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20:06:12
2023年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精选13篇)
时间:2023-11-06 20:06:12     小编:FS文字使者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指导并规范教学过程的一种计划和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内容。教案的编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需要精心编写一份教案了吧。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教案的编写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案的设计和完善。教案的编写还需要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备课和教学,特别整理了一些精选教案范例,供您参考使用。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一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二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一些幼儿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幼儿知道:每天吃得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萌发热爱农民的情感。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4、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直观教学法、提问讲解法、游戏法。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一、幼儿念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附: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

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

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二、出示挂图,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习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附: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本次活动引出主题。然后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借助画面、想象等手段,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让孩子们找到共鸣,并抓住了诗眼“辛苦”二字,通过唤醒孩子的生活经验来品诗中之情,让幼儿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激起孩子对农民的热爱尊重之情,达到了预期目的。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四

1、学习本课得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得欢天喜地、热热闹闹得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得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得美好愿望。

4、,初步了解诗句得意思,提出不懂得问题。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得意思,说说自己得理解。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得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得?(指名结合自己得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得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得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得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得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得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得内容,感知元日热闹得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得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得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得话说说大概得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得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得资料,了解有关春节得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得时候,你们得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热闹得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得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五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六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七

让幼儿在看看、说说、画画、玩玩中,理解儿歌内容,激发幼儿大胆说话的愿望。幼儿园中班春雨诗歌活动教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1、情感:在感知作品的基础上,萌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技能:学习有感情朗诵,体验诗歌中表现的雨中情趣。

3、认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和春雨到来的喜悦;初步了解诗歌中首尾呼应和压韵的.运用。

1、物质准备:

(1)教学课件《春雨》。

(2)教学图片,幼儿表演用挂饰。

(3)磁带《春天在哪里》。

2、经验准备:幼儿对春雨有感性认识。

一、谜语揭题,直接导入主题。

猜谜“雨”: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就不见。

二、配乐朗诵,感受诗歌意境美。

提问:你听到的诗歌中春雨是怎么样落下来的呢?

下了春雨谁说话了?怎么说的?

三、观看课件,理解诗歌内容。

1、播放课件,幼儿完整欣赏一遍。

2、提问:种子说了什么话?一起学说,学做。

梨树?麦苗?小朋友?。。。(同上)。

分段演示课件,并出示相应图片。

四、指导朗读,欣赏诗歌语言美。

1、集体看图朗诵。

2、讨论怎样将诗歌的美读出来。

提醒幼儿读下雨时要轻轻地读,用高兴的声音读种子们的说话。

3、结伴互读,读出美感。

4、集体配乐朗诵诗歌。

五、学习压韵,认识诗歌结构。

1、认识首尾呼应的运用。

教师:诗歌中哪两句话是一样的?

介绍首尾呼应,诗歌中用了首尾呼应会更完整,有强调主题的作用。

2、认识诗歌中压韵的运用。

教师:这首诗歌听起来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呢!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八

语言、科学。

2、观察春天的季节特征。

3、探索春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有关春天的图片。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幼儿用书《春晓》。

二、请幼儿欣赏图画,想象古诗的内容。

——早上醒来的时候,常听到什么声音?

——春天的早上,我们会听到什么声音?

三、播放磁带,请幼儿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声音。

四、请幼儿想象一下听到的各种声音,用语言简单叙述声音表达的情境。

区域教学。

1、语言教学区。

提供配有图画的故事图书,鼓励幼儿阅读。

2、美工教学区。

投放多种美工材料,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如提供彩笔和纸,幼儿可以绘画;提供彩色皱纹纸和树枝,幼儿可以撕贴、制作春天的花树;提供油泥,幼儿可以制作小蝌蚪等。

能说出家居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来源。

在上节课的儿歌学习中,孩子们对《春晓》的内容已经掌握,并且在教授儿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所以在手之舞那一环节,进行的非常顺畅,旋律模唱对我们小班孩子来说,一直都是个难题,唱名是记住了,而且唱得很好。但是画出唱名泡泡,让孩子们自己唱,很多孩子就不会。他们还是没有掌握每个不同音的唱名,所以很难边指边让孩子们自己唱,还是得有老师带领。

在感应乐句的环节,我们用纱巾开花游戏来完成的,清唱时孩子们都能依乐句表演,一旦播放音乐,能力强的孩子在游戏中,都能依乐句开花。还有个别孩子们就开始乱了,还是不能独自完成,还需要锻炼与培养。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九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两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1、还记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吗?回忆一下,你能背诵他的哪些作品?(齐背《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题西林壁》。请大家读读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让我们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苏轼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题目的理解;

(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三、拓展延伸。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你觉得这首诗中,还有什么问题是值得提出来大家交流探讨的?(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2、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讨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的情况?

