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书店散文诗篇一
一有空闲时间常去新华书店转悠,轻然推开玻璃门,迎面就扑来新书的香味,这种感觉仿佛突然间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从前最喜欢闻闻书本的味道,它的那种香味是特殊的,在我的感觉里,那是文章的升华味,是知识的新颖味。各色书籍整齐有序的摆放在自己该有的位置,或横摆;或竖立;如此合乎条理,井然有序,在里面看书的环境是优雅舒适的,因此心情也格外的舒畅轻松,读起书来自然容易吸收。
现在市场上最畅销的是网络小说,可是我竟一本也未曾看过,始终觉得这类书籍永远合乎不了我的胃口。书店里看书的人很多,买书的倒是没看见,当代人愿意把金钱投资在网吧打游戏和看电影,也不愿掏腰包买书看。倘若实在无聊,只好来书店打发时间,有的人进门随手就可以拿起一本书看至临走,有的人是晃悠了半天也挑选不出自己适合的读物,磨磨脚跟闻闻书香倒也扬长而去了。
看书者的姿势更是五花八门,有趴在书堆上的;有靠在书架上的;有蹲在地板上的;也有随便走动的,我所看的几类书,要么是有关成功学的,要么是有关历史和文学的',很少去动其它类型书籍。《余秋雨文集》和《朱自清散文》以及《鲁迅文集》向来是我的最爱,偶尔也看看韩寒的作品。他的《零下一度》我是较为欣赏和喜爱的,在南方城市能见到路遥和贾xx的文章是我感到最为欣慰和激动的事,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也许正是因为我是陕西人才有了这种自私的冲动。路遥先生和贾xx先生是我崇敬的文学大师,他们的很多作品我都很仔细地拜读过。前不久,平凹先生的长篇小说《高兴》正式和读者见面,因为各种因素至今尚未阅览拜读,一个文人在书店里找到灵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每次离开书店都要回味良久,然后总结整理思绪,最后灵感就催促着笔在纸张上留下一天的收获。
书店散文诗篇二
网络里待久了,脑袋就像生了锈,琢磨点事情就像老屋的门,年久失修还开合不畅,吱吱呀呀的令人连个头绪也没有。好在住的离书店不远,穿过繁华的市区路口,路边就有一家新华书店。环境清幽,多是看书的初中学生和带孩子买书的家长。于是没事就假装买书,书店里去换换脑子,白看书还能享受书店里冬暖夏凉的好“福利”。
鲁迅文集是去岁秋冬看完的,倚在墙边的窗下,站累了蹲着,蹲累了站着,家中电脑上有数字图书馆,里面比书店的书还全,可是读书也要看个环境,这不断断续续的下来,鲁迅的`文集就看完了。电脑上费眼力还分心,万难会有如此读书的成果。鲁迅文集中的一些文章此前读过很多遍,如今再读,年龄的问题吧,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好在鲁迅先生早就走了,无从辩论也就省去了打嘴仗的麻烦。读梁实秋先生的文字,也是在书店看的,一套梁实秋文集,套装6册,其散文集《雅舍小品》读来别开生面,老先生一生著作等身,文字寓庄于谐,很是对我的胃口。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已说:“偷书不叫偷,叫窃。”想想自己常常逗留于书店,不仅大有得色,至少比孔乙已有公德多了。又想想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诗》中的一段话:“诗不能卖钱。一首新诗,如拈断数根须即能脱稿,那成本还是轻的,怕的是像牡蛎肚里的一颗明珠,那本是一块病,经过多久的滋润涵养才能磨练孕育成功,写出来到哪里去找顾主。”老先生此话也着实令诗人伤心,本来诗人们就见风流泪,见景生情的,一想到诗还被我这种人白看了,一定伤心的还要写出一大溜诗歌来。惭愧惭愧,都如我光看不买,诗人该饿死了。
书店读书的日子,是网络与现实的交换,确切点说是在网络的虚化里步入现实的虚幻里。大概爱读书也得算一种病,不然这孤僻不问世事的毛病者多了,谁经济现实生活呢?一日与友人聊天,友人说凡事都得讲究个气场,书店繁多的书籍,当然是读书的气场了。如此气场读书,当然更是读书人的造化了。想起《红楼梦》林黛玉与贾宝玉并坐于花荫下读《西厢记》,不禁会意的一笑,两个意中人读爱情书籍,这气场真足得让人羡煞。
书店里很静,工作人员大概也是潜移默化熏陶出来的,连找书翻书都近乎无声,偶尔两个工作人员聊天,也近乎窃窃私语。这里面的静与外面街巷的喧哗两相呼应,猛然间从书中神游出来,就有些恍然隔世的感觉。摇摇头想想,刚才梁实秋老先生说什么呢?忽然一下子转回魂儿,哦,已经是中午了。有时候也带儿子来书店,儿子一个人四爪着地爬在书店的地上,抱着儿童漫画看得"咯、咯"之乐,不仅心情也大好起来。
书店是个歇心的好去处。比如老婆有时候发火了,一会儿半会儿的看战斗不能停息,“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穿上外套,借个由头就溜到书店,找个武侠小说先走趟绝世武功,想着可爱的侠女,把自己想成侠客,多少烦恼事,都云天九霄外去了。有人说,难得有爱好。想想自己,也就是爱写上几笔半通不通的文字,这爱看书也是衍生出来的爱好,如此春秋日长,岁月悠悠的过着,权且把这书店当成人生小憩的驿站,悠闲读书去,满腹诗书回。悠哉乐哉!
