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案小结(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6:19:09
桂花雨教案小结(汇总13篇)
时间:2023-11-06 16:19:09     小编:QJ墨客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准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步骤。教案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内容和活动的选择,确保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案的编写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桂花雨教案小结篇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件

2、搜集有关写桂花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

2、揭示课题

大家知道关于桂花的诗还真不少,可见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桂花。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也与桂花有关。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

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小组长组织讨论。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练习分段。

第一段(1)“我”喜欢桂花的原因。

第二段(2—4)写童年的“摇花乐”。

第三段(5—6)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5、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自主识记生字字形。

2、练习口头组词。

3、《习字册》上练习描红。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二、精读感悟

(一)精读第一段

1、桂树在我们江南地区是一种常见的树种,屋前屋后,我们都可以看见它。

2、桂树是什么样子的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指名读。

3、这么一种不起眼的树,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喜欢它什么?

作者跟你们一样的感受,喜欢它迷人的香味。

4、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体会“我”摇桂花时的心情。

1、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

2、体会“摇花乐”。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根据“铺”、“抱”、“摇”等动词,表演摇桂花的动作,体会“摇花乐”。

抓住“喊”字,指导朗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学生有过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

3、指导学生朗读:语速较快,读出兴奋和快乐。

表情朗读,师生互评。

4、收获了香甜的桂花,母亲撮(引导学生立即)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父亲诗兴大发,口占一绝。(点拨学生即作诗一首)

谁来读读这首诗?

反复吟诵诗,体会诗中的意思。

5、桂花摇落下来后,全家人是怎么做的?

桂花晒干后可以泡茶,也可以做成桂花卤,放着以后用。整个村庄全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了。

同学们,你们尝过这些桂花制品吗?你还知道可以用来干什么?

(三)精读第三段: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1、自由读课文,想想为什么“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是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爱桂花)

2、为什么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仿照“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句式,让学生说一句话。(如,外地的环境再好……外地的生活再舒适……)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每到这时候,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从这句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

4、指导朗读第三段:语速舒缓,读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哪些怀念家乡和童年的诗歌和文章?

四、作业:完成补充习题册本课内容。

板书:

11、桂花雨

香    乐     忆

桂花雨教案小结篇二

解乐悟情( 尝花乐 赠花乐 摇花乐)

1、故乡的桂花到底给母亲和童年的我带来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画面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在旁边做个记号。

我们记忆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是哪一幕??

(一)版块a:——【摇花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自由读读这些句子,你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小结: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过渡:记忆中难忘的还有哪一幕?

(二)版块b:——【赠花乐】

从母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小结:再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版块c:——【尝花乐】

过渡:摇花也乐,赠花也乐。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理解“浸”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从浸中读到了什么?

——(沉浸、沉醉、陶醉)

指导读出“浸”的味道来——指读。

2、理解全年(琢磨“全年”)

全年是什么?(365天)(春夏秋冬)(4个季度)(12个月)

生答后,过年了,村民们吃着带着桂花香的糕饼,浸在了桂花的香气中;新茶上市了我们喝着满溢着桂花香的茶水;浸在了桂花香气当中。

3、想象移情:

练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乐)

4、回归重点句情感朗读。

(1)我们深深地沉醉其中——谁又能说不是全年浸在其中呢?

(2)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出“浸”的味道来——齐读。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小结:第三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主题拓展一

在原文中琦君曾这样写到:——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学到这里,你觉得让琦君魂牵梦萦的还仅仅是桂花吗?

难怪她在课文中写到: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于是,她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你觉得在琦君心里的这“桂花雨”该是一场怎样的雨?

(五)主题拓展二

许多年过去了,在琦君她88岁高龄时,她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

临终前她还一再念叨: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五.结课谈话

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她的其他的怀乡思亲散文:《春酒》、《月光饼》、《水是故乡甜》、《杨梅》、《双 亲》、《母亲》、《第一次坐火车》……对她临终前的那句话——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闻花

桂 赠花 思

花 摇花 } 乐 乡

雨 尝花 情

桂花雨教案小结篇三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语言训练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验摇花乐和思乡情。

3、揣摩文本语言,并学会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课堂教学应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凭借文本,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一、背景导入,揭示中心句。

1、.课文一开头,她就说: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

2、出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二、品味香气迷人.

