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地理教案(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2:13:26
初三地理教案(汇总16篇)
时间:2023-11-06 12:13:26     小编:温柔雨

编写教案需要不断反思和修正,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环境的变化。教案应该注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究和创新。推荐阅读以下精选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初三地理教案篇一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2课时

(第1课时)

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个时期新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环境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1、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2、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哪些?(如: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日本九州等。)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资源渔业、矿产、能源、空间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

(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障碍、疆界、海域不被重视。

(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交通通道、人口与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渐超过内陆原有经济中心地区。目前,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3)海洋开发技术进步阶段: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海洋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解决海洋权益纷争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解读图1-2-10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货物运输中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使用集装箱,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并运送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换车船时不必从箱中取出换装,减少货物搬运次数,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包装材料和费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是交通运输专业化的表现。)

(解读图1-2-12海底石油和锰结核的分布)

(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几内亚湾、东北大西洋沿岸。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锰结核蕴藏量最丰富,占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解读阅读材料:领海和大陆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规定的从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为止。领海海域是沿海各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沿海国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动或者其躯体须与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中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的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东海2/3的海底是中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

——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

——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

(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

(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

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

“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

初三地理教案篇二

style="color:#125b86">

大洲和大洋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

(学生活动)p28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

(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p28“想一想”

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

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初三地理教案篇三

本节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结构上讲是用于回答本单元引言部分提出的两个设问:“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和“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危害”;也是在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上,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大气运动框架下对各地区常见天气系统的具体分析,完整了前面所涉及的知识,如高气压、低气压、极锋等;此外,本节内容的掌握更可使学生将地球上的大气有关知识学以致用,分析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要求:

1、掌握有关气团、锋面、锋线及锋的概念,理解气团、锋面的分类。

2、掌握不同锋面、同一锋面控制下的不同地区、同一锋面控制下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的变化特点。

3、理解低压、高压与气旋、反气旋的关系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技能训练:

1、培养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分析解读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关系图。

2、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带来的天气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近期天气变化状况引入主要天气系统的类型。

2、flash课件演示锋的形成、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运动变化过程,从动态的角度掌握锋的有关组成部分及其运动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3、读图2.21“2003年10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并结合flash课件演示理解掌握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概念并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气旋、反气旋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现象的发生、变化,树立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有用的地理,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指导生活。

初三地理教案篇四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

(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初三地理教案篇五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2.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二、地形特点。

1.岛国——四大岛为主体。

2.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3.山地地形为主---多火山、地震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初三地理教案篇六

播放近期江苏省天气预报(参考材料:2004年11月1日),提醒学生注意发生在江苏省的阴、晴、风、雨等天气现象。选取江阴市为参考地点,注意江阴市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天气现象变化。由对冷空气、暖空气的感性认识引入气团的介绍。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锋的主要组成有哪些?结合图2.18锋的形成,除掌握锋面、锋线、锋前、锋后等名词,对比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还应重点引导学生从动态的角度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观察冷暖空气的运动、锋的形成。

flash课件演示冷锋及其天气、暖锋及其天气、准静止锋及其天气,引导学生观察各个锋面中气团的运动状况、天气的变化情况及成云致雨的过程,结合图2.19冷锋及其天气、图2.20暖锋及其天气,对比总结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的差异,注意重点观察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及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差异。讨论完成填表: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交流参考如下: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阴天、降雨、刮风、降温。

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寒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的大风、沙暴等。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多云、连续性降水。

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上升,天气转晴。

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的暖锋。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晴朗。

持续阴雨天气。

天气转晴,具体情况受过境后的控制气团影响。

“梅雨”

〔交流点评〕。

突破这一重点难点,要抓住两个运动变化的关键:一是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展开“拉锯战”而形成的锋面为准静止锋。二是锋面两侧的气压、温度、湿度、风等差异明显,所以当锋面过境时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就冷锋而言,冷锋过境前天气晴暖,过境时出现降温、阴雨、大风天气,过镜后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关系略。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5活动。从锋面系统活动的一般分析过程,即先判断是什么锋面,其运动状况如何,从该锋面到之前、到之时、到之后的天气情况理解其动态演变过程。