书店散文诗篇三
以前,我在乡下居住时,每逢进城,总忘不了去逛一逛书店。
书店坐落在县城的繁华地段,她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推门走进书店,街上喧嚣而吵嚷的声音顿时消失了,迎面而来的是一排排陈列齐整的书籍,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我漫步在书丛中,随意翻阅着那一册册装帧精美,散发着油墨香的图书,总是爱不释手。徜徉于书山胜水之间,别有一番情韵,令人陶醉,又引入遐思,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古代封建的科举制度下,那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招揽人才,笼络读书人而打出的一块耀眼的黄金招牌而已。可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时代,热衷于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于儒家之学,烂熟于“四书五经”之中,“十年寒窗”灯下苦读,有朝一日“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光宗耀祖,享尽荣华富贵的又能有几人呢?曾有多少的读书人象孔乙己一样“名落孙山”,以至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心血而变得穷困潦倒……那个黑暗的封建时代,真不知摧残了多少人的身心,扭曲了多少人的天性和灵魂啊!
历史的车轮马不停蹄地向前行驶。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得书籍不再是少数人的专有品。“知识就是力量”,巨人的声音横空传来,响彻整个世界,人类遥遥地召唤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在学校里伴着琅琅的读书声长大起来。当人类跨入现代社会的门槛,书籍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已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开阔着视野,丰富着心灵,启迪着智慧,优化着品质。这正如莎士比亚说过的话一样,“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现在,搬家进城居住后,逛书店就更加方便多了。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到书店去逛一逛,看又有来了什么新书。可是,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书籍也同其他的商品一样,价格昂贵得令人望之兴叹。尽管如此,我仍然喜欢逛书店。每当看到书时,我就象和老友重逢,惊喜之中倍感亲切。“开卷有益”,书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我愿与书相随相伴,直到永远!
书店散文诗篇四
出差途中,在长途客车上偶遇故乡新华书店的老孙,老孙神情气爽,言谈举止,还是一如过去儒雅大度。他在书店上班接触人太多,仅仅看着我面熟而己,想不起我是谁了。同老孙相谈中,得知他己退休十多年,从保定三十八军转业到西安兵工厂,一九八三年又回到镇新华书店工作,一直到退休。
我的思绪却回到了过去,小的时侯,村东镇新书华店,是留恋的去处,在我们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经常光顾,有时甚至一天好几次。不开架售书,看到喜欢的书籍,便隔着柜台同老孙招呼,他总是不厌其烦的把书拿给我们浏览,职责所在,老孙不时和气地提醒我们:要保护好书籍,毕竟不是图书馆,读书时间长了,规定也不允许,新书褶皱了,也无法再卖。我的第一本科外书小学生作文选就是在这买的,至今还记得是1毛5分钱。读课外书多了,作文写的好些,老师便把我的作文在班上当范文朗读给同学们,并讲解我写得精彩之处,当时自己心里那种高兴劲就甭提了,有时还外出参加竞赛。老师的呵护鼓励,同学的羡慕赞扬,更增加了自己爱好读书并且喜欢写作文的兴趣。