1、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2、出示句子: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每时每刻都泡在香气里,你就是琦君邻居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摇花乐。

1、用心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自由交流。

2、出示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3、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4、想象写话。

5、这么香,这么迷人的桂花,我陶醉了,那父母亲呢?

6、诗:

自己再读一读父亲的诗,你想说什么?

四、品味生活香浓。

1、个别读第四自然段。

2、比较句子:

(1)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指导朗读。

桂花雨教案小结篇四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局部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身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同学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桂花雨教案小结篇五

1.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的类似经历,想像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5.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6.带感情读课文,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桂花雨教案小结篇六

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自选学习方法、内容,并重视情感的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重视课堂语言的设计,尽展语文魅力。

1.了解江南沿海地区有关风情,收集资料。

2.了解有关桂花这种植物的特点,收集资料。

一、学前导入:前面我们学了老舍先生的《养花》,知道老舍是爱花之人,但爱花人并非老舍一人,今天,我们再结识一位单单爱家乡桂花的人——琦君,我们来看她的文章——《桂花雨》。

二、预习检测:

1.展示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仪)学生自主阅读。

2.检测读文效果。

(1).同桌互读、互评。

(2).思考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3).你问我答擂台赛。

(4).听写词语:中秋时节、桂花盛开、香气迷人、香飘十里、摇花之乐、花落如雨、杭州花香、难比故乡、回忆童年。

1.回顾学过的古诗,看老师提问的诗句,哪些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似。“春风又吹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学生交流。

四、指导感情朗读。语言激励:作者那浓浓的乡情就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把自己当成作者,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这种情感吧。咱们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仔细揣摩、朗读、用你的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把听者带到江南沿海一个飘着桂花香的美丽小村庄。学生自选段朗读,老师相机评价或范读。

五、利用前面听写的词语把本文改写成一首小诗:中秋桂花开,香飘十里外,摇之落如雨,故乡忆中来。

六、拓展延伸。

联系自己的童年或联想二十年后自己远离家乡会怎样思念家乡,那么你如何表达这种感情,让学生或诗、或文、或画、或歌。尽情发挥,表达思乡之情。激励语言:回忆往事是十分有趣的,我们从《桂花雨》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现在你有没有想到自己,你热爱家乡吗?你怀念你的童年吗?······假设,现在已是二十年后,你也许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也许是某大学的博士生,也许你在异国他乡留学,又一年的中秋节到了,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你孤身一人远在他乡,望着窗外的明月,你会怎样?······。(叙述以上语言时伴以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同时有提示词:童年、小伙伴、玩具、幼儿园、家乡、马颊河、小院······。)

七、小结、作业:

1.“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等你真正长大离开了家乡自然能体会到这一点。

2.把本文你喜欢的词、句或段抄在笔记本上。

桂花雨教案小结篇七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校园的桂花开了,你用几个词语来赞美赞美它:丹桂飘香,星星点点,缕缕幽香,沁人心脾同学们对桂花的感受是这么的真切,让我们沐浴着桂花雨一起去体会作者对桂花的独特感受。

1、掌握两个新词。

2、自由读课文,想想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3、试着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画出描写家乡桂花和这里桂花飘乡的句子。

2、对比理解:

为什么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呢?

1、叙事抒情。

2、直接抒情。

听长辈讲关于小时侯家乡生活的故事。

桂花雨教案小结篇八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

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

2.教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桂花雨》。(板书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摇桂花时,桂花纷纷飘落下来,像下雨一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音,而“懂、饼”是后鼻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围绕“桂花”讲了哪些内容?

