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教案(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4:00:17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汇总14篇)
时间:2023-11-06 14:00:17     小编:紫衣梦

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循序渐进、层次清晰、易于理解的特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教案的编写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学评价和反馈,及时总结并改进教学策略。以下是一些值得学习的教案典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一

扩句是给句子“添枝加叶”,使句子表达得更清楚、具体、生动。

是写作中把句子写具体、生动的一种练习,更是一种表达方法。

因此在小学语文扩句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扩句中的一些重要方法,从而提高扩句准确率。

1、掌握扩句要求和常用的扩句技巧。

2、通过归纳学习,能正确熟练地扩写句子。

:掌握扩句要领,能按要求正确扩充句子。

:ppt

一课时

同学们,看到这光秃秃的树干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你更喜欢哪一棵呢?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和老师一样,更喜欢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课件出示)同样,为了让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生动,我们就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这就是扩句。

扩句就是在原来句子的主干词语前后添加适当的修饰词语。(课件出示)

(一)不能改变原意。

(二)不能改变句型。

(三)修饰词语搭配得当。

(四)符合例句要求。

例举病句:

1、我们热爱家乡。

我们热爱家乡的田野。

2、大地是个宝库。

地大物博的大地真是一个宝库啊!

注:第一组例句是在原句的基础上扩充,原句的意思是“我们热爱家乡。”但是扩充后改为“我们热爱田野。”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所以这样的扩句是不正确的。

第二组例句中,扩充的词语“地大物博”与原句的“大地”搭配不得当,而且原句是陈述句,扩充后却成了感叹句,改变了句型,所以在扩句时任意加词,最后弄巧成拙,产生病句。

同时有的题目要求照例子扩句,所以要扩句前,首先要明确例句的要求,明确需要在什么地方添加词语。

第一步:找一找,在什么地方扩充。

第二步:想一想,加上哪些修饰词语。

第三步:读一读,扩充后句子是否通顺。

重点:第二步:想一想,加上修饰词语的方法。

1、在句子的主干词语前添加合适的修饰词语,修饰词语可以是一处或多处。

如扩句:孩子们看书。

主干词语“孩子们”前可以加上“可爱”来描写孩子们,还可以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一群”。

主干词语“看书”前可以加上表示状况的词语“认真地”,还可以加上表示地点的词语“在教室里”。

扩句后: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教室里认真地看书。

2、主干词语后面还可能添加补充说明的成分。

如扩句:孩子们高兴。

主干词语“高兴”后面可以添加补充说明孩子们高兴得怎么样。

扩句后: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总的来说,扩句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增添有效的成份,只要我们遵循扩句的原则,按照扩句的方法,相信同学们自然也就明白了如何在句子的主干上添加枝叶,把话说得更明白,更生动,更具体。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二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静夜思》(板书课题),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再看图选字意。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4、理解第三行诗句: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板书:举头望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7、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板书: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板书: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8、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2、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培养探求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重点:

(1)说明事物要抓住主要特征;

(2)培养探求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2、难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段;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看课文前面的彩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赵州桥:

1、位置;

2、形态、

3、结构、

4、材料、

5、周围环境、

6、给人的感觉和联想、

7、有关赵州桥的故事。

请几位同学说话。

读课文说明赵州桥的文字:

提问:读了这段文字你对这座桥有什么了解

1、建筑位置、2、建筑时间、3、使用时间、4、长度宽度、建筑特点……

提问: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惊人的杰作?

1)历史悠久;

2)非常雄伟;

3)制造奇特;

提问: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顺序能否调换?

第一个特点说明大拱的长度以及形状;第二个特点说明拱上加拱的创造性的设计;第三个特点说明大拱的拱圈的作用;第四个特点说明全桥的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四个特点按从主到次的顺序安排,不能互换。

总结赵州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读课文说明卢沟桥的文字

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关卢沟桥的?桥的特点是什么?

试比较两座桥的异同点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把握课文

教学过程: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讨论第三段以及第九段的内容以及作用

第三段总领着两座石拱桥的说明文字;总括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状况。

第九段说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那么1~2段说明了什么?最后一段呢?

通读全文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什么认识?