村东汽车站附近有流动小人书(连环画)书摊,我同二弟去看小人书,读一本是一分钱,为了省钱,两人共同合读一本小人书,读得津津有味,有时候陶醉其中,读得入了迷,竟然忘记回家吃饭。后来村东公路西侧建文生书店,也在大型手推平板车上摆摊,老板文生喜欢读书的缘故吧,颇通古今,健谈,我们对文生非常钦佩,看书的间隙,喜欢听他谈古论今的发表些精辟的`见解。文生书店是几十年来新华书店以外唯一天天营业的书店,乡镇周边几万人的文化中心,有报刊杂志,各类书籍,当然开架售书了,在那里看了不少书。散文、人民文学就是在文生书店阅读后,感觉很好,才攒钱购买的,至今保存,已读多遍。更重要的是文生书店出租书籍,在经济贫乏、书籍稀少的年月,渴求读书的我在此读了许多书刊。如今回到故乡,遇到很多似曾相识的朋友们,交谈方知,过去经常同在文生书屋蹭书看来,并且相互回忆着无限感慨。近年来,先是村东的新华书店关闭、又过几年红火多年的文生书店也改行了。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人们读书没有直接显现的经济效益可攀比,更因为乡村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读书的少了。
我这些年从事营销工作行万里路,却未读万卷书,在外出差,我总是携带一本喜欢的书,读书时旅行疲劳便没有了。前些年书籍贫乏,读书者稀少,乘车旅行时若拿着本书看有些与众不同,读书不易;这些年纸质书电子书铺天盖地,人人都在埋头阅读,时间却不易,那份安逸读书的性情更难觅。尤其网络书籍为了取悦迎合读者,在内容和文章的立意主题思想上,已与过去的纸媒相去甚远,不是心灵鸡汤或者养生传言,就是通俗甚至低俗的网络小说。纵然过去的武侠、言情小说泛滥时,也都有个好的主题思想,大多是人心向善,善恶有报,诚信为本,好好做人。最近看到文章披露,世界上读书排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64本,以色列图书馆有1000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从而造就了犹太人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智商最高的民族。
书店散文诗篇五
1.青春的尾巴
“我想在回一次梧桐树下,那暖暖的风,和单纯的我们”
韩朗的书店搬到了学校附近,有了新的环境,简单的摆设,二楼他做了一个免费开放的咖啡屋,在城里小有名气的他让这样的休闲吧非常热闹。
我没去过的地方是哪?有一天韩朗问我。
大概是北方,又或者西北。你想去哪?
我想去那颗梧桐树下,我想去那年夏天,我想校园门口老李头卖的冰棍,看他还在不在。
再次站在学校前的二人早已不是少年模样,就像这座城,他从矮矮平屋到处处高楼大厦。有时也会认不识路,找不到那家三块钱一份的鸭血粉丝汤。
“即使我现在梧桐树下,那时的伙伴在那?那时我们追逐的女孩在那?你看那汽水瓶它在梧桐树下。但早已不是了,他还叫雪碧。它还是那个我喝过的吗?”
我不知如何作答,青春每个人都有,说是千变万化,却又大同相近,他捡起操场边的篮球,投了个篮。没进。
下午于韩朗在店里闲聊……
你为什么非要去那颗梧桐树下
韩朗的忧郁与生俱来连回答也是忧郁的
“我想去看看那颗梧桐树,那年穿着白色短袖的我们和一份奋不顾身的爱情,吹着暖暖得风,好像那时的.我们,明天就能拥有整个世界,娶她回家,那种单纯善良的想法。”
寄语:三十而立前每个人都在想着抓住所谓青春的尾巴,有的放肆追逐,有的随波逐流,有的无所畏惧,有的畏畏缩缩,大势所趋,每个人也都将步入长大,无论尾巴是甩了你一耳光还是将你轻轻推走。你终会带着一脸无邪天真,走向成熟。
2.阁楼下的风铃
“我喜欢看着风吹动风铃,发出滴滴的响声,让我觉得风的声音是最爱你的温柔”
韩朗很喜欢阁楼,甚至于这两层的书店也能被他折腾出一个天窗阁楼来。时常找不见他,来到这里他或许在慵懒的睡着午觉,天窗下有个风铃,风轻轻吹过,发出滴滴响声,而他微笑着像个玩累的孩子沉沉睡去。
“你为什么不去换个大一点的房间睡觉”
“我喜欢阁楼,他很小只能放下很少的东西,而我有张床就够了,累了小休一会,静静听着风说的故事。”
一瞬间我发现,在韩朗心中阁楼才是他的世界,他在世界外头看着这浮躁的世界,从不说一句,只是默默聆听风带来远方的故事。
南城最不缺的就是河流小桥,十步桥是韩朗经常去的地方,他偶尔会独自一人站在十步桥上很久很久,傍晚再带走一握沙,任由它从指缝洒落,往回走着。时常也是还未到沙逃跑的无影无踪。
将残留指尖的沙一粒一粒摆放在天窗的边缘,他说,我要这留下的沙跟着风一起流浪。在外面的人会知道这是南城的沙土,他们有着独特的气息指引那些找不到家的孩子回来。
“我不喜欢风铃如此安静,好像这城市安静了,可我用手指拨动着它的时候,它始终默不作声。”
那日,那时,那个午后。阳光洒的刚刚好在床头。
一杯咖啡,一个慵懒的姿势,一个天窗。给了一份安宁。
嗨,你听见了吗?是风铃的滴滴声,它在诉说着风和外面的故事!