(2)课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部分(1~2):写“我”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第二部分(3~6):回忆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事,主要写了“我”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

第三部分(7~8):写“我”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时时想起童年时代故乡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学生说说课文围绕“桂花”讲了哪些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桂花香”。

1.品读课文,初闻花香。

(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课件出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板书:爱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呢?(浸)

(3)“浸”的意思是泡,使渗透。在课文中“浸”是什么意思?(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文中的“浸”字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一样。)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的时间有多长呢?(“邻居”“整个村子”,“全年”。)

(5)联系上下文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理解:桂花盛开时,花香弥漫四方。摇落桂花后的花香,既有桂花的香气,也有作者因为爱桂花而产生的美好感受。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限制,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品读文段,再闻花香。

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

(2)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上坐在桂花树下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

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一生中,童年快乐的时光是最难忘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童年时代关于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的。

三、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

1.体验“摇花乐”。

(1)教师:儿时的琦君,站在桂花树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5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从哪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迫不及待的心情?(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2)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早晨睁开眼时,吃饭时,放学一回家时,睡觉前)体会作者迫不及待的心情。

(3)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句话。

2.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快乐、激动、兴奋、欣喜、陶醉、手舞足蹈)

(2)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多么快乐的心情,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

四、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

1.教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3.教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很多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板书:思桂花)

预设:

(学生1: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学生2:想起家乡的田野。

学生3: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学生4: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学生5: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学生6: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学生7: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青山绿水好呀!)”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5.教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师生交流。

6.教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板书:思乡情)

母亲对桂花的那份情感,是因为她曾经在故土的生活与桂花密不可分,桂花是母亲思乡情的寄托。

五、赏读全文,归纳提升。

再甜不如故乡水,再浓不如故乡情,再好不如故乡人,再香不如故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作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无论身在何处,睡梦里的手总要伸向那个有迷人的桂花香、阵阵的桂花雨,承载着浓浓思乡情的地方可爱的故乡。(板书:迷人桂花香阵阵桂花雨浓浓故乡情)

1.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迷人的香气。在具体教学中,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2.享受“摇花乐”,体悟思乡情。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回忆之雨、思乡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

桂花雨教案小结篇九

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媒体资源。

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解决学生提出的生字疑难。

指名逐段读课文,正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深情地回忆起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桂花雨”是指很多桂花一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原文是: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三、研读语句,体悟感情。

再读课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是哪些句子,为什么?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母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别桂花,而是在用情感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就不一样了。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又”字。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家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寻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四、交流感受小结课文。

课文以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家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浓郁的乡情,读来很感人。

五、作业。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桂花雨。

桂花雨教案小结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母亲的言语及两地桂花的对比,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文中母亲的形象以及拓展的阅读材料,初步了解琦君的相关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的形象,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一课时

1、自制课件

2、搜集琦君资料及有关母亲的散文

3、轻音乐《夜的钢琴曲》

一课前互动,在不同语境中让学生体会“花”的不同含义。

二看树

从预习中,你了解到这是一株怎样的桂花树?(树笨、花形小)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预习为切入点,整体感知桂花树的树形笨、花形小的特点,欲扬先抑,同时侧面告知学生预习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三闻香

2、学生默读、批注

3、全班分享交流

课件出示: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引导学生揣摩“浸”字,感受桂花香。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桂花香味的浓郁,为摇花产生的快乐做铺垫,更让学生建构对家乡桂花的亲切感。

四摇花

课件出示: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想象自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琦君?

2、转变角色,将自己化身成琦君,会怎么喊这句话: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设计意图】转变角色,游戏扮演,将自己想象成琦君,体会摇花的快乐,感悟家乡桂花的别样美,情境中将朗读与揣摩提示语融为一体,增强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言语图式。

五悟情

1、家乡的桂花雨美吗?可是,有一个地方,每年的金秋时节也会有桂花雨,但是这里的桂花雨是不需要摇的,每当秋风习习之时,满树的桂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美得过分!这个地方就是杭州!

课件出示: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从字面上看,你觉得哪里的桂花更美?

2、播放杭州满觉陇的桂花图片,在《夜的钢琴曲》的配乐中介绍满觉陇的桂花。

3、可是母亲却说:

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为什么这么说?试着写一写母亲说这句话的原因:

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因为。”

4、学生练笔,全班交流分享。

是啊!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浓。难怪琦君会说:

课件出示:“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设计意图】异彩纷呈的杭州桂花图,冲击学生建构的对家乡桂花的亲切感,以形成强烈的情感错位,进而突显再美的桂花,再绚丽的风景,都无法动摇家乡桂花在母亲及作者心中的位置。在练笔中深化家乡的桂花所融入的浓浓乡思,以写促悟,内化意蕴。

六追忆

1、学习到这里,你感觉琦君度过了一个怎样的童年?