自由发言。

处理课后联系第二题

再读课文找出语言准确的另外的例子再加体会。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默读课文,能够说出作者在慕田峪的所见所闻。

3、摘录文中描写云海的词语或句子,并读一读。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云海的千姿百态,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讲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用“目不暇接”的词语练习说几个句子。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同桌互相读,检查反馈。

(三)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默读全文,独立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用笔标注下来。

逐个检查学生是否画正确,请同学在自然段旁批注,每一段写的是什么?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好描写云海的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慕田峪云海和黄山云海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同学结合一段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三、激发想象。

(一)再次朗读全文,思考:作者看到这些后想到了什么?标画。

(二)激发想象:如果你就在这里,看到此情此景,你还会想到什么?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摘抄。

摘抄课文中描写云海的.句子。

五、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与前三篇文章的不同。

课后小结:请学生找一找慕田峪云海与黄山云海的相同之处时,学生不太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还应在课前请学生反复读文章,做到文章在信中,对于理解文章大有帮助。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五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东方明珠。

2、出示课题。指名读题,注意正音。

二、看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映出东方明珠的画面。

2、教师在配乐中叙述: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上海黄浦江边,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东方明珠。

3、欣赏配乐朗读。

三、初读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要求做到:

(1)读准字音。

(2)画出遇到的生字,多读几遍。

(3)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

(4)标出自然段序号。

2、出示生字新词。

3、指名三人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点名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2)指名答。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及名字?

(4)你喜欢这座塔吗?为什么?

(5)指导用喜爱的语气读第一自然段。

2、尝试背诵。

3、小结。

五、指导写字

1、记忆字形,提醒注意。

2、照笔顺在书上描红。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映示东方明珠。

(1)指导看图,学习第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东方明珠的样子。指名说。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2)出示: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指名读。说说怎样的人才是“巨人”?点名读,集体评价。

(3)看图联想,学习第二句。

出示句子: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点名读。想象美丽的夜景。直到朗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游客们,看到这里,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什么感叹?

(2)出示句子: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

(3)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3、尝试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三、巩固

1、小导游介绍东方明珠。

2、想象一下,当那些外国游客看到这美丽的东方明珠,他们会怎么说?

四、指导写字

1、认读。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仿影,临写。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六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场面。)教师描述:1662年2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郑成功。

二、质疑问难: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自由网上学习: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爱动脑筋。下面你就确定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问题上网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你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和别人合作学习。

(在学生上网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了感受和体会,可以打开“自由论坛”这一窗口,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一起分享。

四、交流学习成果:

1、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的收获。

a、宝岛台湾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感受台湾的美丽富饶。

(利用网络教学的功能显示学生打开的网页)

过渡:是啊!宝岛台湾多么美丽、多么富饶,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在明朝期间被荷兰殖民者强占了38年之久。此时,你们有什么想法?在1662年,郑成功驻军厦门时,就下定决心收复台湾。听,他在说(网络出示句子)教师范读。

谁也想读一读?指名读;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啊!一起读。(齐读)

b、收复台湾

过渡:那郑成功是怎样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呢?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感受体会郑军官兵的神勇。)

让我们回到1662年硝烟弥漫的台湾战场,感受一下郑军官兵的神勇。(播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场面,并配以文字录音。)

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想说什么?

引读课文第6自然段:多开心,多痛快呀!曾经残酷奴役台湾同胞的荷兰侵略者们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台湾同胞个个,他们,高山族的酋长也送来,郑成功为了表示感谢,也回赠给他们。

这一天,是台湾的不眠之夜,街头巷尾,。

“载歌载舞”什么意思?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载歌载舞?(自由畅谈)

(如果学生没能就具体事情说,教师引导: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说得真好,大家都能留心生活,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c、建设台湾

过渡:除了这些内容,你从网上还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呢?

(利用网络教学的功能显示学生打开的网页)

d、除了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以外,你还了解到其它关于郑成功的资料吗?(引导学生全面感知郑成功的情况,从而对郑成功其人有正确全面地评价。)

五、小结,学习第九自然段。

1、学到这儿,你知道为什么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了吗?

3、课文的最后一段话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声,谁来读一读。(网络出示句子)

4、是啊,这位令世人景仰的民族英雄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来,我们一起读。

六、延伸课外:

1、今天,我们运用网络学习了郑成功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在这个网站上可以查找到你需要的内容,大家课后可以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续登陆网站学习研究。

“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初步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但他们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这就需要以各种方式来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只有老师空洞的讲解,不仅信息少,效果差,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本课知识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还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质疑问难,确定任务——上网浏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激发情感,延伸学习”的教学模式,让我的教学如虎添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新课

1.春天不知不觉来了,用你喜欢的词语赞美春天。

2.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哪些变化呢?板书“柳树醒了”。

二、初读,掌握字词

1.师范读,学生欣赏老师配乐朗诵。初步了解春天到了柳树的变化。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生词。