〔联系生活〕。

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锋面系统活动及其对天气现象的影响。播放寒潮、梅雨的视频短片,结合案例2“寒潮及其危害”,了解寒潮、梅雨对我们日常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巩固拓展有关锋面的知识。

〔承转〕。

在秋季和春季,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说寒潮来袭,造成大风、降温、冻雨等灾害;而在夏季,我们听到更多的可能造成大风、暴雨灾害的是台风。

播放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登陆浙江省的视频材料,引入对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介绍。

〔指导读图〕。

读图2.21“2003年10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掌握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概念,明确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它们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形成、发展及其运动变化,指导学生重点观察不同半球、不同气压系统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发展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合图2.22气旋与天气和图2.23反气旋与天气讨论完成填表: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差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反气旋。

鼓励学生从全面动态的角度进行交流,注意对比近地面、高空气流、气压差异,交流参考如下: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差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低气压。

中心。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半球逆时针旋转。

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上升。

阴雨天气。

反气旋。

高气压。

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下沉。

天气晴朗。

〔交流点评〕。

水平方向上理解近地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关键是根据气压中心的气压状况判断气压梯度力、所在半球判断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根据三个力的共同作用确定气流运动方向。另外需要指出在高空气流不受摩擦力的影响,最终的流动方向是与等压线平行的旋转运动。

垂直方向上理解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天气特点的关键是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温的关系:低压中心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温度增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7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对于学生给出的各种答案进行科学评价,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总结、从多角度总结。

〔联系生活〕。

初三地理教案篇七

新课导人:

出示图“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领土组成”部分

1.出示国旗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高度发达的经济”

经济概况部分:

农业大国部分: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工业大国部分:

1.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3.引导学生提升到理论认识层面:能源、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的劣势和优势。

4.可安排学生对就近的科技工业园进行参观访问。

生态、环保问题部分:

本部分实际上是将教材编排稍作组合,分两大方面探讨美国的生态环保问题:一是美国农业开发使“黑色风暴”多次发生。二是经过不断的治理,现在美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已不太严重。

人口部分:

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亚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图8-48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收集课外资料并补充休斯敦的有关资料。

3.课堂小活动:请你当导游员,向游客(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看哪位导游员讲解得最详细准确,掌握的资料最多。

4.评出导游。

课后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初三地理教案篇八

第七单元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本单元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将上册所学的海陆分布,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大洲,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地区和国家提供基础知识和具体方法。本册教材只安排了一个大洲—亚洲。亚洲这一“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从哪些地理要素把握大洲地理,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第1课“世界第一大洲”用过读图,人物对话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即从半球位置,洲际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让学生运用地图说明其他任何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第2课“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从宏观上把握展现一个大洲气候特征的样板,同时设置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归纳:亚洲气候特点奠定基础。

第3课“人口最多的大洲”首先讲述了亚洲人口的数量,自然增长率,人口分布,并更具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描述对亚洲人口的总体印象。

第4课“经济发展的差异”运用相关资料说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说明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初三地理教案篇九

地理学科比较接近现实生活,那么导入可以用亲身经历直接带入概念现象。

(1)现象原理讲解、流程解析

以图表等较为形象的方式讲解出该原理的内容或运作流程。并根据图表现象等引导学生理解该原理或现象或是相关影响。

通过已知现象,引导学生列举相同或相似现象。并指导学生用所学原理对应现象影响。

简单以习题来练习,并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我们今天这节课了解了某个现象,通过这个现象学习了某个原理或影响。

布置预习或者复习任务

介绍某一地点的特色风俗或其他你熟知的事情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地区或国家,亲身体验感受该地区的.生活。

(1)分析自然人文因素

首先,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地区位于哪里?它的气候如何?地形如何?

主要的人口是谁,有哪些城市?请学生们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是教材介绍回答。

(2)根据上一部分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那为什么这个城市或地区会有这样的工业或者人口呢?带着问题引导学生一同分析,最后得出该地会有这种人文现象的因素。

(3)引导运用,延伸类比我国

把已经得出的因素类比我国与之相同的地区,得出我国这个地区与之前所学的地区的同异点。

初三地理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通过南北两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人地关系的教育.