2、简介琦君身世。

【设计意图】从文本中感受到琦君开心快乐的童年,与不幸的身世形成鲜明对比,产生认知失衡,激发阅读期待。

3、当你知道琦君从小就失去亲生父母,你会觉得琦君……?(生:难过、痛苦、悲哀……)但是从课文中我们却看不到她的难过痛苦,这要归功于一个人,就是她的养母,那么,我们一定要认识一下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出示:“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从这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4、拓展阅读资料《粽子里的乡愁》和《春酒》中关于母亲的片断,让学生体会感悟母亲的形象。

师:正是这样一位有着佛心般的母亲,对琦君千般呵护百般疼爱,让琦君从小就被浓浓的爱包围着,使得琦君长大后无论身处何地,都会思念家乡的一点一滴、一花一木,想起深爱着她的母亲,正如这中秋节前后盛开的桂花一样,一起读:

课件出示: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琦君的散文《桂花雨》,这篇散文就收录在她的一本散文集里,名字也叫《桂花雨》,大家若想深入地了解琦君,感悟琦君,以后可以读一读琦君的著作,下课!

【设计意图】阅读琦君的不同文章中有关母亲的片断,不断丰富母亲的形象,找寻作者思念家乡的根源。在不断的品评中让学生亲近琦君、亲近文学、亲近经典,为孩子们今后的自主阅读拓宽空间。

桂花雨教案小结篇十一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芳香四溢,因为今天我们要继续来学习第11课:桂花雨。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谁来说说为什么呢?(板书:香、乐)

3、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来体会作者笔下的“桂花香”与“摇花乐”。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的2——6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这份乐,再大声读读这些句子品味品味,关键词下可以做做记号。(出示学习单)

4、学生自学

5、交流

a、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的。

1、读着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妙?

2、浸:原本是什么意思?换个词就是“泡”

3、这里说村庄泡在香气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浓郁、醉人)

b、“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这里有个词“沉浸”表达的也是花的香,这和刚才的“浸”一样吗?

那你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就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感觉读读这句话!

2、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八月桂花香,桂花只在金秋盛开,为何说全年都浸在桂花香中呢?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到依据来说一说。

(交流)

3、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茶香沁人心脾,把这种感觉送进去读一读!(读句子)

4、吃上一口糯糯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不仅唇齿留芳,而且也香到了我们的心里边,于是,整个村庄都——(再读句子)

5、一年四季,人们都能感受桂花带来的芬芳,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读句子)

1、【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交流谈体会。

(2)这里有两个“帮着”,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那就请你把这份快乐,把这份迫不及待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指名读)

(3)在这段话中,作者的哪些动作也能让你感受到这份快乐?(“使劲地摇”为什么是使劲地摇?)

你看,我们读着读着,就读出了作者的心情,读着读着,也读出了作者的思想,这就是会读书!来,带着体会,我们一起再来把这句话读一遍!

(齐读)

2、在摇桂花时,作者是那样的急切,那么,在桂花还未摇落时,作者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嘛!】

读读这个句子,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注意,抓关键词来说。(1)哦,你注意到了“大事”这个词。

b/你看,不仅因为快乐,更因为珍贵,每年只有一次,所以才是大事!谁来读好这句话?

(2)缠,丝线旁,像丝线一样地缠着。读着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引:这就是文中所说的“缠”了,琦君拉着妈妈的衣角,撒娇道:(生读)

3、不够味儿,谁能读出缠的味道?(指名读!)(1)你读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感叹号了!

(2)谁再来缠缠?(老师听出来了,你读这句话时,把这个“还”字拖得比较长,能告诉我为什么吗?)(3)是呀,琦君在催促妈妈呢!

4、哎呀,不好,阴云密布,云脚长毛,看来快下雨了。孩子们,我们提前摇桂花啦。

(设置课堂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

(1)听到这消息,你?生:我乐了。

(2)乐得怎样?