3.哪些生字是你的新朋友呢?大声读给大家听。

4.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1)偏旁识字:枝,梳,梢

形近字比较:耍一要(耍字比要字少一笔)

多媒体课件辅助:雷,澡(打雷下雨,洗澡用水)

熟字加偏旁:醒,软(酉+星=醒车+欠=软)

(2)同桌互相读生字,比比谁读的准。教师强调“醒”是后鼻音,“澡”读平舌音,“枝,树,梢,耍”读翘舌音。

(3)小组比赛认读生字(枝、梳、梢、耍、醒、雷、软、澡)

(4)读词卡(教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打雷雷雨树枝树梢

软和梳洗玩耍苏醒

三、细读,理解课文

学第一节

(1)自由读,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用笔画出来。

(2)同桌读,想象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话呢?

(3)小组读,交流柳树醒了说明了什么?

(4)比赛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景象。

学第二节

(1)轻声读,说一说谁给柳树洗澡了?

(2)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想一想柳枝为什么软了?

(3)看录像春景图,学生在活动情景中感受柳枝变得更美了。

(4)美美地读一读,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

四、背诵,感悟文意

(1)自由背(2)加动作背(3)配乐背(4)同桌互背

五、拓展,巩固练习

1.出示生字,让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

2.说话训练

用上“———”是柳树的好朋友。(词卡贴在黑板上)

3.画一画,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六、观察,正确书写

1.学生观察“说、话”两个字的字形和在田字格的位置。

2.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提醒注意的笔画,这两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言字旁的“点”要写的高一些,靠右一些,与横折提的“折”对齐。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展示评价。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八

1、感知斑羚飞渡的过程,体悟飞渡场面的悲壮。

2、反思人类行为,学习斑羚在飞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

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斑羚精神。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的情感。

一、联想想象,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生死关头,为我们上演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那一群悲壮的生灵让我们震撼,那一个个陨落的身躯,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幕生死的抉择,将永驻你我心间。”

二、经典朗读, 锁定飞渡

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第9段。

1、圈画动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斑羚飞渡的画面。

半大斑羚 朝前(飞奔),同时,老年斑羚也快速(起跑),到悬崖边缘,半大斑羚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年斑羚(紧跟)在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半大斑羚在老斑羚背上(猛蹬)一下,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也再 度(升 高),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而老斑羚则笔直(坠落)山崖.

2、圈画动词,发挥想象,画出飞渡的情景。(我参与,我展示)

3、试着利用手势比划飞渡的情景。(结合文字,尝试动手,同伴交流,体验 快乐)(我比划,我快乐)

三、分析形象, 突破重点(老斑羚的形象)

我们现在根据文意,完成这样一个比喻:(我仿写,我接龙)

老斑羚像跳板,助同伴跨越了死亡之崖;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四、联想拓展, 激活情感

本文中的斑羚已经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斑羚,而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化身。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斑羚”?请向同伴讲述你所知道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我讲述,我聆听)

五、回味畅想,盘点收获

在甘萍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结束。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九

1、自学生字新词。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受。

2、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3、学习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体会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和作者的感受。

1、学生初渎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的读音。

2、学生认读字词(课件演示)。

(徘徊惬意要旨无奈沉淀几多不为过客找不到北驮)。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作者回忆了北京老人的哪几件事,他有什么感受?

3、学生小组读书、讨论、交流。

4、全班讨论、交流。

(作者回忆了两件小事:一位北京老人耐心为“我”指路并主动把“我”送到车站,一位北京老人主动为“我”让座。表达了作者对北京老人的感激之请。)。

1、默渎课文,回答问题。

2、提问:这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说一说。

(第一自然段:一位北京老人耐心为“我”指路,在知道“我”迷失方向后,主动把“我”送到车站。

第二自然段:写“我”在公共汽车上连续三次让座后,一位北京老人主动为“我”让座。使“我”感动。

第三自然段:概括写在北京经常能感受到北京老人的关心照顾,赞扬北京老人具有关爱他人的品质。写自己坚持从小事做起,像北京老人那样关爱他人。)。

3、学生重点理解:“……犹如一头雾水般不得要旨……”

“……他终于灰心的说……”

那个美丽的秋日,冷风吹的感觉也是如此的惬意。

……被记忆中关于老人的火温暖着。

……那是被人理解的喜悦和被认可的'感动。

1、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了解了北京老人了吗?你还知道北京老人那些优良的品质,说给大家听一听。

2、欣赏图片(课件)。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十

1.投影出示太阳缓缓升起的动画画面,配上声音:“同学们,你们好!你们认识我吗?”