寄语: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时候,想一个人逃出这个地方,无论去哪都好,无论是谁都行,在一条路上,一个背包,一个跟你聊不完的人。
听听风铃的声音吧,它在等着你和他去远方看四季变换的我们。
书店散文诗篇六
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蒋应红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来自采风读书会00:0005:02渚清,沙白,鸟飞回。
微风轻拂河边密密的芦苇,层层涟漪涌着草木的倩影幻化为水墨的笔韵,款款地荡向远方。飞渡沙洲的雎鸠,相亲相近,引颈和鸣。
或许前世有约,注定今生相遇。谁曾想,只是一眼,却让我衣带渐宽,肝肠寸断。
那天的你,青衣素衫,臂挽竹篮,像小精灵一般在低低矮矮的荇菜间左右采摘。时而轻拢滑落在额前的一绺秀发,时而用素白的手绢拂拭额头沁出的点点汗珠。你自顾将鲜嫩的荇菜撷采盈筐,而不知不远处的我早已心驰神往。我定定地站在河边,痴痴地张望,生怕唐突向前一步,都会惊动这优美的梦境。
爱情的来临往往让人猝不及防,束手无策的症候就是魂不守舍。甜蜜而忧愁着,孤独而思念着。夜深人静,孤枕难眠。皓月当空,清辉溢寒。我矗立窗前,你娇弱的身影在脑际萦绕,任凭草虫如何嘈嘈杂杂,依然难以阻隔这悠悠绵绵的思恋。在无尽的黑夜中,我曾设想了多种向你求爱的方式,但是到第二天,看到你采荇的优美姿态却无法兑现昨夜的勇气,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晚上辗转反侧,白天踟蹰彷徨。爱而不得却难以割舍。君子淑女本为天造地设,而为何我却在自己编织的情网中独自相思,无法自拔。
相思之苦仿佛不解渴的盐水,越喝越渴,越渴越想喝。哪怕煎熬的形消骨瘦,我也无法阻止自己去河边看你采荇。看是一种享受,想却是一种折磨。
人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梦中的欢愉无法释怀相思的苦涩。乐而不淫,爱情方显弥久珍贵。冬去春来,时序交替,不变的依旧是雎鸠关关、荇菜参差,是否在河之洲,遇见窈窕淑女,我不得而知。就当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见了错误的人,我愿意将这一段没有注脚的爱恋尘封,默默偿还前世相欠的相思之债。
……………………………………………………………………………
作者简介:蒋应红:甘肃皋兰人,80后,文艺学硕士,在《文艺报》、《飞天》等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散文三十多篇,现居兰州。
书店散文诗篇七
星期天,我忽然想到三孝口新华店买几本书。好多年没到这个书店来过了,这里原先是科技书店,现在早与四牌楼新华书店合并为一家,站在书店的楼下,曾经年少时在这里购买文具,挑选翻阅书的记忆,还历历如浮现在眼前。仰望这个三孝口商业圈的地标式建筑,外颜内貌却已是焕然一新。
走进书店的一楼,一层是“精品馆”,设有咖啡区,手机产品体验区,名牌手表展示区,以及文具,工艺品,文房四宝等等。我没有在一楼逗留,而是直接上了天桥转进书店二楼的大门,掀开严实的挡风帘子,拉开玻璃门,门口"站着 "几位严肃无情的门卫:“红外线扫描仪”,这就意味着谁也甭想因为爱惜某本书,又没有钱,或者根本不想付钱,而把书“窃”为己有的可能了。
三楼是“时尚馆 ”:精美的陶艺,骨瓷,花卉和各种生活艺术品。因为没有买礼品的需求,穿过回廊我直接踏上了往四楼的楼梯。记得以前的书店简单粗陋,那些大理石的台阶,狭窄陡直,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现在是悬空的榆木花纹的木质楼梯,平坦,清爽,美观又大方,楼梯掩映在四楼高大的一排书架下,抚摸着光洁的栏杆,走在楼梯的每一个台阶上都仿佛能嗅出浓浓的书香味儿。
站在四楼的入口,“阅读顾问”(以前的营业员现在都有一个亲切的名字叫阅读顾问)告诉我四楼至六楼是图书区域,分文学和艺术等种类。我放眼望去,整个书店的风格没有了过去一点儿的影子。以前靠墙都是高大的一排排书橱,中间是矮一点的书架,上面满满的书,每天来买书和看书的人拥挤不堪,看书的人站累了就直接坐在地板上。营业员经常忙碌的在读者和顾客间穿梭,书店的管理混乱,书籍分类混乱,又没有防盗措施,尽管工作人员很多,只靠他们的一双手和一双眼睛是看不住那么多读者的,很多书籍还是被少数怀着不良居心的读者“窃”走。(呵呵,读书人盗书不为盗暂且就认为是“窃书”吧。)再看看现在的书店规划有序,书籍分类明朗,一目了然,需要什么书籍直接就能找到,方便时效。阅读顾问再也不用盯着每位顾客,只管做好导读和电脑收银。
