的句子,分析东南风和火攻有什么帮助?
自读提示:a.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b.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c.细读词句,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议)。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这句鸡蛋指的是什么?(东吴的军队)石头指的是什么?(曹军)那周瑜3万人的军队跟曹操80万人的军队硬碰就叫“自不量力”。明白了自不量力的意思了吗?(实力强的跟实力弱的硬碰)。
相机板书:写信假降,靠近曹军,火攻曹营,追杀曹军。
5.cai出示东南风的句子。
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
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一共二十条,都用幔子遮着,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
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了,黄盖叫兵士把二十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
6.小结:东南风对火攻战术帮助很大(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东吴他们利用了东南风这种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硬碰这种不利的条件,叫扬长避短。
板书:利用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
7.这次火攻能取得成功,除了周瑜、黄盖聪明,能随机应变之外,还有一个人也起了很大作用。
请看这些句子: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 .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同桌互读,个别指名读,齐读)。
学习10,11自然段。
1.师:曹操这一仗输得太惨了,我们来看当时的场面(视频)。
2.刚才我们看的内容可以在文章哪些自然段找到(10,11)。
3.课文怎样形容曹军落败的场面,请同学自由朗读10,11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丢盔弃甲,无心应战)。
4.除了课文的这些词语外,你还想到其他什么词语(狼狈而逃,落荒而逃,抱头鼠窜,残兵败将,哭爹喊娘,狼狈不堪,惊慌失措)。
5.我们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边把10,11自然段读一读,读出狼狈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三.总结:
(手指板书)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以少胜多。
四.拓展竞赛:
老师知道有不少同学都喜欢《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下面请同学们以课文为内容,运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说你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如果就 即使也。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尽管也 非不可。
不是而是。
师举例:东吴虽然弱小,但是面对强大的敌军,它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附板书:
17.赤壁之战。
写信假降。
靠近曹军 知己知彼。
以少胜多 (火攻) 火攻曹营 扬长避短。
追杀曹军 利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54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