们想问太阳公公什么问题?

从西方落下去?……)

3.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概括。

从科普读物、从网上了解;有些问题现在还是个谜,要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

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可自己读,可找学习伙伴对读,也可小组同学合作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时,要边读边思考: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学生阅读后归纳。

第1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很远。第2自然段:讲太阳很大。

第3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植物、动物和人的关系。

第5自然段:讲太阳与雨雪的关系。第6自然段:讲太阳与风的关系。

第7自然段:讲太阳与健康的关系。第8自然段:讲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

3.根据叙述的内容,可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板书: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

三、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太阳的特点

解清楚了吗?”)

2、指名回答。

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4、分组合作学习。

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5、汇报交流。

(1)学习“远”的学生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如,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

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20)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

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面温度的3000倍。

鼓励同学们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是18000000度。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6.利用投影交流、评点,并随机设问:

文中如果不用数字,只说距离“很远很远”,温度“很高很高”,可不可以?为什么?

文中把太阳与地球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太阳表面温度很高,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这样写好在哪里?

为何把太阳比做大火球?

四、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1、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读出太阳的特点。

2、竞赛的方式朗读。

五、学习生字新词

1.让学生交流生字中易错的地方,或编成字谜考同学。

2.正确读写词语。(差不多、庄稼、生存、繁殖、蔬菜、煤炭、比较、杀菌、预防)

六、总结反馈

解我吗?”

2.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太阳公公,分别练习详细介绍和概括介绍,同桌对练。

七、课外延伸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十一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的、得、地”的区别与联系。2、知道“的、得、地”的三种固定搭配。

3、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来正确使用“的、得、地”。

四、教学重难点。

1、“的、得、地”的区分。

2、“的、得、地”在实际情景中的正确运用。

五、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的”、“地”、“得”三个字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念轻声“de”。

(2)怎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三)用法。

1、“的”的用法。

(1)活泼的孩子。

美丽的花园。

快乐的玩耍……(形容词+“的”+名词)。

(2)鸟的世界。

故宫的景色小鸟的羽毛……。

(名词+“的”+名词)。

(3)他的桌子。

我的书本。

她的铅笔……。

(代词+“的”+名词)。

2、“地”的用法。

悲伤地说。

高兴地写。

甜甜地笑。

认真地听。

快速地奔跑。

消极地回答。

(形容词+“地”+动词)。

3、“得”的用法。

写得快。

读得好。

玩得高兴。

笑得开心。

红得发紫。

白得发光。

(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它们,想学吗?跟我读吧!)。

(四)“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师: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六、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仔细(的)观察。

观察(得)仔细。

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师:练习简单吗?我们提高难度试一下,请看题目)。

2、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小雏燕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七、用法小结(师: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同学们,只要你记住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相信你再也不会弄错“的地得”了!

八、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十二

1、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体会有问号的句子的语气,并读一读。

3、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全面的看待问题,不能只看外表。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指导读出问号的句子的语气;

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什么是劳动模范?读完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课题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读出疑问句的语气(指名——范读——齐读)

二、初读感知课文

2、还记得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鸟类朋友?

出示凤凰猫头鹰乌鸦麻雀谁愿意叫叫它们的名字?

出示推荐劳动模范调查这还有一些词语朋友?指名读。

用推荐、调查说一句话理解词义。

3、用上这几个词语说一说这个故事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品味

师:小动物们认为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为什么?(自己默读课文)

师:小鸟认为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从课文中找找读读。“许多小鸟推荐猫头鹰,说它是田园卫士,捕鼠能手,应该当劳动模范”

让学生点评:捕鼠能手,田园卫士,真能干。

师:谁和大家说说乌鸦是怎样调查的?

乌鸦

师:谁来说说乌鸦是怎样汇报的?(生读原句。)

想想:乌鸦同意猫头鹰当劳动模范吗?为什么不同意?

学生汇报:猫头鹰太懒了师追问: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句子:大王,我大白天查看时,猫头鹰还在睡懒觉。我又向周围邻居了解情况,大家都说猫头鹰一年四季总是白天睡大觉。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乌鸦?(认真、负责)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猫头鹰太懒了,所以说?(课件出示句子)这样一个懒汉,怎么能当劳动模范呢?