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教学重点、难点】: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1、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5——6人为宜。

2、教学课件: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失意的饺子馆

“好吃不如饺子”东北饺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岛开第一家店时生意就非常火爆,1998年落户南昌时,经营场面和秦皇岛一样火爆,一时间,南昌市兴起了一股“饺子热”。但是,没过多久好景不复存在,生意开始渐渐冷淡下来,渐渐发展到门可罗雀,饺子店不是转换经营就是大门紧闭,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好吃不如饺子”店失意洪城,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板?(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多媒体显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多媒体显示:

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在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蕴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学习南方与北方的人文差异。(板书课题: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二、合作学习,掌握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多媒体显示六幅具有南方与北方特点的图片。

请同学们观察思考:你能够区分上面的景观最常出现在哪个地区吗?

欣赏后,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页图5.12和图5.13,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然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

多媒体显示:

南北方地区乡村人文景观的差异

主要形成原因

土地利用类型

农耕制度主要家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传统运动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3、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造成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下表。

多媒体显示:

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4、我国历时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录像,更深层次地去了解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介绍南北方民居的录像。

三、进行游戏,精括知识。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回忆今天所学内容。

2、进行填字游戏。

多媒体显示:

耕地类型:南()北()

粮食作物:南()北()

糖料作物:南()北()

气候灾害:南()北()

交通运输:南()北()

饮食习惯:南()北()

工业结构:南()北()

民居建筑:南()北()、南()()

武术专长:南()北()

方言种类:南()北()

你还能说出哪些?南()北()……

全班同学合作完成。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初三地理教案篇十一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九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

通过复习七、八年级上下册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教完七、八年级地理上下册选取的8章内容,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世界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着较为详尽的知识掌握。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地球和地图,地球的运动。

2、中国的气候及自然资源。

3、会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多种教学形式,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自觉性。关注热点问题生活问题,进行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

六、教学课时与进程:

1、九月份复习七年级上册内容。

2、十月份复习七年级下册内容。

3、十一月份复习八年级上册内容。

4、十二月份复习综合训练题。

5、一月份进行考前模拟训练。

初三地理教案篇十二

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试想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点不懂,何以动手去搞建设?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样不行。

要学好地理,最重要的是读图和学习绘图,用图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做到“心中有图”。

其次,要用联系的观点学习,例如,气候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矿产和工业有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有关系。各种自然条件彼此又有关系,如:气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此外。学习地理,既要了解课本中的内容,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技能,还要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观察时,要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何有效开展初三地理复习。

1,竞赛法。收集当册地理课本知识,编成抢答题,判断题,确定每题的分值。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组。从班上选择一名主持人,负责读题,公布正确答案。另外确定一名学生统计分数。竞赛结束后,评选出获胜小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还可以评出若干名地理百事通。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而且他们事前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本身也会变被动为主动地复习到许多知识。

2,绘图法。通过绘制地理信息图,让学生主动去吃透相关知识,然后准确地绘出图。并且在集体交流展示。向同学介绍讲解你所画图所涉及的地理知识,给讲解者本人会留下较为深刻的知识影像。也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知识脉络。

3,对比法。将不同国家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记忆。甚至也可以将对比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4。归纳法。将具有相同特征的国家或者地区等归纳在一起,减少知识的重复理解记忆量。也有利于学生地理集中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更为有效的学习技巧。

基础知识学习和答题技巧的掌握。

在地理考试的内容中,一般都是考查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占比较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时候,更要着重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复习质量。尤其是对地理知识复习内容的筛选,虽然教材的章节很多,但是有很多问题一般是不会考查的,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筛选删减,重点掌握基础知识。

重视地图这一载体,综合章节之间的内容。

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利用地图这一载体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地图的掌握能够提高学生空间判断能力,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学生应该熟练掌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不断的增强解读地图的能力。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学生可以将教材文字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首先,重视图文转化工作。有两种形式可以选择,一是在图像资料中能快速的提取信息,然后把图像的内容用文字准确的表述出来。第二要正确的使用地图表示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图示文,特别是可以将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其次,完善知识体系。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主要是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然后将各个线索联系起来,将点汇集成面。当学生学会了总结和归纳知识的时候,就能够使用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兴趣是的老师,我们激发了学习兴趣,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学一定会有所获的。