大厅里非常安静,轻缓的音乐飘荡在书店的每个角落里,飘进了每本书的扉页。与传统书店相比,这儿更强调图书的人文特色,也更强调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体验。静音地毯令一切活动和谐有序,书架间的工艺小摆件儿不但增加了图书的格调,也让读者感觉这里处处体现着“文艺范”儿。随处可见的座椅,书桌或古雅或时尚,书桌上的小笔筒还为读者备了纸笔,公共区域有饮水机,书架旁边有小巧精美的手推车,这些细节似乎都在为读者营造一个更舒适,唯美,温馨,浪漫的阅读空间。
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加上网络的发达,网上书店也方便快速,逛书店的人越来越少。虽然书店的环境是如此温馨和优雅,可是看书的人还是寥寥无几,且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她们)有的.坐在角落的书桌边或柔软舒服的沙发里看书,一两个干脆直接坐在静音地毯上,斜倚着书架,低头看着躺在腿上的书籍;竟然还有一个男孩坐在两类书籍中间的地毯上,目不转睛的在平板上玩着游戏,那神情比看书的人还要专注。
倘佯在书的海洋里,曾经自认为读过不少书籍的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孤陋寡闻的可怜;扎堆在书山间,才深切感受知识的匮乏。江山辈有才人出,如今的现代著名作家如雨后春笋,他们很多的作品我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流连在每一位作者的系列作品前,翻翻这本,看看那本,很多都是爱不释手的,脑袋有点发胀,一下子就被塞得满满的。作为一个现代都市女性,忙碌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平时没有时间来光顾这么美好的地方,可是又不能把每本都买回家吧,怎么办呢?我决定挑选几本自己喜爱和具有时代特色的书籍。
浏览到曾经偏爱的女作家三毛,张爱玲,萧红,琼瑶,······那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作品在我眼前闪过,想想崇拜她们的我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尽管现在依然欣赏,可是我没打算买她们的作品。那些中国的古典名著,书名耳熟能详,也不大记得书中的内容或细节了;还有那些外国名著,一本本熟悉的名字跳跃在眼前,学生时代的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去啃过,现在在脑海里都是烟消云散;再看看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记忆把丁点的印象都还给了每一位文学前辈,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由于生活的忙碌和艰辛,已经把很多对文学的记忆抛掷在脑后了,自己对当代文学的了解几乎成了盲点。
在书海里漫步,书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人这一辈子,物质上的匮乏我们可以忍受,可是精神一旦匮乏了,人生也就失去了很多的意义。在这个物欲洪流的社会里,我们可以忍受物质的贫穷,却无法忍受精神的贫穷。人的物质享受是没有界限的,如果没有能力满足这种虚荣,那么我们还是在精神上充盈自己,让这颗贫瘠的心灵浸泡在书籍的乐园,精神才会越来越丰满。
终于在诗歌,散文,旅行,短篇小说集,70后长篇小说,古典诗词解析,·······甚至连佛学也不忘选了一本星云大师的佛学经典。看着满满一车子的书籍,还是不大满足,自知书是贪多嚼不烂,看完了下次再买吧,在心里宽慰着自己。
由于时间紧迫,我不能在这里享受读书的乐趣。付完款走出书店的大门,还不忘回头羡慕又留恋的看看这个矗立在市中心,容文化,艺术,生活与一体的现代化新概念书店,它的主旨是创造一个家,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在这里与音乐相伴,氤氲在茶与咖啡的香味中,陶冶着文学艺术浓厚的氛围,感受现代化大都市的时尚气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唯美艺术的境界里,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啊!