(3)这回再读这个句子,我们是加进了自己的感情,要比刚才更兴奋,更激动,来,一起读!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5、你们想摇吗?

它们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2)读着这句话,这些词(重点圈出:纷纷、满头满身)这时,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在位置上试着说说!

(生自由练说。)

(3)交流:谁来说说这样的画面?

(5)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尽情地喊,快乐地喊?? 【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齐读。

(9)在悠悠的钢琴曲中,我们也一起来浪漫一回,快乐一回!(齐读句子)

6、这快乐的场面不仅感染了作者,还感染了父母。引读:“母亲??于是父亲??”

你看,父亲把所有的快乐都写在了这诗中。谁来读一读。(出示诗句)(生读父亲的诗)

7、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

(1)你读出了桂花的丰收,是呀,桂花摇落以后,我们的快乐依旧还在,谁能具体说说?

(3)看来桂花除了香,还带给了大家丰收后的喜悦。真是“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4)咱们继续交流。

8、你看,吟小诗,摇桂花,摇出了香,摇出了乐,多有情调!真是一个诗意的世界!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快快乐乐地吟一吟父亲的这首诗吧。

四、感受乡愁

(交流)

(1)是的,假如这时候有人对母亲说:

这里的橘子红了,母亲会怎么说:

这里的水可甜了,母亲会怎么说:

这里的人可亲了,母亲会怎么说:

(2)作者旅居美国后,打电话给母亲,告诉母亲这里的生活条件很好,母亲会怎么说: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3)短短的几句话,却道出了浓浓的故乡情!(师板:情)母亲要说的话又何尝不是琦君内心所想的呢?(画心)

琦君的很多文章里也曾经这样写道:鸡鸭鱼肉哪有家乡的美,水果蔬菜哪有家乡的新鲜,水是家乡的甜,月是故乡的明。

来,让我们一起再来饱含深情地读读母亲的这句话:

2、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忽然记起一次去外地,想家的时候,我也会想起东风桥下的那条河。

老师把思乡情感寄托在——

我们班也有外地的同学,陈玉娥,你想家吗?干莉莉呢?(想家的时候,我喜欢到田野里走走,我想起了家乡的田野)

4、你们看,我们都给感情找到了一种可以寄托的事物,而琦君也把这种情思寄托在桂花雨上,化做了文字,于是,这种花香便留在了我们大家的心里。

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读课文最后的自然段

【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

7、是的,桂花只是一种寄托。琦君想着、念着,你们看,梦境中,她又一次摇落了桂花雨。这一回,除了那阵阵的桂花雨,她还摇出了什么呢?拿起笔,把它写下来。

(学生交流)

9、同学们写得真好,句子看似简单,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难怪作者会说:(生读:桂花,真叫我魂牵梦绕!)最后,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读课题。

课文上完了,老师也想向大家推荐几本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书。

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桂花雨教案小结篇十二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课件

[教师活动]

1、师谈话: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往事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常常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爸爸妈妈也会常常回忆他们童年的趣事!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板书课题:桂花雨

[学生活动] 1、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话,把精力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2、齐读课题。 通过老师谈话,把学生的注意力投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同桌相互朗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根据“阅读提示”进行预习。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欣赏、桂花、台风)

[学生活动]

1、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遍课文。

2、 学生介绍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并自学。

3、学生联系语境体会词语意思并与同组人员交流。 在阅读课文中联系语境理解词义,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词语的方法。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收获:通过刚才阅读课文,你对课文内容有了哪些了解?

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小组长组织讨论。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所得。

2、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别人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小组长组织讨论。

4、学生根据自己阅读课文的实际情况进行质疑问难。 在学生自学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根据刚才质疑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2、组织学生交流再读课文的收获。

3、 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

引导学生想像。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1)从哪儿看出来母亲对故乡桂花十分怀念?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师选择一两处示范朗读。

[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刚才质疑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2、学生交流再读课文的收获。

3、学生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摇花乐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像摇花乐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乐趣。

4、请学生朗读,再做评议。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摇花乐和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师引导学生谈谈阅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如联系古诗或者联系课外阅读谈谈人民对家乡的怀念;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此的感受。 深化认识,领会思想。