初三地理教案篇十三

初三阶段,地理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复习,可以说同学们的压力非常的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三阶段要制定详细的地理中考复习计划。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三地理学习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复习策略:

1、要建立对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地理学习兴趣,复习阶段要抓住核心“夯实基础,回归课本”,同时,要树立自信心,不要被面临的困难击垮,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

2、复习过程中落实“讲、练、查”三个环节:

第一步是“讲”。即老师向学生讲清概念,复习过程要突出重点,讲清因果,使地理知识系统化。从而做到概念准确,知识网络清晰。

第二步“练”。练是实践。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才能在巩固基础的同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问题,做到善于总结、举一反三。

第三步“查”。以章节为单位,及时检查总结,不留任何疑点,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二、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第6周——第11周)。

复习要求:立足课本,图文结合,巩固基础。

具体做法:随着《考试大纲》的不断变化,地理中考试题也是千变万化、异常灵活,考题的内容也日趋社会化、时事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科目的试题都离不开基本知识,地理也不例外。同学们要认真研读课本,课本中的“活动”、插图图表,重要的阅读材料也不能疏忽。

做到准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只有熟练掌握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不仅要抓好地理概念、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的记忆,还要将这些知识点与地图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理解记忆,做到地图与知识点两者之间的转化非常娴熟,切实提高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第12周——第14周)。

复习要求:梳理知识体系,组织专题复习。

具体做法: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对地理概念记忆更清晰,地理现象理解更透彻,阅图填图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复习。中考不是简简单单的课本重现,而是要考查同学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因此,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认真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规律性,及时完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

第三轮复习:(第15周——第16周)。

复习要求:强化训练,决胜中考。

具体做法:本轮复习主要是组织模拟考试,进行查漏补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通过模拟考试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同时养成好的作答习惯,注意地理中的一些易错字,保证卷面整洁,避免因低级失误造成失分。

一、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二。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

初三地理教案篇十四

反复刺激不是单一的知识重复,而是通过不同的渠道,运用不同的信息符号,把地理知识传送给学生,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信息,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整理,最后储存信息,以利于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地理教学有书有图,书是理性上的知识,图是感性上的深化和理解。针对这一特点,具体做法是:看书、看图、讨论、系统归纳和作业巩固。

看书。

在提出看书内容的同时出示提纲。例如“新疆的概况和地形”,出示位置、接界的国家、面积、民族、地形轮廓、天山的成因、组成、陷落盆地、阿尔泰山的海拔、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昆仑山的世界第二高峰及海拔、两个盆地的比较等题目。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通过视觉器官从书中将其获得的知识,作为信息第一次储存。

看图。

先看书中插图。把三山夹两盆的地形轮廓落实到空间分布,接着看新疆地形的教学挂图,不仅明确了两个盆地的形状、沙漠面积的大小,而且把主要外流河和内流河落实到两个盆地的空间分布上。再看演示填充图,进一步加强了三山夹两盆空间分布的直观性。最后看新疆在欧亚大陆地理位置的彩色幻灯图片,加深了对新疆气候的理解,这是通过视觉器官,使感性与理性行为有机结合,也是第二次储存信息。

讨论。

可以了解学生自学学习的结果,也可以互相交流信息,教师对有争议的问题必须加以肯定。例如讨论塔里木盆地形状时,有的学生说是梭形的,还有的说是环形的。教师结合教学挂图肯定梭形是正确的,而环形是盆地的结构。对天山的成因,教师应把天山近一个时期的成因展开讲述到天山的三个成山阶段。学生通过听觉器官,获得知识。这是第三次储存信息。

系统归纳。

师生同步进行,教师板书、口述,学生整理笔记,这一节课教师板书了:(1)位置主接界的国家;(2)面_积及民族;(3)地形轮廓;(4)三大山脉及两大盆地;(5)天山的成因;(6)两大盆地的比较。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第四次储存信息。

作业巩固。

先是学生当堂独立完成填充图作业,再由教师擦去板书归纳的主要内容,找几个同学依次口述记忆回答。这不仅能了解学生一节课的学习结果,而且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其一节课的主要知识达到深化记忆。

