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3:47:04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通用19篇)
时间:2023-11-06 13:47:04     小编:文锋

读后感是读者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的表达,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回顾和总结阅读过程。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读完这些范文,会给你更多的思路和灵感,帮助你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相信这些范文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名字叫做《两小儿辩日》。

这个有趣的文言文,体现了两个小孩子善于观察,大胆质疑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态度。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不过有谁像孔子和那两个小孩子一样拥有这样的态度。或许我们有时像那两个小孩子一样,怀疑过很多事情,大胆的猜测过,但是因为没有坚持而放弃了那些想法,天真的,奇怪的,科幻的,难以想像得。而孔子那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又有多少人拥有呢?不懂装懂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可能因为面子,而把那些,不懂的事情说的十分懂得一样,孔子那么知识渊博,遇到不会的难题时,并没有瞎说来误导那两个小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

总而言之,这则有趣的文言文,就是让人们拥有大胆质疑,善于观察,实事求是得态度。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二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篇文章,它里面蕴含的奥秘有很多:孔子很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它并没有用自己的渊博知识来骗取孩子们的欢心,只是实事求是,不会就是不会,没有什么可丢人的。

这篇短短的文言文里面可是蕴含了不少的知识,但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我们要好好学习。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三

一儿曰:“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这就是《列子》中著名的一篇文章《两小儿辩日》,乍一看,两个小孩说的都很有理,我也陷入了和孔圣人一样的困惑。幸好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我立即上网查阅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才知道一天之中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都一样近。地球的运动分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圈就是一天,产生了白天和黑夜;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就是一年,产生了春夏秋冬。

那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两个小孩说的很有理呢?其实都是我们的感觉在做怪。

日出时,太阳光线斜射在地面上,再加上地球上的雾气、尘土对光线的折射,会使我们看到的太阳“大如车盖”。“日初出沧沧凉凉”则是经过一夜的降温后,太阳对地球的热辐射时间较短,气温没有升高。就好比烧水,刚开始水温并不高,加热时间长了就会变成开水一样。

日中时,太阳光线直射在地面上,空气中的雾气、尘土较少,不能形成对光线的折射,再加上太阳光线过于强烈,我们感觉“如盘盂”一样。“日中如探汤”是因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再加上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时间较长,气温逐渐升高。

我想,要是孔子活在这个时代,就能很轻松的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了。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四

这一课主要讲了:

孔子东游时,看见两个小孩在不知道争论什么,于是就去问是什么事情。

一个小孩说:“太阳出来时离人近,正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出来时离人远,正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出来时大得像车盖,正午时小的像盘子。”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出来时很清凉,正午时很炎热”孔子不知道谁对谁错。两小儿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了。”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管有人知识多么渊博,都要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向那两个小孩学习,学习他们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我们也要学习想孔子这样的.精神。俗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那种无止境的学习让我敬佩。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五

《两小儿辩日》是一则古代文言文,出自《列子·汤问》,主要讲了孔子在东方游学时,遇见两个小孩在辩斗,却也不懂是怎么回事,结果被两个小孩笑话的故事。读完了这则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大概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的态度。孔子面对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不懂装懂,误人入歧途,而且坦诚相告,不怕别人笑话,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让人敬佩、学习的,他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却也能够还不掩饰自己的不知,真让人敬佩,在当今的社会上,这种人是非常罕见的,十万人中恐怕也没有一个,古往今来,恐怕也只有孔子了。

那两个小孩也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太阳,而且善于辩论,好可以从对方的语言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不足,他们也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会说“我的一定对,你的一定错。”这是我想起了以前学过的课文《画杨桃》,两小孩谦虚的学习态度,不断最求的上进心,是现代小孩学习时最需要的,没有上进心,就不可能有进步,所以说,学习一定要有上进心。

这则文言文含义深刻,里面的道理都是我们要紧记于心的、铭心刻骨的,如果真正的了解了这则文言文的真正含义,对自己以后做人一定有所帮助的。

读了这则文言文,我又对生活中做人的道理有了一定的认识,真的使我思绪万千……。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六

古人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可真是句至理名言。今天老师教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我才明白了:“实事求是”的真正含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体会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为人态度,更加感悟到了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的道理,这些新的感受使我觉得应该改变一下自己。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七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小儿辩日》,这其中讲了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讲了这两个孩子有理有据的理由,就算是知识非常渊博的孔子也无法做出判断,何况是我们呢?说明认识自然,要善于观察,探索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这一课也说明“学无境止”知识是学不完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谦虚好学,多思多问,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中写道有两个小孩因太阳的远近大小而发生了争论。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两人各持其理,连古时候知识最渊博的孔子也无法判断,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我感到这两个小孩各持其理虽然无法分出谁对谁错,但是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孔子无法判断太阳的远近大小等就谦虚的承认自己也无法判断,让我知道自己无法做到的的事情时应当诚实一点,不然以后怎样取他人的信任。

从而使我知道了,海阔天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不能因为自己的智商高而骄傲,你也不要因为智商低而烦恼,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八

人类发现的一切,都是由”好奇心“和”探究心“合二为一,才发现的。正是因为有了”探究心“,才有了现在的一切。读了《两小儿辩日》之后,我发现,现在,我们的身边已经没有”探究心“了!