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 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桂花雨教案小结篇十三

1、通过自学,会认“箩”杭“两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1、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2、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件ppt

揭题导入。

1、师: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哪种雨?(生:倾盆大雨、瓢泼大雨、暴风骤雨、牛毛细雨、绵绵细雨……)

2、师:有一种雨,你们肯定没有见过,那就是——(板书:7、桂花雨)

3、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先读什么?(阅读提示)同学们,请打开课本快速浏览一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谁来说一说。

出示:(学习提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和同学交流读了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

二、识香气。

1、师:同学们,现在学习要求弄明白了,这节课让我们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去读课文,开始吧。

2、师:你们读懂了什么?(生:桂花成熟的时候就要摇。桂花可以泡茶,做糕饼。作者特别喜欢家乡的桂花。……)(板书:喜欢桂花)

3、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作者喜欢桂花的?出示:(生: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吧。

5、师:这里的桂花指哪里?(指杭州一处小山上的桂花。)

出示: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6、师:那是怎样的桂花呢?(香飘十里的桂花。)

7、杭州最有名的桂花在哪里?(花园)

8、师:对,桂花的花园,名叫“满觉陇”清朝诗人张云敖曾经写过一首诗,请大家来读一读。(出示:品桂,张云敖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栗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9、师: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家乡的桂花到底有多香?请大家再读课文把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用﹏﹏画出来。

出示: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三、品香韵。

出示: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师:现在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3、我们再慢些、再轻点,来读一读。(生齐读)

4、师:当你读这句话时,哪个词突然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浸)

5、那我们就来品品这个”浸“字吧,开始自由读吧。

6、师:这个”浸“字可以换成哪些字?(泡、醉、迷、飘、笼罩……)

7、那你们觉得哪个字最好?(浸)

8、师:为什么?(因为”浸“字最能体现出桂花香的时间长。)

9、师:桂花香的时间多少长?(全年)

10、假如去掉”全年“能换上那个词?(今天)

师:除了”今天“还有什么呢?(半年、十二年、每年、几年、每天……)

11、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全年啊﹗(师生接读)

师:十二个月,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年四季,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个月,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一天,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2、师: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生:桂花的美丽。桂花的香气。

对桂花的感情。)

13、师:是啊,桂花之香持久,无时不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出这种长长久久的感觉吧。(生齐读)

14、师:同学们,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整个村子)这仅仅只有桂花的香气吗?还有什么?(野花、菊花、村子里的每一位人、每一物。)

四、摇花乐。

1、桂花是芳香的,桂花是美丽迷人的,而令小琦君难以忘怀的还有一件什么才是件大事?(板书:摇桂花)

2、师:现在我们一起去摇一摇桂花吧。请同学们自由地去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吧,找出自己在摇桂花时,特别快乐的句子。(指名说)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师: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谁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赛读)

4、师:同学们,这些句子,你觉得哪些词应该读重音。(变色:“乐”“纷纷”“满头满身”)

5、师:请同学们一起去摇一摇桂花树的乐趣吧,读。(生齐读)

6、师:读着读着,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像()。

(预设: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我的身上,像穿了一件黄大衣。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头上,像戴了一顶金黄的帽子。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心上,像一场滋润心里的雨。……)

8、师:你们的想象能力真丰富,让老师仿佛你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想象再来读一读吧﹗(学生齐读)

9、最能体现作者心情地哪一句(变色:“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0同学们,桂花在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让我一起尽情地喊一喊吧(生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1、师:你快乐地喊一声——生接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你开心地喊一声——生接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2、师:同学们,除了快乐,还摇出了什么?(演示图片讲)

(预设:摇出了一个个甜甜的糕饼;摇出了一碗碗桂花汤圆;摇出了满头满身的桂花;摇出了好香好香的桂花。)

五、悟乡情。

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念情)

7总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作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四、拓展延伸:(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

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2、师:琦君:

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

11岁来到杭州,

32岁移居台湾,

60岁移居美国,

84岁回故乡探亲,

86岁定居台湾。

每回,写到父母家人与师友,

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如果让我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

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琦君

五、作业。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爱桂花

摇花乐

思乡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4183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