“刺激法教学”同时以双基为主线,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掌握一节课的主要基础知识,同时也达到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仅会运用基础知识,而且也加强了能力的培养,如看图能力、记忆填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一、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应用。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落实下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4、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二、善于联系。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三、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

初三地理教案篇十五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评价方法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教学资源印刷资料小测试题多媒体资源flash动画模型实物:地球仪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初三地理教案篇十六

(一)、抓住地图这条线索学好地理。重视地图的学习和运用。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工具,也是“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等,都要用地图加以显示。离开地图,同学们就无法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获得地理知识。因此,在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地图,认真锻炼读图、用图的能力,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要学会读图、用图,先要学好地图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包括搞清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经纬线、等高线和地形图,以及图例,注记等方向的基础知识。如果这些概念不清楚,不会应用,就不可能正确地阅读地图。例如不懂得经纬线的性质,就谈不上用经纬网确定方向;不了解比例尺的各种表示方法和意义,就不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测量距离;不明白等高线的意义和表示方法,也谈不上用等高线地图来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等等。

常用的地图有:挂图、图册、课本插图、填充图,学习中要配合使用。同学们在读图时,必须要先看一下这些要素,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是分布图、原理图、统计图、景观图还是其它的图。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

地图的运用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运用政区图记国家、省区、市县等的空间分布及彼此相对位置。读政区图,要注意观察国家,省(区)的轮廓特征,境内山川河流等地理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多次重复阅读,逐渐地在头脑中形成国家或地区的政区图。这样只要一出现某个国家的图形时,头脑中存储的有关国家的地图就会立刻浮现出来,经过联系,核对片刻即可判断出该图所示国家。

2、运用地形图,记忆地形变化,地形区分布,河流流向,河流形状。

3、运用示意图及有关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来学好地理这门学科。在复习中要记的概念、原理、规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还较为相似,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麻烦。若能借助于示意图,寓文于图就能在一张十分简单的示意图中,把有关概念、原理的本质反应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二)、注意教材的学习和理解。教材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认真学习教科书,才能深入地了解并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学习时要一边看书,一边看图,把书中用语言表述的内容移到图上来,并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正确的地理表象,掌握好地理知识。

(三)、注意对空间分析的学习。由于地理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与空间有关的内容。能否正确地对它们进行有效地分析,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在中学时期,空间性的学习内容应该就是有关球大圆的知识。这里我们结合球大圆的知识来了解如何进行空间分析,以提高学习能力。

球大圆是过球心得平面截球面所得的圆。由于过球心平面可在三维空间中任意变化方向,因此球大圆有无数个,球面上任意两点的最短距离(球面距离),即为过这两点的球大圆上劣弧的长。这就是球大圆的基本知识。地理中与这个知识相关的应用很多,如果大家能巧妙地结合球大圆知识进行空间分析,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易于学习和掌握。刨析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中产生的,相对于地球的观察者而存在的一种惯性力。其偏向原理尤其是沿纬线自东向西运动的偏向问题,一直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结合球大圆的知识进行空间分析以辅助学习,则大大降低学习难度。

确定两地间的最短距离。最短航线,最近走法,这类题目,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空间想象的要求很高。许多学生对此类试题常常不知所措,有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下面具体来谈一下用球大圆知识进行空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的技巧和思路。

解析:这道题目要正确选出最短航线。首先必须掌握巴黎和北京的经纬度位置,开罗、华盛顿、悉尼、莫斯科对于这两地的相对(纬度)位置关系。由于巴黎,北京纬度差不多,一次过两地的球大圆的劣弧必然向北凸出,且劣弧必为由巴黎向东至北京的弧段,这样就容易分析了。进行规律归纳分析。

归纳分析各种地理规律有助于掌握地理知识。如:

1、太阳辐射在地表上的分布规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4、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5、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6、季风分布的基本规律;。

7、世界高大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8、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9、动植物的分布规律;。

10、能源的分布规律;。

11、其它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12、工农业的布局规律;。

13、城市和交通的分布规律;。

14、人口分布规律。

当然同学们还可以归纳出更多的规律性知识,通过这些规律性知识来深化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必然联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3331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