《两小儿辩日》写了这个故事的大意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两个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就让马车停下来,到跟前去问他们在争辩什么。

读完《两小儿辩日》之后,我感到我们的身边已经没有”探究心“了。像以前的时候,牛顿因为”好奇心“和”探究心“发现了的吸引力,爱迪生也是因为”好奇心“和”探究心“发明了电灯……但是,我们这一代又发明或发现了什么呢?我想,是因为我们没有像《两小儿辩日》中的两个小孩学习,在我们这个时代,早已经淘汰了争辩,现都是互联网一点,什么信息都瞒不过你的眼睛,更何况查一些资料了。现在,我们应该放弃对电脑的依赖,去亲自实践实践,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了解的认识。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九

他的大概意思是:孔子看到两个小孩在辩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一个小孩说:”早晨太阳刚升起时离人最近!“,另一个小孩说:”中午太阳才离我们最近呢!“,之后他们各自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孔子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

它写出了古人善于思考的精神,敢于向对方提出辩论,敢于说出自己最真实的道理。我很佩服两个小孩子,他们勇于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独立与创新。孔子也是实事求是,并不是装作很有文学,而是谦虚向上,俗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就是这样的。

我认为,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我们在学习上,太过于依赖老师和同学,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互相交换自己的思维,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人们常说”学无止境“,是啊,像孔子这样的才子都还会谦虚学习,更何况我们呢!当然也应该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学习上的不足。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好的.诗,教给我们好多道理。只有我们和诗中的人有一样的精神,我们也会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十

最近,我在学校读了《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它给了我许多启示,告诉了我很多道理。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孔子在东方游学时见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远。一位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近,因为那时太阳很大,而中午时却很小,近大远小。另一位小孩的想法却相反,因为太阳刚升起时很清凉,而中午时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这篇文章中有几句令我十分佩服:一儿曰:”日初出大如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一段是两位小孩子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后列出的原因、理由。使我感叹的是:这两位小孩子虽然年纪尚小,却善于观察,且观察细致入微,论述时有理有据,一是一二是二,清晰明了,这正是那两位小孩子的优点,过人之处啊!另外,还有一处也令我感受颇深: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一段中孔子实事求是,虽然明知自已身为大学问家的`人,却被两位小孩子考倒,一个难题攻无不克的孔子被两位尚小的孩子问倒,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更可能被两位小孩嘲笑,却实事求是地坦白不懂,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虽然孔子离我们有千年之远,但他的精神,他对事物的态度近在我们的身边。从来,孔子都是一位不耻下问,诚实坦白的学者。他在教导弟子由时曾说过:”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说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的确,若是不懂装懂,要个面子,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只是满足虚荣心,蒙混一时而已,自己一点益处也没得到。

我也有过亲身经历:上课外班时,我的成绩在班上拔尖,同学们不懂的问题总向我请教。一次,一位同学将自己搜罗的不懂的问题拿去问老师,老师要那位同学先问我,我信心满满地拿过题一看,就呆了,这是一道我不会做的题目,我实在想不出来,为了”尖子生“这个面子,胡乱地一摇手:”选b!“”为什么?“”这都不懂?自己回去啄磨吧!“后来考试时出了类似的题目,我侥幸选对,而那位同学却因为我给的错误答案做错了。在老师的责问中我无地自容,心中更是下定决心再也不不懂装懂,害人害已了。读《两小儿辩日》后,孔子对待不懂事物的态度令我感慨万千,也想到了许多。今后,我一定要用孔子那种坦白的态度对待不懂的事物。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十一

读了两小儿辩日后,我懂了一些道理,上课时这个道理很重要。

两小儿辩日主要讲了有两个小孩在争吵,孔子去问问怎么回事,第一个小孩说:“太阳早上时离人近,而正午时远,所以早上时太阳近。”第二个小孩说:“早上时太阳小,正午时大,所以正午太阳近。”孔子回答不了,那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的。”

这里孔子也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不懂装懂。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我读了《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了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更近一些,他们请孔子来做“裁判”,结果孔子也判断不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要想知道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更近一些,那么就要更努力地学习,这样才能了解更多的自然之谜。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十三