师:大家看,这句话后边是什么号?(随着学生说问号变成红色)你们都来读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指名说,师注意评价(课件出示句子)

这样一个懒汉,不能当劳动模范。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懒汉?

师:现在你们就是乌鸦,你们特别不同意猫头鹰当劳动模范,所以,你们就向凤凰大王汇报。

(创设情境:小动物们都说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我派小麻雀、乌鸦去调查,也不知道怎么样了?哎,小乌鸦回来了,我得问问去,乌鸦你调查的结果怎么样?快向大王我汇报汇报。

麻雀

师:也不知道麻雀调查的怎么样?哪只小麻雀向我汇报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大王,猫头鹰的相貌又凶又丑,叫声难听,非常吓人。如果让它当劳动模范,会损害我们鸟国的形象,让外国耻笑。

师:它相貌什么样?叫声怎么样?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猫头鹰的`图片)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师:乌鸦和麻雀都认为猫头鹰不能当劳动模范,凤凰听了他俩的汇报怎么说的?自己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师:凤凰是怎么说的?你能试着填填吗?(出示填空)乌鸦,猫头鹰在()干什么,你()了吗?麻雀,你怎么能()呢?你们再去()。

师:小乌鸦你们只调查了夜晚,调查白天了吗?你们的调查怎么样?小麻雀你以貌取人。什么叫“以貌取人”?你能不能联系上文说一说。(指生说)这就叫以貌取人。

师:那怎么办?再去调查。

师:猫头鹰到底能不能当劳动模范呢?我们也和乌鸦、麻雀一起去调查调查。

师:猫头鹰也来了,你们赶快去和它打听打听情况吧?(师扮演猫头鹰)

师:这只是猫头鹰自己的说法,光听它一个人说行吗?(向他的邻居打听打听)这次,它们是夜里去调查的。它们在树林里看到了黄莺、喜鹊,就和它们了解情况。

师:百闻不如一见,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教师补充资料:一个夏天里猫头鹰起码要捕食野鼠一千只,假使一只野鼠在一个夏天吃掉二斤粮食,一个夏天就为人们抢救下成吨的粮食。)不愧是“田园卫士捕鼠能手”

师:哦。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学生说(教师板书:擦掉“吗”)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记这两个字?(卡片)

师:怎么才能把这两个字写漂亮呢?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个字的结构,你有什么发现?

生先描,体会(摆好写字姿势)

师:板书(范)

生展示,再写一个

四、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初秋的景色美丽。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秋天渐渐来了,说说初秋时节,你都见到过哪些景色?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描写初秋的诗,板书课题及作者,请生谈谈对作者了解多少。

二、自学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句朗读,正音。

3.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学习有哪些方法?

4.各小组自学古诗,老师辅导。

5.小组汇报结果: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三、创设情境,自主朗读。

小组比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意境。

四、板书:

初秋行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受。

2、 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3、 学习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和作者的感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学生自渎课文,认读字词

1、 学生初渎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的读音。

2、 学生认读字词(课件演示)

(徘徊 惬意 要旨 无奈 沉淀 几多 不为 过客 找不到北 驮)

三、 读课文,思考问题。

1、 指名读课文。

2、 思考:作者回忆了北京老人的哪几件事,他有什么感受?

3、 学生小组读书、讨论、交流。

4、 全班讨论、交流。

(作者回忆了两件小事:一位北京老人耐心为“我”指路并主动把“我”送到车站,一位北京老人主动为“我”让座。表达了作者对北京老人的感激之请。)

四、 分析课文,理解难句

1、 默渎课文,回答问题。

2、 提问:这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说一说。

(第一自然段:一位北京老人耐心为“我”指路,在知道“我”迷失方向后,主动把“我”送到车站。

第二自然段:写“我”在公共汽车上连续三次让座后,一位北京老人主动为“我”让座。使“我”感动。

第三自然段:概括写在北京经常能感受到北京老人的关心照顾,赞扬北京老人具有关爱他人的品质。写自己坚持从小事做起,像北京老人那样关爱他人。)

3、学生重点理解:“……犹如一头雾水般不得要旨……”

“……他终于灰心的说……”

那个美丽的秋日,冷风吹的感觉也是如此的惬意。

……被记忆中关于老人的火温暖着。

……那是被人理解的喜悦和被认可的感动。

五、 熟读课文,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和作者的感受。

六、 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七、 小结

1、 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了解了北京老人了吗?你还知道北京老人那些优良的品质,说给大家听一听。

2、 欣赏图片(课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3713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