书店散文诗篇八
爱上语文课是从四年级开始的,那是因为遇到一位好老师。课堂上只有一半时间讲的是课本知识,其余时间都是讲故事,神话传说。那时候条件有限,接触的故事少,感觉老师知识丰富实在太了不起了。记得老师讲蒲松龄编写聊斋时,就是在大路旁设个茶棚舍茶,不收分文,只要喝茶的人讲个故事即可,那些故事后来就被蒲松龄编写成了《聊斋志》。
20多年过去了,对此我仍然记忆犹新,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才知道创作素材和灵感是怎么回事。
近几年很少写东西了,偶尔发发微博,很多感受和灵感都来自网友,他们的故事和心情让人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感慨从而悟出一些道理。现实中的人怎一个忙字了得,加上彼此间设防的心理,很难了解到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和真情实感。网络似乎成了倾诉和发泄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漫步空间,休闲放松。
最开始上网的时候,有个网友无意中说了一句:“也就你了,换别人我早就不理了,我一般不跟手机用户聊。”咋听着这话褒贬都有呢,于是很不服气回了一句:“有电脑不等于有人脑!”别看你首都的,打字快了不起吗?想当年本小姐也不是吃素的,呵呵。后来我就奋发练打字,好汉不提当年勇,不与时俱进是不行的。
再后来,看到一些网友空间有关于美图的日志和图片,图文并貌,就学着做,遇到难题就请教网友,大都比较有礼貌慷慨赐教,感觉自己进步多亏网友指点。
后来感觉自己加友越来越严格了,而且很少有时间闲聊,因为没有时间及时礼貌回复干脆隐身。于是,就爱在空间呆,回到原始的回信方式,晚点回复也可以,熟悉的人大都能够理解,不理解的人自然而然疏远最后自己消失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浪淘沙,尘埃落定。日久见人心。
随着qq龄的增长,常常感慨,与高人为伍,进步是迟早的.事。三人行必有我师,交一个好的网友,是良师,是益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一路走来,对我帮助最大,启发最大的往往是那些素未谋面的不能仅仅简称“网友”的人。
终于有这么一天,有人从百度发现了我的文章后追加我为好友,而不是从查找列表中随意添加;有人特意花满满一天的时间精读我的空间日志说说并且字斟句酌地认真点评了,而不是从别人空间访客首席中盯住我纯粹出于好奇窥探隐私的来访。这些都让我感到欣慰,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鼓励我再接再励,精益求精。于是,我的好友分组里多了一组――文友,从此我每天有读不完的高水平的美文,不再因为某人空间加锁而怅然若失,正如一位网友曾经宽慰我的话:“好空间多的是,何必在乎某一个人对你加锁?!”
我想说,网络给予我们的,不再仅仅是闲聊,不再仅仅是空虚之后的网恋之类痛苦和烦恼,而是一个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你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人生感悟等等都可以尽情宣泄发挥。茶余饭后,紧张劳累之后,上来放松一下,足不出户就能会会志趣相投的朋友,不挺好吗?赶上网络时代,我们应该感到庆幸!
每个人都有许多经历许多故事,和形成这个故事的心路历程,蒲松龄舍茶求素材,与时俱进,网络就是那个茶棚,真诚就是香茗,我之聊斋,广结善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525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