一天,孔子在向东游学的途中看到两个小孩在为太阳的远近争论,他们看见孔子就要请孔子为他们判断。一个小孩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所以早上太阳离我们近,中午太阳离我们远。另一个小孩认为早上凉,中午热,所以早上太阳离我们远,中午太阳离我们近。孔子听了他们的话,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所以他也不知道了。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看事情不能只从表面看,不管你是多么伟大的人或是一个有很多学问的.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要谦虚,不能骄傲,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个故事还让我知道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个道理。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十四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对世界的洞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我深深地吃惊,同时又有一些感动,他们是两千年前的孩子,他们稚气未脱,他们努力思考,他们各抒己见,他们难倒了孔子。同样是他们,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深刻的.道理,就如铭在铜器上的古老文字一样诚恳而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探索与发现。这个故事说明了人类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的过程中,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发现所未知的,发现生活中每一个值得思考的事物,发现美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从二千年前的孩童身上,我学到这样一种难得的精神,那么回到现在,结合现代如此先进的科技,我一定要运用在生活中并将其发扬。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十五

今天我读了来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且做人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创新和独立。

《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课文很有趣,写出了古代人的那种善于思考,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向对方提出挑战,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怕出错的精神。也体会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是知也”,并不会装作很有文学,而是谦虚向上。

我很佩服课文中的“两小儿”,他们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学会争辩自己的观点,向别人挑战。他们有自己独立与创新,不会胆小,也不怕出错。

我认为,在平时的学习里,我们太过于依赖老师和同学,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一点都不懂得创新,不懂的独立。应该学习文中的两个小孩,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换自己的思维。

这篇课文也暗含着一个成语“学无止境”,是啊!们也要像孔子一样实事求是,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觉得我自己在学习上就缺少一点独立和创新的精神,过于依赖老师和书本是不能有自己的见解的。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十六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小儿辩日》,这其中讲了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

讲了这两个孩子有理有据的理由,就算是知识非常渊博的孔子也无法做出判断,说明了我们以后要善于观察探索,学无止境。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十七

今天,我们学完了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我思绪万千。

这篇文言文主要讲了两个小孩对太阳远近问题的辩论和孔子无法判断对与错的事情。

由这一课我想起一件事情来、昨天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背注释,其中有一个词叫做“器皿",我不知道“皿"字怎么读,与此同时,闫亚妮也问我怎么读,我看这个词像“血”,于是就告她读“xue”。后来,我给妈妈背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字读“min”。今天,学完这一课,我明白了自己不应该不懂装懂。孔圣人也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还有一次,李老师教我们画旋转图形。老师讲完以后,我还是不知道怎么画。老师让我们练习画一个,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眼看老师就要来检查了,我急忙看了看前桌的。课后,我想去办公室问问李老师,但是又怕同学们嘲笑,于是就没有去问老师。通过学这一课,我明白了对不明白的事要虚心好学,千万不能因为虚荣心,怕被别人知道,而隐瞒自己的不足。

这个文言文告诉我们: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每一个人都会有所不知,知识无穷,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这一则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浅。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十八

大家应该都读过《两小儿辩日》吧!它的原文是这样的: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篇文章,它里面蕴含的奥秘有很多:孔子很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它并没有用自己的渊博知识来骗取孩子们的欢心,只是实事求是,不会就是不会,没有什么可丢人的。

这篇短短的文言文里面可是蕴含了不少的知识,但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我们要好好学习。

读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十九

列子·汤问》有则故事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 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两个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就让马车停下来,到跟前去问他们在争辩什么。

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

两个小孩不约而同地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判定谁是谁非。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两个小孩失口笑了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

大教育家孔子真的能被问住吗?不是的,我们今天课本上却以“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有限,知识无涯,孔子也有不知道的事物也很多”为学生们去讲解。我认为其实不然,他完全可以运用《易经》来解释这两种自然现象,但他没有。孔子被后人公认为教育家,高明就高明在能给学生留下探讨的余地。假如孔子当时将两个孩子的片面观点否定,并说出正确的观点,那这两个孩子就会认为没有知识可以去探讨了,因为前人已经证实过了,还会有两个“天才”诞生吗?终以“孔子不能决也”而告别而去。我在想:孔子在一路上不知偷着乐过多少次呢,因为他发现两个小小年纪的孩子就知道发现问题,并为自己的问题找出理论依据。孔子是将两个孩子直接送到自己的肩上,因为两个孩子自己认为要比孔子高明,因为他们能将孔子“问倒”。我想若干年后,这两个孩子知识渊博的时候一定会感念孔子给他们创造的探索空间。

我们今天的教师有几位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观点,我的弟弟曾经给他的语文老师指出玉“玺”读作“xi音喜三声”。因为弟弟每天接触过我从事的古玺文研究,知道那是“印章”。而该教师竟说:“你会讲,你来当老师!”并大肆教学生读“er音尔三声”并解释说:“玉尔(玺)是皇帝手里的一种玩物”,并且每次上课冷嘲热讽弟弟,后来我不得不为之转学。

孔子伟大就是他知道如何教育他的学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3665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