6、小结: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四、朗诵、背诵。

后来有很多人录写了这首诗:请欣赏草书题的《题西林壁》。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

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赅,情真意切。

1、知识目标:

认识“古、诗”等生字,会写“古、声”等生字。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背诵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中两首古诗的学习,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1、识记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诗的意境,感悟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生字卡片、新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你能说说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春天吗?(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说)。

2、课件出示: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

(师适时解说)师: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多么诱人的春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啊!

(播放停止)师:古时候,诗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篇,《春晓》就是其中的一首。

3、理解题意。

4、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反复认读生字。

4、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三、深入理解,体会意境。

1、(出示第一句古诗)指名读一读?

2、你有哪些字或词语不理解?(学生发言,全班探讨)。

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

5、出示后三句古诗。

6、小组讨论,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7、自由读古诗,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8、配乐朗读,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感。

9、全班背诵古诗。

四、拓展思维,积累运用。

1、春天这样美好,很多人曾经赞美过它!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春天是美好的,但是春天也是短暂的,孟浩然用诗句把美好的春天留在人间,你有办法留住春天吗?请同学们把诗人描绘的景色,加上自己的想象,以《春晓》为题把春天早晨的景象写下来或画下来吧!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一

1、通过倾听故事,理解古诗中“复”、“待”、“蹉跎”、“暮”、“坠”等字、词的含义。

2、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语言的特点。

3、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古诗,知道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二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古诗工于音韵,注重意境,句式工整,朗朗上口,是一种很好的文学作品形式。怎样让幼儿通过活动记住一首古诗,并了解含义呢?古诗的选择最为重要,既要简单易懂,又要便于幼儿用语言、动作来表现。

中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三

教师提问,让幼儿了解风的知识,引出古诗《风》。

师:“今天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它能让红旗飘起来,让风车转起来,猜猜它是谁?”

二、分段学习。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了解风的作用,根据课件分句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师:“看!风娃娃来到树林里,把树叶从树上吹落下来。我们一起念解落三秋叶。”

2、教师指导,幼儿模仿学习风的动作,感受风的作用。

师:“谁能用动作学一学树叶是怎么落下来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看!”

师:“咦!江水怎么了?大家用动作学一学。”

师:“不好了,风娃娃来到了竹林里,竹子怎么样了?你能学学竹子是怎样的吗?”

3、完整播放课件,加强幼儿对古诗《风》的理解。

师:“古代有个诗人叫李峤,写了一首《风》的古诗,我们一起来听听。”

4、教师引导幼儿完整地念古诗,可以适当地反复念读。

师:“表演得真棒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吧!”

师:“你们念得真好听!我们再来一遍。声音再响亮点、整齐一点,那就更棒了!”

古诗:《风》。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三、游戏“听古诗选图片”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并做示范。

师:“古诗里藏着风娃娃呢,老师念一句古诗,你看看它在哪张图片上,就把这张图片高高地举起来。”

2、适当地提示幼儿选择正确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解落三秋叶。风娃娃在哪张图片上呢?快找找。”

师:“为什么选择这幅图片呢?谁能说说?”

3、教师出示图片,分句念古诗,幼儿跟读。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这句古诗。”

4、教师完整地念古诗《风》,幼儿表演风的动作。

师:“风娃娃想请小朋友来表演,我念古诗你们来做动作。”

四、延伸活动。

教师总结,鼓励幼儿回家继续巩固。

师:“你们真棒,都能听懂古诗的意思了。”

师:“今天我们学了一首新的古诗《风》,回家后把这首古诗《风》念给爸爸妈妈听!”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4943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